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53484U - 捕虫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捕虫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53484U
CN204653484U CN201520230561.0U CN201520230561U CN204653484U CN 204653484 U CN204653484 U CN 204653484U CN 201520230561 U CN201520230561 U CN 201520230561U CN 204653484 U CN204653484 U CN 2046534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ect
pest
shell
light
d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3056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卞相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oul Viosy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oul Viosy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oul Viosy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oul Viosy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534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5348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02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with devices or substances, e.g. food, pheronones attracting the insects
    • A01M1/04Attracting insects by using illumination or colou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14Catching by adhesive surfac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捕虫装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捕虫装置包括:外壳;格栅部,分别设置于上述外壳的两侧,用于使昆虫流入;前面盖,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上述格栅部相结合,用于开闭上述外壳;第一发光二极管部,设置于上述外壳的两侧,用于提供引诱昆虫用光,以使昆虫通过上述格栅部流入;以及第二发光二极管部,设置于上述外壳的内表面,用于提供引诱昆虫用光,以向上述外壳的内部引诱通过上述第一发光二极管部引诱的昆虫。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捕虫装置具有比较简单的结构,并能有效地捕获害虫、飞虫等昆虫。

Description

捕虫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disclosure)涉及捕虫装置,更详细地,涉及通过提供用于引诱昆虫的光等来捕获昆虫的捕虫装置。
背景技术
近期,由于全球变暖和环保政策等的气候影响及社会影响,害虫正在增加。害虫不仅使农作物及家畜受害,还传播疟疾、登革热、日本脑炎等病原菌,从而可对人类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持续存在需对周边生活环境进行杀虫的需求,由此,与杀虫相关的产业也处于成长的趋势。
在杀虫方法方面,以往采用了使用杀虫剂的化学方法、利用泥鳅等的生物学防治法、利用黑光灯及二氧化碳等引诱害虫后施加高电压来消除害虫的物理防治法、清除水坑或改善周围环境来营造使害虫的幼虫无法生存的环境的防治法。但是,化学防治法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生物学防治法或环境方面的防治法等消耗相对多的费用、处理时间及精力。利用杀虫或捕虫装置的物理防治法由于装置的结构复杂,可导致使用人员的使用便利性下降,并存在装置结构所需的费用较高等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利用发光二极管等来具有比较简单的结构,并能有效地捕获害虫、飞虫等昆虫的捕虫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实施方式的捕虫装置。上述捕虫装置包括:外壳;格栅部,分别设置于上述外壳的两侧,用于使昆虫流入;前面盖,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上述格栅部相结合,用于开闭上述外壳;第一发光二极管部,设置于上述外壳的两侧,用于提供引诱昆虫用光,以使昆虫通过上述格栅部流入;以及第二发光二极管部,设置于上述外壳的内表面,用于提供引诱昆虫用光,以向上述外壳的内部引诱通过上述第一发光二极管部引诱的昆虫。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向周围环境提供从第一发光二极管放出的光来引诱昆虫。之后,在外壳的内部设置光亮大于上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光亮的第二发光二极管来向外壳的内部引诱昆虫。通过以与设置于外壳的内部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相邻的方式配置粘结片,能够使被上述所照射的光引诱的昆虫粘结于上述粘结片。通过使用小型化及易于携带的发光二极管和粘结片,能够提供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费用低廉,但具有相对高的捕虫效率的捕虫装置。并且,通过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在外壳设置前面盖,能够提供便于去除粘结于设在外壳的内部的粘结片的昆虫,并能在外壳的外面设置钟表或边框等来以多种用途应用于室内空间的捕虫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简要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捕虫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简要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捕虫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简要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捕虫装置的后视图。
图4为简要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捕虫装置的剖视图。
图5为简要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第一发光二极管部的立体图。
图6为简要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第二发光二极管部的立体图。
图7为简要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粘结片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外壳             11:卡止部
20:格栅部           21:收容槽
30:前面盖           31:结合突起
32:防逃脱部         40:第一发光二极管部
41:发光二极管芯片或发光二极管封装件
42:透光性盖         43:反射板
44:旋转把手         50:第二发光二极管部
51:发光二极管芯片或发光二极管封装件
52:透光性盖         60:粘结片
61:副片             61a:第一表面
61b:第二表面        70:电源安全器
h1:从外壳的底面到格栅部为止的高度
h2:从外壳的底面到防逃脱部为止的高度
h3:从外壳的底面到前面盖的中心部为止的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但是在本公开中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在此进行说明的实施例,能够以其他形态来具体化。为了在附图中明确表示各个装置的结构要素,放大上述结构要素的宽度或厚度等的大小来进行了表示。
在本说明书中,在表述为一要素位于其他要素的“上侧”或“下侧”的情况下,这包含上述一要素直接位于其他要素的“上侧”或“下侧”,或者还能在这些要素之间设置追加性的要素的含义。在本说明书中,术语“上部”或“下部”作为从观察人员的视角设定的相对性的概念,若观察人员的视角发生改变,则“上部”可意味着“下部”,“下部”可意味着“上部”。
在多个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实际上代表相同的要素。并且,只要在文脉上没有明确表示不同的意思,单数的表示应理解为包含复数的表示,而“包括”或“具有”等术语仅仅用于指出所记述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应理解为不事先排除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其他特征或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或附加可能性。
以下所要说明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能够利用发光二极管等来使结构比较简单,并能有效捕获害虫、飞虫等昆虫的捕虫装置。
图1为简要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捕虫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简要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捕虫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简要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捕虫装置的后视图,图4为简要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捕虫装置的剖视图,图5为简要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第一发光二极管部的立体图,图6为简要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第二发光二极管部的立体图,图7为简要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粘结片的示意图。
参照图1至图4,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捕虫装置包括外壳10、格栅部20、前面盖30、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及第二发光二极管部50。
外壳10在其内部形成有规定空间,并且外壳的前表面(以图2为基准的上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开放。外壳10以从外壳10的两侧(以图2为基准的左右侧)越朝向外壳10的中心部(以图2为基准,凹陷的部分),离外壳10的底面的高度越低的方式形成,使得通过外壳10的格栅部20流入的昆虫无法重新向外部逃出。在外壳10的背面形成有多个卡止部11。利用卡止部11,能够制成壁挂式来挂在墙面。形成外壳10的材质可包括金属或塑料材质。
格栅部20分别设置于外壳10的两侧(以图2为基准的左右侧),并且为了提供使昆虫流入的通道而呈网眼状形成。昆虫通过格栅部20的网眼来向外壳10的内部流入。格栅部20的网眼的大小和形状可根据所要引诱的昆虫的大小和飞行形态来形成。可在格栅部20涂敷有光催化剂层(未图示),用于产生引诱昆虫的二氧化碳。
上述光催化剂层可形成为包含起到光催化介质作用的物质,例如二氧化钛(TiO2)、二氧化硅(SiO2)、三氧化钨(WO3)或氧化锌(ZnO)的层或包含它们的混合物的层。作为具体的一例,光催化剂层可以为二氧化钛涂(coating)层。
若向上述光催化剂层照射从后述的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放出的用于诱导光催化反应的光,则借助公知的光催化反应,可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自由基。借助上述自由基,上述光催化剂层周边的有机成分被分解,从而可产生二氧化碳。上述二氧化碳被熟知为能够从嗅觉上引诱昆虫的气体。作为一例,诱导上述光催化反应的光可以为波长范围为约200nm至400nm的紫外线光。并且,格栅部20借助由上述光催化反应产生的自由基使得格栅部20周边的空气中的有机物质得到分解,从而能够执行净化格栅部20周边的空气的功能。
在几个其他实施例中,可向格栅部20提供乳酸、氨基酸、氯化钠、尿酸、氨或蛋白质分解物质等的引诱物质,用于增加上述二氧化碳的产生效率。作为一实施例,提供上述引诱物质的方法可适用在位于格栅部20的内部的上述光催化剂层涂敷引诱物质的方法,或者周期性地或不定期地向上述光催化剂层喷射引诱物质的方法。由此增加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可增加昆虫的引诱效率。
参照图1或图4,格栅部20以与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相隔开的方式设置。通过格栅部20与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相隔开,来防止妨碍借助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引诱的昆虫的前进通道。
在上述外壳10的两侧的格栅部20分别形成有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后述的前面盖30相结合的收容槽21。
前面盖30用于开闭外壳10的前面(以图2为基准的上部),并且以能够拆装于格栅部20的方式设置。前面盖30朝向外壳10的内表面弯曲。因此,向外壳10的内部引诱的昆虫向前面盖30的弯曲的面(曲面)前进,并被设置于外壳10的内部的粘结片60捕获。粘结片60具有能够捕获昆虫的粘性,在下述内容中将进行详细说明。
在前面盖30的两端形成有与格栅部20的收容槽21相对应的结合突起31,使得结合突起31以滑动方式插入于收容槽21。由此,前面盖30与格栅部20相连接,并开闭以开口方式形成的外壳10的前面(以图2为基准的上部)。即,前面盖30通过开放外壳10来实现能够去除残留于外壳10的内部的昆虫。或者前面盖30通过开放外壳10来实现能够去除粘在粘结片60的昆虫。
可在前面盖30的外面设置钟表或边框。通过在前面盖30的外面设置钟表或边框等,来使得使用人员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捕虫装置用作装饰品,可在屋内、建筑物等的室内空间用作装饰品。形成前面盖30的材质包括金属或塑料材质。
在前面盖30设置有防逃脱部32,上述防逃脱部32朝向外壳10的内表面突出规定距离。防逃脱部32使得向外壳10的内部引诱的昆虫卡在防逃脱部32而无法重新向外部逃出。
参照图4,从格栅部20越朝向前面盖30的中心部,离外壳10的底面的高度越低(h1>h2>h3)。在这里,h1表示从外壳10的底面到格栅部20为止的高度,h2表示从外壳10的底面到防逃脱部32为止的高度,h3表示从外壳10的底面到前面盖30的中心部为止的高度。因此,昆虫沿着前面盖30的曲面来向外壳10的内部流入,之后因前面盖30的曲面而即使想重新从高度变低的外壳10的内部向外部逃出,也会卡在防逃脱部32,从而无法向外壳10的外部逃出。
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设置于外壳10的两侧,并提供昆虫引诱用光,用于通过格栅部20引诱昆虫。参照图5,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设置于支撑基板(未图示)之上。支撑基板可具有规定厚度的板形态。支撑基板可包括在内部设置有集成电路或配线的印刷电路基板(PCB,printed circuit board)。作为一例,支撑基板可以为在将要安装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的区域具有电路图案的印刷电路基板。形成支撑基板的材质可包括金属、半导体、陶瓷、聚合物等材质。
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可通过格栅部20向外部提供昆虫引诱用光。具体地,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可提供具有紫外线、可视光、红外线中的至少一种波长的光。作为一例,在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提供的光线为紫外线的情况下,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可提供波长范围为约200nm至400nm的紫外线。
在引诱昆虫的波长方面,有报告指出,苍蝇及飞虱喜好波长为约340nm或约575nm的光,飞蛾和蚊子喜好波长为约366nm的光。并且,有报告指出,在其他普通害虫的情况下,相对喜好波长为约340nm至380nm的光。作为另一例,就引诱昆虫的可视光区域的波长相关,在韩国公开特许公报第2013-0049475或在韩国公开特许公报第2014-0010493号中公开了基于白色光、黄色光、红色光、绿色光、蓝色光的昆虫的引诱活性。在本实施例中,不仅适用上述的具体例,而且只要能够满足刺激昆虫的视觉来引诱昆虫的条件,还可适用在上述的例中未公开的其他多种波长的光。
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可包括安装于支撑基板上的一个以上的板上芯片(COB,chip on board)类型的发光二极管芯片或一个以上的发光二极管封装件41。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可被制造成耗电量在约1000mW以下。如图5所示,上述板上芯片类型的发光二极管芯片或上述发光二极管封装件41能够排列成多个列。作为一例,如图所示,上述发光二极管芯片或上述发光二极管封装件41能够以Z字形排列于支撑基板上,但并不局限于此,能够以其他多种形态排列于支撑基板上。
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还包括反射板43,上述反射板43用于反射从上述发光二极管芯片或上述发光二极管封装件41放出的光。反射板43通过反射从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放出的光,可向更广的范围照射从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放出的光。虽然并不局限于特定的理论来进行说明,但实验结果显示,比起直接从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放出的光,提供反射板43来反射的光能够增加昆虫的引诱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向格栅部20的外部提供通过反射板43来反射的光,从而能够从视觉上引诱昆虫。但这种情况并不完全排除借助直接从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放出的光来引诱昆虫。
在从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向外壳10的外部暴露的两端设置有旋转把手44,上述旋转把手44用于转换从发光二极管芯片或发光二极管封装件41放出的光的方向。旋转把手44通过转换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的方向来使从发光二极管芯片或上述发光二极管封装件41放出的光所照射的角度及通过反射板43来照射的反射光的照射的角度产生变化。能够以手动方式操作旋转把手44,并能利用马达等驱动单元和控制单元来自动转换方向。
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包括设置于发光二极管芯片或发光二极管封装件41的上部的透光性盖42。透光性盖42执行保护发光二极管芯片或发光二极管封装件41的功能。并且,通过以多种形状加工透光性盖42,能够使透光性盖42执行扩散从发光二极管芯片或发光二极管封装件41放出的光,或者使从发光二极管芯片或发光二极管封装件41放出的光向规定的方向聚焦的透镜的作用。作为透光性盖42的一例,透光性盖42的材质可包括玻璃、石英(quartz)或透光性聚合物等材质。
第二发光二极管部50设置于外壳10的内表面,并提供昆虫引诱用光,以使通过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引诱的昆虫向外壳10的内部流入。并且,第二发光二极管部50可向粘结片60引诱向外壳10的内部流入的昆虫。参照图6,第二发光二极管部50设置于支撑基板(未图示)之上。支撑基板可以为具有规定的厚度、宽度及长度的板形态。支撑基板可包括在内部设置有集成电路或配线的印刷电路基板。作为一例,支撑基板可以为在将要安装第二发光二极管部50的区域具有电路图案的印刷电路板。形成支撑基板的材质可包括金属、半导体、陶瓷、聚合物等材质。
第二发光二极管部50提供引诱昆虫用光。具体地,第二发光二极管部50可提供具有紫外线、可视光、红外线中的至少一种波长的光。作为一例,在第二发光二极管部50提供的光线为紫外线的情况下,第二发光二极管部50可提供波长范围为约300nm至400nm的紫外线。第二发光二极管部50提供的光亮大于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提供的光亮。只有第二发光二极管部50提供的光的光亮大于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提供的光的光亮,才能使借助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引诱的昆虫从视觉上容易地被第二发光二极管部50引诱。由此,昆虫首先被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引诱并通过格栅部20流入,之后被第二发光二极管部50引诱并在外壳10的内部最终被粘结片60捕获。
第二发光二极管部50可包括一个以上的安装于支撑基板上的板上芯片类型的发光二极管芯片或一个以上的发光二极管封装件51。第二发光二极管部50可被制造成耗电量在约1000mW以下。如图6所示,上述板上芯片类型的发光二极管芯片或上述发光二极管封装件51能够排列成多个列。作为一例,如图所示,上述发光二极管芯片或上述发光二极管封装件51能够以Z字形排列于支撑基板上,但并不局限于此,能够以其他多种形态排列于支撑基板上。
第二发光二极管部50包括设置于发光二极管芯片或发光二极管封装件51的上部的透光性盖52。透光性盖52执行保护发光二极管芯片或发光二极管封装件51的功能。并且,通过以多种形状加工透光性盖52,能够使透光性盖52执行扩散从发光二极管芯片或发光二极管封装件51放出的光,或者使从发光二极管芯片或发光二极管封装件51放出的光向规定的方向聚焦的透镜的作用。作为透光性盖52的一例,透光性盖52的材质可包括玻璃、石英或透光性聚合物等的材质。
第二发光二极管部50分别设置于粘结片60的两侧,从而使沿着从第二发光二极管部50提供的引诱昆虫用光来移动的昆虫被粘结片捕获。
可在第二发光二极管部50设置电源安全器70,用于供给稳定的电源,并防止漏电。
粘结片60设置于外壳10的内表面,用于捕获向外壳10的内部流入的昆虫。在粘结片60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发光二极管部50,并且,粘结片60捕获借助第二发光二极管部50的引诱昆虫用光来引诱的昆虫。
参照图7,粘结片60向厚度方向层叠有多个副片61,各个副片61包括:第一表面61a,在上述第一表面61a涂敷有粘结物质层;第二表面61b,位于与第一表面61a相反的一侧,在上述第二表面61b未涂敷有粘结物质层。但是,可在上述第二表面61b上形成有防粘结层,当上述第二表面61b与其他副片61的粘结物质层相接触时,上述防粘结层防止上述第二表面61b与其他副片61过度粘结。作为一例,上述粘结物质层可通过涂敷公知的环氧粘结剂来形成。上述粘结物质层能够使被引诱到捕虫装置来与副片61相接触的昆虫粘结于粘结片60,从而捕获昆虫。粘结片60的下表面可固定于外壳10的底面的表面。
根据本实施例的粘结片60的使用方法,提供向外部露出上述粘结片60的最上层的副片61,来进行利用第一表面61a的粘结物质层的捕虫作业。接着,在规定量以上的昆虫捕获于最上层的副片61的第一表面61a的情况下,可从粘结片60单独去除上述粘结片60的最上层的副片61。由此,向外部露出层叠于上述粘结片60的最上层的下部的其他副片61,可利用上述其他副片61来继续进行捕虫作业。
作为将粘结片固定于外壳10的方法的一例,可适用利用能够借助销等来与外壳10相结合的磁铁等的物理工具的方法,或者可适用利用粘结剂、粘结膜等来使界面相接合的方法。
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捕虫装置的工作如下。
参照图4,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的发光二极管芯片或发光二极管封装件41提供引诱昆虫用光。在这里,借助反射板43反射引诱昆虫用光,来向格栅部20的外部的更广范围照射光线,从而可从视觉上引诱昆虫。此时,使用人员可利用旋转把手44来控制从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提供的引诱昆虫用光的照射的角度和方向。
若从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放出的诱导光催化反应的光照射格栅部20,则涂敷于格栅部20的光催化剂层周边的有机成分被分解,并产生二氧化碳。
从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照射的波长为200nm至400nm的紫外线光同时执行引诱昆虫用光和诱导光催化反应的光的两种功能。
由此,昆虫因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的引诱昆虫用光而从视觉上被引诱,并因从格栅部20产生的二氧化碳而从嗅觉上被引诱。
昆虫通过网眼状的格栅部20流入,并被从外壳10的内部提供比第一发光二极管部40更大的光亮的第二发光二极管部50引诱,从而流入外壳10的内部。
昆虫沿着前面盖30的曲面向第二发光二极管部50引诱,并借助防逃脱部32防止向外壳10的内部流入的昆虫向外部逃出。聚集到第二发光二极管部50的周边的昆虫附着于粘结片60的最上层的副片61,从而被捕获。
若经过规定的时间,或规定量的昆虫附着于副片61,则使用人员开放前面盖30,并从粘结片60去除上述粘结片60的最上层的副片61。在去除上述粘结片60的最上层的副片61之后,盖上前面盖30,并重新进行上述过程。
可在前面盖30设置钟表或边框等来用作装饰品,并且可利用外壳10的卡止部11来挂在墙面。
以上,虽然参照附图及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在不脱离记载于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的本申请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对在本申请中公开的实施例进行多种修改及变更。

Claims (16)

1.一种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
格栅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两侧,用于使昆虫流入;
前面盖,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所述格栅部相结合,用于开闭所述外壳;
第一发光二极管部,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两侧,用于提供引诱昆虫用光,以使昆虫通过所述格栅部流入;以及
第二发光二极管部,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用于提供引诱昆虫用光,以向所述外壳的内部引诱通过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部引诱的昆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粘结片,所述粘结片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用于捕获向所述外壳的内部流入的昆虫。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结片包括向厚度方向层叠的多个副片,
所述副片包括:
第一表面,在所述第一表面涂敷有粘结物质层;以及
第二表面,位于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的一侧,在所述第二表面未涂敷有粘结物质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粘结片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格栅部涂敷有用于引诱昆虫的光催化剂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面盖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结合突起;
在所述外壳的两侧的所述格栅部分别形成有用于收容所述结合突起的收容槽,
所述结合突起以滑动方式插入于所述收容槽,所述结合突起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所述收容槽相结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盖朝向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面盖的外面设置有钟表或边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面盖设置有防逃脱部,所述防逃脱部朝向所述外壳的内表面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格栅部越朝向所述前面盖的中心部,离所述外壳的底面的高度越低。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部提供的光亮大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部提供的光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部和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部还分别包括透光性盖。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部还包括反射板,所述反射板用于反射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部放出的光。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部和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部包括排列成多个列的发光二极管芯片或发光二极管封装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部设置有旋转把手,所述旋转把手用于转换引诱昆虫用光的方向,以引诱昆虫。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背面形成有卡止部,所述卡止部用于将捕虫装置挂在墙面。
CN201520230561.0U 2014-04-30 2015-04-15 捕虫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5348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40052210A KR20150125220A (ko) 2014-04-30 2014-04-30 포충 장치
KR10-2014-0052210 2014-04-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53484U true CN204653484U (zh) 2015-09-23

Family

ID=54123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30561.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53484U (zh) 2014-04-30 2015-04-15 捕虫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150125220A (zh)
CN (1) CN204653484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35280A (zh) * 2016-05-23 2016-10-26 中山星火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利用光能反应的捕虫杀菌方法、led捕虫杀菌设备
CN109601498A (zh) * 2018-12-12 2019-04-12 西北大学 一种环保型田间昆虫采集监测诱捕装置
CN110430753A (zh) * 2017-01-10 2019-11-08 首尔伟傲世有限公司 黏着型捕虫器
CN114868718A (zh) * 2017-01-10 2022-08-09 首尔伟傲世有限公司 黏着型捕虫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36680B1 (ko) * 2016-07-04 2023-05-26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포충기
WO2018008923A1 (ko) * 2016-07-04 2018-01-11 서울바이오시스주식회사 포충기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35280A (zh) * 2016-05-23 2016-10-26 中山星火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利用光能反应的捕虫杀菌方法、led捕虫杀菌设备
CN110430753A (zh) * 2017-01-10 2019-11-08 首尔伟傲世有限公司 黏着型捕虫器
CN114304107A (zh) * 2017-01-10 2022-04-12 首尔伟傲世有限公司 黏着型捕虫器
CN114868718A (zh) * 2017-01-10 2022-08-09 首尔伟傲世有限公司 黏着型捕虫器
CN114304107B (zh) * 2017-01-10 2023-02-28 首尔伟傲世有限公司 黏着型捕虫器
CN114868718B (zh) * 2017-01-10 2024-04-12 首尔伟傲世有限公司 黏着型捕虫器
CN109601498A (zh) * 2018-12-12 2019-04-12 西北大学 一种环保型田间昆虫采集监测诱捕装置
CN109601498B (zh) * 2018-12-12 2021-04-06 西北大学 一种环保型田间昆虫采集监测诱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50125220A (ko) 2015-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653484U (zh) 捕虫装置
TWI676421B (zh) 捕蟲器
CN101664020B (zh) 杀虫或/及干扰虫用的光照射装置及系统及杀虫方法
KR102526536B1 (ko) 점착형 포충기
KR20150112755A (ko) Uv led 램프를 사용한 포충기
CN105848478A (zh) 昆虫诱捕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06231896A (zh) 昆虫诱捕装置及使用方法
JP2007074908A (ja) 誘虫装置および捕虫器
US20110283599A1 (en) Flytrap
CN110430752A (zh) 黏着型捕虫器
CN105707038A (zh) 捕蚊灯
CN106665555A (zh) Led驱蚊灯及驱蚊灯设备
CN113056192A (zh) 捕虫器
JP2003070402A (ja) 捕虫器
CN114304107B (zh) 黏着型捕虫器
KR20150124766A (ko) 해충 트랩 장치
TWI809025B (zh) 捕蟲器
CN204443812U (zh) 一种能提高捕虫效率的捕虫笼
CN101642089A (zh) 一种环保驱蚊蝇的方法及环保驱蚊蝇灯
CN203942973U (zh) 一种高效物理诱虫装置
CN201839730U (zh) 一种生态灭蚊装置
JP2003180220A (ja) 光誘引粘着捕虫器
CN211526318U (zh) 一种灭虫型太阳能路灯
KR20160146369A (ko) 포충 장치
AU2020337752B2 (en) Arthropod lure or repellent, arthropod trap, and light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