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77784U - 复合式连接器及用以插接于该复合式连接器的复合式对接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复合式连接器及用以插接于该复合式连接器的复合式对接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577784U CN204577784U CN201520249553.0U CN201520249553U CN204577784U CN 204577784 U CN204577784 U CN 204577784U CN 201520249553 U CN201520249553 U CN 201520249553U CN 204577784 U CN204577784 U CN 20457778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hyoplastron
- connector
- insulating body
- combined ty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复合式连接器及用以插接于该复合式连接器的复合式对接连接器,所述复合式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第一端子以及多个第二端子。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舌板,第一舌板具有一外露侧,第一舌板的外露侧则开设有一插槽;各第一端子配设于绝缘本体;各第二端子则对应插槽位置配设于第一舌板。借此,以能同时具有彼此相异的两种连接架构作为选择,因此具有较佳的插接方便性,并能节省花费,甚至还能符合现今轻薄短小的要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复合式连接器及用以插接于该连接器的复合式对接连接器。
背景技术
关于连接器,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目前已发展至传输速度达每秒500MB的USB 3.0版本,甚至是传输速度达每秒1000MB的USB 3.1版本,但由于尚未普及,因此目前的电子产品大多仍配置USB 2.0或USB 3.0连接器,仅少部分电子产品配置USB 3.1连接器。
换言之,目前市面上混杂着配置有USB 3.1连接器的电子产品以及配置有USB 2.0或USB 3.0连接器的电子产品,因此,当用户要将配置有USB 2.0或USB 3.0连接器的第一电子产品(例如随身碟或携带型硬盘等)与仅配置有USB 3.1连接器的第二电子产品(例如各式计算机等)彼此电性连接时,即会发生无法插接、导通的情形,这时,使用者只能另外新购配置有USB 3.1连接器的第一电子产品,显见麻烦与不便,而且增加花费。
因此,本实用新型发明人思及将USB 3.1连接器与USB 2.0或USB 3.0连接器以堆栈方式制作成一堆栈式连接器,以让使用者选用任一种连接器进行插接。
然而,现今电子产品愈来愈要求轻薄短小,以堆栈方式制作的堆栈式连接器根本不适用于这种轻薄短小的电子产品。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可改善上述缺点的技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亟欲解决的一大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式连接器及用以插接于该复合式连接器的对接连接器,能同时具有彼此相异的两种连接架构作为选择,因此具有较佳的插接方便性,并能节省花费,甚至还能符合现今轻薄短小的要求。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式连接器,包括:
一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舌板,该第一舌板具有一外露侧,该第一舌板的该外露侧开设有一插槽;
多个第一端子,配设于该绝缘本体;以及
多个第二端子,对应该插槽位置配设于该第一舌板。
进一步地,其中该第一端子的数量为4根,该第二端子的数量为24根。
进一步地,其中该第一端子的数量为9根,该第二端子的数量为24根。
进一步地,其中该第一舌板对应该插槽位置具有彼此对应的一第一内壁和一第二内壁,各该第二端子的导接端设置并露出于该第一内壁和该第二内壁而彼此间隔相对。
进一步地,其中各该第一端子的导接端设置并露出于该第一舌板的一面,各该第一端子的焊接端和各该第二端子的焊接端均自该绝缘本体的一侧伸出。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一第一金属外壳,该第一金属外壳包绕于该绝缘本体。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用以插接于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的复合式对接连接器,该连接器与该对接连接器能够插拔地彼此插接,该对接连接器包括:
一绝缘主体;
一第二舌板,凸出于该绝缘主体,该第二舌板对应该插槽位置插接;
多个第一对应端子,配设于该绝缘主体,各该第一对应端子对应各该第一端子导接;以及
多个第二对应端子,配设于该第二舌板,各该第二对应端子对应各该第二端子导接。
进一步地,其中该第一对应端子的数量为4根,该第二对应端子的数量为24根。
进一步地,其中该第一对应端子的数量为9根,各该第二对应端子的数量为24根。
进一步地,其中该第二舌板具有彼此对应的一第一外壁和一第二外壁,各该第二对应端子的导接端设置并露出于该第一外壁和该第二外壁。
进一步地,其中各该第一对应端子的焊接端和各该第二对应端子的焊接端均自该绝缘主体的一侧伸出。
进一步地,其中该绝缘主体具有一主体部和自该主体部延伸的一延伸部,该第二舌板凸出于该主体部,该延伸部与该第一舌板彼此相邻,各该第一端子的导接端设置并露出于该第一舌板的一面,各该第一对应端子的导接端对应各该第一端子的导接端而设置并露出于该延伸部,各该第一对应端子的导接端对应各该第一端子的导接端导接。
进一步地,其中该绝缘主体的该主体部具有一对应侧,该对应侧与该第一舌板的该外露侧彼此对应,该延伸部自该对应侧延伸,该对应侧相对于该延伸部形成有一阶级落差,该第二舌板凸出于该主体部的该对应侧。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一第二金属外壳,该第二金属外壳包绕于该绝缘主体。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能同时具有彼此相异的两种连接架构(第一种和第三种连接架构,或第二种和第三种连接架构)作为选择,因此具有较佳的插接方便性,并能节省花费,甚至还能符合现今轻薄短小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于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4 为本实用新型对接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5 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于插接前的立体示意图。
图6 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于插接前的剖视图。
图7 为本实用新型依据图6的插接后剖视图。
图8 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与现有对接连接器于插接前的立体示意图。
图9 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0 为本实用新型对接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1 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另一实施例与对接连接器另一实施例于插接前的立体示意图。
图12 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另一实施例与现有对接连接器于插接前的立体示意图。
100、100a…连接器;1…绝缘本体;11…第一舌板;111…外露侧;
112…插槽;112a…第一内壁;112b…第二内壁;2…第一端子;
21…导接端;22…焊接端;3…第二端子;31…导接端;32…焊接端;
4…第一金属外壳;500、500a…对接连接器;5…绝缘主体;
51…主体部;511…对应侧;52…延伸部;6…第二舌板;
61…第一外壁;62…第二外壁;7…第一对应端子; 71…导接端;
72…焊接端; 8…第二对应端子; 81…导接端; 82…焊接端;
9…第二金属外壳; P1、P2…现有对接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式连接器及用以插接于该复合式连接器的复合式对接连接器,如图1所示,复合式连接器100可为以第一种或第二种连接架构(例如USB 2.0或USB 3.0连接架构)为基础,再复合第三种连接架构(例如USB 3.1 Type-C连接架构),以同时具有第一种和第三种连接架构的功能,或同时具有第二种和第三种连接架构的功能,从而形成所需的复合式连接器100或复合式对接连接器500(参图4)。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连接器100的第一实施例,包括:一绝缘本体1、多个第一端子2以及多个第二端子3,较佳者还包括有一第一金属外壳4。
绝缘本体1具有一第一舌板11。第一舌板11朝外(即朝向连接器100的插口之外)凸伸,且第一舌板11的自由端具有一外露侧111。第一舌板11的外露侧111开设有一插槽112,且第一舌板11对应插槽112位置具有彼此对应的一第一内壁112a和一第二内壁112b,简言之,第一内壁112a和第二内壁112b在插槽112内彼此间隔对应。
各第一端子2配设于绝缘本体1,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一第一端子2均具有一导接端21和一焊接端22,各第一端子2的导接端21设置并露出于第一舌板11的底面,至于各第一端子2的焊接端22则自绝缘本体1的底侧伸出。此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第一端子2的数量,于本实施例中则以4根第一端子2为例进行说明。
各第二端子3对应插槽112位置配设于第一舌板11,于本实施例中则以配设于插槽112的第一内壁112a和第二内壁112b为例进行说明。此外,每一第二端子3均具有一导接端31和一焊接端32(如图2和图3所示)。
第二端子3的数量本实用新型亦不限制,以下则以24根为例进行说明,并分成两组各12根第二端子3的方式来实施,因此,第一组的12根第二端子3的导接端31设置并露出于第一内壁112a,第二组的12根第二端子3的导接端31则设置并露出于第二内壁112b,使第一组的各导接端31和第二组的各导接端31彼此间隔相对。至于所有24根第二端子3的焊接端32则自绝缘本体1的底侧伸出,且如图2所示,各焊接端22和各焊接端32均可皆自绝缘本体1的底侧同一处伸出。
第一金属外壳4则包绕于绝缘本体1(连同第一舌板11一起包绕),并使第一金属外壳4与第一舌板11之间形成可供对接连接器插接的插接空间(参图3所示,未标示组件符号)。
如图4并搭配图6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复合式对接连接器500的第一实施例,为用以可插拔地插接于前述复合式连接器100,本实用新型对接连接器500包括:一绝缘主体5、一第二舌板6、多个第一对应端子7以及多个第二对应端子8,较佳者还包括一第二金属外壳9。
绝缘主体5的结构于本实用新型并未限定,只要能凸出第二舌板6并能配设第一对应端子7等即可,于本实施例中则以下述方式为例进行说明:
绝缘主体5具有一主体部51和自主体部51延伸的一延伸部52。其中,主体部51具有与前述外露侧111相对应的一对应侧511,延伸部52则自对应侧511朝外(即朝向对接连接器500的插口之外)延伸,使主体部51相对于延伸部52在对应侧511形成阶级落差。
第二舌板6则凸出于主体部51的对应侧511,并与前述插槽112位置相对应。此外,第二舌板6具有彼此对应的一第一外壁61和一第二外壁62。
各第一对应端子7配设于绝缘主体5,于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一对应端子7均具有一导接端71和一焊接端72,各第一对应端子7的导接端71则设置并露出于延伸部52的顶面,并使各第一对应端子7的导接端71对应于各第一端子2的导接端21而利于彼此导接。此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第一对应端子7的数量,于本实施例中则以4根第一对应端子7为例进行说明。
各第二对应端子8配设于第二舌板6,于本实施例中则以配设于第二舌板6的第一外壁61和第二外壁62为例进行说明,且每一第二对应端子8均具有一导接端81和一焊接端82(如图6所示)。
第二对应端子8的数量本实用新型亦不限制,以下则以24根为例进行说明,并分成两组各12根第二对应端子8的方式来实施,因此,第一组的12根第二对应端子8的导接端81设置并露出于第一外壁61,第二组的12根第二对应端子8的导接端81则设置并露出于第二外壁62,使第一组的各导接端81和第二组的各导接端81彼此间隔相对,并分别对应于前述第一组的各导接端31和前述第二组的各导接端31而利于彼此导接。至于所有24根第二对应端子8的焊接端82以及前述所有4根第一对应端子7的焊接端72可均自绝缘主体5的后侧伸出(如图6所示)。
第二金属外壳9则包绕于绝缘主体5(连同第二舌板6一起包绕),并使第二金属外壳9与第二舌板6之间形成可供前述连接器100插接的插接空间(参图6所示,未标示组件符号)。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则为复合式电连接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复合式连接器100和复合式对接连接器500)于插接前、后的立体分解图和剖视图。
操作时,使用者以对接连接器500可插拔地插接于连接器100,使对接连接器500的延伸部52对应插接于连接器100的插接空间,连接器100的第一舌板11则对应插接于对接连接器500的插接空间,且对接连接器500的第二舌板6对应连接器100的插槽112位置插接。
由于延伸部52与第一舌板11彼此相邻,因此设置并露出于延伸部52顶面的各第一对应端子7的导接端71,即能与设置并露出于第一舌板11底面的各第一端子2的导接端21彼此导接,使能以第一种连接架构(例如4 Pin的USB 2.0连接架构)来连接。
再者,设置并露出于第二舌板6外壁(第一外壁61和第二外壁62)的各第二对应端子8的导接端81,则与设置并露出于插槽112内壁(第一内壁112a和第二内壁112b)的各第二端子3的导接端31彼此导接,使能以第三种连接架构(例如24 Pin的USB 3.1 Type-C连接架构)来连接。
如图8所示,对于本实用新型复合式连接器100而言,除了能插接本实用新型复合式对接连接器500(见图7),当然仍还能插接可为4 Pin的现有对接连接器P1,使设置并露出于延伸部52顶面的各第一对应端子7的导接端71,仍能与设置并露出于第一舌板11底面的各第一端子2的导接端21彼此导接,因此仍能以第一种连接架构(例如4 Pin的USB 2.0连接架构)来连接。
如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本第二实施例大致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差异仅在本第二实施例的复合式连接器100a的第一端子2的数量,由第一实施例的4根,另增加5根而成为本第二实施例的9根,使能以第二种连接架构(例如9 Pin的USB 3.0连接架构)来连接。
如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对接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本第二实施例大致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差异仅在本第二实施例的复合式对接连接器500a的第一对应端子7的数量,由第一实施例的4根,另增加5根而成为本第二实施例的9根,且各第一对应端子7对应于各第一端子2而利于彼此导接,使能以第二种连接架构(例如9 Pin的USB 3.0连接架构)来连接。
如图11和图12所示,对于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复合式连接器100a而言,除了能插接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复合式对接连接器500a(见图11),当然仍还能插接可为9 Pin的现有对接连接器P2(见图12),也就是两种对接连接器(500a和P2)都能插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复合式连接器100(100a)相较于先前技术具有以下功效:借由在连接器100(100a)的第一舌板11开设插槽112,并将第一端子2的导接端21设置并露出于第一舌板11,至于第二端子2的导接端31则设置并露出于插槽112的二内壁(第一内壁112a和第二内壁112b),以让连接器100(100a)同时具有第一种连接架构(例如USB 2.0连接架构)和第三种连接架构(例如USB 3.1 Type-C连接架构),或同时具有第二种连接架构(例如USB 3.0连接架构)和第三种连接架构,使用者仅需选用适合的连接架构来插接即可,完全不需再另外新购配置有对应连接架构的电子产品或传输缆线,因此具有较佳的插接方便性,并能节省花费,甚至还能因为并未增加既有连接器的外观体积,而符合现今轻薄短小的要求。
再者,本实用新型复合式对接连接器500(500a)相较于先前技术则具有以下功效:借由在对接连接器500(500a)的对应侧511凸伸有与插槽112对应的第二舌板6,并将第一对应端子7的导接端71设置并露出于延伸部52,使各导接端71对应于各导接端21,至于第二对应端子8的导接端81则设置并露出于第二舌板6的二外壁(第一外壁61和第二外壁62),使各导接端81对应于各导接端31。据此,以让对接连接器500(500a)同时具有第一种连接架构和第三种连接架构,或同时具有第二种连接架构和第三种连接架构,使用者仅需选用适合的连接架构插接于连接器100(100a)的对应连接架构即可,完全不需再另外新购配置有对应连接架构的电子产品或传输缆线,因此具有较佳的插接方便性,并能节省花费,甚至还能因为并未增加既有对接连接器的外观体积,而符合现今轻薄短小的要求。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其它功效:借由连接器100(100a)所增设的第三种连接架构,并未干涉到第一种连接架构或第二种连接架构,因此,本实用新型复合式连接器100(100a)仍然能供现有对接连接器P1(P2)插接,也就是:既能让使用者享用第三种连接架构所带来的高速传输功效,也能使用第一种连接架构或第二种连接架构而具有向下兼容的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14)
1.一种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舌板,该第一舌板具有一外露侧,该第一舌板的该外露侧开设有一插槽;
多个第一端子,配设于该绝缘本体;以及
多个第二端子,对应该插槽位置配设于该第一舌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端子的数量为4根,该第二端子的数量为24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端子的数量为9根,该第二端子的数量为24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舌板对应该插槽位置具有彼此对应的一第一内壁和一第二内壁,各该第二端子的导接端设置并露出于该第一内壁和该第二内壁而彼此间隔相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第一端子的导接端设置并露出于该第一舌板的一面,各该第一端子的焊接端和各该第二端子的焊接端均自该绝缘本体的一侧伸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第一金属外壳,该第一金属外壳包绕于该绝缘本体。
7.一种用以插接于如请求项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的复合式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与该对接连接器能够插拔地彼此插接,该对接连接器包括:
一绝缘主体;
一第二舌板,凸出于该绝缘主体,该第二舌板对应该插槽位置插接;
多个第一对应端子,配设于该绝缘主体,各该第一对应端子对应各该第一端子导接;以及
多个第二对应端子,配设于该第二舌板,各该第二对应端子对应各该第二端子导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式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对应端子的数量为4根,该第二对应端子的数量为24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式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对应端子的数量为9根,各该第二对应端子的数量为24根。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式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舌板具有彼此对应的一第一外壁和一第二外壁,各该第二对应端子的导接端设置并露出于该第一外壁和该第二外壁。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式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第一对应端子的焊接端和各该第二对应端子的焊接端均自该绝缘主体的一侧伸出。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式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绝缘主体具有一主体部和自该主体部延伸的一延伸部,该第二舌板凸出于该主体部,该延伸部与该第一舌板彼此相邻,各该第一端子的导接端设置并露出于该第一舌板的一面,各该第一对应端子的导接端对应各该第一端子的导接端而设置并露出于该延伸部,各该第一对应端子的导接端对应各该第一端子的导接端导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复合式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绝缘主体的该主体部具有一对应侧,该对应侧与该第一舌板的该外露侧彼此对应,该延伸部自该对应侧延伸,该对应侧相对于该延伸部形成有一阶级落差,该第二舌板凸出于该主体部的该对应侧。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式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第二金属外壳,该第二金属外壳包绕于该绝缘主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249553.0U CN204577784U (zh) | 2015-04-23 | 2015-04-23 | 复合式连接器及用以插接于该复合式连接器的复合式对接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249553.0U CN204577784U (zh) | 2015-04-23 | 2015-04-23 | 复合式连接器及用以插接于该复合式连接器的复合式对接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577784U true CN204577784U (zh) | 2015-08-19 |
Family
ID=53870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249553.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577784U (zh) | 2015-04-23 | 2015-04-23 | 复合式连接器及用以插接于该复合式连接器的复合式对接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577784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80268A (zh) * | 2016-03-28 | 2016-06-15 | 深圳市无相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双面连接器 |
CN110391516A (zh) * | 2018-04-20 | 2019-10-29 |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
2015
- 2015-04-23 CN CN201520249553.0U patent/CN20457778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80268A (zh) * | 2016-03-28 | 2016-06-15 | 深圳市无相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双面连接器 |
CN110391516A (zh) * | 2018-04-20 | 2019-10-29 |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063053B (zh) | 电模块 | |
CN202111346U (zh) | 转接电连接器 | |
US9190787B2 (en) | Transmission line with double-contact connectors | |
TW201101595A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204577784U (zh) | 复合式连接器及用以插接于该复合式连接器的复合式对接连接器 | |
TWI506892B (zh) | Conversion construction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 |
CN202285295U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3895655U (zh) | 可正反方向对插的微型usb连接器 | |
CN205846389U (zh) | 转接连接器 | |
CN202772381U (zh) | 具有双面接触式连接器的传输线 | |
CN205609917U (zh) | 多合一转接头 | |
CN105375177A (zh) | Usb3.1插头连接器 | |
CN202772382U (zh) | 具有双面接触式连接器的传输线 | |
CN201927758U (zh) | 转接器 | |
CN201113110Y (zh) | 可供同时插接两种协定接头的转接装置 | |
CN202127115U (zh) | 复合式通用序列总线连接器 | |
CN203166137U (zh) | Sas68p新型公座连接器结构 | |
CN203521839U (zh) | Usb转接器 | |
CN204257903U (zh) | Usb3.1插头连接器 | |
CN209434550U (zh) | 一种具有不同插口的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 | |
CN107887749A (zh) | 一种连接器 | |
CN201490372U (zh) | 模块式的电连接器 | |
CN202189952U (zh) | 一种分离式电源插座 | |
CN203707476U (zh) | 一种双向usb2.0母座连接器 | |
CN201142485Y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9 Termination date: 2021042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