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77699U - 随身盘 - Google Patents

随身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77699U
CN204577699U CN201520249622.8U CN201520249622U CN204577699U CN 204577699 U CN204577699 U CN 204577699U CN 201520249622 U CN201520249622 U CN 201520249622U CN 204577699 U CN204577699 U CN 2045776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elastic arm
holder
axl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4962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为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hison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hison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hison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Phison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CN20152024962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776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776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776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随身盘,包括外壳、载件以及存储模块。载件沿第一轴可移动地设置于外壳内。载件具有沿第二轴可变形的弹性臂。存储模块组装至载件以随载件相对于外壳移动,以使存储模块的连接器伸出外壳或隐没于外壳,其中弹性臂在未受力时具有沿着背离存储模块的方向而突出的轮廓。因此能与外壳之间因彼此抵压而产生弹性力,藉以提高载件与外壳之间的干涉力,而让载件上的卡点与外壳上的卡槽能更稳固定相互卡置,弹性臂同时也因其突出的轮廓而提高结构强度,以防止因使用者按压而产生朝向存储模块弯折变形的情形发生。

Description

随身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随身盘。
背景技术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所制作的数字档案变得愈来愈大。传统磁盘结构式的硬盘虽可提供大容量的存储空间,但因其体积较大而造成使用者携带不方便。近年来,随着通用串列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的普及与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的降价,因此兼具容量大、相容性佳、方便携带的随身盘(USB Flash Disk)被广泛的应用于不同的电脑及存储装置之间的数据传输。
由于随身盘是存储模块(如上述存储器)以连接器(例如USB插头或IEEE1394插头)与电脑主机及存储装置等周边装置电性连接,并将其可疑动地组装于外壳内而仅使连接器能伸出于外壳以达到与周边装置连接的目的。惟,在将连接器伸出外壳而与周边装置连接的过程中,常因结构的设计不良或不稳定而导致连接器因对接周边装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而又将其推回外壳内。因此,如何让存储模块能顺利地在外壳中移动且具备稳固的定位效果,便成为随身盘制造商相当关注的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随身盘,其载件具有背离存储模块而突出的弹性臂,以提高其在外壳内进行移动与定位时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随身盘,包括外壳、载件以及存储模块。载件沿第一轴可移动地设置于外壳内。载件具有弹性臂,且弹性臂沿第二轴可变形。存储模块组装至载件而随载件相对于外壳移动,以使存储模块的连接器伸出外壳或隐没于外壳,其中弹性臂在未受力时具有沿着背离存储模块的方向而突出的轮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弹性臂未受力时具有弧形轮廓,且上述的第一轴正交于第二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弹性臂未受力时是朝第二轴的第一方向突出。弹性臂受力时是朝第二轴的第二方向变形,其中第一方向相反于第二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载件组装至外壳内时,弹性臂受外壳抵压而朝第二方向局部变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载件是一槽体。存储模块组装于槽体内且连接器沿第一轴延伸出槽体。弹性臂为槽体的一侧板且与槽体的底板局部连接并保持间隙。当弹性臂受力时,弹性臂朝向底板靠近而缩小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弹性臂的相对两端立接至底板,且上述的间隙位于弹性臂的相对两端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外壳具有沿第一轴设置的一对卡槽,位于外壳的第一侧壁且对应弹性臂。载件具有按压部与至少一卡点,分别设置于弹性臂上且同位于背对存储模块的一侧。当载件组装至外壳时,弹性臂抵接于外壳的第一侧壁而受力,且弹性臂受力时所产生的弹性力驱使卡点卡置于该一对卡槽的其中之一,或驱使卡点抵接于外壳的第一侧壁位于该一对卡槽之间的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外壳具有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位于第一侧壁,第二开口位于外壳的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彼此邻接。该一对卡槽位于第一开口的边缘。按压部穿过第一开口而突出于外壳。连接器随载件移动而经由第二开口伸出外壳或隐没于外壳。按压部适于沿第二轴被按压而使卡点卡置于其中一卡槽或从卡槽释放。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外壳还具有凸肋,设置于第一侧壁且位于第一开口的边缘。凸肋连接于该一对卡槽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凸肋沿第一轴延伸,且凸肋沿第二轴的厚度是沿第一轴而朝向该第二开口处递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载件具有一对卡点,且所述一对卡点沿第三轴配置在按压部的相对两侧。各卡槽是由沿第三轴配置的一对凹陷结构所形成,第一开口位于所述一对凹陷结构之间,且凹陷结构对应于卡点,第三轴正交于第一轴与第二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载件是槽体,存储模块组装于槽体内且连接器沿第一轴延伸出槽体。弹性臂是与槽体的顶面局部连接并保持一间隙的板体结构。当弹性臂受力时,弹性臂朝向顶面靠近而缩小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弹性臂沿第一轴的相对两端连接于顶面,且间隙位于弹性臂的相对两端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外壳的顶部具有一对卡槽,沿第一轴配置且对应于弹性臂。载件具有按压部与至少一卡点,分别设置于弹性臂上且同位于背对存储模块的一侧。当载件装至外壳时,弹性臂抵接于外壳的顶部而受力,且弹性臂受力时所产生的弹性力驱使卡点卡置于所述一对卡槽的其中之一,或驱使卡点抵接于外壳的顶部位于所述一对卡槽之间的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外壳具有位于顶部的开槽。所述一对卡槽位于开槽的边缘。按压部的局部穿过开槽而突出于外壳。按压部适于沿第二轴被按压而使卡点卡置于其中一卡槽或从卡槽释放。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用以承载存储模块的载件,其具有背离存储模块而突出的弹性臂,因此能与外壳之间因彼此抵压而产生弹性力,藉以提高载件与外壳之间的干涉力,而让载件上的卡点与外壳上的卡槽能更稳固定相互卡置,弹性臂同时也因其突出的轮廓而提高结构强度,以防止因使用者按压而产生朝向存储模块弯折变形的情形发生。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随身盘的示意图;
图2与图3分别以不同视角示出图1的随身盘的爆炸图;
图4示出图3的存储模块与载件结合后的俯视图;
图5与图6分别示出图1的随身盘于不同状态的俯视图;
图7与图8分别示出本实用新型另一范例实施例的随身盘于不同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随身盘;
110:外壳;
112:第一部件;
112a、112b、112c、114d、115、214:开口;
112d、112e:凹口;
114:第二部件;
114a、114b、116:凸肋;
114c、122a、122b:凸柱;
114e:止挡部;
114f、114g:侧壁;
117、118、217、218:卡槽;
120、220:载件;
121:底板;
124、224:按压部;
126、226:卡点;
128、228:弹性臂;
130:存储模块;
132:电路板;
134:连接器;
212:开槽;
215:前壁;
216:顶部;
222:顶面;
g1、g2: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随身盘的示意图。图2与图3分别以不同视角示出图1的随身盘的爆炸图,其中图3将图2中的部分构件予以结合。同时,在图式中提供直角坐标系以利于相关构件的描述。
请同时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随身盘100包括外壳110、载件120与存储模块130。外壳110是由第一部件112与第二部件114所构成,其中第一部件112在其两侧边具有多个呈长条形的开口112a、112b(图式中仅标示其中之一),而第二部件114在其两侧边具有多个呈长条形的凸肋114a、114b(图式中仅标示其中之一),以在第一部件112与第二部件114结合时,所述开口112a、112b与凸肋114a、114b相互卡合,以让第一部件112与第二部件114能固定在一起。再者,第二部件114还具有侧向的开口114d,及位于其对侧的凸柱114c,而第一部件112还具有凹口112d与位于其对侧的开口112c,当第一部件112与第二部件114结合时,所述凹口112d紧邻且接触于开口114d的周缘,而凸柱114c则穿设于开口112c以达到相互定位的效果,且形成空间以容置载件120与存储模块130。同时,与开口112b同侧的凹口112e嵌合于开口115周边的凸肋而作为第一部件112与第二部件相互结合的部分结构。
请再参考图2与图3,载件120是沿X轴可移动地设置于外壳110之内,且载件120具有可沿Y轴变形的弹性臂128。存储模块130组装至载件120以随载件120相对于外壳110(沿X轴)移动,以使存储模块130的连接器134能经由开口114d伸出外壳110以与周边装置连接,或隐没于外壳110而予以收纳。在此,存储模块130例如是将存储器等电子相关元件(未示出)封装于电路板132上,而在电路板132的一侧焊接连接器134作为与其他周边装置的连接接口。惟,本实施例并未限制存储模块130及其连接器134的型式,于另一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存储模块也可为系统封装(system in package,SIP)模块,即在封装体中包含单一芯片或多个芯片,且可再加上被动元件、电容、电阻、连接接口、天线…等任一元件以上所形成的封装模块,并以连接器作为与周边电性连接的连接接口,而所述连接器可为前述实施例的通用串行总线(USB)连接器,也或是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其他连接器,如微通用串行总线(Micro-USB)等。
图4示出图3的存储模块与载件结合后的俯视图。请同时参考图2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载件120的弹性臂128在未受施力时(如图4所示)是呈弧形轮廓的弯折状态且沿着背离于存储模块130的方向而突出。详细而言,本实施例的载件120是一个具有沿X轴的单向开口的槽体,且存储模块130通过电路板132卡置于从槽体的底板121突出的凸柱122a、122b而得以从所述单向开口组装于载件120内,并使连接器134沿X轴而从所述单向开口而延伸出槽体。再者,弹性臂128实质上为槽体的侧板,其与底板121局部邻接而保持间隙g1。如图2、图4所示,弹性臂128的相对两端与底板121连接,而其余未连接的部分则与底板121共同形成间隙g1,而使弹性臂128成为横跨底板121的相对两端的悬梁结构。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弹性臂128能被视为槽体的其中一侧板,站立地连接在底板121的一侧。如图4所示,弹性臂128在未受力时是朝正Y轴方向突出,而在弹性臂128受力时则是朝负Y轴方向变形,因此当弹性臂128受力时,弹性臂128会朝底板121移近且缩小间隙g1。
图5与图6分别示出图1的随身盘于不同状态的俯视图,在此省略外壳110的第一部件112而能清楚辨识载件120及存储模块130在外壳110的运动状态。如前所述,载件120的弹性臂128于未受力时是向正Y轴方向凸起,而其可变形方向是朝向负Y轴方向,因此,当载件120组装于外壳110的第二部件114内时,弹性臂128受外壳110抵压而朝向负Y轴方向产生局部变形。
请再参考图2与图3,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10的第二部件114还具有彼此邻接的侧壁114f、114g,上述开口114d位于侧壁114g上,凸肋114b位于侧壁114f上。再者,外壳110还具有位于侧壁114f上的开口115,以及沿X轴设置的卡槽117、118与凸肋116,其中卡槽117、118与凸肋116位于开口115的相对两侧缘上。在本实施例中,卡槽117与118分别是由沿Z轴设置的一对凹陷结构所形成,开口115实质上位于该一对凹陷结构之间。
相对地,载件120还具有按压部124与卡点126,分别设置在弹性臂128上且同位于背对存储模块130(即面对正Y轴方向)的一侧。当载件120组装至第二部件114内后,弹性臂128与其上的按压部124及卡点126会对应于侧壁114f及其上的开口115。换句话说,此时的弹性臂128是抵接于外壳110的侧壁114f,并因此受力而朝向负Y轴产生局部变形,且弹性臂128受力时所产生的弹性力能驱使卡点126卡置于卡槽117或118,或驱使卡点126抵接于外壳110的侧壁114f位于卡槽117、118之间的部分,也即卡点126实际上会抵靠于凸肋116。按压部124则会穿过开口115而突出于外壳110的侧壁114f之外。
基于上述,从图5与图6即能得知,当随身盘100未被使用时,其能将存储模块130与载件120完全收纳于外壳110之内,此时载件120的卡点126实质上卡置于卡槽117中,如图5所示。当欲将随身盘100连接至周边装置时,使用者即可沿Y轴按压前述的按压部124而让弹性臂128朝向负Y轴方向变形,进而使卡点126脱离卡槽117,接着便能朝正X轴方向推动载件120,以使存储模块130的连接器134经由开口114d而伸出外壳110。当连接器134已伸出外壳110而使用者停止施力于弹性臂128时(如图6所示),则弹性臂128的弹性力会驱使卡点126卡置于卡槽118中,而使存储模块130与载件120定位于图6所示状态。类似地,当欲收纳存储模块130时,则使用者再次沿Y轴(以负Y轴方向)施力于按压部124而让卡点126从卡槽118释放,接着推移载件120沿负X轴方向退回外壳110内并抵靠于止挡部114e,此时使用者停止施力于按压部124后,卡点126便能再次归位并卡置于卡槽117,而连接器134再次隐没于外壳110。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弹性臂128在未受力时是朝向正Y轴方向突出的弧形轮廓,因此更能承受使用者于按压时(朝向负Y轴方向)的施力,反过来说,弹性臂128因所述轮廓而能具备足够的结构强度,以避免因变形而产生朝向负Y轴弯折突出(即所谓内缩状态)的轮廓,因此能与卡槽117、118保持良好的卡扣关系而不至于松脱,也即,本实施例的卡点126因弹性臂128的突出轮廓影响,而存有受(弹性臂128)驱动朝向卡槽117、118顶推的能力。
此外,在X轴上,凸肋116沿Y轴的尺寸(厚度)是从卡槽117朝向卡槽118或开口114d处(即正X轴方向)而逐渐递增,因而造成卡槽118(沿Y轴)的侧壁尺寸会大于卡槽117(沿Y轴)的侧壁尺寸。如此一来,卡槽118与卡点126之间的干涉面积便能提高,进而让存储模块130与载件120处于图6所示状态时,能因此达到定位且不易被推移的效果。换句话说,当载件120从图5转换至图6的过程中,即卡点126从卡槽117至卡槽118的移动过程中,随着凸肋116(沿Y轴)的尺寸增加,弹性臂128的受力(变形量)也会随之增加,如此更能提高弹性臂128与凸肋116之间沿Y轴的相互作用力,而让卡点126能更稳固地定位于卡槽118中。
另需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载件120是具有一对卡点126(如图3所示)沿Z轴分设于按压部124的上、下两侧,以对应前述由沿Z轴设置的一对凹陷结构所形成卡槽117、118,在图5或图6所示状态下,该一对卡点126是卡置于卡槽117的一对凹陷结构中,或卡置于卡槽118的一对凹陷结构中。惟,本实施例并不因此限制卡点的数量。
图7与图8分别示出本实用新型另一范例实施例的随身盘于不同状态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7与图8,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随身盘200的载件220是一槽体,存储模块130组装于槽体之内以让其连接器134沿X轴伸出载件220。载件220的弹性臂228是一板体结构,其位于载件220(沿Z轴)的顶侧且与载件220的顶面222局部邻接并保持间隙g2,如图8所示,弹性臂228是横跨顶面222的悬梁结构(间隙g2位于弹性臂228与顶面222连接端之间)且具有背离存储模块130而朝正Z轴方向突出的弧形轮廓。此外,载件220还具有位于弹性臂228上的按压部224与沿Y轴设置在按压部224的相对两侧的卡点226(在此仅示出其中之一)。当弹性臂228受压时(沿负Z轴方向的施力),弹性臂228会移近顶面222而缩小间隙g2。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210具有顶部216、前壁215、开槽212与开口214,顶部216邻接于前壁215,开口214位于前壁215,开槽212位于顶部216且具有单向(朝向负X轴方向)开口。载件220与其内的存储模块130沿开槽212而组装于外壳210之内,同时弹性臂228抵接于外壳210的顶部216,按压部224的局部穿过开槽212而突出于外壳210的顶部216,且按压部224(沿X轴)可移动地耦接于开槽212。
与前述实施例类似地,本实施例也是通过卡槽217、218而与弹性臂228上的卡点226相互卡置而达到定位的效果。详细而言,当载件220组装于外壳210内后,弹性臂228会受顶部216的抵压而局部变形,进而让卡点226能因此而与卡槽217或218相互卡扣。使用者能通过施力于按压部224而让卡点226从卡槽217或218释放,以接续着沿X轴推动载件220在外壳210内来回移动,而让连接器134经由开口214伸出或隐没于外壳210。换句话说,与前述实施例相较之下,本实施例的弹性臂228及卡点226、卡槽217、218等结构均等同于前述实施例,其中差异仅在于弹性臂相对于载件的位置,以及载件与外壳的结合结构,而本实施例对于载件220相对于外壳210的移动模式则与前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便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载件的一侧具备弹性臂,即让该侧形成与载件的其余部分存有间隙的悬梁结构,且让弹性臂具备背离存储模块而突出的弧形轮廓(即前述正Y轴方向或正Z轴方向),而让载件在外壳内来回移动的过程中因所述结构而能提高其结构强度以抵抗反向变形(即前述负Y轴方向或负Z轴方向),而有效避免弹性臂会朝向存储模块弯折的内缩情形。此举也能使载件能因受到反向(即前述负Y轴方向或负Z轴方向)力量时(例如使用者施力于按压部)便产生弹性力,而让其卡点有效地与外壳的卡槽相互卡扣,而提高载件定位于外壳的特定位置时的干涉力。
再者,由于外壳的开口处尚设置有连接于卡槽之间的凸肋,且凸肋的厚度是朝向连接器所伸出的开口处递增,也即随着将载件推移而让连接器伸出外壳时,载件的弹性臂所受的力量也会增加,同时所述凸肋也能造成卡槽的壁厚增加,而提高卡点与卡槽的干涉面积,以在连接器伸出外壳的同时,卡点与卡槽之间存在足够的干涉力,而在让随身盘以其连接器与周边装置对接的过程中,能有效避免因对接力量过大而导致连接器又被推回外壳内的情形。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随身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外壳;
一载件,沿一第一轴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载件具有一弹性臂,所述弹性臂沿一第二轴可变形;以及
一存储模块,组装至所述载件而随所述载件相对于所述外壳移动,以使所述存储模块的一连接器伸出所述外壳或隐没于所述外壳,其中所述弹性臂在未受力时具有沿着背离所述存储模块的方向而突出的轮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身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未受力时具有弧形轮廓,且所述第一轴正交于所述第二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身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未受力时是朝所述第二轴的一第一方向突出,所述弹性臂受力时是朝所述第二轴的一第二方向变形,所述第一方向相反于所述第二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随身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件组装至所述外壳内时,所述弹性臂受所述外壳抵压而朝所述第二方向局部变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身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件是一槽体,所述存储模块组装于所述槽体内且所述连接器沿所述第一轴延伸出所述槽体,所述弹性臂为所述槽体的一侧板且与所述槽体的一底板局部连接并保持一间隙,当所述弹性臂受力时,所述弹性臂朝向所述底板靠近而缩小所述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随身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的相对两端立接至所述底板,所述间隙位于所述弹性臂的相对两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身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具有沿所述第一轴设置的一对卡槽,位于所述外壳的一第一侧壁且对应所述弹性臂;
所述载件具有一按压部与至少一卡点,分别设置于所述弹性臂上且同位于背对所述存储模块的一侧;
其中,当所述载件组装至外壳时,所述弹性臂抵接于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侧壁而受力,且所述弹性臂受力时所产生的弹性力驱使所述卡点卡置于所述一对卡槽的其中之一,或驱使所述卡点抵接于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侧壁位于所述一对卡槽之间的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随身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具有一第一开口与一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外壳的一第二侧壁,且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彼此邻接;
所述一对卡槽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边缘,所述按压部穿过所述第一开口而突出于所述外壳,所述连接器随所述载件移动而经由所述第二开口伸出所述外壳或隐没于所述外壳,所述按压部适于沿所述第二轴被按压而使所述卡点容置于其中一卡槽或从所述卡槽释放。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随身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具有一凸肋,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且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边缘,所述凸肋连接于所述一对卡槽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随身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肋沿所述第一轴延伸,且所述凸肋沿所述第二轴的厚度是沿所述第一轴而朝向所述第二开口处递增。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随身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件具有一对卡点,所述一对卡点沿一第三轴配置在所述按压部的相对两侧,而各所述卡槽是由沿所述第三轴配置的一对凹陷结构所形成,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一对凹陷结构之间,所述一对凹陷结构对应于所述一对卡点,所述第三轴正交于所述第一轴与所述第二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身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件是一槽体,所述存储模块组装于所述槽体内且所述连接器沿所述第一轴延伸出所述槽体,所述弹性臂是与所述槽体的一顶面局部连接并保持一间隙的板体结构,当所述弹性臂受力时,所述弹性臂朝向所述顶面靠近而缩小所述间隙。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随身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沿所述第一轴的相对两端连接于所述顶面,所述间隙位于所述弹性臂的相对两端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身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一顶部具有一对卡槽,沿所述第一轴配置且对应于所述弹性臂,所述载件具有一按压部与至少一卡点,分别设置于所述弹性臂上且同位于背对所述存储模块的一侧,当所述载件组装至所述外壳时,所述弹性臂抵接于所述外壳的所述顶部而受力,且所述弹性臂受力时所产生的弹性力驱使所述卡点卡置于所述一对卡槽的其中之一,或驱使所述卡点抵接于所述外壳的所述顶部位于所述一对卡槽之间的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随身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一开槽,位于所述顶部,所述一对卡槽位于所述开槽的边缘,所述按压部的局部穿过所述开槽而突出于所述外壳,所述按压部适于沿所述第二轴被按压而使所述卡点容置于其中一卡槽或从所述卡槽释放。
CN201520249622.8U 2015-04-23 2015-04-23 随身盘 Active CN2045776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49622.8U CN204577699U (zh) 2015-04-23 2015-04-23 随身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49622.8U CN204577699U (zh) 2015-04-23 2015-04-23 随身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77699U true CN204577699U (zh) 2015-08-19

Family

ID=53870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49622.8U Active CN204577699U (zh) 2015-04-23 2015-04-23 随身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776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30799A (zh) 复合式转接插头
CN104158004A (zh) Usb连接器和microsd闪存卡连接器的组合
CN102117097A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电路板
CN204577699U (zh) 随身盘
US9612630B2 (en) Flash drive
CN203288909U (zh) 转接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03166240U (zh) Usb传输线
CN102347063B (zh) 储存装置及制造储存装置的方法
CN208173911U (zh) 一种otg转接头
CN202695901U (zh) 多用适配器
CN201898261U (zh) 一种多合一的连接器
CN201365048Y (zh) 一种双界面的eSATA连接器
CN204632337U (zh) 折叠式双接口多功能u盘
CN206850160U (zh) 对位连接装置及数据交换系统
CN201188467Y (zh) 微型记忆卡连接器结构改良
EP2216736A1 (en) Data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CN216122553U (zh) 一种便携式的手机存储容量扩展设备
CN201477623U (zh) 一种智能卡及非接触式天线
CN204167527U (zh) 连接组件与随身碟
US8338969B2 (en) 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 interface storage device
CN203618032U (zh) 滑动自锁式连接器
CN207624967U (zh) 一种卡接牢固的usb插接件
CN204966052U (zh) 随身盘
KR20180109422A (ko) Usb 장치
CN201060967Y (zh) 多合一连接器改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