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55800U - 一种阶梯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阶梯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55800U
CN204555800U CN201520252852.XU CN201520252852U CN204555800U CN 204555800 U CN204555800 U CN 204555800U CN 201520252852 U CN201520252852 U CN 201520252852U CN 204555800 U CN204555800 U CN 2045558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ly line
water distribution
tower body
feedwater
cooling t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5285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XUTANG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XUTANG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XUTANG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XUTANG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25285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558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558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5580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阶梯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包括塔体,塔体的内部设置配水系统,所述的配水系统包括主给水井和多个给水管路,给水管路分别与主给水井连通,所述的给水管路呈内低外高的阶梯状设置在塔体的内部。本实用新型将给水管路呈内低外高的阶梯状设置,从而形成了内低外高的阶梯状给水方式。当循环水流量较小的时候,利用水的流动特性,仅仅采用内部较低处给水管路及其相对应内部配水管路、填料;当循环水流量增大时,给水进一步溢流至上一阶梯给水管路,自启用较高处给水管路及其相对应配水管路、填料。因此,本实用新型实现给水量及其冷却塔使用区域的自动协调,不仅使配水更加的均匀,而且提高了冷却塔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阶梯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火力发电厂冷端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阶梯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
背景技术
双曲线型冷水塔作为工业特别是发电厂循环水自然通风冷却的重要设备,一直采用相对垂直管路配水方式。
如图5所示,双曲线型冷却塔包括塔体5,塔体5的内部中央设置主给水井1,主给水井1分别连接四个给水管路2,四个给水管路2将塔体5的内部区域四等分,,给水管路2连通有垂直型配水管路6,垂直型配水管路6分别和与其相连的给水管路2垂直设置。因此,分别垂直于相邻的两个给水管路2的垂直型配水管路6之间便会产生交叉结点。
上述垂直管路配水方式在垂直型配水管路6的最终交叉结点处有明显的配水量过少,甚至无水的情况发生。这样,在循环水水流量较小时会有配水不均的情况发生,甚至导致冷水塔四角无水。
而在配水不均的情况下,一方面,循环水配置较小处易出现配水管路喷口杂物、泥沙淤积,最终导致配水管路喷口堵塞,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运行;另一方面,天气寒冷时,堵塞、半堵塞、配水较少的区域内极易因飘水导致冷水塔部分区域出现结冰或者挂冰的情况,对冷水塔的配水填料,主体结构造成损坏。
另外,现有的配水方式中的给水管路处于同一平面内,当在循环水水流量较小时,配水管路可能会因为流量不足导致配水管路外围配水量较少的情况,从而导致配水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阶梯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具体地,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阶梯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包括塔体,塔体的内部设置配水系统,所述的配水系统包括主给水井和多个给水管路,给水管路分别与主给水井连通,所述的给水管路呈内低外高的阶梯状设置在塔体的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的给水管路的一端连通主给水井,另一端向塔体的内壁延伸,所述的给水管路沿着从主给水井至塔体内壁的方向呈阶梯状升高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给水管路包括相互连通的三阶管路,每一阶管路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给水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一阶管路、二阶管路和三阶管路,一阶管路、二阶管路和三阶管路依次升高设置,一阶管路的一端连通主给水井。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阶管路、二阶管路和三阶管路之间通过倒U型水管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给水管路的阶梯连接处通过倒U型水管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配水系统还包括多个配水管路,配水管路分别与给水管路连通,配水管路均匀布置在塔体的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的配水管路与塔体呈同心圆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配水管路相对垂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主给水井设置在塔体的中心位置处,所述的给水管路包括至少四个,分别与主给水井连通,并将塔体的内部区域等分。
本实用新型根据常用的冷却要求及工况,对平面给水的方式进行改进,将给水管路呈内低外高的阶梯状设置,从而形成了内低外高的阶梯状给水方式。
当循环水流量较小的时候,利用水的流动特性,仅仅采用内部较低处给水管路及其相对应内部配水管路、填料;当循环水流量增大时,给水进一步溢流至上一阶梯给水管路,自启用较高处给水管路及其相对应配水管路、填料。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优点:
1、根据给水量自动调节冷水塔启用区域,优化冷却塔及其配合部件工作效率。
2、水量自动调节,阶梯状连接处加装倒U形水管装置,确保配水系统的供水区域压力,防止泥沙、杂物淤积,优化设备运行,降低运行维修成本。
3、自动区域供水,保证冷却塔工作区域压力及流量,杜绝天气寒冷时无水及少水区域挂冰、结冰现象发生,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的俯视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的主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主视图;
图5现有双曲线型冷却塔的配水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号说明:1-主给水井 2-给水管路 3-配水管路 4-调节阀门 5-塔体6-垂直型配水管路 7-阶梯连接处 8-倒U型水管装置 201-一阶管路 202-二阶管路203-三阶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阶梯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阶梯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包括塔体5,塔体5的内部设置配水系统,所述的配水系统包括主给水井1和多个给水管路2,给水管路2分别与主给水井1连通,所述的给水管路2呈内低外高的阶梯状设置在塔体5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根据常用的冷却要求及工况,对平面给水的方式进行改进,将给水管路2呈内低外高的阶梯状设置,从而形成了内低外高的阶梯状给水方式。
当循环水流量较小的时候,利用水的流动特性,仅仅采用给水管路2内部较低处及其相对应内部配水管路、填料;当循环水流量增大时,给水进一步溢流至上一阶梯给水管路,自启用较高处给水管路及其相对应配水管路、填料。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优点:
1、根据给水量自动调节冷水塔启用区域,优化冷却塔及其配合部件工作效率。
2、水量自动调节,确保配水系统的供水区域压力,防止泥沙、杂物淤积,优化设备运行,降低运行维修成本。
3、自动区域供水,保证冷却塔工作区域压力及流量,杜绝天气寒冷时无水及少水区域挂冰、结冰现象发生,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给水管路2的一端连通主给水井1,另一端向塔体5的内壁延伸,所述的给水管路2沿着从主给水井1至塔体5内壁的方向呈阶梯状升高设置。因为主给水井1是整个配水系统的“水源”,所以与主给水井1相连接的那一阶给水管路2应该设置在最低平面,才能利用水的流动特性自动实现区域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给水管路2设置的阶数主要由冷水塔的体积所决定,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给水管路2包括相互连通的三阶管路,每一阶管路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具体地,所述的给水管路2包括依次连接的一阶管路201、二阶管路202和三阶管路203,一阶管路201、二阶管路202和三阶管路203依次升高设置,一阶管路201的一端连通主给水井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给水管路2的阶梯连接处7通过倒U型水管装置8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水量自动调节,阶梯状连接处加装倒U形水管装置,确保配水系统的供水区域压力,防止泥沙、杂物淤积,优化设备运行,降低运行维修成本。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阶管路201、二阶管路202和三阶管路203之间通过倒U型水管装置8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的配水系统还包括多个配水管路3,配水管路3分别与给水管路2连通,配水管路3均匀布置在塔体5的内部。配水管路3均匀布置在塔体5的内部,使得配水更加的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配水管路3可以采用现有的相对垂直的方式设置。
实施例一
如图3及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双曲线型冷却塔,包括塔体5,塔体5的内部设置配水系统,所述的配水系统包括主给水井1和多个给水管路2,给水管路2分别与主给水井1连通,所述的给水管路2呈内低外高的倾斜设置在塔体5的内部。
本实施例根据常用的冷却要求及工况,对平面给水的方式进行改进,形成内低外高的倾斜式给水方式。当冷却水流量较小的时候,利用水的流动特性,仅仅内部较低处给水管路2及其相对应内部配水管路3、填料参与循环水喷洒作业,流量增大时,较高处给水管路2及其相对应内部配水管路3、填料参与循环水喷洒作业,实现给水量及其冷却塔使用区域的自动协调。
因此,本实施例的双曲线型冷却塔具有以下优点:
1、根据给水量自动调节冷水塔启用区域,优化冷却塔及其配合部件工作效率。
2、水量自动调节,确保供水处压力,防止泥沙、杂物淤积,优化设备运行,降低运维成本。
3、自动区域供水,保证冷却塔工作处压力及流量,杜绝天气寒冷时无水与少水区域挂冰、结冰情况发生,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给水管路2的一端连通主给水井1,另一端向塔体5的内壁延伸,所述的给水管路2沿着从主给水井1至塔体5内壁的方向逐渐升高。因为主给水井1是整个配水系统的“水源”,所以与主给水井1相连接的那一阶给水管路2应该设置在最低处,才能利用水的流动特性自动实现区域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给水管路2为直线型管路,给水管路2的内侧入口连通主给水井1,外侧端口朝向塔体5的内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给水管路2与主给水井1之间具有夹角,该夹角的大小为60°~75°。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主给水井1与给水管路2之间的循环水输送,另一方面可起到最好的自动区域控制功能。优选地,所述的夹角为60°~70°,最优选地,为67.5°。
本实用新型的的配水系统还包括多个配水管路3,配水管路3分别与给水管路2连通,配水管路3均匀布置在塔体5的内部。配水管路3均匀布置在塔体5的内部,使得配水更加的均匀。
由于给水管路2从内向外倾斜设置,因此与给水管路2相连通的配水管路3所在的平面沿着给水管路2由内向外依次升高。这样,不同高度上的给水管路2对应于不同高位处的配水管路3,从而可根据循环水量自动调节冷水塔局部区域配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配水管路3与给水管路2之间通过倒U型管连接,确保内圈配水管路3优先供水。
实施例二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双曲线型冷却塔,包括塔体5,塔体5的内部设置配水系统,所述的配水系统包括主给水井1、给水管路2和配水管路3,给水管路2与主给水井1连通,配水管路3与给水管路2连通,所述的配水管路3与塔体5呈同心圆设置。
双曲线型冷却塔用于火电厂、核电站的循环水自然通风冷却,是一种大型薄壳型构筑物,双曲线型冷却塔的塔体5呈双曲线型,这样更加有利于与自然风进行热量交换。
主给水井1主要用于为整个配水系统提供循环水,发电厂内产生的热的循环水都背输送至主给水井1,主给水井1将循环水分别输送到给水管路2中,给水管2再将循环水分别输送至各个配水管路3中,并从配水管路3中流出落入塔体5下面的集水池。
如图5为现有的冷却塔所采用的配水方式,配水管路之间产生很多的交叉节点,交叉节点处容易造成循环水流向、流速的急剧改变,从而造成配水不均的情况发生。
本实施例的配水方式采用与冷水塔同心圆的配水管路布置方式,避免了现有配水方式中交叉结点的产生,使得循环水在配水管路3中流动的更加的平稳,使得配水更加的均匀。
具体地,本实施例所述的配水管路3包括多个与塔体5呈同心圆设置的圆环形水管。这样,尽可能多的设置配水管路3,使其均匀布置在塔体5内部,散热效果更佳。
优选地,所述的每两个相邻的圆环形水管之间的距离相等。这样,更加有利于均匀配水,使得散热也更加的均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配水管路3在塔体5内呈内松外紧布置。配水管路3设置的数量根据所覆盖填料面积计算,覆盖填料面积=配水管数量*配水管截面面积。
本实施例的主给水井1设置在塔体5的中心位置处,所述的给水管路2包括至少四个,分别与主给水井1连通,并将塔体5的内部区域等分,所述的配水管路3均匀布置在两两给水管路之间的区域。
这主要是由于主给水井1是正给配水系统的“水源”,因为,将其设置在塔体5的中心位置处,更加有利于将循环水均匀配送到各个给水管路2中,进而才能均匀配水到每个配水管路3中。
优选地,所述的给水管路2包括四个,分别沿着塔体5相互垂直的两条直径设置,所述的配水管路3包括四段1/4圆弧的弧形水管,每段弧形水管连接在相邻的两个给水管路。
本实施例的配水管路3为1/4圆弧的弧形水管,更易加工和安装,将四段1/4圆弧的弧形水管连接在四个给水管路2上,便围成一个圆环形的配水管路,实现了本是用心的圆环形配水方式。因此,本实用新型在设计、施工工艺、现场调试、冷却要求、状态调整等方面的要求都较现有的垂直式配水方式有着明显的降低。
本实施例所述的配水管路3与给水管路2的连接处设置调节阀门4。
本实施例的调节阀门4便于调节水量,调节给水面积,确保单位面积给水流量,使得配水更加的均匀。
本实施例的所述的配水管路3上等间距设置喷水口。循环水从配水管路3的喷水口流出,在落入到塔体5下面的集水池的过程中进行自然风冷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阶梯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包括塔体(5),塔体(5)的内部设置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水系统包括主给水井(1)和多个给水管路(2),给水管路(2)分别与主给水井(1)连通,所述的给水管路(2)呈内低外高的阶梯状设置在塔体(5)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阶梯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给水管路(2)的一端连通主给水井(1),另一端向塔体(5)的内壁延伸,所述的给水管路(2)沿着从主给水井(1)至塔体(5)内壁的方向呈阶梯状升高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阶梯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给水管路(2)包括相互连通的三阶管路,每一阶管路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阶梯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给水管路(2)包括依次连接的一阶管路(201)、二阶管路(202)和三阶管路(203),一阶管路(201)、二阶管路(202)和三阶管路(203)依次升高设置,一阶管路(201)的一端连通主给水井(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阶梯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阶管路(201)、二阶管路(202)和三阶管路(203)之间通过倒U型水管装置(8)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阶梯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给水管路(2)的阶梯连接处(7)通过倒U型水管装置(8)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阶梯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水系统还包括多个配水管路(3),配水管路(3)分别与给水管路(2)连通,配水管路(3)均匀布置在塔体(5)的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阶梯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水管路(3)与塔体(5)呈同心圆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阶梯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水管路(3)相对垂直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阶梯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给水井(1)设置在塔体(5)的中心位置处,所述的给水管路(2)包括至少四个,分别与主给水井(1)连通,并将塔体(5)的内部区域等分。
CN201520252852.XU 2015-04-23 2015-04-23 一种阶梯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5558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52852.XU CN204555800U (zh) 2015-04-23 2015-04-23 一种阶梯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52852.XU CN204555800U (zh) 2015-04-23 2015-04-23 一种阶梯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55800U true CN204555800U (zh) 2015-08-12

Family

ID=53830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52852.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555800U (zh) 2015-04-23 2015-04-23 一种阶梯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5580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19002A (zh) * 2018-04-04 2018-09-11 华润电力(沧州运东)有限公司 一种冷却水塔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19002A (zh) * 2018-04-04 2018-09-11 华润电力(沧州运东)有限公司 一种冷却水塔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718480U (zh) 一种冷却塔配水系统及冷却塔
CN104880118A (zh) 一种冷却塔配水系统、冷却塔及冷却塔配水方法
CN204555800U (zh) 一种阶梯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
CN204718433U (zh) 一种可调节环形配水双曲线型冷却塔
CN202039605U (zh) 混凝土水冷系统
CN204555736U (zh) 一种倾斜式给水双曲线型冷却塔
CN204478861U (zh) 一种自动除尘开放式冷却塔
CN210136436U (zh) 大型食用油储罐控温系统
CN204987929U (zh) 一种气水换热装置
CN202050353U (zh) 一种变流器功率模块冷却装置
CN206136852U (zh) 无土水栽培式灌溉装置
CN204612541U (zh) 一种螺旋式冷却塔
CN110413027B (zh) 大型食用油储罐控温系统
CN203797839U (zh) 承压应急供冷装置
CN206136860U (zh) 无土水栽培式灌溉装置
CN202562319U (zh) 冷却塔防冻装置
CN206027619U (zh) 调和釜冷却系统
CN104633805A (zh) 一种螺旋自然分层水蓄冷装置
CN204933480U (zh) 一种液体分布器
CN112212211A (zh) 一种空温式气化器喷淋装置
CN206208087U (zh) 一种变流量自适应的布液装置
CN204901111U (zh) 一种多层复合输送管
CN205784676U (zh) 一种倾斜配水式双曲线型冷却塔
CN209857640U (zh) 一种铁氧体烧结窑炉的冷热水交换装置
CN204671948U (zh) 一种长边进水斜管沉淀池配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