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78073U - 逆变器、并联逆变器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逆变器、并联逆变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78073U
CN204578073U CN201520343662.9U CN201520343662U CN204578073U CN 204578073 U CN204578073 U CN 204578073U CN 201520343662 U CN201520343662 U CN 201520343662U CN 204578073 U CN204578073 U CN 2045780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connects
inverter
output
tr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4366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旭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NZHOU NUOHUA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NZHOU NUOHUA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NZHOU NUOHUA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NZHOU NUOHUA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34366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780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780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7807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逆变器、并联逆变器系统,其中所述逆变器包括控制器、升压电路和逆变电路,升压电路根据控制器输出的升压控制信号将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升高电压后输出;逆变电路根据控制器输出的开关控制信号将从升压电路输入的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输出,逆变器还包括隔离保护电路,隔离保护电路设置在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与逆变器的输出端之间,隔离保护电路的控制端连接控制器的隔离控制信号输出端,隔离保护电路根据所述隔离控制信号断开或者闭合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与逆变器的输出端之间的连接。由此解决了现有技术的并联逆变器系统中一台逆变器发生故障时会影响其他逆变器正常工作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逆变器、并联逆变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逆变器、并联逆变器系统。
背景技术
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全球化经济进程也在不断加剧,能源供应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但是能源需求却是在不断激增,又加上化石能源的利用对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污染,这些问题促使着人们探索清洁可再生能源。风力、光伏发电系统作为清洁能源,在近年来得到很多关注和研究。在风力、光伏发电系统等离网型的电源系统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将存储起来的直流电源的能量转化为交流电源,以给由交流电源供电的负载使用。有些用电情况需要较大的交流电源的功率,因此相应需要大功率的电源逆变器。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可并联逆变器,通过多个并联逆变器组合使用提高大功率电源。例如申请日为2009年1月17日,公开号为CN101478257A,公开日为2009年7月8日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可并联电源逆变器,将多个所述可并联电源逆变器并联使用组成逆变器系统,并联后提高输出总功率。但是,在上述并联逆变器系统中,发生其中一台逆变器发生故障的情况时,会影响逆变器系统中的其他逆变器正常工作,严重时会导致电流倒灌,造成逆变器的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的并联逆变器系统中一台逆变器发生故障时会影响其他逆变器正常工作,从而提出解决该问题的逆变器、并联逆变器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逆变器,包括控制器、升压电路和逆变电路,所述升压电路根据所述控制器输出的升压控制信号将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升高电压后输出;所述逆变电路根据所述控制器输出的开关控制信号将从所述升压电路输入的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输出,所述逆变器还包括隔离保护电路,所述隔离保护电路设置在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之间,所述隔离保护电路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隔离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隔离保护电路根据所述隔离控制信号断开或者闭合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之间的连接。
优选地,所述隔离保护电路包括继电器和控制开关,所述继电器的触头串联在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的线圈正极端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负极端经过所述控制开关接地,所述控制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隔离控制信号输出端,当所述隔离控制信号输出端输出高电平时,所述控制开关闭合使所述继电器的线圈得电,当所述隔离控制信号输出端输出低电平时,所述控制开关断开使所述继电器的线圈失电。
优选地,所述继电器的数量为两个,其中继电器J1的触头一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火线,另一端连接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火线,继电器J2的触头一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零线,另一端连接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零线,继电器J1的线圈正极端连接继电器J2的线圈正极端并且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继电器J1的线圈负极端连接继电器J2的线圈负极端并且经过所述控制开关接地。
优选地,所述控制开关包括三极管Q1、电阻R1、电阻R2,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继电器的线圈负极端,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的基极经过电阻R1连接所述控制器的隔离控制信号输出端,电阻R2并联在三极管Q1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
优选地,所述控制开关包括光电耦合器U1和电阻R1,光电耦合器U1的输出端集电极连接所述继电器的线圈负极端,光电耦合器U1的输出端的发射极接地,光电耦合器U1的输入端阳极经过电阻R1连接所述控制器的隔离控制信号输出端,光电耦合器U1的输入端阴极接地。
优选地,所述隔离保护电路还包括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滤波电容C1,瞬态抑制二极管TVS和滤波电容C1分别并联在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火线和零线之间。
优选地,所述逆变电路包括电阻R11、电阻R12、三极管Q11、光电耦合器U11、电阻R13、电阻R14、二极管D11、电容C11、电阻R15、场效应管Q12、电阻R16、电阻R17、三极管Q13、电阻R18、电阻R19和场效应管Q14,电阻R11一端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电阻R11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一开关控制信号输出端和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1的基极,三极管Q1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的集电极Q11的集电极连接光电耦合器U11的输入端阴极,光电耦合器U11的输入端阳极经过电阻R13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光电耦合器U11的输出端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14一端和电阻R15一端,光电耦合器U11的输出端发射极分别连接电容C11一端、场效应管Q12的S极和场效应管Q14的D极,电阻R14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1阴极和电容C11另一端,二极管D11阳极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电阻R15另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12的G极,场效应管Q12的D极连接所述升压电路输出端正极,电阻R16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二开关控制信号输出端和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3的基极,三极管Q1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经过电阻R18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三极管Q13的集电极还经过电阻R19连接场效应管Q14的G极,场效应管Q14的S极接地,场效应管Q14的D极接地连接场效应管Q12的S极;所述逆变电路还包括电阻R21、电阻R22、三极管Q21、光电耦合器U21、电阻R23、电阻R24、二极管D21、电容C21、电阻R25、场效应管Q22、电阻R26、电阻R27、三极管Q23、电阻R28、电阻R29和场效应管Q24,电阻R21一端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电阻R21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三开关控制信号输出端和电阻R22的一端,电阻R22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1的基极,三极管Q2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的集电极Q21的集电极连接光电耦合器U21的输入端阴极,光电耦合器U21的输入端阳极经过电阻R23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光电耦合器U21的输出端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24一端和电阻R25一端,光电耦合器U21的输出端发射极分别连接电容C21一端、场效应管Q22的S极和场效应管Q24的D极,电阻R24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21阴极和电容C21另一端,二极管D21阳极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电阻R25另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22的G极,场效应管Q22的D极连接所述升压电路输出端正极,电阻R26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四开关控制信号输出端和电阻R27的一端,电阻R26的另一端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电阻R27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3的基极,三极管Q2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3的集电极经过电阻R28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三极管Q23的集电极还经过电阻R29连接场效应管Q24的G极,场效应管Q24的S极接地,场效应管Q24的D极接地连接场效应管Q22的S极。
进一步地,所述逆变电路还包括电容C12和电容C22,电容C12并联在光电耦合器U11的输出端,电容C22并联在光电耦合器U21的输出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并联逆变器系统,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逆变器,每个所述逆变器相互并联。
优选地,所述逆变器还包括同步通信装置,所述逆变器设有与所述同步通信装置连接的通信端口,每个所述逆变器的所述通信端口相互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所述逆变器包括隔离保护电路,所述隔离保护电路根据所述隔离控制信号断开或者闭合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之间的连接,这样在将所述逆变器应用在并联逆变器系统中时,一旦出现所述逆变器发生故障的情况,则断开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之间的连接,使发生故障的所述逆变器从并联逆变器系统脱离,保证并联逆变器系统中其他逆变器正常工作,避免电流倒灌而造成逆变器损坏,从而极大提高并联逆变器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由于所述逆变电路还包括电容C12和电容C22,光电耦合器U11输出端并联电容C12,光电耦合器U21输出端并联电容C22,这样可以避免光电耦合器U11和光电耦合器U21输出信号失真,使得所述逆变电路输出的交流电参数更为精准,可靠性更高。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逆变器的隔离保护电路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逆变器的逆变电路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逆变器的隔离保护电路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并联逆变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逆变器10,逆变器10包括控制器11、升压电路12、逆变电路13和隔离保护电路14。升压电路12分别连接直流电源20输出端正极+和负极-以及控制器11的升压控制信号输出端,用于根据控制器11输出的升压控制信号将从直流电源20输入的直流电升高电压后输出。逆变电路13分别连接升压电路12的输出端和控制器11的开关控制信号输出端,用于根据控制器11输出的开关控制信号将从升压电路12输入的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输出。控制器11可以是单片机,例如采用淞韩SN8P2722型单片机。直流电源20可以是蓄电池,例如风力发电蓄电池、光伏发电蓄电池。
其中,隔离保护电路14设置在逆变电路13的输出端与逆变器10的输出端之间,隔离保护电路14的控制端连接控制器11的隔离控制信号输出端,隔离保护电路14根据所述隔离控制信号断开或者闭合逆变电路10的输出端与逆变器13的输出端之间的连接。
由于逆变器10包括隔离保护电路14,隔离保护电路14根据所述隔离控制信号断开或者闭合逆变电路10的输出端与逆变器13的输出端之间的连接,这样在将逆变器10应用在并联逆变器系统中时,一旦出现逆变器10发生故障的情况,则断开逆变电路10的输出端与逆变器13的输出端之间的连接,使发生故障的逆变器10从并联逆变器系统脱离,保证并联逆变器系统中其他逆变器正常工作,避免电流倒灌而造成逆变器损坏,从而极大提高并联逆变器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隔离保护电路14包括继电器和控制开关,所述继电器的触头串联在逆变电路13的输出端与逆变器10的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的线圈正极端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负极端经过所述控制开关接地,所述控制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控制器11的隔离控制信号输出端,当所述隔离控制信号输出端输出高电平时,所述控制开关闭合使所述继电器的线圈得电,当所述隔离控制信号输出端输出低电平时,所述控制开关断开使所述继电器的线圈失电。
如图2所示,其中,所述控制开关可以包括三极管Q1、电阻R1、电阻R2,所述继电器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分别为继电器J1、继电器J2。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两个所述继电器的线圈负极端,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的基极经过电阻R1连接控制器11的隔离控制信号输出端11a,电阻R2并联在三极管Q1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继电器J1的触头一端连接逆变电路13的输出端火线1L,另一端连接逆变器10的输出端火线2L,继电器J2的触头一端连接逆变电路13的输出端零线1N,另一端连接逆变器10的输出端零线2N,继电器J1的线圈正极端连接继电器J2的线圈正极端并且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继电器J1的线圈负极端连接继电器J2的线圈负极端并且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
另外,两个所述继电器的线圈两端还可以并联一二极管D1,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两个所述继电器的线圈正极端,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两个所述继电器的线圈负极端,由于所述继电器的线圈在突然失电时,线圈两端会产生较大的反向电压,通过二极管D1可以将所述反向电压释放,从而保护所述继电器的线圈,延长所述继电器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逆变器10的可靠性。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逆变电路13包括电阻R11、电阻R12、三极管Q11、光电耦合器U11、电阻R13、电阻R14、二极管D11、电容C11、电阻R15、场效应管Q12、电阻R16、电阻R17、三极管Q13、电阻R18、电阻R19和场效应管Q14,电阻R11一端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电阻R11另一端分别连接控制器11的第一开关控制信号输出端11b和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1的基极,三极管Q1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的集电极Q11的集电极连接光电耦合器U11的输入端阴极,光电耦合器U11的输入端阳极经过电阻R13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光电耦合器U11的输出端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14一端和电阻R15一端,光电耦合器U11的输出端发射极分别连接电容C11一端、场效应管Q12的S极和场效应管Q14的D极,电阻R14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1阴极和电容C11另一端,二极管D11阳极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电阻R15另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12的G极,场效应管Q12的D极连接所述升压电路输出端正极VH,电阻R16的一端分别连接控制器11的第二开关控制信号输出端11c和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3的基极,三极管Q1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经过电阻R18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三极管Q13的集电极还经过电阻R19连接场效应管Q14的G极,场效应管Q14的S极接地,场效应管Q14的D极接地连接场效应管Q12的S极。
逆变电路13还包括电阻R21、电阻R22、三极管Q21、光电耦合器U21、电阻R23、电阻R24、二极管D21、电容C21、电阻R25、场效应管Q22、电阻R26、电阻R27、三极管Q23、电阻R28、电阻R29和场效应管Q24,电阻R21一端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电阻R21另一端分别连接控制器11的第三开关控制信号输出端11d和电阻R22的一端,电阻R22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1的基极,三极管Q2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的集电极Q21的集电极连接光电耦合器U21的输入端阴极,光电耦合器U21的输入端阳极经过电阻R23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光电耦合器U21的输出端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24一端和电阻R25一端,光电耦合器U21的输出端发射极分别连接电容C21一端、场效应管Q22的S极和场效应管Q24的D极,电阻R24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21阴极和电容C21另一端,二极管D21阳极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电阻R25另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22的G极,场效应管Q22的D极连接所述升压电路输出端正极VH,电阻R26的一端分别连接控制器11的第四开关控制信号输出端11e和电阻R27的一端,电阻R26的另一端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电阻R27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3的基极,三极管Q2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3的集电极经过电阻R28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三极管Q23的集电极还经过电阻R29连接场效应管Q24的G极,场效应管Q24的S极接地,场效应管Q24的D极接地连接场效应管Q22的S极。
进一步地,逆变电路13还包括电容C12和电容C22,电容C12并联在光电耦合器U11的输出端,电容C22并联在光电耦合器U21的输出端。电容C12和电容C22可以分别采用陶瓷电容。由于光电耦合器U11输出端并联电容C12,光电耦合器U21输出端并联电容C22,这样可以避免光电耦合器U11和光电耦合器U21输出信号失真,使得逆变电路13输出的交流电参数更为精准,可靠性更高。
进一步地,隔离保护电路15还包括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滤波电容C1,瞬态抑制二极管TVS和滤波电容C1分别并联在逆变器10的输出端火线2L和零线2N之间。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又一种逆变器,与实施例1中所述的逆变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所述控制开关包括光电耦合器U1、电阻R1、电阻R2,光电耦合器U1的输出端集电极连接继电器J1的线圈负极端和继电器J2的线圈负极端,光电耦合器U1的输出端的发射极接地,光电耦合器U1的输入端阳极经过电阻R1连接控制器11的隔离控制信号输出端11a,光电耦合器U1的输入端阴极接地。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一种并联逆变器系统,该并联逆变器系统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实施例1或实施例2中所述的逆变器,每个所述逆变器相互并联。
其中,所述逆变器还包括同步通信装置,所述逆变器设有与所述同步通信装置连接的通信端口,每个所述逆变器的所述通信端口相互连接。
例如图5所示,该并联逆变器系统包括N(N为大于2的整数)个实施例1或实施例2中所述的逆变器,为逆变器101、逆变器102……逆变器10N。逆变器101、逆变器102……逆变器10N的输入端分别连接直流电源20的输出端,逆变器101、逆变器102……逆变器10N的输出端火线2L相互连接形成所述并联逆变器系统的输出端火线L,逆变器101、逆变器102……逆变器10N的输出端零线2N相互连接构成所述并联逆变器系统的输出端零线N,逆变器101、逆变器102……逆变器10N的通信端口TX相互连接。
由于本实施例3的并联逆变器系统中的逆变器包括隔离保护电路14,隔离保护电路14根据所述隔离控制信号断开或者闭合逆变电路10的输出端与逆变器的输出端之间的连接,这样一旦出现并联逆变器系统中的某台逆变器发生故障的情况,则发生故障的逆变器会断开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与逆变器的输出端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发生故障的逆变器从并联逆变器系统脱离,保证并联逆变器系统中其他逆变器正常工作,避免电流倒灌而造成逆变器损坏,极大提高并联逆变器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逆变器,包括控制器、升压电路和逆变电路,所述升压电路根据所述控制器输出的升压控制信号将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升高电压后输出;所述逆变电路根据所述控制器输出的开关控制信号将从所述升压电路输入的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输出,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还包括隔离保护电路,所述隔离保护电路设置在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之间,所述隔离保护电路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隔离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隔离保护电路根据所述隔离控制信号断开或者闭合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之间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保护电路包括继电器和控制开关,所述继电器的触头串联在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的线圈正极端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负极端经过所述控制开关接地,所述控制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隔离控制信号输出端,当所述隔离控制信号输出端输出高电平时,所述控制开关闭合使所述继电器的线圈得电,当所述隔离控制信号输出端输出低电平时,所述控制开关断开使所述继电器的线圈失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的数量为两个,其中继电器J1的触头一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火线,另一端连接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火线,继电器J2的触头一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零线,另一端连接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零线,继电器J1的线圈正极端连接继电器J2的线圈正极端并且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继电器J1的线圈负极端连接继电器J2的线圈负极端并且经过所述控制开关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开关包括三极管Q1、电阻R1、电阻R2,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继电器的线圈负极端,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的基极经过电阻R1连接所述控制器的隔离控制信号输出端,电阻R2并联在三极管Q1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开关包括光电耦合器U1和电阻R1,光电耦合器U1的输出端集电极连接所述继电器的线圈负极端,光电耦合器U1的输出端的发射极接地,光电耦合器U1的输入端阳极经过电阻R1连接所述控制器的隔离控制信号输出端,光电耦合器U1的输入端阴极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保护电路还包括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滤波电容C1,瞬态抑制二极管TVS和滤波电容C1分别并联在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火线和零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电路包括电阻R11、电阻R12、三极管Q11、光电耦合器U11、电阻R13、电阻R14、二极管D11、电容C11、电阻R15、场效应管Q12、电阻R16、电阻R17、三极管Q13、电阻R18、电阻R19和场效应管Q14,电阻R11一端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电阻R11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一开关控制信号输出端和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1的基极,三极管Q1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的集电极Q11的集电极连接光电耦合器U11的输入端阴极,光电耦合器U11的输入端阳极经过电阻R13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光电耦合器U11的输出端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14一端和电阻R15一端,光电耦合器U11的输出端发射极分别连接电容C11一端、场效应管Q12的S极和场效应管Q14的D极,电阻R14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1阴极和电容C11另一端,二极管D11阳极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电阻R15另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12的G极,场效应管Q12的D极连接所述升压电路输出端正极,电阻R16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二开关控制信号输出端和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3的基极,三极管Q1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经过电阻R18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三极管Q13的集电极还经过电阻R19连接场效应管Q14的G极,场效应管Q14的S极接地,场效应管Q14的D极接地连接场效应管Q12的S极;所述逆变电路还包括电阻R21、电阻R22、三极管Q21、光电耦合器U21、电阻R23、电阻R24、二极管D21、电容C21、电阻R25、场效应管Q22、电阻R26、电阻R27、三极管Q23、电阻R28、电阻R29和场效应管Q24,电阻R21一端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电阻R21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三开关控制信号输出端和电阻R22的一端,电阻R22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1的基极,三极管Q2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的集电极Q21的集电极连接光电耦合器U21的输入端阴极,光电耦合器U21的输入端阳极经过电阻R23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光电耦合器U21的输出端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24一端和电阻R25一端,光电耦合器U21的输出端发射极分别连接电容C21一端、场效应管Q22的S极和场效应管Q24的D极,电阻R24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21阴极和电容C21另一端,二极管D21阳极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电阻R25另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22的G极,场效应管Q22的D极连接所述升压电路输出端正极,电阻R26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四开关控制信号输出端和电阻R27的一端,电阻R26的另一端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电阻R27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3的基极,三极管Q2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3的集电极经过电阻R28连接工作电源正极VCC,三极管Q23的集电极还经过电阻R29连接场效应管Q24的G极,场效应管Q24的S极接地,场效应管Q24的D极接地连接场效应管Q22的S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电路还包括电容C12和电容C22,电容C12并联在光电耦合器U11的输出端,电容C22并联在光电耦合器U21的输出端。
9.一种并联逆变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每个所述逆变器相互并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并联逆变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还包括同步通信装置,所述逆变器设有与所述同步通信装置连接的通信端口,每个所述逆变器的所述通信端口相互连接。
CN201520343662.9U 2015-05-25 2015-05-25 逆变器、并联逆变器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5780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43662.9U CN204578073U (zh) 2015-05-25 2015-05-25 逆变器、并联逆变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43662.9U CN204578073U (zh) 2015-05-25 2015-05-25 逆变器、并联逆变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78073U true CN204578073U (zh) 2015-08-19

Family

ID=53870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43662.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578073U (zh) 2015-05-25 2015-05-25 逆变器、并联逆变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7807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96330A (zh) * 2017-05-25 2017-09-22 河南迎基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可远程监控太阳能调度优化设备
CN110783999A (zh) * 2019-12-10 2020-02-11 深圳硅山技术有限公司 通过充电枪cp信号控制常电输入的电路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96330A (zh) * 2017-05-25 2017-09-22 河南迎基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可远程监控太阳能调度优化设备
CN107196330B (zh) * 2017-05-25 2023-04-07 沈阳清能院清洁能源有限公司 可远程监控太阳能调度优化设备
CN110783999A (zh) * 2019-12-10 2020-02-11 深圳硅山技术有限公司 通过充电枪cp信号控制常电输入的电路
CN110783999B (zh) * 2019-12-10 2024-05-17 深圳硅山技术有限公司 通过充电枪cp信号控制常电输入的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197227U (zh) 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源
CN205232040U (zh) 一种单相升压变频器拓扑电路
CN103117650A (zh) 一种准z源逆变器
CN201637781U (zh) 单相低功耗智能载波电能表
CN105281361A (zh) 一种五电平双降压式并网逆变器
CN104467021A (zh) 一种三相多方向并网逆变器
CN204578073U (zh) 逆变器、并联逆变器系统
CN203747661U (zh) 风电变流器的预充电装置及风电变流器
CN103944168A (zh) 一种大功率电能质量综合补偿装置
CN102403920B (zh) 三电平半桥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6452152A (zh) 一种开关升压型高增益准z源逆变器
CN103986362A (zh) 一种z源逆变电路
Khan et al. Wave shaping with reduced leakage current in transformer-less inverter
CN206564540U (zh) 一种共地型开关电容准z源变换器
CN206323163U (zh) 一种等效无功电池电路
CN203674790U (zh) 油电与光伏供电互补式控制逆变电源
CN206619551U (zh) 一种交流电网下延长继电器寿命的电路
CN101599735A (zh) 风能变压式发电机
CN202652055U (zh) 电解电容充电电路
CN209198534U (zh) 一种过零检测电路及装置
CN103595235A (zh) 逆变器前级保护系统
CN102891618A (zh) 一种单级式直流-交流逆变器
CN205911824U (zh) 一种不间断电源
CN209345003U (zh) 一种可抗谐振的光伏并网逆变器保护电路
CN204615689U (zh) 光伏发电变频逆变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9

Termination date: 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