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51559U - 介质传送装置以及打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介质传送装置以及打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51559U
CN204451559U CN201420802733.2U CN201420802733U CN204451559U CN 204451559 U CN204451559 U CN 204451559U CN 201420802733 U CN201420802733 U CN 201420802733U CN 204451559 U CN204451559 U CN 2044515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oll body
core
spring
installation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80273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津理志
山田高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515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5155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Unwinding Webs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使辊体适当旋转的介质传送装置以及打印装置。该介质传送装置具备:辊体安装部(41),被插入辊体的芯部,且安装辊体,其中卷纸以卷状缠绕于芯部;辊体驱动部,以辊体在陆续送出卷纸的陆续送出方向以及缠绕卷纸的缠绕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旋转的方式,使辊体安装部(41)旋转;传送部,传送从辊体陆续送出的卷纸;和板簧(100),设置在辊体安装部(41)的外周面,在板簧(100)中设置有在辊体被安装于辊体安装部(41)的状态下按压芯部的内周面的接触部(122),接触部(122)与芯部的内周面进行点接触。

Description

介质传送装置以及打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从缠绕了打印介质的辊体陆续送出打印介质的介质传送装置以及打印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公知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具备:安装有卷纸以卷状被缠绕于芯管的辊体的辊支架;使辊支架旋转的辊驱动部;传送从辊体陆续送出的卷纸的LF辊;和设置在插入到芯管的辊支架的嵌合部的外周面且与芯管的内周面压力接触的板簧。该板簧具有从嵌合部以放射状延伸的翼部,通过翼部的前端与芯管的内周面压力接触,由此保持辊体(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1-073808号公报
现有的板簧中,翼部的前端与芯管的内周面以比较宽的面积相接触,相对于芯管的内周面的每单位面积的按压力并不是很大。因此,翼部的前端实际上不会咬入芯管的内周面,而是通过翼部的前端与芯管的内周面的摩擦力来保持辊体。因此,板簧对辊体的保持力并不充足。尤其是,在高速传送外径大的卷纸的情况下,通过辊体的惯性力矩和加速时的角加速度,对辊体施加大的惯性负荷(inertia负荷),因此如果板簧的保持力不充分,则即使通过辊驱动部使辊支架旋转,辊支架的嵌合部相对芯管在旋转方向上打滑,不能使辊体适当地旋转。通过采用弹簧力强的板簧,从而能够增大保持力,但在该情况下,向芯管插入辊支架的嵌合部时,需要较大的插入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辊体适当旋转的介质传送装置以及打印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介质传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辊体安装部,被插入辊体的芯部,且安装辊体,其中,打印介质以卷状缠绕于芯部;辊体驱动部,以辊体在陆续送出打印介质的陆续送出方向以及缠绕打印介质的缠绕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旋转的方式,使辊体安装部旋转;传送部,传送从辊体陆续送出的打印介质;和保持部件,被设置于辊体安装部的外周面,在保持部件中设置有在辊体被安装于辊体安装部的状态下对芯部的内周面进行按压的接触部,接触部与芯部的内周面进行点接触。
根据该结构,由于接触部与芯部的内周面进行点接触,因此与以较大的面积进行接触的情况相比,相对于芯部内周面的每单位面积的按压力变大。因此,能够相对于芯部的内周面,使保持部件的接触部咬入。因而,与通过摩擦力保持辊体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保持部件对辊体的保持力。因此,在通过辊体驱动部使辊体安装部旋转时,能够抑制辊体安装部相对于芯部在旋转方向上打滑。因此,能够使辊体适当地旋转。
此外,在此所谓的“点接触”并不是以几何学意义上的“点”(面积为零)进行接触的状态,而是意味着具有某种程度的很小的接触面积并点状接触的状态。例如,作为每个旋转方向(陆续送出侧、缠绕侧)的接触面积,优选为0.13mm2以下,更优选为0.03mm2以下。
此时,优选保持部件是具有设置了接触部的弹簧片的板簧。
此时,优选辊体驱动部能够使辊体安装部旋转,以使辊体在上述陆续送出方向或者上述缠绕方向上旋转,板簧具有:第1弹簧片,设置有当辊体在陆续送出方向上旋转时以相对芯部内周面咬入的方式进行按压的接触部;和第2弹簧片,设置有当辊体在缠绕方向上旋转时以相对芯部内周面咬入的方式进行按压的接触部。
根据该结构,当使辊体安装部以辊体在陆续送出方向上进行旋转的方式旋转时,第1弹簧片的接触部咬入芯部的内周面,从而能够抑制辊体安装部相对于芯部打滑。另外,在使辊体安装部以辊体在缠绕方向上进行旋转的方式旋转时,第2弹簧片的接触部咬入芯部的内周面,从而能够抑制辊体安装部相对于芯部打滑。因此,能够无论在陆续送出方向上还是在缠绕方向上都能使辊体适当地旋转。
此时,优选弹簧片包括被从前端部切入到基端部的狭缝分割的多个分割弹簧部,在多个分割弹簧部分别设置有接触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多个分割弹簧部中分别设置接触部,从而即使板簧有加工误差的情况下,也能使至少一部分接触部咬入芯部的内周面。
此时,优选各分割弹簧部中,前端部中的至少相对于芯部的插入前端侧的角部向与针对芯部内周面的按压方向相反的一侧弯。
根据该结构,由于各分割弹簧部的前端部中,至少相对于芯部的插入前端侧的角部向与针对芯部内周面的按压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因此在向芯部插入辊体安装部时,相对于芯部的插入口引导该弯曲部,使各分割弹簧部缓缓地弯曲的同时进入到芯部内。由于各分割弹簧部的宽度比弹簧片整体的宽度小,因此能够以较小的载重弯曲各分割弹簧部。因而,能够减小向芯部插入辊体安装部时所需的插入力。因此,能够向芯部顺利地插入辊体安装部。
此时,优选各分割弹簧部中,以前端部成为山型的方式,前端部中的、相对于芯部的插入前端侧的角部以及插入基端侧的角部向与针对芯部内周面的按压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山型的顶点作为接触部而发挥功能。
根据该结构,通过各分割弹簧部的前端部中的2个角部弯曲形成的山型的顶点起到接触部的作用,从而能够抑制接触部尖到所需以上,在使用者无意碰到时也能确保安全性。
此时,优选第1弹簧片的设置于各个分割弹簧部的接触部和第2弹簧片的设置于各个分割弹簧部的接触部在辊体安装部的轴方向上被设置成彼此错开。
由于各分割弹簧部的前端部中相对于芯部的插入前端侧的角部向与针对芯部内周面的按压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因此在向芯部插入辊体安装部时,相对于芯部的插入口而引导该弯曲部,各分割弹簧部缓缓地弯曲的同时进入到芯部内。此时,在接触部与芯部的插入口相接触的瞬间,由于各分割弹簧部的弯曲量变得最大,因此向芯部插入辊体安装部所需的插入力也变得最大。
关于这一点,根据本结构,由于第1弹簧片的设置于各分割弹簧部的接触部和第2弹簧片的设置于各分割弹簧部的接触部在辊体安装部的轴方向上被设置成彼此错开,因此双方的接触部错开时间而进入芯部的插入口。因而,能够避免一次性需要较大的插入力的情况。因此,能够向芯部顺利地插入辊体安装部。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弹簧片其前端缘形成为凹凸状,凹凸状中的多个凸部作为接触部而发挥功能。
根据该结构,在向芯部插入辊体安装部时,通过形成为凹凸状的前端缘,芯部的内周面被削,形成沿着插入方向的槽。另外,如果是因接触而面压力较高的状态,则能够在插入时能够将槽的深度形成得更深。相对于该槽,能够使起到接触部作用的多个凸部咬入。
本实用新型的打印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和对被传送的打印介质进行打印的打印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具备能使辊体适当旋转的介质传送装置,从而能够防止打印图像在传送方向上被偏离地打印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为使内部露出一部分的打印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3为打印装置的结构图。
图4为引导单元周边的俯视图。
图5为表示打印装置的内部的背面图。
图6为辊体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7为从与图6不同的角度观察的辊体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8为辊体安装部周边的图。
图9为表示辊体安装部的内部的图。
图10为与辊体安装部卡合的输出齿轮的立体图。
图11为输出齿轮周边的左侧视图。
图12为第2变形例的固定了板簧的辊体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13为第3变形例的固定了板簧的辊体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14为第4变形例的固定了板簧的辊体安装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基于从计算机、便携式终端等信息处理装置发送的打印数据,在卷纸等作为长条材料的打印介质以喷墨方式打印图像。
此外,以下,采用图中所示的“上”、“下”、“左”、“右”、“前”、“后”来进行说明,但这些方向只是为了便于说明,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并不限于这些方向。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打印装置10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装置壳体11。在装置壳体11的前面,在偏向左方的上半部分设置有显示/操作面板12,该显示/操作面板配置有显示器和操作按键等。在显示/操作面板12的下方形成有引出式墨盒更换口13。另外,在装置壳体11的前面,在偏向右方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纸张排出口14。从纸张排出口14排出已打印的卷纸P。
在装置壳体11的右侧面,在偏向前方的下方设置有废墨水罐更换口15。在废墨水罐更换口15的后方,横跨装置壳体11的后面而较宽地设置有卷纸供给口16。在卷纸供给口16的内部设置有后述的卷纸加载部21。用户从卷纸供给口16向卷纸加载部21加载以卷状缠绕在辊体R的芯部(省略图示)的卷纸P。此外,作为辊体R的芯部,例如采用纸管。
并且,在装置壳体11中,从卷纸供给口16的上方横跨装置壳体11的上表面,设置有打开或关闭装置内部的外装罩17。外装罩17以设置在装置壳体11上表面的大致中央的铰链18为中心进行旋转。
如图3所示,打印装置10具备卷纸加载部21、设置于卷纸加载部21的上方的引导单元22、设置于引导单元22的后方的拉杆23、设置于引导单元22的前方的传送部24、设置于传送部24的前方的打印部25、设置于打印部25与纸张排出口14之间的切断部26和对这些各部分进行统一控制的控制部(省略图示)。即,从打印介质的传送路径上游侧依次设置有卷纸加载部21、拉杆23、引导单元22、传送部24、打印部25以及切断部26。
卷纸加载部21具备安装辊体R的辊体安装部41和对辊体安装部41进行正反向旋转驱动的辊体驱动部43(参照图5),详细内容将后述。另外,传送部24具备旋转传送卷纸P的传送辊27、和经由齿轮列等对传送辊27进行正反向旋转驱动的传送电动机28。
打印装置10通过对传送辊27进行正向旋转驱动,并且对卷纸加载部21的辊体安装部41(后述)进行正向旋转驱动,从而辊体R在陆续送出方向R1上旋转并陆续送出卷纸P,朝向纸张排出口14传送被陆续送出的卷纸P。如上那样,在正向传送时,通过对辊体安装部41进行正向旋转驱动,从而辊体R的卷径变大,在辊体R较重的情况下,也不会破坏卷纸P,能够从辊体R陆续送出卷纸P。此外,打印装置10在正向传送时能够例如以300mm/秒传送卷纸P,因此能进行快速打印。
另一方面,打印装置10通过对传送辊27进行逆向旋转驱动并对辊体安装部41进行逆向旋转驱动,从而朝向卷纸加载部21逆向传送卷纸P,辊体R在缠绕方向R2上旋转并在辊体R上缠绕卷纸P。此外,打印装置10在将上次打印结束时被切断部26切断的卷纸P的前端拉回到打印部25的上游侧为止时,将卷纸P逆向传送。
通过设置在引导单元22的上游侧端部的张力轴29,以能够前后摇动的方式支撑拉杆23。张力轴29中设置有检测拉杆23的摇动角度的编码器(省略图示)。控制部基于编码器的检测结果,对辊体驱动部43进行驱动控制。由此,控制从辊体R陆续送出卷纸P的陆续送出速度,能够对从卷纸加载部21陆续送出的卷纸P赋予一定范围内的张力。即,通过拉杆23,能够使对从辊体R陆续送出的卷纸P施加的张力收敛在一定范围内。
打印部25具备多个颜色分类的由多个喷墨头构成的行式打印头。打印部25对从卷纸加载部21陆续送出的卷纸P执行彩色打印。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引导单元22具备支撑板30、被固定在支撑板30的上表面左侧边部的固定部31、设置为能在支撑板30的上表面沿着左右方向移动的可动部32和对可动部32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轴33。
固定部31具备固定在支撑板30的左侧边部的固定引导器34、和设置于固定引导器34中并对卷纸P的左侧边部进行按压的固定侧按压杆35。
在固定引导器34与后述的可动引导器36之间,固定引导器34对在支撑板30上表面上传送的卷纸P进行引导。固定侧按压杆35允许卷纸P的传送,并且从上方按压卷纸P的左侧边部。固定侧按压杆35构成为能在按压卷纸P的位置与远离卷纸P的位置之间进行旋转。
可动部32具备:设置为相对于引导轴33可在左右方向上滑动的可动引导器36;设置在可动引导器36中并对卷纸P的右侧边部进行按压的可动侧按压杆37;和用于相对于引导轴33锁定/解锁可动引导器36的锁定解除杆38。
在可动引导器36与上述的固定引导器34之间,可动引导器36对在支撑板30上表面上传送的卷纸P进行引导。可动引导器36一般处于相对于引导轴33被锁定的状态。通过用户将锁定解除杆38向前方旋转操作,从而可动引导器36相对于引导轴33处于解锁状态,相对于引导轴33可在左右方向上滑动。在该状态下,用户根据卷纸P的纸张宽度,使可动引导器36在纸张宽度方向上、即左右方向上滑动,由此调整引导宽度。
可动侧按压杆37与上述的固定侧按压杆35相同,允许卷纸P的传送,并且从上方按压卷纸P的右侧边部。可动侧按压杆37构成为能在按压卷纸P的位置与远离卷纸P的位置之间进行旋转。
通过可动侧按压杆37以及上述的固定侧按压杆35,按压卷纸P的两侧边部的同时,将卷纸P传送到支撑板30的上表面。因此,卷纸P不易从支撑板30的上表面飘起,能够抑制卷纸P产生卡纸或打印位置偏离等。
如图5所示,卷纸加载部21具备:安装辊体R的辊体安装部41;从左方单侧支撑辊体安装部41的辊轴42;设置在辊体安装部41的左方的辊体驱动部43;固定于辊体安装部41的左端部的第1凸缘部44;和装卸自如地安装于辊体安装部41的第2凸缘部45。
如图6至图9所示,辊体安装部41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用户与辊体R的芯部相对地插入辊体安装部41,相对于辊体安装部41将辊体R从右方塞入并安装于辊体安装部41。
辊体安装部41的轴芯中形成有插通辊轴42的轴插通孔46。辊轴42以能进行旋转且能在辊体安装部41的轴方向上滑动的方式支撑辊体安装部41。由此,能够使安装于辊体安装部41的辊体R在辊体R的轴方向上移动。
在辊体安装部41的内周部设置有两个行程套筒47(参照图9)。各行程套筒47引导辊体安装部41相对于辊轴42的旋转以及辊体安装部41在轴方向上的滑动。通过两个行程套筒47,辊体安装部41相对于辊轴42能够顺利地旋转,能够顺利地向轴方向移动。当然,行程套筒47的个数并不限于2个。
在辊体安装部41的外周面形成有形成为大致圆弧状的2个圆弧部48、和被切断成大致倒梯形形状的2个切断部49。以轴心为中心互相点对称地设置2个圆弧部48,以轴芯为中心互相点对称地设置2个切断部49。
在各圆弧部48的自中央到插入前端侧,形成有在轴方向及圆周方向上延伸的格子状的肋(rib)。在各圆弧部48的插入前端部设置有凸缘引导器51。2个凸缘引导器51向辊体安装部41的径向内侧倾斜地突出。2个凸缘引导器51成为将第2凸缘部45安装于辊体安装部41时的引导器。另外,在各圆弧部48的插入基端部安装有板簧100。在各圆弧部48的插入基端部形成有用于固定板簧100的固定螺钉孔(省略图示)和设置在固定螺钉孔的轴方向两侧的2个定位销52。详细如后述,板簧100对安装于辊体安装部41的辊体R进行保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辊体安装部41设置了两个板簧100,但板簧100的个数并不特别限于此。
另一方面,在各切断部49的表面沿着辊体安装部41的轴方向形成有棘轮齿53。棘轮齿53与设置于第2凸缘部45的棘轮爪66(后述)相卡合。
在辊体安装部41的插入基端侧的端面,突出地形成了2个输入卡合部54。相对于轴心互相点对称地设置2个输入卡合部54。各输入卡合部54形成为在左视图中大致为圆弧状,其圆周方向两端部互相大致地平行并且大致向径向内侧弯曲。2个输入卡合部54与辊体驱动部43的输出齿轮63(后述)相卡合。
辊体驱动部43使辊体安装部41正向旋转以使辊体R在陆续送出卷纸P的方向R1(参照图3)上旋转,并且使辊体安装部41逆向旋转以使辊体R在缠绕卷纸P的缠绕方向R2(参照图3)上旋转。
如图5所示,辊体驱动部43具备:成为驱动源的辊体电动机61;和将辊体电动机61的动力传递给辊体安装部41的动力传递机构62。辊体电动机61构成为能够正反向旋转。动力传递机构62由齿轮列构成。在动力传递机构62的输出端设置有输出齿轮63。输出齿轮63具有在圆周面形成了齿的大径部63a、和比大径部63a小一圈且形成在同轴上的小径部63b。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输出齿轮63的端面的外周缘形成有2个齿轮卡合孔64。上述的输入卡合部54与各齿轮卡合孔64以能够在辊体安装部41的轴方向上滑动的方式卡合。由此,能在使输入卡合部54与输出齿轮63相卡合的状态下,使辊体安装部41在轴方向上移动。
各齿轮卡合孔64是沿着圆周方向形成的大致矩形状,2个长边64a分别形成为沿着圆周方向的圆弧状,2个短边64b形成得互相大致平行。2个短边64b彼此的间隔比输入卡合部54的宽度稍微大一点。即,输入卡合部54相对于齿轮卡合孔64,以能够在轴方向上滑动的程度,在圆周方向上留有一点间隙而相卡合。如果在输入卡合部54与齿轮卡合孔64之间,存在圆周方向、即旋转方向上的晃荡(游隙),则在传送卷纸P时,卷纸P松弛与相当于晃荡量的辊体R的外周长相应的量,因而拉杆23会不稳定地移动。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输入卡合部54与齿轮卡合孔64在旋转方向上的晃荡设定地极小,从而能够使拉杆23的移动稳定。
如图8以及图9所示,第1凸缘部44形成为大致圆板状(参照图7)。第1凸缘部44被安装于辊体安装部41的左端面。大致平坦地形成第1凸缘部44的内面,并且第1凸缘部44的内面与辊体R的左端面相接。在第1凸缘部44的外面,形成有在圆周方向及径向上延伸的大致“蜘蛛网”状的肋。
第2凸缘部45大致形成为圆板状。大致平坦地形成第2凸缘部45的内面,并且第2凸缘部45的内面与辊体R的右端面相接。在第1凸缘部44的外面形成在圆周方向及径向上延伸的大致“蜘蛛网”状的肋。
在第2凸缘部45的内周缘部安装凸缘装卸杆65。
在凸缘装卸杆65的前端部,形成有与上述棘轮齿53相卡合的棘轮爪66。用户通过使棘轮爪66与棘轮齿53相卡合,从而能够将第2凸缘部45相对于辊体安装部41而安装在轴方向的期望的位置上。另外,用户对凸缘装卸杆65进行操作,通过解除棘轮爪66与棘轮齿53的卡合,从而能够从辊体安装部41卸下第2凸缘部45。
用户在将辊体R安装于辊体安装部41时,首先从辊体安装部41卸下第2凸缘部45。接着,用户向辊体R的芯部插入辊体安装部41来将辊体R安装于辊体安装部41。此时,用户相对于辊体安装部41而推进辊体R直到辊体R的插入口侧的端面碰上第1凸缘部44的内面为止。此后,用户相对于辊体安装部41推进第2凸缘部45直到第2凸缘部45的内面碰上辊体R的另一端面为止,从而将第2凸缘部45安装于辊体安装部41。从安装于辊体安装部41的辊体R陆续送出的卷纸P在宽度方向上被第1凸缘部44以及第2凸缘部45引导的同时,朝向拉杆23传送该卷纸P。
在此,在打印装置10中,由于传送辊27和拉杆23的安装姿势和位置偏差,在正向传送时,相对于传送的卷纸P在宽度方向的一方(例如左方)作用拉伸力,在逆向传送时,相对于传送的卷纸P在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例如右方)作用拉伸力。因此,在卷纸P的正向传送开始之后打印介质会立刻在相对于固定引导器34以及可动引导器36向左方倾斜的状态下被传送。之后,卷纸P被传送某种程度,如果卷纸P来到稳定传送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以下称作“稳定位置”),则以后能够相对于固定引导器34以及可动引导器36平行地传送卷纸P。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0中,由于辊体安装部41相对于辊轴42可在轴方向上滑动,因此在正向传送开始时,如果对卷纸P向左作用拉伸力,则辊体安装部41以及安装于辊体安装部41的辊体R也向左移动。
因此,从辊体R陆续送出的卷纸P在短时间内到达稳定位置。因此,即使从辊体R陆续送出的卷纸P偏离了稳定位置,也能立刻返回到稳定位置。因此,能够防止打印图像在卷纸P的宽度方向上被错位打印的情况。
接下来,若暂时停止卷纸P的正向传送,逆向传送卷纸P,则会对卷纸P向右作用拉伸力。因此,在开始下一次正向传送时,卷纸P从稳定位置向右偏离。关于这一点,通过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0,由于辊体安装部41能相对于辊轴42在轴方向上滑动,因此在逆向传送之后进行正向传送时,与上述同样,也能够使从稳定位置向右偏离的卷纸P立刻返回到稳定位置。
此外,辊体安装部41相对于辊轴42的可滑动范围例如是14mm。该可滑动范围只要考虑使从稳定位置偏离的卷纸P返回到稳定位置时所需的滑动量来适当设定即可。
在此,说明了因逆向传送卷纸P而使得卷纸P从稳定位置偏离的情况,但即使在对卡住的卷纸P进行了修正的情况或者更换了辊体R等情况下,由于卷纸P容易从稳定位置偏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0尤其有用。
参照图6以及图7,说明板簧100。例如通过对不锈钢制的板进行弯曲加工而生成板簧100。板簧100具备大致矩形板状的弹簧固定部110、从弹簧固定部110的一个端部弯曲成钝角而连绵的第1弹簧片111、和从弹簧固定部110的另一端部同样地弯曲成钝角而连绵的第2弹簧片112。
弹簧固定部110中形成有在大致中央设置的固定螺钉插通孔113、和设置于固定螺钉插通孔113的两侧的2个定位孔114。向固定螺钉插通孔113插通与上述的固定螺钉孔螺合的固定螺钉115。各定位孔114与上述的定位销52卡合。板簧100在2个定位孔114与2个定位销52卡合且相对于辊体安装部41被定位的状态下,通过固定螺钉115而被螺旋固定于辊体安装部41。
第1弹簧片111以及第2弹簧片112相对于弹簧固定部110被设置成从弹簧固定部110侧的弹簧基端部朝向与弹簧固定部110相反的一侧的弹簧前端部相互扩展。对于第1弹簧片111以及第2弹簧片112而言,如果在辊体安装部41中安装有辊体R,则以相互的扩展角度变大的方式,通过辊体R的芯部内周面而扩大。由此,第1弹簧片111以及第2弹簧片112在相互的扩展角度变小的方向上对芯部的内周面分别进行按压。即,设置于第1弹簧片111的接触部122(后述)在辊体R沿着陆续送出方向R1进行旋转时,进行按压以咬入芯部的内周面。此外,设置于第2弹簧片112的接触部122(后述)在辊体R沿着缠绕方向R2进行旋转时,进行按压以咬入芯部的内周面。
第1弹簧片111在宽度方向上,即在辊体安装部41的轴方向的大致中间部,被从弹簧前端部切入到弹簧基端部的狭缝118分割为2个分割弹簧部119。同样地,第2弹簧片112在宽度方向的大致中间部,被从弹簧前端部切入到弹簧基端部的狭缝118分割为2个分割弹簧部119。
各分割弹簧部119中,弹簧前端部中相对于芯部的插入前端侧的角部121a以及插入基端侧的角部121b向与针对芯部内周面的按压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以使弹簧前端部成为山型。该山型的顶点作为对芯部的内周面进行按压的接触部122而发挥功能。此外,各分割弹簧部119的前端缘123形成为两端为放射状的大致直线状。
第1弹簧片111的2个接触部122在辊体安装部41的轴方向上,被设置于比各分割弹簧部119的中间更偏向插入基端侧的位置上。另一方面,第2弹簧片112的2个接触部122在辊体安装部41的轴方向上,被设置于比各分割弹簧部119的中间更偏向插入前端侧的位置上。因此,第1弹簧片111的2个接触部122和第2弹簧片112的2个接触部122在辊体安装部41的轴方向上被设置成相互错开。
根据如上那样构成的板簧100,由于接触部122与芯部的内周面点接触,因此与以较大的面积进行接触的情况相比,相对于芯部内周面的每单位面积的按压力变大。因此,能够使板簧100的接触部122咬入芯部的内周面。因此,与通过摩擦力保持辊体R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板簧100对辊体R的保持力。因此,在通过辊体驱动部43使辊体安装部41旋转时,能够抑制辊体安装部41相对于芯部在旋转方向上打滑。因此,能够使辊体R适当地旋转。因而,能够防止打印图像在传送方向上被偏离地打印的情况。
此外,所谓“点接触”并不意味着以几何学上的“点”(面积为零)进行接触的状态,而是意味着具有某种程度小的接触面积并点状地接触的状态。作为第1弹簧片111的2个接触部122与芯部的内周面之间的总接触面积,例如优选为0.13mm2以下,更优选为0.03mm2以下。同样地,作为第2弹簧片112的2个接触部122与芯部的内周面之间的总接触面积,例如优选为0.13mm2以下,更优选为0.03mm2以下。
另外,使辊体安装部41以辊体R在陆续送出方向R1上进行旋转的方式旋转时,通过第1弹簧片111的接触部122咬入芯部的内周面,从而能够抑制辊体安装部41相对于芯部打滑。另外,使辊体安装部41以辊体R在缠绕方向R2上进行旋转的方式旋转时,通过第2弹簧片112的接触部122咬入芯部的内周面,从而能够抑制辊体安装部41相对于芯部打滑。因此,能够使辊体R无论是在陆续送出方向R1上还是在缠绕方向R2上都能够适当地旋转。
当然,板簧100并不限于具备第1弹簧片111以及第2弹簧片112这两者的形态,也可为只具备第1弹簧片111、或者只具备第2弹簧片112的形态。
另外,对于第1弹簧片111而言,通过在2个分割弹簧部119中分别设置接触部122,从而即使板簧100中有加工误差,也能使至少一个接触部122咬入芯部的内周面。可以说,能够增加接触部122咬入芯部的内周面的机会。这一点对于第2弹簧片112也是相同的。
另外,各分割弹簧部119的弹簧前端部中相对于芯部的插入前端侧的角部121a向与针对芯部内周面的按压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因此在向芯部插入辊体安装部41时,可向芯部的插入口引导该弯曲部,从而使各分割弹簧部119缓缓弯曲的同时使各分割弹簧部119进入芯部内。各分割弹簧部119的宽度比第1弹簧片111或第2弹簧片112整体的宽度小,因此能够使各分割弹簧部119以较小的载荷弯曲。因而,能够减小向芯部插入辊体安装部41时所需的插入力。因此,能够向芯部顺利地插入辊体安装部41。
另外,通过使各分割弹簧部119的弹簧前端部中的、2个角部121a和121b弯曲而成的山型的顶点起到接触部122的作用,从而抑制接触部122尖到所需以上,能够确保安全性。
进而,各分割弹簧部119的弹簧前端部中的、相对于芯部的插入前端侧的角部121a向与针对芯部内周面的按压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因此在向芯部插入辊体安装部41时,相对于芯部的插入口引导该弯曲部,使各分割弹簧部119缓缓地弯曲的同时进入芯部内。此时,在接触部122与芯部的插入口相接触的瞬间,各分割弹簧部119的弯曲量变得最大,因此向芯部插入辊体安装部41时所需的插入力也变得最大。关于这一点,如上所述,由于设置于第1弹簧片111的各分割弹簧部119的接触部122、和设置于第2弹簧片112的各分割弹簧部119的接触部122在辊体安装部41的轴方向上被设置成彼此错开,因此双方的接触部122会错开时间而进入芯部的插入口。因而,能够避免一次性需要大的插入力的情况。因此,能够向芯部顺利地插入辊体安装部41。
图12表示与第1变形例相关的固定了板簧101的辊体安装部41。第1变形例的板簧101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板簧100的不同点在于,第1弹簧片111被分割为3个分割弹簧部119。如上所述,第1弹簧片111和第2弹簧片112的分割数、即分割弹簧部119的个数并没有被特别地限定,并且第1弹簧片111中的分割弹簧部119的个数与第2弹簧片112中的分割弹簧部119的个数也可以不同。此外,第2弹簧片112的各分割弹簧部119的前端缘123形成为大致圆弧状。
图13表示与第2变形例相关的固定了板簧102的辊体安装部41。第2变形例的板簧102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板簧100的不同点在于,第1弹簧片111以及第2弹簧片112没有被分割为多个分割弹簧部119。进而,第1弹簧片111以及第2弹簧片112中,前端缘123其插入基端侧形成为直线状,插入前端侧突出形成为大致凸弧状。该前端缘123突出为大致凸弧状的凸弧部124中,插入前端侧的角部121a残留了凸弧部124的后端部,且向与针对芯部内周面的按压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而且,凸弧部124的后端部作为对芯部的内周面进行按压的接触部122而发挥功能。
图14表示与第3变形例相关的固定了板簧103的辊体安装部41。第3变形例的板簧103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板簧100的不同点在于,第1弹簧片111以及第2弹簧片112的前端缘123以波纹状或者锯齿状形成了凹凸状。凹凸状中的多个凸部125作为接触部122而发挥功能。即,在相对于芯部而插入固定了第3变形例的板簧103的辊体安装部41时,通过凹凸状的前端缘123,芯部的内周面被削,形成沿着插入方向的槽。相对于该槽,能够使作为接触部122而发挥功能的多个凸部125咬入。此外,在第3变形例的板簧103中,插入前端侧的角部121a向与针对芯部内周面的按压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保持部件,以板簧100、101、102、103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在橡胶等弹性材料中设置接触部122。此时,优选接触部122是硬到可咬入芯部内周面的程度的材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具备打印部25的打印装置1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在不具备打印部25的介质传送装置中也能应用本实用新型。

Claims (9)

1.一种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被插入到辊体的芯部且安装上述辊体的辊体安装部,其中,打印介质以卷状缠绕于上述芯部;
辊体驱动部,以上述辊体在陆续送出上述打印介质的陆续送出方向以及缠绕上述打印介质的缠绕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旋转的方式,使上述辊体安装部旋转;
传送部,传送从上述辊体陆续送出的上述打印介质;和
保持部件,被设置于上述辊体安装部的外周面,
在上述保持部件设置有在上述辊体被安装于上述辊体安装部的状态下对上述芯部的内周面进行按压的接触部,上述接触部与上述芯部的内周面进行点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部件是具有设置了上述接触部的弹簧片的板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辊体驱动部能够使上述辊体安装部旋转,以使上述辊体在上述陆续送出方向或者上述缠绕方向上旋转,
上述弹簧片具有:
第1弹簧片,设置有当上述辊体在上述陆续送出方向上旋转时以相对上述芯部的内周面咬入的方式进行按压的上述接触部;和
第2弹簧片,设置有当上述辊体在上述缠绕方向上旋转时以相对上述芯部的内周面咬入的方式进行按压的上述接触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簧片包括被从前端部切入到基端部的狭缝分割的多个分割弹簧部,
在上述多个分割弹簧部分别设置有上述接触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个上述分割弹簧部中,前端部中的至少相对于上述芯部的插入前端侧的角部向与针对上述芯部的内周面的按压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个上述分割弹簧部中,以前端部成为山型的方式,所述前端部中的、相对于上述芯部的插入前端侧的角部以及插入基端侧的角部向与针对上述芯部的内周面的按压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上述山型的顶点作为上述接触部而发挥功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弹簧片的设置于各个上述分割弹簧部的上述接触部和上述第2弹簧片的设置于各个上述分割弹簧部的上述接触部在上述辊体安装部的轴方向上被设置成彼此错开。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簧片的前端缘形成为凹凸状,
上述凹凸状中的多个凸部作为上述接触部而发挥功能。
9.一种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和
对被传送的上述打印介质进行打印的打印部。
CN201420802733.2U 2013-12-25 2014-12-17 介质传送装置以及打印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5155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66623 2013-12-25
JP2013266623A JP2015120587A (ja) 2013-12-25 2013-12-25 媒体送り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51559U true CN204451559U (zh) 2015-07-08

Family

ID=53532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802733.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51559U (zh) 2013-12-25 2014-12-17 介质传送装置以及打印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5120587A (zh)
CN (1) CN20445155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16619A (zh) * 2018-03-30 2019-10-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收卷装置以及打印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84280B2 (ja) 2020-03-23 2024-05-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16619A (zh) * 2018-03-30 2019-10-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收卷装置以及打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20587A (ja) 2015-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31288B2 (en) Rotary shaft lock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7036923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6877738B2 (en) Sheet material feed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EP1380433B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a tray for recording material and a tray guide
CN101722741B (zh) 打印装置
US7997676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8899575B2 (en)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2019776A (zh) 带盒
CN104723699B (zh) 介质运送装置以及打印装置
EP2420387A1 (en) Print head, printer, and control method of printer
US9944484B2 (en) Transport devic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CN204451559U (zh) 介质传送装置以及打印装置
US10167163B2 (en) Handoff mechanism for a media production apparatus
US20090218754A1 (en) Sheet accommodating device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20090189336A1 (en) Paper feeding cassette and paper feeding device
CN100387434C (zh) 纸幅可变型打印机
US9193555B2 (en) Printer with paper skewing section positioned after manual cutter
JP3012208B2 (ja) 携帯型プリンタ
CN110316619A (zh) 收卷装置以及打印装置
JP2000313551A (ja) ロール紙巻取り装置を用いた印刷装置
KR101977197B1 (ko) 인쇄 장치
JPS63246266A (ja) プリンタ
JP2020011809A (ja) ロールシート保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2005075525A (ja) シート材給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JPH0335562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