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79333U - 插座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插座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179333U CN204179333U CN201420690911.7U CN201420690911U CN204179333U CN 204179333 U CN204179333 U CN 204179333U CN 201420690911 U CN201420690911 U CN 201420690911U CN 204179333 U CN204179333 U CN 20417933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hyoplastron
- socket
- electric connector
- contact si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插座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第一及第二端子、屏蔽壳体。第一及第二端子的第一及第二接触部分别设于绝缘本体的舌板下及上表面,且第一及第二端子以点对称设置。屏蔽壳体包括第一及第二屏蔽壳件,两者连接而共同形成容置空间以容置并包覆绝缘本体,因此,藉由第一及第二屏蔽壳件可分别直接冲压成型后再组装在一起,其所需的工艺较低且制造程序简单,相对降低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插座电连接器,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供插头电连接器正反向插接的插座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子装置之间藉由电连接器的连接来传送电信号,例如目前较常使用的通用串列汇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电连接器。现有的USB Type-C插座电连接器可供插头电连接器正反向插接,其包括绝缘本体、双排端子及屏蔽壳体。绝缘本体通常以塑料制成,其包括舌板。双排端子固定于绝缘本体,其中一排端子的平板式接触部设于舌板上表面,而另一排端子的平板式接触部设于舌板下表面。屏蔽壳体通常以金属制成,采用抽引方式或折弯包覆方式成型,其包覆于绝缘本体,即包覆了舌板及设置于其上的双排端子。屏蔽壳体与舌板形成对接空间以供USB插头电连接器插接。
屏蔽壳体采用抽引方式成型,首先,依照所设计之屏蔽壳体之形状,在平面金属板材裁切出足够成型该屏蔽壳体所需面积之板料,并需考虑成型时板料之拉伸变形所需预留之适当边料;接着,在上述裁切所得的板料以抽引技术连续冲压抽引若干次,直至获得完全成型且底部封闭之屏蔽壳体,且在每一次抽引过程中需依照其次序逐渐接近于所设计之屏蔽壳体之形状使用对应之冲子;最后,使用端缘具有刃口之冲子将上述抽引成型之屏蔽壳体底部圆弧过渡部分冲切除掉,而获得中空形状之屏蔽壳体;因此,抽引成型所需的工艺较高且制造程序繁琐,相对提升制造成本。屏蔽壳体采用折弯包覆方式成型,是以平面金属板材连续冲压弯折若干次,直至将其两侧自由状态之边缘扣接在一起,从而形成多边形框口状的屏蔽壳体;因此,折弯包覆成型所需制造程序繁琐,相对提升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出一种可供插头电连接器正反向插接的插座电连接器,其屏蔽壳体采用两件式结构设计,可分别直接冲压成型后再组装在一起,其所需的工艺较低且制造程序简单,相对降低制造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插座电连接器,插座电连接器供插头电连接器插接。插座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复数第一端子、复数第二端子及屏蔽壳体。绝缘本体具有基体及自基体向前延伸的舌板。各第一端子具有第一固定部、第一接触部及第一焊接部,第一固定部固定于基体,第一接触部自第一固定部向前延伸并设于舌板下表面,第一焊接部自第一固定部向外延伸出基体。各第二端子具有第二固定部、第二接触部及第二焊接部,第二固定部固定于基体,第二接触部自第二固定部向前延伸并设于舌板上表面,第二焊接部自第二固定部向外延伸出基体。此外,复数第一端子与复数第二端子以点对称设置。屏蔽壳体包括第一屏蔽壳件及第二屏蔽壳件,第一屏蔽壳件及第二屏蔽壳件连接而共同形成容置空间以容置并包覆绝缘本体,第一屏蔽壳件及/或第二屏蔽壳件向外设有复数焊接脚。屏蔽壳体与绝缘本体的舌板共同形成供插头电连接器插接之对接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屏蔽壳件为ㄇ形件且两侧缘各水平延设有第一连接部,第二屏蔽壳件为ㄩ形件且两侧缘各水平延设有第二连接部。藉由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的连接,第一屏蔽壳件及第二屏蔽壳件以上下方式连接。第一连接部及/或第二连接部向下弯折延伸焊接脚。
本实用新型的插座电连接器因其屏蔽壳体采用两件式结构设计,即由第一屏蔽壳件及第二屏蔽壳件连接形成,第一屏蔽壳件及第二屏蔽壳件可分别直接冲压成型后再组装在一起,其所需的工艺较低且制造程序简单,相对降低制造成本。
为让本实用新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插座电连接器的俯视组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插座电连接器的仰视组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插座电连接器的俯视完全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插座电连接器的仰视完全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插座电连接器的俯视部分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插座电连接器的仰视部分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插座电连接器的俯视完全分解图。
符号说明
100、100’:插座电连接器
10:对接空间
1、1’:第一绝缘部件
11:第一基部
111:第一卡合部
12、12’:舌板
121:上表面
122:下表面
123:侧表面
124:端子槽
2、2’:第一端子
21:第一固定部
22、22’:第一接触部
221:自由端
222:翼部
23:第一焊接部
3:第二绝缘部件
31:第二基部
311:第二卡合部
4:第二端子
41:第二固定部
42:第二接触部
421:自由端
43:第二焊接部
5:屏蔽片
6:屏蔽壳体
60:容置空间
61:第一屏蔽壳件
611:第一连接部
612:第一焊接脚
613:穿孔
62:第二屏蔽壳件
621:第二连接部
622:第二焊接脚
623:凸柱。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符号代表相同或相似的元件。此外,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顶、底等,仅是参考加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的,而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及图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插座电连接器100的俯视及仰视组立图,图3及图4分别为插座电连接器100的俯视及仰视完全分解图,图5及图6分别为插座电连接器100的俯视及仰视部分分解图。请同时参见图1至图6,本实施例的插座电连接器100是符合USB Type-C规范的插座电连接器。本实施例的插座电连接器100如图3或图4所示,其包括第一绝缘部件1、复数第一端子2、第二绝缘部件3、复数第二端子4、屏蔽片5及屏蔽壳体6。一般而言,第一绝缘部件1及第二绝缘部件3以塑料制成,具有电气绝缘效果;第一端子2及第二端子4以导电性较佳的金属制成,可以快速地传输信号;屏蔽片5及屏蔽壳体6以金属制成,可屏蔽电磁波,具有防EMI效果。
第一绝缘部件1具有第一基部11及自第一基部11向前延伸的舌板12。各第一端子2具有第一固定部21、第一接触部22及第一焊接部23,其中,第一固定部21固定于第一基部11,第一接触部22自第一固定部21向前延伸并设于舌板12下表面122,第一焊接部23自第一固定部21向外延伸出第一基部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2采用插入成型(insert molding)方式固定于第一绝缘部件1,且第一端子2的第一接触部22的自由端221向上弯折,以在插入成型时埋入舌板12下表面122。如图2所示,第一端子2自由端221弯折的设计,可以在插头电连接器(未绘示)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100时提供引导的效果,使插接较顺滑,而自由端221埋入舌板12的设计,可以防止自由端221翘起来离开舌板12下表面122(俗称为翘PIN),避免插接时造成第一端子2损坏。另外,第一端子2的第一接触部22采用平板式接触部。但是,本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例如第一端子可以改采用卡合方式插入并固定于第一绝缘部件预设的槽孔,又例如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可以改采用弹片式接触部。
第二绝缘部件3具有第二基部31。各第二端子4具有第二固定部41、第二接触部42及第二焊接部43,其中,第二固定部41固定于第二基部31,第二接触部42自第二固定部41向前延伸出第二基部31外,第二焊接部43自第二固定部41向外延伸出第二基部31。第二基部31可以卡合于第一基部11上方,使第二端子4的第二接触部42设于舌板12上表面12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子4采用插入成型方式固定于第二绝缘部件3,且第二端子4的第二接触部42的自由端421向下弯折,以在第二基部31卡合于第一基部11时置入舌板12上表面121所设对应的端子槽124。如图1所示,第二端子4自由端421弯折的设计,可以在插头电连接器(未绘示)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100时提供引导的效果,使插接较顺滑,而自由端421置入舌板12端子槽124的设计,可以防止自由端421翘起来离开舌板12上表面121(俗称为翘PIN),避免插接时造成第二端子4损坏。另外,第二端子4的第二接触部42采用平板式接触部。但是,本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例如第二端子可以改采用卡合方式插入并固定于第二绝缘部件预设的槽孔,又例如第二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可以改采用弹片式接触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部11上方两侧各设有第一卡合部111,第二基部31两侧各设有与第一卡合部111对应的第二卡合部311,因此,如图5所示,藉由第二卡合部311卡合于第一卡合部111,使第二基部31与第一基部11卡合形成基体,进而使第二绝缘部件3与第一绝缘部件1卡合形成绝缘本体。换言之,插座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由第一绝缘部件1与第二绝缘部件3卡合形成),绝缘本体具有基体(由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31卡合形成)及舌板12,即本实施例的绝缘本体采用两件式,组装较方便。但是,本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例如绝缘本体可以改采用单件式,此绝缘本体具有基体及自基体向前延伸的舌板;各第一端子的第一固定部固定于基体,第一接触部自第一固定部向前延伸并设于舌板下表面,第一焊接部自第一固定部向外延伸出基体;各第二端子的第二固定部固定于基体,第二接触部自第二固定部向前延伸并设于舌板上表面,第二焊接部自第二固定部向外延伸出基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2的第一焊接部23采用双列直插封装(dual in-line package,DIP)式焊接部,即第一焊接部23自第一固定部21向下弯折延伸出第一基部11外,而形成DIP式焊接部。另外,第二端子4的第二焊接部43采用表面黏着技术(surface-mount technology,SMT)式焊接部,即第二焊接部43自第二固定部41向外延伸出第二基部31后向下弯折延伸再向后弯折延伸,而形成SMT式焊接部。第一端子2及第二端子4分别采用DIP式焊接部及SMT式焊接部,可以使端子焊接部的布局较为容易。但是,本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例如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可以改成均采用DIP式焊接部。
屏蔽片5设于第一绝缘部件1且位于第一端子2上方,且屏蔽片5不超出舌板12侧表面123。在第二绝缘部件3藉由第二基部31卡合于第一基部11上方而与第一绝缘部件1结合后,屏蔽片5还位于设在第二绝缘部件3的第二端子4下方,即屏蔽片5位于第一端子2及第二端子4之间,因此,屏蔽片5可以在第一端子2及第二端子4之间提供屏蔽效果,有效抑制端子之间的串扰(crosstalk)。而且,屏蔽片5一部分位于第一基部11内,另一部分位于舌板12内,因此,屏蔽片5可以对一般由塑料制成的舌板12加强其结构强度,使舌板12不易损坏。此外,由于屏蔽片5不超出舌板12侧表面123,例如,如图5所示,位于第一基部11内的屏蔽片5与舌板12侧表面123切齐,藉此实现在舌板12两侧增加防磨耗结构,使舌板12两侧不易磨耗,而切齐的设计还可避免屏蔽片5磨损到插头电连接器,使插接较顺滑。
屏蔽壳体6包括第一屏蔽壳件61及第二屏蔽壳件62。第一屏蔽壳件61为ㄇ形件且两侧缘各水平延设有第一连接部611,而各第一连接部611侧缘靠后处还向下弯折延伸第一焊接脚612。第二屏蔽壳件62为ㄩ形件且两侧缘各水平延设有第二连接部621,而各第二连接部621侧缘靠前处还向下弯折延伸第二焊接脚62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611上设有穿孔613,第二连接部621上设有与穿孔613对应的凸柱623,藉由穿孔613及凸柱623的卡合使得第一连接部611及第二连接部621连接并固定在一起。因此,第一屏蔽壳件61及第二屏蔽壳件62以上下方式连接,而共同形成容置空间60以容置并包覆绝缘本体(由第一绝缘部件1与第二绝缘部件3卡合形成),即包覆了设于第一绝缘部件1的第一端子2及屏蔽片5,以及设于第二绝缘部件3的第二端子4。屏蔽壳体6藉由第一焊接脚612及第二焊接脚622焊接于电路板(未绘示),一般还会使第一焊接脚612及第二焊接脚622与电路板上的接地端连接,让屏蔽壳体6可以将阻隔的电磁杂讯传输到电路板上的接地端排除掉,以保护使用者安全。如图1所示,屏蔽壳体6与舌板12共同形成对接空间10以供插头电连接器(未绘示)插接。但是,本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例如可以仅由第一屏蔽壳件的第一连接部向下弯折延伸所有屏蔽壳体的焊接脚,或仅由第二屏蔽壳件的第二连接部向下弯折延伸所有屏蔽壳体的焊接脚,或改成由第一连接部侧缘靠前处、第二连接部侧缘靠后处分别向下弯折延伸第一焊接脚、第二焊接脚;又例如,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可以改采用焊接方式连接。
此外,为了实现插座电连接器100可供插头电连接器正反向插接,插座电连接器100的复数第一端子2与复数第二端子4以点对称设置;即,复数第一端子2的第一接触部22与复数第二端子4的第二接触部42分别设于舌板12下表面122与上表面121,且复数第一端子2与复数第二端子4的排列方式以容置空间60(或对接空间10)之中心点为对称中心而彼此点对称。所谓的点对称,是指根据该对称中心作为旋转中心而将复数第一端子2与复数第二端子4旋转180度后,旋转后的复数第一端子2与复数第二端子4完全重合,意即,旋转后的复数第一端子2为位于复数第二端子4之原本排列位置,而旋转后的复数第二端子4为位于复数第一端子2之原本排列位置。换言之,复数第一端子2与复数第二端子4呈上下颠倒,复数第一端子2之排列方式左右相反于复数第二端子4之排列方式。因此,当插头电连接器正向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100时可传输第一组信号,而当插头电连接器反向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100时可传输第二组信号,第一组信号之传输规格为符合第二组信号之传输规格;换言之,具有不限制插头电连接器正向或反向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100以进行信号传输之作用。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插座电连接器的俯视完全分解图。请参见图7,与图3所示的插座电连接器100相比,本实施例的插座电连接器100’并没有屏蔽片5,但是藉由设于第一绝缘部件1’的舌板12’下表面122最外侧的两第一端子2’的两第一接触部22’各向外弯折延伸翼部222,翼部222埋入舌板12’且不超出舌板12’侧表面123,例如翼部222与舌板12’侧表面123切齐,同样可以实现在舌板12’两侧增加防磨耗结构,使舌板12’两侧不易磨耗,且翼部222不会磨损插头电连接器,插接较顺滑。但是,本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例如在绝缘本体采用单件式时可以改成藉由设于舌板上表面最外侧的两第二端子的两第二接触部各向外弯折延伸出埋入舌板的翼部。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插座电连接器,该插座电连接器供一插头电连接器插接,该插座电连接器包括:
一绝缘本体,具有一基体及一自该基体向前延伸的舌板;
复数第一端子,各该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固定部、一第一接触部及一第一焊接部,该第一固定部固定于该基体,该第一接触部自该第一固定部向前延伸并设于该舌板下表面,该第一焊接部自该第一固定部向外延伸出该基体;
复数第二端子,各该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固定部、一第二接触部及一第二焊接部,该第二固定部固定于该基体,该第二接触部自该第二固定部向前延伸并设于该舌板上表面,该第二焊接部自该第二固定部向外延伸出该基体,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端子与该些第二端子以点对称设置;以及
一屏蔽壳体,包括一第一屏蔽壳件及一第二屏蔽壳件,该第一屏蔽壳件及该第二屏蔽壳件连接而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以容置并包覆该绝缘本体,该第一屏蔽壳件及/或该第二屏蔽壳件向外设有复数焊接脚,该屏蔽壳体与该舌板共同形成一供该插头电连接器插接之对接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壳件为ㄇ形件且两侧缘各水平延设有一第一连接部,该第二屏蔽壳件为ㄩ形件且两侧缘各水平延设有一第二连接部,藉由该第一连接部及该第二连接部的连接,该第一屏蔽壳件及该第二屏蔽壳件以上下方式连接,该第一连接部及/或该第二连接部向下弯折延伸该复数焊接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插座电连接器,特征在于:所述设于该舌板下表面最外侧的该两第一接触部、或设于该舌板上表面最外侧的该两第二接触部,各向外弯折延伸一翼部,该翼部埋入该舌板且不超出该舌板侧表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插座电连接器,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屏蔽片,该屏蔽片设于该绝缘本体并位于该复数第一端子上方及位于该复数第二端子下方,且该屏蔽片不超出该舌板侧表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插座电连接器,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
一第一绝缘部件,具有一第一基部及自该第一基部向前延伸的该舌板,各该第一端子的该第一固定部固定于该第一基部,该第一接触部自该第一固定部向前延伸并设于该舌板下表面,该第一焊接部自该第一固定部向外延伸出该第一基部;以及
一第二绝缘部件,具有一第二基部,各该第二端子的该第二固定部固定于该第二基部,该第二接触部自该第二固定部向前延伸出该第二基部外,该第二焊接部自该第二固定部向外延伸出该第二基部;
其中,该第二基部卡合于该第一基部上方,使各该第二端子的该第二接触部设于该舌板上表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插座电连接器,特征在于:所述设于该舌板下表面最外侧的该两第一接触部各向外弯折延伸一翼部,该翼部埋入该舌板且不超出该舌板侧表面。
7.如权利要求5所述插座电连接器,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屏蔽片,该屏蔽片设于该第一绝缘部件且位于该复数第一端子上方,且该屏蔽片不超出该舌板侧表面。
8.如权利要求5所述插座电连接器,特征在于:所述复数第一端子采用插入成型方式固定于该第一绝缘部件,或该复数第二端子采用插入成型方式固定于该第二绝缘部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插座电连接器,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的该第一接触部的自由端向上弯折以在插入成型时埋入该舌板下表面,或各该第二端子的该第二接触部的自由端向下弯折以在该第二基部卡合于该第一基部时置入该舌板上表面所设对应的端子槽。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插座电连接器,特征在于:所述复数第一端子的第一焊接部采用双列直插封装式焊接部,或该复数第二端子的第二焊接部采用表面黏着技术式焊接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690911.7U CN204179333U (zh) | 2014-11-18 | 2014-11-18 | 插座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690911.7U CN204179333U (zh) | 2014-11-18 | 2014-11-18 | 插座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179333U true CN204179333U (zh) | 2015-02-25 |
Family
ID=52568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690911.7U Active CN204179333U (zh) | 2014-11-18 | 2014-11-18 | 插座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179333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979152B2 (en) | 2015-06-05 | 2018-05-22 |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contact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
US10044130B2 (en) | 2016-02-01 | 2018-08-07 | Molex, Llc | Electrical connector |
US10135204B2 (en) | 2015-06-05 | 2018-11-20 |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n auxiliary contact |
-
2014
- 2014-11-18 CN CN201420690911.7U patent/CN20417933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979152B2 (en) | 2015-06-05 | 2018-05-22 |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contact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
US10135204B2 (en) | 2015-06-05 | 2018-11-20 |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n auxiliary contact |
US10044130B2 (en) | 2016-02-01 | 2018-08-07 | Molex, Llc | Electrical connector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377495A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CN204517007U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CN204118317U (zh) | 具有侧弹片的usb 3.1 插座连接器 | |
CN203135087U (zh) | 电连接器 | |
TW201801418A (zh) |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 |
CN105703144A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 |
CN104505616A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CN104518321A (zh) | 插头电连接器 | |
CN102214882A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CN204179333U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CN104377491A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CN104916959A (zh) | 插座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 |
CN204516985U (zh) | 可接受插头连接器正反向插接的插座连接器 | |
CN104377506A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CN204271349U (zh) | 插座连接器 | |
CN204179370U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EP3410536B1 (en) | Mobile terminal, power adaptor, and power interfa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 |
CN204315764U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CN205355368U (zh) | USB Type-C连接器 | |
CN104505624B (zh) | 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4179319U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CN110739561A (zh) | Usb插座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7706655B (zh) | 大电流正反插连接器 | |
CN203950967U (zh) | 一种usb母座连接器 | |
CN106785634A (zh) | Usb插座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