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12266U - 一种用于转向架的二次变刚度横向止挡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转向架的二次变刚度横向止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12266U
CN204512266U CN201520217604.1U CN201520217604U CN204512266U CN 204512266 U CN204512266 U CN 204512266U CN 201520217604 U CN201520217604 U CN 201520217604U CN 204512266 U CN204512266 U CN 2045122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p board
base plate
rubbery body
elastic rubbery
b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1760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金辉
林立钿
孙海燕
冯万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zhou Times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zhou Times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zhou Times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zhou Times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21760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122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122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122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转向架的二次变刚度横向止挡,包括顶板、顶板凸台、弹性橡胶体和底座板,其硫化成一体,弹性橡胶体是中空的,顶板凸台从弹性橡胶体一端插入,顶板凸台与弹性橡胶体内腔形成M状上型面;在底座板的一侧侧面上设置有凹槽,在底座板凹槽底面上设置有底座板凸出部一和底座板凸出部二,其形成M状下型面;底座板凸出部一和底座板凸出部二从弹性橡胶体的另外一端插入,弹性橡胶体另外一端的两侧外侧部均与底座板之间留有侧部间隙,通过所述两侧外侧部与底座板相紧贴接触实现横向止挡的第一次变刚度,通过顶板凸台与底座板凹槽底面相紧贴接触实现横向止挡的第二次变刚度。本实用新型能提高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转向架的二次变刚度横向止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转向架的横向止挡,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转向架的二次变刚度横向止挡,属于机车车辆减振降噪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横向止挡是常用的一种减振降噪元件,常用于机车车辆的一系悬挂和二系悬挂上,主要作用是缓冲车体与转向架的横向载荷,防止过曲线时转向架与车体的横向位移过大及保证车辆运行时具有良好的横向平稳性。
随着机车车辆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铁动车组、城轨、地铁和低地板车技术的发展,对横向止挡的动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有横向止挡不能明显变刚度,或只能实现一次变刚度,难以实现不同承载下特定位移的能力,动力学性能不太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申请公布号为CN 103244589A,申请公布日为2013年8月14日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止挡,采用内、外止挡组合结构,所述外止挡由金属顶板、弹性体橡胶、用于将所述弹性体橡胶隔开的两层或两层以上的金属隔板和金属底板依次通过硫化制作成,所述内止挡放入外止挡的中间空腔内且其与外止挡通过粘结、过盈压入或螺纹销方式装配到一起,所述每层被金属隔板隔开的弹性体橡胶的纵截面侧部均设置为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包括圆弧型凹槽底边,与所述圆弧型凹槽底边相连的对称的两个凹槽斜侧边,与所述凹槽斜侧边相连的对称的两个圆弧过渡段,与所述圆弧过渡段相连的对称的两个凹槽斜顶边;通过设置所述被金属隔板隔开的弹性体橡胶的层数和所述圆弧型凹槽底边的圆弧直径来控制刚度拐点位置,通过设置所述凹槽斜侧边与水平线的夹角度数和所述凹槽斜侧边长度来控制刚度拐点之后的刚度上升趋势。
授权公告号为CN203702956U,授权公告日为2014年7月9日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整体双峰式变刚度橡胶止挡,其包括中部设置有金属止挡块的金属底板,所述金属止挡块和金属底板是一体的;双峰式弹性橡胶体,其设置在所述金属底板的上部,且所述双峰式弹性橡胶体的双峰分别位于所述金属止挡块的两侧;耐磨板,其设置在所述双峰式弹性橡胶体的双峰顶部;所述中部设置有金属止挡块的金属底板、双峰式弹性橡胶体和耐磨板是整体硫化而成的。
上述专利文献中的止挡均只能实现一次变刚度,因此无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综上,如何设计一种用于转向架的横向止挡,使其具有二次变刚度特性,能够实现不同承载下特定位移的能力,提高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转向架的二次变刚度横向止挡,其能够实现不同承载下特定位移的能力,提高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转向架的二次变刚度横向止挡,包括顶板、设置在所述顶板一侧侧面上的顶板凸台、弹性橡胶体和底座板,所述顶板、顶板凸台、弹性橡胶体和底座板硫化成一体,所述弹性橡胶体是中空的,顶板凸台从弹性橡胶体一端插入到弹性橡胶体的内腔中,使得弹性橡胶体一端与顶板一侧侧面以及顶板凸台的侧面紧贴接触,位于弹性橡胶体内腔中的顶板凸台与位于所述顶板凸台两侧的弹性橡胶体内腔形成M状上型面;在所述底座板的一侧侧面上设置有凹槽,在底座板凹槽底面上设置有底座板凸出部一和底座板凸出部二,底座板凸出部一和底座板凸出部二以及位于所述底座板凸出部一和底座板凸出部二之间的底座板凹槽底面形成M状下型面;所述底座板凸出部一和底座板凸出部二从弹性橡胶体的另外一端插入到弹性橡胶体的内腔中,使得弹性橡胶体的另外一端与底座板凹槽底面紧贴接触,底座板凸出部一和底座板凸出部二分别位于顶板凸台的两侧,所述M状上型面和M状下型面之间形成M状间隙,所述弹性橡胶体另外一端的两侧外侧部均与底座板之间留有侧部间隙,通过所述弹性橡胶体另外一端的两侧外侧部与底座板相紧贴接触实现横向止挡的第一次变刚度,通过所述M状上型面中的顶板凸台与M状下型面中的底座板凹槽底面相紧贴接触实现横向止挡的第二次变刚度。
优选的,所述M状上型面包括位于弹性橡胶体内腔中的顶板凸台的端面和位于顶板凸台两侧的弹性橡胶体内腔面,位于顶板凸台两侧的弹性橡胶体内腔面关于顶板凸台对称设置,所述顶板凸台的端面设置为端部平面,M状下型面与M状上型面相对应匹配,在M状下型面中,所述底座板凹槽底面设置成平底面以对应M状上型面中的顶板凸台端面的端部平面;所述弹性橡胶体另外一端的两侧外侧部关于顶板凸台对称设置,每侧的弹性橡胶体另外一端的外侧部从内到外依次包括斜边外侧部和水平边外侧部,所述弹性橡胶体斜边外侧部是从顶板到底座板朝逐渐靠近顶板凸台的方向倾斜的,在所述底座板上且位于与所述斜边外侧部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成底座板斜面,在所述底座板上且位于与所述水平边外侧部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成底座板水平面,其中,所述弹性橡胶体的水平边外侧部与底座板的底座板水平面之间的距离小于顶板凸台的端面的端部平面与底座板凹槽底面的平底面之间的距离。
优选的,所述顶板和顶板凸台为分体结构,在所述顶板一侧面上设置有凸出部,在所述顶板凸台的一端上设置有与顶板凸出部相匹配的凹槽,在顶板凸台的凹槽中开有螺纹孔;将所述顶板凸出部插入卡合到顶板凸台凹槽中后,通过连接螺栓穿过顶板拧入到顶板凸台凹槽的螺纹孔中从而将所述顶板和顶板凸台连接起来。
优选的,在所述顶板凸台凹槽的螺纹孔与连接螺栓之间还设置有螺纹紧固胶层。
优选的,所述底座板凸出部一和底座板凸出部二的顶部均设置成平面。
优选的,所述弹性橡胶体一端的端面与顶板一侧侧面紧贴接触且所述弹性橡胶体一端的内腔面与顶板凸台的部分侧面紧贴接触,从而使得弹性橡胶体一端与顶板一侧侧面以及顶板凸台的侧面紧贴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结构设计,实现了在工作中的二次变刚度过程,本实用新型的前期刚度较小,易于变形,使得列车在过弯道等情况下实现必要的车体横向位移时阻力小;中期刚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车体的横向位移;后期刚度陡增,完全限制车体进一步的横向位移,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既具有良好的承载可靠性,又能提供良好的动力学性能,提高了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顶板凸出部与顶板凸台凹槽相配合的结构设计既对顶板与顶板凸台的组装起到了定位作用,提高了产品的加工效率,又避免了产品中的连接螺栓在工作中承受过大的纵向剪切力而断裂,有效的保证了顶板与顶板凸台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通过对底座板凸出部一和底座板凸出部二的结构设计,辅助提升了第一次变刚度后且在第二次变刚度之前的刚度值;将弹性橡胶体一端的内腔面与顶板凸台的部分侧面紧贴接触,避免了作用力K较大时,橡胶鼓出到顶板凸台端面和底座板凹槽底面之间被磨坏的现象发生;另外,本实用新型组装简单,生产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沿图2中B-B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C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刚度曲线试验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沿图6中M-M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N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 顶板,2. 顶板凸台,3. 弹性橡胶体,4. 底座板,5. M状上型面,6. 底座板凹槽底面,7. 底座板凸出部一,8. 底座板凸出部二,9. M状下型面,10. M状间隙,11. 侧部间隙,12. 安装孔,13. 凸出部,14. 螺纹孔,15. 连接螺栓,16. 螺纹紧固胶层,D. 顶板凸台的端面,E. 弹性橡胶体内腔面,F. 平底面,G. 斜边外侧部,T. 水平边外侧部,I. 底座板斜面,J. 底座板水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的阐述。
实施例1: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用于转向架的二次变刚度横向止挡,包括顶板1、设置在所述顶板1一侧侧面上的顶板凸台2、弹性橡胶体3和底座板4,所述顶板1、顶板凸台2、弹性橡胶体3和底座板4硫化成一体,所述弹性橡胶体3是中空的,顶板凸台2从弹性橡胶体3一端插入到弹性橡胶体3的内腔中,使得弹性橡胶体3一端与顶板1一侧侧面以及顶板凸台2的侧面紧贴接触,位于弹性橡胶体内腔中的顶板凸台2与位于所述顶板凸台两侧的弹性橡胶体3内腔形成M状上型面5;在所述底座板4的一侧侧面上设置有凹槽,在底座板凹槽底面6上设置有底座板凸出部一7和底座板凸出部二8,底座板凸出部一7和底座板凸出部二8以及位于所述底座板凸出部一7和底座板凸出部二8之间的底座板凹槽底面6形成M状下型面9;所述底座板凸出部一7和底座板凸出部二8从弹性橡胶体3的另外一端插入到弹性橡胶体3的内腔中,使得弹性橡胶体3的另外一端与底座板凹槽底面6紧贴接触,底座板凸出部一7和底座板凸出部二8分别位于顶板凸台2的两侧,所述M状上型面5和M状下型面6之间形成M状间隙10,所述弹性橡胶体3另外一端的两侧外侧部均与底座板4之间留有侧部间隙11,通过所述弹性橡胶体3另外一端的两侧外侧部与底座板4相紧贴接触实现横向止挡的第一次变刚度,通过所述M状上型面中的顶板凸台2与M状下型面中的底座板凹槽底面6相紧贴接触实现横向止挡的第二次变刚度。从俯视方向看,所述顶板1、顶板凸台2、弹性橡胶体3和底座板4均为矩形状,横向止挡硫化成型后,弹性橡胶体3一端的端面与顶板1一侧侧面紧贴接触,所述弹性橡胶体3一端的内腔面与顶板凸台2的侧面紧贴接触,顶板凸台2的端面与位于顶板凸台两侧的弹性橡胶体3内腔面构成了M状上型面5。弹性橡胶体3另外一端的端面与底座板凹槽底面6紧贴接触,底座板凸出部一7和底座板凸出部二8以及位于所述底座板凸出部一7和底座板凸出部二8之间的底座板凹槽底面6处在弹性橡胶体3内腔中的位置。顶板1为耐磨板,可采用尼龙,聚四氟乙烯或其他材料,底座板4、底座板凸出部一7和底座板凸出部二8是一体的,其均采用金属材料。在金属底座板4上还开有安装孔12,横向止挡安装时,通过螺栓穿过金属底座板上的安装孔12将横向止挡连接到转向架上,安装好后,横向止挡的顶板1与车体接触。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所述M状上型面包括位于弹性橡胶体内腔中的顶板凸台的端面D和位于顶板凸台两侧的弹性橡胶体内腔面E,位于顶板凸台两侧的弹性橡胶体内腔面E关于顶板凸台2对称设置,所述顶板凸台的端面D设置为端部平面,M状下型面与M状上型面相对应匹配,在M状下型面中,所述底座板凹槽底面6设置成平底面F以对应M状上型面中的顶板凸台端面D的端部平面,顶板凸台 的端面D与底座板凹槽底面的平底面F相配合形成硬止挡;所述弹性橡胶体另外一端的两侧外侧部关于顶板凸台对称设置,每侧的弹性橡胶体3另外一端的外侧部从内到外(即按照从弹性橡胶体内腔到弹性橡胶体外部的方向)依次包括斜边外侧部G和水平边外侧部T,所述弹性橡胶体斜边外侧部G是从顶板1到底座板4朝逐渐靠近顶板凸台2的方向倾斜的,在所述底座板4上且位于与所述斜边外侧部G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成底座板斜面I,在所述底座板上且位于与所述水平边外侧部T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成底座板水平面J,其中,所述弹性橡胶体的水平边外侧部T与底座板的底座板水平面J之间的距离小于顶板凸台的端面D的端部平面与底座板凹槽底面的平底面F之间的距离,以保证当弹性橡胶体的水平边外侧部T与底座板水平面J相接触形成横向止挡的第一次变刚度时,顶板凸台端面D的端部平面与底座板凹槽底面的平底面F之间还没有接触,其之间还有间隙,从而保证横向止挡的第二次变刚度能顺利进行。
本实施例的二次变刚度过程如下:当横向止挡的顶板受到车体的作用力K时,M状上型面中两侧的弹性橡胶体内腔面E与M状下型面中凸出部一和凸出部二的凸出部外侧面L开始逐渐接触,同时,弹性橡胶体斜边外侧部G与底座板斜面I也开始逐渐接触,横向止挡的刚度开始逐渐增加,在图5中的刚度曲线中表示为S1段,在这个过程中,M状上型面中的顶板凸台的端面D也朝着M状下型面中的底座板凹槽底面的平底面F移动,M状间隙逐渐减小;随着作用力K逐渐加大,弹性橡胶体的水平边外侧部T与底座板水平面J接触,此时,实现横向止挡的第一次变刚度,在图5中的刚度曲线中表示为S2点,随着作用力K继续加大,横向止挡的的刚度继续加大,在图5中的刚度曲线中表示为S3段,M状上型面中的顶板凸台端面D也朝着M状下型面中的底座板凹槽底面的平底面F继续移动,M状间隙继续逐渐减小;当M状上型面中的顶板凸台端面D的端部平面与M状下型面中的底座板凹槽底面的平底面F相接触时,此时,实现横向止挡的第二次变刚度,在图5中的刚度曲线中表示为S4点。通过上述横二次变刚度过程,使得本实施例的前期刚度较小,易于变形,使得列车在过弯道等情况下实现必要的车体横向位移时阻力小;中期刚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车体的横向位移;后期刚度陡增,完全限制车体进一步的横向位移,从而使得本实施例既具有良好的承载可靠性,又能提供良好的动力学性能,提高了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顶板1和顶板凸台2为分体结构,在所述顶板1一侧面上设置有凸出部13,在所述顶板凸台2的一端上设置有与顶板凸出部13相匹配的凹槽,在顶板凸台的凹槽中开有螺纹孔14;将所述顶板凸出部13插入卡合到顶板凸台凹槽中后,通过连接螺栓15穿过顶板1拧入到顶板凸台凹槽的螺纹孔14中从而将所述顶板1和顶板凸台2连接起来。顶板凸出部13与顶板凸台凹槽相配合一是起到定位作用,便于顶板1与顶板凸台2之间的组装,另外一个作用是避免了连接螺钉15承受过大的纵向剪切力而断裂,有效的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顶板凸台凹槽的螺纹孔和连接螺栓均设置有四个。
实施例2:如图6至图8所示,与实施例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在所述顶板凸台凹槽的螺纹孔14与连接螺栓15之间还设置有螺纹紧固胶层16。制造横向止挡时,先通过连接螺栓15将顶板1与顶板凸台2组装在一起,然后再与弹性橡胶体3硫化成一体,硫化完成后,再将连接螺栓15拧出来,在拧出的连接螺栓15上涂抹上螺纹紧固胶,最后在将连接螺栓15重新拧入到顶板凸台凹槽的螺纹孔中,这样避免了顶板和顶板凸台之间松动,进一步有效的保证了顶板和顶板凸台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所述底座板凸出部一7和底座板凸出部二8的顶部均设置成平面,这样,底座板凸出部与弹性橡胶体内腔处相接触的面积更大,能辅助提升第一次变刚度后且在第二次变刚度之前的刚度值。
底板凸出部一和底板凸出部二的顶部平面Q与其分别对应的弹性橡胶体内腔处P之间的距离R1大于弹性橡胶体的水平边外侧部T与底座板的底座板水平面J之间的距离R2且底板凸出部一和底板凸出部二的顶部平面Q与其分别对应的弹性橡胶体内腔处P之间的距离R1小于顶板凸台端面D的端部平面与底座板凹槽底面F的平底面之间的距离R3,即R2<R1<R3,这样,当横向止挡第一次变刚度后且在第二次变刚度之前,弹性橡胶体内腔处P将与底板凸出部一和底板凸出部二的顶部平面Q相接触,能进一步辅助提升第一次变刚度后且在第二次变刚度之前的刚度值。
所述弹性橡胶体3一端的端面与顶板1一侧侧面紧贴接触且所述弹性橡胶体3一端的内腔面与顶板凸台2的部分侧面紧贴接触,从而使得弹性橡胶体一端与顶板一侧侧面以及顶板凸台的侧面紧贴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橡胶体3一端的内腔面只与顶板凸台2的部分侧面相接触,没有完全包裹住顶板凸台2的侧面,这样,可以避免在作用力K较大时,顶板凸台侧面的橡胶鼓出到M状上型面中的顶板凸台端面和M状下型面中的底座板凹槽底面之间被磨坏的现象发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结构设计,实现了在工作中的二次变刚度过程,本实用新型的前期刚度较小,易于变形,使得列车在过弯道等情况下实现必要的车体横向位移时阻力小;中期刚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车体的横向位移;后期刚度陡增,完全限制车体进一步的横向位移,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既具有良好的承载可靠性,又能提供良好的动力学性能,提高了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顶板凸出部与顶板凸台凹槽相配合的结构设计既对顶板与顶板凸台的组装起到了定位作用,提高了产品的加工效率,又避免了产品中的连接螺栓在工作中承受过大的纵向剪切力而断裂,有效的保证了顶板与顶板凸台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通过对底座板凸出部一和底座板凸出部二的结构设计,辅助提升了第一次变刚度后且在第二次变刚度之前的刚度值;将弹性橡胶体一端的内腔面与顶板凸台的部分侧面紧贴接触,避免了作用力K较大时,橡胶鼓出到顶板凸台端面和底座板凹槽底面之间被磨坏的现象发生;另外,本实用新型组装简单,生产便捷。
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而非对其的限制。有关领域的有关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或变换。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由各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6)

1.一种用于转向架的二次变刚度横向止挡,包括顶板、设置在所述顶板一侧侧面上的顶板凸台、弹性橡胶体和底座板,所述顶板、顶板凸台、弹性橡胶体和底座板硫化成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橡胶体是中空的,顶板凸台从弹性橡胶体一端插入到弹性橡胶体的内腔中,使得弹性橡胶体一端与顶板一侧侧面以及顶板凸台的侧面紧贴接触,位于弹性橡胶体内腔中的顶板凸台与位于所述顶板凸台两侧的弹性橡胶体内腔形成M状上型面;在所述底座板的一侧侧面上设置有凹槽,在底座板凹槽底面上设置有底座板凸出部一和底座板凸出部二,底座板凸出部一和底座板凸出部二以及位于所述底座板凸出部一和底座板凸出部二之间的底座板凹槽底面形成M状下型面;所述底座板凸出部一和底座板凸出部二从弹性橡胶体的另外一端插入到弹性橡胶体的内腔中,使得弹性橡胶体的另外一端与底座板凹槽底面紧贴接触,底座板凸出部一和底座板凸出部二分别位于顶板凸台的两侧,所述M状上型面和M状下型面之间形成M状间隙,所述弹性橡胶体另外一端的两侧外侧部均与底座板之间留有侧部间隙,通过所述弹性橡胶体另外一端的两侧外侧部与底座板相紧贴接触实现横向止挡的第一次变刚度,通过所述M状上型面中的顶板凸台与M状下型面中的底座板凹槽底面相紧贴接触实现横向止挡的第二次变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变刚度横向止挡,其特征在于:所述M状上型面包括位于弹性橡胶体内腔中的顶板凸台的端面和位于顶板凸台两侧的弹性橡胶体内腔面,位于顶板凸台两侧的弹性橡胶体内腔面关于顶板凸台对称设置,所述顶板凸台的端面设置为端部平面,M状下型面与M状上型面相对应匹配,在M状下型面中,所述底座板凹槽底面设置成平底面以对应M状上型面中的顶板凸台端面的端部平面;所述弹性橡胶体另外一端的两侧外侧部关于顶板凸台对称设置,每侧的弹性橡胶体另外一端的外侧部从内到外依次包括斜边外侧部和水平边外侧部,所述弹性橡胶体斜边外侧部是从顶板到底座板朝逐渐靠近顶板凸台的方向倾斜的,在所述底座板上且位于与所述斜边外侧部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成底座板斜面,在所述底座板上且位于与所述水平边外侧部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成底座板水平面,其中,所述弹性橡胶体的水平边外侧部与底座板的底座板水平面之间的距离小于顶板凸台的端面的端部平面与底座板凹槽底面的平底面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变刚度横向止挡,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和顶板凸台为分体结构,在所述顶板一侧面上设置有凸出部,在所述顶板凸台的一端上设置有与顶板凸出部相匹配的凹槽,在顶板凸台的凹槽中开有螺纹孔;将所述顶板凸出部插入卡合到顶板凸台凹槽中后,通过连接螺栓穿过顶板拧入到顶板凸台凹槽的螺纹孔中从而将所述顶板和顶板凸台连接起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变刚度横向止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板凸台凹槽的螺纹孔与连接螺栓之间还设置有螺纹紧固胶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变刚度横向止挡,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板凸出部一和底座板凸出部二的顶部均设置成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变刚度横向止挡,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橡胶体一端的端面与顶板一侧侧面紧贴接触且所述弹性橡胶体一端的内腔面与顶板凸台的部分侧面紧贴接触,从而使得弹性橡胶体一端与顶板一侧侧面以及顶板凸台的侧面紧贴接触。
CN201520217604.1U 2015-04-13 2015-04-13 一种用于转向架的二次变刚度横向止挡 Active CN2045122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17604.1U CN204512266U (zh) 2015-04-13 2015-04-13 一种用于转向架的二次变刚度横向止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17604.1U CN204512266U (zh) 2015-04-13 2015-04-13 一种用于转向架的二次变刚度横向止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12266U true CN204512266U (zh) 2015-07-29

Family

ID=53710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17604.1U Active CN204512266U (zh) 2015-04-13 2015-04-13 一种用于转向架的二次变刚度横向止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12266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23588A (zh) * 2016-12-29 2017-03-22 深圳市精捷能电子有限公司 高速运动止位缓冲结构
CN106627637A (zh) * 2015-11-04 2017-05-10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次变刚度止挡的设计方法及产品
CN107542826A (zh) * 2017-10-13 2018-01-05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三研究所 一种可变刚度的隔振结构
CN108045392A (zh) * 2017-12-06 2018-05-18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机车用轴箱横向挡板装置
CN110341736A (zh) * 2019-08-23 2019-10-18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架非线性变刚度橡胶堆及橡胶堆非线性变刚方法
CN110816577A (zh) * 2019-11-11 2020-02-21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提高轨道车辆横向止挡整体性能的方法及横向止挡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27637A (zh) * 2015-11-04 2017-05-10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次变刚度止挡的设计方法及产品
CN106523588A (zh) * 2016-12-29 2017-03-22 深圳市精捷能电子有限公司 高速运动止位缓冲结构
CN107542826A (zh) * 2017-10-13 2018-01-05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三研究所 一种可变刚度的隔振结构
CN108045392A (zh) * 2017-12-06 2018-05-18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机车用轴箱横向挡板装置
CN110341736A (zh) * 2019-08-23 2019-10-18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架非线性变刚度橡胶堆及橡胶堆非线性变刚方法
CN110816577A (zh) * 2019-11-11 2020-02-21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提高轨道车辆横向止挡整体性能的方法及横向止挡
CN110816577B (zh) * 2019-11-11 2020-12-15 株洲时代瑞唯减振装备有限公司 提高轨道车辆横向止挡整体性能的方法及横向止挡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12266U (zh) 一种用于转向架的二次变刚度横向止挡
CN204512265U (zh) 一种转向架用二次变刚度横向止挡
EP3620679A1 (en) Variable stiffness spherical hinge and variable stiffness design method therefor
CN102588482B (zh) 一种复合橡胶止挡变刚度缓和过渡方法及复合橡胶止挡
CN205769637U (zh) 一种铝型材连接件
US9933036B2 (en) Damping rubber spring for an automobile suspension
US20200217390A1 (en) Combined air spring system
CN203500351U (zh) 一种小空间尺寸大刚度大变形带硬止挡的橡胶减振器
AU2013242789A1 (en) Railway wagon bogie and axle box rubber spring thereof
CN102518726A (zh) 一种重型矿用自卸车平衡悬架橡胶弹簧减振装置
CN105221619B (zh) 缓和过渡非线性刚度牵引节点及其控制非线性刚度方法
US20210354733A1 (en) Method for improving fatigue 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locomotive rubber-metal pad and locomotive rubber-metal pad
CN203702956U (zh) 一种整体双峰式变刚度橡胶止挡
CN105584497A (zh) 一种变刚度牵引橡胶堆的制作组装方法及变刚度方法
AU2018445294B2 (en) Railway wagon bogie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capable of providing composite vibration damping force
US20210331720A1 (en) Method for improving fatigue 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locomotive rubber-metal pad with variable thickness and locomotive rubber-metal pad
CN202381611U (zh) 一种重型矿用自卸车平衡悬架橡胶弹簧减振装置
CN203238530U (zh) 一种连续梁拱组合结构
EP3546649B1 (de) Zwischenlage zur anordnung zwischen einer schiene und einer schwelle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CN203938938U (zh) 一种双刚度钢轨减振扣件
CN103129571A (zh) 轨道车辆车端内风挡及其安装与使用方法
CN205978215U (zh) 少片变截面汽车钢板弹簧总成
CN112977499B (zh) 一种复材车身肩部型材结构
CN106761068B (zh) 一种车用限位组件、限位装置及车辆
CN106627641B (zh) 用调整转臂节点参数防止轴箱轴承磨损的方法及转臂节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