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69170U - 有刷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有刷电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69170U
CN204669170U CN201490000293.7U CN201490000293U CN204669170U CN 204669170 U CN204669170 U CN 204669170U CN 201490000293 U CN201490000293 U CN 201490000293U CN 204669170 U CN204669170 U CN 2046691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ush
commutator
brush motor
fins
ax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9000029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坂田豪
定永雄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691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691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4Means for supporting or protecting brushes or brush holders
    • H02K5/143Means for supporting or protecting brushes or brush holders for cooperation with commutators
    • H02K5/148Slidably supported brush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26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machines with devices for cleaning or drying cooling medium, e.g. with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28Cooling of commutators, slip-rings or brushes e.g. by ventil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urrent Collector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刷电动机。本实用新型的有刷电动机(100)包括:转子(8);一对轴承(4A、4B);刷握(1);刷(6);作为弹性构件的电刷压簧(7);以及保持部(1A)。保持部(1A)具有防尘板(10、10A)和集尘部(11)。防尘板(10、10A)在一对刷握(1)之间与换向器(5)相对。防尘板(10、10A)位于沿着轴(3)的轴心(3B)方向的位置。在刷(6)与换向器(5)滑动时产生的刷磨损粉末借助防尘板(10、10A)被积存于集尘部(11)。

Description

有刷电动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特别涉及对难以进行电动机的更换操作、电动机的保养操作的汽车用电气部件、产业用设备等有用的有刷电动机。
背景技术
以往,有刷电动机由于起动转矩大且价格低廉等原因而被广泛用作各种产品的动力源。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此类有刷电动机的构造。
如图18所示,有刷电动机包括:轴3;一对轴承4C、4D;换向器5;刷6;框架2;芯14;绕组15;以及磁体9。
一对轴承4C、4D用于支承轴3。换向器5安装于轴3的外周面。刷6与换向器5滑动接触。框架2用于保持刷6。芯14安装于轴3的外周面。绕组15卷绕于芯14。磁体9是定子,配置在芯14的外侧。
而且,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有刷电动机还具有袋111。对于有刷电动机,如果轴3旋转,则换向器5与轴3一起旋转。此时,刷6和换向器5在彼此接触的滑动面滑动接触。在刷6与换向器5滑动接触时,在滑动面,自刷6产生刷磨损粉末。产生的刷磨损粉末积存于袋111。
有刷电动机借助肋110将刷磨损粉末积存于袋111,从而抑制刷磨损粉末向有刷电动机内扩散。因此,有刷电动机能够防止在位于有刷电动机的内部的各构件处绝缘电阻值明显降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8-2286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以本实用新型为对象的有刷电动机包括:转子;一对轴承;刷握(日文:ブラシホルダー);刷;作为弹性构件的电刷压簧(日文:ブラシバネ);以及保持部。
转子具有轴和位于轴的外周面的换向器。转子以轴的轴心为旋转中心转动。
一对轴承以轴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该轴。
刷握形成一对正负极,在与换向器相对的位置具有开口部。刷握沿轴的与轴心正交的半径方向位于与换向器相对的位置。
刷位于正负极各自的刷握内,能够沿轴的半径方向移动。刷经由开口部以在滑动面与换向器接触的方式滑动。
弹性构件以向换向器推压刷的方式位于正负极各自的刷握内。
保持部用于保持刷握。特别是,保持部具有防尘板和集尘部。防尘板在一对刷握之间与换向器相对。防尘板位于沿着轴的轴心方向的位置。
刷与换向器滑动时产生的刷磨损粉末借助防尘板被积存于集尘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有刷电动机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刷握的概要的立体图。
图3是将图2所示的刷握的主要部分放大而得到的概要图。
图4是将图2所示的刷握的另一主要部分放大而得到的概要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刷握的概要的立体图。
图7是将图6所示的刷握的主要部分放大而得到的概要图。
图8是将图6所示的刷握的另一主要部分放大而得到的概要图。
图9是将图6所示的刷握的再一主要部分放大而得到的概要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鳍状件的具体例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鳍状件的具体例2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鳍状件的具体例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鳍状件的具体例4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鳍状件的具体例5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鳍状件的具体例6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鳍状件的具体例7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鳍状件的具体例8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8是以往的有刷电动机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刷握;1A、保持部;1B、开口部;2、框架;2A、框架密闭端部;2B、框架开口端部;2C、中心轴线;2D、主体部;2E、内周面;3、轴;3A、5A、外周面;3B、轴心;3C、42、顶端部;4A、4B、4C、4D、轴承;5、换向器;6、刷;7、电刷压簧;8、转子;9、磁体(定子);10、10A、防尘板;10B、11A、端部;11、31、31A、31B、集尘部;12、鳍状件;13A、13B、凹部;14、芯;15、绕组;16、止推垫圈;17、滑动面;20、旋转方向;21、刷磨损粉末;32、底部;33、34、开口部;40、40A、40B、40C、凸部;41、41A、41B、41C、凹部;43、46、上表面;44、45、下表面;100、 100A、有刷电动机;110、肋;111、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有刷电动机能够通过采用后述的结构,而将因有刷电动机的驱动所产生的刷磨损粉末积存于规定部位。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有刷电动机能够防止刷磨损粉末在有刷电动机的内部发生扩撒。其结果,本实施方式的有刷电动机能够抑制在有刷电动机内的不特定部处绝缘电阻值降低。
也就是说,以往的有刷电动机具有以下的应当改善的点。即,以往的有刷电动机受转子的旋转速度的影响而产生刷磨损粉末。产生的刷磨损粉末自位于刷与袋之间的间隙扩散到有刷电动机的内部。在有刷电动机内部,积存于电动机的不特定部的刷磨损粉末使不特定部的绝缘电阻值明显降低。
此外,组装有有刷电动机的产品有时在承受剧烈振动等的严酷的环境下使用。在这样的环境下,暂时收入袋内的刷磨损粉末有时因外在因素的振动等而再次扩散到有刷电动机内。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有刷电动机设有防尘板,该防尘板相对于刷与换向器接触的滑动面位于换向器的旋转方向上。特别是,优选以使换向器与防尘板之间的间隙狭小的方式来与换向器相对地设置防尘板。
采用本结构,能够抑制因刷与换向器滑动接触而产生的刷磨损粉末向有刷电动机的内部扩散。
如果能够抑制刷磨损粉末向有刷电动机的内部扩散,则能够抑制在有刷电动机内的不特定部处绝缘电阻值降低的现象。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有刷电动机能够长期将有刷电动机内部的绝缘电阻值维持在高值。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有刷电动机在考虑组装有该有刷电动机的产品的使用状态而得出的位置具有集尘部。具体而言,集尘部设在刷磨损粉末在重力作用下能够集积的位置。
采用本结构,泄漏到有刷电动机的内部的刷磨损粉末能够自然地积存于集尘部。
特别是,也可以在集尘部的底部形成有多个鳍状件。各鳍状件由平板形成。
采用本结构,不会使积存在相邻的鳍状件之间的刷磨损粉末再次扩散。
即,采用所述结构,本实施方式的有刷电动机能够防止暂时集积于集尘部的刷磨损粉末再次扩散到有刷电动机内。
因此,组装有本实施方式的有刷电动机的产品即使在承受剧烈振动等的严酷的环境下使用也能够长期将有刷电动机内部的绝缘电阻值维持在高值。
以下,利用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中,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实用新型具体化的一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有刷电动机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刷握的概要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1的有刷电动机100包括:转子8;一对轴承4A、4B;刷握1;刷6;作为弹性构件的电刷压簧7;以及保持部1A。
转子8具有轴3和位于轴3的外周面3A的换向器5。转子8以轴3的轴心3B为旋转中心转动。
一对轴承4A、4B用于以轴3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该轴3。
如图1、图2所示,刷握1形成一对正负极,在与换向器5相对的位置具有开口部1B。刷握1沿轴3的与轴心3B正交的半径方向位于与换向器5相对的位置。
刷6位于正负极各自的刷握1内,能够沿轴3的半径方向移动。刷6经由开口部1B与换向器5以在滑动面17接触的方式滑动。
如图1所示,作为弹性构件的电刷压簧7以向换向器5推压刷6的方式位于正负极各自的刷握1内。
保持部1A用于保持刷握1。特别是,保持部1A具有防尘板10、10A和集 尘部11。
如图1、图2所示,防尘板10、10A在一对刷握1之间与换向器5相对。防尘板10、10A位于沿着轴3的轴心3B方向的位置。
刷6与换向器5滑动时产生的刷磨损粉末借助防尘板10、10A被积存于集尘部11。
如图2所示,特别是,防尘板10在与轴心3B正交的剖面上在以轴心3B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位于与换向器5的外周面5A相对的位置。并且,防尘板10至少相对于换向器5位于换向器5的重力方向上。其中,重力方向是指在使用有刷电动机的状态下确定的方向。
或者,也可以是,防尘板10至少位于换向器5的旋转方向20的下游侧。
此外,防尘板10A形成为向集尘部11引导刷磨损粉末。
另外,刷握1与保持部1A均由绝缘性树脂形成,且二者成形为一体。
利用图1~图4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图3是将图2所示的刷握的主要部分放大而得到的概要图。图4是将图2所示的刷握的另一主要部分放大而得到的概要图。
如图1所示,有刷电动机100在被保持部1A和框架2密闭的壳体内具有:轴3;一对轴承4A、4B;换向器5;刷6;转子8;以及作为定子的磁体9。
在本实施方式1中,刷握1与保持部1A形成为一体。保持部1A具有后述的凹部13B。
框架2呈筒型的形状,具有主体部2D,该主体部2D为筒型的形状并沿着中心轴线2C延伸。框架2在主体部2D的一端具有框架密闭端部2A,在主体部2D的另一端具有框架开口端部2B。在本实施方式1中,框架密闭端部2A位于与保持部1A相面对的位置。框架2通过框架开口端部2B与保持部1A接触。框架密闭端部2A具有后述的凹部13A。
一对轴承4A、4B用于支承轴3。换向器5安装于轴3的外周面3A。刷6与换向器5滑动接触。转子8在轴3的外周面3A具有芯14以及卷绕于芯14的绕组15。作为定子的磁体9位于转子8的外侧。
如图2所示,防尘板10沿换向器5的旋转方向20位于刷6与换向器5接触的滑动面17。在相对的防尘板10与换向器5之间存在有间隙。另外,防尘板10用于向集尘部11引导因刷6与换向器5滑动所产生的刷磨损粉末。
如图1所示,轴3位于框架2的中心轴线2C上。轴3的一侧的顶端部3C自框架密闭端部2A朝向框架2的外部突出。在轴3的两端分别安装有轴承4A、轴承4B。在本实施方式1中,轴承4A位于轴3的顶端部3C侧,并且嵌入到框架密闭端部2A所具有的凹部13A。轴承4B位于轴3的与顶端部3C相反的一侧,并且嵌入保持部1A所具有的凹部13B。止推垫圈16沿轴3的轴心3B所延伸的方向插入轴承4B与凹部13B之间。止推垫圈16对轴承4B和凹部13B施加在轴心3B所延伸的方向上发挥作用的压力。
换向器5由金属材料和树脂模制件所使用的绝缘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1中,换向器5安装于轴3的外周面3A,且换向器5位于比芯14靠保持部1A侧的位置。如后述那样,被电刷压簧7施加有弹性力的刷6对换向器5施力。
在本实施方式1中,通过将保持部1A嵌入到框架2所具有的框架开口端部2B而使框架2和保持部1A构成壳体。框架2和保持部1A通过螺纹紧固等固定在一起。
另外,刷握1与保持部1A成形为一体。刷握1和保持部1A由绝缘性的树脂成形。在刷握1的内部插入有刷6和电刷压簧7。刷6受到来自电刷压簧7的弹性力,以使刷6与换向器5接触。
转子8具有芯14和绕组15。芯14是通过层叠钢板而形成的。芯14安装于轴3的外周面3A。绕组15卷绕于芯14。
作为定子的磁体9以隔有间隙的方式位于与芯14相对的位置。磁体9安装于框架2所具有的主体部2D的内周面2E。
对构成为以上那样的本实施方式1的有刷电动机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作为定子的磁体9利用磁体9所具有的磁力而形成磁场。
另一方面,电流经由后述的路径而流入转子8。即,在由磁体9形成的磁场中,在转子8所具有的绕组15内流动有电流,因此轴3按照弗莱明的左手定 则(Fleming’s left hand rule)进行旋转。
向绕组15供给电流的路径是自位于有刷电动机100外部的电源经由正极侧的刷6、换向器5而与绕组15相连的路径。另外,供给至绕组15的电流再次自换向器5经由负极侧的刷6而返回至位于有刷电动机100外部的电源。
如果轴3进行旋转,则安装于轴3的换向器5也会与轴3一起旋转。受到来自电刷压簧7的弹性力的刷6向换向器5施力。在该状态下,如果换向器5进行旋转,则刷6在换向器5上滑动。若刷6发生磨损,则会产生刷磨损粉末。
产生的刷磨损粉末受到磁体9的磁力、换向器5进行旋转的力等的影响。因此,刷磨损粉末向框架2的半径方向即主体部2D的内周面2E扩散。
利用图3、图4更详细地说明。
首先,如图3所示,与轴一起旋转的换向器5沿图中由箭头所示的旋转方向20旋转。刷6的自刷握1所具有的开口部1B突出的部分在滑动面17与换向器5接触。
此时,如所述那样,刷磨损粉末21受磁体的磁力、换向器5进行旋转的力等的影响而朝向主体部的内周面扩散。
但是,本实施方式1的有刷电动机具有防尘板10,该防尘板10以覆盖滑动面17的方式位于与换向器5的外周面5A相面对的位置。采用本结构,刷磨损粉末21的去路被防尘板10挡住,因此能够抑制刷磨损粉末21扩散。
接着,如图4所示,防尘板10A形成为能够将与防尘板10A发生碰撞的刷磨损粉末21引导至集尘部11。在本实施方式1中,集尘部11的端部11A与防尘板10A的端部10B连接。
采用本结构,被防尘板10A挡住去路的刷磨损粉末21被沿着防尘板10A向集尘部11引导。因此,刷与换向器5滑动所产生的刷磨损粉末21不会向有刷电动机内扩散而是积存于集尘部11。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采用本实施方式1的有刷电动机,能够抑制刷磨损粉末向有刷电动机的内部扩散。因此,能够抑制在有刷电动机内的不特定部处绝缘电阻值降低的现象。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有刷电动机能够长期将有 刷电动机内部的绝缘电阻值维持在高值。
(实施方式2)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刷握的概要的立体图。图7是将图6所示的刷握的主要部分放大而得到的概要图。图8是将图6所示的刷握的另一主要部分放大而得到的概要图。图9是将图6所示的刷握的另一主要部分放大而得到的概要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鳍状件的具体例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鳍状件的具体例2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鳍状件的具体例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鳍状件的具体例4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鳍状件的具体例5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鳍状件的具体例6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鳍状件的具体例7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鳍状件的具体例8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实施方式2所示的有刷电动机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有刷电动机的不同在于集尘部。具体而言,实施方式2所示的有刷电动机在集尘部具有多个鳍状件。
以下,利用图5~图17进行说明。
另外,对与所述实施方式1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引用说明。
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100A包括具有多个鳍状件12的集尘部31。另外,在图6所示的立体图中,为了容易理解换向器5的构造,而省略了防尘板10A的一部分。
以下,利用将主要部分放大而得到的附图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集尘部31还具有多个鳍状件12,各鳍状件12由位于与沿着含有轴心的剖面方向延伸的平面平行的位置的平面形成。
另外,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集尘部31A还具有多个鳍状件12,各鳍状件12由朝向轴所处的方向延伸的平面形成。
如图7、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多个鳍状件12在与轴心正交的剖面上在以轴心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依次排列。
利用图7~图9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如图7、图8所示,集尘部31、31A具有多个鳍状件12。鳍状件12由平面形成。平面延伸的方向只要是自集尘部31、31A的底部32朝向集尘部31、31A的开口部33所处的方向即可。
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增大集尘部31、31A内的表面积。因此,积存于集尘部31、31A的刷磨损粉末21容易附着于集尘部31、31A内的表面。其结果,对于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即使被作用有剧烈的振动等外在因素,也能够抑制积存于集尘部31、31A的刷磨损粉末21再次向由框架和保持部形成的壳体内扩散。
另外,如图9所示,形成在集尘部31B内的鳍状件12也可以沿轴的轴心方向配置。
即,如图7所示,多个鳍状件12以相邻的鳍状件12之间的开口部34沿着沿轴的轴心方向延伸的平面的方式平行地配置。采用本结构,集尘部31的开口部33与相邻的鳍状件12之间的开口部34能够形成为向相同的方向开口。因此,刷磨损粉末21容易到达鳍状件12之间的底部。
另外,如图8所示,多个鳍状件12以相邻的鳍状件12之间的开口部34沿着轴的轴心方向的方式平行地配置。而且,鳍状件12朝向轴的轴心倾斜。采用本结构,集尘部31A的开口部33与相邻的鳍状件12之间的开口部34能够形成为向相同的方向开口。而且,相邻的鳍状件12之间的倾斜也具有朝向轴的轴心的倾斜。因此,刷磨损粉末21更容易到达鳍状件12之间的底部。
此外,如图9所示,多个鳍状件12以相邻的鳍状件12之间的开口部34沿着换向器的旋转方向的方式平行地配置。采用本结构,能够形成为因换向器旋转而产生的刷磨损粉末21流入集尘部31B的开口部33的方向与相邻的鳍状件12之间的开口部34朝向相同的方向。因此,刷磨损粉末21容易到达鳍状件12之间的底部。
接着,使实施方式2所示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鳍状件具有防止附着于平面的刷磨损粉末飞散的程度的表面粗糙度。
另外,如图10~图13所示,实施方式2所示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鳍状件12在表面上具有凸部40、40A、40B、40C。
或者,如图14~图17所示,实施方式2所示的有刷电动机所使用的鳍状件12在表面上具有凹部41、41A、41B、41C。
利用图10~图17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对鳍状件12的表面实施增大表面粗糙度的加工。表面粗糙度为防止附着于鳍状件12的表面的刷磨损粉末再次飞散的程度。
接着,作为使集尘部31、31A、31B内的表面积增大的具体的形态,具有两种方法。以下,将采用凸部的形态作为1.进行说明。并且,将采用凹部的形态作为2.进行说明。
1.具体例1~具体例4
如图10、图11所示,在鳍状件12的表面上形成有显示为凸部40、40A的突起。或者,如图12、图13所示,在鳍状件12的表面上形成有显示为凸部40B、40C的凸状部。
采用这些结构,能够增大各鳍状件12的表面积。因此,积存于图7~图9所示的集尘部31、31A、31B的刷磨损粉末21容易附着于集尘部31、31A、31B内的表面。其结果,对于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即使被作用有剧烈的振动等外在因素,也能够抑制积存于集尘部31、31A、31B的刷磨损粉末21再次向由框架2和保持部1A形成的壳体内扩散。
特别是,图11、图13所示的凸部40A、40C呈以下的形状。即,凸部40A、 40C的突起或凸状部的位于顶端部42侧的上表面43向底部32侧倾斜。凸部40A、40C的突起或凸状部的位于底部32侧的下表面44面向底部32侧。
采用这些结构,在图7~图9所示的相邻的鳍状件12之间的开口部34内,刷磨损粉末21在上表面43上滑动,因此刷磨损粉末21容易到达相邻的鳍状件12之间的底部32。另一方面,到达相邻的鳍状件12之间的底部32的刷磨损粉末21被下表面44挡住,因此能够抑制到达相邻的鳍状件12之间的底部32的刷磨损粉末21自相邻的鳍状件12之间的底部32再次经由集尘部31、31A、31B的开口部33而扩散。
2.具体例5~具体例8
如图14、图15所示,在鳍状件12的表面上形成有表示为凹部41、41A的凹坑。或者,如图16、图17所示,在鳍状件12的表面上形成有表示为凹部41B、41C的凹状槽。
采用这些结构,能够增大各鳍状件12的表面积。因此,积存于图7~图9所示的集尘部31、31A、31B的刷磨损粉末21容易附着于集尘部31、31A、31B内的表面。其结果,对于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即使被作用有剧烈的振动等外在因素,也能够抑制积存于集尘部31、31A、31B的刷磨损粉末21再次向由框架2和保持部1A形成的壳体内扩散。
特别是,图15、图17所示的凹部41A、41C呈以下的形状。即,凹部41A、41C的凹坑或凹状槽的位于底部32侧的下表面45向底部32侧倾斜。凹部41A、41C的凹坑或凹状槽的位于顶端部42侧的上表面46面向底部32侧。
采用这些结构,在图7~图9所示的相邻的鳍状件12之间的开口部34内,刷磨损粉末21在下表面45上滑动,因此刷磨损粉末21容易到达相邻的鳍状件12之间的底部32。另一方面,到达相邻的鳍状件12之间的底部32的刷磨损粉末21被上表面46挡住,因此能够抑制到达相邻的鳍状件12之间的底部32的刷磨损粉末21自相邻的鳍状件12之间的底部32再次经由集尘部31、31A、31B的开口部33而扩散。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在集尘部形成有多个鳍 状件。而且,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在各鳍状件的表面上形成有凸部、凹部。
通过做成所述结构,而使集尘部内的表面积增大。其结果,积存于集尘部内的刷磨损粉末容易附着于集尘部内的表面。换言之,集尘部对刷磨损粉末的保持力提高。
因此,本实施方式2的有刷电动机能够抑制因外在因素而使刷磨损粉末自集尘部朝向壳体内再次放出。
其结果,能够抑制在有刷电动机内的不特定部处绝缘电阻值降低的现象。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有刷电动机能够长期将有刷电动机内部的绝缘电阻值维持在高值。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刷电动机使刷磨损粉末难以飞散到有刷电动机的内部。因此,特别是,对难以进行电动机的更换操作、电动机的维修操作的汽车用电气部件、产业用设备等有效。

Claims (11)

1.一种有刷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该有刷电动机包括:
转子,其具有轴和位于所述轴的外周面的换向器,并且所述转子以所述轴的轴心为旋转中心转动,
一对轴承,其以所述轴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所述轴;
刷握,其形成一对正负极,在与所述换向器相对的位置具有开口部,并且沿所述轴的与所述轴心正交的半径方向位于与所述换向器相对的位置;
刷,其位于所述正负极各自的所述刷握内,能够沿所述半径方向移动,并且所述刷经由所述开口部与所述换向器以在滑动面接触的方式滑动;
弹性构件,其以向所述换向器推压所述刷的方式位于所述正负极各自的所述刷握内;以及
保持部,其用于保持所述刷握;
所述保持部具有:
防尘板,其以与所述换向器相对并且沿着所述轴的轴心方向的方式位于一对所述刷握之间;以及
集尘部,其借助所述防尘板积存所述刷与所述换向器滑动时产生的刷磨损粉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刷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尘板在与所述轴心正交的剖面上在以所述轴心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位于与所述换向器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并且,所述防尘板至少相对于所述换向器位于重力方向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刷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尘板在与所述轴心正交的剖面上在以所述轴心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位于与所述换向器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并且,所述防尘板至少位于所述换向器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刷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尘板形成为向所述集尘部引导所述刷磨损粉末。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刷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尘部还具有多个鳍状件,该鳍状件由位于与沿着含有所述轴心的剖面方向延伸的平面平行的位置的平面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刷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尘部还具有多个鳍状件,该鳍状件由朝向所述轴所处的方向延伸的平面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有刷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鳍状件在与所述轴心正交的剖面上在以所述轴心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依次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有刷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鳍状件具有防止附着于所述平面的所述刷磨损粉末飞散的程度的表面粗糙度。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有刷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鳍状件在表面上具有凸部。
10.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有刷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鳍状件在表面上具有凹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刷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刷握与所述保持部均由绝缘性树脂形成,且二者成形为一体。
CN201490000293.7U 2013-09-17 2014-09-10 有刷电动机 Active CN20466917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91413A JP2016197930A (ja) 2013-09-17 2013-09-17 ブラシ付きモータ
JP2013-191413 2013-09-17
PCT/JP2014/004638 WO2015040823A1 (ja) 2013-09-17 2014-09-10 ブラシ付きモ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69170U true CN204669170U (zh) 2015-09-23

Family

ID=52688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90000293.7U Active CN204669170U (zh) 2013-09-17 2014-09-10 有刷电动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197930A (zh)
CN (1) CN204669170U (zh)
WO (1) WO201504082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45393A (zh) * 2017-07-11 2019-01-18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电机、电机的端盖及其制造方法
CN111613954A (zh) * 2020-05-09 2020-09-01 湖南坤明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电刷模组制备工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221556A1 (de) * 2017-11-30 2019-06-06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einer von einem Gehäuse umgebenen Gleitkontaktanordnung sowie Vorrichtung mit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EP3799269A1 (en) 2019-09-26 2021-03-31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Electrical machine
FR3134485A1 (fr) * 2022-04-06 2023-10-13 Renault S.A.S. Boîtier pour balais de machine électrique comprenant un moyen de gestion de la poussière et du refroidisse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54471U (zh) * 1990-09-17 1992-05-11
JPH0716580U (ja) * 1993-08-11 1995-03-17 株式会社東芝 巻線形電動機の集電装置
JP2601330Y2 (ja) * 1993-12-27 1999-11-15 日本電気精器株式会社 モータ用エンドカバ及びこれに取り付けるブラシ装置
JP4565345B2 (ja) * 2006-09-11 2010-10-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JP2012175841A (ja) * 2011-02-22 2012-09-10 Jtekt Corp ブラシ付き電動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45393A (zh) * 2017-07-11 2019-01-18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电机、电机的端盖及其制造方法
CN111613954A (zh) * 2020-05-09 2020-09-01 湖南坤明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电刷模组制备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40823A1 (ja) 2015-03-26
JP2016197930A (ja) 2016-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669170U (zh) 有刷电动机
CN206149085U (zh) 铁芯直线模组平台
CN203589885U (zh) 防尘串激电机
CN104254700B (zh) 电动机器
CN210093005U (zh) 一种电瓶车用永磁电机
CN2930026Y (zh) 轴承式换向器
CN205356074U (zh) 电机驱动装置及其电机、电刷
CN203193434U (zh) 一种塑封电机
CN202646079U (zh) 散热风扇结构改良
CN201388089Y (zh) 转动装置
CN202276245U (zh) 结构改进的圆扁形三槽直流微电机
CN201766433U (zh) 电机及采用该电机的吸尘器
CN202798222U (zh) 电机转子改良结构
CN202197199U (zh) 圆扁形三槽直流微电机改良结构
CN203248373U (zh) 双口鼓风机
CN205212580U (zh) 转子冲片
GB2422252A (en) Leading/trailing electric motor brush edge profiles
CN106612060A (zh) 无芯直线电机
CN217002735U (zh) 一种带座外球面轴承
CN213959293U (zh) 一种新型直流电机滚动碳刷
US20120235536A1 (en) Conductive Device For a Brush Motor
CN203278492U (zh) 具有碳刷弹性固定的电机
CN202144800U (zh) 具有磁性吸附的含油风扇
CN206023397U (zh) 一种电机
CN203352407U (zh) 一种降低拉尾音的永磁直流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