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36582U - 一种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36582U
CN204436582U CN201520057604.XU CN201520057604U CN204436582U CN 204436582 U CN204436582 U CN 204436582U CN 201520057604 U CN201520057604 U CN 201520057604U CN 204436582 U CN204436582 U CN 2044365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nerator set
pull
handle
casing
rod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5760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正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YUANNENG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YUANNENG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YUANNENG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YUANNENG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05760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4365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365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365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该发电机组主要由发动机、发电机和机壳组成具有长度L、宽度W和高度H的长方体架构,所述发动机和发电机容纳于机壳内,发动机与设置于发电机组底部的机壳相连,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电机组长方体架构中的长度L与高度H形成的左侧面或右侧面上设置有抽拉式的拉杆装置,所述拉杆装置沿着发电机组的高度H方向竖直布置。本实用新型以发电机组和拉杆装置为基本架构对发电机组上的部件结构和位置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优化设计,使其在被移动时更省力,不会磕碰到操作者,并且更合理的利用发电机组空间,改进了操作界面,使其便携性和操作便利性大大提高。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
技术领域
本涉及便携式发电机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逆变发电机组。
背景技术
发电机组主要由发动机、发电机和电控系统构成,能将燃油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野外作业、应急用电、灾害救治、户外生活及旅行、游艇及车辆自备电源、移动通讯基站等诸多场合。
与传统的工频同步发电机组相比,采用多极永磁发电机的逆变发电机组具有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的优点,其重量和体积只有传统机组的50%左右,是真正可实现“便携”的发电机组。
但是,2kw左右的逆变发电机组重量一般也都在20kg以上,搬运和携带还是很不方便。如图1a、图1b和图2所示,现有技术的解决方案是:在发电机组2前侧设置转动式拉杆202,转动式拉杆202一端与发电机组前侧顶部通过转轴2022连接,另一端设置手柄2021,转动式拉杆202可以绕转轴2022上、下翻转;在发电机组2后侧底部沿着发电机组横向布置滚轮201,即滚轮201的轴线与发电机组宽度W方向一致。当需要搬运发电机组2时,可以将转动式拉杆202向上翻转到最高位置,握住手柄2021抬起发电机组前部,向后倾斜发电机组,然后就可以向前拖动发电机组2。但是这种设计存在很多问题,如图2所示,当操作者抬起发电机组前部向前拖动发电机组2时,由于发电机组2是向后(与前进方向相反)倾斜的,发电机组前部下方P区域203距离操作者的脚和腿很近,很容易磕碰到操作者,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受伤,这给操作者快速拖动发电机组造成很大障碍。而且,转动式拉杆202打开和收回过程动作比较复杂,操作不太方便,效率较低。另一方面,在拖动发电机组2过程中,操作者必须始终用向上的力F去克服发电机组的重量G才能抬起发电机组前部,由于发电机组2的长度L较大(大于宽度W),发电机组2的重心与滚轮201中心在水平方向的距离B较大,当手柄2021与滚轮201中心在水平方向的距离A+B一定时,由于F=G*B/(A+B),故F较大,操作者搬运发电机组2还是很费力。此外,现有发电机组2的两个滚轮201共用一根轮轴,贯穿整个发电机组2的轮轴浪费了机壳内部的空间,只能采用直径较小的滚轮,小直径滚轮与地面的滚轮阻力较大,路况的适应能力较差,且搬运时发电机组的通过能力也较差。
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发电机组正是着眼于现有发电机组的不足,为发电机组设计了更合理的拉杆装置,以发电机组和拉杆装置为基本架构对发电机组上的部件结构和位置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优化设计。使其在被移动时更省力,不会磕碰到操作者,确保操作者可以快速、安全地向前拖动发电机组,并且更合理的利用发电机组空间,改进了操作界面,使其便携性和操作便利性大大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发电机组着眼于现有发电机组的不足,为发电机组设计更合理的拉杆装置,本实用新型是在发电机组左侧面或右侧面沿着发电机组高度H方向竖直设置抽拉式的拉杆装置,并以此拉杆装置为基础对发电机组进行重新架构。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该发电机组主要由发动机、发电机和机壳组成具有长度L、宽度W和高度H的长方体架构,所述发动机和发电机容纳于机壳内,发动机与设置于发电机组底部的机壳相连,在所述发电机组长方体架构中的长度L与高度H形成的左侧面或右侧面上设置有抽拉式的拉杆装置,所述拉杆装置沿着发电机组的高度H方向竖直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拉杆装置主要由抽拉式的拉杆、杆筒、手柄和锁定装置构成,其中,拉杆装置至少包含一节拉杆和一个杆筒,并且拉杆与杆筒构成多级嵌套结构,第一节拉杆的一端设置有手柄,另一端通过锁定装置与杆筒或另一节拉杆滑动套连,通过拉杆在杆筒或另一节拉杆中伸缩距离来调节拉杆装置的总长,所述杆筒与发电机组的机壳固连,所述手柄在伸缩行程内外露于机壳。
进一步的,在设置有所述拉杆装置的发电机组同侧设置有滚轮装置,所述滚轮装置设置在发电机组底部并且沿发电机组的长度L方向布置。
进一步的,在所述拉杆装置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滚轮装置,并且两个滚轮装置之间无轮轴连接,所述滚轮装置由滚轮和相应的支架组成,所述滚轮通过其转轴转动地安装在支架内,所述支架设置在发电机组的机壳底部内凹结构中,并通过紧固件和/或卡扣结构与机壳底部固连/卡接。
进一步的,所述发电机组设置有油箱口及相应的油箱盖,所述油箱口及相应的油箱盖设置在靠近拉杆装置手柄侧的发电机组长度L与宽度W形成的面上,且油箱口和油箱盖的位置远离拉杆装置手柄,以手柄与油箱口、油箱盖不产生干涉为宜。
进一步的,所述发电机组的机壳上设置有维护盖板,所述油箱口的颈部夹紧在维护盖板与机壳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发电机组设置有起动拉手,所述起动拉手设置在拉杆装置的同侧面上,且起动拉手的位置靠近拉杆装置的手柄侧。
进一步的,所述起动拉手同侧设置有阻风门拉手。
进一步的,所述发电机组设置有电器面板,所述电器面板设置在由发电机组宽度W与高度H形成的前侧面、后侧面、以及与拉杆装置在同侧面的左侧面或者右侧面的其中一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发电机组长度L与宽度W形成的面上设置有固定把手,并且固定把手靠近拉杆装置的手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拉杆装置可倾斜拉动发电机组,此时由于发电机组的倾斜方向与其前进方向一致,发电机组下方S区域距离操作者的脚和腿较远,不会磕碰到操作者,确保操作者可以快速、安全地向前拖动发电机组。
2.本实用新型的滚轮装置沿发电机组长度L方向布置,由于发电机组的宽度W较小(小于长度L),倾斜后发电机组的重心基本位于滚轮中心的正上方,整个发电机组的重量几乎全部都由滚轮装置承担,并且拉杆装置打开后,由于拉杆装置手柄与滚轮轴之间的距离较大,操作者的负担进一步减小,因此可轻松、方便的实现发电机组搬运,大大提高了发电机组的便携性。
3.在本实用新型拉杆装置与发电机组形成的架构基础上,对发电机组上的部件结构和位置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优化设计,进一步利用了发电机组空间,减小了整机体积,改进了操作界面,使其便携性和操作便利性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带滚轮和拉杆的现有发电机组外形结构图;
图2是带滚轮和拉杆的现有发电机组搬运受力分析图;
图3a和图3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发电机组外形基本轮廓和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发电机组搬运受力分析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拉杆装置的拉杆缩回状态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拉杆装置的拉杆打开状态结构图;
图7a和图7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机壳连接滚轮装置的部位结构图;
图7c、图7d和图7e是本实用新型滚轮装置的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发电机组主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发电机组左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发电机组右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发电机组俯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发电机组A-A剖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发电机组B-B剖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发电机组C-C剖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发电机组D-D剖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发电机组立体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发电机组拉杆打开时立体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发电机组搬运状态立体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发电机组爆炸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发电机组左视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发电机组立体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发电机组右视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发电机组A-A剖视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发电机组B-B剖视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发电机组立体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发电机组爆炸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发电机组右视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发电机组立体图。
图中标号说明: 1.发电机组,101.发电机组前侧面,102.发电机组后侧面,103.发电机组左侧面,104.发电机组右侧面,105.发电机组底部,106.S区域,2.现有发电机组,201.滚轮,202.转动式拉杆,2021.手柄,2022.转轴,203.P区域,3.滚轮装置,301.滚轮,302.支架,3021.卡扣结构,3022.螺钉柱,303.轮轴,304.挡圈,305.螺母,4.拉杆装置,401.拉杆,4011.第一节拉杆,4012.第二节拉杆,4013.第三节拉杆,402.杆筒,403.手柄,404.解锁按钮,405.导杆,406.解锁弹簧,407.锁定装置1,4071.锁体,4072.锁头,4073.锁定弹簧,4074.触头,408.锁定装置2,4081.锁体,4082.锁头,4083.锁定弹簧,4084.触头,409.锁定装置3,4091.锁体,4092.锁头,4093.锁定弹簧,4094.触头,410.螺钉,5.机壳,501.左机壳,502.右机壳,503.下机壳,5031.内凹结构,5032.卡槽,504.维护盖板,505.进气口,506.电器盒,507.后窗体,508.把手,509.减震脚,510.脚垫,511.长螺钉,6.发动机,601.曲轴箱体,602.曲轴箱盖,603.曲轴,604.飞轮,605.风扇,606.导风罩,607.空滤器,608.手拉起动器,609.起动拉手,610.拉绳,611.阻风门拉手,7.发电机,8.油箱,801.油箱口,802.油箱盖,803.橡胶密封盘,9.燃油开关,901.燃油开关旋钮,10.电器面板,11.逆变器,12.逆变器罩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4种实施方案:
1、实施例一:
如图3a至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发电机组1主要由发动机6、发电机7、逆变器11、滚轮装置3、拉杆装置4、机壳5、电器面板10组成。
如图12和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发动机6为倾斜汽缸发动机,多级永磁发电机7设置在发动机后部,与发动机曲轴后部的输出端相连,属于后置式发电机。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竖直汽缸发动机,采用前置式发电机,以减小发电机组的宽度W。在发动机前部设置有逆变器11,逆变器11用来将多级永磁发电机7输出的中频交流电转换成电压稳定的工频交流电。
如图3a至图19所示,发电机组1的基本轮廓被设计成一个占据长方体空间的形状,其长度L大于或等于宽度W,发动机6和发电机7被容纳于机壳5内,发动机6与发电机组底部105的机壳5相连,在靠近发电机组右侧面104设置有抽拉式的拉杆装置4,拉杆装置4沿着发电机组的高度H方向(竖直方向)布置,即其拉杆401的抽拉方向与发电机组的高度H方向一致,拉杆装置4的上部设置有外露的手柄403,拉杆装置4的杆筒402与机壳5连接在一起。
如图3a至图19所示,在靠近发电机组底部105设置有两个滚轮装置3,每个滚轮装置3包含一个滚轮301及其轮轴303,两个滚轮301沿着发电机组的长度L方向(纵向)布置,即滚轮301的轴线与发电机组的长度L方向一致,在靠近发电机组前侧面101和后侧102各设置有一个滚轮301,每个滚轮301通过其支架302与机壳5底部相连。
滚轮装置3和抽拉式的拉杆装置4位于发电机组1的同侧,都靠近发电机组右侧面104设置。
如图8至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6和发电机7被容纳于机壳5内,机壳5主要由左机壳501、右机壳502和下机壳503等构成,左机壳501位于发电机组左侧面103,右机壳502位于发电机组右侧面104,下机壳503构成发电机组底部105,发动机6底部通过减震装置与下机壳503相连,下机壳503靠近底部连接有滚轮装置3。拉杆装置4的两个杆筒402从上往下穿过右机壳502侧面顶部的两个开孔,杆筒402插入与下机壳503一体的套管,杆筒402底部与套管底部通过螺钉410相连,拉杆装置4的手柄403外露于右机壳502上部。
当需要人工运送发电机组1时,握住拉杆装置4的手柄403并按压解锁按钮404,向上拉动手柄403就能快速、方便地打开拉杆装置4,拉杆装置4打开后如图17所示,然后向设置拉杆装置4的发电机组右侧面104倾斜发电机组1,使发电机组左侧面103翘起以离开地面,如图18所示,这样就可以利用拉杆装置4和滚轮装置3向前拖动发电机组1。
图4是发电机组1搬运受力分析,由于搬运时发电机组1的倾斜方向与其前进方向一致,发电机组1下方S区域106距离操作者的脚和腿较远,不会磕碰到操作者,因此操作者可以快速、安全地向前拖动发电机组。另一方面,由于本实施例将滚轮301的轴线设置成与发电机组的长度L方向一致,相对于发电机组1的长度L,由于发电机组1的宽度W较小,当向发电机组右侧面104倾斜以拖运发电机组1时,发电机组1的重心基本上处于滚轮301中心的正上方,即滚轮301中心与发电机组1重心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B很小,当拉杆装置4的手柄403与滚轮301中心在水平方向的距离A+B一定时,由于F=G*B/(A+B), 故力F很小,操作会非常省力,即在拖动发电机组1过程中,操作者只需用很小的力F就能克服发电机组1的重量G使发电机组左侧面103离开地面,操作者搬运发电机组1时会非常轻松,大大提高了发电机组的便携性。
如图5和图6所示,抽拉式的拉杆装置4主要由拉杆401、杆筒402、手柄403、锁定装置、解锁按钮404、导杆405和解锁弹簧406等构成,在本实施例中该拉杆装置4为双筒拉杆,有两个杆筒402,即有两套平行对称设置的杆筒402和拉杆401,每套包含三节拉杆和一个杆筒402。从第一节拉杆4011至第三节拉杆4013,拉杆横截面逐渐增大,杆筒402的横截面大于第三节拉杆4013的横截面,抽拉式拉杆401和杆筒402按横截面大小顺序构成多级嵌套结构,通过拉杆401在杆筒402或另一节拉杆中伸缩来调节拉杆装置4的长度,拉杆401全部缩回后被容纳于杆筒402内,杆筒402与机壳5连接在一起。当然根据需要,本实用新型的抽拉式拉杆装置4也可以设计成单筒拉杆(只有一个杆筒)或三筒拉杆(有三个杆筒)等,这些可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备选方案。
下面详细说明拉杆装置4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节拉杆4011的上端设置有手柄403,下端设置有锁定装置1,锁定装置1跟随第一节拉杆4011在第二节拉杆4012中上下滑动,可以通过第二节拉杆4012上的开孔与第二节拉杆4012的上端或下端锁定在一起。第二节拉杆4012的下端设置有锁定装置2,锁定装置2跟随第二节拉杆4012在第三节拉杆4013中上下滑动,可以通过第三节拉杆4013上的开孔与第三节拉杆4013的上端或下端锁定在一起。第三节拉杆4013的下端设置有锁定装置3,锁定装置3跟随第三节拉杆4013在杆筒402中上下滑动,可以通过杆筒402上的开孔与杆筒402的上端或下端锁定在一起。
锁定装置主要由锁体、锁头、锁定弹簧和触头等构成,锁头上设置有斜面,该斜面与触头上的斜面配合,当触头上的斜面向下挤压锁头上的斜面时,锁头就在锁体的导轨中左右滑动,从而产生锁定或解锁动作。当触头上的斜面不挤压锁头上的斜面时,锁头在其锁定弹簧的驱动下也能产生锁定或解锁动作。
当拉杆装置4的拉杆401全部缩回到位时,在锁定装置1上的锁定弹簧4073驱动下,锁定装置1上的锁头4072插入第二节拉杆4012下端的开孔,从而使第一节和第二节拉杆之间被锁定;在锁定装置1底部的触头4084挤压下,锁定装置2上的锁头4082克服其锁定弹簧4083插入第三节拉杆4013下端的开孔,从而使第二节和第三节拉杆之间被锁定;在锁定装置2底部的触头4094挤压下,锁定装置3上的锁头4092克服其锁定弹簧4093插入杆筒402下端的开孔,从而使第三节拉杆4013和杆筒402之间被锁定,从而整个拉杆装置4都处于“缩回锁定状态”,如图5所示。
要从上述拉杆装置4的“缩回锁定状态”打开使用拉杆401,必须按压手柄403上的解锁按钮404,解锁按钮404的下部与手柄403之间设置有解锁弹簧406,解锁按钮的左右两端各与一个导杆405连接,导杆405处于第一节拉杆4011内,长度与第一节拉杆4011接近,导杆405的下端与锁定装置1上部的触头4074连接。当克服解锁弹簧406按下手柄403上的解锁按钮404时,导杆405的上端被解锁按钮404同时下压,带动导杆405的下端推动锁定装置1上部的触头4074,该触头4074上的斜面开始挤压锁定装置1上的锁头斜面,锁头4072克服其锁定弹簧4073退回锁定装置1内,第一节与第二节拉杆之间被解锁。被解锁后的第一节拉杆4011可以从第二节拉杆4012中向上抽出,直至锁头4072在其锁定弹簧4073驱动下插入第二节拉杆4012上端的开孔中,第一节与第二节拉杆进入“打开锁定状态”。此时,第一节拉杆4011底部的触头4084已不再挤压锁定装置2上的锁头斜面,在其锁定弹簧4083的驱动下,锁头4082退回锁定装置2内,第二节与第三节拉杆之间被解锁。被解锁后的第二节拉杆4012可以从第三节拉杆4013中向上抽出,直至锁头4082在其锁定弹簧4083驱动下插入第三节拉杆4013上端的开孔中,第二节与第三节拉杆进入“打开锁定状态”。此时,第二节拉杆4012底部的触头4094已不再挤压锁定装置3上的锁头斜面,在其锁定弹簧4093的驱动下,锁头4092退回锁定装置3内,第三节拉杆4013与杆筒402之间被解锁。被解锁后的第三节拉杆4013可以从杆筒402中向上抽出,直至锁头4092在其锁定弹簧4093驱动下插入杆筒402上端的开孔中,第三节拉杆4013与杆筒402进入“打开锁定状态”,从而整个拉杆装置4都处于“打开锁定状态”,如图6所示。
要从上述拉杆装置4的“打开锁定状态”收回拉杆401,也必须按压手柄403上的解锁按钮404后下压手柄403,在导杆405和相应触头的推动下,锁定装置1、锁定装置2和锁定装置3逐级解锁相应拉杆,持续下压手柄403就能使所有拉杆401全部缩回杆筒402内。
由上述抽拉式拉杆装置4的结构和工作过程可以看出,与传统的转动式拉杆202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拉杆装置4采用了多节拉杆嵌套伸缩结构,很容易将拉杆装置4打开时的长度做的更长,即相同条件下,抽拉式拉杆装置4的手柄403与滚轮301中心在水平方向的距离A+B较大,由于F=G*B/(A+B), 故力F进一步减小,相同条件下操作会更加省力。另一方面,抽拉式拉杆装置4能够快速打开和缩回,操作极为方便,效率很高。而且拉杆401全部缩回杆筒402后不占空间,使便携式发电机组结构更加紧凑。
如图7a至图19所示,在发电机组前侧面101和后侧102各设置有一个滚轮装置3,滚轮装置3靠近发电机组右侧面104设置,本实施例滚轮装置3与下机壳503相连。滚轮装置3主要由滚轮301、支架302、卡扣结构3021、螺钉柱3022、轮轴303、挡圈304和螺母305构成。两个滚轮装置3内部都有自己独立的轮轴303,两个滚轮装置3之间无轮轴连接。滚轮装置3的滚轮301处于其支架302内,支架302的两侧分别与其轮轴303两端相连,轮轴303穿过其支架302和滚轮301将它们连接在一起,轮轴303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挡圈304以限位,挡圈304处于其支架302外侧的凹坑内。支架302设置在下机壳503底部的内凹结构5031中,支架302通过其卡扣结构3021与下机壳503底部的卡槽5032相连。支架302顶部设置有螺钉柱3022,螺钉柱3022从下往上穿过下机壳503底部开孔,开孔上方的螺母305与螺钉柱3022相连,将支架302与下机壳503连接到一起。
现有发电机组2的两个滚轮201共用一根轮轴,该轮轴两端与两个滚轮201相连,中间部分贯穿整个机壳,占据机壳内部的轮轴会浪费较大空间,这也限制了滚轮直径不能做大,而小直径滚轮与地面的滚动阻力较大,因此发电机组搬运时的行进阻力较大,滚轮对路况的适应能力较差,而且由于轮轴距离地面较近,搬运时发电机组的通过能力也较差。而本实用新型每个滚轮301都有自己独立的轮轴303,每个轮轴303两端由其支架302支撑,两个轮轴303之间无需连接在一起,因此机壳5内部无轮轴,不会浪费机壳内部空间,故允许采用直径更大的滚轮,大大提高了滚轮对各种路况的适应能力,减小了发电机组搬运时滚轮的行进阻力,同时大直径滚轮也提高了通过能力。
靠近发动机6上部设置有燃油油箱8,发电机组1顶部设置有外露的油箱口801和油箱盖802,油箱口801和油箱盖802设置在拉杆装置4的不同侧,如图8至图19所示,本实施例拉杆装置4设置在发电机组右侧面104,因此油箱口801和油箱盖802被设置在发电机组左侧面103的左机壳501上。为了避免向油箱口801加注燃油时,飞溅出来的燃油污染拉杆装置4,油箱口801和油箱盖802的位置应尽可能远离拉杆装置4的手柄403,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油箱口801和油箱盖802被设置在左机壳501的最外侧。如图14所示,油箱口801的颈部还设置有橡胶密封盘803,橡胶密封盘803周边设置有突起的边缘,防止飞溅出来的燃油流入机壳5内,橡胶密封盘803突起的边缘外侧设置有燃油流出缺口,防止进入橡胶密封盘803中的燃油溢出时不受约束地四处流淌。
发动机6可利用手拉起动器608来起动,手拉起动器608中的拉盘外缘缠绕着拉绳610,拉绳610一端与拉盘连接,另一端与起动拉手609相连,手握起动拉手609拉动拉盘转动即可起动发动机6。起动拉手609设置在拉杆装置4的同侧,如图9、图11、图13和图15所示,本实施例拉杆装置4设置在发电机组右侧面104,因此起动拉手609也被设置在发电机组右侧面104,为了方便手拉起动发动机6,起动拉手609靠近拉杆装置4的手柄403设置,这样在起动时另一手可以扶住手柄403以稳定发电机组1。
发电机组1设置有电器面板10,如图8、图15、图16和图19所示,本实施例中电器面板10设置在发电机组前侧面101。电器面板10主要由面板、各种输出插座、开关、指示灯、信号插孔和接地端子等构成。电气面板10被设置在电器盒506内,本实施例电器盒506与左机壳501和右机壳502的前侧相连。
发电机组1的顶部设置有把手508,用于在搬运时提起发电机组1,把手508的根部与左机壳501和右机壳502顶部相连。把手508可以做成与机壳5一体,也可以不做成一体。为了增加抓握把手508时的舒适性,当做成一体时,把手508表面可以覆盖软胶,例如TPE;当不做成一体时,把手508的握手部分可以单独用软质材料制造,例如橡胶或PVC。
起动拉手609同侧设置有阻风门拉手611,如图9、图13、图15、图16和图17所示,本实施例起动拉手609设置在右机壳502上,因此阻风门拉手611也设置在右机壳502上。阻风门拉手611通过拉索与化油器上的阻风门连接,拉动阻风门拉手611可以关闭或打开化油器阻风门。在冷机状态下起动发动机6时,一般都需要关闭阻风门,发动机6起动后需要及时打开阻风门,因此阻风门拉手611与起动拉手609被设置在一起,以方便发动机6起动时的操作。
油箱口801和油箱盖802同侧设置有燃油开关旋钮901,如图8、图10、图15和图18所示,本实施例油箱口801和油箱盖802设置在左机壳501上,因此燃油开关旋钮901也设置在左机壳501上,以便缩短与油箱8之间的燃油管路,并有利于简化装配工艺。燃油开关旋钮901与燃油开关9相连,燃油开关9的进油口与油箱8相连,出油口与发动机化油器相连,用于切断或接通油箱8与化油器之间的燃油管路。
左机壳501上设置有维护盖板504,如图10、图11、图12、图14和图19所示,不必拆开发电机组机壳5,打开维护盖板504就可以为发动机6更换机油、清洗空滤器607、维修化油器和火花塞等。如图13和图14所示,特别之处在于,油箱口801的颈部夹在维护盖板504与左机壳501之间,这样可以避免为了使油箱口801外露而在左机壳501顶部开孔,因为竖直方向开孔会增加左机壳501模具的制造成本。
如图8、图10、图12和图18所示,在发电机组前侧面101下方设置有进气口505,本实施例进气口505设置在左机壳501上,外界空气由此进入发电机组1,为发动机工作和发电机组散热提供新鲜空气。
如图12和图15所示,发电机组1的机壳5内设置有逆变器11,逆变器11设置在发动机6前部,在逆变器11与机壳5的进气口505之间设置有逆变器罩壳12,逆变器11上的散热片和发热部件被容纳于逆变器罩壳12内,逆变器罩壳12的一端设置有进风口,进风口与进气口505对接连通,逆变器罩壳12靠近发动机空滤器607和手拉起动器608的一端各设置有一个出风口,来自进气口505的空气以逆变器罩壳12为通道对逆变器11进行冷却,之后空气再进入发动机6和发电机7对其进行冷却,并通过空滤器607为发动机燃烧做功提供新鲜空气。
如图11、图13和图19所示,在发电机组后侧102设置有后窗体507,后窗体507与左机壳501和右机壳502的后侧相连。后窗体507是发动机尾气和发电机组冷却空气的排放窗口。
在发电机组下机壳503底部设置有四个减震脚509,工作状态时发电机组1竖直放置,此时用减震脚509来支撑发电机组1。在发电机组右机壳502侧面还设置有四个脚垫510,当发电机组1倾斜放倒时利用脚垫510来支撑发电机组。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在靠近发电机组右侧面104设置抽拉式的拉杆装置4和滚轮装置3,并将滚轮装置3的滚轮301轴线设置成与发电机组长度(L)方向一致,且采用了结构紧凑的大直径滚轮,大大提高了搬运发电机组的效率和安全性,明显减小了人工搬运发电机组的负担,使发电机组获得了极佳的便携性。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对发电机组机壳5、油箱口801、起动拉手609、逆变器散热结构、阻风门拉手611和燃油开关旋钮901等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设计,改进了操作界面,进一步提高了产品价值。
2、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相比,实施例二的主要差别在于:电器面板10及电器盒506设置在发电机组右侧面104。
如图20和图21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器面板10和电器盒506设置在右机壳502上,位于拉杆装置4的两个杆筒402之间,电器盒506与右机壳502相连。本实施例将电器面板10和起动拉手609、阻风门拉手611集中在机壳5的同一侧,有利于提高发电机组使用时的操作便利性。
3、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相比,实施例三的主要差别在于:
机壳5结构不同,如图22至图2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机壳5由左机壳501和右机壳502构成,无单独的下机壳,维护盖板504设置在右机壳502上,发电机组1的进气口505也设置在右机壳502上。在左机壳501和右机壳502底部各设置有两个减震脚509,在左机壳501侧面设置有四个脚垫510。
发动机6与机壳5的连接方式不同,如图22和图2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发动机6底部平行地设置有两个连接孔,连接孔内设置有套筒,套筒与连接孔之间由橡胶套连接以减震,套筒的一端插入左机壳501底部的定位孔,另一端插入右机壳502底部的定位孔,长螺钉511依次穿过右机壳502、套筒和左机壳501,将左机壳501、右机壳502与发动机6连接在一起。
主要部件设置的位置不同,如图22至图26所示,本实施例拉杆装置4和滚轮装置3都设置在发电机组左侧面103,都与左机壳501相连,滚轮装置3设置在左机壳501底部的内凹结构中,起动拉手609和阻风门拉手611也都设置在左机壳501上。油箱口801和油箱盖802设置在发电机组右侧面104的右机壳502顶部,油箱口801的颈部夹在维护盖板504和右机壳502之间,燃油开关旋钮901也设置在右机壳502上。
发动机6和发电机7的结构不同,如图23和图2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发动机6为竖直汽缸发动机,多级永磁发电机7设置在发动机6前部,与发动机曲轴前部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属于前置式发电机。
本实施例的主要优点是机壳5结构比较简单,无下机壳,有利于降低成本。此外,采用竖直汽缸的发动机有利于减小发电机组的宽度(W)。
4、实施例四:
与实施例三相比,实施例四的主要差别在于:电器面板10及电器盒506设置在发电机组左侧面103:
如图27和图28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器面板10和电器盒506设置在左机壳501上,位于拉杆装置4的两个杆筒402之间,电器盒506与左机壳501相连。本实施例将电器面板10和起动拉手609、阻风门拉手611集中在机壳5的同一侧,有利于提高发电机组使用时的操作便利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该发电机组(1)主要由发动机(6)、发电机(7)和机壳(5)组成具有长度L、宽度W和高度H的长方体架构,所述发动机(6)和发电机(7)容纳于机壳(5)内,发动机(6)与发电机组底部(105)的机壳(5)相连,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电机组(1)长方体架构中的长度L与高度H形成的左侧面(103)或右侧面(104)上设置有抽拉式的拉杆装置(4),所述拉杆装置(4)沿着发电机组(1)的高度H方向竖直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装置(4)主要由抽拉式的拉杆(401)、杆筒(402)、手柄(403)和锁定装置构成,其中,拉杆装置(4)至少包含一节拉杆(401)和一个杆筒(402),并且拉杆(401)与杆筒(402)构成多级嵌套结构,第一节拉杆(4011)的一端设置有手柄(403),另一端通过锁定装置与杆筒(402)或另一节拉杆滑动套连,通过拉杆在杆筒(402)或另一节拉杆中伸缩距离来调节拉杆装置(4)的总长,所述杆筒(402)与发电机组(1)的机壳(5)固连,所述手柄(403)在伸缩行程内外露于机壳(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在设置有所述拉杆装置(4)的发电机组(1)同侧设置有滚轮装置(3),所述滚轮装置(3)设置在发电机组底部(105)并且沿发电机组(1)的长度L方向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拉杆装置(4)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滚轮装置(3),并且两个滚轮装置(3)之间无轮轴连接,所述滚轮装置(3)由滚轮(301)和相应的支架(302)组成,所述滚轮(301)通过其转轴转动地安装在支架(302)内,所述支架(302)设置在发电机组(1)的机壳(5)底部内凹结构(5031)中,并通过紧固件和/或卡扣结构(3021)与机壳(5)底部固连/卡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组(1)设置有油箱口(801)及相应的油箱盖(802),所述油箱口(801)及相应的油箱盖(802)设置在靠近拉杆装置手柄(403)侧的发电机组(1)长度L与宽度W形成的面上,且油箱口(801)和油箱盖(802)的位置远离拉杆装置手柄(403),以手柄(403)与油箱口(801)、油箱盖(802)不产生干涉为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组(1)的机壳(5)上设置有维护盖板(504),所述油箱口(801)的颈部夹紧在维护盖板(504)与机壳(5)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组(1)设置有起动拉手(609),所述起动拉手(609)设置在拉杆装置(4)的同侧面上,且起动拉手(609)的位置靠近拉杆装置(4)的手柄(403)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动拉手(609)同侧设置有阻风门拉手(611)。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组(1)设置有电器面板(10),所述电器面板(10)设置在由发电机组宽度W与高度H形成的前侧面(101)、后侧面(102)、以及与拉杆装置(4)在同侧面的左侧面(103)或者右侧面(104)的其中一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组(1)长度L与宽度W形成的面上设置有固定把手(508),并且固定把手(508)靠近拉杆装置(4)的手柄(403)一侧。
CN201520057604.XU 2015-01-28 2015-01-28 一种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 Active CN2044365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57604.XU CN204436582U (zh) 2015-01-28 2015-01-28 一种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57604.XU CN204436582U (zh) 2015-01-28 2015-01-28 一种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36582U true CN204436582U (zh) 2015-07-01

Family

ID=536044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57604.XU Active CN204436582U (zh) 2015-01-28 2015-01-28 一种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3658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64325A (zh) * 2015-01-28 2015-04-29 苏州圆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
EP3425186A4 (en) * 2016-03-02 2019-10-16 Suzhou Yuanneng Dongli Technology Co., Ltd. PORTABLE GENERATOR SET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64325A (zh) * 2015-01-28 2015-04-29 苏州圆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
WO2016119653A1 (zh) * 2015-01-28 2016-08-04 苏州圆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
CN104564325B (zh) * 2015-01-28 2019-01-04 苏州圆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
EP3425186A4 (en) * 2016-03-02 2019-10-16 Suzhou Yuanneng Dongli Technology Co., Ltd. PORTABLE GENERATOR SET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64325A (zh) 一种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
CN204677982U (zh) 一种基于滚轮和拉杆架构的发电机组
CN204436582U (zh) 一种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
US11002183B1 (en) Portable generator set
CN104565691A (zh) 一种基于滚轮和拉杆架构的发电机组
CN109193069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箱
CN205445785U (zh) 一种便携式发电机组
CN215222062U (zh) 一种便携式太阳能移动充电设备
CN210033629U (zh) 一种开架助推式智能柴油发电机
CN104578715A (zh) 一种便携发电机组的逆变器冷却结构
CN213808656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维修辅助设备
CN201047308Y (zh) 一种便携式数码发电机组的结构
CN207303748U (zh) 一种多功能电力设备箱
CN209449031U (zh) 一种发电设备的机壳结构
CN206903741U (zh) 一种自带循环散热的发动机外壳
CN215705742U (zh) 一种电动搬运车智能高频充电机装置
CN219979652U (zh) 一种动力电池用散热壳体
CN220981840U (zh) 一种白姜晾晒装置
CN218632279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蓄电池外壳
CN211651025U (zh) 一种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物料烘干装置
CN218731589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电池无线充电基座
CN212518421U (zh) 一种便于安装电池的离网光储充一体机
CN204436585U (zh) 一种便携发电机组的独立滚轮装置
CN214849984U (zh) 一种智能控温散热的箱式变电站
CN220021461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