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27743U - 烹饪器具的内锅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的内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27743U
CN204427743U CN201520079851.XU CN201520079851U CN204427743U CN 204427743 U CN204427743 U CN 204427743U CN 201520079851 U CN201520079851 U CN 201520079851U CN 204427743 U CN204427743 U CN 2044277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ior pot
pot
cooking apparatus
sidewall
diap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7985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颖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07985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4277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277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277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包括底壁和与底壁相连的侧壁,侧壁的上沿设有锅口部,侧壁的高度大于等于内锅高度的2/3,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侧壁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提高了侧部加热效果,避免了锅内食物上下受热不均的现象,提高了烹饪器具的实用性。而且方便用户翻炒食物,提高了使用便利性。另外,内锅加工制造工艺简单,易于成型,生产成本低。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的内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
背景技术
诸如电饭锅、电饭煲和电压力锅等电热烹饪器具,其用于盛装食物的内锅通常都是直桶形的,这种内锅底部受热良好,但上层受热效果差,存在加热性能不佳、食物口感差的情况。
为了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相关技术公开了一种近似球形的内锅(内胆),球形内锅能够在烹饪流体食物时改善锅内食物的流动性,但对内锅中上下层受热不均的缺点改善效果有待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作出的:
相关技术中的内锅存在上下层受热不均的问题。发明人经过研究和大量的实验发现,内锅的形状对内锅的受热情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人们受市场上销售的烹饪器具产品外形的影响及思维惯性的约束,人们对内锅形状的认知仍局限于直桶的形状。球形内锅的出现是人们打破传统设计思维的一次有益尝试,本申请的发明人也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做法,并经多次实验证实后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该内锅能够有效解决上下层加热不均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包括底壁和与所述底壁相连的侧壁,所述侧壁的上沿设有锅口部,所述侧壁的高度大于等于所述内锅高度的2/3,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所述侧壁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提高了侧部加热效果,避免了锅内食物上下受热不均的现象,提高了烹饪器具的实用性。而且方便用户翻炒食物,提高了使用便利性。另外,内锅的加工制造工艺简单,易于成型,生产成本低。
具体地,所述锅口部的内径与所述内锅的高度比值为1.5-2。由此,内锅的开口较大,更加方便用户翻炒食物,从而提高了内锅的实用性。
具体地,所述底壁的直径与所述内锅的高度比值为0.8-1。由此,可保证锅内上层食物加热效果良好。
优选地,所述底壁的直径为110mm-15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壁的纵截面由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多个圆弧段构成,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所述多个圆弧段的半径逐渐减小。由此,侧壁上集中应力少,结构强度大,且容易加工成型。
具体地,所述侧壁的纵截面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段、第二圆弧段和第三圆弧段,所述第一圆弧段的内壁半径为150mm-200mm,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内壁半径为100mm-150mm,所述第三圆弧段的内壁半径为20mm-30mm。由此,内锅获得的加热性能佳,锅内上下层加热较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口部包括:竖直段,所述竖直段沿所述侧壁的上沿竖直向上延伸;翻沿,所述翻沿从所述竖直段的上沿向外一体延伸形成。由此,竖直段和翻沿的设置可便于与烹饪器具的锅盖上的密封圈进行配合,这样,锅盖、密封圈和内锅构成密封的压力烹饪空间,提高了烹饪器具的烹饪性。
优选地,所述竖直段的高度为15mm-30mm。由此,可便于锅口部的加工成型。
优选地,所述竖直段与所述翻沿通过圆角相连,所述圆角的半径为5mm-10mm。由此,便于加工,方便清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壁包括:沿所述侧壁的下沿向上且朝向所述内锅的中心轴线延伸的环形的拱板;中心板,所述中心板的外周壁与所述拱板的内周壁贴合。从而便于与烹饪器具的加热部件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内锅100、内锅的高度H1、
底壁1、拱板11、中心板12、中心板的下表面与拱板的下表面的高度差h5、底壁的直径D6、中心板的直径d7、
侧壁2、侧壁的高度h2、圆弧段20、第一圆弧段21、第二圆弧段22、第三圆弧段23、第一圆弧段的内壁半径R1、第二圆弧段的内壁半径R2、第三圆弧段的内壁半径R3、
锅口部3、竖直段31、翻沿32、竖直段的高度h3、圆角33、圆角的半径r4、锅口部的内径D5、
凹槽4、凹槽到内锅的底部的距离h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厚度”、“高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方便描述,在下文的描述中,上下方向为图中箭头A所示方向。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100,该内锅100用于饭锅、电饭煲和电压力锅等烹饪器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100,如图1-图3所示,包括底壁1和与底壁1相连的侧壁2,侧壁2的上沿设有锅口部3,侧壁2的高度h2大于等于内锅100的高度H1的2/3,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侧壁2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当内锅100的厚度均匀时,上述特征也可以描述为,侧壁2的各个横截面的内轮廓面积从上到下逐渐减小。或者在侧壁2为回转体形的示例中,上述特征还可以描述为,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侧壁2的各个横截面的直径尺寸逐渐减小。也说是说,内锅100形成为底小、口大的形状,这种设计非常方便用户翻炒食物,提高了烹饪器具使用的便利性。
在图1-图3的示例中,内锅100为大体回转体形,内锅100的中心轴线为OO’,侧壁2的横截面积指的是侧壁2在垂直于OO’的平面上的截面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公开的材料中,烹饪器具的加热器件如加热盘、电磁线圈等主要设在内锅100的底部,也有一些烹饪器具采用立体加热的方式,即烹饪器具在内锅100的底部及侧部均设置了加热器件。由于人们日常烹饪食物时不可能将内锅100盛满,食物通常集中在内锅100的底部,因此在烹饪器具的设计中,加热器件的加热热量仍集中于内锅100的底部。
因此,与现有的饭煲、压力锅的内锅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100由于侧壁2的横截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增加,该内锅100更加便于锅底热量向侧部传导。
具体而言,由于烹饪器具的加热热量集中于内锅100的底部,锅底加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在对底壁1加热的同时,热量一方面可以通过底壁1向侧壁2传导,加热器件产生的热量还可以通过空气向侧壁2传导。当烹饪器具采用底部和侧部同时加热的方式时,内锅100的侧壁2的加热传导更均匀。而且内锅100的侧壁2的面积大大增加,锅内上层食物的受热面加大。这样,避免了内锅100内上层食物受热效果差的现象,改善了内锅100的加热性能,提高了烹饪效果。
另外,相较于相关技术中提出的球形锅而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100的加工制造工艺简单,易于成型,生产成本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100,通过将内锅100的侧壁2设置成其横截面积从上到下逐渐减小,提高了内锅100的侧部加热效果,避免了内锅100内食物上下受热不均的现象,提高了烹饪器具的实用性。而且方便用户翻炒食物,提高了使用便利性。另外,内锅100的加工制造工艺简单,易于成型,生产成本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锅口部3的内径D5与内锅100的高度H1优选比值为1.5-2。这样,内锅100的开口较大,更加方便用户翻炒食物,从而提高了内锅100的实用性。
优选地,底壁1的直径D6与内锅100的高度H1比值为0.8-1,这样,限制了内锅100的高度H1,保证侧壁2各处与底壁1的距离较近,侧壁2上部通过空气传导或底壁1传导获得的热量较多,保证锅内上层食物加热效果良好。
在一些优选示例中,底壁1的直径D6为110mm-150mm,内锅100的高度H1约为110mm-180mm,内锅100的高度H1尺寸较低,便于减小烹饪器具的高度尺寸。
在一个优选示例中,内锅100的高度H1为130mm,锅口部3的内径D5为240mm,该尺寸大于现有的电饭煲、电压力锅的内锅直径,即该内锅100的创新在于锅的高度低了,口径大了,而且采用自底部到锅口直径渐变增大结构,该结构便于在进行炒菜等烹饪操作时进行翻炒,克服了现有饭煲、压力锅的内锅不便翻炒操作等缺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侧壁2的外周壁上设有沿周向延伸的环形的凹槽4,凹槽4到内锅100的底部的距离h4与内锅100的高度H1的比值为0.3-0.5,内锅100的外表面上设有保温层(图未示出),保温层位于凹槽4的下方。其中,周向指的是环绕OO’的方向。
这里,凹槽4相当于内锅100设置保温层部分与未设置保温层部分的分界线,凹槽4的高度设置相当于对保温层的高度进行了限定。
锅底加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在对底壁1加热后,热量通过底壁1向侧壁2传导。当热量传导到凹槽4处后,由于凹槽4上方未设保温层,热量向上传递量减少。
由此,凹槽4的高度限定后,可以减少锅底的热量进一步沿侧壁2向锅口部3传递,使得热量集中在内锅100中部偏下部分内,既可以满足加热均匀的需要,又能防止热量过度分散导致的能耗较高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示例中,当内锅100的高度H1约为110mm-180mm时,凹槽4到内锅100的底部的距离h4约为30-90mm。
在一个优选示例中,内锅100的高度H1为130mm,凹槽4到内锅100的底部的距离h4为51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侧壁2的纵截面由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多个圆弧段20构成,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多个圆弧段20的半径逐渐减小。由此,侧壁2上集中应力少,结构强度大,且容易加工成型。其中,侧壁2的纵截面指的是侧壁2在经过OO’的平面上形成的截面,各个圆弧段20的中心可以不在内锅100的中心轴线OO’上。
具体地,发明人经实验测试发现,当侧壁2的纵截面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段21、第二圆弧段22和第三圆弧段23,第一圆弧段21的内壁半径R1为150mm-200mm,第二圆弧段22的内壁半径R2为100mm-150mm,第三圆弧段23的内壁半径R3为20mm-30mm时,内锅100获得的加热性能佳,内锅100内上下层加热较均匀。
在上述一组参数中,当第一圆弧段21的内壁半径R1为172.51mm,第二圆弧段22的内壁半径R2为125.25mm,第三圆弧段23的内壁半径R3为26.70mm时,内锅100获得的加热性能最佳,尤其在采用立体加热方式的电磁烹饪器具中,上述参数设置便利内锅100的电磁加热效果最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锅口部3包括:竖直段31和翻沿32,竖直段31沿侧壁2的上沿竖直向上延伸,翻沿32从竖直段31的上沿向外一体延伸形成。竖直段31和翻沿32的设置可便于与烹饪器具的锅盖(图未示出)上的密封圈进行配合,这样,锅盖、密封圈和内锅100构成密封的压力烹饪空间,提高了烹饪器具的烹饪性。
优选地,竖直段31的高度h3为15mm-30mm,该尺寸范围可便于锅口部3的加工成型。
可选地,竖直段31与翻沿32通过圆角33相连,圆角33的半径r4为5mm-10mm。该尺寸便于加工,方便清洗。另外,当烹饪器具的锅盖上设有密封圈时,圆角33的半径r4为5mm-10mm可使内锅100与密封圈的配合更加贴合,密封效果好。
优选地,圆角33的半径r4尺寸为7mm,从而内锅100的外观视觉上显得圆润、流畅。
可选地,翻沿32为多个,多个翻沿32沿内锅100的外周间隔设置,这样内锅100的外沿形成了花瓣的形状,提升了内锅100的美观度,增加了用户多样化选择。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当锅盖上未设置密封圈时,锅口部3也可仅包括翻沿32,翻沿32从侧壁2的上沿向外一体延伸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壁1包括拱板11和中心板12,拱板11沿侧壁2的下沿向上且朝向内锅100的中心轴线OO’延伸,中心板12的外周壁与拱板11的内周壁贴合。也就是说,底壁1的中心部分为中心板12,底壁1的外围部分为拱板11,即底壁1形成为向上凸起的形状,从而便于与烹饪器具的加热部件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饭煲、压力锅等烹饪器具的底部的加热元件中通常设有检测锅底温度的温度检测部件,底壁1向上凸起可便于与温度检测部件配合。
可选地,中心板12形成为大体平板,这里,中心板12位于加热部件上,中心板12为大体平板可进一步保证内锅100放置的平稳性。
可选地,中心板12的高度为3-6mm,即中心板12的下表面与拱板11的下表面的高度差h5为3-6mm,从而保证底壁1变形量较小,便于加工。
优选地,中心板12的下表面与拱板11的下表面的高度差h5为4mm。
可选地,中心板12为圆形板,且中心板12的直径d7为30-50mm,优选地,中心板12的直径d7为35mm,由此,内锅100的外形较美观。
有利地,中心板12形成为向上凸出的弧形,且中心板12的弯曲弧度较小,从而增加中心板12的结构强度。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壁和与所述底壁相连的侧壁,所述侧壁的上沿设有锅口部,所述侧壁的高度大于等于所述内锅高度的2/3,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所述侧壁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口部的内径与所述内锅的高度比值为1.5-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的直径与所述内锅的高度比值为0.8-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的直径为110mm-15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的纵截面由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多个圆弧段构成,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所述多个圆弧段的半径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的纵截面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段、第二圆弧段和第三圆弧段,所述第一圆弧段的内壁半径为150mm-200mm,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内壁半径为100mm-150mm,所述第三圆弧段的内壁半径为20mm-3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口部包括:
竖直段,所述竖直段沿所述侧壁的上沿竖直向上延伸;
翻沿,所述翻沿从所述竖直段的上沿向外一体延伸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段的高度为15mm-30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段与所述翻沿通过圆角相连,所述圆角的半径为5mm-1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包括:
沿所述侧壁的下沿向上且朝向所述内锅的中心轴线延伸的环形的拱板;
中心板,所述中心板的外周壁与所述拱板的内周壁贴合。
CN201520079851.XU 2015-02-04 2015-02-04 烹饪器具的内锅 Active CN2044277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79851.XU CN204427743U (zh) 2015-02-04 2015-02-04 烹饪器具的内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79851.XU CN204427743U (zh) 2015-02-04 2015-02-04 烹饪器具的内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27743U true CN204427743U (zh) 2015-07-01

Family

ID=53595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79851.XU Active CN204427743U (zh) 2015-02-04 2015-02-04 烹饪器具的内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2774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83353A (zh) * 2017-04-21 2017-07-28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器具用内胆
CN108937606A (zh) * 2017-05-26 2018-12-0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锅具和烹饪器具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83353A (zh) * 2017-04-21 2017-07-28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器具用内胆
CN108937606A (zh) * 2017-05-26 2018-12-0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锅具和烹饪器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27742U (zh) 烹饪器具的内锅
CN204427743U (zh) 烹饪器具的内锅
CN203122093U (zh) 一种隔水电炖盅
CN204133150U (zh) 全自动烹饪装置
CN202355234U (zh) 一种电热蒸煮器具
CN205125907U (zh) 煮饭隔板
CN203943497U (zh) 智能保健养生壶
CN206499326U (zh) 带茶杯结构的养生壶
CN209863341U (zh) 米饭口感均衡的电饭煲
CN105011733A (zh) 烹饪器具及其内胆
CN109875386B (zh) 米饭口感均衡的电饭煲
CN103494507A (zh) 炊具用的锅体
CN203564068U (zh) 炊具用的锅体
CN208640456U (zh) 微波烤锅
CN203953295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和烹饪器具
CN203369765U (zh) 液体加热容器
CN208259521U (zh) 养生壶
CN209995940U (zh) 内锅及烹饪器具
CN205359182U (zh) 一种具新型结构的液体加热器
CN204445367U (zh) 与带煮饭功能的电磁加热灶具配合使用的锅
CN204909034U (zh) 一种锅具
CN105011776A (zh) 内胆和具有它的加热锅
CN207520001U (zh) 一种多用隔水炖锅
CN207604838U (zh) 防烫锅盖
CN208658883U (zh) 上内胆和电饭煲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