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盐碱地土壤生物生态改良的蚯蚓养殖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养殖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盐碱地土壤生物生态改良的蚯蚓养殖箱。
背景技术
盐碱地改良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据统计,全球盐碱地超过9亿公顷。在我国,盐碱地的面积已达近1亿公顷。目前,对盐碱地的治理主要是通过淋洗降低盐/碱成分、客土移植、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营养成分等,但各有其局限性。
用生物法处理盐碱土具有环境友好、处理效果好等优点,已成为目前盐碱土壤处理的重要方式之一。蚯蚓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种腐生生物,在盐碱土的处理过程中,能够以其特殊的生物学功能与环境中的微生物协同作用,加速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转化,并为土壤提供有机营养成分。但是,现有的利用蚯蚓对土壤进行改良的饲养装置,蚯蚓很难从养殖土壤中进行分离,因此在改良一块土壤后,蚯蚓就无法回收利用,导致蚯蚓的利用率低、成本高,且装置重量大,移动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利用蚯蚓的改良盐碱土壤技术的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快速将蚯蚓和养殖土分离,减少人工工作量且移动方便的用于盐碱地土壤生物生态改良的蚯蚓养殖箱。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盐碱地土壤生物生态改良的蚯蚓养殖箱,包括支架(1)及设置于支架上的养殖框(3),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框(3)具有数个,沿支架垂直方向间隔设置,每一养殖框(3)均可在支架(1)水平移动,养殖框(3)的底部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滤网(31)和底板(32),底板(32)活动连接在养殖框上,还包括一用于将蚯蚓与养殖土分离的分离装置(4),所述分离装置(4)包括设置于支架上端的丝杆(41),丝杆(41)的一端连接支架(1),另一端连接一伺服电机(2),在丝杆(41)上套设有一分离架(42),分离架(42)通过丝杆螺母(42a)与丝杆连接,分离架上设有与养殖框数量相等的分离刷(42b),分离刷具有向下的刷毛,该些刷毛可与滤网(31)接触。通过在支架上间隔地设置数个养殖框,实现蚯蚓的密集养殖;养殖框的底部设置滤网和活动的底板,配合分离装置,当需要将成蚓与养殖土分离时,抽离养殖框底部的底板,在分离装置的作用下,成蚓被留在滤网上,而养殖土被分离;分离装置采用丝杆与丝杆螺母配合,以伺服电机驱动,实现自动分离。
进一步地,沿所述养殖框(3)的底部、滤网的下方设置有一周凸沿,在养殖框的一侧设有开口(33),所述底板(32)通过该开口插接并搁置在凸沿上。结构简单,连接稳固。
进一步地,沿所述养殖框(3)的底部、滤网的下方间隔设置有两周凸沿,在养殖框上对应地设有两个开口(33),该两个开口位于养殖的一侧或两侧,底板(32)通过该开口插接并搁置在相应的凸沿上。在养殖时,底板插接在临近滤网的开口内,与滤网共同作为养殖框的承重的底部;分离时,底板插接在远离滤网的开口内,底板与滤网分离,从而形成容纳分离出来的养殖土的空间。
进一步地,沿所述养殖框(3)的底部、滤网的下方设置有一周凸沿,所述底板(32)的一端铰接在养殖框(3)的一个侧壁上,并通过一固定架(34)固定于养殖框底部。在养殖时,底板紧邻滤网,与滤网共同作为养殖框的承重的底部;分离时,底板绕铰接轴旋转打开,此时,底板作为将分离出来的养殖土运送到其他容器的一个滑板,养殖土通过该底板被运送到其他容器。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1)的底部设有万向轮(5)以及限制所述万向轮(5)移动的制动块(6)。方便移动,当某一处需处理盐碱土壤处理完成时,可方便地移动到下一处。
因此,本实用新型可实现蚯蚓的密集养殖以及成蚓与养殖土的自动分离,同时,移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分离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养殖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养殖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盐碱地土壤生物生态改良的蚯蚓养殖箱,包括支架1及设置于支架上的养殖框3,养殖框3具有数个,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沿支架垂直方向间隔设置,每一养殖框3均可在支架1水平移动,如图1所示,在支架1与养殖框3之间设置有滑块与滑轨;当然,支架1也可设置成具有数个水平搁置架的多层结构,养殖框分别搁置在相应的搁置架上。养殖框3的底部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滤网31和底板32,底板32活动连接在养殖框上,还包括一用于将蚯蚓与养殖土分离的分离装置4,所述分离装置4包括设置于支架上端的丝杆41)丝杆41的一端连接支架1,另一端连接一伺服电机2,在丝杆41上套设有一分离架42,分离架42通过丝杆螺母42a与丝杆连接,分离架上设有与养殖框数量相等的分离刷42b,分离刷具有向下的刷毛,该些刷毛可与滤网31接触。
沿养殖框3的底部、滤网31的下方间隔设置有两周凸沿,在养殖框的一侧上对应地设有两个开口33,底板32可通过该些开口插接并搁置在相应的凸沿上。从而在蚯蚓养殖期间,底板32插接在临近滤网31的开口内,在此称为上开口,上开口紧邻滤网31设置,从而当底板32插接在上开口时,底板紧邻滤网的下表面,与滤网共同作为养殖框3的承重的底部;当需要将蚯蚓与养殖土分离时,底板32插接在远离滤网的开口内(在此称为下开口,下开口与上开口间隔一定距离地设置,该距离的设定以能容纳被分离的养殖土的限)从而底板32与滤网31分离,形成容纳分离出来的养殖土的空间。
在支架1的底部设有万向轮5以及限制所述万向轮5移动的制动块6。方便本蚯蚓养殖箱移动和固定。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中养殖框3的底部,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沿所述养殖框3的底部、滤网的下方设置有一周凸沿,所述底板32的一端铰接在养殖框3的一个侧壁上,并通过一固定架34固定于养殖框底部。在养殖时,底板紧邻滤网,与滤网共同作为养殖框的承重的底部;分离时,底板绕铰接轴旋转打开,此时,底板作为将分离出来的养殖土运送到其他容器的一个滑板,养殖土通过该底板被运送到其他容器。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