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56851U - 一种海底电缆全方位地震采集观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底电缆全方位地震采集观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56851U
CN204556851U CN201520053938.XU CN201520053938U CN204556851U CN 204556851 U CN204556851 U CN 204556851U CN 201520053938 U CN201520053938 U CN 201520053938U CN 204556851 U CN204556851 U CN 2045568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ray
cable
big gun
receiving array
uti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5393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鹏
杨凯
金明霞
李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Oilfield Services Ltd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Oilfield Services Ltd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Oilfield Services Ltd,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filed Critical China Oilfield Services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05393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568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568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568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海底电缆全方位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该系统包括:激发阵列和接收阵列,接收阵列位于激发阵列中央位置,接收阵列与激发阵列在空间上对称分布;激发阵列包括:纵向平行排列的44条炮线,每两条炮线之间的间距为250m;每条炮线的长度为12.8千米且每条炮线上包括512个炮点;接收阵列包括:横向平行排列且与炮线垂直的8根接收电缆,每两根接收电缆之间的间距为400米,每根接收电缆的长度为5.5千米且每根接收电缆上包括220个检波点。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能够解决海洋石油勘探岩性圈闭识别难度大的问题,达到了全方位勘探。

Description

一种海底电缆全方位地震采集观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油气勘探,尤其涉及一种海底电缆全方位地震采集观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不断深入,地震资料品质好坏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对海上地震勘探技术不断提出新的挑战。海洋地震资料采集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最为关键是激发技术和接收技术。海底电缆相对于拖缆采集,其采集方位信息更宽,覆盖次数更高,有利于满足油气田开发阶段精细勘探的需求,现有海底电缆采集方式主要分为片状和束状两种观测系统。一般采集方位纵横比基本接近于0.5-0.6,达不到全方位勘探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海底电缆全方位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能够解决海洋石油勘探岩性圈闭识别难度大的问题,达到了全方位勘探。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海底电缆全方位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该系统包括:激发阵列和接收阵列,接收阵列位于激发阵列中央位置,接收阵列与激发阵列在空间上对称分布。
激发阵列包括:纵向平行排列的44条炮线,每两条炮线之间的间距为250m;每条炮线的长度为12.8千米且每条炮线上包括512个炮点。
接收阵列包括:横向平行排列且与炮线垂直的8根接收电缆,每两根接收电缆之间的间距为400米,每根接收电缆的长度为5.5千米且每根接收电缆上包括220个检波点。
优选地,接收阵列与激发阵列的最大非纵距为7787.5,最大纵向距为8112.5,纵横比达到0.9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观测系统包括:激发阵列和接收阵列,接收阵列位于激发阵列中央位置,接收阵列与激发阵列在空间上对称分布;激发阵列包括:纵向平行排列的44条炮线,每两条炮线之间的间距为250m;每条炮线的长度为12.8千米且每条炮线上包括512个炮点;接收阵列包括:横向平行排列且与炮线垂直的8根接收电缆,每两根接收电缆之间的间距为400米,每根接收电缆的长度为5.5千米且每根接收电缆上包括220个检波点。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能够解决海洋石油勘探岩性圈闭识别难度大的问题,达到了全方位勘探。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进行说明,实施例中的附图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图1为常规的观测系统激发阵列和接收阵列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观测系统激发阵列和接收阵列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海底电缆方位角分布图;
图3(b)为常规的海底电缆方位角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并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近年来,随着宽方位角地震勘探的成功应用,人们开始对宽方位角观测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宽方位角观测的主要优点有:①宽方位角采集随横向覆盖次数的增加,其采集脚印变小,同时宽方位角比窄方位角更容易跨越地表障碍物和消除地下阴影带的影响;②宽方位角采集可提取方位角的AVO 信息,对识别具有明显方向性的裂隙储层信息更为有利;③宽方位角采集数据的成像分辨率高于窄方位角;④宽方位角成像的空间连续性好于窄方位角;⑤宽方位角有利于衰减一些人文干扰和一些规则干扰;⑥宽方位角在衰减多次波的能力方面比窄方位角强。通过与常规地震勘探的对比研究认为,由于宽方位角勘探具有较大的纵横比、方位角分布,因而纵横向能获得均等的地震波场信息和覆盖次数,突出了叠加各方向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保真处理,可以最大可能地提炼有效信息。因此,在相同的解释技术条件下,具有更强的识别断裂和储层的能力,可以清晰地再现河道沉积特征,解决了岩性圈闭识别难度大的问题。较大地提高钻探成功率的能力必将使之成为未来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主要手段。随着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不断深入,地震资料品质好坏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对海上地震勘探技术不断提出新的挑战。海洋地震资料采集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最为关键是激发技术和接收技术。海底电缆相对于拖缆采集,其采集方位信息更宽,覆盖次数更高,有利于满足油气田开发阶段精细勘探的需求,现有海底电缆采集方式主要分为片状和束状两种观测系统。一般采集方位纵横比基本接近于0.5-0.6,达不到全方位勘探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在传统海底电缆观测系统基础上,结合现有方案,设计一种全新的观测系统,解决海洋石油勘探岩性圈闭识别难度大的问题,落实复杂构造,寻找油气有利目标,较大地提高钻探成功率的能力,使之成为未来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主要地震采集系统。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海底电缆全方位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该系统包括:激发阵列和接收阵列,接收阵列位于激发阵列中央位置,接收阵列与激发阵列在空间上对称分布。
激发阵列包括:纵向平行排列的44条炮线,每两条炮线之间的间距为250m;每条炮线的长度为12.8千米且每条炮线上包括512个炮点。
接收阵列包括:横向平行排列且与炮线垂直的8根接收电缆,每两根接收电缆之间的间距为400米,每根接收电缆的长度为5.5千米且每根接收电缆上包括220个检波点。
优选地,接收阵列与激发阵列的最大非纵距为7787.5,最大纵向距为8112.5,纵横比达到0.96。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解释。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物探重点实验室,根据多次实践,在2000年提出一个宽/窄方位观测的定量判别准则—经验公式,该经验公式经过多次应用和改进,已比较完善,应用也很方便。决定三维观测方位宽窄的主要因素为:观测模板横纵比γt,横纵比=最大非纵距/纵向最大炮检距。
令γ为三维观测宽度系数,并限定:γ≤1,有如下判别准则:
约定:γ<0.5时为窄方位观测系统;
γ≥0.5时为宽方位观测系统;
γ≥0.85时为全方位观测系统。
(1)炮检距:炮点到检波点之间的距离。如图1所示,纵向线上的黑点代表为炮点,在常规技术中,一条炮线包括256个炮点,单炮线长为6.4km,共计有44条炮线,每条炮线间距为250m;横向线上的黑点代表为检波点,一根电缆有220个检波点组成,单根电缆长为5.5km,一共有8根电缆,每根电缆间距为400m;电缆与炮线在空间上对称分布。
(2)最大非纵距:垂直电缆方向最大的炮检距,如图1所示观测系统,常规技术中最大非纵距为4587.5m。
(3)最大纵距:平行于电缆方向最大的炮检距8112.5m。
(4)纵横比为:横纵比=最大非纵距/纵向最大炮检距,常规技术中,横纵比=4587.5/8112.5=0.56。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一条炮线由512个炮点组成,单炮线长为12.8km,共计有44条炮线,每条炮线间距为250m;一根电缆包括220个检波点,单根电缆长为5.5km,一共有8根电缆,每根电缆间距为400m;电缆与炮线在空间上对称分布,最大非纵距为7787.5,最大纵向距为8112.5,纵横比达到0.96,接近1.0,达到了全方位观测系统要求。
如图3所示,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与常规的海底电缆方位角分布对比图; 图3(a)中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海底电缆全方位采集观测系统纵横比达到了0.95,明显高于图3(b)中传统海底电缆纵横比为0.56。有利于落实复杂构造目标,有利于落实复杂构造勘探。在相同的解释技术条件下,具有更强的识别断裂和储层的能力,可以清晰地再现河道沉积特征,解决了岩性圈闭识别难度大的问题。较大地提高钻探成功率的能力必将使之成为未来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主要手段。
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任何通过改变炮线的根数、间距、长度和炮点数,以及改变接收电缆的根数、间距、长度和检波点的个数来提高纵横比的方案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所做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改进等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

1.一种海底电缆全方位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激发阵列和接收阵列,所述接收阵列位于所述激发阵列中央位置,所述接收阵列与所述激发阵列在空间上对称分布;
所述激发阵列包括:纵向平行排列的44条炮线,每两条所述炮线之间的间距为250m;每条所述炮线的长度为12.8千米且每条所述炮线上包括512个炮点;
所述接收阵列包括:横向平行排列且与所述炮线垂直的8根接收电缆,每两根所述接收电缆之间的间距为400米,每根所述接收电缆的长度为5.5千米且每根所述接收电缆上包括220个检波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阵列与所述激发阵列的最大非纵距为7787.5,最大纵向距为8112.5,纵横比达到0.96。
CN201520053938.XU 2015-01-26 2015-01-26 一种海底电缆全方位地震采集观测系统 Active CN2045568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53938.XU CN204556851U (zh) 2015-01-26 2015-01-26 一种海底电缆全方位地震采集观测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53938.XU CN204556851U (zh) 2015-01-26 2015-01-26 一种海底电缆全方位地震采集观测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56851U true CN204556851U (zh) 2015-08-12

Family

ID=53831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53938.XU Active CN204556851U (zh) 2015-01-26 2015-01-26 一种海底电缆全方位地震采集观测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56851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45782A (zh) * 2015-12-09 2016-03-30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一种无定位拖缆多道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生成方法
CN105510977A (zh) * 2015-12-31 2016-04-20 中国海洋大学 拖曳式海洋地震勘探垂直缆数据采集系统
CN105510978A (zh) * 2015-12-31 2016-04-20 中国海洋大学 高精度海洋地震勘探垂直缆
CN106019365A (zh) * 2016-06-08 2016-10-12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减弱采集脚印的变观三维地震勘测系统及其勘测方法
CN108828672A (zh) * 2018-08-01 2018-11-16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海上新型多船宽方位地震采集方法
CN110095810A (zh) * 2019-06-14 2019-08-06 中油奥博(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地面分布式光纤三分量地面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45782A (zh) * 2015-12-09 2016-03-30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一种无定位拖缆多道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生成方法
CN105445782B (zh) * 2015-12-09 2017-11-24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一种无定位拖缆多道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生成方法
CN105510977A (zh) * 2015-12-31 2016-04-20 中国海洋大学 拖曳式海洋地震勘探垂直缆数据采集系统
CN105510978A (zh) * 2015-12-31 2016-04-20 中国海洋大学 高精度海洋地震勘探垂直缆
CN105510977B (zh) * 2015-12-31 2016-11-23 中国海洋大学 拖曳式海洋地震勘探垂直缆数据采集系统
CN105510978B (zh) * 2015-12-31 2016-11-23 中国海洋大学 高精度海洋地震勘探垂直缆
CN106019365A (zh) * 2016-06-08 2016-10-12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减弱采集脚印的变观三维地震勘测系统及其勘测方法
CN108828672A (zh) * 2018-08-01 2018-11-16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海上新型多船宽方位地震采集方法
CN110095810A (zh) * 2019-06-14 2019-08-06 中油奥博(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地面分布式光纤三分量地面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56851U (zh) 一种海底电缆全方位地震采集观测系统
CN107526101B (zh) 一种获取地震反射波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CN102012521B (zh) 一种地震储层预测中叠前裂缝的检测方法
CN102636811B (zh) 一种海上二维地震资料中多次波的消除方法
Ali et al. Geophysical investigation of Al Jaww Plain, eastern Abu Dhabi: Implications for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frontal fold belts of the Oman Mountains
CN103645503A (zh) 一种三维时间域照明分析及振幅补偿方法
CN103454681B (zh) 评价三维地震观测系统成像效果的方法和设备
CN103424769A (zh) 一种采空区联合多波地震勘探方法
CN103293553A (zh) 一种复杂海底上下缆地震采集数据边界元延拓校正方法
CN105388517A (zh) 海上三维地震勘探的正交束线观测系统
CN109239782A (zh) 一种天然气水合物精细地震勘探系统及方法
CN104297790B (zh) 一种起伏海底地震观测系统中炮检距分布的定量评估方法
CN109856680B (zh) 一种沿海滩涂区拖曳式浅层地震探测方法
CN204389704U (zh) 一种海上地震采集系统
CN105093318A (zh) 一种自适应波动方程波场延拓静校正方法
CN106873027A (zh) 一种双震源宽方位角海上三维地震探测方法
CN204142963U (zh) 一种水下地震接收系统
CN202522709U (zh) 海上地震采集系统
Zhao et al. Designing optimal number of receiving traces based on simulation model
CN101609166A (zh) 一种水域区近地表结构的测量方法
CN105676278A (zh) 一种处理地震波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Urosevic et al. Seismic Monitoring and Verification for the CO2CRC Otway Basin Project, Part 2: acquisition and analysis of borehole seismic data
CN104516016A (zh) 一种确定三维转换波地震数据方位速度的方法及装置
CN103135130B (zh) 一种海洋阶梯形电缆地震接收方法
CN203480041U (zh) 海洋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010 Chaoyangmen North Street, Dongcheng District,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Co-patentee after: China Oilfield Services Limited

Patentee after: China Offshore Oil Group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10 Chaoyangmen North Street, Dongcheng District,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Co-patentee before: China Oilfield Services Limited

Patentee before: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