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45974U - 壳管式换热器及多功能热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壳管式换热器及多功能热水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345974U CN204345974U CN201420758256.4U CN201420758256U CN204345974U CN 204345974 U CN204345974 U CN 204345974U CN 201420758256 U CN201420758256 U CN 201420758256U CN 204345974 U CN204345974 U CN 20434597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rigerant
- check valve
- pipe
- inlet pipe
- tub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10000001736 Capillaries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25 compressor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3642 hunger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51 star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壳管式换热器及多功能热水系统,该壳管式换热器包括内管、外管、冷媒进管、冷媒出管及分别将冷媒进管和冷媒出管连通的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外管套设于内管上,且与内管之间形成一密封腔体,内管上缠绕有热水管;冷媒进管和冷媒出管分别与密封腔体连通;其中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冷媒进管和冷媒出管上分别设有控制冷媒流向的控制阀,通过各控制阀的导向作用使该壳管式换热器不仅能当冷凝器使用,而且还能当蒸发器使用,且在用作冷凝器或者蒸发器使用时,冷媒及冷冻油都能够从密封腔体内流出,保证整个系统正常工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壳管式换热器及多功能热水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管壳式换热器如图1所示,它是由一个小无缝钢管10'和一个大无缝钢管11'套接在一起组成,两者之间形成一过冷媒的密闭腔体12',小无缝钢管10'上缠绕有热水管13',该热水管的进水口131'位于腔体12'的上部,出水口132'位于腔体12'的下部,所述腔体12'的上部和下部还分别设有冷媒管14'和15'。其工作原理是将冷媒从腔体12'上部的冷媒管14'输入至腔体12'内,由腔体12'下部的冷媒管15'排出腔体12',在冷媒经由腔体12'的上部至下部时,冷媒与热水管13'内的水进行换热而实现制热水功能。
但是,这种结构的管壳式换热器功能局限,只能当冷凝器使用,如果用作蒸发器,则会导致一部分液态冷煤和系统冷冻油停留在腔体12'内而很难回到压缩机。这是因为该管壳式换热器当作蒸发器使用时,冷媒是从腔体12'的下部进入腔体12',换热后变成气液两态冷媒,然后从腔体12'的上部流出来,而腔体12'的空间明显大于冷媒管的内部空间,仅依靠腔体12'内的压力难以使液态冷媒和冷冻油从腔体12'的下部流入至其上部的冷媒管14'。这样,低压液态冷煤和系统冷冻油就留在了腔体12'内,极易造成压缩机缺油或整个换热系统缺冷媒的现象,严重时甚至烧毁压缩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管式换热器,旨在解决壳管式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液态冷媒及冷冻油留在腔体内而难以流出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壳管式换热器,所述壳管式换热器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套设于所述内管上,且与所述内管之间形成一密封腔体,所述内管上缠绕有热水管;所述壳管式换热器还包括冷媒进管、冷媒出管以及将所述冷媒进管与所述冷媒出管连通的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冷媒进管和冷媒出管分别与所述密封腔体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冷媒进管和冷媒出管上分别设有控制冷媒流向的控制阀,所述控制阀、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冷媒进管以及冷媒出管形成通路切换装置,所述通路切换装置用于控制从所述冷媒进管流入的冷媒从冷媒出管流出,以及从所述冷媒出管流入的冷媒通过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从所述冷媒进管流出。
优选地,所述冷媒出管与所述密封腔体的底部连通,所述冷媒进管与所述密封腔体的连通口位置高于所述冷媒出管与所述密封腔体的连通口位置;所述控制阀分别为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及第四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设于所述冷媒进管上,以控制冷媒流向所述密封腔体,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冷媒进管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口侧,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冷媒进管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进口侧;所述第二单向阀设于所述冷媒出管上,以控制冷媒从所述冷媒出管流出;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冷媒出管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口侧,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冷媒出管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进口侧;所述第三单向阀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上,以控制冷媒流向所述冷媒进管,所述第四单向阀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管上,以控制冷媒流向所述冷媒进管。
优选地,当冷媒从所述冷媒进管流入从所述冷媒出管流出时,所述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第三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当冷媒从所述冷媒出管流入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从所述冷媒进管流出时,所述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三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处于打开状态。
优选地,所述冷媒出管与所述密封腔体的下部连通,所述冷媒进管与所述密封腔体的连通口位置高于所述冷媒出管与所述密封腔体的连通口位置;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密封腔体的底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冷媒进管连通;所述控制阀分别为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及第四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设于所述冷媒进管上,以控制冷媒流向所述密封腔体,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冷媒进管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入口侧,所述第二单向阀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上,以控制冷媒流向所述冷媒进管;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媒出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密封腔体连通,且连通口位置高于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密封腔体的连通口位置,所述第三单向阀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管上,以控制冷媒流向所述冷媒进管;所述第四单向阀设于所述冷媒出管上,以控制冷媒从所述密封腔体流出,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冷媒出管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四单向阀的出口侧。
优选地,当冷媒从所述冷媒进管流入从所述冷媒出管流出时,所述第一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第二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当冷媒从所述冷媒出管流入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从所述冷媒进管流出时,所述第一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二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处于打开状态。
优选地,所述外管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所述外管的支座。
优选地,所述热水管的进水端及出水端从所述外管上伸出所述密封腔体;所述热水管的进水端在所述外管上的位置与所述冷媒进管与所述外管的连接位置齐平;所述热水管的出水端从所述密封腔体的底部贯穿所述外管的管壁。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多功能热水系统,所述多功能热水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阀、换热机组、节流装置及如上所述的壳管式换热器;所述壳管式换热器包括所述壳管式换热器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套设于所述内管上,且与所述内管之间形成一密封腔体,所述内管上缠绕有热水管;所述壳管式换热器还包括冷媒进管、冷媒出管以及将所述冷媒进管与所述冷媒出管连通的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冷媒进管和冷媒出管分别与所述密封腔体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冷媒进管和冷媒出管上分别设有控制冷媒流向的控制阀,所述控制阀、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冷媒进管以及冷媒出管形成通路切换装置,所述通路切换装置用于控制从所述冷媒进管流入的冷媒从冷媒出管流出,以及从所述冷媒出管流入的冷媒通过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从所述冷媒进管流出;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四通阀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四通阀的第二端与所述壳管式换热器的冷媒进管连通,所述壳管式换热器的冷媒出管经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换热机组的第一端连通;所述换热机组的第二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三端连通,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节流装置为呈蛇形设置的毛细管或者电子膨胀阀。
优选地,所述多功能热水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现有的壳管式换热器上增设第一连接管及第二连接管,且第一连接管及第二连接管分别将冷媒进管和冷媒出管相互连通,然后在冷媒进管、和冷媒出管、第一连接管及第二连接管上分别设置控制阀,通过各控制阀的导向作用使得该壳管式换热器在用作蒸发器使用时,冷媒从密封腔体的上部进入,下部流出,从而保证在密封腔体中换热后形成的液态冷媒及部分冷冻油都能够顺畅地从密封腔体内流出来,以保证系统冷媒机压缩机冷冻油的供应,从而提高整个系统工作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壳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壳管式换热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壳管式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的状态图;
图4为图2的另一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的壳管式换热器应用于多功能热水系统中用作冷凝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所示的壳管式换热器应用于多功能热水系统中用作蒸发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壳管式换热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壳管式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的状态图;
图10为图8所示的壳管式换热器应用于多功能热水系统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所示的壳管式换热器应用于多功能热水系统中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壳管式换热器。
参照图2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管式换热器包括内管10和外管11、所述外管11套设于所述内管10上,且与所述内管10之间形成一密封腔体12,所述内管10上缠绕有热水管13。
为了保证蒸发换热后的冷媒以及冷媒携带的冷冻油都能够从管道内流出,提高整机工作的稳定性,所述壳管式换热器还包括冷媒进管14、冷媒出管15及分别将所述冷媒进管14和冷媒出管15连通的第一连接管16和第二连接管17;所述冷媒进管14和冷媒出管15分别与所述密封腔体12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16、第二连接管17、冷媒进管14和冷媒出管15上分别设有控制冷媒流向的控制阀(图未示出),所述控制阀、第一连接管16、第二连接管17、冷媒进管14以及冷媒出管15形成通路切换装置,所述通路切换装置用于控制从所述冷媒进管14流入的冷媒从冷媒出管15流出,以及从所述冷媒出管15流入的冷媒通过第一连接管16和第二连接管17从所述冷媒进管14流出。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控制阀以及第一连接管16、第二连接管17的配合控制从所述冷媒进管14流入的冷媒从冷媒出管15流出,以及从所述冷媒出管15流入的冷媒通过第一连接管16和第二连接管17从所述冷媒进管14流出,可至少通过以下两种实施方式实现:
第一实施例:所述冷媒出管15与所述密封腔体12的底部连通,所述冷媒进管14与所述密封腔体12的连通口位置高于所述冷媒出管15与所述密封腔体12的连通口位置;所述控制阀分别为第一单向阀21,第二单向阀22、第三单向阀23及第四单向阀24,所述第一单向阀21设于所述冷媒进管14上,以控制冷媒流向所述密封腔体12,所述第一连接管16与所述冷媒进管14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单向阀21的出口侧,所述第二连接管17与所述冷媒进管14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单向阀21的进口侧;所述第二单向阀22设于所述冷媒出管15上,以控制冷媒从所述冷媒出管15流出;所述第一连接管16与所述冷媒出管15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二单向阀22的出口侧,所述第二连接管17与所述冷媒出管15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二单向阀22的进口侧;所述第三单向阀23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16上设有控制冷媒流向所述冷媒进管14,所述第四单向阀24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管17上,以控制冷媒流向所述冷媒进管14,其中控制阀也可以是其它控制冷媒从一端向另一端流动的其它阀体,如止回阀等。
当该壳管式换热器用作冷凝器使用时,即冷媒从冷媒进管14流入从冷媒出管15流出时,所述第一单向阀21和第二单向阀22处于打开状态(即第一单向阀21和第二单向阀22处于工作状态);所述第三单向阀23和第四单向阀24处于关闭状态;气态冷媒从冷媒进管14进,经第一单向阀21后流进所述密封腔体12,在所述密封腔体12内与所述热水管13换热后转变成液态冷媒,流向所述冷媒出管15,并经第二单向阀22从冷媒出管15流出。当该壳管式换热器用作蒸发器使用时,即冷媒从冷媒出管15流入通过第一连接管16和第二连接管17从冷媒进管14流出时,所述第一单向阀21和第二单向阀22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三单向阀23和第四单向阀24处于打开状态,冷媒从冷媒出管15进,由于第二单向阀22的作用,冷媒会依次经第二连接管17、冷媒进管14流进所述密封腔体12,在所述密封腔体12内蒸发吸热后变成气态冷媒,流向所述冷媒出管15,并依次经所述冷媒出管15、第一连接管16、冷媒进管14流出。
综上,本实施例提出的壳管式换热器在蒸发工作时,保证了在蒸发换热后的冷媒以及冷媒携带的冷冻油都能够从管道内流出,从而在换热系统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本实用新型壳管式换热器既可以当冷凝器使用又可以当蒸发器使用,这样就可以用在一些冷暖空调机组中,极大地扩大了壳管式换热器的使用范围。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管11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所述外管11的支座18。该支座18用于支撑整个壳管式换热器,且支撑固定整个壳管式换热器后,使得外管11的底部具有一定的空间,以设置冷媒出管15。
进一步地,所述热水管13的进水端131在所述外管11上的位置与所述冷媒进管14与外管11连接位置齐平;所述热水管13的出水端132从所述密封腔体12的下部贯穿所述外管11的管壁。本实施例的目在于增大冷媒与热水管13的换热面积,从而保证冷媒与热水管13内流过的水进行充分换热,提高换热效率。
第二实施例:所述冷媒出管15与所述密封腔体的底部连通,所述冷媒进管14与所述密封腔体12的连通口位置高于所述冷媒出管15与所述密封腔体12的连通口位置;所述第一连接管16的一端与所述封腔体的底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冷媒进管14连通,所述控制阀分别为第一单向阀21,第二单向阀22、第三单向阀23及第四单向阀24,所述第一单向阀21设于所述冷媒进管14上,以控制冷媒流向所述密封腔体12内,所述第一连接管16与所述冷媒进管14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二单向阀22的入口侧,所述第二单向阀22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16上设有控制冷媒流向所述冷媒进管14;所述第二连接管17的一端与所述冷媒出管15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封腔体连通,且连通口位置高于所述第一连接管16与所述密封腔体12的连通口位置,所述第三单向阀23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管17上,以控制冷媒流向所述冷媒进管14;所述第四单向阀24设于所述冷媒出管15上,以控制冷媒从所述密封腔体12流出,所述第二连接管17与所述冷媒出管15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四单向阀24的出口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内管10、外管11、密封腔体12及热水管13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内管10、外管11、密封腔体12及热水管13的结构基本一致,实施时可参考图4及图5所示的内管10、外管11、密封腔体12及热水管13的结构。
当该壳管式换热器用作冷凝器使用时,即冷媒从冷媒进管14流入从冷媒出管15流出时,所述第一单向阀21和第四单向阀24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第二单向阀22和第三单向阀23处于关闭状态;气态冷媒从冷媒进管14进,经第一单向阀21后流进所述密封腔体12,在所述密封腔体12内与所述热水管13换热后转变成液态冷媒,流向所述冷媒出管15,并经第四单向阀24从冷媒出管15流出。当该壳管式换热器用作蒸发器使用时,即当冷媒从冷媒出管15流入通过第一连接管16和第二连接管17从冷媒进管14流出时,所述第一单向阀21和第四单向阀22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二单向阀22和第三单向阀23处于打开状态,冷媒从冷媒出管15进,由于第四单向阀24的作用,冷媒会经第二连接管17流进所述密封腔体12,在所述密封腔体12内蒸发吸热后变成气态冷媒,流向所述第一连接管16,经所述第二单向阀22后流进所述冷媒进管14,最后冷媒进管14流出。
综上,本实施例提出的壳管式换热器在蒸发工作时,保证了在蒸发换热后的冷媒以及冷媒携带的冷冻油都能够从管道内流出,从而在换热系统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该壳管式换热器既可以当冷凝器使用又可以当蒸发器使用,这样就可以用在一些冷暖空调机组中,极大地扩大了壳管式换热器的使用范围。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管11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所述外管11的支座18。该支座18用于支撑整个壳管式换热器,且支撑固定整个壳管式换热器后,使得外管11的底部具有一定的空间,以设置冷媒出管15。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热水管13的进水端131在所述外管11上的位置与所述冷媒进管14与外管11连接位置齐平;所述热水管13的出水端132从所述密封腔体12的下部贯穿所述外管11的管壁。本实施例的目在于增大冷媒与热水管13的换热面积,从而保证冷媒与热水管13内流过的水进行充分换热,提高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多功能热水系统,结合参照图2至图7,所述多功能热水系统包括压缩机20、四通阀30、换热机组40、节流装置50及上述壳管式换热器60;所述压缩机20的排气口a1与所述四通阀30的第一端b1连通,所述四通阀30的第二端b2与所述壳管式换热器60的冷媒进管14连通,所述壳管式换热器60的冷媒出管15经所述节流装置50与所述换热机组40的第一端c1连通;所述换热机组40的第二端c2与所述四通阀30的第三端b3连通,所述四通阀30的第四端b4与所述压缩机20的回气口a2连通。其中,换热机组40可以是室内机,也可以是室外机。节流装置50可以是呈蛇形设置的毛细管或者电子膨胀阀。
需要说明的是,壳管式换热器60可以采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壳管式换热器60,也可采用上述第二实施例的壳管式换热器60,以下结合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壳管式换热器60与多功能热水系统进行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多功能热水系统的实施原理和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热水系统中壳管式换热器60的详细结构可参照上述第二实施例的壳管式换热器60,此处不再赘述,由于在多功能热水系统中使用了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壳管式换热器60,因此,本实用新型多功能热水系统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例如将换热机组40置于室内时,实现室内制热模式或者室内制冷+制热水模式。
具体地,当多功能热水系统运行室内制热模式,即壳管式换热器60用作冷凝器时,从压缩机20的排气口a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经四通阀30的第一端b1、第二端b2后,流向壳管式换热器60的冷媒进管14,经壳管式换热器60换热后,变成液态冷媒从壳管式换热器60的冷媒出管15流出,然后经节流装置50节流后,输送至换热机组40的第一端c1,经壳管式换热器60换热后,从壳管式换热器60的第二端c2流出,并经所述四通阀30的第三端b3、第四端b4后流向所述压缩机20的回气口a2,形成制冷+制热水循环。
当多功能热水系统运行室内制冷模式,即壳管式换热器60用作蒸发器时,从压缩机20的排气口a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从所述四通阀30的第一端b1进、第三端b3出,然后流向换热机组40的第二端c2,经换热机组40换热后,从换热机组40的第一端c1出,并经节流部件节流后变成液态冷媒流向所述管式换热器的冷媒出管15,由于第二单向阀22的作用,冷媒会依次经冷媒出管15、第二连接管17流进所述密封腔体12,在所述密封腔体12内蒸发吸热后变成气态冷媒,流向所述第一连接管16,并依次经所述第一连接管16、冷媒进管14流出,然后经所述四通阀30的第二端b2、第四端b4流向所述压缩机20的回气口a2,形成制冷循环。
进一步地,所述多功能热水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70,所述气液分离器70的第一端与所述四通阀30的第四端b4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器70的第二端与所述压缩机20的回气口a2连通。该气液分离器70用于对输送回压缩机20的冷媒进行气液分离。
此外,以下还结合上述第二实施例的壳管式换热器60与多功能热水系统进行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多功能热水系统的实施原理和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热水系统中壳管式换热器60的详细结构可参照上述第二实施例的壳管式换热器60,此处不再赘述,由于在多功能热水系统中使用了上述第二实施例的壳管式换热器60,因此,本实用新型多功能热水系统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例如将换热机组40置于室内时,实现室内制热模式或者室内制冷+制热水模式。
具体地,当多功能热水系统运行室内制热模式,即壳管式换热器60用作冷凝器时,从压缩机20的排气口a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经四通阀30的第一端b1、第二端b2后,流向壳管式换热器60的冷媒进管14,经壳管式换热器60换热后,变成液态冷媒从壳管式换热器60的冷媒出管15流出,然后经节流装置50节流后,输送至换热机组40的第一端c1,经换热机组40换热后,从换热机组40的第二端c2流出,并经所述四通阀3011的第三端b3、第四端b4后流向所述压缩机20的回气口a2,形成制冷+制热水循环。
当多功能热水系统运行室内制冷模式,即壳管式换热器60用作蒸发器时,从压缩机20的排气口a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从所述四通阀30的第一端b1进、第三端b3出,然后流向换热机组40的第二端c2,经换热机组40换热后,从换热机组40的第一端c1出,并经节流部件节流后变成液态冷媒流向所述管式换热器的冷媒出管15,由于第四单向阀24的作用,冷媒会经第二连接管17流进所述密封腔体12,在所述密封腔体12内蒸发吸热后变成气态冷媒,流向所述第一连接管16,经所述第二单向阀22后流进所述冷媒进管14,最后从冷媒进管14流出,然后经所述四通阀30的第二端b2、第四端b4流向所述压缩机20的回气口a2,形成制冷循环。
进一步地,所述多功能热水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70,所述气液分离器70的第一端与所述四通阀30的第四端b4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器70的第二端与所述压缩机20的回气口a2连通。该气液分离器70用于对输送回压缩机20的冷媒进行气液分离。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各附图中箭头均表示冷媒流向。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壳管式换热器,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套设于所述内管上,且与所述内管之间形成一密封腔体,所述内管上缠绕有热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管式换热器还包括冷媒进管、冷媒出管以及将所述冷媒进管与所述冷媒出管连通的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冷媒进管和冷媒出管分别与所述密封腔体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冷媒进管和冷媒出管上分别设有控制冷媒流向的控制阀,所述控制阀、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冷媒进管以及冷媒出管形成通路切换装置,所述通路切换装置用于控制从所述冷媒进管流入的冷媒从冷媒出管流出,以及从所述冷媒出管流入的冷媒通过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从所述冷媒进管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出管与所述密封腔体的底部连通,所述冷媒进管与所述密封腔体的连通口位置高于所述冷媒出管与所述密封腔体的连通口位置;所述控制阀分别为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及第四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设于所述冷媒进管上,以控制冷媒流向所述密封腔体,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冷媒进管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口侧,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冷媒进管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进口侧;所述第二单向阀设于所述冷媒出管上,以控制冷媒从所述冷媒出管流出;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冷媒出管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口侧,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冷媒出管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进口侧;所述第三单向阀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上,以控制冷媒流向所述冷媒进管,所述第四单向阀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管上,以控制冷媒流向所述冷媒进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当冷媒从所述冷媒进管流入从所述冷媒出管流出时,所述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第三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当冷媒从所述冷媒出管流入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从所述冷媒进管流出时,所述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三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处于打开状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出管与所述密封腔体的下部连通,所述冷媒进管与所述密封腔体的连通口位置高于所述冷媒出管与所述密封腔体的连通口位置;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密封腔体的底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冷媒进管连通;所述控制阀分别为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及第四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设于所述冷媒进管上,以控制冷媒流向所述密封腔体,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冷媒进管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入口侧,所述第二单向阀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上,以控制冷媒流向所述冷媒进管;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媒出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密封腔体连通,且连通口位置高于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密封腔体的连通口位置,所述第三单向阀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管上,以控制冷媒流向所述冷媒进管;所述第四单向阀设于所述冷媒出管上,以控制冷媒从所述密封腔体流出,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冷媒出管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四单向阀的出口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当冷媒从所述冷媒进管流入从所述冷媒出管流出时,所述第一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第二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当冷媒从所述冷媒出管流入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从所述冷媒进管流出时,所述第一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二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处于打开状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所述外管的支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管的进水端及出水端从所述外管上伸出所述密封腔体;所述热水管的进水端在所述外管上的位置与所述冷媒进管与所述外管的连接位置齐平;所述热水管的出水端从所述密封腔体的底部贯穿所述外管的管壁。
8.一种多功能热水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阀、换热机组及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热水系统还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壳管式换热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四通阀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四通阀的第二端与所述壳管式换热器的冷媒进管连通,所述壳管式换热器的冷媒出管经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换热机组的第一端连通;所述换热机组的第二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三端连通,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功能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装置为呈蛇形设置的毛细管或者电子膨胀阀。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功能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热水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758256.4U CN204345974U (zh) | 2014-12-04 | 2014-12-04 | 壳管式换热器及多功能热水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758256.4U CN204345974U (zh) | 2014-12-04 | 2014-12-04 | 壳管式换热器及多功能热水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345974U true CN204345974U (zh) | 2015-05-20 |
Family
ID=53229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758256.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45974U (zh) | 2014-12-04 | 2014-12-04 | 壳管式换热器及多功能热水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345974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49387A (zh) * | 2015-06-25 | 2015-09-3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热泵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CN113375364A (zh) * | 2020-02-21 | 2021-09-10 | 浙江盾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热泵系统 |
-
2014
- 2014-12-04 CN CN201420758256.4U patent/CN20434597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49387A (zh) * | 2015-06-25 | 2015-09-3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热泵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CN113375364A (zh) * | 2020-02-21 | 2021-09-10 | 浙江盾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热泵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652663U (zh) | 热回收热泵空调系统 | |
CN102645060A (zh) | 多联机空调系统 | |
CN104075477A (zh) | 一种复叠式高温热泵 | |
CN204345974U (zh) | 壳管式换热器及多功能热水系统 | |
CN201569204U (zh) | 可平衡冷媒量的空调系统 | |
CN203964449U (zh) | 一种单双级可切换的热泵 | |
CN203132097U (zh) | 空调器及其热交换系统 | |
CN110567184A (zh) | 一种带热水和地暖的多联机 | |
CN204574649U (zh) | 一种用于空调机组的回热和气液分离组合结构 | |
CN201866995U (zh) | 热水空调系统 | |
CN103471192B (zh) | 多联式热回收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
CN201034394Y (zh) | 一种空调热泵热水机组 | |
CN210663435U (zh) | 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 | |
CN210980419U (zh) | 一种带热水和地暖的多联机 | |
CN201255527Y (zh) | 水冷热泵型多联式空调机组 | |
CN204240639U (zh) | 热泵空调系统 | |
CN203869367U (zh) | 一种地暖、热水器、空调三合一机组 | |
CN203785316U (zh) | 空气源热泵机组 | |
CN203940648U (zh) | 一种复叠式高温热泵 | |
CN105910317A (zh) | 速热三联供系统 | |
CN203396152U (zh) | 多功能热泵空调系统 | |
CN103277930B (zh) | 双压缩机节能空调 | |
CN204513847U (zh) | 一种空调热水连供装置 | |
CN206352904U (zh) | 空调热水器一体机 | |
CN105890218B (zh) | 可实现热回收的三联供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0 Termination date: 20211204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