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93579U -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93579U
CN204193579U CN201420650074.5U CN201420650074U CN204193579U CN 204193579 U CN204193579 U CN 204193579U CN 201420650074 U CN201420650074 U CN 201420650074U CN 204193579 U CN204193579 U CN 2041935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dimentation basin
baffle
sewage
region
pond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5007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裴廷权
梅峰
何海波
李文生
周洪昌
张松涛
舒敏玉
汪欢
杜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nan Hexu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e Xu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e Xu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e Xu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65007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935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935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935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沉淀池内设置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而将沉淀池分成进水区、沉淀区和出水区,污水从进水口进入沉淀池后,污水在进水区由上而下运动并在第一挡板的下方流入沉淀区,然后再经第二挡板的下方流入出水区,污水在沉淀区内斜向第二挡板的底部向上运动,污水中的大部分颗粒物因重力作用而下沉,污水流入出水区后向上运动,污水中残留的颗粒物进一步沉淀,从而提高沉淀池的沉淀效果,降低沉淀池的出水悬浮物浓度。同时,设置第二挡板的顶部高于沉淀池的最高液面位,可阻挡液面上可能存在的浮泥流入出水区,保障沉淀池的处理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危机及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各类污水/废水的排放量大幅增加,严重威胁水体环境,已成为国内外环保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十二五”以来,国家密集出台多项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关政策,其重心由工业、城市污染治理逐步转向村镇环境综合治理转移,村镇污水处理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环保问题。
目前,对各类污水/废水的处理主要采用生化处理工艺,如氧化沟、A2/O、生物接触氧化、生物滤池等,在污水/废水处理的过程中通常会产生一定量的污泥,而污泥的合理排放和有效控制直接影响最终的处理效果,成为评价污水/废水处理效果的重要参考。在污水/废水处理过程中,污水/废水经过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后会产生大量的污泥,如果沉淀池中的污泥不及时排出,在沉淀池内停留时间过长,沉淀池内的溶解氧会被逐渐消耗而发生厌氧现象,所产生的甲烷、硫化氢等气体会附着在污泥絮体上,使污泥絮体的密度减小,从而造成污泥上浮,出水悬浮物超标。同时,由于污泥未及时排出沉淀池,污泥中的部分磷会慢慢的重新释放到水中,使得出水的磷浓度难以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针对沉淀池中污泥未及时排出会影响处理效果的问题,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系统中通常设有专门的污泥沉淀池,其配备有自动污泥清理设备,如刮吸泥机,通过自动污泥清理设备可及时将污泥清理干净,从而减少沉淀池内厌氧现象的发生。
然而,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具有分布分散、地形复杂、管网覆盖不完善,水量不稳定等特点,不适合采用污水处理厂中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集中式处理。因此,具有灵活、简便和高效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应运而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是将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和紫外消毒设备等集中于一体的装置。但是,现有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由于设备空间小、操作繁琐,及考虑到成本等原因,难以应用刮吸泥机来清理沉淀池中的污泥,使得现有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存在沉淀池内污泥不能及时清理排出的不足,污泥上浮情况严重,出水悬浮物超标,难以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沉淀池因无法及时排出污泥而导致严重的污泥上浮及出水悬浮物超标的问题,通过改进沉淀池的结构而提供一种沉淀效果好,可显著减少污泥上浮现象和出水悬浮物含量的沉淀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第一侧壁上设有进水口,池体的第二侧壁上设有出水口;所述池体内还设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顶部高于池体的最高液面位,第一挡板的底部低于第二挡板的底部;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一侧壁之间的区域为进水区,所述第二挡板与第二侧壁之间的区域为出水区,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之间的区域为沉淀区,进水区、沉淀区、出水区在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下方相互连通。
所述第二挡板的底部位于出水口的下方,且第二挡板的底部与池体的最高液面位的距离为15-30cm。
所述池体的底部设有锥形污泥斗。优选的,所述池体的底部设有两个锥形污泥斗。
所述进水区内设有一布水管,所述布水管的管壁上设有出水孔;穿过进水口设置一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布水管连通。
所述出水口处设有一出水堰。
所述进水区的容积为池体总容积的5-10%。
所述出水区的容积为池体总容积的1-3%。
以上所述的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还包括一污泥回流机构,所述污泥回流机构的污泥进口与锥形污泥斗的底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沉淀池内设置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而将沉淀池分成进水区、沉淀区和出水区,污水从进水口进入沉淀池后,污水在进水区由上而下运动并在第一挡板的下方流入沉淀区,然后再经第二挡板的下方流入出水区,污水在沉淀区内斜向第二挡板的底部向上运动,污水中的大部分颗粒物因重力作用而下沉,污水流入出水区后向上运动,污水中残留的颗粒物进一步沉淀,从而提高沉淀池的沉淀效果,降低沉淀池的出水悬浮物浓度。同时,设置第二挡板的顶部高于沉淀池的最高液面位,可阻挡液面上可能存在的浮泥流入出水区,保障沉淀池的处理效果。设置第二挡板的底部与出水口相距15-30cm,既可防止液面波动时部分浮泥由液面下方进入出水区,又可使第一挡板底部与第二挡板底部有尽量大的高度差,增大污水向上运动的距离,提高沉淀效果。在沉淀池的底部设置锥形污泥斗,可使沉淀出来的污泥更集中且更易于从锥形污泥斗的底部排出,减少沉积污泥的死角。在沉淀池底部设置两个锥形污泥斗,可使在相同大小的空间内锥形污泥斗的锥形面更倾斜,更易于将污泥排出,减少积泥的产生。污水经过布水管再流入进水区,可使污水以面的形式流入进水区内,提高污水沉淀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沉淀池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3为设有污泥回流机构的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试验中使用的现有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介绍和说明。
实施例1
参照图1-2,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包括池体和锥形污泥斗3,在池体上及池体内设置有进水口10、出水口7、第一挡板2、第二挡板4、进水区、沉淀区、出水区、布水管1、进水管11和出水堰5。
所述的池体呈立方体,高为2m。在池体的底部并排设置两个锥形污泥斗3,锥形污泥斗3的上端边缘与池体的底部固定连接,由此池体与两个锥形污泥斗3构成用于储放污水和污泥的容置空间。在锥形污泥斗3的底部分别设置一排泥口31,在排泥口31处安装排泥阀32,所述排泥阀32为电动阀,用于将锥形污泥斗3内的污泥及时排出或流入其它机构中,如污泥回流机构。将第一挡板2和第二挡板4平行设置于池体内,使第一挡板2和第二挡板4的两侧边分别与池体的两侧壁固定连接,并且使第一挡板2和第二挡板4的底部与锥形污泥斗3的锥形壁不接触,同时还设置第一挡板2和第二挡板4的顶部高于池体的最高液面位12处,即使第一挡板2和第二挡板4的顶部可伸出最高液面。此外,第一挡板2的底部距离其正下方的锥形污泥斗3的锥形壁20cm,第二挡板4的底部则位于池体最高液面位处下方20cm,从而使第一挡板2的底部低于第二挡板4的底部。由此,第一挡板2与第一侧壁9之间的区域构成进水区,进水区的容积为池体总容积的5-10%;第二挡板4与第二侧壁6之间的区域构成出水区,出水区的容积为池体总容积的1-3%;第一挡板2与第二挡板4之间的区域构成沉淀区;进水区与沉淀区在第一挡板2的下方连通,沉淀区与出水区在第二挡板4的下方连通。
在与第一挡板2相向的第一侧壁9上设置进水口10,且将进水口10的位置设于池体最高液面位12处的上方。穿过进水口10设置一进水管11,进水管11的一端用于与沉淀池外部的污水源连接,进水管11的另一端与设在进水区内的布水管1连接,所述的布水管1水平设置,在该布水管1朝池体底部一面的管壁上设置一排出水孔。污水通过进水管11流入布水管1,然后从出水孔流入进水区,污水在进水区内由上而下运动。设置布水管1可使污水以面的形式流入进水区内,提高污水沉淀效果。
在与第二挡板4相向的第二侧壁6上设置出水口7,出水口7设在池体最高液面位12处的稍下方,并且在出水口7处设置一出水堰5。穿过出水口7设置一出水管8,通过出水管8将经沉淀池处理后的污水输送到下一处理工序中,如将污水输送到紫外消毒装置中进行杀菌消毒。
使用该沉淀池对污水进行沉淀处理时,外部污水通过进水管11流入布水管1中,然后经由布水管1上的出水孔流入进水区。污水在进水区内由上而下运动,流到进水区的底部后穿过第一挡板2下方的空隙流入沉淀区。污水在沉淀区的左边底部向沉淀区右上方运动至第二挡板4的底部,污水在沉淀区呈斜向上运动的过程中,污水中的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则向下沉,颗粒物与水的运动方向相反,从而提高颗粒物与水的分离效果。污水运动到第二挡板4的底部并进入出水区,在出水区由下而上运动,然后经出水堰5,从出水口7中的出水管8流至下一个处理设备中。沉淀下来的颗粒构成污泥,聚集在锥形污泥斗3内,锥形污泥斗3内的污泥则通过锥形污泥斗3底部的排泥阀32排出。在持续的污水沉淀处理中,难免会产生小量的浮泥,第二挡板4则可将浮泥档在沉淀区的液面上,从而保障出水质量,减少出水中的悬浮物含量。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其结构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池体的底部还设有一污泥回流机构13。所述污泥回流机构13包括第一污泥进口131和第二污泥进口132,第一污泥进口131和第二污泥进口132通过管道分别与两个锥形污泥斗连接。这两个污泥进口通过管道最后汇合到一起形成一条总管道,为其它处理池(如预脱硝池)输送污泥。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污泥回流机构13为气提式污泥回流机构,在其它实施方案中,也可使用其它形式的污泥回流机构。
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设置第二挡板的底部与池体的最高液面位的距离为15-30cm,并且可设置第二挡板的底部斜向第二侧壁,以增大沉淀区的体积,从而进一步提高沉淀效果,池体的高度也可视实际设计需要而改变,其高度不限于2m。
分别使用实施例1所述的沉淀池和现有的沉淀池对悬浮物含量和污泥浓度均相同的污水进行处理,然后分别检测两者出水的悬浮物含量。
现有的沉淀池的结构如图4所示,该沉淀池的一侧壁上设有进水口,在相向的另一侧壁上设有出水口,穿过进水管设置一进水管,进水管伸至沉淀池的底部,其容积与实施例1所述的沉淀池的容积相同。
生活污水根据现有的处理方法,依次经过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处理后进入沉淀池,好氧池中的污泥浓度为3000mg/L左右。进水SS值、污水经沉淀池处理后的SS值,以及好氧池内污水的污泥浓度如下表所示。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规定出水的悬浮物浓度应≤10mg/L。由上表数据可知,使用实施例1所述的沉淀池对污水进行沉淀处理,出水的悬浮物浓度均小于10mg/L,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而使用现有的沉淀池(图4所示)对污水进行沉淀处理,出水的悬浮物浓度均大于10mg/L,不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
上所述仅以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但不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仅限于此,任何依本实用新型所做的技术延伸或再创造,均受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Claims (9)

1.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第一侧壁上设有进水口,池体的第二侧壁上设有出水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池体内还设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顶部高于池体的最高液面位,第一挡板的底部低于第二挡板的底部;
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一侧壁之间的区域为进水区,所述第二挡板与第二侧壁之间的区域为出水区,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之间的区域为沉淀区,进水区、沉淀区、出水区在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下方相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板的底部位于出水口的下方,且第二挡板的底部与池体的最高液面位的距离为15-3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的底部设有锥形污泥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的底部设有两个锥形污泥斗。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区内设有一布水管,所述布水管的管壁上设有出水孔;穿过进水口设置一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布水管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处设有一出水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区的容积为池体总容积的5-1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区的容积为池体总容积的1-3%。
9.根据权利要求3-8任一所述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污泥回流机构,所述污泥回流机构的污泥进口与锥形污泥斗的底部连接。
CN201420650074.5U 2014-11-03 2014-11-03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 Active CN2041935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50074.5U CN204193579U (zh) 2014-11-03 2014-11-03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50074.5U CN204193579U (zh) 2014-11-03 2014-11-03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93579U true CN204193579U (zh) 2015-03-11

Family

ID=52651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50074.5U Active CN204193579U (zh) 2014-11-03 2014-11-03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93579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89012A (zh) * 2014-11-03 2015-01-21 深圳合续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
CN104874212A (zh) * 2015-05-29 2015-09-02 厦门百仕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高效泥水分离装置
CN109603221A (zh) * 2018-12-24 2019-04-12 上海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 施工废水重复利用系统
CN112537830A (zh) * 2020-11-23 2021-03-23 杭州王之新创信息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沉淀仓、环保型水处理装置、环保型水生动物饲养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89012A (zh) * 2014-11-03 2015-01-21 深圳合续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
CN104874212A (zh) * 2015-05-29 2015-09-02 厦门百仕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高效泥水分离装置
CN109603221A (zh) * 2018-12-24 2019-04-12 上海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 施工废水重复利用系统
CN112537830A (zh) * 2020-11-23 2021-03-23 杭州王之新创信息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沉淀仓、环保型水处理装置、环保型水生动物饲养装置
CN112537830B (zh) * 2020-11-23 2021-11-23 湖南苋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沉淀仓、环保型水处理装置、环保型水生动物饲养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45830B (zh) 一种a3/o-mbbr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方法
CN109052821B (zh) 一种高效资源回收低能耗的制药废水处理装置及其运行方法
CN204193579U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
CN104150720A (zh) 气提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105693037B (zh) 一种用于富营养化水体深度净化的工艺系统及方法
CN109626749A (zh) 多功能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及其处理工艺
CN104944631A (zh) 高浓度切削液污水的预处理方法
CN104016520B (zh) 利用气浮耦合混凝预处理煤化工废水的装置预处理煤气化废水的方法
CN104289012A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
CN204454821U (zh) 一种a3/o-mbbr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102050529A (zh) 浸没式内循环膜混凝反应器水处理装置
CN107265815A (zh) 化粪池中污水处理工艺
CN104355505B (zh) 一种生活废水的处理系统
CN217757087U (zh) 污水处理池
CN203474503U (zh) 一种处理洗衣机漂洗废水和餐厨含油废水的装置
CN206928406U (zh) 进河初期雨水收集及处理回用装置
CN207031014U (zh) 一种新型序批式溶气气浮固液分离装置
CN204661465U (zh) 高浓度切削液污水的预处理设备
CN201694908U (zh) 组合式污水处理系统
CN205241438U (zh) 含煤废水电子絮凝设施
CN211394115U (zh) 改进型混凝沉淀除磷处理设备
CN201200827Y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
CN205170605U (zh) 用于炼油污水处理的一体化生物吸附装置
CN208995286U (zh) 一种重金属废水处理池
CN201406337Y (zh) 磁种微絮凝油田污水预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671000 Dali province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Xiangyun County fortune Industrial Park Public Service Center building, building, Room 302, main building, room

Patentee after: YUNNAN HEXU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Gao Xin Road No. 009 Chines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stitute Technology Park No. 3 tower 28 building B3 room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EXU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671000 Room 302, main building, public service center, fortune Industrial Park, Xiangyun County, 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Yunnan

Patentee after: Yunnan hexu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671000 Room 302, main building, public service center, fortune Industrial Park, Xiangyun County, 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Yunnan

Patentee before: YUNNAN HEXU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