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49515U - 一种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49515U
CN204249515U CN201420732092.8U CN201420732092U CN204249515U CN 204249515 U CN204249515 U CN 204249515U CN 201420732092 U CN201420732092 U CN 201420732092U CN 204249515 U CN204249515 U CN 2042495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heating roller
pvc film
installation shaft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73209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超
卫玉春
钱金海
许任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NING DILONG YONGFU NEW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NING DILONG YONGFU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NING DILONG YONGFU NEW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NING DILONG YONGFU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73209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495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495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495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贴合机没有预热装置,不能对三层基材进行预热等技术问题。本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PVC薄膜贴合机包括机架和固定在机架上的上料台,本第一加热装置设置在上料台的侧部,包括第一蒸汽发生器和若干轴向固定且周向转动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一加热辊筒组,第一加热辊筒组由三个第一加热辊筒所组成,第一加热辊筒内部具有空腔,第一加热辊筒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第一蒸汽发生器的出口通过第一输送管与第一加热辊筒的第一进口相连通,第一蒸汽发生器的回流口通过第一回流管与第一加热辊筒的第一出口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具有加热效果好、通用性好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第一加热装置,特别是一种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生活、工作以及城镇化改造等过程中对装修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装修所需要的资源消耗同比也越来越大,导致资源非常匮乏。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目前一般采用PVC装饰膜来替代原有装饰材料表面的自然纹路。为了提高装饰膜的生产效率,扩大其生产规模,装饰膜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成为发展的主流。
经检索,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贴合机【专利号:ZL201320263068.X;授权公告号:CN 203267400U】。这种贴合机,包括放卷台,贴合装置,以及收卷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卷台包括放卷台一、放卷台二和放卷台三,所述贴合装置位于三个所述放卷台中部,至少有一个所述放卷台和所述贴合装置之间设有加热装置,所述收卷台位于所述贴合装置之后。
该专利中公开的贴合机虽然可实现三层基材的同时贴合,但是,该贴合机没有预热装置,不能对三层基材进行预热,因此,设计出一种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是很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该第一加热装置具有加热效果好、通用性好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PVC薄膜贴合机包括机架和固定在机架上的上料台,其特征在于,本第一加热装置设置在上料台的侧部,包括第一蒸汽发生器和若干轴向固定且周向转动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一加热辊筒组,第一加热辊筒组由三个第一加热辊筒所组成,三个第一加热辊筒依次设置,三个第一加热辊筒中间的第一加热辊筒位置低于其它两个,第一加热辊筒均采用铜材料制成,第一加热辊筒内部具有空腔,第一加热辊筒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第一蒸汽发生器的出口通过第一输送管与第一加热辊筒的第一进口相连通,第一蒸汽发生器的回流口通过第一回流管与第一加热辊筒的第一出口相连通,第一回流管中设置有第一输送泵。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成品膜由第一层PVC薄膜、第二层PVC薄膜和第三层PVC薄膜贴合加工而成;操作员将需要初加热的第一层PVC薄膜、第二层PVC薄膜和第三层PVC薄膜分别依次绕过第一加热辊筒,添加2/3体积的水到第一蒸汽发生器中,接通第一蒸汽发生器的电源,第一蒸汽发生器将水进行加热成水蒸气,第一蒸汽发生器出口处的水蒸气通过第一输送管输送到第一加热辊筒的第一进口中,水蒸气和第一加热辊筒进行热交换,可将第一加热辊筒升温,通过第一加热辊筒可对第一层PVC薄膜、第二层PVC薄膜和第三层PVC薄膜进行初加热,第一输送泵通过第一回流管将第一加热辊筒内的水送回到第一蒸汽发生器的第一出口中,从而完成初加热作业。
在上述的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中,所述的第一加热辊筒的中心处穿设有第一安装轴,所述第一安装轴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一轴承座设置在机架上。
采用以上结构,可使第一加热辊筒能相对机架转动,转动方便。
在上述的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中,所述的第一进口开设在第一加热辊筒的端面上,第一出口开设在第一加热辊筒的另一个端面上,所述的第一进口的数量为两个,且相对第一安装轴对称布置;所述的第一出口的数量为两个,且相对第一安装轴对称布置。
采用以上结构,可使第一加热辊筒内部加热更加均匀,从而使第一加热辊筒升温快速。
在上述的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中,所述的第一加热辊筒组的数量为三组。
采用以上结构,可对第一层PVC薄膜、第二层PVC薄膜和第三层PVC薄膜进行初加热,加热方便。
在上述的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中,所述的第一加热辊筒外径和内径之差为2cm-5cm。
采用以上结构,可方便将水蒸气的热量传递到第一加热辊筒的外表面,传热效果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蒸汽发生器将水进行加热成水蒸气,通过第一输送管输送到第一加热辊筒中,水蒸气和第一加热辊筒进行热交换,将第一加热辊筒升温,第一输送泵通过第一回流管将水送回到第一蒸汽发生器中,水可循环使用,从而可将PVC薄膜进行加热,加热效果好、能源利用率高。
2、第一加热辊筒组的数量为三组,采用该结构,可对两层或者三层的PVC薄膜进行初加热,加热方便、通用性好。
3、第一进口的数量为两个,且相对第一安装轴对称布置;第一出口的数量为两个,且相对第一安装轴对称布置,采用该结构,可使第一加热辊筒内部加热更加均匀,升温快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安装结构一、安装结构二和安装结构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三加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加热装置拆去部分零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加热装置拆去部分零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三加热装置拆去部分零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降温装置拆去部分零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上料台;3、第一蒸汽发生器;4、第一加热辊筒;5、第二蒸汽发生器;6、第二加热辊筒;7、第三加热辊筒;8、第三蒸汽发生器;9、壳体;10、控制器;11、行程开关;12、冰水机;13、转动电机;14、驱动电机;15、印花辊筒;16、第一贴合辊筒;17、收卷辊筒;18、驱动轴;19、转动轴;20、第一升降轴承座;21、第一升降气缸;22、升降轴;23、第二贴合辊筒;24、第三辊筒;25、第二辊筒;26、第一辊筒;27、第一安装轴一;27a、第一定位孔;28、第一电机;29、第一安装支架一;30、第一辅助辊筒;31、第二辅助辊筒;32、第二安装支架一;33、第二电机;34、第三安装支架一;35、第三电机;36、第三安装轴一;36a、第五定位孔;37、第三辅助辊筒;38、第二安装轴一;38a、第三定位孔;39、第三导轨;40、第三气缸;41、第三滑块;42、第三安装轴二;42a、第六定位孔;43、第三安装支架二;44、第二导轨;45、第二气缸;46、第二滑块;47、第二安装轴二;47a、第四定位孔;48、第二安装支架二;49、第一导轨;50、第一气缸;51、第一滑块;52、第一安装轴二;52a、第二定位孔;53、第一安装支架二;54、第一安装轴;55、导轨一;56、滑块一;57、安装管一;58、导轨二;59、滑块二;60、安装管二;61、电加热丝;62、格网;63、第三安装轴;64、第一输送管;65、第一输送泵;66、第一回流管;67、第二输送管;68、第二输送泵;69、第二回流管;70、第三输送管;71、第三输送泵;72、第三回流管;73、气缸;74、水槽;75、定位块;76、限位杆;77、第四水管;78、水泵;79、第三水管;80、降温辊筒;81、第一水管;82、第二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3、图5所示,本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PVC薄膜贴合机包括机架1和固定在机架1上的上料台2,本第一加热装置设置在上料台2的侧部,包括第一蒸汽发生器3和若干轴向固定且周向转动设置在机架1上的第一加热辊筒组,第一加热辊筒组的数量为三组,采用该结构,可对第一层PVC薄膜、第二层PVC薄膜和第三层PVC薄膜进行初加热;第一蒸汽发生器3采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电加热蒸汽发生器,第一加热辊筒组由三个第一加热辊筒4所组成,三个第一加热辊筒4依次设置,三个第一加热辊筒4中间的第一加热辊筒4位置低于其它两个,第一加热辊筒4均采用铜材料制成,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从而可使其升温快速;第一加热辊筒4内部具有空腔,第一加热辊筒4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第一蒸汽发生器3的出口通过第一输送管64与第一加热辊筒4的第一进口相连通,第一蒸汽发生器3的回流口通过第一回流管66与第一加热辊筒4的第一出口相连通,第一回流管66中设置有第一输送泵65,第一输送泵65采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现有产品;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贴合机制成的产品为成品膜,成品膜由第一层PVC薄膜、第二层PVC薄膜和第三层PVC薄膜贴合加工而成。
如图1、图3、图5所示,第一加热辊筒4的中心处穿设有第一安装轴54,第一安装轴54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一轴承座设置在机架1上,第一加热辊筒4和第一安装轴54通过焊接的方式相固连,第一轴承的内圈固定在第一安装轴54的两端,第一轴承的外圈固定轴承座中,第一轴承座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机架1上;采用该结构,可使第一加热辊筒4能相对机架1转动,转动方便。
如图5所示,第一进口开设在第一加热辊筒4的端面上,第一出口开设在第一加热辊筒4的另一个端面上,第一进口的数量为两个,且相对第一安装轴54对称布置;第一出口的数量为两个,且相对第一安装轴54对称布置;采用该结构,可使第一加热辊筒4内部加热更加均匀,从而使第一加热辊筒4升温快速。
第一加热辊筒4外径和内径之差为2cm-5cm,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辊筒4外径和内径之差为3cm;采用该结构,可方便将水蒸气的热量传递到第一加热辊筒4的外表面,传热效果好。
如图1所示,本PVC薄膜贴合机,还包括上料台2上依次设置有用于安装整卷PVC薄膜的安装结构一、安装结构二和安装结构三,上料台2一侧的机架1上设置有能对PVC薄膜进行再加热的第二加热装置和最终加热的第三加热装置,机架1上还设置有第一贴合辊筒16和第二贴合辊筒23,第一贴合辊筒16和第二贴合辊筒23上下设置,第一贴合辊筒16和第二贴合辊筒23之间具有供PVC薄膜通过的间隙,机架1上还设置有降温装置,第一贴合辊筒16和第二贴合辊筒23处于第三加热装置和降温装置之间;机架1上还设置有印花装置和收卷装置;成品膜需要经过初加热、再加热和最终加热;初始状态下,第一层PVC薄膜卷绕在第一辊筒26上,第二层PVC薄膜卷绕在第二辊筒25上,第三层PVC薄膜卷绕在第三辊筒24上,第一辊筒26的两端具有相应的安装孔一和安装孔二,第二辊筒25的两端具有相应的安装孔三和安装孔四,第三辊筒24的两端具有相应的安装孔五和安装孔六。
如图1、图2所示,安装结构一包括第一安装支架一29、第一安装支架二53和开设在上料台2上的第一通道,第一安装支架一29和第一安装支架二53平行固定在上料台2上,第一安装支架一29和第一安装支架二53分别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上料台2上;在第一安装支架一29的上端固定有第一安装轴54承座一,第一安装支架一29的上端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有第一安装轴54承座一;第一安装轴54承座一内设置有第一安装轴54承一,第一安装轴一27穿过并固定在第一安装轴一27的内圈处,在第一安装支架二53的上端固定有第一导轨49,第一安装支架二53的上端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有第一导轨49;第一导轨49与第一安装轴一27相互平行,第一导轨49中设置有第一滑块51,第一滑块51可在第一导轨49中来回移动;第一安装支架二53的上端上还固定有第一气缸50,第一安装支架二53的上端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有第一气缸50;第一气缸50的活塞杆固定在第一滑块51上,第一气缸50的活塞杆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一滑块51上;第一滑块51上固定有第一安装轴54承座二,第一滑块51上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有第一安装轴54承座二;第一安装轴54承座二内设置有第一安装轴54承二,第一安装轴54承二内穿过并固定有第一安装轴二52,第一安装轴一27的一端朝向第一安装轴二52,且第一安装轴一27上开设有贯穿的第一定位孔27a,第一安装轴一27的另一端与一能带动其转动的第一电机28,第一安装轴一27的另一端通过键连接的方式和第一电机28的输出轴相连;第一安装轴二52靠近第一安装轴一27的一端开设有贯穿的第二定位孔52a;安装结构一还包括设置在上料台2下方处的能转动的第一辅助辊筒30,第一辅助辊筒30处于第一通道的正下方。
如图1、图2所示,安装结构二包括第二安装支架一32、第二安装支架二48和开设在上料台2上的第二通道,第二安装支架一32和第二安装支架二48平行固定在上料台2上,第二安装支架一32和第二安装支架二48分别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上料台2上;在第二安装支架一32的上端固定有第二安装轴承座一,第二安装支架一32的上端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有第二安装轴承座一;第二安装轴承座一内设置有第二安装轴承一,第二安装轴一38穿过并固定在第二安装轴一38的内圈处,在第二安装支架二48的上端固定有第二导轨44,第二安装支架二48的上端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有第二导轨44;第二导轨44与第二安装轴一38相互平行,第二导轨44中设置有第二滑块46,第二滑块46可在第二导轨44中来回移动;第二安装支架二48的上端上还固定有第二气缸45,第二安装支架二48的上端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有第二气缸45;第二气缸45的活塞杆固定在第二滑块46上,第二气缸45的活塞杆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二滑块46上;第二滑块46上固定有第二安装轴承座二,第二滑块46上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有第二安装轴承座二;第二安装轴承座二内设置有第二安装轴承二,第二安装轴承二内穿过并固定有第二安装轴二47,第二安装轴一38的一端朝向第二安装轴二47,且第二安装轴一38上开设有贯穿的第三定位孔38a,第二安装轴一38的另一端与一能带动其转动的第二电机33,第二安装轴一38的另一端通过键连接的方式和第二电机33的输出轴相连;第二安装轴二47靠近第二安装轴一38的一端开设有贯穿的第四定位孔47a;安装结构二还包括设置在上料台2下方处的能转动的第二辅助辊筒31,第二辅助辊筒31处于第二通道的正下方。
如图1、图2所示,安装结构三包括第三安装支架一34、第三安装支架二43和开设在上料台2上的第三通道,第三安装支架一34和第三安装支架二43平行固定在上料台2上,第三安装支架一34和第三安装支架二43分别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上料台2上;在第三安装支架一34的上端固定有第三安装轴承座一,第三安装支架一34的上端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有第三安装轴承座一;第三安装轴承座一内设置有第三安装轴承一,第三安装轴一36穿过并固定在第三安装轴一36的内圈处,在第三安装支架二43的上端固定有第三导轨39,第三安装支架二43的上端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有第三导轨39;第三导轨39与第三安装轴一36相互平行,第三导轨39中设置有第三滑块41,第三滑块41可在第三导轨39中来回移动;第三安装支架二43的上端上还固定有第三气缸40,第三安装支架二43的上端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有第三气缸40;第三气缸40的活塞杆固定在第三滑块41上,第三气缸40的活塞杆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三滑块41上;第三滑块41上固定有第三安装轴承座二,第三滑块41上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有第三安装轴承座二;第三安装轴承座二内设置有第三安装轴承二,第三安装轴承二内穿过并固定有第三安装轴二42,第三安装轴一36的一端朝向第三安装轴二42,且第三安装轴一36上开设有贯穿的第五定位孔36a,第三安装轴一36的另一端与一能带动其转动的第三电机35,第三安装轴一36的另一端通过键连接的方式和第三电机35的输出轴相连;第三安装轴二42靠近第三安装轴一36的一端开设有贯穿的第六定位孔42a;安装结构三还包括设置在上料台2下方处的能转动的第三辅助辊筒37,第三辅助辊筒37处于第三通道的正下方。
如图1、图2所示,第一辅助辊筒30与上料台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辅助辊筒31与上料台2之间的距离,第二辅助辊筒31与上料台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三辅助辊筒37与上料台2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辅助辊筒30与上料台2之间的距离为0.2米,第二辅助辊筒31与上料台2之间的距离为0.4米,第三辅助辊筒37与上料台2之间的距离为0.6米,采用该结构,可使第一层PVC薄膜、第二层PVC薄膜和第三层PVC薄膜下料时,不会产生干涉。
如图1、图3、图6所示,第二加热装置包括第二蒸汽发生器5和轴向固定且周向转动设置在机架1上的第二加热辊筒6,第二蒸汽发生器5采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电加热蒸汽发生器;第二加热辊筒6的外径为第一加热辊筒4外径的五倍以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辊筒4的外径为0.3米,第二加热辊筒6的外径为1.8米;采用该结构,可使第一层PVC薄膜、第二层PVC薄膜和第三层PVC薄膜有足够的时间加热到足够的温度;第二加热辊筒6内部具有空腔,第二加热辊筒6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第二蒸汽发生器5的出口通过第二输送管67与第二加热辊筒6的第二进口相连通,第二蒸汽发生器5的回流口通过第二回流管69与第二加热辊筒6的第二出口相连通,第二回流管69中设置有第二输送泵68,第二输送泵68采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现有产品。
如图1、图3、图6所示,第二加热辊筒6的中心处穿设有第二安装轴,第二安装轴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轴承和第二轴承座设置在机架1上,第二加热辊筒6和第二安装轴通过焊接的方式相固连,第二轴承的内圈固定在第二安装轴的两端,第二轴承的外圈固定轴承座中,第二轴承座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机架1上。
如图6所示,第二进口开设在第二加热辊筒6的端面上,第二出口开设在第二加热辊筒6的另一个端面上,第二进口的数量为两个,且相对第二安装轴对称布置;第二出口的数量为两个,且相对第二安装轴对称布置;采用该结构,可使第二加热辊筒6内部加热更加均匀,从而使第二加热辊筒6升温快速。
第二加热辊筒6外径和内径之差为2cm-5cm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热辊筒6外径和内径之差为3cm;采用该结构,可方便将水蒸气的热量传递到第二加热辊筒6的外表面,传热效果好。
如图1、图4、图7所示,第三加热装置包括第三蒸汽发生器8、轴向固定且周向转动设置在机架1上的第三加热辊筒7和电加热器,第三蒸汽发生器8采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电加热蒸汽发生器;第三加热辊筒7内部具有空腔,第三加热辊筒7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三进口和第三出口,第三蒸汽发生器8的出口通过第三输送管70与第三加热辊筒7的第三进口相连通,第三蒸汽发生器8的回流口通过第三回流管72与第三加热辊筒7的第三出口相连通,电加热器包括具有开口的壳体9,壳体9固定在机架1上,壳体9内固定有若干电加热丝61,在本实施例中,电加热丝61的数量为三根,开口朝向第三加热辊筒7,且开口与第三加热辊筒7临近且不接触;第三回流管72中设置有第三输送泵71,第三输送泵71采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现有产品。
如图1、图4、图7所示,第三加热辊筒7的中心处穿设有第三安装轴63,第三安装轴63两端分别通过第三轴承和第三轴承座设置在机架1上,第三加热辊筒7和第三安装轴63通过焊接的方式相固连,第三轴承的内圈固定在第三安装轴63的两端,第三轴承的外圈固定轴承座中,第三轴承座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机架1上。
开口与第三加热辊筒7之间的距离为3cm-5cm,在本实施例中,开口与第三加热辊筒7之间的距离为4cm;采用该结构,电加热丝61可对PVC薄膜起到较好的加热效果。
如图1、图4所示,开口处还固定有格网62,格网62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壳体9的开口上;采用该结构,可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防止人碰到电加热丝61;格网62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
如图4所示,壳体9两端上分别固定有安装管一57和安装管二60,壳体9两端上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固定有安装管一57和安装管二60;机架1上固定有导轨一55和导轨二58,机架1上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有导轨一55和导轨二58,导轨一55和导轨二58中分别设置有滑块一56和滑块二59,安装管一57固定在滑块一56上,安装管一57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滑块一56上;安装管二60固定在滑块二59上,安装管二60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滑块二59上;采用该结构,可使壳体9和与第三加热辊筒7之间的距离可以快速调节;通过导轨一55对滑块一56的导向和导轨二58对滑块二59的导向,可使壳体9移动更加稳定可靠。
如图1、图8所示,降温装置包括轴向固定且周向转动设置在机架1上的降温辊筒80、水槽74和冰水机12,冰水机12采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高档冷却塔,降温辊筒80内部具有空腔;降温辊筒80的材料为铜,采用该材料,可确保降温辊筒80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降温辊筒80两端分别开设有降温进口和降温出口,冰水机12的出水口处连接有出水三通阀,出水三通阀其中一个端口通过第一水管81与降温辊筒80的降温进口相连通,出水三通阀另外一个端口通过第二水管82与水槽74一端相连通,冰水机12的进水口处连接有进水三通阀,降温辊筒80的降温出口通过第三水管79与进水三通阀的其中一个端口相连通,进水三通阀的另外一个端口通过第四水管77与水槽74另一端相连通,第四水管77上设置有水泵78,水泵78采用市场上买到的现有产品;水槽74处于降温辊筒80正下方,且水槽74与一能带动其上下升降的升降定位机构相连接。
如图1、图8所示,升降定位机构包括气缸73、控制器10、行程开关11和限位杆76,气缸73的缸体固定在机架1上,气缸73的缸体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机架1上;气缸73的数量为两个,可使水槽74上下移动更加稳定;气缸73的活塞杆竖直向上与水槽74的下部相固定,气缸73的活塞杆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与水槽74的下部相固定;行程开关11固定在机架1上,行程开关11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机架1上,行程开关11采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正泰牌行程开关;且行程开关11位于降温辊筒80三分之一的高度处,限位杆76固定在水槽74侧部处,且限位杆76能与行程开关11相接触,行程开关11和气缸73均通过线路与控制器10相连接。
如图8所示,限位杆76端部具有外螺纹,水槽74侧部固定有定位块75,定位块75由上至下依次开设有若干具有内螺纹的定位孔,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孔的数量为三个;限位杆76螺纹连接在其中一个定位孔中;采用该结构,可使限位杆76的位置能够调节,从而可限制降温辊筒80浸入到水槽74中的深度。
如图1、图8所示,控制器10为PLC可编程控制器或单片机控制器,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10为PLC可编程控制器,PLC可编程控制器采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现有产品,其程序不需要重新编辑。
如图1所示,第一贴合辊筒16中部穿设并固定有一根升降轴22,第一贴合辊筒16通过键连接的方式固定有升降轴22;升降轴22两端分别固定有第一升降轴承、第一升降轴承外设置有第一升降轴承座20,第一升降轴承座20下方均设置有第一升降气缸21,第一升降气缸21的缸体固定在机架1上,第一升降气缸21的缸体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机架1上;第一升降气缸21的活塞杆竖直向下,且第一升降气缸21的活塞杆与第一升降轴承座20相固定,第一升降气缸21的活塞杆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和第一升降轴承座20相固定。
如图1所示,印花装置包括印花辊筒15和转动电机13,转动电机13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机架1上,印花辊筒15是辊筒外面具有花纹的辊筒,是市场上可以买到的现有辊筒,印花辊筒15是设置在降温辊筒80之后;印花辊筒15中部穿设有一根转动轴19,印花辊筒15通过键连接的方式和转动轴19相连;转动轴19通过轴向固定且周向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机架1上,转动轴19通过转动电机13驱动其转动,转动电机13的输出轴通过键连接的方式和转动轴19相连。
如图1所示,收卷装置包括收卷辊筒17和驱动电机14,驱动电机14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机架1上;收卷辊筒17中部穿设有一根驱动轴18,收卷辊筒17通过键连接的方式和驱动轴18相连;驱动轴18通过轴向固定且周向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机架1上,驱动轴18通过驱动电机14驱动其转动,驱动电机14的输出轴通过键连接的方式和驱动轴18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操作员分别添加2/3体积的水到第一蒸汽发生器3、第二蒸汽发生器5和第三蒸汽发生器8中;将绕有第一层PVC薄膜的第一辊筒26一端套在第一安装轴一27中,将第一辊筒26另一端和第一安装轴二52对齐,控制第一气缸50的活塞杆带动第一滑块51向靠近第一安装轴一27的方向移动,第一滑块51带动第一安装轴54承座二向靠近第一安装轴一27的方向移动,第一安装轴54承座二带动第一安装轴54承二向靠近第一安装轴一27的方向移动,第一安装轴54承二带动第一安装轴二52向靠近第一安装轴一27的方向移动,将第一安装轴二52插入第一辊筒26另一端中,将一根螺栓穿入安装孔一和第一定位孔27a中,将另一根螺栓穿入安装孔二和第二定位孔52a中,将第一辊筒26定位住,将第一层PVC薄膜的出膜端绕过第一辅助辊筒30,控制第一电机28的输出轴带动第一安装轴一27转动,对第一层PVC薄膜进行下料,将绕有第二层PVC薄膜的第二辊筒25一端套在第二安装轴一38中,将第二辊筒25另一端和第二安装轴二47对齐,控制第二气缸45的活塞杆带动第二滑块46向靠近第二安装轴一38的方向移动,第二滑块46带动第二安装轴承座二向靠近第二安装轴一38的方向移动,第二安装轴承座二带动第二安装轴承二向靠近第二安装轴一38的方向移动,第二安装轴承二带动第二安装轴二47向靠近第二安装轴一38的方向移动,将第二安装轴二47插入第二辊筒25另一端中,将一根螺栓穿入安装孔三和第三定位孔38a中,将另一根螺栓穿入安装孔四和第四定位孔47a中,将第二辊筒25定位住,将第二层PVC薄膜的出膜端绕过第二辅助辊筒31,控制第二电机33的输出轴带动第二安装轴一38转动,对第二层PVC薄膜进行下料,将绕有第三层PVC薄膜的第三辊筒24一端套在第三安装轴一36中,将第三辊筒24另一端和第三安装轴二42对齐,控制第三气缸40的活塞杆带动第三滑块41向靠近第三安装轴一36的方向移动,第三滑块41带动第三安装轴承座二向靠近第三安装轴一36的方向移动,第三安装轴承座二带动第三安装轴承二向靠近第三安装轴一36的方向移动,第三安装轴承二带动第三安装轴二42向靠近第三安装轴一36的方向移动,将第三安装轴二42插入第三辊筒24另一端中,将一根螺栓穿入安装孔五和第五定位孔36a中,将另一根螺栓穿入安装孔六和第六定位孔42a中,将第三辊筒24定位住,将第三层PVC薄膜的出膜端绕过第三辅助辊筒37,控制第三电机35的输出轴带动第三安装轴一36转动,对第三层PVC薄膜进行下料;将第一层PVC薄膜、第二层PVC薄膜和第三层PVC薄膜分别依次绕过对应的三个第一加热辊筒4,接通第一蒸汽发生器3的电源,第一蒸汽发生器3将水进行加热成水蒸气,第一蒸汽发生器3出口处的水蒸气通过第一输送管64输送到第一加热辊筒4的第一进口中,水蒸气和第一加热辊筒4进行热交换,将第一加热辊筒4升温,通过第一加热辊筒4可分别对第一层PVC薄膜、第二层PVC薄膜和第三层PVC薄膜进行初加热,第一输送泵65通过第一回流管66将第一加热辊筒4内的水送回到第一蒸汽发生器3的第一出口中,对其进行初加热,将第一加热辊筒4处初加热好后的第一层PVC薄膜、第二层PVC薄膜和第三层PVC薄膜依次绕在第二加热辊筒6上,接通第二蒸汽发生器5的电源,第二蒸汽发生器5将水进行加热成水蒸气,第二蒸汽发生器5出口处的水蒸气通过第二输送管67输送到第二加热辊筒6的第二进口中,水蒸气和第二加热辊筒6进行热交换,将第二加热辊筒6升温,通过第二加热辊筒6可同时对第一层PVC薄膜、第二层PVC薄膜和第三层PVC薄膜进行再加热,第二输送泵68通过第二回流管69将第二加热辊筒6内的水送回到第二蒸汽发生器5的第二出口中,对其进行再加热,将第二加热辊筒6处再加热好后的第一层PVC薄膜、第二层PVC薄膜和第三层PVC薄膜依次绕在第三加热辊筒7上,接通第三蒸汽发生器8的电源,第三蒸汽发生器8将水进行加热成水蒸气,第三蒸汽发生器8出口处的水蒸气通过第三输送管70输送到第三加热辊筒7的第三进口中,水蒸气和第三加热辊筒7进行热交换,将第三加热辊筒7升温,通过第三加热辊筒7和电加热丝61同时对第一层PVC薄膜、第二层PVC薄膜和第三层PVC薄膜进行最终加热,第三输送泵71通过第三回流管72将第三加热辊筒7内的水送回到第三蒸汽发生器8的第三出口中,对其进行最终加热;将最终加热好的第一层PVC薄膜、第二层PVC薄膜和第三层PVC薄膜穿过第一贴合辊筒16和第二贴合辊筒23之间,控制第一升降气缸21的活塞杆带动第一升降轴承座20向下移动,第一升降轴承座20带动第一升降轴承向下移动,第一升降轴承带动升降轴22向下移动,升降轴22带动第一贴合辊筒16向下移动,第一贴合辊筒16和第二贴合辊筒23将其贴合成半成品膜;将半成品膜绕在降温辊筒80上,通过控制器10控制气缸73的活塞杆带动水槽74向上移动,水槽74带动限位杆76向上移动,随着限位杆76逐渐向上移动,限位杆76和行程开关11接触,行程开关11将该信号传递给控制器10,控制器10控制气缸73的活塞杆停止向上移动,使降温辊筒80的三分之一浸入到水槽74,开启冰水机12,冰水机12的出水口处的一部分冰水通过第一水管81输送到降温辊筒80的降温进口处,冰水和降温辊筒80的空腔进行热交换,冷却后的降温辊筒80可对半成品膜进行降温,降温辊筒80的降温出口处的高温水通过第三水管79流回到冰水机12的进水口处;冰水机12的出水口处的另一部分冰水通过第二水管82输送到水槽74的一端,水槽74中的冰水对降温辊筒80的表面进行降温,水泵78将水槽74的另一端的高温水通过第四水管77流回到冰水机12的进水口处,对其进行降温;将降温好的半成品膜绕在印花辊筒15上,控制转动电机13的输出轴带动转动轴19转动,转动轴19带动印花辊筒15转动,随着印花辊筒15转动,对其进行印花;将印好花的成品膜绕在收卷辊筒17上,控制驱动电机14的输出轴带动驱动轴18转动,驱动轴18带动收卷辊筒17转动,随着收卷辊筒17转动,对其成进行收卷,完成贴合作业;当然也可以用于贴合两层PVC薄膜的成品膜。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PVC薄膜贴合机包括机架和固定在机架上的上料台,其特征在于,本第一加热装置设置在上料台的侧部,包括第一蒸汽发生器和若干轴向固定且周向转动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一加热辊筒组,第一加热辊筒组由三个第一加热辊筒所组成,三个第一加热辊筒依次设置,三个第一加热辊筒中间的第一加热辊筒位置低于其它两个,第一加热辊筒均采用铜材料制成,第一加热辊筒内部具有空腔,第一加热辊筒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第一蒸汽发生器的出口通过第一输送管与第一加热辊筒的第一进口相连通,第一蒸汽发生器的回流口通过第一回流管与第一加热辊筒的第一出口相连通,第一回流管中设置有第一输送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加热辊筒的中心处穿设有第一安装轴,所述第一安装轴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一轴承座设置在机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进口开设在第一加热辊筒的端面上,第一出口开设在第一加热辊筒的另一个端面上,所述的第一进口的数量为两个,且相对第一安装轴对称布置;所述的第一出口的数量为两个,且相对第一安装轴对称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加热辊筒组的数量为三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加热辊筒外径和内径之差为2cm-5cm。
CN201420732092.8U 2014-11-27 2014-11-27 一种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 Active CN2042495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32092.8U CN204249515U (zh) 2014-11-27 2014-11-27 一种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32092.8U CN204249515U (zh) 2014-11-27 2014-11-27 一种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49515U true CN204249515U (zh) 2015-04-08

Family

ID=52953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732092.8U Active CN204249515U (zh) 2014-11-27 2014-11-27 一种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4951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13047A (zh) * 2021-11-03 2022-02-08 宁波勤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基膜复合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13047A (zh) * 2021-11-03 2022-02-08 宁波勤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基膜复合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41905B (zh) 一种pvc薄膜贴合机及pvc薄膜贴合的方法
CN204249507U (zh) 一种pvc薄膜贴合机
CN207028656U (zh) 一种保温板压花机
CN106077588B (zh) 一种蓄电池铅汇流排铸造装置
CN204194213U (zh) 一种粘合机的涂胶装置
CN204249515U (zh) 一种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一加热装置
CN204249505U (zh) 一种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二加热装置
CN204263683U (zh) 一种pvc薄膜贴合机的降温装置
CN204263678U (zh) 一种pvc薄膜贴合机的安装装置
CN202744592U (zh) 一种齿圈感应淬火装置
CN206427619U (zh) 一种自动控制燃气热水器生产线
CN204249506U (zh) 一种pvc薄膜贴合机的第三加热装置
CN201633213U (zh) 风电叶片模具远红外加热系统结构
CN103991151A (zh) 一种加热速率可调、温度可控的模具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4585605U (zh) 一种炼胶机
CN206898129U (zh) 一种高精度自动化滚弯设备
CN205519540U (zh) 一种铸造砂芯浸涂装置
CN206184957U (zh) 一种智能化卷板机
CN205467318U (zh) 一种塑料型材根线压纹机构
CN208558284U (zh) 一种塑料薄膜水冷系统
CN207282230U (zh) 一种线缆空气源热泵余热回收系统
CN206970656U (zh) 低压电火花淬火装置
CN205395064U (zh) 塑料挤出成套设备
CN218154436U (zh) 高效稳定运行的供暖调节装置
CN204280990U (zh) 一种方便液压缸冷却和增温的节能型液压电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