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30848U - 一种智能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30848U
CN204530848U CN201520194918.4U CN201520194918U CN204530848U CN 204530848 U CN204530848 U CN 204530848U CN 201520194918 U CN201520194918 U CN 201520194918U CN 204530848 U CN204530848 U CN 2045308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nwater
pipe
storing
pond
intelli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9491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顺
曹国雄
邹丹燕
杜云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KE SHIWO ECOLOGICAL TECHNOLOGY JIANGSU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Shi Wo Energy Scie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Shi Wo Energy Scie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Shi Wo Energy Scie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19491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308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308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308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按照雨水回收处理过程,依次包括:储存雨水的雨水井、对雨水进行初次筛选处理的弃流井、储存满足处理要求雨水的调蓄水池、对雨水进行去污处理的斜板沉淀池、和储存处理后雨水的清水池,以及还包括控制整个回收处理过程的控制柜。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该智能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通过将水位传感器、化学传感器运用于雨水回收处理利用过程中,智能控制不同阶段提升泵的开关,提升了雨水处理效率;并将曝气、混凝、斜板沉淀、加药等过程综合在一起,提高了雨水处理效果。该系统易于实现,运行成本低,便于普及推广,可使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变得更加智能化。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的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水资源匮乏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循环使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是成为首要任务。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雨水资源的价值,并采取了很多相应的措施,因地制宜的进行雨水综合利用。
雨水利用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匮乏,同时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将雨水收集、利用或回补地下水,可减轻城市河湖的防洪压力,削减雨季峰流量,维持河川水量,增加水分蒸发,改善生态环境。雨水的钙盐含量低,属于软水,可用作冷却水;雨水处理后可以用于冲厕、洗衣等生活用水。地下水靠雨水、自来水或中水补充,其中后两种方法造价普遍偏高,且中水补充还有污染地下水的可能,利用雨水补充、涵养地下水是最经济、最实用的方法。雨水利用属于一个综合系统,它包括雨水渗透、雨水收集、雨水的处理与回用。
目前我国的雨水综合系统功能及技术简单,并未实现智能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智能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实现雨水回收、储存、处理、利用全过程智能化。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智能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按照雨水回收处理过程,依次包括:储存雨水的雨水井、对雨水进行初次筛选处理的弃流井、储存满足处理要求雨水并进行曝气处理的调蓄水池、对雨水进行去污处理的斜板沉淀池、和储存处理后雨水的清水池,以及还包括控制整个回收处理过程的控制柜。
进一步,弃流井的进水口与雨水井的出水口通过进水管连接,弃流井的出水口与调蓄水池的进水口通过收集管连接,弃流井的一侧还设置有两个污水井,弃流井与其中一个污水井通过溢流管连接,与另一个污水井通过弃流管连接。
进一步,调蓄水池的出水口与斜板沉淀池的进水口通过雨水管连接,调蓄水池的内部设置有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设于调蓄水池的的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调蓄水池的内壁上还间隔的设置有两个水位传感器,调蓄水池的出水口处设置有提升泵。
进一步,斜板沉淀池的出水口与清水池的进水口通过雨水管连接,从进水口到出水口之间,斜板沉淀池内依次设置有折流板混凝反应区、侧向流斜板沉淀区、稳流出水区,斜板沉淀池的内壁上还间隔的设置有两个水位传感器。
进一步,所述控制柜上设置有稳压出水装置,稳压出水装置与清水池的出水口连接,稳压出水装置上设置有电子流量计。
进一步,所述控制柜上还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上连接有空气管,空气管的另一端与曝气装置连接。
进一步,所述清水池内设置有化学传感器以及加药装置。
进一步,所述斜板沉淀池上还连接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与侧向流斜板沉淀区的底部连接,所述排污管与侧向流斜板沉淀区的连接处设置有排污泵。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
该智能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通过将水位传感器、化学传感器运用于雨水回收处理利用过程中,智能控制不同阶段提升泵的开关,提升了雨水处理效率;并将曝气、混凝、斜板沉淀、加药等过程综合在一起,提高了雨水处理效果。
该系统易于实现,运行成本低,便于普及推广,可使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变得更加智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智能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实施例。
结合图1所示,一种智能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按照雨水回收处理过程,依次包括:储存雨水的雨水井1、对雨水进行初次筛选处理的弃流井2、储存满足处理要求雨水并进行曝气处理的调蓄水池3、对雨水进行去污处理的斜板沉淀池6、和储存处理后雨水的清水池9,以及还包括控制整个回收处理过程的控制柜16,控制柜16上设置有控制器15。
雨水井1的进水口与雨水收集管网连接,弃流井2的进水口与雨水井1的出水口通过进水管17连接,弃流井2的出水口与调蓄水池3的进水口通过收集管18连接,弃流井2的一侧还设置有两个污水井21,弃流井2与其中一个污水井通过溢流管23连接,与另一个污水井通过弃流管22连接。
调蓄水池3的出水口与斜板沉淀池6的进水口通过雨水管20连接,调蓄水池3的内部设置有曝气装置31,曝气装置31用于对雨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作用,曝气装置31设于调蓄水池3的的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调蓄水池3的内壁上还间隔的设置有两个水位传感器5,调蓄水池3的出水口处设置有提升泵4。
两个水位传感器5分别设置在调蓄水池3的1/3和2/3高度处,用于实时监测调蓄水池3内的水位,并控制调蓄水池3内提升泵4的开关。当水位达到2/3高度,上方的水位传感器5发出信号,控制器15启动调蓄水池3内的提升泵4,使水加快流入到斜板沉淀池6内;当水位下落到1/3高度时,下方的水位传感器5发出信号,控制器15关停调蓄水池3内的提升泵。
斜板沉淀池6的出水口与清水池9的进水口通过雨水管20连接,从进水口到出水口之间,斜板沉淀池6内依次设置有折流板混凝反应区63、侧向流斜板沉淀区62、稳流出水区61,斜板沉淀池6的出水口设于稳流出水区61上,且出水口处也设置有提升泵4。斜板沉淀池6的内壁上还间隔的设置有两个水位传感器7。斜板沉淀池6上还连接有排污管64,排污管64与侧向流斜板沉淀区62的底部连接,排污管64与侧向流斜板沉淀区62的连接处设置有排污泵65。
斜板沉淀池6内的水位传感器7作用与调蓄水池3内的水位传感器作用相似。两个水位传感器7分别设置在斜板沉淀池6的1/3和2/3高度处,用于实时监测斜板沉淀池6内的水位,以控制斜板沉淀池6内提示泵4的开关。当水位达到2/3高度,上方的水位传感器7发出信号,控制器15启动斜板沉淀池6内的提升泵4,使水加快流入到清水池9内;当水位下落到1/3高度时,下方的水位传感器5发出信号,控制器15关停斜板沉淀池6内的提升泵4。
控制柜16上还设置有稳压出水装置13和风机12。稳压出水装置13与清水池9的出水口通过出水管25连接,清水池9的出水口与出水管25连接处还设置有出水提升泵11,稳压出水装置13用于控制出水提示泵11阀门的大小。稳压出水装置13上设置有电子流量计14,电子流量计14用于计量回收利用达标雨水的流量,出水管25与雨水回用管网连接。
风机12上连接有空气管19,空气管19的另一端与曝气装置31连接,在风机12的作用下,空气通过空气管19进入曝气装置31内进行曝气过程。
清水池9内设置有化学传感器10以及加药装置(未绘示)。化学传感器10用于检测清水池9内雨水的化学成分是否达标,如果不达标,则控制加药装置进行加药处理,直至达标;如果达标,则控制启动清水池9内的出水提升泵11,处理后的达标雨水通过稳压出水装置13经出水管25出水,最终流入雨水回用管网,完成了整个回收处理过程。
雨水回收处理过程为:
雨水通过雨水收集管网进入雨水井1,再通过进水管17流入弃流井2,弃流井2对雨水进行初次筛选处理,不满足要求的雨水通过弃流管22流入污水井21,过多的雨水溢出弃流井2后则通过溢流管23流入污水井21。满足雨水处理要求的雨水通过收集管18进入调蓄水池3,经过曝气装置31曝气后,通过雨水管20、或者在提升泵4的作用下通过雨水管20流入斜板沉淀池6内,雨水先在折流板混凝反应区63内混凝反应,使雨水中的胶体和细微悬浮物凝聚成絮凝体,予以分离除去;然后流经侧向斜板沉淀区62,使水中悬浮杂质在斜板中进行沉淀,水沿斜板上升流动至稳流出水区61内,分离出的泥渣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板下滑至池底,再通过排污泵65和排污管64集中排出。
稳流出水区61内的水,也是处理后干净的水,再经过雨水管20、或者在提升泵4的作用下经过雨水管20流入清水池9内,清水池9内的化学传感器10用于检测水的达标程度,如果不达标,则控制加药装置进行加药处理,直至达标;处理后的达标雨水通过稳压出水装置13经出水管25出水,流入雨水回用管网,完成了整个回收处理过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Claims (8)

1.一种智能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按照雨水回收处理过程,依次包括:储存雨水的雨水井(1)、对雨水进行初次筛选处理的弃流井(2)、储存满足处理要求雨水并进行曝气处理的调蓄水池(3)、对雨水进行去污处理的斜板沉淀池(6)、和储存处理后雨水的清水池(9),以及还包括控制整个回收处理过程的控制柜(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弃流井(2)的进水口与雨水井(1)的出水口通过进水管(17)连接,弃流井(2)的出水口与调蓄水池(3)的进水口通过收集管(18)连接,弃流井(2)的一侧还设置有两个污水井(21),弃流井(2)与其中一个污水井通过溢流管(23)连接,与另一个污水井通过弃流管(2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调蓄水池(3)的出水口与斜板沉淀池(6)的进水口通过雨水管(20)连接,调蓄水池(3)的内部设置有曝气装置(31),所述曝气装置设于调蓄水池(3)的的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调蓄水池(3)的内壁上还间隔的设置有两个水位传感器(5),调蓄水池(3)的出水口处设置有提升泵(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斜板沉淀池(6)的出水口与清水池(9)的进水口通过雨水管(20)连接,从进水口到出水口之间,斜板沉淀池(6)内依次设置有折流板混凝反应区(63)、侧向流斜板沉淀区(62)、稳流出水区(61),斜板沉淀池(6)的内壁上还间隔的设置有两个水位传感器(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柜(16)上设置有稳压出水装置(13),稳压出水装置(13)与清水池(9)的出水口连接,稳压出水装置(13)上设置有电子流量计(1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柜(16)上还设置有风机(12),所述风机(12)上连接有空气管(19),空气管(19)的另一端与曝气装置(3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池(9)内设置有化学传感器(10)以及加药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沉淀池(6)上还连接有排污管(64),所述排污管(64)与侧向流斜板沉淀区(62)的底部连接,所述排污管(64)与侧向流斜板沉淀区(62)的连接处设置有排污泵(65)。
CN201520194918.4U 2015-04-01 2015-04-01 一种智能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 Active CN2045308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94918.4U CN204530848U (zh) 2015-04-01 2015-04-01 一种智能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94918.4U CN204530848U (zh) 2015-04-01 2015-04-01 一种智能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30848U true CN204530848U (zh) 2015-08-05

Family

ID=53744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94918.4U Active CN204530848U (zh) 2015-04-01 2015-04-01 一种智能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3084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84597A (zh) * 2015-08-26 2015-11-25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雨水处理装置及收集方法
CN105210728A (zh) * 2015-11-19 2016-01-06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 大棚集雨灌溉装置
CN106906873A (zh) * 2017-04-20 2017-06-30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雨水收集净化处理系统及其收集净化雨水的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84597A (zh) * 2015-08-26 2015-11-25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雨水处理装置及收集方法
CN105084597B (zh) * 2015-08-26 2017-11-14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雨水处理装置及收集方法
CN105210728A (zh) * 2015-11-19 2016-01-06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 大棚集雨灌溉装置
CN106906873A (zh) * 2017-04-20 2017-06-30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雨水收集净化处理系统及其收集净化雨水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04565B (zh) 雨水弃/集流设备
CN206233333U (zh) 一种初期雨水过滤、沉淀、弃流及收集处理系统
CN206308779U (zh) 一种带助排功能的城市排水系统
CN107130663A (zh) 建筑工地循环用水系统及方法
CN107188357B (zh) 一种用于屋面初期雨水处理的落水管混凝药剂自动投加装置
CN205046614U (zh) 城市道路路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CN204530848U (zh) 一种智能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
CN206737076U (zh) 智能环保雨水回收处理利用系统
CN106640487A (zh) 一种屋面雨水雨能综合利用系统
WO2016112477A1 (zh) 一种生活废水自动检测分流并循环利用的方法和装置
CN206143897U (zh) 一种多功能雨水收集与处理回用系统
CN206268008U (zh) 一种屋面雨水雨能综合利用系统
CN206799289U (zh) 一种新型微动力净化槽污水处理设备
CN205259259U (zh) 一种节能建筑雨水收集系统
CN111086111A (zh) 一种混凝土搅拌站污水回收与循环利用系统
CN108862945B (zh) 一种城市雨水收集净化回用系统
CN103696458A (zh) 一种初期雨水收集、离线处理系统
CN206570162U (zh) 一种恒流量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CN103215985B (zh) 基于雨污二次分流的小区雨水利用系统
CN211640498U (zh) 一种混凝土搅拌站污水回收与循环利用系统
CN205475433U (zh) 一种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CN202990039U (zh) 生活污水再利用系统
CN209179134U (zh) 建筑工地雨水收集系统
CN202492915U (zh) 一种雨水收集与处理系统
CN206428911U (zh) 机械式浮球弃流装置、雨水收集系统及屋面降温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408, Tian'an smart city, 228 Linghu Avenue, Xinw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su Shiwo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4000 Jiangsu New District of Wuxi, Taihu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Linghu Road No. 200 China Sensor Network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Park building C1-6

Patentee before: WUXI SHIWO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513

Address after: 214008 202-116, building a, No. 818, Xingyuan North Road, Tongjiang street, Liangxi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ONGKE SHIWO ECOLOGICAL TECHNOLOGY JIANGSU Co.,Ltd.

Address before: 3-408, Tian'an smart city, 228 Linghu Avenue, Xinw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Shiwo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