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26783U - 热力膨胀阀 - Google Patents

热力膨胀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26783U
CN204226783U CN201420630033.XU CN201420630033U CN204226783U CN 204226783 U CN204226783 U CN 204226783U CN 201420630033 U CN201420630033 U CN 201420630033U CN 204226783 U CN204226783 U CN 2042267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oughput
valve
valve body
department
heating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3003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斌
裘浩明
陈振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63003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267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267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267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alve Hous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力膨胀阀,其包括气箱头、阀杆、阀芯及阀体;所述阀体是由铝合金材料通过锻压加工而形成的,且包括呈一体结构的气箱头安装部、回流部、阀体连接部、流量调节部及底座部。该热力膨胀阀的阀体是通过切割铝棒料或铝合金棒料形成阀体毛坯,再对阀体毛坯进行锻压和开孔而形成的。由于阀体毛坯采用锻压方式形成,因此可以直接在阀体毛坯的各个方向上都锻压出所需的复杂形状,可以使得热力膨胀阀的阀体轮廓更加精密,并且可以具有更小的体积和重量。

Description

热力膨胀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流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力膨胀阀。
【背景技术】
热力膨胀阀(Thermostatic Expansion Valve,TXV)是空调及制冷设备普遍采用的节流部件,它可以对来自冷凝器的液态制冷剂进行节流和降压,并根据蒸发器出口的温度来调节从冷凝器送入蒸发器的制冷剂的流量,以适应制冷负荷不断变化的需要。热力膨胀阀对制冷剂流量进行控制的一般原理是:通过气箱头感测蒸发器出口的温度,气箱头内的介质根据气箱头所感测的温度产生对应程度的热膨胀,通过热膨胀对与气箱头连接的阀杆产生压力,阀杆在该压力的驱动下推动阀芯移动,从而调节阀孔的开度,达到调节制冷剂流量的效果。
现有的热力膨胀阀制造方法一般是采用长条状的金属型材例如铝型材作为原料,沿着与该型材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对其进行切割,将切下的金属块作为阀体毛坯,然后在阀体毛坯上加工出孔系而形成热力膨胀阀的阀体,再把热力膨胀阀的气箱头、阀杆、阀芯、调节机构等零件装配到阀体上。但是,这样切割下来的阀体毛坯上至少有两个相对的侧面(即切割时在阀体毛坯两侧形成的两个截面)均为较大的平面,这样容易使得阀体形成外部轮廓较为平直的整体结构,其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从而增加热力膨胀阀的制造成本。而且,实际制造过程中还可能需要对阀体毛坯上较大的平面部分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以形成更具使用价值的较为复杂的形状,这必然使得热力膨胀阀的制造工序更加繁琐。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制造更简便的热力膨胀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力膨胀阀,包括气箱头、阀杆、阀芯及阀体;所述阀体是由铝合金材料通过锻压加工而形成的,且包括呈一体结构的气箱头安装部、回流部、阀体连接部、流量调节部及底座部;所述阀体连接部包括连接部主体,所述气箱头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回流部的一侧,所述连接部主体设置在所述回流部的背向所述气箱头安装部的另一侧,所述流量调节部包括第一流通部和第二流通部,所述第一流通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主体的背向所述回流部的一侧,所述底座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流通部的背向所述连接部主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流通部从所述底座部上或者部分地从所述底座部上延伸出来;其中所述第一流通部与第二流通部之间开设有阀孔,所述第一流通部开设有与所述阀孔连通的第一流通孔,所述第二流通部开设有与所述阀孔连通的第二流通孔;所述回流部设置有回流通道,所述气箱头安装部设置有与所述回流通道连通的第一安装孔;所述气箱头与所述气箱头安装部相对固定地设置,所述阀杆和阀芯安装在所述阀体内部,所述阀芯对准所述阀孔设置,所述阀杆穿过所述回流部与阀体连接部,且所述阀杆的一端抵顶或固定在所述气箱头上,另一端对准所述阀芯;所述热力膨胀阀利用所述气箱头经由所述第一安装孔感测所述回流通道内部的流体工况,根据所述气箱头感测到的流体工况使所述气箱头内部的介质发生涨缩,从而改变所述阀杆和阀芯相对于所述阀孔的位置,调节所述阀孔的开度,进而调节通过所述第一流通孔、阀孔和第二流通孔流过所述阀体的流体的流量。
所述气箱头安装在所述气箱头安装部上并部分地容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所述阀体在其底座部及从底座部向内的部分中设置有阀室,所述阀室与所述第二流通孔连通;所述热力膨胀阀还包括调节机构,所述阀芯至少部分地设置于所述阀室中,所述调节机构安装在所述阀室中,对所述阀芯提供朝向所述阀杆一端的端面的弹性力。
所述气箱头安装部和所述回流部的形状均大致为圆环形或圆筒形,所述气箱头安装部的一端和所述回流部一侧的部分区域连成一体,所述连接部主体的顶部和所述回流部的背向所述气箱头安装部的另一侧的部分表面连成一体;所述第一流通部和第二流通部的形状均大致为圆筒形,所述第一流通部的一侧的部分区域与所述连接部主体的底部连成一体;所述底座部的形状大致为圆筒形,其一端和所述第一流通部的背向所述连接部主体的一侧的部分区域连成一体;所述第二流通部的一端的一部分与第一流通部一端的一部分连成一体,而所述第二流通部的该端的另一部分与所述底座部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连成一体;或者所述第二流通部的该端与所述底座部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连成一体;所述回流部、第一流通部及第二流通部的轴向相互平行或大致相互平行,且均与所述气箱头安装部及底座部的轴向垂直或大致垂直。
所述连接部主体包括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主体的顶部和底部之间的两个相对的侧部和两个相对的端面;所述连接部主体的两个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回流部的轴向长度,并且与所述底座部的直径大致相等或者小于所述底座部的直径;所述回流部的表面和所述第一流通部的表面都形成有分别相对于所述两个侧部表面凸出的,形状大致为半圆柱面的凸面。
所述阀体连接部还包括用于与安装件配合,对所述热力膨胀阀进行限位的第一装配部;所述第一装配部的形状大致为设置有通孔的半圆柱体,或者第一装配部的径向截面的形状大致为C形或V形;所述第一装配部凸设于所述连接部主体的至少一个所述侧部上,且所述第一装配部的轴向与所述回流部、第一流通部及第二流通部的轴向平行或大致平行。
所述阀体连接部还包括用于与安装件配合,对所述热力膨胀阀进行限位的第二装配部;所述第二装配部的外部形状大致为圆柱形,从所述阀体的一侧向外凸出,其轴向与所述回流部的轴向平行或大致平行,且所述第二装配部设置有非通孔的螺纹连接结构。
所述阀体连接部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流通部和所述回流部之间的加强筋和/或连接在所述第二流通部与所述回流部之间的加强筋。
所述连接部主体的形状大致为圆柱形,其轴向与所述回流部的轴向垂直,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回流部一侧的部分区域及所述第一流通部一侧的部分区域连成一体。
所述阀体连接部还包括用于与安装件配合,对所述热力膨胀阀进行限位的装配部;所述装配部的外部形状大致为圆柱形,从所述阀体的一侧向外凸出,其轴向与所述回流部的轴向平行或大致平行,且所述装配部设置有非通孔的螺纹连接结构。
所述阀体连接部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流通部和所述回流部之间的加强筋和/或连接在所述第二流通部与所述回流部之间的加强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力膨胀阀是通过切割铝棒料或铝合金棒料形成阀体毛坯后,再对阀体毛坯进行锻压和开孔而形成其阀体的。由于阀体毛坯采用锻压方式形成,因此可以直接在阀体毛坯的各个方向上都锻压出所需的复杂形状,而不会像现有的通过切割型材形成阀体毛坯的方法一样在阀体毛坯两侧形成较大的平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力膨胀阀的阀体轮廓更加精密,并且可以具有更小的体积和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力膨胀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热力膨胀阀实施方式的内部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热力膨胀阀实施方式的零件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力膨胀阀的第二个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力膨胀阀的第三个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力膨胀阀的第四个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力膨胀阀的第五个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力膨胀阀的第六个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热力膨胀阀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热力膨胀阀100,该热力膨胀阀100包括阀体10、气箱头20、阀杆30、阀芯40及调节机构50。该热力膨胀阀100适用于对多种流体进行节流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描述得更加直观,仅以将该热力膨胀阀100用于汽车空调系统中对制冷剂进行节流控制为例而加以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应该明白,可以通过该热力膨胀阀100进行节流控制的流体种类并不限于制冷剂。
以下将对上述各个元件的具体结构、装配方法和使用方法做具体的介绍。为了便于描述,从这里开始把图中所示的阀体10处于图中所示的上方的端部称为顶端,处于图中所示下方的端部称为底端;阀体10中较为接近顶端的部分称为上部,较为接近底端的部分称为下部,上部与下部之间的部分称为中部。在描述某些部件之间的几何关系时,可能会涉及“大致垂直”与“大致平行”的说法。在下文中,部件之间的“大致垂直”和“大致平行”指的是,虽然部件之间实质上并非精确的垂直和平行关系,但若没有经过精密的测量,则其位置关系在直观上与精确的垂直和平行很难区别,例如角度偏差不大于1度的情况。
阀体10由铝合金材料例如棒料经过切割、锻压和开孔加工而形成,包括一体成型的气箱头安装部11、回流部12、阀体连接部13、流量调节部14及底座部15。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阀体10是由整块的铝合金材料一体成型而制成,因此阀体10的各个部分都是连成一体的,其中并没有任何部分是单独形成后再与其他部分组装在一起的。在下文对于阀体10的详细结构介绍中,有时为了表述的直观和文字的简洁,可能会用“连接”来描述阀体10的某些部分之间的关系,但是“连接”用在此等场合时,指的是阀体10的不同部分之间有部分区域自始至终地相互连成一体,并不意味着阀体10的某些部分之间原本相互独立,再经过其他连接手段组装在一起。
气箱头安装部11形成在阀体10顶端,其形状大致为圆柱形,轴向与阀体10的长度方向(即图1中所示的Z轴方向)一致。该气箱头安装部11的中央轴向地开设有圆柱形的第一安装孔111,该第一安装孔111一端开口于气箱头安装部11的顶端(也就是阀体10的顶端),另一端贯穿整个气箱头安装部11,并延伸到与气箱头安装部11连接的回流部12内。该第一安装孔111的接近阀体10顶端的部分内壁内径扩大而形成环形的第一密封槽112。对应于该第一安装槽112的底部,气箱头安装部11内部形成有环形台阶面113,该台阶面113的外围部分(即靠近气箱头安装部11内壁的部分)凹陷下去而形成环形的第二密封槽114。也就是说,该第二密封槽114开设在第一密封槽112的底部,与第一密封槽112共同构成横截面大致为L形的复合密封槽。
回流部12大致为中空的圆筒形,其轴向沿着图1中所示的Y轴方向设置,与阀体10的长度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其中央轴向地开设有圆柱形的回流通道121;该回流部12的两侧分别凸起形成大致为半圆柱面的凸面,该两个凸面的凸出方向分别是图1中所示的X轴方向的正向和负向,该两个凸面的轴向则均与图1中所示的Y轴方向平行。气箱头安装部11的底端(即气箱头安装部11朝向阀体10底端的一端)与在回流部12外表面上朝向阀体10顶端的一侧的部分区域连成一体。该回流部12的侧壁上还贯通地开设有圆柱形的第二安装孔122,该第二安装孔122的内径小于第一安装孔111的内径,且第一安装孔111与第二安装孔122同轴地相互对准,第二安装孔122的顶端(即朝向阀体10顶端的一端)与第一安装孔111伸入回流部12的一端相互连通,第二安装孔122的底端(即朝向阀体10底端的一端)与回流通道121连通。回流通道121的两端口径扩大,分别形成用于连接流体输送管道的第一管道连接部123和第二管道连接部124,该第一管道连接部123和第二管道连接部124的形状均大致呈喇叭形。回流部12的与连接有气箱头安装部11的一侧相对的另外一侧的内壁上还开设有圆柱形的第三安装孔125,该第三安装孔125的内径与第二安装孔122相等或大致相等,并隔着回流通道121与第二安装孔122同轴地相互对准。
阀体连接部13包括连接部主体131,该连接部主体131包括朝向阀体10顶端的顶部、朝向阀体10底端的底部、以及连接在顶部和底部之间的两个侧面和两个端面,该两个侧面及两个端面均为平面或大致为平面,其中个侧面之间相互平行或大致平行,两个端面之间相互平行或大致平行,任一侧面和任一端面则相互垂直或大致垂直地相交。
该连接部主体131的顶部与回流部12的开设有第三安装孔125的一侧(即背向气箱头安装部11的一侧)连成一体,回流部12的长度大于连接部主体131的两个端面之间的距离,因此回流部12的两端分别越过阀体连接部13的两个端面而伸出;而回流部12的直径大于连接部主体131的两个侧面之间的距离,使得回流部12两侧凸起形成的上述凸面相对于连接部主体131的两个侧面是凸出的。该连接部主体131的至少一个侧面上形成有凸出的第一装配部132,该第一装配部132的形状为半圆柱体或大致为半圆柱体,其轴向与回流部12的轴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即与图1所示的Y轴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如图1所示,第一装配部132的两个端面分别与连接部主体131的两个端面平齐(即位于同一平面内),也就是说,第一装配部132的轴向长度与连接部主体131的两个端面之间的距离相等,均为图1所示的距离L2。该距离L2小于回流部12的轴向长度L1。这样在为制造该阀体10进行开模时,可以将模具的形状设计得较为规则,简化制造工序。第一装配部132的中心部分轴向地开设有贯通其两端的第一装配孔132a。连接部主体131的一个端面上形成有凸出的第二装配部133,该第二装配部133的形状为圆柱形或大致为圆柱形,其轴向也与回流部12的轴向平行(即与图1所示的Y轴方向平行),一端垂直地连接在连接部主体131的该端面上,另一端向阀体10外侧伸出。第二装配部133的中心部分轴向地开设有第二装配孔133a,该第二装配孔133a为开口于第二装配部133末端且内部设有螺纹的盲孔或者其他非通孔的螺纹连接结构。该第一装配孔132a和第二装配孔133a可用于与形状相应的螺栓、铆钉等安装件配合,对阀体10进行限位,将该阀体10固定地装配在汽车空调系统中或者其他使用环境中。
连接部主体131的内部还开设有从其顶部向底部依次设置的第四安装孔134、上杆孔135和下杆孔136。该第四安装孔134、上杆孔135和下杆孔136均为圆柱形通孔,其中第四安装孔134的内径小于第三安装孔125的内径,开口于阀体连接部13的顶部,与第三安装孔125同轴地连通;上杆孔135的内径小于第四安装孔134的内径,并与第四安装孔134同轴地连通;下杆孔136的内径小于上杆孔135的内径,与上杆孔135同轴地连通,并开口于阀体连接部13的底部。
流量调节部14包括第一流通部141和第二流通部142,该第一流通部141和第二流通部142的形状均大致为圆柱形,且它们的轴向均与回流部12的轴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即与图1所示的Y轴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第一流通部141朝向阀体10顶端的一侧的部分区域和阀体连接部13的底部连成一体,第一流通部141一端的端面和阀体连接部131的一个端面处于同一平面内,且该第一流通部141的该端面的部分区域与第二流通部142一端的一部分端面连成一体,第一流通部141的另一端则越过阀体连接部131的另一个端面而向阀体10外侧伸出。第一流通部141的两侧和第二流通部142的两侧都凸起形成接近半圆柱面的凸面,该第一流通部141形成的两个凸面的凸出方向分别是图1中所示的X轴方向的正向和负向,第二流通部142形成的两个凸面的凸出方向也分别是图1中所示的X轴方向的正向和负向,且第一流通部141和第二流通部142形成的凸面的轴向均与图1中所示的Y轴方向平行。第一流通部141的直径大于连接部主体131的两个侧面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一流通部141两侧凸起形成的上述凸面相对于连接部主体131的两个侧面是凸出的。第一流通部141中开设有第一流通孔143,该第一流通孔143为沿着第一流通部141的轴向延伸的台阶孔,其包括第一外孔部143a和第一内孔部143b,该第一外孔部143a和第一内孔部143b均为圆柱形通孔且同轴地相互连通,第一外孔部143a的内径大于第一内孔部143b的内径。其中,第一内孔部143b设置在第一流通部141内部,下杆孔136从阀体连接部13内部延伸到第一流通部141中,并与第一内孔部143b朝向阀体10顶端的一侧连通。第一外孔部143a设置在第一内孔部143b外侧,其一端与第一内孔部143b同轴地连通,另一端在第一流通部141向阀体10外侧伸出的一端上形成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外孔部143a所形成的该开口的直径相对于该第一外孔部143a的其他部分的直径进一步扩大,形成大致呈喇叭形的、用于连接流体输送管道的第三管道连接部143c。
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三管道连接部143c末端的端面和第一管道连接部123末端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也就是说,所述回流部121一端的端面和所述第一流通部141末端的端面平齐(即位于同一平面内)。这样在为制造该阀体10进行开模时,可以将模具的形状设计得较为规则,简化制造工序。该第一流通部141还开设有用于调节流体流量的阀孔145。该阀孔145为圆柱形通孔,与该第一内孔部143b的朝向阀体10底端的另一侧相互连通,并且与下杆孔136隔着第一内孔部143b同轴地相互对准。
如上所述,第二流通部142一端的部分端面(图中为位于上方的部分端面)与第一流通部141的一个端面的部分区域连成一体,第二流通部142的另外一端则向阀体10外侧延伸,其延伸方向与第一流通部141的延伸方向相反,即第一流通部141和第二流通部142分别从阀体10的相对两侧延伸出来。第二流通部142中开设有第二流通孔144,该第二流通孔144为沿着第二流通部142的轴向延伸的台阶孔,其包括第二外孔部144a和第二内孔部144b,该第二外孔部144a和第二内孔部144b均为圆柱形通孔且同轴地相互连通,第二外孔部144a的内径大于第二内孔部144b的内径。其中,第二内孔部144b设置在第二流通部142内部,第二外孔部144a设置在第二内孔部144b外侧,其一端与第二内孔部144b同轴地连通,另一端在第二流通部142向阀体10外侧伸出的一端上形成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二外孔部144a所形成的该开口的直径相对于该第二外孔部144a的其他部分的直径进一步扩大,形成大致呈喇叭形的、用于连接流体输送管道的第四管道连接部144c。本实施方式中,该第四管道连接部144c末端的端面和第二管道连接部124末端的端面、以及第二装配部133末端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也就是说,所述回流部121一端的端面和所述第二流通部142末端的端面及所述第二装配部133末端的端面平齐(即位于同一平面内)。这样在为制造该阀体10进行开模时,可以将模具的形状设计得较为规则,简化制造工序。
底座部15大致呈圆柱形,其轴向与阀体10的长度方向一致(即与图1中所示的Z轴方向一致),其顶端(即朝向阀体10顶端的一端)与第一流通部141背向连接部主体131的一侧(即朝向阀体10底端的一侧)的部分区域连成一体,第二流通部142的与第一流通部141连接的一端的另一部分端面(图中为位于下方的部分端面)与该底座部15的一侧的部分区域连成一体;底座部15的底端就是阀体10的底端。底座部15中开设有阀室151,该阀室151为纵向设置的圆柱形台阶孔,其轴向与阀体10的长度方向一致,包括多个同轴连通的圆柱形孔段。沿着从阀体10的顶端到阀体10的底端的方向,各个孔段的直径是依次递增的,最下方的,亦即直径最大的孔段在底座部151底端形成开口。阀室151的顶端(即朝向阀体10顶端的一端)延伸到第一流通部141内,并与阀孔145同轴地连通。第二流通孔144的第二内孔部144b则延伸到该底座部15内,并与阀室151的一侧连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热力膨胀阀的阀体的外形结构,并没有对本实用新型的热力膨胀阀的阀体的各个部件的具体形状、大小比例和结构关系加以限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气箱头安装部11、回流部12、阀体连接部13、第一流通部141、第二流通部142及底座部15的具体形状、大小比例和结构关系都可能具有一定的变化。例如,本实施方式中回流通道121的两端开口处形成的第一管道连接部123和第二管道连接部124是相互对准的,但是其他实施方式中二者也可能并不相互对准而是设置成其他位置关系,比如二者的朝向可以相互垂直或者形成其他角度的夹角,而回流部12的具体形状也可以随之做出适应性的改变。类似地,第一流通部141轴向和第二流通部142的轴向除了相互平行以外,也可以设置成其他位置关系,例如相互垂直或者形成其他角度的夹角。第二流通部142在纵向上的位置可以更加接近阀体10的底端,其一端可以完全连接在底座部15的外周面上(即该端的全部端面都与底座部15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连成一体),而与第一流通部141的端部完全错开,即第二流通部142的端部与第一流通部141的端部不一定要直接连成一体,而是使第二流通部142完全地而非部分地从底座部15上延伸出来。第一装配部132也可以不形成在连接部主体131的一个端面上,而是形成在第一流通部141一端的端面上。本实施方式中底座部15的直径与连接部主体131的两个端面之间的距离(即上述的L2)及第一装配部132的两个端面之间的距离(即上述的L2)大致相等,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底座部15的直径也可以大于连接部主体131的两个端面之间的距离(即上述的L2)及第一装配部132的两个端面之间的距离(即上述的L2)。
气箱头20包括主体部21与套接部22,其中主体部21的大部分特征与现有的气箱头类似,其内部设有热膨胀介质和可以被热膨胀介质膨胀时产生的压力驱动的膜片。主体部21的外壳凸出形成套接部22,该套接部22为圆筒形,其外部周壁为光滑的圆柱面,且内径与第一安装孔111的内径相对应,可以插入第一安装孔111内,并利用例如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在第一安装孔111内。主体部21通过第一安装孔111与回流通道121连通。该气箱头20用于感测汽车空调系统的蒸发器出口的温度,其中的介质可以根据感测到的温度产生对应程度的热膨胀,通过热膨胀驱动其膜片移动,对与气箱头20连接的阀杆30产生压力,使阀杆在该压力的驱动下推动阀芯40移动,从而调节阀孔145的开度,达到调节制冷剂流量的效果。
阀杆30包括上传动杆31与下传动杆33。上传动杆31的一端抵顶或固定在气箱头20的主体部21的底部,杆身穿过套接部22、第一安装孔111、回流通道121、第二安装孔122及第三安装孔125,另一端则伸入上杆孔135中。下传动杆33的直径不大于下杆孔136的内径,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下杆孔136中,其一端与上传动杆31伸入上杆孔135的一端同轴地相互抵持,另一端沿着与第一内孔部143b的轴向垂直的方向穿过第一内孔部143b,并伸入阀孔145中。
阀芯4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钢制球体,置于阀室151中并对准阀孔145,下传动杆53伸入阀孔145的一端对准阀芯70并抵顶在阀芯70上。阀芯40的形状及尺寸与阀孔145相对应,其相对于阀孔145进行轴向移动时可以调节阀孔145的开度。
调节机构50包括调节座51、第一弹簧52、阀芯架53及第二弹簧54。调节座51大致为具有阶梯形外周面的圆台状,其最接近阀体10底端的,也是直径最大的一部分外周面与阀室151接近阀体10底端的,也是内径最大的一部分内壁采用例如螺纹连接等方式相互配合固定,使调节座51固定地、且高度可调地装配在阀体10上。调节座51中央开设有用于容纳调节弹簧52的弹簧孔51a。第一弹簧52为圆柱形螺旋弹簧,其置于调节座51与阀芯40之间且径向地限位于弹簧孔51a中,能够沿纵向弹性地伸缩。阀芯架53大致为圆柱状,置于第一弹簧52与阀芯40之间,其一端同轴地套在第一弹簧52中,另一端从第一弹簧52顶端伸出且在周围形成一圈直径大于第一弹簧52内径的凸缘,防止阀芯架53落入第一弹簧52内部。第二弹簧54为蝶形弹簧,其顶部固定在阀芯架53周边,边缘的翼部支撑在阀室151内壁上,用于将阀芯架53的位置保持在阀室151的中央,防止阀芯架53发生偏移。阀芯40被夹持在阀芯架53从第一弹簧52顶端伸出的一端和下传动杆33伸入阀孔145的一端之间。当气箱头20中的介质未产生足够程度的热膨胀时,第一弹簧52的弹力可以驱动阀芯架53、阀芯40及阀杆30都向上方移动,使阀芯40更加靠近阀孔145,减小阀孔145的节流面积,从而减少通过阀孔145的制冷剂流量。
此外,该热力膨胀阀100还包括回流部密封圈91、压片92、上杆孔密封圈93及阀室密封圈94。回流部密封圈91为采用弹性材料如橡胶制成的O型圈,其截面大致为L形,与上述第一密封槽112和第二密封槽114构成的复合密封槽的形状及尺寸相对应。该回流部密封圈91嵌置在该复合密封槽中,同时套设在插入第一安装孔111的插入部22的外部周面上,在插入部22的外表面和气箱头安装部11的内表面之间形成过盈配合,可以对气箱头20加以进一步的固定,并防止回流通道121内的制冷剂从第一安装孔111中泄漏出来。压片92为采用金属材料如铜制成的圆形薄片,其直径与第三安装孔125直径相应,中央则开设有直径不小于上传动杆31直径的通孔(图中未标号)。该压片92固定于第三安装孔125中,上传动杆31从压片92中央开设的通孔中穿过。上杆孔密封圈93也是采用弹性材料如橡胶制成的O形圈,在未发生变形的情况下,该上杆孔密封圈93的外径略大于上杆孔135的直径,内径则略小于上传动杆31的直径。该上杆孔密封圈93置于第四安装孔134内并由压片92限位,且该上杆孔密封圈92紧密地套在上传动杆31上,其外部周边紧密地抵压在第四安装孔134内壁上,即在上传动杆31与第四安装孔134的内壁之间形成过盈配合,用于防止阀室151内的制冷剂通过下杆孔136及上杆孔135泄漏出来。阀室密封圈94也是为采用弹性材料如橡胶制成的O型圈,其套设在调节座51的一部分直径较小的外周面上(例如,可以是嵌置在开设在调节座51外周面上的环形凹槽内),并在调节座51与阀室151的内壁之间形成过盈配合,用于防止阀室151内的制冷剂从阀体10底端泄漏出来。
使用时,该热力膨胀阀100的第二流通孔144通过冷凝器输出管道与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连通,第一流通孔143通过蒸发器输入管道与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连通。第一管道连接部123通过蒸发器输出管道与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连通,第二管道连接部124通过压缩机输入管道与压缩机的制冷剂出口连通。该热力膨胀阀100在工作时,来自冷凝器的制冷剂从第二流通孔144通入阀室151,此时若阀芯40所在的位置并未将阀孔151完全关闭,则制冷剂通过阀孔151和第一流通孔143输送到蒸发器用于制冷。用于制冷之后温度升高的制冷剂从蒸发器中排出,经过第二管道连接部124、回流通道121和第一管道连接部123流回压缩机以供循环使用。使用后的温度升高的制冷剂流过回流通道121时,还会通过第二安装孔112和第一安装孔111接触到气箱头20的主体部21。主体部21感测到制冷剂的温度、或者温度和压力等工况后,其中的介质根据感测到的工况产生对应的热膨胀,通过热膨胀对阀杆30的上传动杆31产生压力,上传动杆31在该压力的驱动下推动下传动杆33及阀芯40轴向地移动,从而调节阀孔145的开度,进一步调节通过阀孔145的制冷剂流量。可以理解,当蒸发器的制冷效果较差时,回流的制冷剂温度将会升高,此时气箱头20产生的热膨胀程度就会较大,会将阀杆30整体向下推动更大的幅度,将阀芯40顶向下方而远离阀孔145,从而扩大阀孔145的开度,导致流入蒸发器的制冷剂流量增大,增强制冷效果。如果蒸发器的制冷效果已经很强,空调系统的热负荷减小,则回流的制冷剂温度就会降低,使得气箱头20产生的热膨胀程度变小,阀杆30向下移动的幅度减小,此时调节弹簧52会回弹,将阀芯40重新顶向上方,减小阀孔145的开度,使得流入蒸发器的制冷剂流量减小。
根据阀体10的不同的安装要求,上述第一装配部132和/或第二装配部133也可以被省略或者在具体结构上作出改变。例如,在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提供的热力膨胀阀中,第二装配部133被省略。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提供的热力膨胀阀中,至少一个第一装配部132的第一安装孔132a除了在该第一装配部132的两个端面上具有开口之外,还在第一装配部132的侧面上也形成与第一装配部132的轴向平行的直线形开口132b,使得第一装配部132的径向截面的形状大致为C形。另外,也可以用开设在第一装配部132侧面上的凹槽(图未示)代替第一安装孔132a,该凹槽的形状可以是沿着第一装配部132的轴向延伸的V形槽(即其横截面大致呈倒三角形),其两端分别在第一装配部132的两个端面上形成开口,使得第一装配部132的径向截面形状大致呈V形。在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提供的热力膨胀阀中,阀体连接部131还包括纵向设置的板状的加强筋133b,该加强筋133b连接在第二装配部133的下侧和第二流通部142的上侧之间、以及第二装配部133的上侧和第二管道接入部124的下侧之间,用于在阀体10的多个凸出部分(例如上述的第二装配部133、第二流通部142及第二管道接入部124)之间提供连接和支撑,有助于提高阀体10的整体结构强度。另外,在第一流通部141和第一管道接入部143b之间也可以设置纵向的板状加强筋133b,用于在第一流通部141和第一管道接入部143b之间提供连接和支撑,进一步提高阀体10的整体结构强度。
可以理解,上述这些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第一装配部132和/或第二装配部133的各种改变的具体结构特征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全部或部分地同时设置在同一个实施方式中。例如,在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提供的热力膨胀阀中,第二装配部133被省略,至少一个第一装配部的132的第一安装孔132a在第一装配部132的侧面上形成与第一装配部132的轴向平行的直线形开口132b,而第二流通部142的上侧和第二管道接入部124的下侧之间由纵向设置的板状的加强筋133b连接。也就是说,该热力膨胀阀同时包含了上述图4-6所示的三个实施方式的热力膨胀阀的结构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阀体连接部13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提供的热力膨胀阀中,连接部主体131的外部形状并非大致为长方体,而是大致为圆柱形,其直径小于底座部15的直径。阀体连接部131的轴向与回流部12的轴向垂直或大致垂直,其顶部与回流部12的下侧中部的部分区域连成一体,底部与第一流通部141的上侧的部分区域连成一体。第二装配部133从阀体连接部131的一侧沿着与回流部12和第二流通部142的轴向平行的方向延伸出来,而第一装配部132则被省略。第二装配部133的下侧和第二流通部142的上侧之间、第二装配部133的上侧和第二管道接入部124的下侧之间、以及第一流通部141和第一管道接入部143b之间都可以设置纵向连接的板状的加强筋133b。另外,该第二装配部133也可以被省略,即与上述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类似,将纵向设置的板状的加强筋133b直接连接在第二流通部142的上侧和第二管道接入部124的下侧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力膨胀阀100是通过切割铝棒料或铝合金棒料形成阀体毛坯后,再对阀体毛坯进行锻压和开孔而形成其阀体的。由于阀体毛坯采用锻压方式形成,因此可以直接在阀体毛坯的各个方向上都锻压出所需的复杂形状,而不会像现有的通过切割型材形成阀体毛坯的方法一样在阀体毛坯两侧形成较大的平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力膨胀阀的阀体轮廓更加精密,并且可以具有更小的体积和重量。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热力膨胀阀,包括气箱头、阀杆、阀芯及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是由铝合金材料通过锻压加工而形成的,且包括呈一体结构的气箱头安装部、回流部、阀体连接部、流量调节部及底座部;所述阀体连接部包括连接部主体,所述气箱头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回流部的一侧,所述连接部主体设置在所述回流部的背向所述气箱头安装部的另一侧,所述流量调节部包括第一流通部和第二流通部,所述第一流通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主体的背向所述回流部的一侧,所述底座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流通部的背向所述连接部主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流通部从所述底座部上或者部分地从所述底座部上延伸出来;其中所述第一流通部与第二流通部之间开设有阀孔,所述第一流通部开设有与所述阀孔连通的第一流通孔,所述第二流通部开设有与所述阀孔连通的第二流通孔;所述回流部设置有回流通道,所述气箱头安装部设置有与所述回流通道连通的第一安装孔;所述气箱头与所述气箱头安装部相对固定地设置,所述阀杆和阀芯安装在所述阀体内部,所述阀芯对准所述阀孔设置,所述阀杆穿过所述回流部与阀体连接部,且所述阀杆的一端抵顶或固定在所述气箱头上,另一端对准所述阀芯;所述热力膨胀阀利用所述气箱头经由所述第一安装孔感测所述回流通道内部的流体工况,根据所述气箱头感测到的流体工况使所述气箱头内部的介质发生涨缩,从而改变所述阀杆和阀芯相对于所述阀孔的位置,调节所述阀孔的开度,进而调节通过所述第一流通孔、阀孔和第二流通孔流过所述阀体的流体的流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力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箱头安装在所述气箱头安装部上并部分地容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所述阀体在其底座部及从底座部向内的部分中设置有阀室,所述阀室与所述第二流通孔连通;所述热力膨胀阀还包括调节机构,所述阀芯至少部分地设置于所述阀室中,所述调节机构安装在所述阀室中,对所述阀芯提供朝向所述阀杆一端的端面的弹性力。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力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箱头安装部和所述回流部的形状均大致为圆环形或圆筒形,所述气箱头安装部的一端和所述回流部一侧的部分区域连成一体,所述连接部主体的顶部和所述回流部的背向所述气箱头安装部的另一侧的部分表面连成一体;所述第一流通部和第二流通部的形状均大致为圆筒形,所述第一流通部的一侧的部分区域与所述连接部主体的底部连成一体;所述底座部的形状大致为圆筒形,其一端和所述第一流通部的背向所述连接部主体的一侧的部分区域连成一体;所述第二流通部的一端的一部分与第一流通部一端的一部分连成一体,而所述第二流通部的该端的另一部分与所述底座部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连成一体;或者所述第二流通部的该端与所述底座部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连成一体;所述回流部、第一流通部及第二流通部的轴向相互平行或大致相互平行,且均与所述气箱头安装部及底座部的轴向垂直或大致垂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力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主体包括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主体的顶部和底部之间的两个相对的侧部和两个相对的端面;所述连接部主体的两个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回流部的轴向长度,并且与所述底座部的直径大致相等或者小于所述底座部的直径;所述回流部的表面和所述第一流通部的表面都形成有分别相对于所述两个侧部表面凸出的,形状大致为半圆柱面的凸面。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力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连接部还包括用于与安装件配合,对所述热力膨胀阀进行限位的第一装配部;所述第一装配部的形状大致为设置有通孔的半圆柱体,或者第一装配部的径向截面的形状大致为C形或V形;所述第一装配部凸设于所述连接部主体的至少一个所述侧部上,且所述第一装配部的轴向与所述回流部、第一流通部及第二流通部的轴向平行或大致平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力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连接部还包括用于与安装件配合,对所述热力膨胀阀进行限位的第二装配部;所述第二装配部的外部形状大致为圆柱形,从所述阀体的一侧向外凸出,其轴向与所述回流部的轴向平行或大致平行,且所述第二装配部设置有非通孔的螺纹连接结构。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力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连接部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流通部和所述回流部之间的加强筋和/或连接在所述第二流通部与所述回流部之间的加强筋。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力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主体的形状大致为圆柱形,其轴向与所述回流部的轴向垂直,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回流部一侧的部分区域及所述第一流通部一侧的部分区域连成一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力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连接部还包括用于与安装件配合,对所述热力膨胀阀进行限位的装配部;所述装配部的外部形状大致为圆柱形,从所述阀体的一侧向外凸出,其轴向与所述回流部的轴向平行或大致平行,且所述装配部设置有非通孔的螺纹连接结构。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热力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连接部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流通部和所述回流部之间的加强筋和/或连接在所述第二流通部与所述回流部之间的加强筋。
CN201420630033.XU 2014-10-28 2014-10-28 热力膨胀阀 Active CN2042267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30033.XU CN204226783U (zh) 2014-10-28 2014-10-28 热力膨胀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30033.XU CN204226783U (zh) 2014-10-28 2014-10-28 热力膨胀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26783U true CN204226783U (zh) 2015-03-25

Family

ID=52924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30033.XU Active CN204226783U (zh) 2014-10-28 2014-10-28 热力膨胀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2678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26922A (zh) * 2014-10-28 2016-06-01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热力膨胀阀
CN107289684A (zh) * 2016-04-01 2017-10-24 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 热力膨胀阀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26922A (zh) * 2014-10-28 2016-06-01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热力膨胀阀
CN105626922B (zh) * 2014-10-28 2018-11-30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热力膨胀阀
CN107289684A (zh) * 2016-04-01 2017-10-24 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 热力膨胀阀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07289684B (zh) * 2016-04-01 2020-07-14 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 热力膨胀阀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283717A1 (en) Expansion valve
CN204226783U (zh) 热力膨胀阀
CN103322735A (zh) 一种带有旁通流路的热力膨胀阀
CN106246953A (zh) 用于车辆的阀
KR102288080B1 (ko) 변속기 오일의 온도를 조정하기 위한 시스템, 열 교환 조립체 및 밸브 조립체
CN107289684B (zh) 热力膨胀阀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08533807B (zh) 流量调节阀及其动力头部件、流量调节阀的组装方法
CN105318071B (zh) 热力膨胀阀的制造方法及连接方法
CN108087530A (zh) 热交换组件
WO2016125512A1 (ja) 絞り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JP2005164208A (ja) 膨張弁
US20040007015A1 (en) Expansion valve
CN109937317A (zh) 一种调温阀、及具有该调温阀的热管理组件
US9687906B2 (en) Scroll rotor mold, mold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old
CN209876100U (zh) 一种电磁膨胀阀
CN105626922B (zh) 热力膨胀阀
CN204128250U (zh) 热力膨胀阀及其连接结构和型材
CN213685287U (zh) 节流截止阀阀芯结构以及节流截止阀
WO2022012537A1 (zh) 节流阀及换热系统
CN105465407A (zh) 热力膨胀阀及其制造方法
CN103245141A (zh) 一种热力膨胀阀及其装配方法
KR101268326B1 (ko) 공조장치의 팽창밸브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219712448U (zh) 一种热力膨胀阀
CN108087532A (zh) 热交换组件
CN108087531A (zh) 热交换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