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02116U - 车用空调 - Google Patents
车用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202116U CN204202116U CN201420631068.5U CN201420631068U CN204202116U CN 204202116 U CN204202116 U CN 204202116U CN 201420631068 U CN201420631068 U CN 201420631068U CN 204202116 U CN204202116 U CN 20420211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outlet
- dull
- stereotyped
- foo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815 fa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4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用空调。车用空调包括空气调节箱,空气调节箱包括容纳空间和脚部出风通道,容纳空间和脚部出风通道具有连通状态,空气调节箱还具有与容纳空间相通的多个出风口,用以打开或者关闭部分出风口的出风模式转换装置,出风模式转换装置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出风模式转换装置包括:第一转轴;弧形风门,弧形风门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用以控制多个出风口中的至少部分出风口的开闭;至少两个平板风门,至少两个平板风门沿第一转轴的周向间隔设置,各平板风门均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其中,弧形风门和平板风门均与第一转轴同步旋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该车用空调的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用空调。
背景技术
在车用空调中,空气通过多个出风口进入汽车的车厢内。
现有技术中,车用空调包括空气调节箱和设置在空气调节箱内部的出风模式转换装置,出风模式转换装置包括第一转轴和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并围绕第一转轴旋转的第一风门。
上述的汽车车用空调具有如下缺点:
因设置在空气调节箱内部的结构较多,在面部出风模式或者脚部出风模式时,风道内的阻力较大,不利于出风;
车用空调通过半圆形的弧形风门打开或者关闭上述多个出风口,出风模式通过弧形风门的旋转来实现,因此,弧形风门的操作角度较大,增加了车用空调的尺寸。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车用空调,该车用空调的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用空调,车用空调包括空气调节箱,空气调节箱包括容纳空间和脚部出风通道,容纳空间和脚部出风通道具有连通状态,空气调节箱还具有与容纳空间相通的多个出风口,用以打开或者关闭部分出风口的出风模式转换装置,出风模式转换装置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出风模式转换装置包括:第一转轴;弧形风门,弧形风门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用以控制多个出风口中的至少部分出风口的开闭;至少两个平板风门,至少两个平板风门沿第一转轴的周向间隔设置,各平板风门均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其中,弧形风门和平板风门均与第一转轴同步旋转。
进一步地,多个出风口包括脚部出风口、面部出风口和除霜出风口,车用空调具有至少3种出风模式,在除霜模式,弧形风门处于面部出风口所在的位置以遮挡面部出风口,同时除霜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至少两个平板风门处于脚部出风通道所在的位置以遮挡脚部出风口使脚部出风口处于关闭状态;在面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遮挡除霜出风口使除霜出风口处于关闭状态,同时面部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至少两个平板风门处于脚部出风通道所在的位置以遮挡脚部出风口;在脚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处于面部出风口和除霜出风口所在的位置以遮挡面部出风口和除霜出风口,至少两个平板风门处于脚部出风通道所在的位置以打开脚部出风口。
进一步地,出风模式转换装置包括两个平板风门,两个平板风门设置于脚部出风通道的内部,平板风门之间具有夹角α,夹角α大于90°且小于180°,脚部出风通道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空气调节箱还具有分隔壁和第一止挡壁,分隔壁与第一侧壁连接,第一止挡壁与第二侧壁连接;在除霜模式,一个平板风门与分隔壁抵接且另一个平板风门与第二侧壁抵接以遮挡脚部出风口,弧形风门与面部出风口配合以遮挡面部出风口,同时除霜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在除霜/脚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与面部出风口配合以遮挡面部出风口,同时除霜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一个平板风门处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另一个平板风门处于分隔壁与第一止挡壁之间以使脚部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在脚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处于面部出风口和除霜出风口所在的位置以遮挡面部出风口和除霜出风口,一个平板风门处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另一个平板风门处于分隔壁与第一止挡壁之间以使脚部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在面部出风/脚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处于除霜出风口所在的位置以遮挡除霜出风口,同时面部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一个平板风门处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另一个平板风门处于分隔壁与第一止挡壁之间以使脚部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在面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处于除霜出风口所在的位置以遮挡除霜出风口,同时面部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一个平板风门与第一侧壁抵接且另一个平板风门与第一止挡壁抵接以遮挡脚部出风口。
进一步地,出风模式转换装置包括两个平板风门,两个平板风门设置于脚部出风通道的内部,平板风门之间具有夹角α,夹角α等于180°,脚部出风通道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空气调节箱还包括第二止挡壁和第三止挡壁,第二止挡壁与第一侧壁连接,第三止挡壁与第二侧壁连接,车用空调具有三种出风模式;在除霜模式,一个平板风门与第三止挡壁抵接且另一个平板风门与第二止挡壁抵接以遮挡脚部出风口,弧形风门与面部出风口配合以遮挡面部出风口,同时除霜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在脚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处于面部出风口和除霜出风口所在的位置以遮挡面部出风口和除霜出风口,两个平板风门均位于脚部出风通道的内部,脚部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在面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处于除霜出风口所在的位置以遮挡除霜出风口,同时除霜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一个平板风门与第一侧壁抵接且另一个平板风门与第二侧壁抵接以遮挡脚部出风口。
进一步地,出风模式转换装置包括三个平板风门,相邻两个平板风门之间具有夹角α,夹角α大于60°,脚部出风通道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空气调节箱还具有分隔壁,分隔壁与第一侧壁的远离脚部出风口的一端连接;在除霜模式,一个平板风门与分隔壁抵接且另一个平板风门与第二侧壁抵接以遮挡脚部出风口,第三个平板风门位于容纳空间的内部,弧形风门与面部出风口配合以遮挡面部出风口,同时除霜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在除霜/脚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与面部出风口配合以遮挡面部出风口,同时除霜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一个平板风门处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且分别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间隔设置,另一个平板风门与分隔壁间隔设置,第三个平板风门与第二侧壁间隔设置以使脚部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在脚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处于面部出风口和除霜出风口所在的位置以遮挡面部出风口和除霜出风口,一个平板风门处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且分别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间隔设置,另一个平板风门与分隔壁间隔设置,第三个平板风门与第二侧壁间隔设置以使脚部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在面部出风/脚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处于除霜出风口所在的位置以遮挡除霜出风口,同时面部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一个平板风门处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且分别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间隔设置,另一个平板风门与分隔壁间隔设置,第三个平板风门与第二侧壁间隔设置以使脚部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在面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处于除霜出风口所在的位置以遮挡除霜出风口,同时面部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一个平板风门与第一侧壁抵接且另一个平板风门与第二侧壁抵接以遮挡脚部出风口。
进一步地,出风模式转换装置还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侧板,连接侧板的一端与弧形风门固定连接,连接侧板的另一端与一个平板风门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空气调节箱还包括与容纳空间连通的进气口。
进一步地,空气调节箱还包括暖空气通道、设置在暖空气通道一侧的旁路通道和冷空气通道,冷空气通道设置在旁路通道内部,暖空气通道、冷空气通道分别与容纳空间具有连通状态。
进一步地,空气调节箱还包括热交换器和用于将经过热交换器加热的空气导向至热交换器上部的暖空气导向壁,热交换器设置在暖空气导向壁的下方并沿水平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车用空调还包括热交换器和空气混合风门装置,空气混合风门装置设置在热交换器的下方并位于空气调节箱的内部以控制暖空气通道和冷空气通道的打开和关闭。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车用空调包括:空气调节箱,空气调节箱包括容纳空间和脚部出风通道,容纳空间和脚部出风通道具有连通状态,空气调节箱还具有与容纳空间相通的多个出风口,用以打开或者关闭部分出风口的出风模式转换装置,出风模式转换装置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出风模式转换装置包括:第一转轴;弧形风门,弧形风门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用以控制多个出风口中的至少部分出风口的开闭;至少两个平板风门,至少两个平板风门沿第一转轴的周向间隔设置,各平板风门均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其中,弧形风门和平板风门均与第一转轴同步旋转。通过上述设置,出风模式转换装置位于容纳空间的内部,该车用空调的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车用空调的出风模式转换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车用空调处于除霜模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车用空调处于除霜/脚部出风模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车用空调处于脚部出风模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车用空调处于面部出风/脚部出风模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车用空调处于面部出风模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车用空调的出风模式转换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车用空调处于除霜模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车用空调处于除霜/脚部出风模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车用空调处于脚部出风模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车用空调处于面部出风/脚部出风模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车用空调处于面部出风模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车用空调的出风模式转换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14的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车用空调处于除霜模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车用空调处于脚部出风模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车用空调处于面部出风模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空气调节箱;11、脚部出风口;12、面部出风口;13、除霜出风口;14、分隔壁;15、暖空气导向壁;16、冷空气导向壁;17、第一止挡壁;18、第二止挡壁;19、第三止挡壁;2、出风模式转换装置;21、第一转轴;23、弧形风门;22、平板风门;24、连接侧板;3、热交换器;4、空气混合风门装置;41、第二转轴;42、第一风门;10、容纳空间;20、进气口;30、脚部出风通道;301、第一侧壁;302、第二侧壁;40、暖空气通道;50、冷空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打开状态包括完全打开状态和部分打开状态,遮挡指的是将出风口完全遮住以使出风口处于关闭状态。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车用空调。车用空调包括:空气调节箱1,空气调节箱1包括容纳空间10和脚部出风通道30,容纳空间10和脚部出风通道30具有连通状态,空气调节箱1还具有与容纳空间10相通的多个出风口,用以打开或者关闭部分出风口的出风模式转换装置2,出风模式转换装置2设置在容纳空间10内。
出风模式转换装置2包括第一转轴21、弧形风门23和至少两个平板风门22。弧形风门23与第一转轴21固定连接,用以控制多个出风口中的至少部分出风口的开闭;至少两个平板风门22沿第一转轴21的周向间隔设置,各平板风门22均与第一转轴21固定连接,平板风门22设置于脚部出风通道30的内部;其中,弧形风门23和平板风门22均与第一转轴21同步旋转。
上述设置中,出风模式转换装置2位于容纳空间10的内部,一方面该车用空调的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另一方面,由于平板风门22设置于脚部出风通道30的内部,可以减小风道风阻,增大出风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多个出风口包括脚部出风口11、面部出风口12和除霜出风口13,车用空调具有至少3种出风模式,
在除霜模式,弧形风门23处于面部出风口12所在的位置以遮挡面部出风口12,同时除霜出风口13处于打开状态,至少两个平板风门22处于脚部出风通道30所在的位置以遮挡脚部出风口11使脚部出风口11处于关闭状态;
在面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23遮挡除霜出风口13使除霜出风口13处于关闭状态,同时面部出风口12处于打开状态,至少两个平板风门22处于脚部出风通道30所在的位置以遮挡脚部出风口11;
在脚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23处于面部出风口12和除霜出风口13所在的位置以遮挡面部出风口12和除霜出风口13,至少两个平板风门22处于脚部出风通道30所在的位置以打开脚部出风口。
上述设置中,利用脚部出风口11可以将空气吹向汽车车厢的下部,利用面部出风口12可以将空气吹向汽车车厢的上部,利用除霜出风口13可以将空气吹向汽车挡风玻璃的内表面;利用弧形风门23和平板风门22可以实现多种不同的出风模式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如图3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具体地,出风模式转换装置2包括两个平板风门22,两个平板风门22设置于脚部出风通道30的内部,平板风门22之间具有夹角α,夹角α大于90°且小于180°,脚部出风通道30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301和第二侧壁302,空气调节箱1还具有分隔壁14和第一止挡壁17,分隔壁14与第一侧壁301连接,第一止挡壁17与第二侧壁302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车用空调具有5种出风模式;
在除霜模式,一个平板风门22与分隔壁14抵接且另一个平板风门22与第二侧壁302抵接以遮挡脚部出风口11,弧形风门23与面部出风口12配合以遮挡面部出风口12,同时除霜出风口13处于打开状态;
在除霜/脚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23与面部出风口12配合以遮挡面部出风口12,同时除霜出风口13处于打开状态,一个平板风门22处于第一侧壁301和第二侧壁302之间,另一个平板风门22处于分隔壁14与第一止挡壁17之间以使脚部出风口11处于打开状态;
在脚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23处于面部出风口12和除霜出风口13所在的位置以遮挡面部出风口12和除霜出风口13,一个平板风门22处于第一侧壁301和第二侧壁302之间,另一个平板风门22处于分隔壁14与第一止挡壁17之间以使脚部出风口11处于打开状态;
在面部出风/脚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23处于除霜出风口13所在的位置以遮挡除霜出风口13,同时面部出风口12处于打开状态,一个平板风门22处于第一侧壁301和第二侧壁302之间,另一个平板风门22处于分隔壁14与第一止挡壁17之间以使脚部出风口11处于打开状态;
在面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23处于除霜出风口13所在的位置以遮挡除霜出风口13,同时面部出风口12处于打开状态,一个平板风门22与第一侧壁301抵接且另一个平板风门22与第一止挡壁17抵接以遮挡脚部出风口11。
上述设置中,空气调节箱1的结构更紧凑,且能实现多种出风模式以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可根据客户需要调节两个平板风门22之间的夹角α,因此形式设置灵活。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空气调节箱1具有容纳空间10、与容纳空间10连通的脚部出风通道30和与容纳空间10连通的进气口20,进气口20设置在空气调节箱1的底部。
上述设置中,利用进气口20便于空气进入容纳空间10内部。
上述设置中,利用分隔壁14与第一止挡壁17形成脚部出风通道30的一部分,结构简单,节省了空气调节箱1的内部空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具体地,空气调节箱1的上部空间呈半圆柱形,在空气调节箱1的外周壁上设置有面部出风口12,除霜出风口13和脚部出风口11。其中,面部出风口12和除霜出风口13设置在半圆柱形的密封面上,脚部出风口11与分隔壁14连接。
分隔壁14包括第一分隔壁和第二分隔壁,第二分隔壁与空气调节箱1的顶壁之间形成限制弧形风门23的逆时针旋转的极限位置的限位壁。如图3所示,弧形风门23处于上述的极限位置。
如图3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空气调节箱1还包括热交换器3和用于将经过热交换器3加热的空气导向至热交换器3上部的暖空气导向壁15,热交换器3设置在暖空气导向壁15的下方并沿水平方向延伸。
上述设置中,利用暖空气导向壁15可便于将加热后的空气引导至容纳空间10,从而便于该空气后续通过一个或者两个出风口排出。
空气调节箱1还包括冷空气通道50,冷空气通道50与容纳空间10具有连通状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为了便于加工和制造,也为了节省车用空调的尺寸,暖空气导向壁15和第二侧壁302一体设置成型,分隔壁14与第一侧壁301一体设置成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空气调节箱1还具有冷空气导向壁16。冷空气导向壁16位于空气调节箱1的前部。上述设置中,利用冷空气导向壁16可以将冷空气通道50内的空气引导至容纳空间10后,在出风模式转换装置2的控制下将空气通过不同的出风口排出。
如图3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车用空调还包括风机装置,风机装置包括内/外空气转换箱和风机。其中,内/外空气转换箱用于选择导入内部空气(汽车车厢内的空气)还是外部空气(汽车车厢外部的空气),风机用于将空气从内/外空气转换箱吹入空气调节箱1的内部。空气调节箱1设置在汽车的内部并分别沿汽车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即垂直方向)延伸,具体地,空气调节箱1的上部为半圆柱体形状,面部出风口12和除霜出风口13设置在半圆柱体的周壁上。
如图3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热交换器3设置在空气调节箱1的进气口20上部的暖空气通道40内部,空气在暖空气通道40内沿虚线箭头方向流动。冷空气通道50设置于热交换器3的旁边通路中,冷空气通过冷空气通道50流动。
如图3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车用空调还包括空气混合风门装置4,空气混合风门装置4设置在热交换器3的下方并位于空气调节箱1的内部以控制暖空气通道40和冷空气通道50的打开和关闭。
通过上述设置,空气混合风门装置4用于调节流过暖空气通道40和冷空气通道50的空气流量比,从而调节从多个出风口吹出的空气的温度。
具体地,空气混合风门装置4包括第二转轴41和与第二转轴41连接并绕第二转轴41旋转的第一风门42。其中,第二转轴41安装在空气调节箱1的前部靠近热交换器3的顶端的位置并沿汽车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一风门42绕第二转轴41在图3至图7中的实线位置(最大制冷位置)和虚线位置(最大加热位置)之间旋转。
当第一风门42旋转到实线位置时,暖空气通道40完全关闭,从而处于最大制冷位置;当第一风门42旋转到虚线位置时,冷空气通道50完全关闭,从而处于最大加热位置。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车用空调处于除霜模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除霜模式中,弧形风门23遮挡住面部出风口12,两个平板风门22处于第一位置,利用两个平板风门22完全遮住脚部出风口11,此时除霜出风口13处于完全打开状态,面部出风口12和脚部出风口11均处于关闭状态,空气调节箱1内部的空气被导向除霜出风口13。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车用空调处于除霜/脚部出风模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除霜/脚部出风模式中,利用弧形风门23控制除霜出风口13处于打开状态(具体为部分打开),两个平板风门22处于第二位置,且脚部出风通道30与容纳空间10处于连通状态,即脚部出风口11处于打开状态,位于空气调节箱1内部的空气分别流向除霜出风口13和脚部出风口11。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车用空调处于脚部出风模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脚部出风模式中,利用弧形风门23分别遮挡住面部出风口12和除霜出风口13,两个平板风门22位于第三位置,且脚部出风通道30与容纳空间10处于连通状态,即脚部出风口11处于打开状态,此时位于空气调节箱1内部的空气被导向脚部出风口11。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车用空调处于面部出风/脚部出风模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面部出风/脚部出风模式中,利用弧形风门23遮挡住除霜出风口13,一个平板风门22处于第一侧壁301和第二侧壁302之间并分别与第一侧壁301、第二侧壁302间隔设置,另一个平板风门22处于分隔壁14与第一止挡壁17之间并分别与分隔壁14、第一止挡壁17间隔设置以使脚部出风口11处于打开状态,此时位于空气调节箱1内部的空气一部分被导向脚部出风口11,另一部分被导向面部出风口12。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车用空调处于面部出风模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面部出风模式中,弧形风门23处于除霜出风口13所在的位置以遮挡除霜出风口13,一个平板风门22与第一侧壁301抵接且另一个平板风门22与第一止挡壁17的远离第二侧壁302的一端抵接以遮挡脚部出风口11,此时空气被导向面部出风口12。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为了便于加工和制造,也为了节省车用空调的尺寸,暖空气导向壁15和第二侧壁302一体设置成型,分隔壁14与第一侧壁301一体设置成型。
如图8至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出风模式转换装置2包括三个平板风门22,相邻两个平板风门22之间具有夹角α,夹角α大于60°,脚部出风通道30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301和第二侧壁302,空气调节箱1还具有分隔壁14,分隔壁14与第一侧壁301的远离脚部出风口11的一端连接;
在除霜模式,一个平板风门22与分隔壁14抵接且另一个平板风门22与第二侧壁302抵接以遮挡脚部出风口11,第三个平板风门22位于容纳空间10的内部,弧形风门23与面部出风口12配合以遮挡面部出风口12,同时除霜出风口13处于打开状态;
在除霜/脚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23与面部出风口12配合以遮挡面部出风口12,同时除霜出风口13处于打开状态,一个平板风门22处于第一侧壁301和第二侧壁302之间且分别与第一侧壁301和第二侧壁302间隔设置,另一个平板风门22与分隔壁间隔设置,第三个平板风门22与第二侧壁302间隔设置以使脚部出风口11处于打开状态;
在脚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23处于面部出风口12和除霜出风口13所在的位置以遮挡面部出风口12和除霜出风口13,一个平板风门22处于第一侧壁301和第二侧壁302之间且分别与第一侧壁301和第二侧壁302间隔设置,另一个平板风门22与分隔壁间隔设置,第三个平板风门22与第二侧壁302间隔设置以使脚部出风口11处于打开状态;
在面部出风/脚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23处于除霜出风口13所在的位置以遮挡除霜出风口13,同时面部出风口12处于打开状态,一个平板风门22处于第一侧壁301和第二侧壁302之间且分别与第一侧壁301和第二侧壁302间隔设置,另一个平板风门22与分隔壁间隔设置,第三个平板风门22与第二侧壁302间隔设置以使脚部出风口11处于打开状态;
在面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23处于除霜出风口13所在的位置以遮挡除霜出风口13,同时面部出风口12处于打开状态,一个平板风门22与第一侧壁301抵接且另一个平板风门22与第二侧壁302抵接以遮挡脚部出风口11。
上述设置中,三个平板风门22除了用于控制脚部出风口11的开闭之外,三个平板风门22中的任何一个均具有导风功能,在不同的出风模式下,可以将空气调节箱1内部的空气导向对应的出风口,增加出风量,使空气流向更稳定。
实施例三
如图14至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中,多个出风口包括脚部出风口11、面部出风口12和除霜出风口13,弧形风门23用于控制面部出风口12和除霜出风口13的打开和关闭,平板风门22用于控制脚部出风口11的打开和关闭。具体地,出风模式转换装置2包括两个平板风门22,两个平板风门22设置于脚部出风通道30的内部,平板风门22之间具有夹角α,夹角α等于180°,脚部出风通道30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301和第二侧壁302,空气调节箱1还包括第二止挡壁18和第三止挡壁19,第二止挡壁18与第一侧壁301连接,第三止挡壁19与第二侧壁302连接,车用空调具有三种出风模式;
如图16所示,在除霜模式,一个平板风门22与第三止挡壁19抵接且另一个平板风门22与第二止挡壁18抵接以遮挡脚部出风口11,弧形风门23与面部出风口12配合以遮挡面部出风口12,同时除霜出风口13处于打开状态;
如图17所示,在脚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23处于面部出风口12和除霜出风口13所在的位置以遮挡面部出风口12和除霜出风口13,两个平板风门22均位于脚部出风通道30的内部,脚部出风口11处于打开状态;
如图18所示,在面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23处于除霜出风口13所在的位置以遮挡除霜出风口13,同时除霜出风口13处于打开状态,一个平板风门22与第一侧壁301抵接且另一个平板风门22与第二侧壁302抵接以遮挡脚部出风口1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为了便于加工和制造,也为了节省车用空调的尺寸,暖空气导向壁15和第二侧壁302一体设置成型,第二止挡壁18与第一侧壁301一体设置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中,一方面该车用空调的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另一方面,由于平板风门22设置于脚部出风通道30的内部,可以减小风道风阻,增大出风量。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车用空调包括空气调节箱,空气调节箱包括容纳空间和脚部出风通道,容纳空间和脚部出风通道具有连通状态,空气调节箱还具有与容纳空间相通的多个出风口,用以打开或者关闭部分出风口的出风模式转换装置,出风模式转换装置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出风模式转换装置包括:第一转轴;弧形风门,弧形风门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用以控制多个出风口中的至少部分出风口的开闭;至少两个平板风门,至少两个平板风门沿第一转轴的周向间隔设置,各平板风门均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其中,弧形风门和平板风门均与第一转轴同步旋转;多个出风口包括脚部出风口、面部出风口和除霜出风口,车用空调具有至少3种出风模式,在除霜模式,弧形风门处于面部出风口所在的位置以遮挡面部出风口,同时除霜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至少两个平板风门处于脚部出风通道所在的位置以遮挡脚部出风口使脚部出风口处于关闭状态;在面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遮挡除霜出风口使除霜出风口处于关闭状态,同时面部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至少两个平板风门处于脚部出风通道所在的位置以遮挡脚部出风口;在脚部出风模式,弧形风门处于面部出风口和除霜出风口所在的位置以遮挡面部出风口和除霜出风口,至少两个平板风门处于脚部出风通道所在的位置以打开脚部出风口,通过上述设置,该车用空调的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进一步地,该车用空调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实现不同出风模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用空调,所述车用空调包括:
空气调节箱(1),所述空气调节箱(1)包括容纳空间(10)和脚部出风通道(30),所述容纳空间(10)和所述脚部出风通道(30)具有连通状态,所述空气调节箱(1)还具有与所述容纳空间(10)相通的多个出风口,
用以打开或者关闭部分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模式转换装置(2),所述出风模式转换装置(2)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10)内;
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模式转换装置(2)包括:
第一转轴(21);
弧形风门(23),所述弧形风门(23)与所述第一转轴(21)固定连接,用以控制所述多个出风口中的至少部分出风口的开闭;
至少两个平板风门(22),至少两个所述平板风门(22)沿所述第一转轴(21)的周向间隔设置,各所述平板风门(22)均与所述第一转轴(21)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弧形风门(23)和所述平板风门(22)均与所述第一转轴(21)同步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空调,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出风口包括脚部出风口(11)、面部出风口(12)和除霜出风口(13),所述车用空调具有至少3种出风模式,
在除霜模式,所述弧形风门(23)处于所述面部出风口(12)所在的位置以遮挡所述面部出风口(12),同时所述除霜出风口(13)处于打开状态,所述至少两个平板风门(22)处于所述脚部出风通道(30)所在的位置以遮挡所述脚部出风口(11)使所述脚部出风口(11)处于关闭状态;
在面部出风模式,所述弧形风门(23)遮挡所述除霜出风口(13)使所述除霜出风口(13)处于关闭状态,同时所述面部出风口(12)处于打开状态,所述至少两个平板风门(22)处于所述脚部出风通道(30)所在的位置以遮挡所述脚部出风口(11);
在脚部出风模式,所述弧形风门(23)处于所述面部出风口(12)和除霜出风口(13)所在的位置以遮挡所述面部出风口(12)和所述除霜出风口(13),所述至少两个平板风门(22)处于所述脚部出风通道(30)所在的位置以打开所述脚部出风口(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模式转换装置(2)包括两个所述平板风门(22),两个所述平板风门(22)设置于所述脚部出风通道(30)的内部,所述平板风门(22)之间具有夹角α,所述夹角α大于90°且小于180°,所述脚部出风通道(30)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301)和第二侧壁(302),所述空气调节箱(1)还具有分隔壁(14)和第一止挡壁(17),所述分隔壁(14)与所述第一侧壁(301)连接,所述第一止挡壁(17)与所述第二侧壁(302)连接;
在除霜模式,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与所述分隔壁(14)抵接且另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与所述第二侧壁(302)抵接以遮挡所述脚部出风口(11),所述弧形风门(23)与所述面部出风口(12)配合以遮挡所述面部出风口(12),同时所述除霜出风口(13)处于打开状态;
在除霜/脚部出风模式,所述弧形风门(23)与所述面部出风口(12)配合以遮挡所述面部出风口(12),同时所述除霜出风口(13)处于打开状态,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处于所述第一侧壁(301)和所述第二侧壁(302)之间,另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处于所述分隔壁(14)与所述第一止挡壁(17)之间以使所述脚部出风口(11)处于打开状态;
在脚部出风模式,所述弧形风门(23)处于所述面部出风口(12)和除霜出风口(13)所在的位置以遮挡所述面部出风口(12)和所述除霜出风口(13),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处于所述第一侧壁(301)和所述第二侧壁(302)之间,另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处于所述分隔壁(14)与所述第一止挡壁(17)之间以使所述脚部出风口(11)处于打开状态;
在面部出风/脚部出风模式,所述弧形风门(23)处于所述除霜出风口(13)所在的位置以遮挡所述除霜出风口(13),同时所述面部出风口(12)处于打开状态,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处于所述第一侧壁(301)和所述第二侧壁(302)之间,另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处于所述分隔壁(14)与所述第一止挡壁(17)之间以使所述脚部出风口(11)处于打开状态;
在面部出风模式,所述弧形风门(23)处于所述除霜出风口(13)所在的位置以遮挡所述除霜出风口(13),同时所述面部出风口(12)处于打开状态,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与所述第一侧壁(301)抵接且另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与所述第一止挡壁(17)抵接以遮挡所述脚部出风口(1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模式转换装置(2)包括两个所述平板风门(22),两个所述平板风门(22)设置于所述脚部出风通道(30)的内部,所述平板风门(22)之间具有夹角α,所述夹角α等于180°,所述脚部出风通道(30)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301)和第二侧壁(302),所述空气调节箱(1)还包括第二止挡壁(18)和第三止挡壁(19),所述第二止挡壁(18)与所述第一侧壁(301)连接,所述第三止挡壁(19)与所述第二侧壁(302)连接,所述车用空调具有三种出风模式;
在除霜模式,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与所述第三止挡壁(19)抵接且另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与所述第二止挡壁(18)抵接以遮挡所述脚部出风口(11),所述弧形风门(23)与所述面部出风口(12)配合以遮挡所述面部出风口(12),同时所述除霜出风口(13)处于打开状态;
在脚部出风模式,所述弧形风门(23)处于所述面部出风口(12)和除霜出风口(13)所在的位置以遮挡所述面部出风口(12)和所述除霜出风口(13),两个所述平板风门(22)均位于所述脚部出风通道(30)的内部,所述脚部出风口(11)处于打开状态;
在面部出风模式,所述弧形风门(23)处于所述除霜出风口(13)所在的位置以遮挡所述除霜出风口(13),同时所述除霜出风口(13)处于打开状态,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与所述第一侧壁(301)抵接且另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与所述第二侧壁(302)抵接以遮挡所述脚部出风口(1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模式转换装置(2)包括三个所述平板风门(22),相邻两个所述平板风门(22)之间具有夹角α,所述夹角α大于60°,所述脚部出风通道(30)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301)和第二侧壁(302),所述空气调节箱(1)还具有分隔壁(14),所述分隔壁(14)与所述第一侧壁(301)的远离所述脚部出风口(11)的一端连接;
在除霜模式,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与所述分隔壁(14)抵接且另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与所述第二侧壁(302)抵接以遮挡所述脚部出风口(11),第三个所述平板风门(22)位于所述容纳空间(10)的内部,所述弧形风门(23)与所述面部出风口(12)配合以遮挡所述面部出风口(12),同时所述除霜出风口(13)处于打开状态;
在除霜/脚部出风模式,所述弧形风门(23)与所述面部出风口(12)配合以遮挡所述面部出风口(12),同时所述除霜出风口(13)处于打开状态,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处于所述第一侧壁(301)和所述第二侧壁(302)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301)和所述第二侧壁(302)间隔设置,另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与所述分隔壁间隔设置,第三个所述平板风门(22)与所述第二侧壁(302)间隔设置以使所述脚部出风口(11)处于打开状态;
在脚部出风模式,所述弧形风门(23)处于所述面部出风口(12)和除霜出风口(13)所在的位置以遮挡所述面部出风口(12)和所述除霜出风口(13),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处于所述第一侧壁(301)和所述第二侧壁(302)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301)和所述第二侧壁(302)间隔设置,另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与所述分隔壁间隔设置,第三个所述平板风门(22)与所述第二侧壁(302)间隔设置以使所述脚部出风口(11)处于打开状态;
在面部出风/脚部出风模式,所述弧形风门(23)处于所述除霜出风口(13)所在的位置以遮挡所述除霜出风口(13),同时所述面部出风口(12)处于打开状态,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处于所述第一侧壁(301)和所述第二侧壁(302)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301)和所述第二侧壁(302)间隔设置,另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与所述分隔壁间隔设置,第三个所述平板风门(22)与所述第二侧壁(302)间隔设置以使所述脚部出风口(11)处于打开状态;
在面部出风模式,所述弧形风门(23)处于所述除霜出风口(13)所在的位置以遮挡所述除霜出风口(13),同时所述面部出风口(12)处于打开状态,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与所述第一侧壁(301)抵接且另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与所述第二侧壁(302)抵接以遮挡所述脚部出风口(11)。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模式转换装置(2)还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侧板(24),所述连接侧板(24)的一端与所述弧形风门(23)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侧板(24)的另一端与一个所述平板风门(22)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箱(1)还包括与所述容纳空间(10)连通的进气口(20)。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箱(1)还包括暖空气通道(40)、设置在所述暖空气通道(40)一侧的旁路通道和冷空气通道(50),所述冷空气通道(50)设置在所述旁路通道内部,所述暖空气通道(40)、所述冷空气通道(50)分别与所述容纳空间(10)具有连通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箱(1)还包括热交换器(3)和用于将经过所述热交换器(3)加热的空气导向至所述热交换器(3)上部的暖空气导向壁(15),所述热交换器(3)设置在所述暖空气导向壁(15)的下方并沿水平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空调还包括热交换器(3)和空气混合风门装置(4),所述空气混合风门装置(4)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3)的下方并位于所述空气调节箱(1)的内部以控制所述暖空气通道(40)和所述冷空气通道(50)的打开和关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631068.5U CN204202116U (zh) | 2014-10-27 | 2014-10-27 | 车用空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631068.5U CN204202116U (zh) | 2014-10-27 | 2014-10-27 | 车用空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202116U true CN204202116U (zh) | 2015-03-11 |
Family
ID=52660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631068.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202116U (zh) | 2014-10-27 | 2014-10-27 | 车用空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202116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26694A (zh) * | 2014-10-27 | 2016-04-2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车用空调 |
WO2016145803A1 (zh) * | 2015-03-19 | 2016-09-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06705685A (zh) * | 2016-12-06 | 2017-05-24 |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炉烟气调节装置及其调节方法 |
-
2014
- 2014-10-27 CN CN201420631068.5U patent/CN204202116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26694A (zh) * | 2014-10-27 | 2016-04-2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车用空调 |
CN105526694B (zh) * | 2014-10-27 | 2018-11-0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车用空调 |
WO2016145803A1 (zh) * | 2015-03-19 | 2016-09-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06705685A (zh) * | 2016-12-06 | 2017-05-24 |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炉烟气调节装置及其调节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953720B2 (en) |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 |
DE112012004050B4 (de) | Klimaanlage für ein Fahrzeug | |
CN103574776A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3571893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4202117U (zh) | 车用空调 | |
CN105526694A (zh) | 车用空调 | |
CN204202116U (zh) | 车用空调 | |
CN103453630A (zh) | 一种车载冷暧贮藏箱 | |
CN210601928U (zh) | 一种空调风道结构及室内空调风道系统 | |
CN201841914U (zh) | 装载机侧置式空调装置 | |
KR20110119333A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CN105180286A (zh) | 一种天井机空调 | |
KR102182344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102536569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101748202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CN204478316U (zh) | 小型移动式空调机 | |
KR102365028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102536570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20120018418A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CN216143824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KR101200271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CN106440058B (zh) | 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5627423B (zh) | 车用空调 | |
CN203628957U (zh) | 空调风道结构及空调器 | |
CN216522068U (zh) | 空气调节设备及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