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97218U - 一种液冷冷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冷冷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97218U
CN204497218U CN201520162406.XU CN201520162406U CN204497218U CN 204497218 U CN204497218 U CN 204497218U CN 201520162406 U CN201520162406 U CN 201520162406U CN 204497218 U CN204497218 U CN 2044972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nner
parallel
cold drawing
branch
drawing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6240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52016240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4972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972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97218U/zh
Priority to PCT/CN2016/075609 priority patent/WO2016150293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 H01L23/473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by flowing 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冷冷板,包括:冷板基板;安装在所述冷板基板上的主流道,具有连接外界冷源出口的冷板液体输送段和连接外界冷源入口的冷板液体回流段;安装在所述冷板基板上并连接在所述冷板液体输送段与冷板液体回流段之间的多级分支流道。所述多级分支流道包括多级级联的并联流道。所述多级分支流道包括多组并联在一起的多级级联的并联流道。所述多级分支流道包括多组串联在一起的多级级联的并联流道。本实用新型的冷板的流道能够密集布置,保证各流道流速分布均匀,从而保证冷板各位置散热能力一致。

Description

一种液冷冷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散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级分支流道以及多组多级分支流道串并联组合的液冷冷板。
技术背景
在电子设备、通讯设备中,由于芯片功耗的不断增大,传统风冷技术已经难以解决大功耗芯片(如功耗150W以上芯片)的散热问题。使用液冷冷板的散热方案正逐渐被重视,液冷冷板是指单板上带流体通道的换热器,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在流体通道的内部通循环液体,利用循环液体将芯片热量带走,其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液冷系统的散热效果。
目前常用的电子设备、通讯设备中,液冷冷板常采用两种方案:一种为蛇形流道方案(图1所示),一种为传统并联流道方案(图2所示)。其中,如图1所示,蛇形流道103为单一流道,该单一流道通过流道入口101和流道出口102与外界液冷源连通而形成液冷循环,从而对安装在冷板基板102上的发热器件降温。具体工作过程为:液冷源输送降温后的流体通过流道入口101进入位于冷板基板102内的蛇形流道103,流体流经蛇形流道103时吸收冷板基板102上安装的发热器件的热量以后温度升高,通过流道出口102排出到液冷源中对流体进行再降温处理,流体经液冷源冷却降温后,再次经流道入口101输送至蛇形流道103,形成循环。此方案存在以下缺点:流道管径的大小受到限制,导致流程上的阻力大;流道本身的加工工艺能力导致管路不能均布到冷板表面,使得这种冷板的散热能力较低且不同位置的散热能力差异非常大。其中,如图2所示,该方案把主流道201、206分别作为流道入口和流道出口,主流道201通过水平流道203与并列的多路分支流道204的一端连通,多路分支流道204的另一端通过水平流道205与主流道206连通。具体工作过程为:该液冷冷板通过主流道201、206与外界液冷源形成液冷循环,液冷源输送降温后的流体通过主流道201进入冷板,流体进入主流道201后进入到水平流道203中被分配到多路分支流道204中,各路分支流道204中的流体吸收冷板基板202上安装的发热元件的热量以后温度升高,通过主流道206排出到液冷源中进行再降温处理。此种方案可以解决蛇形流道流程阻力大的问题,但是由于并联的分支流道204数量比较多,各路分支流道204与主流道的距离不同,存在以下缺点:距离主流道201、206较远的分支流道204的液体流速以及通过的流量明显低于靠近主流道的分支流道,这直接导致远离主流道的分支流道对其附近的冷板散热能力低,使得冷板表面不同位置的散热能力差异非常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液冷冷板,该冷板的流道能够密集布置,保证各流道流速分布均匀,从而保证冷板各位置散热能力一致。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冷冷板,包括:冷板基板;安装在所述冷板基板上的主流道,具有连接外界冷源出口的冷板液体输送段和连接外界冷源入口的冷板液体回流段;安装在所述冷板基板上并连接在所述冷板液体输送段与冷板液体回流段之间的多级分支流道。
优选的,所述多级分支流道包括多级级联的并联流道。
或者,所述多级分支流道包括多组并联在一起的多级级联的并联流道。
或者,所述多级分支流道包括多组串联在一起的多级级联的并联流道。
优选的,所述级联的每一级并联流道包括数个并联连接的分支管路。
优选的,所述冷板液体输送段具有一段,所述多级分支流道包括:连接所述冷板液体输送段的第一级并联流道;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级并联流道与冷板液体回流段之间的至少两组级联的并联流道。
或者,所述冷板液体输送段包括多个分段,所述多级分支流道连接在所述多个分段与冷板液体回流段之间。
优选的,所述冷板液体输送段的数量与与其连接的第一级并联流道的分支管路数量的比例为1∶2~1∶4;上一级并联流道的分支管路数量与下一级并联流道的分支管路数量的比例为1∶2~1∶3。
优选的,所述上一级并联流道的分支管路的通流面积之和与下一级并联流道的分支管路的通流面积之和的比例为1∶1~1∶2。
优选的,所述下一级并联流道的分支管路均匀分布在上一级并联流道的分支管路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本实用新型采用多级分支流道来替代以往的一路只分一级且一级具有数量较多的分支流道的方案,解决了多路分支流道单纯从一路流道分出时出现的流速不平衡、压力不平衡的问题,实现不同分支流道的流速均布,从而使得冷板均热效果好,不同位置散热能力保持一致;
2)本实用新型冷板的多级分支流道可采用多组串并联的方式组合设计,用来适应各种设计场景要求,保证了同一冷板不同区域换热能力的一致性。
3)本实用新型工艺简单,可以大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蛇形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传统并联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一组多级级联的并联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中两组并联在一起的多级级联的并联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3中两组并联在一起的多级级联的并联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4中两组并联在一起的多级级联的并联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5中两组串联在一起的多级级联的并联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1-流道入口;102-流道出口;103-蛇形流道;201、206-主流道;203、205-水平流道;204-分支流道;301、401、501a、501b、601a、601b、701-冷板液体输送段;302、402、502、602、702-冷板基板;310、410、510、610、710-冷板液体回流段;303、305、403、405a、405b、503、505a、505b、603a、603b、605a、605b、703a、703b、705a、705b-水平流道;304、404、504、604a、604b、704a、704b-第一级分支管路;306、406a、406b、506a、506b、606a、606b、706a、706b-第二级分支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至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冷冷板,包括:冷板基板302、402、502、602、702;安装在冷板基板上的主流道,具有连接外界冷源出口的冷板液体输送段和连接外界冷源入口的冷板液体回流段;安装在冷板基板上并连接在冷板液体输送段与冷板液体回流段之间的多级分支流道。
本实用新型的液冷冷板通过冷板液体输送段与冷板液体回流段与外界液冷源形成液冷循环,液冷源输送降温后的冷板液体通过冷板液体输送段进入冷板的多级分支流道,多级分支流道中的冷板液体吸收冷板基板上安装的发热器件的热量以后温度升高,通过冷板液体回流段排出到液冷源中进行再降温处理。在液冷源中,冷板液体温度降低后,再输送至冷板中,形成循环。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多级分支流道的结构,替换了图2中一路主流道一次分出多路并联分支管路的结构,有效避免了并联的不同分支管路之间的冷板液体流速以及通过的流量会明显不同的情况,保证了冷板不同区域的散热能力的一致性,提升了散热效率。
下面通过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多级分支流道的具体结构进行介绍。
实施例1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液冷冷板,包括:冷板基板302;安装在冷板基板302上的主流道,该主流道具有连接外界冷源出口的冷板液体输送段301和连接外界冷源入口的冷板液体回流段310;安装在冷板基板上并连接在冷板液体输送段301与冷板液体回流段310之间的多级分支流道。多级分支流道包括多级级联的并联流道。
具体的,多级分支流道包括两级级联的并联流道。两级级联的并联流道包括:连接冷板液体输送段301的第一级并联流道;以及连接在第一级并联流道与冷板液体回流段310之间的第二级并联流道。其中,第一级并联流道包括:连接冷板液体输送段301的水平流道303;以及并联连接水平流道303的三路第一级分支管路304。第二级并联流道包括:连接三路第一级分支管路304的水平流道305;以及并联连接水平流道305的七路第二级分支管路306。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该冷板通过冷板液体输送段301和冷板液体回流段310与外界液冷源形成液冷循环。液冷源输送降温后的冷板液体通过冷板液体输送段301进入冷板,冷板液体经过冷板液体输送段301后进入水平流道303再分别进入三路第一级分支管路304中;冷板液体流经三路第一级分支管路304以后,进入到水平流道305再分别进入七路第二级分支管路306中。第一级分支管路304和第二级分支管路306中的冷板液体吸收冷板基板302上安装的发热器件的热量以后温度升高,通过冷板液体回流段310排出到液冷源中进行再降温处理。在液冷源中,冷板液体温度降低后,再输送至冷板中,形成循环。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液冷冷板,包括:冷板基板402;安装在冷板基板402上的主流道,该主流道具有连接外界冷源出口的冷板液体输送段401和连接外界冷源入口的冷板液体回流段410;安装在冷板基板上并连接在冷板液体输送段401与冷板液体回流段410之间的多级分支流道。多级分支流道包括多组并联在一起的多级级联的并联流道。
具体的,多级分支流道包括:连接冷板液体输送段401的第一级并联流道;以及连接在第一级并联流道与冷板液体回流段410之间的两组第二级并联流道。其中,第一级并联流道包括:连接冷板液体输送段401的水平流道403;以及并联连接水平流道403的四路第一级分支管路404。一组第二级并联流道包括:连接两路第一级分支管路404的水平流道405a;以及并联连接水平流道405a的四路第二级分支管路406a。另一组第二级并联流道包括:连接两路第一级分支管路404的水平流道405b;以及并联连接水平流道405b的四路第二级分支管路406b。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该冷板通过冷板液体输送段401和冷板液体回流段410与外界液冷源形成液冷循环。液冷源输送降温后的冷板液体通过冷板液体输送段401进入冷板,冷板液体经过冷板液体输送段401后进入水平流道403再分别进入四路第一级分支管路404中;冷板液体流经四路第一级分支管路404以后,平均进入到水平流道405a和水平流道405b以后再分别进入四路第二级分支管路406a和四路第二级分支管路406b中。第一级分支管路404和第二级分支管路406a、406b中的冷板液体吸收冷板基板402上安装的发热器件的热量以后温度升高,通过冷板液体回流段410排出到液冷源中进行再降温处理。在液冷源中,冷板液体温度降低后,再输送至冷板中,形成循环。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液冷冷板,包括:冷板基板502;安装在冷板基板502上的主流道,该主流道具有连接外界冷源出口的冷板液体输送段501a、501b和连接外界冷源入口的冷板液体回流段510;安装在冷板基板上并连接在冷板液体输送段501a、501b与冷板液体回流段510之间的多级分支流道。多级分支流道包括多组并联在一起的多级级联的并联流道。
具体的,多级分支流道包括:连接冷板液体输送段501a、501b的第一级并联流道;以及连接在第一级并联流道与冷板液体回流段510之间的两组第二级并联流道。其中,第一级并联流道包括:连接冷板液体输送段501a、501b的水平流道503;以及并联连接水平流道503的四路第一级分支管路504。一组第二级并联流道包括:连接两路第一级分支管路504的水平流道505a;以及并联连接水平流道505a的四路第二级分支管路506a。另一组第二级并联流道包括:连接两路第一级分支管路504的水平流道505b;以及并联连接水平流道505b的四路第二级分支管路506b。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同实施例2,只是冷板液体分别从冷板液体输送段501a和冷板液体输送段501b进入到冷板,进一步保证了冷板不同区域的散热能力的一致性,提升了散热效率。
实施例4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液冷冷板,包括:冷板基板602;安装在冷板基板602上的主流道,该主流道具有连接外界冷源出口的冷板液体输送段601a、601b和连接外界冷源入口的冷板液体回流段610;安装在冷板基板上并连接在冷板液体输送段601a、601b与冷板液体回流段610之间的多级分支流道。多级分支流道包括多组并联在一起的多级级联的并联流道。
具体的,冷板液体分别从冷板液体输送段601a和冷板液体输送段601b进入到冷板。多级分支流道包括:连接在冷板液体输送段601a与冷板液体回流段610之间的一组两级级联的并联流道;连接在冷板液体输送段601b与冷板液体回流段610之间的另一组两级级联的并联流道;其中,一组两级级联的并联流道与另一组两级级联的并联流道并联在冷板液体输送段601a、601b和冷板液体回流段610之间。
其中,一组两级级联的并联流道包括:连接冷板液体输送段601a的第一级并联流道;以及连接在第一级并联流道与冷板液体回流段610之间的第二级并联流道。第一级并联流道包括:连接冷板液体输送段601a的水平流道603a;以及并联连接水平流道603a的两路第一级分支管路604a。第二级并联流道包括:连接两路第一级分支管路604a的水平流道605a;以及并联连接水平流道605a的四路第二级分支管路606a。
其中,另一组两级级联的并联流道包括:连接冷板液体输送段601b的第一级并联流道;以及连接在第一级并联流道与冷板液体回流段610之间的第二级并联流道。第一级并联流道包括:连接冷板液体输送段601b的水平流道603b;以及并联连接水平流道603b的两路第一级分支管路604b。第二级并联流道包括:连接两路第一级分支管路604b的水平流道605b;以及并联连接水平流道605b的四路第二级分支管路606b。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该冷板通过冷板液体输送段601a、601b和冷板液体回流段610与外界液冷源形成液冷循环。液冷源输送降温后的冷板液体通过冷板液体输送段601a、601b进入冷板,冷板液体经过冷板液体输送段601a、601b后分别进入水平流道603a、603b后再分别进入两路第一级分支管路604a、604b中;冷板液体分别流经两路第一级分支管路604a、604b以后,分别进入到水平流道605a、605b再分别进入四路第二级分支管路606a、606b中。第一级分支管路604a、604b和第二级分支管路606a、606b中的冷板液体吸收冷板基板602上安装的发热器件的热量以后温度升高,通过冷板液体回流段610排出到液冷源中进行再降温处理。在液冷源中,冷板液体温度降低后,再输送至冷板中,形成循环。
实施例5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液冷冷板,包括:冷板基板702;安装在冷板基板702上的主流道,该主流道具有连接外界冷源出口的冷板液体输送段701和连接外界冷源入口的冷板液体回流段710;安装在冷板基板上并连接在冷板液体输送段701与冷板液体回流段710之间的多级分支流道。多级分支流道包括多组串联在一起的多级级联的并联流道。
具体的,多级分支流道包括:连接冷板液体输送段701的第一组两级级联的并联流道;以及串联连接在第一组两级级联的并联流道与冷板液体回流段710之间的第二组两级级联的并联流道。
其中,第一组两级级联的并联流道包括:连接冷板液体输送段701的第一级并联流道;以及连接在第一级并联流道与第二组两级级联的并联流道之间的第二级并联流道。其中,第一级并联流道包括:连接冷板液体输送段701的水平流道703a;以及并联连接水平流道703a的两路第一级分支管路704a。第二级并联流道包括:连接两路第一级分支管路704a的水平流道705a;以及并联连接水平流道705a的四路第二级分支管路706a。
其中,第二组两级级联的并联流道包括:连接第一组两级级联的并联流道的第一级并联流道;以及连接在第一级并联流道与冷板液体回流段710之间的第二级并联流道。其中,第一级并联流道包括:连接四路第二级分支管路706a的水平流道703b;以及并联连接水平流道703b的两路第一级分支管路704b。第二级并联流道包括:连接两路第一级分支管路704b的水平流道705b;以及并联连接水平流道705b的四路第二级分支管路706b。
如图4、图5、图6所示,均采用多级分支流道,多级分支流道包括两组并联在一起的多级级联的并联流道的方案的示意图,但是并联的时候采用了不同的流道设计方式,可根据实际的设计场景需要来采用,不限于以上实施例给出的并联方案。同样的,这种两组并联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的设计需求,扩展成为不同的并联分支流道的数量、更多组的分支流道并联的组合。
如图7所示,采用多级分支流道、多级分支流道包括两组串联在一起的多级级联的并联流道的方案的示意图,同样的,这种两组串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的设计需求,扩展成为不同的分支流道的数量、更多组的分支流道串联的组合。
在实际应用中可采用超过前文描述的实施例中两级级联的并联流道,而采用更多级级联的并联流道来实现更多的分支流道并联以及流量均衡,同时在多组分支流道组合的时候可以合理设计采用串联和/或并联组合应用的方案来优化末端冷板设计。
如前文描述,多级分支应用的时候应控制分支的级数,分支级数为两到三级为最优,超过三级的多级分支方式,会导致冷板内的多次分支,流道的阻力增加,同时流道的加工难度也会增加,并且因为多级分支部分所占用的冷板空间比较大,实现的性价比不高。
如前文描述,多级分支应用的时候应控制每次分支的主干管路与分支管路的数量比例的分配关系,应按照冷板液体输送段的数量与与其连接的第一级并联流道的分支管路数量的比例为1∶2~1∶4;上一级并联流道的分支管路数量与下一级并联流道的分支管路数量的比例为1∶2~1∶3的方案进行设计,超过此比例的多级分支管路设计,即如果上一级并联流道的分支管路数量过多,下一级并联流道的分支管路可能也会出现部分的流量不均衡现象。
如前文描述,多级分支应用的时候应控制每次分支的主干管路与分支管路的管道通流面积的比例分配关系,应按照上一级并联流道的分支管路的通流面积之和与下一级并联流道的分支管路的通流面积之和的比例为1∶1~1∶2的方案进行设计,超过此比例的多级分支管路设计,下一级并联流道的分支管路会出现流速过低换热效果变差的情况,而低于此比例的多级分支管路设计,下一级并联流道的分支管路会出现流速过快、流动阻力增加的情况,导致系统阻力增加。
如前文描述,多级分支应用的时候应控制每次分支的主干管路与分支管路的接口处的结构上的优化设计,应在分支管路接口区域采用圆角设计,避免流体在从上一级并联流道分支管路向下一级并联流道分支管路分支的时候,尖角结构引起的流道损失导致流道阻力增加。
如前文描述,下一级并联流道的分支管路均匀分布在上一级并联流道的分支管路下方。
尽管上述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修改,因此,凡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的各种修改都应当理解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液冷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板基板;
安装在所述冷板基板上的主流道,具有连接外界冷源出口的冷板液体输送段和连接外界冷源入口的冷板液体回流段;
安装在所述冷板基板上并连接在所述冷板液体输送段与冷板液体回流段之间的多级分支流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分支流道包括多级级联的并联流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分支流道包括多组并联在一起的多级级联的并联流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分支流道包括多组串联在一起的多级级联的并联流道。
5.如权利要求2至4之一所述的液冷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级联的每一级并联流道包括数个并联连接的分支管路。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板液体输送段具有一段,所述多级分支流道包括:
连接所述冷板液体输送段的第一级并联流道;以及
连接在所述第一级并联流道与冷板液体回流段之间的至少两组级联的并联流道。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板液体输送段包括多个分段,所述多级分支流道连接在所述多个分段与冷板液体回流段之间。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板液体输送段的数量与与其连接的第一级并联流道的分支管路数量的比例为1∶2~1∶4;上一级并联流道的分支管路数量与下一级并联流道的分支管路数量的比例为1∶2~1∶3。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冷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一级并联流道的分支管路的通流面积之和与下一级并联流道的分支管路的通流面积之和的比例为1∶1~1∶2。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冷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一级并联流道的分 支管路均匀分布在上一级并联流道的分支管路下方。
CN201520162406.XU 2015-03-20 2015-03-20 一种液冷冷板 Active CN2044972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62406.XU CN204497218U (zh) 2015-03-20 2015-03-20 一种液冷冷板
PCT/CN2016/075609 WO2016150293A1 (zh) 2015-03-20 2016-03-04 一种液冷冷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62406.XU CN204497218U (zh) 2015-03-20 2015-03-20 一种液冷冷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97218U true CN204497218U (zh) 2015-07-22

Family

ID=53576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62406.XU Active CN204497218U (zh) 2015-03-20 2015-03-20 一种液冷冷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97218U (zh)
WO (1) WO2016150293A1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88311A (zh) * 2015-08-23 2015-12-23 李增珍 一种液冷板
WO2016150293A1 (zh) * 2015-03-20 2016-09-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冷板
CN106384857A (zh) * 2016-11-16 2017-02-08 东莞市文轩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多流道液冷板及其加工方法
CN107146938A (zh) * 2017-06-19 2017-09-08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微通道冷板结构
CN107570688A (zh) * 2017-07-23 2018-01-12 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制备微波固态电路耐蚀液冷冷板的方法
CN107677152A (zh) * 2017-09-19 2018-02-09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微通道液冷冷板
CN108931082A (zh) * 2017-05-22 2018-12-04 柿沼金属精机株式会社 分支管
CN109411998A (zh) * 2018-12-27 2019-03-01 深圳市杰普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板和光纤激光器
CN110137146A (zh) * 2019-04-30 2019-08-16 东南大学 一种分形流道液冷装置
CN110602920A (zh) * 2018-06-30 2019-12-20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冷板及冷板制造方法
CN111132521A (zh) * 2020-01-08 2020-05-08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 一种带倾斜通道的t型纵向微通道冷板
CN111356343A (zh) * 2020-03-11 2020-06-30 深圳绿色云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冷却液分配装置及液冷机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47766A (zh) * 2017-04-10 2017-06-13 株洲南车奇宏散热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t型水冷散热器及水冷散热方法
CN109449538A (zh) * 2018-12-13 2019-03-08 江西安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
CN110351980A (zh) * 2019-06-21 2019-10-18 加弘科技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冷板装置
DK3917300T3 (da) 2020-05-29 2023-01-16 Ovh Afbrydningsfri strømforsyning med en væskekøleindretning
EP4243585A3 (en) 2020-05-29 2023-11-29 Ovh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having a liquid cooling device
CN111859557B (zh) * 2020-06-30 2023-10-13 淮安骏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Hyperstudy和Fluent联合仿真的液冷板结构尺寸优化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64292A (zh) * 2012-05-22 2012-09-12 上海电力学院 用于动力电池的散热冷却装置
CN102695404B (zh) * 2012-06-05 2015-01-14 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的液冷系统及机柜
CN104244679B (zh) * 2014-09-23 2017-06-23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液冷散热冷板
CN204497218U (zh) * 2015-03-20 2015-07-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冷板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50293A1 (zh) * 2015-03-20 2016-09-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冷板
CN105188311B (zh) * 2015-08-23 2017-06-16 杭州玄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板
CN105188311A (zh) * 2015-08-23 2015-12-23 李增珍 一种液冷板
CN106384857A (zh) * 2016-11-16 2017-02-08 东莞市文轩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多流道液冷板及其加工方法
CN108931082A (zh) * 2017-05-22 2018-12-04 柿沼金属精机株式会社 分支管
CN107146938A (zh) * 2017-06-19 2017-09-08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微通道冷板结构
CN107570688A (zh) * 2017-07-23 2018-01-12 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制备微波固态电路耐蚀液冷冷板的方法
CN107677152B (zh) * 2017-09-19 2020-06-19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微通道液冷冷板
CN107677152A (zh) * 2017-09-19 2018-02-09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微通道液冷冷板
CN110602920A (zh) * 2018-06-30 2019-12-20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冷板及冷板制造方法
CN110602920B (zh) * 2018-06-30 2020-10-30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冷板及冷板制造方法
CN109411998A (zh) * 2018-12-27 2019-03-01 深圳市杰普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板和光纤激光器
CN110137146A (zh) * 2019-04-30 2019-08-16 东南大学 一种分形流道液冷装置
CN111132521A (zh) * 2020-01-08 2020-05-08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 一种带倾斜通道的t型纵向微通道冷板
CN111356343A (zh) * 2020-03-11 2020-06-30 深圳绿色云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冷却液分配装置及液冷机柜
CN111356343B (zh) * 2020-03-11 2022-02-18 深圳绿色云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冷却液分配装置及液冷机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50293A1 (zh) 2016-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97218U (zh) 一种液冷冷板
CN107768334B (zh) 基于叶脉拓扑结构的分叉通道散热器
CN112839490B (zh) 一种两相流主被动式多层级数据中心机柜散热装置及方法
US20200404811A1 (en) Liquid-cooled cold plate device
CN112822913A (zh) 一种集成低流阻歧管网络的穿透式超薄液冷板
CN202259254U (zh) 一种新型水冷散热器
CN203827683U (zh) 局部强化传热高性能水冷板
WO2016192482A1 (zh) 插箱及其插卡
CN107248507B (zh) 一种基于液流槽串联的igbt模块液冷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04392754U (zh) 冷却板、冷却装置及通讯设备
CN106604618B (zh)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的液冷、风冷复合冷却装置
CN112016159B (zh) 机车冷却系统虚拟环路与cfd仿真耦合分析方法
CN212411145U (zh) 一种液冷服务器散热系统
CN112820705B (zh) 一种交错双p型微通道换热器及检测方法
CN105157455A (zh) 一种可变通流面积的逆流板翅式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4159437B (zh) 复合散热装置
CN114608364A (zh) 一种微小多通道流体相变式均温换热板
CN108598055B (zh) 一种适用于数据机房芯片冷却的y型液冷散热器及成套装置
CN105097733A (zh) 一种基于石蜡的风冷水冷组合式散热装置
CN108601289B (zh) 一种具有特殊分流结构的微通道热沉
CN204963623U (zh) 一种可变通流面积的逆流板翅式换热器
CN102590679B (zh) 一种温变试验装置
WO2015067177A1 (zh) 一种直流换流阀用模块流量均衡水路
WO2019001118A1 (zh) 一种冷却系统
CN205078513U (zh) 离心式压缩机的冷却水路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