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61554U - 一种免通风橱消煮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免通风橱消煮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61554U
CN204261554U CN201420714960.XU CN201420714960U CN204261554U CN 204261554 U CN204261554 U CN 204261554U CN 201420714960 U CN201420714960 U CN 201420714960U CN 204261554 U CN204261554 U CN 2042615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m
disappear
tube
disappears
waste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71496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钊彦
蔡剑
周琴
王笑
戴廷波
曹卫星
姜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2071496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615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615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6155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免通风橱消煮器,包括消煮室(1)和控制电机(2),所述消煮室(1)的上方设有封闭的顶盖(3),顶盖(3)与消煮室(1)的上壁之间构成一个夹层空腔(4);抽气管(5)的吸气口经由夹层空腔(4)伸入至消煮室(1)的内腔前部上方,该抽气管(5)的出口与位于消煮室(1)下方的废气吸收池(6)内的冷却管(7)相连,冷却管(7)与位于控制电机(2)后侧的高压耐腐蚀风机(8)的吸气口相连通,且风机(8)的出气口与曝气管(9)相连通,该曝气管(9)位于废气吸收池(6)内的水平部分呈回形针结构布置。本实用新型的设备占地空间小、吸收效率高且使用寿命长。

Description

一种免通风橱消煮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动物、土壤、食品化学分析等研究工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吸收效率高、占用空间小、安全性高的免通风橱消煮器。
背景技术
全球环境不断恶化,近些年引起了人类的广泛关注,但是真正行动的和付诸行动的环境保护措施甚少。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如何不会额外增加污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在科学研究领域,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不能引入额外的污染。现有样品消煮装置,都是单一的废气收集装置,并没有很好的做到废气吸收利用一体化并且吸收后次级产物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目前国内市场上运用较多的均为开放式消煮炉,配置体积较大的密闭抽风系统,抽出的腐蚀性气体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大气。但是目前的市场上产品具有以下不足:1、国外进口产品价格高昂,并不能在国内大面积的推广,因此降低了产品的普及率,同时在产品的维护方面,也不便于管理和与厂商协商使用中产生的问题;2、国内的产品一般将试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气体抽出,并未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入空气中,容易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这种方式还需要赶回增加额外的通风橱,以排除污染气体,增加成本;3、部分产品有抽气吸收装置,但是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污染气体吸收效率和吸收液的重新利用问题;4、传统的消煮装置不仅操作不便而且占用空间较大,一般都需要单独的隔间进行消煮处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集样品消煮、废气吸收以及吸收液二次利用与一体的免通风橱消煮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
一种免通风橱消煮器,包括封闭式的消煮室和与其电气相连的控制电机,消煮室内设有消煮器及相应的冷却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消煮室的上方设有封闭的顶盖,顶盖与消煮室的上壁之间构成一个夹层空腔;抽气管的吸气口经由夹层空腔伸入至消煮室的内腔前部上方,该抽气管的出口与位于消煮室下方的废气吸收池内的冷却管相连,冷却管与位于控制电机后侧的高压耐腐蚀风机的吸气口相连通,且风机的出气口与曝气管相连通,该曝气管位于废气吸收池内的水平部分呈回形针结构布置。
伸出废气吸收池后的部分冷却管上行与位于风机上部的吸气口相连通,且该部分冷却管的底端设有冷凝水排液阀。
位于废气吸收池内的水平部分曝气管通过先上行再下行的方式与位于风机下部的出气口相连通。
所述抽气管与冷却管相连的竖直部分位于消煮室的后侧,且该部分的抽气管外设有保护管套以保护抽气管并使得废气吸收池内未吸收的废气能够经由保护管套和抽气管间隙和夹层空腔回流至消煮室内被抽气管再次抽取。
所述消煮室的上壁呈后长前短的折型设计,使得抽气管的上部斜向上跨越夹层空腔后再伸入消煮室内。
所述曝气管的水平部分位于废气吸收池的吸收液液面下。
所述消煮室的正面设有双开上提门。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高压耐腐蚀风机吸取消煮室内的废气,抽风口设置在消煮室的内腔上部前侧位置,经由夹层空腔和位于废气吸收池内的冷却管进入风机,耐腐蚀高压风机较好地解决了普通抽风机不耐酸腐蚀及气压不足的缺点,在充分保证抽气能力的前提下经由曝气管将废气排入废气吸收池中,同时大大延长了风机的使用寿命,曝气管的增加使得吸收液与废气接触面积大幅增加,显著增加了废气的吸收效率;并采用一体化的设计,充分节约了空间,降低了废气泄漏所造成空气污染的风险。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截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水排液阀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曝气管水平部分结构示意图。
其中:1—消煮室;2—控制电机;3—顶盖;4—夹层空腔;5—抽气管;6—废气吸收池;7—冷却管;8—风机;9—曝气管;10—冷凝水排液阀;11—保护管套;12—双开上提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5所示:一种免通风橱消煮器,包括封闭式的消煮室1和与其电气相连的控制电机2,消煮室1内设有消煮器及相应的冷却管架,PVC板做成的封闭式的消煮室1对消煮系统进行封闭保护,以阻止消煮产生的废气(SO4、NO2等)外泄,且消煮室1的正面设有双开上提门12。在消煮室1的上方设有封闭的顶盖3,顶盖3与消煮室1的上壁之间构成一个夹层空腔4,消煮室1的上壁即夹层空腔4的底部呈后长前短的折型设计;在控制电机2的后侧设有高压耐腐蚀风机8,高压耐腐蚀风机8的吸气口与冷却管7相连通,冷却管7的一部分伸入消煮室1下方的废气吸收池6后端部向上与竖直部分位于消煮室1后侧的抽取管5的下端相连通,抽取管5的上部斜向上跨越夹层空腔4后再伸入消煮室1内用以吸收废气,即该抽气管5的吸气口经由夹层空腔4伸入至消煮室1的内腔前部上方,风机8的出气口与曝气管9相连通,曝气管9的水平部分位于废气吸收池6的吸收液液面下且该水平部分曝气管9呈回形针结构布置。具体来说,伸出废气吸收池6后的部分冷却管7上行与位于风机8上部的吸气口相连通,且该部分冷却管7的底端设有冷凝水排液阀10以防冷凝水过多影响机器运行;同时,位于废气吸收池6内的水平部分曝气管9通过先上行再下行的方式与位于风机8下部的出气口相连通;冷却管7和曝气管9的该种设置方式能够较好地保护风机8以防风机8被侵蚀。另外竖直部分的抽气管5外设有保护管套11以保护抽气管5并使得废气吸收池6内未吸收的废气能够经由保护管套11和抽气管5间隙和夹层空腔4回流至消煮室1内被抽气管5再次抽取,夹层空腔4的设置在保持机器操作体积的前提下,减小了消煮室体积,有助于抽气效果的提高;同时在消煮室1的内腔前侧抽气能更好的防止气体外溢。高压耐腐蚀风机8被安装在控制电机2的后侧能够节约空间且安全美观。在该装置中,通过将消煮室1、控制电机2、抽气管5皆被设置在废气吸收池6的上方,进行一体化的设计方式,充分考虑到装置空间的合理布局,节省了空间,也利于日常的维护。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在使用时,高压耐腐蚀风机8将产生的废气从封闭式的消煮室1内抽出,通过抽气管5经由不锈钢制成的冷却管7进入风机8内,风机8通过水平部分呈回形针结构布置的曝气管9将抽出的废气与废气吸收池6内的碱性吸收液均匀混合,极大的增加了未充分吸收的气体与吸收液接触时间,显著的提高了吸收效率。另外保护管套11的设置使得废气吸收池6内未吸收的废气能够经由保护管套11和抽气管5间隙和夹层空腔4回流至消煮室1内被抽气管5再次抽取,提高了抽取效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高压耐腐蚀风机8吸取消煮室内的废气,抽风口设置在消煮室1的内腔上部前侧位置,经由夹层空腔4和位于废气吸收池6内的冷却管7进入风机8,耐腐蚀高压风机8较好地解决了普通抽风机不耐酸腐蚀及气压不足的缺点,在充分保证抽气能力的前提下经由曝气管9将废气排入废气吸收池6中,同时大大延长了风机8的使用寿命,曝气管9的增加使得吸收液与废气接触面积大幅增加,显著增加了废气的吸收效率;并采用一体化的设计,充分节约了空间,降低了废气泄漏所造成空气污染的风险。该装置在很多自然科学类的研究中都会应用到,在确保科学研究正常进行的前提下,确保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并且废气吸收液可以直接回收经处理后作为工业盐使用,故本装置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以上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未涉及的技术均可通过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Claims (7)

1.一种免通风橱消煮器,包括封闭式的消煮室(1)和与其电气相连的控制电机(2),消煮室(1)内设有消煮器及相应的冷却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消煮室(1)的上方设有封闭的顶盖(3),顶盖(3)与消煮室(1)的上壁之间构成一个夹层空腔(4);抽气管(5)的吸气口经由夹层空腔(4)伸入至消煮室(1)的内腔前部上方,该抽气管(5)的出口与位于消煮室(1)下方的废气吸收池(6)内的冷却管(7)相连,冷却管(7)与位于控制电机(2)后侧的高压耐腐蚀风机(8)的吸气口相连通,且风机(8)的出气口与曝气管(9)相连通,该曝气管(9)位于废气吸收池(6)内的水平部分呈回形针结构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通风橱消煮器,其特征在于:伸出废气吸收池(6)后的部分冷却管(7)上行与位于风机(8)上部的吸气口相连通,且该部分冷却管(7)的底端设有冷凝水排液阀(1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免通风橱消煮器,其特征在于:位于废气吸收池(6)内的水平部分曝气管(9)通过先上行再下行的方式与位于风机(8)下部的出气口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通风橱消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管(5)与冷却管(7)相连的竖直部分位于消煮室(1)的后侧,且该部分的抽气管(5)外设有保护管套(11)以保护抽气管(5)并使得废气吸收池(6)内未吸收的废气能够经由保护管套(11)和抽气管(5)间隙和夹层空腔(4)回流至消煮室(1)内被抽气管(5)再次抽取。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免通风橱消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消煮室(1)的上壁呈后长前短的折型设计,使得抽气管(5)的上部斜向上跨越夹层空腔(4)后再伸入消煮室(1)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通风橱消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管(9)的水平部分位于废气吸收池(6)的吸收液液面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通风橱消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消煮室(1)的正面设有双开上提门(12)。
CN201420714960.XU 2014-11-25 2014-11-25 一种免通风橱消煮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2615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14960.XU CN204261554U (zh) 2014-11-25 2014-11-25 一种免通风橱消煮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14960.XU CN204261554U (zh) 2014-11-25 2014-11-25 一种免通风橱消煮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61554U true CN204261554U (zh) 2015-04-15

Family

ID=52796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714960.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261554U (zh) 2014-11-25 2014-11-25 一种免通风橱消煮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6155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68233A (zh) * 2014-11-25 2015-02-25 南京农业大学 一种免通风橱消煮器
CN109173954A (zh) * 2018-10-31 2019-01-11 东北师范大学 智能化快速消化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68233A (zh) * 2014-11-25 2015-02-25 南京农业大学 一种免通风橱消煮器
CN109173954A (zh) * 2018-10-31 2019-01-11 东北师范大学 智能化快速消化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23206U (zh) 排烟废热回收循环节能系统
CN201145336Y (zh) 节能型燃气具组合系统
CN203628982U (zh) 鱼缸式柜式空调冷凝水回收利用装置
CN204261554U (zh) 一种免通风橱消煮器
CN201219995Y (zh) 高效蒸汽灭菌炉锅
CN104368233B (zh) 一种免通风橱消煮器
CN207520375U (zh) 一种食用菌灭菌室蒸汽回收再利用系统
CN203816488U (zh) 一种免通风橱实验样品消解及消化废气自动收集一体化装置
CN205125930U (zh) 热能回收蒸柜
CN201440000U (zh) 移动式热泵热水器
CN204249893U (zh) 一种基于水循环利用的新型多功能移动房车
CN203498354U (zh) 半自动双层热水循环式油棕果杀酵罐
CN105674541A (zh) 一种浴蒸余热回收热水器
CN207146469U (zh) 一种x8操作系统多媒体集成灶
CN203348043U (zh) 电厂专用高效抽真空装置
CN203949524U (zh) 一种15mw蒸汽发电机组凝汽器射水抽汽装置
CN205717444U (zh) 新型uv光解与水喷淋组合的集油烟罩
CN209286227U (zh) 一种高温蒸气餐具消毒机
CN201575446U (zh) 一种节能环保蒸汽发生器
CN204445349U (zh) 一种移动式智能双效蒸饭机
CN203704210U (zh) 实验室温控排气系统
CN203068535U (zh) 溴冷机废气处理装置
CN204274128U (zh) 一种双门多功能蒸饭箱
CN204404526U (zh) 设置在厨房中的家用式空气能循环热水器
CN204572051U (zh) 一种干湿两用式涡轮泵瓦斯抽采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420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