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84272U - 一种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84272U
CN204184272U CN201420635183.XU CN201420635183U CN204184272U CN 204184272 U CN204184272 U CN 204184272U CN 201420635183 U CN201420635183 U CN 201420635183U CN 204184272 U CN204184272 U CN 2041842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artment
equipment
strut
pair
travelling c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3518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知才
刘懋功
张淳
刘金山
顾志峰
潘志锋
朱健
曹颖
俞利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u Huado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u Huado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u Huado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u Huado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63518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842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842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84272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属于车辆辅助设施技术领域。车辆包括车体,车体具有车厢厢腔和底盘,组合式器材架包括器材架前、后支承机构、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和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器材架前支承机构在对应于车厢厢腔的前侧与车厢厢腔的车厢顶板以及底盘连接,器材架后支承机构在对应于车厢厢腔的后侧与车厢顶板以及底盘固定连接且与器材架前支承机构相对应,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设在器材架前、后支承机构之间,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在对应于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的下方的位置与底盘配合。能依据车辆不同用途作适应性变化,提高了车辆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在特殊情形下的救援功能,器材的放置与取用方便;不会对车辆的普通使用产生干涉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辅助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
背景技术
上面提及的车辆是指具有功能变换的车辆,所谓功能变换的车辆是指:在平时可作为普通车辆使用即作为平常的交通工具使用;在发生灾害事件时可作为参与救援并转运救援器材及转移伤者的救援车辆使用;在开展宣教之类的活动时,可作为向公众宣传与救援器材及其使用相关的知识而藉以提高公民救援意识和运用救援器材的能力;救援器材生产厂商和/或车辆生产厂商在特定场所进行展示活动时可作为展示车使用。由此可知,前述的组合式器材架用于临时布置与救援相关的诸如小型发电机、空气压缩机、照明设施、液压源、破拆工具(如液压剪、液压千斤顶等)、攀登器材、医疗急救器具、呼吸机和食品(包括水)之类的物品。
如果将组合式器材架以一阵不变的状态设置于车辆的车厢厢腔内,那么虽然能够满足物放有序和存取便捷的要求,但是不免会对车辆的日常使用(日常使用是指车辆处于既非救援、也非宣教、又非展示状态下的使用情形,即作为普通车辆使用的情形)产生干涉,因为乘员室即车厢厢腔的有限空间被组合式的器材架占据,从而使车辆的使用功能受到限制,车辆的最大化资源优势难以发挥。
由上述可知,如何使配备于车厢厢腔内的器材架根据车辆的不同使用情形即不同用途而作适应性变化是业界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根据车辆的不同用途作适应性变化而藉以满足车辆在参与救援、进行展示、开展宣教活动以及普通使用要求的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所述的车辆包括一车体,该车体具有一车厢厢腔和一底盘,所述的组合式器材架包括一器材架前支承机构、一器材架后支承机构、一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和一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器材架前支承机构在对应于所述车厢厢腔的前侧的位置同时与车厢厢腔的车厢顶板以及底盘固定连接,器材架后支承机构在对应于车厢厢腔的后侧的位置同时与车厢顶板以及底盘固定连接并且与器材架前支承机构相对应,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器材架前、后支承机构之间,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在对应于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的下方的位置与所述底盘滑动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底盘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的长度方向的前侧以及后侧的位置各设置有至少一对用于对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导向的导向机构,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与导向机构滑动配合,所述器材架前支承机构对应于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的长度方向的前侧,所述器材架后支承机构对应于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的长度方向的后侧,所述的车厢顶板构成为所述车体的车厢厢腔的顶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器材架前支承机构包括上、下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上横梁的左端与左纵梁的上端固定连接,而上横梁的右端与右纵梁的上端固定连接,下横梁的左端与左纵梁的下端固定连接,而下横梁的右端与右纵梁的下端固定连接,并且上横梁还与所述车厢顶板朝向所述车厢厢腔的一侧固定连接,而左、右纵梁的下端以及下横梁与所述底盘固定,藉由上、下横梁、左纵梁以及右纵梁的彼此固定连接而使所述器材架前支承机构构成为口字形的构造;所述的器材架后支承机械包括上、下梁、左梁和右梁,上梁的左端与左梁的上端固定连接,而上梁的右端与右梁的上端固定连接,下梁的左端与左梁的下端固定连接,而下梁的右端与右梁的下端固定连接,并且上梁还与所述车厢顶板朝向所述车厢厢腔的一侧固定连接,而左、右梁的下端以及下梁与所述底盘固定,藉由上、下梁、左梁以及右梁的彼此固定连接而使所述器材架后支承机构构成为口字状的构造;所述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的前侧同时与所述左纵梁以及右纵梁相连接,而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的后侧同时与所述左梁以及右梁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包括前座椅靠背搁置杆、后座椅靠背搁置杆、器材托板左梁、器材托板右梁和器材托板,前座椅靠背搁置杆的左端上下移动地与所述左纵梁连接,而右端上下移动地与所述右纵梁连接,后座椅靠背搁置杆的左端上下移动地与所述左梁连接,而右端上下移动地与所述右梁连接,器材托板左梁上下移动地连接在左纵梁与左梁之间,器材托板右梁上下移动地连接在右纵梁与右梁之间,器材托板固定在器材托板左梁与器材托板右梁之间;当所述器材托板左梁在所述左纵梁与左梁之间向下移动,同时器材托板右梁在所述右纵梁与右梁之间向下移动时,所述器材托板与所述车厢顶板之间所产生的空间构成为用于放置器材的器材上舱。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上横梁上固定有上横梁固定座,该上横梁固定座的数量至少有两个,并且与所述车厢顶板固定;在所述的上梁上固定有上梁固定座,该上梁固定座的数量至少有两个,并且与车厢顶板固定;所述前座椅靠背搁置杆的左端通过左连接角件与所述左纵梁连接,而右端通过右连接角件与所述右纵梁连接;所述后座椅靠背搁置杆的左端通过左连接固定角件与所述左梁连接,而右端通过右连接固定角件与所述右梁连接;所述器材托板左梁的两端各通过托板左梁连接角件连接在左纵梁与左梁之间;所述器材托板右梁的两端各通过托板右梁连接角件连接在右纵梁与右梁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左、右连接角件、左、右连接固定角件、托板左梁连接角件和托板右梁连接角件的形状均呈L字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导向机构包括滚轮座和滚轮,滚轮座固定在所述的底盘上,滚轮转动地设置在滚轮座上,所述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与滚轮相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包括移动小车、一对折叠式斜撑杆装置、上平台、一对左撑杆、一对中间撑杆和一对右撑杆,移动小车的长度方向的前侧以及后侧各固定有一导轨,该导轨的导轨槽与设置在所述底盘上的所述导向机构的滚轮滑动配合,一对折叠式斜撑杆装置以彼此并行的状态与移动小车的左端铰接,并且还同时与上平台的左端铰接,上平台对应于移动小车的上方,一对左撑杆彼此并行,并且在对应于一对折叠式斜撑杆装置的右侧的位置铰接在上平台与移动小车之间,一对中间撑杆彼此并行,并且在对应于一对左撑杆的右侧的位置铰接在上平台与移动小车之间,一对右撑杆彼此并行,并且在对应于一对中间撑杆的右侧的位置铰接在上平台与移动小车之间,当所述的一对左撑杆、一对中间撑杆和一对右撑杆处于与移动小车相垂直的状态时,所述上平台以腾空状态并行于移动小车的上方,并且上平台构成为用于承载器材的台面以及上平台与移动小车之间的空间同样构成为用于放置器材的器材放置空间,而当一对左撑杆、一对中间撑杆和一对右撑杆向左倾倒并处于卧置于移动小车上时,则所述的上平台叠置在移动小车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移动小车的右端的前侧和后侧的边缘部位各以水平状态延伸有一小车托架;所述的一对折叠式斜撑杆装置各包括一上撑杆和一下撑杆,上撑杆朝向所述上平台的一端与上平台铰接,而上撑杆朝向下撑杆的一端与下撑杆的一端铰接,下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移动小车铰接,其中:在上撑杆上并且朝向下撑杆的一侧设置有一插销,而在下撑杆上并且在对应于插销的位置固定有一插销座,插销与插销座相配合,并且当插销插入于插销座时,所述的一对左撑杆、一对中间撑杆以及一对右撑杆保持于与所述移动小车相垂直的状态,同时所述上平台保持在腾空于移动小车的上方的状态,当所述插销退出插销座并使所述的一对左撑杆、一对中间撑杆以及一对右撑杆向左倾倒并处于卧置于移动小车上的状态时,所述上平台叠置在移动小车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移动小车上并且位于移动小车的左端和中部的位置各构成有一绳扣板腔,并且在绳扣板腔内设置有绳扣板;在所述的移动小车上并且位于移动小车的右端构成有一移动小车器材舱,并且在对应于该移动小车器材舱的舱口的位置枢轴设置有一舱盖,在该舱盖上并且背对移动小车器材舱的一侧设置有一拉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一,当车辆作为救援车辆、宣教车辆和展示车辆及其救援器材使用时,可在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和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上布置各种器材,而当车辆作为普通车辆使用时,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和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处于备用状态,因而能依据车辆不同用途作适应性变化,提高了车辆的利用率,体现了车辆的多功能效果,节约了车辆资源;之二,由于当升降式承载机构下行时,其与车厢顶板之间的空间可放置各类救援器材,当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移出车厢厢腔后可演变为救援小车,因而可充分发挥在特殊情形下的救援功能,并且器材的放置与取用均十分方便;之三,由于器材架前、后支承机构、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的位置设置合理以及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既可折叠又能抽出或插入车厢厢腔,因而不会对车辆的普通使用产生干涉影响。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器材架前、后支承机构、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以及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为图1和图2所示的器材架前支承机构与图1所示的车厢顶板相连接的示意图。
图4为图1和图2所示的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的详细结构图。
图5为图4所示的一对折叠式斜撑杆装置的详细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作为普通车辆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作为救援车辆使用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者称方位性)的概念均是针对正在被描述的图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目的在于方便公众理解,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给出了属于车辆的结构体系的一车体1,在该车体1的车厢顶板11上并且在背对车厢厢腔12的一侧配设有一载物架111,在对应于车厢厢腔12的前侧和后侧的位置各设置有车厢厢门14、器材上舱门15和器材下舱门16,该器材上舱门15和器材下舱门16位于车厢厢门14的右侧,并且器材上、下舱门15、16彼此上下对应,在车厢厢腔12内并且位于车厢厢腔12的前侧的位置设置有车厢前座椅121,该车厢前座椅121与车体1的底盘13固定,在对应于该车厢前座椅121的后侧的位置枢轴设置有与车厢前座椅121相配套的车厢前座椅靠背122,在车厢厢腔12内并且位于车厢厢腔12的后侧的位置设置有车厢后座椅123,该车厢后座椅123同样与底盘13固定并且与车厢前座椅121相对应,在对应于该车厢后座椅123的后侧的位置枢轴设置有与车厢后座椅123相配套的车厢后座椅靠板124,在对应于车厢厢腔12的右侧的部位设置有车厢尾门17。前述的车厢顶板11实质上为车厢厢腔12的顶棚。
由图1的示意可知,在车体1的车辆顶板11上并且在对应于驾驶室的上方的位置设置有警灯112和探照灯113,警灯112以及探照灯113位于载物架111的左侧。在车体1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驾驶室的前侧以及后侧的位置各设置有一驾驶室门18。前述的器材上舱门15以及器材下舱门16均由铰链枢置在车体1上,并且均为上翻式开启结构,具体由图1的示意而得到理解。毫无疑问,在器材上、下舱门15、16朝向外的一侧设置有拉手,此外,器材上舱门15由一对上舱门作用缸151(图7示)控制开启或关闭,同样器材下舱门16由一对下舱门作用缸161(图7示意)控制开启或关闭,上、下舱门作用缸151、161既可以是气缸,也可以是油缸,当使用气缸时,那么由气源管路与车体的气动控制机构连接,当使用油缸时,那么由油管管路与车体1的液压油路控制机构连接。前述的车厢前、后座椅靠背122、124同样通过铰链与车体1铰接,对此可以具体参见图6和图7。
申请人之所以将习惯所称的行李架称为载物架11,这是因为当车辆作为日常值勤车辆使用时(即作为普通车辆使用时,以下同),载物架111实质上为行李架,但是当车辆作为救援车辆使用时,那么该载物架111实质上为用于放置救援器材的器材放置架,因此载物架111涵盖行李架和器材放置架。
在下面,申请人对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器材架的结构体系作详细说明,该器材架结构的结构体系包括一器材架前支承机构2、一器材架后支承机构3、一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4和一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5,器材架前支承机构2在对应于前述车厢厢腔12的前侧的位置同时与前述车厢顶板11以及底盘13固定连接,器材架后支承机构3在对应于车厢厢腔12的后侧的位置同时与车厢顶板11以及底盘13固定连接并且与器材架前支承机构2相对应,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4上下移动地(即,可上下调整地)设置在器材架前、后支承机构2、3之间,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5在对应于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4的下方的位置与前述底盘13滑动配合。上面提及的车厢前座椅121与器材架前支承机构2的下部相对应,而车厢后座椅123与器材架后支承机构3的下部相对应。
依据上述说明可知:当车辆在作为救援车辆、宣教车辆、展示车辆使用时,前述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4在前述器材架前、后支承机构2、3之间朝着背离前述车厢顶板11的方向向下移动(通过调整),并且前述车厢前座椅靠背122以及车厢后座椅靠背124可朝着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4的方向翻展至水平状态而搁置在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4上(具体可参见图7),同时,前述的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5可从前述车厢厢腔12的右侧的部位移出车厢厢腔12(在前述的车厢尾门17开启的状态下);当车辆在作为普通车辆使用时,前述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4在器材架前、后支承机构2、3之间朝着车厢顶板11的方向向上移动(通过调整),并且车厢前座椅靠背122以及车厢后座椅靠背124朝着背离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4的方向扳展至与车厢厢壁相贴靠的状(由图6示意),同时所述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5回归即返回至前述车厢厢腔12内。
请参见图2并且结合图1,在前述的底盘13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5的长度方向的前侧以及后侧的位置各设置有一对(也可以是三个或四个)用于对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5导向的导向机构131,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5与导向机构131滑动配合。设置在前述车厢厢腔12内的前述器材架前支承机构2、车厢前座椅121以及车厢前座椅靠背122对应于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5的长度方向的前侧,而设置在车厢厢腔12内的前述器材架后支承机构3、车厢后座椅123以及车厢后座椅靠背124对应于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5的长度方向的后侧。
前述的导向机构131包括滚轮座1311和滚轮1312,滚轮座1311通过滚轮座固定螺钉13111固定在前述的底盘13上,滚轮1312通过滚轴13121转动地设置在滚轮座1311上,前述的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5与滚轮1312相配合。
前述的器材架前支承机构2包括上、下横梁21、22、左纵梁23和右纵梁24,上横梁21的左端与左纵梁23的上(即顶端)固定连接,而上横梁21的右端与右纵梁24的上端(即顶端)固定连接,下横梁22的左端与左纵梁23的下端(即底端)固定连接,而下横梁22的右端与右纵梁24的下端(即底端)固定连接,并且上横梁21与前述的车厢顶板11朝向车厢厢腔12的一侧固定连接,而左、右纵梁23、24的下端以及下横梁22与前述底盘13固定,藉由上、下横梁21、22、左纵梁23以及右纵梁24的彼此固定连接而使前述器材架前支承机构2构成为中国汉字的口字形的构造,前述的车厢前座椅121以及车厢前座椅靠背122与该口字形的区域相对应(图1示)。
前述的器材架后支承机械3包括上、下梁31、32、左梁33和右梁34,上梁31的左端与左梁33的上端(即顶端)固定连接,而上梁31的右端与右梁34的上端(即顶端)固定连接,下梁32的左端与左梁33的下端(即底端)固定连接,而下梁32的右端与右梁34的下端(即底端)固定连接,并且上梁31与车厢顶板11朝向车厢厢腔12的一侧固定连接,而左、右梁33、34的下端以及下梁32与底盘13固定,藉由上、下梁31、32、左梁33以及右梁34的彼此固定连接而使前述器材架后支承机构3构成为中国汉字的口字状的构造,前述车厢后座椅123以及车厢后座椅靠背124与该口字状的区域相对应。
前述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4的前侧同时与左纵梁23以及右纵梁24相连接,而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4的后侧同时与左梁33以及右梁34相连接。
继续见图1和图2,上面已多次提及的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4的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前座椅靠背搁置杆41、后座椅靠背搁置杆42、器材托板左梁43、器材托板右梁44和器材托板45,前座椅靠背搁置杆41的左端上下移动地与前述左纵梁23连接,而右端上下移动地与前述右纵梁24连接,后座椅靠背搁置杆42的左端上下移动地与前述左梁33连接,而右端上下移动地与前述右梁34连接,器材托板左梁43上下移动地连接在左纵梁23与左梁33之间,器材托板右梁44上下移动地连接在右纵梁24与右梁34之间,器材托板45固定在器材托板左梁43与器材托板右梁44之间。
由上述说明可知:当前述前座椅靠背搁置杆41在前述左、右纵梁23、24之间向下移动并且移动到与车厢前座椅靠背122的长度方向的上沿(与车体1相铰接的一侧)相对应的程度时,车厢前座椅靠背122朝着前座椅靠背搁置杆41的方向翻展至水平状态并且该前座椅靠背122的长度方向的下边沿的部位(朝向车厢前座椅121的一侧)搁置在前座椅靠背搁置杆41上;同时当后座椅靠背搁置杆42在所述左、右梁33、34之间向下移动并且移动到与车厢后座椅靠背124的长度方向的上沿(与车体1相铰接的一侧)相对应的程度时,车厢后座椅靠背124朝着后座椅靠背搁置杆42的方向翻展至水平状态并且该车厢后座椅靠背124的长度方向的下边沿的部位(朝向车厢后座椅123的一侧)搁置在后座椅靠背搁置杆42上;当器材托板左梁43在左纵梁23与左梁33之间向下移动,同时器材托板右梁44在右纵梁24与右梁34之间向下移动时,前述器材托板45与前述车厢顶板11之间所产生的空间构成为用于放置器材的器材上舱。
在上横梁21上通过上横梁固定座T形螺钉2111固定有上横梁固定座211,该上横梁固定座211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有两个,并且上横梁固定座211采用焊接、铆接或其它类似的方式与车厢顶板11固定;在上梁31上通过上梁固定座T形螺钉3111固定有上梁固定座311,该上梁固定座311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有两个,并且上梁固定座311采用焊接、铆接或其它类似的方式与车厢顶板11固定。前述前座椅靠背搁置杆41的左端通过左连接角件411与左纵梁23连接,而右端通过右连接角件412与右纵梁24连接,在左连接角件411上配有T形螺钉,在右连接角件412上同样配有T形螺钉。前述后座椅靠背搁置杆42的左端通过左连接固定角件421与左梁33连接,而右端通过右连接固定角件422与右梁34连接,在左、右连接固定角件421、422上均配有T形螺钉。前述器材托板左梁43的两端各通过托板左梁连接角件431连接在左纵梁23与左梁33之间,在托板左梁连接角件431上配有T形螺钉。前述器材托板右梁44的两端各通过托板右梁连接角件441连接在右纵梁2与右梁34之间,在托板右梁连接角件441上配有T形螺钉。
前述的左、右连接角件411、412、左、右连接固定角件421、422、托板左梁连接角件431和托板右梁连接角件441的形状均呈L字形。
请参见图3,由于构成器材架前支承机构2的上、下横梁21、22、左、右纵梁23、24以及构成器材架后支承机构3的上、下梁31、32、左、右梁33、34实质上均为商业设施范畴中的货架梁的结构并且形状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梁体上并且在分别对应于前述左、右连接角件411、412、左、右连接固定角件421、422、托板左、右梁连接角件431、432的一侧开设有T形螺钉配合槽,对此只要通过对图3的阅读便可得到理解,因此申请人不再一一赘述。
请参见图4并且结合图2,前述的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5包括移动小车51、一对折叠式斜撑杆装置52、上平台53、一对左撑杆54、一对中间撑杆55和一对右撑杆56,移动小车51的长度方向的前侧以及后侧各固定有一横截面形状呈U形的导轨514,该导轨514的导轨槽5141与设置在所述底盘13上的所述导向机构131的滚轮1312滑动配合,一对折叠式斜撑杆装置52以彼此并行的状态与移动小车51的左端铰接,并且还同时与上平台53的左端铰接,上平台53对应于移动小车51的上方,一对左撑杆54彼此并行设置,并且对应于一对折叠式斜撑杆52的右侧,由图4所示,一对左撑杆54的上端各用上撑杆上销轴螺钉541与预设在上平台53的上平台骨架531上的第一销轴座5311铰接,而一对左撑杆54的下端各用左撑杆下销轴螺钉542与移动小车51铰接。一对中间撑杆55彼此并行设置,并且对应于一对左撑杆54的右侧,由图4所示,一对中间撑杆55的上端各用中间撑杆上销轴螺钉551与预设在上平台骨架531上的第二销轴座5312铰接,而一对中间撑杆55的下端各用中间撑杆下销轴螺钉552与移动小车铰接。一对右撑杆56彼此并行设置,并且对应于一对中间撑杆55的右侧,由图4所示,一对右撑杆56的上端各用右撑杆上销轴承螺钉561与预设在上平台骨架531上的第三销轴座5313铰接,而一对右撑杆56的下端各用右撑杆下销轴螺钉562与移动小车铰接。
由图4的示意可知,在一对左撑杆54的上端并且在对应于左撑杆上销轴承螺钉541的位置开设有左撑杆销轴螺钉孔543,一对左撑杆54的下端并且在对应于左撑杆下销轴螺钉542的位置同样开设有左撑杆销轴螺钉孔543;在一对中间撑杆55的上端并且在对应于中间撑杆上销轴螺钉551的位置开设有中间撑杆销轴螺钉孔553,一对中间撑杆55的下端并且在对应于中间撑杆下销轴螺钉552的位置同样开设有中间撑杆销轴螺钉孔553;在一对右撑杆56的上端并且在对应于右撑杆上销轴螺钉561的位置开设有右撑杆销轴螺钉孔563,一对右撑杆56的下端并且在对应于右撑杆下销轴螺钉562的位置同样开设有右撑杆销轴螺钉孔563。当操作者将上平台53向右拽引并且使上平台53呈图4所示的状态时,也就是说使一对左撑杆54、一对中间撑杆55和一对右撑杆56 处于垂直状态下时,上平台53以腾空状态对应于移动小车51的上方(与移动小车51并行),并且上平台53构成为用于承载器材的台面以及上平台51与移动小车51之间同样构成为用于放置器材的器材放置空间,在该状态下,一对折叠式斜撑杆装置52处于锁定状态。反之,而当一对左撑杆54、一对中间撑杆55和一对右撑杆56向左倾倒并处于卧置于移动小车51上时,则上平台53叠置在移动小车51上。在该状态下,一对折叠式斜撑杆装置52处于解锁状态。
由图4所示,在移动小车51的右端的前侧和后侧的边缘部位各以水平状态延伸有一小车托架511,该小车托架511与前述的底盘13相配合(图2示意)。为了方便牵引,还可在小车平台53的右端开设牵引绳孔532。
请参见图5并且结合图4,前述的一对折叠式斜撑杆装置52各包括一上撑杆521和一下撑杆522,上撑杆521朝向前述上平台53的一端通过上撑杆上销轴5212与预设在上平台骨架531上的第四销轴座5314铰接,而上撑杆521朝向下撑杆522的一端通过上撑杆下销轴5213在对应于上撑杆52上的上撑杆销轴孔5214的位置与下撑杆522的一端铰接,下撑杆522的另一端与即朝向移动小车51的一端开设有一下撑杆销轴孔5222,用下撑杆销轴5223(图4标示)在对应于下撑杆销轴孔5222的位置将下撑杆522的另一端即朝向移动小车51的一端与移动小车51铰接。
由图5所示,前述的插销5211配设在插销套管52111上,而插销套管52111焊固在上撑杆521朝向下撑杆522的一侧,在下撑杆522上并且在与插销套管52111相配合的位置固定有一插销座5221,插销5211与插销座5221相配合。当插销5211插入于插销座5221时,便使前述的一对左撑杆54、一对中间撑杆55以及一对右撑杆56保持于垂直状态,同时使前述上平台53保持在腾空于移动小车51的上方的水平状态;当插销5211退出插销座5221时,便使一对左撑杆54、一对中间撑杆55以及一对右撑杆56向左倾倒并处于卧置于移动小车51上的状态,并且上平台53叠置在移动小车51上。
优选地,在前述移动小车51上并且位于移动小车51的左端和中部的位置各构成有一绳扣板腔512,并且在绳扣板腔512内设置有绳扣板5121,当与救援相关的器材在对应于绳扣板腔512的位置放置于移动小车51上后可用绳子绑扎,并且将绳子的端部定位在绳扣板5121上。优选地,还可在移动小车51上并且在对应于绳扣板腔512的边缘部位用螺钉固定限位块515(图4示)。
请参见图4,在前述的移动小车51上并且位于移动小车51的右端构成有即构建有一移动小车器材舱513,并且在对应于该移动小车器材舱513的舱口的位置通过舱盖铰链51312枢轴设置(铰设)有一舱盖5131,在该舱盖5131上并且背对移动小车器材舱513的一侧设置有一拉手51311。在图4中还示出了构成于移动小车51上的并且位于移动小车器材舱513的器材舱隔板5132背对移动小车器材舱513一侧的右撑杆让位腔516,当一对右撑杆56左倾时,则该对右撑杆56恰好位于右撑杆让位腔516内。
请参见图6,图6所示代表车辆为普通车辆使用即作为普通交通工具使用,在该状态下,前述的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4在器材架前、后支承机构2、3之间的位置处于上部,即靠近于车厢顶板11,车厢前座椅靠板122与车厢前座椅121之间的关系表现常规的椅座与椅背的配合关系,车厢后座椅123以及车厢后座椅靠背124同例。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5的上平台53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以下两种形式中的任意一种:一是处于由图6示意的状态,即由一对折叠式斜撑杆装置52、一对左撑杆54、一对中间撑杆55和一对右撑杆56的共同配合而使上平台53处于移动小车51的上方,在该种情形下,既可便于随车人员(乘员)开展与活动相关的会议和/或讨论,又能将上平台53作为书写用的桌子,等等;二是在一对折叠式斜撑杆装置52处于相互解锁的状态下,将上平台53叠置到移动小车51上,具体而言,上平台53在移动小车51上的位置对应于前述的一对小车托架511之间的上平台腔517内(图4示)。
请参见图7,图7所示代表车辆作为救援车辆使用时(应对诸如地震、水灾、特发交通事故之类的情形),那么前述的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4在器材架前、后支承机构2、3之间的位置处于下部,具体而言,处于远离车厢顶板11的状态,远离的程度可视在器材托板45上放置的器材的体积(如高度)确定。同时,按申请人在上面所述,车厢前座椅靠背122搁置在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4的前座椅靠背搁置杆41上;车厢后座椅靠背124搁置在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4的后座椅靠背搁置杆42上;上平台53处于对应于移动小车51的上方。在这种状态下可根据需要在载物架111、器材托板45、车厢前座椅靠背122、车厢后座椅靠背124、上平台53、移动小车51以及移动小车器材舱513等部位设置用于救援的相关器材6,相关器材如申请人在上面的背景技术栏中提及的但并非限于的诸如发电机、空气压缩机、照明设施、液压源、破拆工具、攀登工具、医疗急救器材、呼吸机、防毒面具和食品等等。
当车辆抵达救援地时,开启车厢厢门14、车厢尾门17(两扇对开式)、器材上舱门15和器材下舱门16,并且由随车人员将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5拽引到探出车厢厢腔12的状态。此时参与救灾的人员便可依需取用相应的救援器材6。并且在救援过程中,当上平台53上的救援器材6搬离后,该上平台6还可用来供有待于施救的施求者躺卧。救灾任务完成后,则按前述相反过程操作。由于车辆作为宣教使用或展示使用的状态与救援使用时的状态相仿,因而申请人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克服了已有技术中的欠缺,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客观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记载的技术效果,不失为是一个极致的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所述的车辆包括一车体(1),该车体(1)具有一车厢厢腔(12)和一底盘(1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式器材架包括一器材架前支承机构(2)、一器材架后支承机构(3)、一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4)和一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5),器材架前支承机构(2)在对应于所述车厢厢腔(12)的前侧的位置同时与车厢厢腔(12)的车厢顶板(11)以及底盘(13)固定连接,器材架后支承机构(3)在对应于车厢厢腔(12)的后侧的位置同时与车厢顶板(11)以及底盘(13)固定连接并且与器材架前支承机构(2)相对应,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4)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器材架前、后支承机构(2、3)之间,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5)在对应于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4)的下方的位置与所述底盘(13)滑动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底盘(13)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5)的长度方向的前侧以及后侧的位置各设置有至少一对用于对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5)导向的导向机构(131),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5)与导向机构(131)滑动配合,所述器材架前支承机构(2)对应于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5)的长度方向的前侧,所述器材架后支承机构(3)对应于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5)的长度方向的后侧,所述的车厢顶板(11)构成为所述车体(1)的车厢厢腔(12)的顶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器材架前支承机构(2)包括上、下横梁(21、22)、左纵梁(23)和右纵梁(24),上横梁(21)的左端与左纵梁(23)的上端固定连接,而上横梁(21)的右端与右纵梁(24)的上端固定连接,下横梁(22)的左端与左纵梁(23)的下端固定连接,而下横梁(22)的右端与右纵梁(24)的下端固定连接,并且上横梁(21)还与所述车厢顶板(11)朝向所述车厢厢腔(12)的一侧固定连接,而左、右纵梁(23、24)的下端以及下横梁(22)与所述底盘(13)固定,藉由上、下横梁(21、22)、左纵梁(23)以及右纵梁(24)的彼此固定连接而使所述器材架前支承机构(2)构成为口字形的构造;所述的器材架后支承机械(3)包括上、下梁(31、32)、左梁(33)和右梁(34),上梁(31)的左端与左梁(33)的上端固定连接,而上梁(31)的右端与右梁(34)的上端固定连接,下梁(32)的左端与左梁(33)的下端固定连接,而下梁(32)的右端与右梁(34)的下端固定连接,并且上梁(31)还与所述车厢顶板(11)朝向所述车厢厢腔(12)的一侧固定连接,而左、右梁(33、34)的下端以及下梁(32)与所述底盘(13)固定,藉由上、下梁(31、32)、左梁(33)以及右梁(34)的彼此固定连接而使所述器材架后支承机构(3)构成为口字状的构造;所述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4)的前侧同时与所述左纵梁(23)以及右纵梁(24)相连接,而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4)的后侧同时与所述左梁(33)以及右梁(34)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式器材承载机构(4)包括前座椅靠背搁置杆(41)、后座椅靠背搁置杆(42)、器材托板左梁(43)、器材托板右梁(44)和器材托板(45),前座椅靠背搁置杆(41)的左端上下移动地与所述左纵梁(23)连接,而右端上下移动地与所述右纵梁(24)连接,后座椅靠背搁置杆(42)的左端上下移动地与所述左梁(33)连接,而右端上下移动地与所述右梁(34)连接,器材托板左梁(43)上下移动地连接在左纵梁(23)与左梁(33)之间,器材托板右梁(44)上下移动地连接在右纵梁(24)与右梁(34)之间,器材托板(45)固定在器材托板左梁(43)与器材托板右梁(44)之间;当所述器材托板左梁(43)在所述左纵梁(23)与左梁(33)之间向下移动,同时器材托板右梁(44)在所述右纵梁(24)与右梁(34)之间向下移动时,所述器材托板(45)与所述车厢顶板(11)之间所产生的空间构成为用于放置器材的器材上舱。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上横梁(21)上固定有上横梁固定座(211),该上横梁固定座(211)的数量至少有两个,并且与所述车厢顶板(11)固定;在所述的上梁(31)上固定有上梁固定座(311),该上梁固定座(311)的数量至少有两个,并且与车厢顶板(11)固定;所述前座椅靠背搁置杆(41)的左端通过左连接角件(411)与所述左纵梁(23)连接,而右端通过右连接角件(412)与所述右纵梁(24)连接;所述后座椅靠背搁置杆(42)的左端通过左连接固定角件(421)与所述左梁(33)连接,而右端通过右连接固定角件(422)与所述右梁(34)连接;所述器材托板左梁(43)的两端各通过托板左梁连接角件(431)连接在左纵梁(23)与左梁(33)之间;所述器材托板右梁(44)的两端各通过托板右梁连接角件(441)连接在右纵梁(24)与右梁(34)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右连接角件(411、412)、左、右连接固定角件(421、422)、托板左梁连接角件(431)和托板右梁连接角件(441)的形状均呈L字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向机构(131)包括滚轮座(1311)和滚轮(1312),滚轮座(1311)固定在所述的底盘(13)上,滚轮(1312)转动地设置在滚轮座(1311)上,所述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5)与滚轮(1312)相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抽出式器材承载机构(5)包括移动小车(51)、一对折叠式斜撑杆装置(52)、上平台(53)、一对左撑杆(54)、一对中间撑杆(55)和一对右撑杆(56),移动小车(51)的长度方向的前侧以及后侧各固定有一导轨(514),该导轨(514)的导轨槽(5141)与设置在所述底盘(13)上的所述导向机构(131)的滚轮(1312)滑动配合,一对折叠式斜撑杆装置(52)以彼此并行的状态与移动小车(51)的左端铰接,并且还同时与上平台(53)的左端铰接,上平台(53)对应于移动小车(51)的上方,一对左撑杆(54)彼此并行,并且在对应于一对折叠式斜撑杆装置(52)的右侧的位置铰接在上平台(53)与移动小车(51)之间,一对中间撑杆(55)彼此并行,并且在对应于一对左撑杆(54)的右侧的位置铰接在上平台(53)与移动小车(51)之间,一对右撑杆(56)彼此并行,并且在对应于一对中间撑杆(55)的右侧的位置铰接在上平台(53)与移动小车(51)之间,当所述的一对左撑杆(54)、一对中间撑杆(55)和一对右撑杆(56) 处于与移动小车(51)相垂直的状态时,所述上平台(53)以腾空状态并行于移动小车(51)的上方,并且上平台(53)构成为用于承载器材的台面以及上平台(53)与移动小车(51)之间的空间同样构成为用于放置器材的器材放置空间,而当一对左撑杆(54)、一对中间撑杆(55)和一对右撑杆(56)向左倾倒并处于卧置于移动小车(51)上时,则所述的上平台(53)叠置在移动小车(51)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动小车(51)的右端的前侧和后侧的边缘部位各以水平状态延伸有一小车托架(511);所述的一对折叠式斜撑杆装置(52)各包括一上撑杆(521)和一下撑杆(522),上撑杆(521)朝向所述上平台(53)的一端与上平台(53)铰接,而上撑杆(521)朝向下撑杆(522)的一端与下撑杆(522)的一端铰接,下撑杆(522)的另一端与所述移动小车(51)铰接,其中:在上撑杆(521)上并且朝向下撑杆(522)的一侧设置有一插销(5211),而在下撑杆(522)上并且在对应于插销(5211)的位置固定有一插销座(5221),插销(5211)与插销座(5221)相配合,并且当插销(5211)插入于插销座(5221)时,所述的一对左撑杆(54)、一对中间撑杆(55)以及一对右撑杆(56)保持于与所述移动小车(51)相垂直的状态,同时所述上平台(53)保持在腾空于移动小车(51)的上方的状态,当所述插销(5211)退出插销座(5221)并使所述的一对左撑杆(54)、一对中间撑杆(55)以及一对右撑杆(56)向左倾倒并处于卧置于移动小车(51)上的状态时,所述上平台(53)叠置在移动小车(5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一种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动小车(51)上并且位于移动小车(51)的左端和中部的位置各构成有一绳扣板腔(512),并且在绳扣板腔(512)内设置有绳扣板(5121);在所述的移动小车(51)上并且位于移动小车(51)的右端构成有一移动小车器材舱(513),并且在对应于该移动小车器材舱(513)的舱口的位置枢轴设置有一舱盖(5131),在该舱盖(5131)上并且背对移动小车器材舱(513)的一侧设置有一拉手(51311)
CN201420635183.XU 2014-10-29 2014-10-29 一种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1842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35183.XU CN204184272U (zh) 2014-10-29 2014-10-29 一种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35183.XU CN204184272U (zh) 2014-10-29 2014-10-29 一种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84272U true CN204184272U (zh) 2015-03-04

Family

ID=52616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35183.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184272U (zh) 2014-10-29 2014-10-29 一种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8427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69699A (zh) * 2014-10-29 2015-02-25 常熟华东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
CN107757452A (zh) * 2017-10-23 2018-03-06 贵州大学 一种狭窄地区爆破装置承载运输装置
CN110448837A (zh) * 2019-08-28 2019-11-15 崔志文 一种用于临时场合的流动式模块化组装消防站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69699A (zh) * 2014-10-29 2015-02-25 常熟华东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
CN107757452A (zh) * 2017-10-23 2018-03-06 贵州大学 一种狭窄地区爆破装置承载运输装置
CN107757452B (zh) * 2017-10-23 2023-05-30 贵州大学 一种狭窄地区爆破装置承载运输装置
CN110448837A (zh) * 2019-08-28 2019-11-15 崔志文 一种用于临时场合的流动式模块化组装消防站
CN110448837B (zh) * 2019-08-28 2020-12-11 温州新国余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临时场合的流动式模块化组装消防站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84272U (zh) 一种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
AU2010275705B2 (en) Trolley car vehicle having an additional collapsible seating arrangement for the operator’s cab
CN205819006U (zh) 一种隐藏式车载双层折叠桌
CN104325939A (zh) 一种车辆用的器材架结构
CN104369699B (zh) 一种车辆用的组合式器材架
CN104787065A (zh) 一种动车组门系统的自动踏板装置
CN204184234U (zh) 一种多功能救援车
CN104354631B (zh) 一种多功能救援车
CN204196800U (zh) 一种车辆用的器材架结构
CN107672661A (zh) 自锁式推车
CN205292358U (zh) 可收藏的翻转平台
CN110466777A (zh) 一种航空餐车的高稳定性底部连接装置
CN204600926U (zh) 一种新型越野救护车
CN205334763U (zh) 多媒体移动支教车
CN207697601U (zh) 一种无人机移动控制平台
CN103407393A (zh) 多功能车用旅行床
CN109109758B (zh) 一种多功能式车载工具箱及其使用方法
RU135293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перативного создания помещений из трансформируемых модулей
CN211704012U (zh) 一种飞行员用餐方舱的货架固定装置
CN205417328U (zh) 一种可拼接吊床的房车
CN206547161U (zh) 便携式应急通讯装置
CN207772959U (zh) 可折叠翻转式卧铺
CN207782063U (zh) 一种用于列车座椅的插座固定结构
CN206490314U (zh) 一种开关柜及其柜体
CN204452167U (zh) 一种户外流动舞台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0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706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