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17782U - 一种排气式杯盖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排气式杯盖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617782U CN204617782U CN201520295461.6U CN201520295461U CN204617782U CN 204617782 U CN204617782 U CN 204617782U CN 201520295461 U CN201520295461 U CN 201520295461U CN 204617782 U CN204617782 U CN 20461778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wl cover
- hole
- main body
- cover main
- rec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气式杯盖,其包括杯盖主体,杯盖主体包括一穿过所述杯盖主体的厚度方向的塞孔以及与该塞孔配合使用的排气塞,塞孔包括凹部和与该凹部相连通的第一通孔,排气塞包括一体的按钮和柱状体,按钮的形状与所述凹部的横截面轮廓相匹配,柱状体的底部设有凸起,柱状体靠近按钮的一端套设有复位圈,复位圈的大小与凹部相匹配以可置于凹部内,柱状体的凸起套设有阀塞,复位圈和阀塞的材料均为柔性材料以使排气塞在手动按压时可向下运动以及移开手指时复位且通过阀塞封堵第一通孔,螺纹部靠近杯盖主体处具有一穿过螺纹部的厚度方向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相连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杯盖,尤其涉及一种排气式杯盖。
背景技术
现有的保温杯为了保证在其倒置时不漏水以及提高保温性能,其杯体和杯盖的气密性一般都很高。然而,该类保温杯存在一个缺点:当杯内的水放置一段时间后,随着水温的降低,杯内的气压会比外界的气压低,因而在打开杯盖时往往较难打开,而对于力气较小的人如老人和小孩根本无法打开,导致使用上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既气密性好又可随时取下的杯盖。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气式杯盖,其包括杯盖主体,所述杯盖主体包括一穿过所述杯盖主体的厚度方向的塞孔以及与该塞孔配合使用的排气塞,所述塞孔包括一凹部和一与该凹部相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凹部的横截面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横截面的尺寸,所述排气塞包括一体的按钮和柱状体,所述按钮的形状与所述凹部的横截面轮廓相匹配,所述柱状体的横截面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横截面的尺寸,所述柱状体的底部设有一凸起,所述柱状体靠近按钮的一端套设有一复位圈,所述复位圈的大小与所述凹部相匹配以可置于所述凹部内,所述柱状体的凸起套设有一阀塞,所述复位圈和阀塞的材料均为柔性材料以使所述排气塞在手动按压时可向下运动以及移开手指时复位且通过阀塞封堵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杯盖主体的底部设有一螺纹部以与杯体连接,所述螺纹部靠近所述杯盖主体处具有一穿过螺纹部的厚度方向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
优选的,还包括一提手,所述提手的两端连于所述杯盖主体的顶部,所述提手的中间部分设置于所述排气塞的上方,所述提手与杯盖主体为一体结构。
优选的,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卡合于所述螺纹部的底部以在连接杯体时实现密封。
优选的,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为1毫米~3毫米。
优选的,所述按钮的顶部表面为一凹进的曲面。
优选的,所述柔性材料为食品级硅胶。
优选的,所述杯盖主体和排气塞的材料为聚丙烯。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所述排气式杯盖中,所述塞孔和排气塞配套使用,所述排气塞的柱状体的靠近按钮的一端套设有复位圈,所述柱状体的凸起套设有所述阀塞,所述复位圈和阀塞的材料均为柔性材料,所述螺纹部靠近所述杯盖主体处具有一穿过螺纹部的厚度方向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因此,在向杯体内倒入热水并盖上所述排气式杯盖后,杯内的热气上升,杯内气压增大,所述阀塞封堵住所述第一通孔的底部,即所述第一通孔的底部呈封闭状态,从而实现密闭效果;在需要取水时,首先按压所述排气塞而使其向下运动,此时所述复位圈被压缩变形而产生弹性回复力,所述阀塞跟着所述排气塞向下运动使得所述第一通孔的底部呈开放状态,此时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与杯体内空间相通,因此,外界的空气可经由所述第二通孔、第一通孔而到达杯体内空间,即杯内外相通而实现杯内外气压平衡,因而使用较小的力气就可取下所述排气式杯盖。另外,当杯体内的热水较烫时,杯内聚集的热水汽较多,在打开杯盖之前,先按压所述排气塞,可使得热水汽预先通过由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形成的排气通道释放,避免了被热水汽烫伤的情形。当然,当手指从所述排气塞上移开后,在所述复位圈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所述排气塞向上运动即实现复位,同时所述复位圈也恢复原来的形状。所述排气式杯盖可实现既气密性好又可随时方便取下的效果,操作简单。
由于所述排气式杯盖还设有提手,所述提手的两端连于所述杯盖主体的顶部,所述提手的中间部分设置于所述排气塞的上方,此时,所述提手可起到保护排气塞的作用,即当将保温杯与其他物品同时放于背包内时,所述提手的设置可保证其他物品不会轻易误碰到排气塞,从而避免了漏水的现象。
由于所述杯盖主体的底部还设有螺纹部以与杯体连接,所述螺纹部的底部卡合有所述密封圈,因而在连接杯体时可实现较好的密封效果。
所述复位圈和阀塞的材料为食品级硅胶,因而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可保证良好的密封效果,避免漏水,同时,材质无毒无味,对人体安全。
由于所述按钮的顶部表面为一凹进的曲面,因而该按钮适应人体的手指的形状,具备人体工学设计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图2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排气式杯盖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述排气式杯盖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述排气式杯盖的剖面图。
图6为图1所述排气式杯盖的杯盖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述杯盖主体的剖面图。
图8为图1所述排气式杯盖的排气塞的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1至附图8中,1表示杯盖主体;1a表示塞孔;1a1表示凹部;1a2表示第一通孔;1b表示螺纹部;1c表示第二通孔;2表示提手;3表示排气塞;3a表示按钮;3b表示柱状体;3b1表示第一子柱;3b2表示第二子柱;3b3表示第三子柱;3b4表示凸起;4表示复位圈;5表示阀塞。
如下具体实施例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气式杯盖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气式杯盖。所述排气式杯盖包括杯盖主体1和提手2。所述杯盖主体1与所述提手2为一体结构。
请参阅图6和图7,所述杯盖主体1还包括一塞孔1a。所述塞孔1a穿过所述杯盖主体1的厚度方向。所述塞孔1a为两端均开口的通孔状结构。所述塞孔1a包括一凹部1a1和一与该凹部1a1相连通的第一通孔1a2。所述凹部1a1以及所述第一通孔1a2的横截面的形状不限。所述凹部1a1的横截面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通孔1a2的横截面的尺寸。本实施例中,所述凹部1a1以及第一通孔1a2的横截面均为圆形。
请参阅图8,所述排气式杯盖还包括一与该塞孔1a配合使用的排气塞3。所述排气塞3包括一体的按钮3a和柱状体3b。所述按钮3a的形状与所述凹部1a1的横截面轮廓相匹配。所述按钮3a的高度稍小于所述凹部1a1的高度。请参阅图5,所述按钮3a的顶部表面可为一凹进的曲面,以适应人体的手指的形状,具备人体工学设计的特点。所述柱状体3b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第一通孔1a2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并且,所述柱状体3b的横截面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通孔1a2的横截面的尺寸,以保证所述柱状体3b与所述第一通孔1a2的内壁之间仍留有一定的空间,方便气流及水汽的通过。所述柱状体3b的高度比所述第一通孔1a2的高度稍高。所述柱状体3b靠近按钮3a的一端套设有一复位圈4,所述复位圈4的形状与所述凹部1a1的形状相同,而可将所述复位圈4置于所述凹部1a1内。可以理解,所述复位圈4和所述按钮3a共同将所述凹部1a1的空间占满,即所述复位圈4和所述按钮3a的高度之和基本等于所述凹部1a1的高度。所述柱状体3b的底部设有一凸起3b4。所述凸起3b4套设有一阀塞5。具体的,请参阅图8和图5,所述柱状体3b包括一体的第一子柱3b1、第二子柱3b2、第三子柱3b3和凸起3b4。所述第一子柱3b1处套设所述复位圈4。所述第一子柱3b1的横截面的尺寸比所述第二子柱3b2的横截面的尺寸小,以保证所述复位圈4可被固定。可以理解,所述复位圈4为柔性材料制成。所述复位圈4的孔径比所述第一子柱3b1的横截面的尺寸稍小。所述复位圈4为可拆卸式的,因而可方便清洗。所述第二子柱3b2的横截面的尺寸比所述第一通孔1a2的的尺寸稍小。所述第三子柱3b3的横截面的尺寸比所述第二子柱3b2的横截面的尺寸小。所述凸起3b4可为一类圆的实体结构。所述凸起3b4的尺寸比所述第三子柱3b3的横截面的尺寸大,以保证通过所述凸起3b4可将所述阀塞5相对固定。可以理解,所述阀塞5的材料为柔性材料,因而可随时拆卸。当手动按压所述排气塞3的按钮3a时,所述排气塞3可向下运动,通过所述第一通孔1a2实现杯体内和外界的气压一致。当移开手指时,所述排气塞3复位即向上运动,此时所述阀塞5将所述第一通孔1a2的底部封堵。
所述杯盖主体1的底部设有一螺纹部1b。所述螺纹部1b用于连接杯体(图未示)。请参阅图5,所述杯盖主体1和所述提手2可通过两步注塑法形成。即,先形成所述杯盖主体1以及螺纹部1b,再形成所述提手2。为保证杯盖主体1和杯体连接的密封性,在所述螺纹部1b的底部还卡合有一密封圈(图未示),因而在连接杯体时可实现较好的密封效果。所述密封圈的材料可为食品级硅胶。
请参阅图3至图5,所述螺纹部1b靠近所述杯盖主体1处具有一第二通孔1c。所述第二通孔1c与所述第一通孔1a2相连通,并穿过所述螺纹部1b的厚度方向。因而,当按压所述排气塞3时,所述阀塞5跟着所述排气塞3向下运动使得所述第一通孔1a2的底部呈开放状态,此时第二通孔1c、第一通孔1a2与杯体内空间相通,相当于,第二通孔1c和第一通孔1a2组成排气通道。因此,外界的空气可经由所述第二通孔1c、第一通孔1a2而到达杯体内空间,即杯内外相通而实现杯内外气压平衡,因而使用较小的力气就可取下所述排气式杯盖。另外,当杯体内的热水较烫时,杯内聚集的热水汽较多,在打开杯盖之前,先按压所述排气塞3,也可使得热水汽预先通过由第一通孔1a2和第二通孔1c所形成的排气通道释放,避免了被热水汽烫伤的情形。
所述杯盖主体1、所述螺纹部1b和所述提手2可为同一材料制成。所述提手2的两端连于所述杯盖主体1的顶部。所述提手2的中间部分设置于所述排气塞3的上方。此时,所述提手2可起到保护排气塞3的作用,即当将保温杯与其他物品同时放于背包内时,所述提手2的设置可保证其他物品不会轻易误碰到排气塞3,从而避免了漏水的现象。
本实施例中,所述复位圈4和阀塞5的材料为食品级硅胶,所述杯盖主体1、提手2和排气塞3的材料为聚丙烯,所述第二通孔1c的孔径为1毫米~3毫米。由于所述复位圈4和阀塞5的材料为食品级硅胶,因而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可保证良好的密封效果,避免漏水,同时,材质无毒无味,对人体安全。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所述排气式杯盖中,所述塞孔1a和排气塞3配套使用,所述排气塞3的柱状体3b的靠近按钮3a的一端套设有复位圈4,所述柱状体3b的凸起3b4套设有所述阀塞5,所述复位圈4和阀塞5的材料均为柔性材料,所述螺纹部1b靠近所述杯盖主体处具有一穿过螺纹部1b的厚度方向的第二通孔1c,所述第二通孔1c与所述第一通孔1a2相连通,因此,在向杯体内倒入热水并盖上所述排气式杯盖后,杯内的热气上升,杯内气压增大,所述阀塞5封堵住所述第一通孔1a2的底部,即所述第一通孔1a2的底部呈封闭状态,从而实现密闭效果;在需要取水时,首先按压所述排气塞3而使其向下运动,此时所述复位圈4被压缩变形而产生弹性回复力,所述阀塞5跟着所述排气塞3向下运动使得所述第一通孔1a2的底部呈开放状态,此时第二通孔1c、第一通孔1a2与杯体内空间相通,因此,外界的空气可经由所述第二通孔1c、第一通孔1a2而到达杯体内空间,即杯内外相通而实现杯内外气压平衡,因而使用较小的力气就可取下所述排气式杯盖。另外,当杯体内的热水较烫时,杯内聚集的热水汽较多,在打开杯盖之前,先按压所述排气塞3,可使得热水汽预先通过由第一通孔1a2和第二通孔1c所形成的排气通道释放,避免了被热水汽烫伤的情形。当然,当手指从所述排气塞3上移开后,在所述复位圈4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所述排气塞3向上运动即实现复位,同时所述复位圈4也恢复原来的形状。所述排气式杯盖可实现既气密性好又可随时方便取下的效果,操作简单。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作其他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排气式杯盖,其包括杯盖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杯盖主体包括一穿过所述杯盖主体的厚度方向的塞孔以及与该塞孔配合使用的排气塞,所述塞孔包括一凹部和一与该凹部相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凹部的横截面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横截面的尺寸,所述排气塞包括一体的按钮和柱状体,所述按钮的形状与所述凹部的横截面轮廓相匹配,所述柱状体的横截面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横截面的尺寸,所述柱状体的底部设有一凸起,所述柱状体靠近按钮的一端套设有一复位圈,所述复位圈的大小与所述凹部相匹配以可置于所述凹部内,所述柱状体的凸起套设有一阀塞,所述复位圈和阀塞的材料均为柔性材料以使所述排气塞在手动按压时可向下运动以及移开手指时复位且通过阀塞封堵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杯盖主体的底部设有一螺纹部以与杯体连接,所述螺纹部靠近所述杯盖主体处具有一穿过螺纹部的厚度方向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式杯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提手,所述提手的两端连于所述杯盖主体的顶部,所述提手的中间部分设置于所述排气塞的上方,所述提手与杯盖主体为一体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式杯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卡合于所述螺纹部的底部以在连接杯体时实现密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式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为1毫米~3毫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式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钮的顶部表面为一凹进的曲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式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材料为食品级硅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式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杯盖主体和排气塞的材料为聚丙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295461.6U CN204617782U (zh) | 2015-05-08 | 2015-05-08 | 一种排气式杯盖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295461.6U CN204617782U (zh) | 2015-05-08 | 2015-05-08 | 一种排气式杯盖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617782U true CN204617782U (zh) | 2015-09-09 |
Family
ID=54036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295461.6U Active CN204617782U (zh) | 2015-05-08 | 2015-05-08 | 一种排气式杯盖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617782U (zh) |
-
2015
- 2015-05-08 CN CN201520295461.6U patent/CN20461778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D180024S (zh) | 水壺蓋之部分 | |
TWD159768S (zh) | 水瓶蓋 | |
TWD166082S (zh) | 容器 | |
TWD187119S (zh) | 漏斗 | |
CN204292792U (zh) | 可拆洗单手按钮水杯杯盖 | |
CN204617782U (zh) | 一种排气式杯盖 | |
CN203555485U (zh) | 一种儿童直饮杯 | |
CN203802173U (zh) | 隔热杯 | |
CN204274005U (zh) | 一种冷热一体的双层保温杯 | |
CN204292778U (zh) | 可单手开合的易清洗杯盖 | |
CN201631025U (zh) | 周壁带内凹弧形曲面的玻璃内胆保温瓶木塞 | |
CN203935057U (zh) | 饮水机水壶 | |
TWM499389U (zh) | 容易開啓之保溫裝置 | |
CN203662425U (zh) | 半自动手控出液茶具 | |
CN205267926U (zh) | 热水瓶塞 | |
CN204600081U (zh) | 保温杯盖 | |
CN201085523Y (zh) | 新型暖瓶 | |
USD725746S1 (en) | Combined cookware handle with a vacuum release valve | |
CN105433714A (zh) | 带有吸管的汤勺 | |
CN204158129U (zh) | 茶壶 | |
CN204323933U (zh) | 新型口香糖瓶盖 | |
CN204500195U (zh) | 新型保温杯杯盖 | |
CN208388493U (zh) | 一种调味瓶 | |
CN105595861A (zh) | 保温瓶自动出水塞 | |
CN203987733U (zh) | 碎蛋壳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