CN204677822U - 一种气路切换控制开关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路切换控制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77822U
CN204677822U CN201520328776.6U CN201520328776U CN204677822U CN 204677822 U CN204677822 U CN 204677822U CN 201520328776 U CN201520328776 U CN 201520328776U CN 204677822 U CN204677822 U CN 2046778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circuit
gas
chamber
water conservancy
conservancy diver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2877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仕达
周铁永
王荣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ADEXSI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ADEXSI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ADEXSI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ADEXSI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32877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778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778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778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具有一气路阀主体、一第一状态控制元件以及一第二状态控制元件,其中,藉由所述第一状态控制元件与第二状态控制元件的操作,可使得所述气路阀主体产生相对应的气路切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状态控制元件与所述第二状态控制元件上更分别设有二个电磁阀开关,如此,通过所述电磁阀开关的操作,使得本实用新型不只以手动方式,而更可以通过电动的方式而进行切换。本实用新型具有单一驱动源特性可有效地简化气路切换过程中的驱动源数量与结构复杂程度,使得气路切换开关得以实现在单纯气体推动的状态下完成气路的切换作业。

Description

一种气路切换控制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用于安全设备的气路控制技术领域,尤指于单纯气体推动的状态下完成气路的切换作业技术的一种气路切换控制开关。
背景技术
人类利用火提供热能至特定物质或物品,以达到特定的目的。火能够增加物质或物品温度,当物质的温度改变至一定程度时,其特性也会跟着改变,例如从固态变成液态。烹饪便是利用火来改变食物的特性。放在锅子内的食材尚未煮熟,不适合人类的消化系统,在利用火对锅子进行加热后,食材的温度改变,并被煮熟,方可被人类的消化系统接受。
火虽能带给人类方便,若未控制良好,燃烧超过预期,便容易发生火灾。火灾依燃烧物质的不同可区分为四大类,包含普通可燃物、可燃物液体、电气设备以及活性金属,其中,普通可燃物如木制品、纸纤维、棉、布、合成树脂、橡胶、塑胶等等;可燃物液体如石油、或可燃性气体如乙烷气、乙炔气、或可燃性油脂如涂料等;涉及通电中的电气设备,如电器、变压器、电线、配电盘等;活性金属如镁、钾、锂、锆、钛等或其他禁水性物质。
发生火灾时,至少有以下因素会影响生命安全。首先,高温的环境可能令人体脱水,进而产生晕眩、气喘、呼吸困难等问题。火焰燃烧到人体,会造成人体烧烫伤,影响行动,且燃烧的身体对体内器官直接造成危害。此外,燃烧所产生的烟雾也会威胁到性命,特别是其释放的毒气,令人失去判断力,而人体吸入温度过高的气体会毁坏肺脏,造成呼吸衰竭,则通常是带走生命的主要原因。
一般人类于氧气浓度在大气含量的21%下能够自在活动,当氧浓度低至17%,肌肉功能会减退,有些人还会产生晕眩。在10~14%氧气浓度时,人仍有意识,但显现错误判断力,且本身不察觉。在6~8%氧气浓度时,呼吸停止,将在6~8分钟内发生窒息死亡。虽然氧气浓度在大气含量的21%人体应可处于正常状态,但火灾引致的亢奋及活动量会增加人体需求,所以实际上在氧气浓度未低于21%,仍可能出现氧气不足症状。一般人存活的氧气浓度低限为10%。每次火灾及燃烧状况都有所不同,如上述所提到的燃烧物质,都会影响燃烧状况,而氧气浓度会受到可燃物种类、燃烧速度、燃烧系体积及透气速率所影响,使得氧气浓度下降会因火灾不同而有所差异。
除了上述氧气浓度会影响人体的外,燃烧所产生的气体可能也会对人体造成毒害。一般高分子材料的热分解及燃烧生成物的成分种类繁杂,多达百种以上,其中有不少气体生成物对人体生理有具体毒性效应,这些气体的毒害性成分基本上可分为三类:(1)窒息性或昏迷性成分;(2)对感官或呼吸器官有刺激性的成分;(3)其他异常毒害性成分。从火灾死亡统计资料得知,大部分罹难者是因吸入一氧化碳等有害燃烧气体致死,但事实并非如此单纯,因为没有一次火灾情况是相同的,许多火灾试验显示有许多情况下任一毒害气体尚未到达致死浓度的前,氧气浓度已降至最低标准,或者,最高呼吸水准温度即已先行到达。
发生火灾时,可以先尝试灭火。灭火重点放在时效,最好能于火源初萌时,立即予以扑灭,以能迅速遏止火灾发生或蔓延为主,此时可利用就近的灭火机、消防栓箱的水瞄,从事灭火,如无法在短时间取得这灭火器具,可利用棉被、窗帘等沾湿来灭火。但如火有扩大蔓延的倾向,则应迅速撤退,至安全的处所。此外,发生火灾时,应该要迅速通知消防人员,如利用大楼内消防栓箱上的手动报警机,或是使用电话,同时,亦可大声呼喊、敲门、唤醒他人知道火灾的发生,而逃离现场。连络消防人员时,切勿心慌,一定要详细说明火警发生的地址、处所、建筑物状况等,以便适切派遣消防车辆前往救灾。
现行消防设备除了有灭火用的消防设备外,排除烟雾的消防设备也越趋受到重视。正如上述,发生火灾时,罹难者是因吸入高温气体,或是有毒气体而死亡,因此,发生火灾时,排除高温气体,有毒气体,便成为另一个消防重点。排除气体的设备至少有机械式排除以及自然对流排除二种,所谓的机械式排除是藉由风扇等设备,将气体自室内排出室外,达到排除气体的功效,然而,当火灾发生时,如果风扇正好设置在火苗的地方,此时开启风扇,会让火势迅速蔓延,达到无法扑灭的程度,因此,针对消防而排除气体用的设备,不应使用机械式排除设备。自然对流排除设备是连接室内以及室外的通道,在发生火灾时,开启自然对流排除设备,让室内以及室外产生自然对流,达到气体排除的功能,减缓火灾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一般自然对流排除设备最佳的选择是窗户。在发生火灾的时候,将窗户开启,让室内以及室外产生自然对流。然而,发生火灾的时候,时间都相当紧迫,分秒必争的情况下,人员难以抽出时间逐一去开窗,特别是大型建筑物,如展览馆或是工厂,窗户的设置位置往往不是人员所能触及,更别提开启,因此,发生火灾时,如何及时自动开启窗户,成为消防设备重要的研究方向。
阀件是很常在自动开启窗户用到的机构元件。一般所指的阀件是用于调节、引导以及控制流体流向和流量的机构元件,可藉由各种不同的方式开启或关闭,包含人力、气体推动、电力以及机构设计等等。阀件开闭可控制流向,而调节开口尺寸则是用于调整流量。阀件依照应用范围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态样,而可自动开启的窗户依照场所和配置,有其特定的需求,阀件应该依照该特定的需求设计出最适合的态样,让自动开启的功能得以优化,避免紧急危难时发生故障无法开启,导致烟雾排放不顺,影响消防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具有一气路阀主体、一第一状态控制元件以及一第二状态控制元件,其中,藉由所述第一状态控制元件与第二状态控制元件的操作,可使得所述气路阀主体产生相对应的气路切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状态控制元件与所述第二状态控制元件上更分别设有二个电磁阀开关,如此,通过所述电磁阀开关的操作,使得本实用新型不只得以手动方式,而更可以通过电动的方式而进行切换。本实用新型具有单一驱动源特性可有效地简化气路切换过程中的驱动源数量与结构复杂程度,使得气路切换开关得以实现在单纯气体推动的状态下完成气路的切换作业。
为了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气路阀主体,具有:
一入气口:
一第一出气口;
一第二出气口;
一气路切换腔,连通于所述入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及所述第二出气口间,且设置有一切换轴于其内,通过所述切换轴的往复移动可使得所述入气口连通于所述第一出气口或所述第二出气口;
一第一导流轴容置腔,连通于所述入气口与所述气路切换腔间;及
一第二导流轴容置腔,连通于所述入气口与所述气路切换腔间;
一第一状态控制元件,设置于所述气路阀主体上,且具有设置并阻隔于所述第一导流轴容置腔内的一第一导流轴,其中,触发所述第一状态控制元件可使得所述第一导流轴产生位移,使得入气口的气压藉由所述第一导流轴而连通至所述气路切换腔并推动所述切换轴,并使得所述入气口藉由所述气路切换腔的所述切换轴连通至所述第一出气口;以及
一第二状态控制元件,相对于所述第一状态控制元件设置于所述气路阀主体上,且具有设置并阻隔于所述第二导流轴容置腔内的一第二导流轴,其中,触发所述第二状态控制元件可使得所述第二导流轴产生位移,使得所述入气口的气压藉由所述第二导流轴而连通至所述气路切换腔并相对地推动所述切换轴,并使得所述入气口藉由所述气路切换腔的所述切换轴连通至所述第二出气口。
如上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中,所述气路阀主体更具有一入气连通管,连通于所述入气口与所述气路切换腔间,其中,所述入气连通管通过一通口而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且所述第一导流轴容置腔连通于所述入气连通管与所述气路切换腔间,并且,所述第二导流轴容置腔连通于所述入气连通管与所述气路切换腔间。
如上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中,更包括有一气压监测元件连通于所述入气连通管。
如上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中,所述切换轴具有:
一第一推动端部,形成于所述切换轴一端,且对应于所述第一导流轴容置腔;
一第二推动端部,形成于所述切换轴的另一端,且对应于所述第二导流轴容置腔;
一气路阻隔部,形成于切换轴的中间;
一第一气流凹部,形成于所述第一推动端部与所述气路阻隔部之间,并对应于所述第一出气口,其中,触发所述第一状态控制元件可使得所述通口通过第一气流凹部而连通于所述第一出气口;以及
一第二气流凹部,形成于所述第二推动端部与所述气路阻隔部之间,并对应于所述第二出气口,其中,触发所述第二状态控制元件可使得所述通口通过第二气流凹部而连通于所述第二出气口。
如上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中,所述第一推动端部、所述第二推动端部与所述气路阻隔部上设置有多个气密环,使得所述切换轴阻隔于所述气路切换腔内。
如上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中,所述第一导流轴包括:
一第一控制元件连接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导流轴上端并连接于所述第一状态控制元件的一第一状态按钮;
一第一气路切换腔气密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导流轴下端,且阻隔于所述入气连通管与所述气路切换腔间;以及
一第一气路凹部,形成于所述第一控制元件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气路切换腔气密部间并对应于所述入气连通管,其中,触发所述第一状态控制元件可使得所述第一导流轴产生位移,使得所述入气连通管藉由所述第一气路凹部而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并且,所述第一气路凹部与所述第一气路切换腔气密部的连接处形成有一第一密封斜边。
如上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中,所述第一气路凹部的两端分别设有二个气密环,且所述第一气路切换腔气密部底端设有一气密环。
如上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中,所述第一状态控制元件更包括有设置于所述第一控制元件连接部上的一第一状态按压钮,且所述第一状态按压钮通过一第一卡扣插销而卡扣于所述第一控制元件连接部的第一卡扣凹槽。
如上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中,所述第一状态按压钮与所述气路阀主体间设置有一第一复位弹簧,其中,藉由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可使得所述第一导流轴可往复移动于所述第一导流轴容置腔内。
如上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中,更包括有一第一电控元件相对应于所述第一导流轴容置腔而设置于所述气路阀主体上,且所述第一电控元件具有:
一第一电控盖,设置于所述气路阀主体的一第一电控气路空间内,且所述第一电控盖包括:
一盖本体,前端设置有一橡胶堵头;及
一套体,包覆于所述盖本体上,并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控元件与所述第
一电控气路空间之间,且所述套体设置有一气密环;以及
一第一电控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控盖上,使得所述第一电控盖得以往复移动于所述第一电控气路空间内。
如上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中,所述第一导流轴容置腔形成有:
一第一气路切换腔通口,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与所述第一电控气路空间之间;以及
一第一气连通管通口,对应于所述第一气路凹部并连通于所述入气连通管与所述第一电控气路空间,且所述第一电控盖盖设于所述第一气连通管通口上,其中,触发所述第一电控元件可使得所述第一电控盖开启,并使得所述入气连通管的气压经所述第一气连通管通口、所述第一电控气路空间与所述第一气路切换腔通口而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进而推动所述切换轴。
如上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中,所述第二导流轴包括:
一第二控制元件连接部,形成于所述第二导流轴上端并连接于所述第二状态控制元件的一第二状态按钮;
一第二气路切换腔气密部,形成于所述第二导流轴下端,且阻隔于所述入气连通管与所述气路切换腔间;以及
一第二气路凹部,形成于所述第二控制元件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气路切换腔气密部间,其中,触发所述第二状态控制元件可使得所述第二导流轴产生位移,使得所述入气连通管藉由所述第二气路凹部而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并且,所述第二气路凹部与所述第二气路切换腔气密部的连接处形成有一第二密封斜边。
如上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中,所述第二气路凹部的两端分别设有二个气密环,且所述第二气路切换腔气密部底端设有一气密环。
如上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中,所述第二状态控制元件更包括有设置于所述第二控制元件连接部上的一第二状态按压钮,且所述第二状态按压钮通过一第二卡扣插销而卡扣于所述第二控制元件连接部的第二卡扣凹槽。
如上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中,所述第二状态按压钮与所述气路阀主体间设置有一第二复位弹簧,其中,藉由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可使得所述第二导流轴可往复移动于所述第二导流轴容置腔内。
如上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中,更包括有一第二电控元件相对应于所述第二导流轴容置腔而设置于所述气路阀主体上,且所述第二电控元件具有:
一第二电控盖,设置于所述气路阀主体的一第二电控气路空间内,且所述第一电控盖包括:
一盖本体,前端设置有一橡胶堵头;及
一套体,包覆于所述盖本体上,并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控元件与所述第二电控气路空间之间,且所述套体设置有一气密环;以及
一第二电控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控盖上,使得所述第二电控盖得以往复移动于所述第二电控气路空间内。
如上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中,所述第二导流轴容置腔形成有:
一第二气路切换腔通口,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与第二电控气路空间之间;以及
一第二气连通管通口,对应于所述第二气路凹部并连通于所述气连通管与所述第二电控气路空间,且所述第二电控盖盖设于所述第二气连通管通口上,其中,触发所述第二电控元件可使得所述第二电控盖开启,并使得所述入气连通管的气压经所述第二气连通管通口、所述第二电控气路空间与所述第二气路切换腔通口而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进而推动所述切换轴。
如上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中,所述气路阀主体更形成有一第一副出气口与一第二副出气口,其中,所述第一副出气口连通于所述第一出气口,并且,所述第二副出气口连通于所述第二出气口。
如上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中,所述气路切换腔开设于所述气路阀主体内,并设置有一气路切换腔气密螺丝锁固于其上,且所述气路切换腔气密螺丝具有一气密环。
如上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中,更包括有一气体过滤元件设置于所述入气口上。
如上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中,所述气路阀主体更具有:
一第一泄压口,设置有一第一泄压螺丝于其上,且所述第一泄压口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以及
一第二泄压口,设置有一第二泄压螺丝于其上,且所述第二泄压口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
其中,当触发所述所述第一状态控制元件并使得所述切换轴产生位移时,所述切换轴阻隔于所述第一泄压口与所述气路切换腔之间,且所述第二泄压口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
其中,当触发所述第二状态控制元件并使得所述切换轴产生位移时,所述切换轴阻隔于所述第二泄压口与所述气路切换腔之间,且所述第一泄压口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路切换作动是全程采用气体压力作为驱动源,如此,有别于传统的气路切换技术中,需通过电磁位移、手动位移或电动马达驱动位移等方式以推动气路切换元件,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单一驱动源特性可有效地简化气路切换过程中的驱动源数量与结构复杂程度,使得所述气路切换开关得以实现在单纯气体推动的状态下完成气路的切换作业。
必须加以强调的是,上述详细说明针对本实用新型可行实施例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为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气路切换控制开关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气路切换控制开关的大部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气路切换控制开关的剖视图;
图5a、图5b以及图5b’为本实用新型气路切换控制开关运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导流轴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切换轴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导流轴结构示意图;
图9a与图9b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控元件作动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电控元件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气路切换控制开关的另一实施例立体图;
图12为图11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
1 气路切换控制开关
11 气路阀主体
111  入气口
1111 入气连通管
1112 通口
112  第一出气口
112a 第一副出气口
113  第二出气口
113a 第二副出气口
114  气路切换腔
1141 气路切换腔气密螺丝
1142 气密环
115  切换轴
1151 第一气流凹部
1152 第二气流凹部
1153 第一推动端部
1154 第二推动端部
1155 气路阻隔部
1156 气密环
116  第一导流轴容置腔
1161 第一气路切换腔通口
1162 第一气连通管通口
117  第二导流轴容置腔
1171 第二气路切换腔通口
1172 第二气连通管通口
12 第一状态控制元件
121   第一状态按钮
1211  第一卡扣插销
1212  第一复位弹簧
122   第一导流轴
1221  第一控制元件连接部
12211 第一卡扣凹槽
1222  第一气路凹部
12221 第一密封斜边
1223  第一气路切换腔气密部
1224  气密环
13    第二状态控制元件
131   第二状态按钮
1311  第二卡扣插销
1312  第二复位弹簧
132   第二导流轴
1321  第二控制元件连接部
13211 第二卡扣凹槽
1322  第二气路凹部
13221 第二密封斜边
1323  第二气路切换腔气密部
1324  气密环
14    第一电控元件
141   第一电控盖
1411  套体
1412  气密环
1413  盖本体
1414  橡胶堵头
142   第一电控弹簧
143   第一电控气路空间
144   第一定位件
145   第一锁固件
15    第二电控元件
151   第二电控盖
1511  套体
1512  气密环
1513  盖本体
1514  橡胶堵头
152   第二电控弹簧
153   第二电控气路空间
154   第二定位件
155   第二锁固件
16    气压监测元件
17    气体过滤元件
18    第一泄压口
181   第一泄压螺丝
19    第二泄压口
191   第二泄压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附图或一种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元素和特征可以与一个或更多个其它附图或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元素和特征相结合。应当注意,为了清楚的目的,附图和说明中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无关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部件和处理的表示和描述。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以下各实施例中,实施例的序号和/或先后顺序仅仅便于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描述本创作所提出的一种气路切换控制开关,以下将配合图式,详尽说明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2、图3以及图4,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气路切换控制开关的立体图、另一角度立体图、气路切换控制开关的大部分解图以及气路切换控制开关的剖视图。如图1、图2、图3以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路切换控制开关1主要由:一气路阀主体11、一第一状态控制元件12以及一第二状态控制元件13所构成。
其中,所述气路阀主体11具有:一入气口111、一第一出气口112、一第二出气口113、一气路切换腔114、一第一导流轴容置腔116以及一第二导流轴容置腔117;此外,所述气路切换腔114连通于入气口111与第一出气口112及第二出气口113间,且设置有一切换轴115于其内部,通过切换轴115的往复移动可使得入气口111连通于第一出气口112或第二出气口113,并且,所述第一导流轴容置腔116连通于所述入气口111与气路切换腔114间,且所述第二导流轴容置腔117连通于所述入气口111与气路切换腔114间。
请继续参阅图4,并请同时参阅图5a与图5b,为本实用新型气路切换控制开关运作状态的示意图。如图4、图5a、图5b以及图5b’所示,于本实用新型技术中,第一状态控制元件12设置于所述气路阀主体11上,且具有设置并阻隔于所述第一导流轴容置腔116内的一第一导流轴122,其中,触发第一状态控制元件12可使得第一导流轴122产生位移,使得入气口111的气压藉由所述第一导流轴122而连通至气路切换腔114并推动所述切换轴115,并使得所述入气口111藉由气路切换腔114的切换轴115连通至第一出气口112。
相对应地,所述第二状态控制元件13相对于第一状态控制元件12设置于所述气路阀主体11上,且具有设置并阻隔于所述第二导流轴容置腔117内的一第二导流轴132,其中,触发第二状态控制元件13可使得第二导流轴132产生位移,使得入气口111的气压藉由所述第二导流轴132而连通至气路切换腔114并相对地推动所述切换轴115,并使得所述入气口111藉由气路切换腔114的切换轴115连通至第二出气口113。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气路阀主体11更形成有一第一副出气口112a与一第二副出气口113a,其中,所述第一副出气口112a连通于第一出气口112,并且,所述第二副出气口113a连通于第二出气口113。此外,所述气路切换腔114开设于气路阀主体11内,并设置有一气路切换腔气密螺丝1141锁固于其上,且气路切换腔气密螺丝1141具有一气密环1142。如此,藉由出气口与副出气口的设计,使得使用者得以针对产品与外部装置连接等需求而选择气路切换开关的输出方向,具体实施方式可通过密封二出气口并开通二副出气口、密封二副出气口并开通二出气口、或是密封其中一出气口与一副出气口并开通另一出气口与另一副出气口等方式而完成,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较高的产品适应性与可调整性。
此外,如图4、图5a、图5b以及图5b’所示,所述气路阀主体11更具有一入气连通管1111,连通于所述入气口111与气路切换腔114间,其中,入气连通管1111通过一通口1112而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114,且所述第一导流轴容置腔116连通于入气连通管1111与气路切换腔114间,并且,所述第二导流轴容置腔117连通于入气连通管1111与气路切换腔114间。并且,于本实施例结构中,更包括有连通于所述入气连通管1111的一气压监测元件16,藉由气压监测元件16的设置,使用者便可通过气压监测元件而监测气连通管1111内部与入气口111所导入的气体压力是否正常,气路阀主体于操作过程中有无产生气体泄漏而失压的情况。
如此,藉由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使用者便可通过操作并触发所述第一状态控制元件12与第二状态控制元件13的方式,使得自入气口111进入的气体压力,经由第一导流轴容置腔116或第二导流轴容置腔117而从侧边被导入于气路切换腔114内,并推动气路切换腔114内部的切换轴115以使其位置产生移动与改变;如此,当切换轴115于气路切换腔114内部的位置改变后,自入气口111进入的气体,经入气连通管1111与通口1112而流至气路切换腔114内部的气体流向便跟着产称生变化,从而使得气体压力自第一出气口112或第二出气口113排出。明显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路切换作动是全程采用气体压力作为驱动源,如此,有别于传统的气路切换技术中,需通过电磁位移、手动位移或电动马达驱动位移等方式以推动气路切换元件,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单一驱动源特性可有效地简化气路切换过程中的驱动源数量与结构复杂程度,使得所述气路切换开关得以实现在单纯气体推动的状态下完成气路的切换作业。
请继续参阅图3、图4、图5a、图5b以及图5b’,并请同时参阅图6、图7以及图8,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导流轴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切换轴结构示意图以及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导流轴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细部来说,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切换轴115形成有:一第一推动端部1153、一第二推动端部1154、一气路阻隔部1155、一第一气流凹部1151以及一第二气流凹部1152。
承上叙述,所述第一推动端部1153形成于切换轴115一端,且对应于所述第一导流轴容置腔116,相对地,所述第二推动端部1154形成于切换轴115的另一端,且对应于所述第二导流轴容置腔117,而气路阻隔部1155则形成于切换轴115的中间。并且,所述第一气流凹部1151形成于所述第一推动端部1153与气路阻隔部1155之间,并对应于所述第一出气口112,其中,触发第一状态控制元件12可使得所述通口1112通过第一气流凹部1151而连通于第一出气口112;相对应地,所述第二气流凹部1152则形成于所述第二推动端部1154与气路阻隔部1155之间,并对应于所述第二出气口113,其中,触发第二状态控制元件13可使得所述通口1112通过第二气流凹部1152而连通于第二出气口113。此外,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推动端部1153、第二推动端部1154与气路阻隔部1155上设置有多个气密环1156,使得所述切换轴115阻隔于所述气路切换腔114内。
藉由上述设计,使得气路阀主体11的气路切换腔114经由切换轴115的设置而阻隔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密闭或流通空间,并使得自通口1112所流入的气体得以藉由上述空间而与第一出气口112或第二出气口113互相连通,并进一步地确保避免产生气压外泄的情形。
此外,所述第一导流轴122形成有:一第一控制元件连接部1221、一第一气路切换腔气密部1223以及一第一气路凹部1222,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元件连接部1221形成于第一导流轴122上端并连接于所述第一状态控制元件12的一第一状态按钮121,并且,所述第一气路切换腔气密部1223形成于第一导流轴122下端,且阻隔于入气连通管1111与气路切换腔114间;而所述第一气路凹部1222形成于第一控制元件连接部1221与第一气路切换腔气密部1223间并对应于所述入气连通管1111,其中,触发第一状态控制元件12可使得第一导流轴122产生位移,使得入气连通管1111藉由第一气路凹部1222而连通于气路切换腔114,并且,所述第一气路凹部1222与第一气路切换腔气密部1223的连接处形成有一第一密封斜边1222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路凹部1222的两端分别设有二个气密环1224,且所述第一气路切换腔气密部1223底端设有一气密环1224;其中,通过所述第一密封斜边12221的设计,系可使得气密环1224得以紧密贴合于第一导流轴容置腔116内壁。
相似于所述第一导流轴122的是,所述第二导流轴132形成有:一第二控制元件连接部1321、一第二气路切换腔气密部1323以及一第二气路凹部1322。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元件连接部1321形成于第二导流轴132上端并连接于所述第二状态控制元件13的一第二状态按钮131,并且,所述第二气路切换腔气密部1323形成于第二导流轴132下端,且阻隔于入气连通管1111与气路切换腔114间,此外,所述第二气路凹部1322,形成于第二控制元件连接部1321与第二气路切换腔气密部1323间,其中,触发第二状态控制元件13可使得第二导流轴132产生位移,使得入气连通管1111藉由第二气路凹部1322而连通于气路切换腔114,并且,所述第二气路凹部1322与第二气路切换腔气密部1323的连接处形成有一第二密封斜边1322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气路凹部1322的两端分别设有二个气密环1324,且所述第二气路切换腔气密部1323底端设有一气密环1324;其中,通过所述第二密封斜边13221的设计,系可使得气密环1324得以紧密贴合于第二导流轴容置腔117内壁。
此外,请继续参阅图2、图3、图4、图5a、图5b及图5b’,值得特别说明的是,于本实用新型技术中,所述气路阀主体11开设有:一第一泄压口18与一第二泄压口19;其中,所述第一泄压口18设置有一第一泄压螺丝181于其上,且所述第一泄压口18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114,相对应地,所述第二泄压口19设置有一第二泄压螺丝191于其上,且所述第二泄压口19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114;并且,于本实施例的中,所述第一泄压螺丝181与所述第二泄压螺丝191皆为金属泄压螺丝。
承上的叙述,进一步地,当触发所述第一状态控制元件12并使得所述切换轴115产生位移时,所述切换轴115阻隔于第一泄压口18与气路切换腔114之间,且所述第二泄压口19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114;相对应地,当触发所述第二状态控制元件13并使得所述切换轴115产生位移时,所述切换轴115阻隔于第二泄压口19与气路切换腔114之间,且所述第一泄压口18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114。
举例来说,如图5b与图5b’所示,当所述第二状态控制元件131被触发后,由入气口111导入的气压通过气连通管1111而进入气路切换腔114,并沿着切换轴115的第二气流凹部1152进而流通至第二出气口113以针对外部气动装置进行气压输出;并且,外部气动装置所回授的逆向气压则将通过第一出气口112而导入气路切换腔114内,并沿着切换轴115的第一气流凹部1151而流动,再藉由所述第一泄压口18与其上的第一泄压螺丝181而进行泄气,进而维持外部气动装置的气压平衡,并维持气动装置的正常运作。
如图3、图4以及图5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状态控制元件12更包括有设置于所述第一控制元件连接部1221上的一第一状态按压钮121,且第一状态按压钮121通过一第一卡扣插销1211而卡扣于第一控制元件连接部1221的第一卡扣凹槽12211。并且,所述第一状态按压钮121与气路阀主体11间设置有一第一复位弹簧1212,其中,藉由第一复位弹簧1212可使得所述第一导流轴122可往复移动于第一导流轴容置腔116内。相对地,所述第二状态控制元件13亦更包括有设置于所述第二控制元件连接部1321上的一第二状态按压钮131,且第二状态按压钮131通过一第二卡扣插销1311而卡扣于第二控制元件连接部1321的第二卡扣凹槽13211。并且,所述第二状态按压钮131与气路阀主体11间设置有一第二复位弹簧1312,其中,藉由第二复位弹簧1312可使得所述第二导流轴132可往复移动于第二导流轴容置腔117内。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4,并请同时参阅图9a与图9b以及图10,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控元件作动剖面示意图以及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电控元件剖面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气路切换开关1更包括有:一第一电控元件14与一第二电控元件15,且所述第一电控元件14与第二电控元件15分别相对应于所述第一导流轴容置腔116与第二导流轴容置腔117而设置于气路阀主体11上。其中,所述第一电控元件14通过第一定位件144与第一锁固件145而设置于气路阀主体11上,且所述第二电控元件15则通过第二定位件154与第二锁固件155而设置于气路阀主体11上。
其中,第一电控元件14具有:一第一电控盖141与一第一电控弹簧142,且所述第一电控盖141设置于气路阀主体11的一第一电控气路空间143内,且所述第一电控盖141包括:一盖本体1413与一套体1411,且所述盖本体1413前端设置有一橡胶堵头1414,而所述套体1411包覆于所述盖本体1413上,并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控元件14与第一电控气路空间143之间,且所述套体1411设置有一气密环1412,并且,所述第一电控弹簧142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控盖141上,使得第一电控盖141得以往复移动于所述第一电控气路空间143内。
相互对应地,所述第二电控元件15具有:一第二电控盖151与一第二电控弹簧152,其中,所述第二电控盖151设置于气路阀主体11的一第二电控气路空间153内,且所述第一电控盖151包括:一盖本体1513与一套体1511,且所述盖本体1513前端设置有一橡胶堵头1514,而所述套体1511包覆于所述盖本体1513上,并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控元件15与第二电控气路空间153之间,且所述套体1511设置有一气密环1512,并且,所述第二电控弹簧152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控盖151上,使得第二电控盖151得以往复移动于所述第二电控气路空间153内。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导流轴容置腔116形成有:一第一气路切换腔通口1161与一第一气连通管通口1162,其中,第一气路切换腔通口1161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114与第一电控气路空间143间,并且,第一气连通管通口1162对应于所述第一气路凹部1222并连通于所述入气连通管1111与第一电控气路空间143,且所述第一电控盖141盖设于第一气连通管通口1162上,其中,触发所述第一电控元件14可使得第一电控盖141开启,并使得入气连通管1111的气压经第一气连通管通口1162、第一电控气路空间143与第一气路切换腔通口1161而连通于气路切换腔114,进而推动所述切换轴115。
相对应于第一导流轴容置腔116的是,所述第二导流轴容置腔117形成有:一第二气路切换腔通口1171与一第二气连通管通口1172,且第二气路切换腔通口1171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114与第二电控气路空间153间,并且,第二气连通管通口1172,对应于所述第二气路凹部1322并连通于所述入气连通管1111与第二电控气路空间153,且所述第二电控盖151盖设于第二气连通管通口1172上,其中,触发所述第二电控元件15可使得第二电控盖151开启,并使得入气连通管1111的气压经第二气连通管通口1172、第二电控气路空间153与第二气路切换腔通口1171而连通于气路切换腔114,进而推动所述切换轴115。
如此,藉由第一电控元件14、第二电控元件15、第一导流轴容置腔116以及第二导流轴容置腔117的设计,使得使用者得以利用电动控制的方式而触发所述第一状态控制元件12与第二状态控制元件13,进而使得入气连通管1111的气压藉由第一电控元件14或第二电控元件15的结构而分别从侧边导入气路切换腔114并推动切换轴115以产生位移,进而实现前述气路切换的效果,并且,藉由第一电控盖141与第二电控盖151之结构设计,将可进一步地确保气路切换腔114与气连通管1111之间的隔绝效果。
如此,藉由上述,本实用新型所提出一种气路切换控制开关的具体结构特征、功能以及操作特性皆已经完整且详细地说明,接着,本案发明人更提出气路切换控制开关的另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1与图1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气路切换控制开关的另一实施例立体图与另一角度立体图,如图11与图12所示,于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另一实施例中,唯一不同于原本实施例的是,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1更包括有一气体过滤元件17设置于所述入气口111上。其中,藉由所述气体过滤元件17的装设将可针对进入入气口111的气体进行气体过滤等步骤,如此,以确保输入气路切换控制开关与输出的气体中具有较少的杂质,并可避免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内部产生阻塞与损毁等状况而影响其气压输出,以提升实际产品的使用效能与寿命。
必须加以强调的是,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1)

1.一种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气路阀主体,具有:
一入气口:
一第一出气口;
一第二出气口;
一气路切换腔,连通于所述入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及所述第二出气口间,且设置有一切换轴于其内,通过所述切换轴的往复移动可使得所述入气口连通于所述第一出气口或所述第二出气口;
一第一导流轴容置腔,连通于所述入气口与所述气路切换腔间;及
一第二导流轴容置腔,连通于所述入气口与所述气路切换腔间;
一第一状态控制元件,设置于所述气路阀主体上,且具有设置并阻隔于所述第一导流轴容置腔内的一第一导流轴,其中,触发所述第一状态控制元件可使得所述第一导流轴产生位移,使得所述入气口的气压藉由所述第一导流轴而连通至所述气路切换腔并推动所述切换轴,并使得所述入气口藉由所述气路切换腔的所述切换轴连通至第一出气口;以及
一第二状态控制元件,相对于所述第一状态控制元件设置于所述气路阀主体上,且具有设置并阻隔于所述第二导流轴容置腔内的一第二导流轴,其中,触发所述第二状态控制元件可使得所述第二导流轴产生位移,使得所述入气口的气压藉由所述第二导流轴而连通至所述气路切换腔并相对地推动所述切换轴,并使得所述入气口藉由所述气路切换腔的所述切换轴连通至所述第二出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路阀主体更具有一入气连通管,连通于所述入气口与所述气路切换腔间,其中,所述入气连通管通过一通口而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且所述第一导流轴容置腔连通于所述入气连通管与所述气路切换腔间,并且,所述第二导流轴容置腔连通于所述入气连通管与所述气路切换腔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更包括有一气压监测元件连通于所述入气连通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轴具有:
一第一推动端部,形成于所述切换轴一端,且对应于所述第一导流轴容置腔;
一第二推动端部,形成于所述切换轴的另一端,且对应于所述第二导流轴容置腔;
一气路阻隔部,形成于所述切换轴的中间;
一第一气流凹部,形成于所述第一推动端部与所述气路阻隔部之间,并对应于所述第一出气口,其中,触发所述第一状态控制元件可使得所述通口通过所述第一气流凹部而连通于所述第一出气口;以及
一第二气流凹部,形成于所述第二推动端部与所述气路阻隔部之间,并对应于所述第二出气口,其中,触发所述第二状态控制元件可使得所述通口通过所述第二气流凹部而连通于所述第二出气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动端部、所述第二推动端部与所述气路阻隔部上设置有多个气密环,使得所述切换轴阻隔于所述气路切换腔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轴包括:
一第一控制元件连接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导流轴上端并连接于所述第一状态控制元件的一第一状态按钮;
一第一气路切换腔气密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导流轴下端,且阻隔于所述入气连通管与所述气路切换腔间;以及
一第一气路凹部,形成于所述第一控制元件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气路切换腔气密部间并对应于所述入气连通管,其中,触发所述第一状态控制元件可使得所述第一导流轴产生位移,使得所述入气连通管藉由所述第一气路凹部而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并且,所述第一气路凹部与所述第一气路切换腔气密部的连接处形成有一第一密封斜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路凹部的两端分别设有二个气密环,且所述第一气路切换腔气密部底端设有一气密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状态控制元件更包括有设置于所述第一控制元件连接部上的一第一状态按压钮,且所述第一状态按压钮通过一第一卡扣插销而卡扣于所述第一控制元件连接部的第一卡扣凹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状态按压钮与所述气路阀主体间设置有一第一复位弹簧,其中,藉由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可使得所述第一导流轴可往复移动于所述第一导流轴容置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更包括有一第一电控元件相对应于所述第一导流轴容置腔而设置于所述气路阀主体上,且所述第一电控元件具有:
一第一电控盖,设置于所述气路阀主体的一第一电控气路空间内,且所述第一电控盖包括:
一盖本体,前端设置有一橡胶堵头;及
一套体,包覆于所述盖本体上,并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控元件与所述第一电控气路空间之间,且所述套体设置有一气密环;以及
一第一电控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控盖上,使得所述第一电控盖得以往复移动于所述第一电控气路空间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轴容置腔形成有:
一第一气路切换腔通口,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与所述第一电控气路空间之间;以及
一第一气连通管通口,对应于所述第一气路凹部并连通于所述入气连通管与所述第一电控气路空间,且所述第一电控盖盖设于所述第一气连通管通口上,其中,触发所述第一电控元件可使得所述第一电控盖开启,并使得所述入气连通管的气压经所述第一气连通管通口、所述第一电控气路空间与所述第一气路切换腔通口而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进而推动所述切换轴。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轴包括:
一第二控制元件连接部,形成于所述第二导流轴上端并连接于所述第二状态控制元件的一第二状态按钮;
一第二气路切换腔气密部,形成于所述第二导流轴下端,且阻隔于所述入气连通管与所述气路切换腔间;以及
一第二气路凹部,形成于所述第二控制元件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气路切换腔气密部间,其中,触发所述第二状态控制元件可使得所述第二导流轴产生位移,使得所述入气连通管藉由所述第二气路凹部而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并且,所述第二气路凹部与所述第二气路切换腔气密部的连接处形成有一第二密封斜边。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路凹部的两端分别设有二个气密环,且所述第二气路切换腔气密部底端设有一气密环。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状态控制元件更包括有设置于所述第二控制元件连接部上的一第二状态按压钮,且所述第二状态按压钮通过一第二卡扣插销而卡扣于所述第二控制元件连接部的第二卡扣凹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状态按压钮与所述气路阀主体间设置有一第二复位弹簧,其中,藉由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可使得所述第二导流轴可往复移动于所述第二导流轴容置腔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更包括有一第二电控元件相对应于所述第二导流轴容置腔而设置于所述气路阀主体上,且所述第二电控元件具有:
一第二电控盖,设置于所述气路阀主体的一第二电控气路空间内,且所述第二电控盖包括:
一盖本体,前端设置有一橡胶堵头;及
一套体,包覆于所述盖本体上,并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控元件与所述第二电控气路空间之间,且所述套体设置有一气密环;以及
一第二电控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控盖上,使得所述第二电控盖得以往复移动于所述第二电控气路空间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轴容置腔形成有:
一第二气路切换腔通口,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与所述第二电控气路空间之间;以及
一第二气连通管通口,对应于所述第二气路凹部并连通于所述入气连通管与所述第二电控气路空间,且所述第二电控盖盖设于所述第二气连通管通口上,其中,触发所述第二电控元件可使得所述第二电控盖开启,并使得所述入气连通管的气压经所述第二气连通管通口、所述第二电控气路空间与所述第二气路切换腔通口而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进而推动所述切换轴。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路阀主体更形成有一第一副出气口与一第二副出气口,其中,所述第一副出气口连通于所述第一出气口,并且,所述第二副出气口连通于所述第二出气口。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路切换腔开设于所述气路阀主体内,并设置有一气路切换腔气密螺丝锁固于其上,且所述气路切换腔气密螺丝具有一气密环。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更包括有一气体过滤元件设置于所述入气口上。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路切换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路阀主体更具有:
一第一泄压口,设置有一第一泄压螺丝于其上,且所述第一泄压口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以及
一第二泄压口,设置有一第二泄压螺丝于其上,且所述第二泄压口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
其中,当触发所述第一状态控制元件并使得所述切换轴产生位移时,所述切换轴阻隔于所述第一泄压口与所述气路切换腔之间,且所述第二泄压口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
其中,当触发所述第二状态控制元件并使得所述切换轴产生位移时,所述切换轴阻隔于所述第二泄压口与所述气路切换腔之间,且所述第一泄压口连通于所述气路切换腔。
CN201520328776.6U 2015-05-20 2015-05-20 一种气路切换控制开关 Active CN2046778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28776.6U CN204677822U (zh) 2015-05-20 2015-05-20 一种气路切换控制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28776.6U CN204677822U (zh) 2015-05-20 2015-05-20 一种气路切换控制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77822U true CN204677822U (zh) 2015-09-30

Family

ID=54177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28776.6U Active CN204677822U (zh) 2015-05-20 2015-05-20 一种气路切换控制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7782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84556A (zh) * 2016-08-30 2017-02-08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多股气流快速切换方向的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84556A (zh) * 2016-08-30 2017-02-08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多股气流快速切换方向的装置
CN106384556B (zh) * 2016-08-30 2018-11-20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多股气流快速切换方向的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494760U (zh) 厨房远程自动灭火装置
CN102247682B (zh) 一种用超细干粉作灭火剂的消防灭火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10404208A (zh) 一种储能箱的灭火装置
KR20100128779A (ko) 방화용 대피실
CN204677822U (zh) 一种气路切换控制开关
CN207214181U (zh) 一种安全消防的抽油烟罩装置
CN204655856U (zh) 一种气瓶刺破装置
CN108992823A (zh) 一种家用厨房智能消防系统
CN112885044B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燃气灶远程报警保护系统
CN205299668U (zh) 一种抽油烟机控制系统
Logeshwaran et al. Designing an IoT based Kitchen Monitoring and Automation System for Gas and Fire Detection
CN208040152U (zh) 一种钢轨窗结构
CN202682593U (zh) 楼房火灾救生系统
CN109099465A (zh) 一种燃气灶、油烟机和排风扇联动的安全控制系统
CN207301147U (zh) 一种新型配网低压用户单相计量表箱
CN101112645A (zh) 多层复合材料灭火毯
CN204655857U (zh) 一种防灾空压控制箱
CN106166355A (zh) 一种防灾空压控制箱
CN110762802A (zh) 一种校园空气智能净化处理方法
CN204062007U (zh) 一种感测温度变化并自动切换的气阀组件
CN108266063B (zh) 一种空压控制装置与其所应用的消防排烟窗系统
CN218954963U (zh) 一种具有防火系统的吸油烟机
CN207316992U (zh) 一种具有灭火功能的集成灶
CN207412539U (zh) 一种新型呼吸气瓶用瓶头阀
CN215781103U (zh) 厨房灭火保障装置及厨房灭火保障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