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69970U - 植栽墙模块 - Google Patents

植栽墙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69970U
CN204669970U CN201520156729.8U CN201520156729U CN204669970U CN 204669970 U CN204669970 U CN 204669970U CN 201520156729 U CN201520156729 U CN 201520156729U CN 204669970 U CN204669970 U CN 2046699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t
wall
planting
outlet pipe
delivery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5672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本卫
林豪杰
黄馨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xing Electronics Co Ltd
Unimicron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Xinxi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xi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xi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15672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699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699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699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 Y02P60/21Dinitrogen oxide [N2O], e.g. using aquaponics, hydroponics or efficiency measures

Landscapes

  • Hydroponic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植栽墙模块,其包含底座、出水管与植栽墙。出水管具有出水口,并包含内管、第一内出水口与第二内出水口。内管连接至营养液储存源。第一内出水口设置于内管表面,其中第一内出水口沿内管的延伸方向排列。第二内出水口设置于内管表面并相对第一内出水口,其中第二内出水口沿内管的延伸方向排列。植栽墙设置于底座与出水管之间,并包含背板、框架与滤水层。框架设置于背板表面。滤水层设置于框架内,其中滤水层的位置对应于出水管,以接收由出水管提供的营养液。本实用新型的植栽墙模块,通过出水管、蓄水池、抽水马达以及输送管组成营养液循环供给系统,使得设置于植栽墙模块上的植栽杯不需以人工方式持续提供营养液。

Description

植栽墙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植栽墙模块,且特别涉及一种循环式营养液供给的植栽墙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建筑物的不断增加,都市美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同时,为了配合节能减碳的议题,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现代建筑中的装饰也已经成为主流设计之一。例如,具有环保及美化功能的植栽墙。
然而,目前市面上可见的植栽墙面(无论配置于室内或室外),皆以介质耕(土壤或木屑)方式栽种。当养分消失时,需人工洒水或浇灌营养液以维持植物持续生长,一但植物无法适时获得养分时,植物将枯死,而植栽墙面的外观也同样受到影响,同时也失去环保及美化功能。此外,当设置植栽墙面的场地更改设计时,其所设置的植栽墙面也必须撤除并淘汰,造成材料以及成本上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栽墙模块,植栽墙模块通过循环式的营养液提供方式,使得设置于植栽墙模块上的植栽杯不需人工提供营养液。再者,植栽墙模块通过具有内管的出水管提供营养液,可以达到出水均匀的效果,以避免植栽墙模块墙面上的植栽无法均匀获得养分。此外,植栽墙模块中的植栽墙数量可以根据设计尺寸变更,使得植栽墙模块的尺寸能更灵活,并通过将所淘汰的植栽墙回收再利用,可以减少材料与成本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植栽墙模块,包含底座、出水管与植栽墙。出水管具有出水口,并包含内管、第一内出水口与第二内出水口。内管连接至营养液储存源。第一内出水口设置于内管表面,其中第一内出水口沿内管的延伸方向排列。第二内出水口设置于内管表面并相对第一内出水口,其中第二内出水口沿内管的延伸方向排列。植栽墙设置于底座与出水管之间,并包含背板、框架与滤水层。框架设置于背板表面。滤水层设置于框架内,其中滤水层的位置对应于出水管,以接收由出水管提供的营养液,而植栽墙通过框架连接出水管以及通过背板连接底座。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模块还包含蓄水池、容置空间、抽水马达与输送管。蓄水池设置于底座内,并作为营养液储存源,其中蓄水池承接流经滤水层的营养液。容置空间设置于底座内并与蓄水池相邻。抽水马达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并抽取蓄水池内的营养液。输送管连接抽水马达与出水管的内管。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内出水口以及第二内出水口在内管的中心轴的投影为交错排列。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出水口的位置朝向植栽墙,其中出水口的孔径介于0.5毫米至1.5毫米之间,且出水口沿出水管的延伸方向排列成出水线。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还包含承接盘,设置于框架邻于出水管的一侧,承接盘承接由出水管提供的营养液,且承接盘其中的侧壁的高度小于承接盘的其他侧壁的高度。出水口的位置朝向相对承接盘的一侧,且出水口沿出水管的延伸方向排列成出水线。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底座与背板为一体成形,且植栽墙模块还包含转轴与一对轨道。转轴设置于背板相对底座的一侧,其中转轴连接背板与框架。轨道设置于底座并位于框架的相对两侧,其中部分框架位于轨道内,以使框架以转轴作为轴承转动。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框架与背板之间具有夹角,夹角介于0度至15度之间。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的数量为多个,且植栽墙排列成阵列。植栽墙模块还包含至少一个连接管,连接管连接每一行中相邻的植栽墙。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框架包覆滤水层的侧边,并具有至少一个孔洞。孔洞对应且连接于连接管,并作为植栽墙的进水口或出水口。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模块还包含固定网与植栽杯。固定网设置于滤水层表面并具有网格,其中滤水层具有至少一个凹槽,且凹槽的设置位置与尺寸对应于网格。植栽杯设置于固定网的网格的其中之一,并位于对应的凹槽内,其中植栽杯具有孔洞,孔洞位于植栽杯与滤水层接触的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植栽墙模块,包含底座、出水管与植栽墙。出水管具有出水口,并连接至营养液储存源。植栽墙设置于底座与出水管之间,并接收由出水管提供的营养液,植栽墙包含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与承接盘。第一隔板从邻于出水管的一侧延伸至邻于底座的一侧。第二隔板具有开口,并与第一隔板相对设置以形成隔间。承接盘设置于第一隔板,其中出水口的位置朝向相对承接盘的一侧,承接盘承接由出水管提供的营养液,且承接盘邻近隔间的侧壁的高度小于承接盘的其他侧壁的高度。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模块还包含:蓄水池、容置空间、抽水马达与输送管。蓄水池设置于底座内,并作为营养液储存源,其中蓄水池承接流经隔间的营养液。容置空间设置于底座内并与蓄水池相邻。抽水马达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并抽取蓄水池内的营养液。输送管连接抽水马达与出水管。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的数量为一个,且植栽墙的相对两侧连接出水管以及底座。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还包含多个导板,设置于隔间内,并与第二隔板的开口的边缘连接,且导板与第二隔板夹有锐角。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模块还包含植栽杯。植栽杯设置第二隔板的开口的其中之一。植栽杯的侧壁与导板为线接触或面接触,且植栽杯与第一隔板的最小垂直距离小于导板与第一隔板的最小垂直距离。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植栽墙排列成阵列,且植栽墙模块还包含至少一个连接管,每一行中相邻的多个植栽墙通过连接管互相连接。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还包含第三隔板。第三隔板设置于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并位于隔间的边缘,其中第三隔板具有孔洞,孔洞朝向出水管的一侧并对应地连接连接管,以作为植栽墙的进水口,其中从进水口流入的营养液由承接盘承接。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还包含第三隔板。第三隔板设置于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并位于隔间边缘,其中第三隔板与水平面倾斜并具有孔洞,孔洞朝向底座的一侧并对应地连接连接管,以作为植栽墙的出水口。
本实用新型的植栽墙通过循环式的营养液提供方式,使得设置于植栽墙上的植栽杯不需以人工方式提供营养液。再者,植栽墙通过具有内管的出水管提供营养液,可以达到出水均匀的效果,以使植栽墙墙面上的植栽能够均匀获得养分。
附图说明
图1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植栽墙模块第一实施方式的正面示意图。
图1B为根据图1A的植栽墙模块的侧视示意图。
图2A为图1A的出水管的透视示意图。
图2B为根据图2A的剖面线I-I’的剖面图。
图3A为根据图1A的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
图3B为根据图3A的剖面线II-II’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根据图1B的植栽墙模块的底座的俯视示意图。
图5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植栽墙模块第二实施方式的部分正面示意图。
图5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植栽墙模块第二实施方式的部分侧视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植栽墙模块第三实施方式的正面示意图。
图7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植栽墙模块第四实施方式的正面示意图。
图7B为根据图7A中的植栽墙与出水管的配置关系的侧视示意图。
图8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植栽墙模块第五实施方式的正面示意图。
图8B为根据图8A中的第二列植栽墙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举实施例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但所提供的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而结构操作的描述非用于限制其执行的顺序,任何由元件重新组合的结构,所产生具有均等功效的装置,皆为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此外,附图仅以说明为目的,并未根据原尺寸作图。为使便于理解,下述说明中相同元件将以相同的符号标示来说明。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也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元件或操作而已。
由于目前常见的植栽墙是以土壤或木屑方式栽种。然而,当养分消失时,需人工洒水或浇灌营养液以维持植栽持续生长,因此无法采用自动化的方式维持植栽的生长。再者,一旦植物枯死后,植栽墙也同时失去其设置的意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植栽墙通过循环式的营养液提供方式,使得设置于植栽墙上的植栽杯不需以人工方式提供营养液。再者,植栽墙通过具有内管的出水管提供营养液,可以达到出水均匀的效果,以使植栽墙墙面上的植栽能够均匀获得养分。
请参照图1A以及图1B。图1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植栽墙模块100第一实施方式的正面示意图。图1B为根据图1A的植栽墙模块100的侧视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植栽墙模块100,包含底座104、出水管110与植栽墙101。出水管110具有出水口112。植栽墙101设置于底座104与出水管110之间,并包含背板102、框架106与滤水层120。框架106设置于背板102表面。滤水层120设置于框架106内,其中滤水层120的位置对应于出水管110,以接收由出水管110提供的营养液。植栽墙101通过框架106连接出水管110以及通过背板102连接底座104。
本实施方式中,植栽墙101的数量为一个,且植栽墙分别通过框架106连接出水管110以及通过背板102连接底座104,其中底座104与背板102为一体成形。出水管110通过输送管144连接至营养液储存源,以将营养液储存源内的营养液提供至滤水层120之中。当出水管110所提供的营养液进入滤水层120后,营养液将可以在滤水层120中扩散并通过重力向下流动。
滤水层120为多孔性滤布,多孔性滤布可使由其侧面121流入的营养液均匀且慢速地流动,以确保滤水层120上的植栽(未绘示)能吸取足够的营养液。再者,通过多孔性滤布的特性,部分营养液可以传递至滤水层120的底面(也即朝向背板102的面),以使营养液能充足地扩散于滤水层120中。此外,部分营养液(或是多余未被植栽吸收的营养液)可以通过重力穿透滤水层120,以保持滤水层120的孔洞中的空气流通,防止藻类或微生物生长或寄长于其上。
请先看到图2A以及图2B。图2A为图1A的出水管110的透视示意图,图2B为根据图2A的剖面线I-I’的剖面图。由于当出水管110通过输送管144(请见图1B)连接营养液储存源时,随着输送管144对应出水管110的不同连接位置,从不同出水口112流出的营养液的流速也不相同。例如,从邻于输送管144周围的出水口112流出的营养液会具有较快的流速,而从离输送管144较远的出水口112流出的营养液会具有较慢的流速。然而,当从出水管110的出水口112流出的营养液流速不均匀时,滤水层120上的植栽也就无法均匀获得养分,其将导致植栽有成长不均的结果。
本实施方式中,出水管110包含内管114、第一内出水口116以及第二内出水口118。内管114连接输送管144并通过输送管144连接至营养液储存源。第一内出水口116设置于内管114表面,其中第一内出水口116沿内管114的延伸方向排列。第二内出水口118设置于内管114表面并相对第一内出水口116,其中第二内出水口118沿内管114的延伸方向排列。
在此配置下,来自输送管144的营养液会先进入内管114之中,接着营养液再从内管114的第一内出水口116以及第二内出水口118流出。当输送管144提供营养液的速度大于营养液从出水管110的出水口112流出的初始速率时,营养液会逐渐在出水管110中填满。因此,从出水口112流出的营养液是输送管144先通过内管114将出水管110的内部空间填满后流出,因此从出水口112流出的营养液具有均匀的流速。
此外,第一内出水口116以及第二内出水口118在内管114的中心轴(未绘示)的投影为交错排列。换句话说,图2A中,若将第二内出水口118投影至第一内出水口116的位置,则第一内出水口116与第二内出水口118之间的排列方式为交错排列。因此,在此排列方式下,从内管114的第一内出水口116与第二内出水口118流出的营养液的流速可以更均匀。
请再回到图1A与1B,本实施方式中,出水口112的位置朝向植栽墙101,其中出水口112的孔径介于0.5毫米(mm)至1.5毫米(mm)之间,且出水口112沿出水管110的延伸方向排列成出水线113。
出水线113的长度对应于滤水层120的水平宽度,也即出水线113的长度接近滤水层120的水平宽度,使得滤水层120能均匀接收来自出水管110的营养液。换句话说,出水管110的营养液供应方式是采取类似瀑布水流方式,均匀喷洒至滤水层120上,并从滤水层120的侧面121流入于其中。因此,植栽可以设置或攀附于滤水层120上,并从滤水层120吸取营养液,以维持其生长机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植栽墙模块还包含转轴160与一对轨道105。转轴160设置于背板102相对底座104的一侧,其中转轴160连接背板102与框架106。轨道105设置于底座104并位于框架106的相对两侧,其中部分框架106位于轨道105内,以使框架106以转轴160作为轴承转动。当框架106转动时,设置于其中的滤水层120也会连带转动。在此,转动的意思为,框架106与设置于其中的滤水层120以转轴160作为轴承,在轨道105内滑动并倾斜背板102。
举例而言,框架106与滤水层120可以在轨道105内滑动至图1B中虚线L的位置,使得框架106与背板102之间具有夹角θ,其中夹角θ介于0度至15度之间。当框架106在轨道105内滑动,并与背板102夹有0度至15度的倾斜角度时,倾斜的滤水层120可以延长营养液停留在其中的时间,使得植栽能够以更长的时间吸取养分。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植栽墙模块100还包含固定网130以及植栽杯150。固定网130设置于滤水层120表面并具有网格132。植栽杯150设置于固定网130的网格132的其中之一,用于使植栽置于其中,例如,将植栽以攀附的方式置于植栽杯150中。此外,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滤水层120具有凹槽,其中凹槽的位置与尺寸对应于固定网130的网格132,用于提供植栽杯150置入以使植栽杯150固定于滤水层120,请见以下说明。
请参照图3A以及图3B。图3A为根据图1A的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图3B为根据图3A的剖面线II-II’的剖面示意图。植栽杯150位于对应的网格132以及凹槽122内。固定网130的网格132用于支撑植栽杯150,使其位置固定。滤水层120的凹槽122用于提供植栽杯150置入空间,其中凹槽122可以通过挖空滤水层120形成。植栽杯150具有孔洞152,其中孔洞152位于植栽杯150与滤水层120接触的面上,换句话说,滤水层120中流动的营养液可以通过孔洞152流入植栽杯150,并提供植栽杯150内的植栽养分。
请再回到图1A与图1B。本实施方式中,图1A所绘示的植栽杯150数量为一个,然而,应了解到,以上所举的植栽杯150的数量仅为示例,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属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按实际需要,弹性选择植栽杯150的数量与位置。举例而言,植栽墙模块100可以具有多个植栽杯150,且多个植栽杯150的设置位置可以组合出文字、图案,使得植栽墙模块100可以具有一个字或是一个句子的外观或其他外观花样。
此外,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模块100还包含发光二极管162。发光二极管162设置于框架106的相对两侧边。具体而言,植栽墙模块100的框架106可以是由透明框组成,例如压克力框或是玻璃框。发光二极管162除了提供照明功能外,也可以用来作为提供植栽维持成长机能的光照来源。
请看到图1B以及图4,图4为根据图1B的植栽墙模块100的底座104的俯视示意图。植栽墙模块100还包含蓄水池140、容置空间146以及抽水马达142。蓄水池140设置于底座104内,其中蓄水池140承接流经滤水层120的营养液,并可将营养液储存于其中,作为营养液储存源。容置空间146设置于底座104内并与蓄水池140相邻。抽水马达142设置于容置空间146内,并抽取蓄水池140内的营养液。输送管144用于连接抽水马达142与出水管110的内管,其中输送管144的一端连接抽水马达142,而输送管144的另一端从背板102或底座104穿出后与出水管110连接。
在此配置中,植栽墙模块100的出水管110、蓄水池140、抽水马达142以及输送管144可视为一组营养液循环供给系统。当蓄水池140存有营养液时,抽水马达142将营养液从蓄水池140通过输送管144送至出水管110。接着,出水管110再将营养液提供至滤水层120,其中部分营养液留存于滤水层120并被植栽吸收,而另一部分营养液将因重力而流回至蓄水池140之中。另一方面,当需要更换或补充营养液时,只要将营养液倒入蓄水池140中即可。此外,底座104的蓄水池140可按设计需求作调整,例如,蓄水池140可以被设计成鱼菜共生系统。
植栽墙模块100还包含活动盖板148。活动盖板148覆于容置空间146上,用于遮蔽抽水马达142,以避免来自滤水层120的营养液进入容置空间146后将抽水马达142损坏。活动盖板148可以根据设计调整形状,例如可以是矩形的活动盖板148,或是拱桥形状的活动盖板148。
请参照图5A与图5B。图5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植栽墙模块100第二实施方式的部分正面示意图。图5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植栽墙模块100第二实施方式的部分侧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差异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植栽墙模块100还包含承接盘108。
本实施方式中,植栽墙101还包含承接盘108。承接盘108置于框架106邻于出水管110的一侧,承接盘108承接由出水管110提供的营养液,且承接盘108的其中的一个侧壁109’的高度小于承接盘108的其他侧壁109的高度。出水口112的位置朝向相对承接盘108的一侧,且出水口112沿出水管110的延伸方向排列成出水线113。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出水管110所提供的营养液为从出水口112流出后沿出水管110的外管壁向下流动,接着,营养液再进入承接盘108之中。随着承接盘108中的营养液逐渐增加,营养液的水面高度会与承接盘108的侧壁109’的高度相同。当营养液的水面高度与承接盘108的侧壁109’的高度相同时,营养液将从承接盘108的侧壁109’溢出,并进入滤水层120之中。
在此配置下,由于营养液的提供是以溢出的方式呈现,因此进入滤水层120的营养液的流动方式将呈现细流的形式,以减少喷溅的可能性。本实用新型所属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按实际需要,弹性选择侧壁109’的位置,以设计营养液从承接盘108溢出的位置。此外,本实用新型所属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按实际需要,选择滤水层120在框架106中的位置(前后位置,例如图5B中的左右方向),以调整滤水层120接收来自承接盘108的营养液的位置。
除此之外,由于出水口112的位置是朝向相对承接盘108的一侧,因此从出水管110所流出的营养液也同样会是溢出的形式,使得出水管110所提供的营养液流速较为一致,也即营养液的流速不会受到输送管144(请见图1B)的设置位置影响。
请参照图6,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植栽墙模块100第三实施方式的正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差异在于,本实施方式的植栽墙101的数量为多个。
本实施方式中,植栽墙101可排列成阵列,其中阵列的排列可为矩形、环状、心形等各种排列,在此以矩形阵列为例,但不以此为限。矩形阵列具有两行植栽墙101以及两列植栽墙101。植栽墙模块100还包含至少一个连接管164,连接管164连接每一行中相邻的植栽墙101。植栽墙101可以通过壁挂的方式固定于墙壁上。植栽墙101的框架106包覆滤水层120的侧边,并具有至少一个孔洞(未绘示)。孔洞对应且连接于连接管164,并作为植栽墙101的进水口或出水口。也即,每一植栽墙101的框架106所具有的孔洞为限定植栽墙101的进水口或出水口。
具体而言,出水管110先提供营养液至矩形阵列的每一行中的第一列植栽墙101。由于营养液可在滤水层120中扩散并沿重力方向流动。因此,当营养液流至第一列植栽墙101的底部时,营养液会从框架106的孔洞所限定的出水口进入连接管164。接着,营养液再从连接管164进入矩形阵列的第二列植栽墙101。同样地,营养液是通过框架106的孔洞所限定的进水口进入第二列植栽墙101。本实用新型所属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按实际需要调整连接管164、进水口、出水口的数量以及位置。
当营养液流至第二列植栽墙101底部时,营养液将进入底座104中。同样地,底座104可以设置有抽水马达,使得营养液能再次回到出水管110中,借此进行营养液的循环流动。此外,在第二列植栽墙101中,植栽墙101上可以设置有承接盘108(请见图5A与图5B),使得从第一列植栽墙101提供的营养液能通过承接盘108均匀地进入第二列植栽墙101的进水口之中。
除此之外,当植栽墙101的数量为多个时,植栽墙模块100的尺寸配置更灵活。也即,植栽墙模块100的尺寸通过植栽墙101限定。例如,当植栽墙模块100的尺寸需求为中或小型时,可以使用一个或较少数的植栽墙101组合而成。当植栽墙模块100的尺寸需求为大型时,可以使用较多数的植栽墙101组合而成。
再者,对于由多个植栽墙101所组成的植栽墙模块100而言,其中所设置的植栽墙101可以被多次利用。举例而言,当根据实际需求而将植栽墙模块100撤除时,可以将所撤除的植栽墙模块100中的植栽墙101回收。待有新的植栽墙模块100需求时,对应新的植栽墙模块100尺寸的需求增加(或减少)设置植栽墙101的数量,并再次重新组成植栽墙模块100使用。也即,因撤除所淘汰的植栽墙101能经过回收后再次使用,借此减少材料与成本的浪费。
请再看到图7A与7B,图7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植栽墙模块100第四实施方式的正面示意图。图7B为根据图7A中的植栽墙101与出水管110的配置关系的侧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差异在于,营养液是在植栽墙101中的隔间176流动,而第一实施方式是在植栽墙101中的滤水层120(请见图1A)流动。
植栽墙模块100包含底座104、出水管110与植栽墙101。出水管110具有出水口112,并连接至营养液储存源(未绘示)。植栽墙101设置于底座104与出水管110之间,并接收由出水管110提供的营养液。植栽墙101包含第一隔板170、第二隔板172与承接盘108。第一隔板170从邻于出水管110的一侧延伸至邻于底座104的一侧。第二隔板172具有开口178,并与第一隔板170相对设置以形成隔间176。承接盘108设置于第一隔板170,其中出水口112的位置朝向相对承接盘108的一侧,承接盘108承接由出水管110提供的营养液,且承接盘108邻近隔间176的侧壁109’的高度小于承接盘108的其他侧壁109的高度。本实施方式中,植栽墙101的数量为一个,且植栽墙101的相对两侧连接出水管110以及底座104。
同样地,由于出水口112的位置是朝向相对承接盘108的一侧,因此从出水管110所流出的营养液也同样会是溢出的形式,并沿着出水管110的外管壁流向承接盘108。当出水管110所提供的营养液进入承接盘108且承接盘108中的营养液逐渐溢满时,营养液会从承接盘108邻近隔间176的侧壁109’溢出并进入植栽墙101的隔间176。当营养液进入植栽墙101的隔间176之后,营养液将可以通过重力穿过植栽墙101,以保持植栽墙101中的空气流通,防止藻类或微生物生长或寄长于其内。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101还包含导板180,导板180设置于隔间176内,并与第二隔板172的开口178的边缘连接,且导板180与第二隔板172夹锐角。植栽墙模块100还包含植栽杯150。植栽杯150设置于第二隔板172的开口178的其中之一。植栽杯150的侧壁与导板180为线接触或面接触,且植栽杯150与第一隔板170的最小垂直距离小于导板180与第一隔板170的最小垂直距离,也即距离L1小于距离L2。
具体而言,当植栽杯150进入第二隔板172的开口178时,通过倾斜的导板180,与导板180为线接触或面接触的植栽杯150将会受到导板180的导引而呈现倾斜状。再者,由于植栽杯150与第一隔板170的最小垂直距离小于导板180与第一隔板170的最小垂直距离,使得植栽杯150可以将其底部露出,因此,从承接盘108所溢出的营养液可以从植栽杯150的底部流入植栽杯150之中。
同样地,植栽杯150具有孔洞152,使得营养液能从位于植栽杯150底部的孔洞152进入与流出,并再沿重力方向进入下一个植栽杯150之中。当营养液从距离底座104最近的植栽杯150流出时,营养液会流入底座104之中,并通过设置于底座104之中的抽水马达流回至出水管110之中,以完成营养液的循环供给。
请再看到图8A与图8B。图8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植栽墙模块100第五实施方式的正面示意图,图8B为根据图8A中的第二列植栽墙101的立体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差异在于,本实施方式的植栽墙101的数量为多个。
本实施方式中,植栽墙模块100所具有的植栽墙101的数量为六个,且植栽墙101可排列成阵列,其中阵列的排列可为矩形、环状、心形等各种排列,在此以矩形阵列为例,但并不以此为限。矩形阵列具有两行植栽墙101与三列植栽墙101。植栽墙101可以使用壁挂的方式,将第一隔板170固定于墙壁上。植栽墙模块100还包含至少一个连接管164,连接管164连接每一行中相邻的植栽墙101。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101还包含第三隔板174。第三隔板174设置于第一隔板170与第二隔板172之间并位于隔间176(请见图7B)的边缘,其中第三隔板174具有孔洞。第三隔板174的孔洞分别设置于朝向出水管110的一侧与朝向底座104的一侧,其中朝向出水管110的一侧的孔洞作为植栽墙101的进水口,朝向底座104的一侧的孔洞作为植栽墙101的出水口。也即,植栽墙101通过至少一个第三隔板174,以防止营养液外泄,并再通过第三隔板174上的孔洞作为进水口或出水口。
举例而言,图8B中,所绘示的植栽墙101为第二列(或第三列)的植栽墙101,植栽墙101所包含的第三隔板174设置于第一隔板170与第二隔板172之间,且第三隔板174具有孔洞182。以图8B为例,其所绘示的孔洞182可以作为植栽墙101的进水口。而相对孔洞182的第三隔板174上也设置有另一孔洞(未绘示),而此另一孔洞可以作为植栽墙101的出水口。
因此,图8A中,第一列与第二列植栽墙101的朝向底座104的一侧的孔洞对应地连接连接管164,使得营养液能从第一列与第二列植栽墙101的出水口流出。此外,第一列与第二列植栽墙101的出水口所在位置的第三隔板174与水平面倾斜,使得当营养液流至此第三隔板174时,营养液将随着此第三隔板174的倾斜表面被集中至连接管164,借此防止营养液残留在植栽墙之中。第二列与第三列植栽墙101的朝向出水管110的一侧的孔洞对应地连接连接管164,使得营养液能从第二列与第三列植栽墙101的进水口流入,其中从进水口流入的营养液由承接盘108承接。
同样地,当营养液从第三列植栽墙101流出时,营养液会流入底座104之中,并通过设置于底座104之中的抽水马达流回至出水管110之中,以完成营养液的循环供给。同前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植栽墙模块100是通过多个植栽墙101组成,其植栽墙101同样可以被多次利用。也即,因撤除所淘汰的植栽墙101能经过回收再次使用,借此减少材料与成本的浪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植栽墙模块可以通过出水管、蓄水池、抽水马达以及输送管组成营养液循环供给系统,使得设置于植栽墙模块上的植栽杯不需以人工方式持续提供营养液。此外,植栽墙模块通过具有内管的出水管提供营养液,可以达到出水均匀的效果,以避免植栽墙模块墙面上的植栽生长不均。再者,植栽墙模块中的植栽墙数量可以根据设计尺寸变更,使得植栽墙模块的尺寸能更灵活,并通过将所淘汰的植栽墙回收再利用,可以减少材料与成本的浪费。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各种不同的选择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Claims (18)

1.一种植栽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栽墙模块包含:
底座;
出水管,其具有多个出水口,所述出水管包含:
内管,其连接至营养液储存源;
多个第一内出水口,其设置于所述内管的表面,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内出水口沿所述内管的延伸方向排列;以及
多个第二内出水口,其设置于所述内管的表面并相对所述多个第一内出水口,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内出水口沿所述内管的延伸方向排列;以及
至少一个植栽墙,其设置于所述底座与所述出水管之间,所述植栽墙包含:
背板;
框架,其设置于所述背板表面;以及
滤水层,其设置于所述框架内,其中所述滤水层的位置对应于所述出水管,以接收由所述出水管提供的营养液,而所述植栽墙通过所述框架连接所述出水管以及通过所述背板连接所述底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栽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栽墙模块还包含:
蓄水池,其设置于所述底座内,并作为所述营养液储存源,其中所述蓄水池承接流经所述滤水层的所述营养液;
容置空间,其设置于所述底座内并与所述蓄水池相邻;
抽水马达,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并抽取所述蓄水池内的所述营养液;以及
输送管,其连接所述抽水马达与所述出水管的所述内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栽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内出水口以及所述多个第二内出水口在所述内管的中心轴的投影为交错排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栽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出水口的位置朝向所述植栽墙,其中每一所述出水口的孔径介于0.5毫米至1.5毫米之间,且所述多个出水口沿所述出水管的延伸方向排列成出水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栽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栽墙还包含承接盘,其设置于所述框架邻于所述出水管的一侧,所述承接盘承接由所述出水管提供的所述营养液,且所述承接盘的其中的一个侧壁的高度小于所述承接盘的其他侧壁的高度,其中所述多个出水口的位置朝向相对所述承接盘的一侧,且所述多个出水口沿所述出水管的延伸方向排列成出水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栽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与所述背板为一体成形,且所述植栽墙模块还包含:
转轴,其设置于所述背板相对所述底座的一侧,其中所述转轴连接所述背板与所述框架;以及
一对轨道,其设置于所述底座并位于所述框架的相对两侧,其中部分所述框架位于所述一对轨道内,以使所述框架以所述转轴作为轴承转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栽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与所述背板之间具有夹角,所述夹角介于0度至15度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栽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栽墙的数量为多个,且所述多个植栽墙排列成阵列,其中所述植栽墙模块还包含至少一个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连接每一行中相邻的所述多个植栽墙。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植栽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覆所述滤水层的侧边,并具有至少一个孔洞,所述孔洞对应且连接于所述连接管,并作为每一所述植栽墙的进水口或出水口。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栽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栽墙模块还包含:
固定网,其设置于所述滤水层表面并具有多个网格,其中所述滤水层具有至少一个凹槽,且所述凹槽的设置位置与尺寸对应于所述多个网格;以及
至少一个植栽杯,其设置于所述固定网的所述多个网格的其中之一,并位于对应的所述凹槽内,其中所述植栽杯具有多个孔洞,所述多个孔洞位于所述植栽杯与所述滤水层接触的面上。
11.一种植栽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栽墙模块包含:
底座;
出水管,其具有多个出水口,并连接至营养液储存源;以及
至少一个植栽墙,其设置于所述底座与所述出水管之间,并接收由所述出水管提供的营养液,所述植栽墙包含:
第一隔板,其从邻于所述出水管的一侧延伸至邻于所述底座的一侧;
第二隔板,其具有多个开口,并与所述第一隔板相对设置以形成隔间;以及
承接盘,其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其中所述多个出水口的位置朝向相对所述承接盘的一侧,所述承接盘承接由所述出水管提供的所述营养液,且所述承接盘邻近所述隔间的侧壁的高度小于所述承接盘的其他侧壁的高度。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植栽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栽墙模块还包含:
蓄水池,其设置于所述底座内,并作为所述营养液储存源,其中所述蓄水池承接流经所述隔间的所述营养液;
容置空间,其设置于所述底座内并与所述蓄水池相邻;
抽水马达,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并抽取所述蓄水池内的所述营养液;以及
输送管,其连接所述抽水马达与所述出水管。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植栽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栽墙的相对两侧连接所述出水管以及所述底座。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植栽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栽墙还包含多个导板,其设置于所述隔间内,并与所述第二隔板的所述多个开口的边缘连接,其中所述多个导板与所述第二隔板夹有锐角。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植栽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栽墙模块还包含至少一个植栽杯,其设置于所述第二隔板的所述多个开口的其中之一,其中所述植栽杯的侧壁与所述导板为线接触或面接触,且所述植栽杯与所述第一隔板的最小垂直距离小于所述导板与所述第一隔板的最小垂直距离。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植栽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栽墙的数量为多个,且所述多个植栽墙排列成阵列,且所述植栽墙模块还包含至少一个连接管,每一行中相邻的所述多个植栽墙通过所述连接管互相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植栽墙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植栽墙还包含第三隔板,其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并位于所述隔间的边缘,其中所述第三隔板具有至少一个孔洞,所述孔洞朝向所述出水管的一侧并对应地连接所述连接管,以作为每一所述植栽墙的进水口,其中从所述进水口流入的所述营养液由所述承接盘承接。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植栽墙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植栽墙还包含第三隔板,其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并位于所述隔间的边缘,其中所述第三隔板与水平面倾斜并具有至少一个孔洞,所述孔洞朝向所述底座的一侧并对应地连接所述连接管,以作为每一所述植栽墙的出水口。
CN201520156729.8U 2015-03-19 2015-03-19 植栽墙模块 Active CN2046699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56729.8U CN204669970U (zh) 2015-03-19 2015-03-19 植栽墙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56729.8U CN204669970U (zh) 2015-03-19 2015-03-19 植栽墙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69970U true CN204669970U (zh) 2015-09-30

Family

ID=54169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56729.8U Active CN204669970U (zh) 2015-03-19 2015-03-19 植栽墙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699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13427A (zh) * 2016-04-20 2017-05-10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立体智能菜地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13427A (zh) * 2016-04-20 2017-05-10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立体智能菜地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09172U (zh) 一种蔬菜栽培机
JP5426014B2 (ja) 一体型垂直緑化モジュール
CN205902579U (zh) 多层幼苗培育架
CN106413384A (zh) 植物栽培单元和植物栽培器具
CN204669970U (zh) 植栽墙模块
CN204206934U (zh) 萤火虫循环水养殖器具
CN210157749U (zh) 一种多功能林木育苗车
CN205671183U (zh) 一种多功能的水培植物种植槽
CN208113653U (zh) 一种可调节行距的浅液流立体种植装置
TWM572635U (zh) Siphon type vertical stereo planting device
CN210537636U (zh) 桌面型双层植物生境的玻璃花盆
CN211268043U (zh) 一种室内垂直绿化墙
CN208675931U (zh) 一种可更换光罩的育苗箱
CN205266542U (zh) 模块化植物栽培结构
TWM606075U (zh) 盆栽植物栽培端盤底部灌溉系統
CN207083748U (zh) 高效排水的水培装置
CN207011424U (zh) 种植框
CN211064520U (zh) 一种马铃薯幼苗培育用营养液循环式培养装置
CN217038304U (zh) 模块化交叉式液流植物水培单元、水培装置及水培系统
CN205993284U (zh) 供液盘
CN204482473U (zh) 植物培养箱
CN106613491A (zh) 一种立体式烟草育苗装置
TWM510052U (zh) 植栽牆模組
CN206620652U (zh) 无土栽培装置
CN206744011U (zh) 一种高水肥利用率的立体式烟草育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