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37982U - 一种蒸汽吸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蒸汽吸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37982U
CN204337982U CN201420746013.9U CN201420746013U CN204337982U CN 204337982 U CN204337982 U CN 204337982U CN 201420746013 U CN201420746013 U CN 201420746013U CN 204337982 U CN204337982 U CN 2043379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absorption tower
nozzle
pipe line
st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74601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希栋
王广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74601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3379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379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3798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蒸汽吸收装置,该蒸汽吸收装置包括:至少一组吸收单元,每组吸收单元包括:吸收塔,其上设有进汽口和出汽口,且内部设有位于进汽口和出汽口之间的第一喷嘴组件;进汽管线,与吸收塔的进汽口相连通,内部设有第二喷嘴组件;出汽管线,与吸收塔的出汽口相连通,沿蒸汽流动方向位于最前端的吸收单元中的进汽管线与蒸汽源相连通;储液箱,与每组吸收单元中吸收塔的液体出口相连通;尾气吸收管线,一端与沿蒸汽流动方向位于最末端的吸收单元中的出汽管线相连通,另一端与储液箱相连通,且尾气吸收管线内部设有第三喷嘴组件。该蒸汽吸收装置能减少蒸汽外排,并实现对蒸汽中热能进行回收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蒸汽吸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蒸汽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是工业大国,存在各种各样的化工原料的生产厂家。在大部分化工原料的合成过程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目前针对于这些被释放的热能,通常考虑的是如何移除热能以避免其对反应的发生造成负面影响。
以聚氯乙烯生产工艺为例,其中氯乙烯单体是由乙炔和氯化氢反应形成,乙炔和氯化氢之间的反应会释放一定量的热能。现有的氯乙烯是在装有触媒的转化器内反应形成,为了控制反应温度,反应所释放的热量利用冷却介质水移走。而由冷却介质水在吸收热量后转化为汽水混合物。目前,这种汽水混合物的处理方式是通过设置汽水分离器对汽水混合物进行分离,使得蒸汽和热水分别由各自的管路输送并同时进入热水罐。在这种方式中,由于常规使用的热水罐为开口式热水罐,这就造成大量的蒸汽在热水罐上部放空口上排出,造成了大量的热能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蒸汽吸收装置,以回收水蒸气中所携带的热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蒸汽吸收装置,该蒸汽吸收装置包括:
至少一组吸收单元,每组吸收单元包括:
吸收塔,其上设有进汽口和出汽口,且内部设有位于进汽口和出汽口之间的第一喷嘴组件;
进汽管线,与吸收塔的进汽口相连通,内部设有第二喷嘴组件;
出汽管线,与吸收塔的出汽口相连通,
沿蒸汽流动方向位于最前端的吸收单元中的进汽管线与蒸汽源相连通;
储液箱,与每组吸收单元中吸收塔的液体出口相连通;
尾气吸收管线,一端与沿蒸汽流动方向位于最末端的吸收单元中的出汽管线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储液箱相连通,且尾气吸收管线内部设有第三喷嘴组件。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蒸汽吸收装置,设置有至少一组吸收单元和尾气吸收管线,通过在各吸收单元的进液管线和吸收塔,以及尾气吸收管线中设置多组喷嘴组件对蒸汽进行喷淋吸收。与此同时,利用蒸汽在各吸收单元的进液管线和吸收塔,以及尾气吸收管线中流通的过程中蒸汽动态压力变化所产生的压力差提高换热介质对蒸汽的吸收能力,增强喷淋吸收的效果,进而在减少蒸汽外排浪费热能的情况下,实现对蒸汽中热能进行回收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蒸汽吸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蒸汽吸收装置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吸收单元
110  吸收塔        111  喷嘴
113  气相分布器    115  丝网除沫器
130  进汽管线      131  第一进汽喷嘴
133  出汽喷嘴      150  出汽管线
300  储液箱
500  尾气吸收管线
501  第二进汽喷嘴  503  插入件
710  第一排气管线  730  第二排气管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正如背景技术部分所提及的,在现有技术中大部分化工原料的合成过程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由这部分热能换热所形成的蒸汽会大部分被外排,造成热能浪费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蒸汽吸收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该蒸汽吸收装置包括至少一组吸收单元100、储液箱300和尾气吸收管线500。其中每组吸收单元100包括吸收塔110、进汽管线130和出汽管线150。吸收塔110上设有进汽口和出汽口,且内部设有位于进汽口和出汽口之间的第一喷嘴组件;进汽管线130与吸收塔110的进汽口相连通,内部设有第二喷嘴组件;出汽管线150与吸收塔110的出汽口相连通。在该蒸汽吸收装置沿蒸汽流动方向位于最前端的吸收单元100中的进汽管线130与蒸汽源相连通;储液箱300与每组吸收单元100中吸收塔110的液体出口相连通;尾气吸收管线500一端与沿蒸汽流动方向位于最末端的吸收单元100中的出汽管线150相连通,另一端与储液箱300相连通,且尾气吸收管线500内部设有第三喷嘴组件。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上述蒸汽吸收装置,设置有至少一组吸收单元100和尾气吸收管线500,通过在各吸收单元100的进液管线130和吸收塔110,以及尾气吸收管线500中设置多组喷嘴组件对蒸汽进行喷淋吸收,将蒸汽转化为水,并回收蒸汽中热能。
与此同时,本实用新型上述所提供的蒸汽吸收装置中,通过在吸收塔110中设置第一喷嘴组,在与吸收塔110进汽口相连的进液管线130(横截面积小于吸收塔110)中设置的第二喷嘴组,在与吸收塔110出液口相连的尾气吸收管线500(横截面积小于吸收塔110)中设置的第三喷嘴组,使蒸汽在流动过程中,经横截面较小的管线流入横截面较大的吸收塔,再经横截面较大的吸收塔流入横截面较小的管线,利用蒸汽流通面积的反复变化,改变换热介质的流通速度和蒸汽的动态压力,并利用蒸汽动态压力变化所产生的压力差提高换热介质对蒸汽的吸收能力,增强喷淋吸收的效果,进而能减少蒸汽外排,并实现对蒸汽中热能进行回收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上述蒸汽吸收装置可根据所产生的蒸汽量,合理地选择吸收单元100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上述蒸汽吸收装置中优选包括2至5组串联连接的吸收单元100,例如2组、3组、4组或5组。当上述蒸汽吸收装置中包括2至5组串联连接的吸收单元100时,相连通两组吸收单元100中,沿蒸汽流动方向位于后端的吸收单元100中的进汽管线130与位于前端的吸收单元100中的出汽管线150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上述蒸汽吸收装置同时包括多个吸收单元100时,即在装置中同时包括多个吸收塔110,以及多个与吸收塔110进汽口相连的进液管线130。这就使得蒸汽在流动过程中,会多次经横截面较小的管线流入横截面较大的吸收塔,并多次经横截面较大的吸收塔流入横截面较小的管线,进而有利于利用蒸汽的流通速度和动态压力的反复变化,提高换热介质对蒸汽的吸收能力,增强喷淋吸收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蒸汽吸收装置中对于吸收塔110和设置在吸收塔110中的第一喷嘴组件并没有特殊的要求,只要能够供蒸汽流通,并对流通的蒸汽进行喷淋吸收即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上述吸收塔110为立式吸收塔,第一喷嘴组件包括沿吸收塔110轴向依次设置的多组喷嘴组,优选为3-5组,例如3组、4组或5组。每组喷嘴组包括沿吸收塔周向设置的多个喷嘴111,优选为3-10个,例如3个、4个、5个、6个、7个、8个、9个或10个喷嘴。相邻两组喷嘴组中喷嘴相应设置或者交叉设置。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上述蒸汽吸收装置中,通过将吸收塔110设为立式吸收塔,并沿吸收塔110轴向依次设置的多组喷嘴组,将蒸汽与各组喷嘴组之间形成对流形式,以增加换热介质与蒸汽之间的接触时间。同时,在设置相邻两组喷嘴组中喷嘴位置时,为了便于设置换热介质进料管线,优选将相邻两组喷嘴组中喷嘴相应设置,这样一条换热介质进液管线就可同时与位于同一竖直面内的多个喷嘴相连,以进行供液。为了便于将喷嘴分布的更为均匀,增加换热介质与蒸汽之间的接触面,优选将相邻两组喷嘴组中喷嘴交叉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蒸汽吸收装置中对于进汽管线130和设置在进汽管线130中的第二喷嘴组件并没有特殊的要求,只要能够供蒸汽流通,并对流通的蒸汽进行喷淋吸收即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进汽管线130为竖直管线,进汽管线130的上部设有第一蒸汽入口,且底端弯折与储液箱300相连通;第二喷嘴组件包括:第一进汽喷嘴131和出汽喷嘴133。第一进汽喷嘴131固定在进汽管线130的顶端,且喷嘴开口端向下延伸至第一蒸汽入口的上方;出汽喷嘴133固定在进汽管线靠近弯折部位的侧壁上,且喷嘴开口偏离水平方向向下延伸至与吸收塔110的进汽口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上述蒸汽吸收装置中,通过在进汽管线130上第一蒸汽入口上方设置第一进汽喷嘴131,使进入进汽管线130的蒸汽快速与换热介质直接接触,增加在进汽管线130中蒸汽与换热介质的接触时间,通过将第一进汽喷嘴131固定在竖直管线的顶端,利用重力增加由第一进汽喷嘴131喷淋出的换热介质的喷淋速度,扩大在进汽管线130中蒸汽动态压力变化量,促进换热介质对蒸汽的吸收量。同时,通过在进汽管线130上设置与吸收塔110的进汽口相对设置出汽喷嘴133,该出汽喷嘴133的设置一方面通过增加喷嘴数量,增加蒸汽吸收力度,另一方面给将要流入吸收塔110的蒸汽施以动力,使其能够更均匀的分布在吸收塔中。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蒸汽吸收装置中,为了使得进入吸收塔110内部的蒸汽分布的更均匀,与第一喷嘴组的换热介质更充分的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上述吸收塔110的内部设置有气相分布器113,进汽口设置在吸收塔110的侧壁上,气相分布器113靠近进汽口的一侧高于进汽口,远离进汽口的一侧低于进汽口的倾斜设置在进汽口与第一喷嘴组件之间。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上述蒸汽吸收装置中,气相分布器113的倾斜方向与出汽喷嘴133的喷嘴开口向下延伸的方向平行。通过使两者相匹配的平行设置,利用由出汽喷嘴133喷射的换热介质,推动蒸汽在与气相分布器113平行的方向上流动的更远,进而促使蒸汽更均匀的通过气相分布器113向上流动。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蒸汽吸收装置中,为了减少由吸收塔110流出的蒸汽中携带喷淋过程中所产生的泡沫物污染堵塞出液管线。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上述吸收塔110的内部设置有丝网除沫器115,丝网除沫器115位于出汽口与第一喷嘴组件之间。优选,所使用的丝网除沫器115为金属丝网除沫器,更优选该丝网除沫器靠近吸收塔110的出汽口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蒸汽吸收装置中对于尾气吸收管线500和设置在尾气吸收管线500中的第三喷嘴组件并没有特殊的要求,只要能够供蒸汽流通,并对流通的蒸汽进行喷淋吸收即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尾气吸收管线500为竖直管线,尾气吸收管线500的上部设有第二蒸汽入口;第三喷嘴组件包括第二进汽喷嘴501,第二进汽喷嘴501固定在尾气吸收管线500的顶端,且喷嘴开口端向下延伸至第二蒸汽入口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上述蒸汽吸收装置中,通过在尾气吸收管线500上第二蒸汽入口上方设置第二进汽喷嘴501,使进入尾气吸收管线500的蒸汽快速与换热介质直接接触,增加在尾气吸收管线500中蒸汽与换热介质的接触时间,同时,通过将第二进汽喷嘴501固定在竖直管线的顶端,利用重力增加由第一进汽喷嘴131喷淋出的换热介质的喷淋速度,扩大在尾气吸收管线500中蒸汽动态压力变化量,促进换热介质对蒸汽的吸收量。优选地,在尾气吸收管线500的底端还可以设置有外排出口,以排出尾气吸收管线500中所存留的换热介质。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蒸汽吸收装置中,为了节省设备空间,优选将各吸收单元100设置在储液箱300的上方,并通过设置支撑架支撑各吸收单元100中的吸收塔110、进液管线130和出液管线15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上述吸收单元100中,各吸收塔110设置在储液箱300上,底部与储液箱300相连通形成液体出口。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上述蒸汽吸收装置中,吸收塔110的侧壁延伸至储液箱300的内部形成支撑隔板。通过将吸收塔110的侧壁延伸至储液箱300的内部形成支撑隔板有利于加强设备稳定性,形成稳定结构。其中,吸收塔110的侧壁可以部分延伸至储液箱300的内部,也可以全部延伸至储液箱300的内部。当吸收塔110的侧壁全部延伸至储液箱300的内部时,在位于储液箱300的内部的吸收塔110的侧壁上设置有与储液箱300内腔相通的液体流通口。
随着蒸汽在蒸汽吸收装置中的流动,蒸汽的量会逐渐减少,当蒸汽的量已经减少到很低的情况下,如果依然通过再设置一组吸收单元的方式吸收剩余的少量蒸汽,不但提高了设备成本,而且增加了耗能。
综合考虑设备成本与热能回收,为了处理经尾气吸收管线500处理后依然存在的少量蒸汽,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蒸汽吸收装置还包括排气管线组件,排气管线组件包括第一排气管线710和第二排气管线730。第一排气管线710为竖直管线,底端与储液箱300相连通,且第一排气管线710上设有排气口。第二排气管线730一端与尾气吸收管线500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排气管线710相连通。其中,优选第二排气管线730靠近第一排气管线710与储液箱300相连通的一端设置,更优选,第二排气管线730为水平管线。在本实用新型上述蒸汽吸收装置中,通过设置排气管线组件,在不影响上述蒸汽吸收装置中运行的情况下,将剩余的少量蒸汽排出,进而减少设备投入。
在蒸汽吸收过程中,会有少量气体混合在换热介质中,这些气体的存在不利于换热介质的保持与再利用,为了进一步处理经尾气吸收管线500处理后混合在换热介质中的少量蒸汽,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尾气吸收管线500上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插入件503,插入件503插入到储液箱300内部,位于第一排气管线与储液箱300连接端的下方,且插入件503的上表面上均布有气孔。优选,该插入件503靠近尾气吸收管线(竖直管线)500的底端设置。
在这种结构中,位于尾气吸收管线500中的换热介质在由插入件503向储液箱300的流动过程中,混合液中的气体溶液向上运动至管壁上方,此时经由插入件503上表面上的气孔就可向上流入到储液箱300中,并进一步沿与储液箱300相通的第一排气管线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蒸汽吸收装置中,为了缩减设备空间,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蒸汽吸收装置中第一排气管线710的顶端相上延伸至与沿蒸汽流动方向位于最末端的吸收单元100的出汽管线150中沿水平方面延伸的管段相抵接,以支撑出汽管线150。将第一排气管线710设置为这种结构,有利于在为沿蒸汽流动方向位于最末端的吸收单元100的出汽管线150提供支撑的同时,优化设备结构,减少设备占地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蒸汽吸收装置包括两组吸收单元100、储液箱300、尾气吸收管线500以及第一排气管线710和第二排气管线730。其中,
各吸收单元100包括立式的吸收塔110、与吸收塔110的进汽口相连通的进汽管线130,以及与吸收塔110的出汽口相连通出汽管线150。各吸收单元100中吸收塔110内部设置有第一喷嘴组、气相分布器113和丝网除沫器115。其中,第一喷嘴组件位于吸收塔110进汽口和出汽口之间,包括沿吸收塔110轴向依次设置的三组喷嘴组,每组喷嘴组包括沿吸收塔110周向设置的三个喷嘴111,相邻两组喷嘴组中喷嘴相应设置或者交叉设置。气相分布器113一侧高于进汽口进汽口设置在吸收塔110的侧壁上,另一侧低于进汽口的倾斜设置在进汽口与第一喷嘴组件之间。丝网除沫器115位于出汽口与第一喷嘴组件之间。各吸收单元100中进汽管线130为竖直管线,该进汽管线130的上部设有第一蒸汽入口,且底端弯折与储液箱300相连通;在该进汽管线130的内部设有第二喷嘴组件。第二喷嘴组件包括第一进汽喷嘴131和出汽喷嘴133。第一进汽喷嘴131固定在进汽管线130的顶端,且喷嘴开口端向下延伸至第一蒸汽入口的上方;出汽喷嘴133固定在进汽管线靠近弯折部位的侧壁上,且喷嘴开口偏离水平方向向下延伸,且与吸收塔的进汽口相对设置。
两组吸收单元100串联设置,沿蒸汽流动方向位于前端吸收单元100中的进汽管线130与蒸汽源相连通,位于后端的吸收单元100中的出汽管线150相连通。
储液箱300设置在各吸收单元100中吸收塔110下,各吸收塔110储液箱300的底部与储液箱300相连通,且各吸收塔110的侧壁延伸至储液箱300的内部形成支撑隔板,各支撑隔板上形成有与储液箱300相连通的液体流通口,储液箱300上设有与外部相连通的液体流通口。
尾气吸收管线500为竖直管线,上部设有与沿蒸汽流动方向位于后端的吸收单元100中的出汽管线150相连通的第二蒸汽入口,下部设有插入到储液箱300内部的插入件503,且尾气吸收管线500内部设有第三喷嘴组件。其中,第三喷嘴组件包括第二进汽喷嘴501,第二进汽喷嘴501固定在尾气吸收管线500的顶端,且喷嘴开口端向下延伸至第二蒸汽入口的上方。
排气管线组件包括第一排气管线710和第二排气管线730。第一排气管线710为竖直管线,底端与储液箱300相连通,顶端相上延伸至与沿蒸汽流动方向位于后端的吸收单元100的出汽管线150中沿水平方面延伸的管段相抵接,以支撑出汽管线150,且第一排气管线710上设有排气口;第二排气管线730一端与尾气吸收管线500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排气管线710相连通。尾气吸收管线500插入到储液箱300内部的插入件503位于第一排气管线与储液箱300连接端的下方,且插入件503的上表面上均布有气孔。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上述蒸汽吸收装置在实际操作中,蒸汽被输送至第一个吸收单元的进汽管线中,进行第一次喷淋,随后进入第一个吸收单元的吸收塔中进行第二次喷淋,进入第二个吸收单元的进汽管线中,进行第三次喷淋,随后进入第二个吸收单元的吸收塔中进行第四次喷淋,进入尾气吸收管线500中进行第五次喷淋。在五次喷淋的过程中,第一次、第三次和第五次是在管线中进行的,由于管线的直径远远小于吸收塔的直径,相同体积换热介质在管线中的流速小于在吸收塔中的流速,蒸汽在管线中的动态压力大于吸收塔中的动态压力,而第二次和第四次是在吸收塔中进行的,由于吸收塔的直径远远小于管线的直径,相同体积换热介质在吸收塔中的流速大于在管线中的流速,蒸汽在吸收塔中的动态压力小于吸收塔中的动态压力。这种流速与压力的重复的相对变化为换热介质吸收蒸汽提供了一个外在压力,有利于促进换热介质与蒸汽之间的吸附换热,提高对蒸汽的吸收效果。
另外,在实际操作中,经上述蒸汽吸收装置吸收处理后,如果在尾气吸收管线500中还存在少量的蒸汽,可通过与尾气吸收管线500相连通的第二排气管线730流入第一排气管线710中,并有第一排气管线710上的排气口排出。如果在尾气吸收管线500的换热介质中混合有未被吸收的蒸汽,可在被输送至储液箱300的过程中,由位于插入件503上表面的气孔排出,并沿第一排气管线710上的排气口排出。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上述蒸汽吸收装置能够用以吸收蒸汽,以避免蒸汽外排对操作人员造成损害,同时能够回收蒸汽中的热能,通过对所回收的热能进行再利用,以减少热能损耗。
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上述蒸汽吸收装置回收的热能(携带在换热介质中),可用于进一步对其他设备或反应原料进行供热、换热或者以其他方式提供能量。
本实用新型中,换热介质可以为各种温度低于蒸汽温度的液体物质,优选为温度为5-60℃的水。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2)

1.一种蒸汽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吸收装置包括:
至少一组吸收单元(100),每组所述吸收单元(100)包括:
吸收塔(110),其上设有进汽口和出汽口,且内部设有位于所述进汽口和所述出汽口之间的第一喷嘴组件;
进汽管线(130),与所述吸收塔(110)的进汽口相连通,内部设有第二喷嘴组件;
出汽管线(150),与所述吸收塔(110)的出汽口相连通,
沿蒸汽流动方向位于最前端的所述吸收单元(100)中的进汽管线(130)与蒸汽源相连通;
储液箱(300),与每组所述吸收单元(100)中吸收塔(110)的液体出口相连通;
尾气吸收管线(500),一端与沿蒸汽流动方向位于最末端的所述吸收单元(100)中的出汽管线(150)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储液箱(300)相连通,且所述尾气吸收管线(500)内部设有第三喷嘴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吸收装置包括串联连接的2至5组所述吸收单元(1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110)为立式吸收塔,所述第一喷嘴组件包括沿所述吸收塔(110)轴向依次设置的多组喷嘴组,每组喷嘴组包括沿所述吸收塔(110)周向设置的多个喷嘴(111),相邻两组喷嘴组中喷嘴相应设置或者交叉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汽管线(130)为竖直管线,所述进汽管线(130)的上部设有第一蒸汽入口,且底端弯折与所述储液箱(300)相连通;
所述第二喷嘴组件包括:
第一进汽喷嘴(131),固定在所述进汽管线(130)的顶端,且喷嘴开口端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一蒸汽入口的上方;
出汽喷嘴(133),固定在所述进汽管线(130)靠近弯折部位的侧壁上,且喷嘴开口偏离水平方向向下延伸,且与所述吸收塔的进汽口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110)的内部设置有气相分布器(113),所述进汽口设置在所述吸收塔(110)的侧壁上,所述气相分布器(113)靠近所述进汽口的一侧高于所述进汽口,远离所述进汽口的一侧低于所述进汽口的倾斜设置在所述进汽口与所述第一喷嘴组件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相分布器(113)的倾斜方向与出汽喷嘴(133)的喷嘴开口向下延伸的方向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110)的内部设置有丝网除沫器(115),所述丝网除沫器(115)位于所述出汽口与所述第一喷嘴组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尾气吸收管线(500)为竖直管线,所述尾气吸收管线(500)的上部设有第二蒸汽入口;
所述第三喷嘴组件包括第二进汽喷嘴(501),所述第二进汽喷嘴(501)固定在所述尾气吸收管线(500)的顶端,且喷嘴开口端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二蒸汽入口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吸收塔(110)设置在所述储液箱(300)上,底部与所述储液箱(300)相连通形成所述液体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吸收装置还包括排气管线组件,所述排气管线组件包括:
第一排气管线(710),所述第一排气管线(710)为竖直管线,底端与所述储液箱(300)相连通,且所述第一排气管线(710)上设有排气口;
第二排气管线(730),所述第二排气管线(730)一端与所述尾气吸收管线(500)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气管线(710)相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吸收管线(500)上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插入件(503),所述插入件(503)插入到所述储液箱(300)内部,位于所述第一排气管线与所述储液箱(300)连接端的下方,且所述插入件(503)的上表面上均布有气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管线(710)的顶端相上延伸至与沿蒸汽流动方向位于最末端的吸收单元(100)的出汽管线(150)中沿水平方面延伸的管段相抵接,以支撑所述出汽管线(150)。
CN201420746013.9U 2014-12-02 2014-12-02 一种蒸汽吸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379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46013.9U CN204337982U (zh) 2014-12-02 2014-12-02 一种蒸汽吸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46013.9U CN204337982U (zh) 2014-12-02 2014-12-02 一种蒸汽吸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37982U true CN204337982U (zh) 2015-05-20

Family

ID=53221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746013.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37982U (zh) 2014-12-02 2014-12-02 一种蒸汽吸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3798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9567A (zh) * 2014-12-02 2016-06-29 刘希栋 一种蒸汽吸收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9567A (zh) * 2014-12-02 2016-06-29 刘希栋 一种蒸汽吸收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20384B (zh) 一种常压法吸收高浓度氮氧化物的设备
CN105457451A (zh) 一种氨气吸收装置
CN201101932Y (zh) 集成净化塔
CN213286239U (zh) 不溶性烷烃挥发废气冷凝回收装置
CN103288142A (zh) 一种三氯化铁生产工艺及生产设备
CN104208994B (zh) 焦亚硫酸钠尾气脱硫工艺
CN104495757A (zh) 硫酸装置中so3吸收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
CN204337982U (zh) 一种蒸汽吸收装置
CN103432919B (zh) 一种液氨制氨水装置
CN200974818Y (zh) 尿素造粒尾气的气液并流式冷却洗涤器
WO2024011887A1 (zh) 一种二氧化碳吸收系统
CN202237714U (zh) 一种尾气吸收系统
CN214020023U (zh) 一种氯化氢甲醇溶液的制备装置
CN210528472U (zh) 一种硫酸再生系统
CN201889156U (zh) 组合碱洗塔
CN105709567A (zh) 一种蒸汽吸收装置
CN204251349U (zh) U形流式尿素热解反应器
CN204261536U (zh) 一种氯化氢合成尾气循环吸收系统
CN203711036U (zh) 3,4-二甲基吡唑合成装置
CN205965076U (zh) 锗烷精馏系统
CN202682825U (zh) 生产聚合氯化铝用反应釜的酸雾回收装置
CN207046877U (zh) 一种聚合氯化铝生产中热能回用装置
CN206343059U (zh) 一种氯化氢吸收装置
CN204911117U (zh) 一种萘系减水剂生产线的尾气排放系统
CN104959006A (zh) 锅炉烟气处理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0

Termination date: 2018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