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45693U - 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45693U
CN204145693U CN201420627080.9U CN201420627080U CN204145693U CN 204145693 U CN204145693 U CN 204145693U CN 201420627080 U CN201420627080 U CN 201420627080U CN 204145693 U CN204145693 U CN 2041456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roar
microphone
land
wind
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2708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文来
丁立军
黄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Goerte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Goerte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Goertek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Goerte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62708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456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456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45693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涉及麦克风技术领域,包括麦克风单体,所述麦克风单体外固定有外壳,所述外壳为两端敞口的筒状结构,所述麦克风单体固定在所述外壳的一端;所述外壳的另一端的内侧设有第一环台,所述第一环台上固定有第一降风噪网;所述第一环台与所述麦克风单体之间的所述外壳内壁上设有第二环台,所述第二环台上固定有第二降风噪网;所述第一降风噪网与所述第二降风噪网之间形成第一声腔,所述第二降风噪网与所述扬声器单体之间形成第二声腔。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麦克风受风噪影响大,拾音灵敏度低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麦克风装置降风噪能力强,拾音灵敏度高,声学性能好。

Description

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麦克风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降低风噪的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
背景技术
麦克风是一种拾音设备,是将接收到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能量转换器。
如图6所示,现有技术中的麦克风装置包括外壳10c,外壳10c的一端敞口并固定有麦克风单体20,外壳10c的另一端仅设有一尺寸很小的拾音孔18,麦克风单体20与外壳10c的拾音孔端之间形成麦克风装置的声腔。声音信号由拾音孔18进入到声腔,然后作用到麦克风单体20的拾音面上,由于拾音孔18的尺寸很小,当安装有此种结构麦克风装置的耳机或手机等电子通讯设备在户外使用时,很容易产生涡流风噪,严重影响了麦克风的声学性能。
为了降低涡流风噪,技术人员通常会在声腔内填充各种吸音介质,如海绵50,但海绵50在降低风噪的同时也降低了麦克风的灵敏度,影响了麦克风的声学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此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能够有效的降低风噪,同时拾音灵敏度高,声学性能好,使用寿命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包括麦克风单体,所述麦克风单体外侧固定有外壳,所述外壳为两端敞口的筒状结构,所述麦克风单体固定在所述外壳的一端;所述外壳的另一端的内侧设有第一环台,所述第一环台上固定有第一降风噪网;所述第一环台与所述麦克风单体之间的所述外壳内壁上设有第二环台,所述第二环台上固定有第二降风噪网;所述第一降风噪网与所述第二降风噪网之间形成第一声腔,所述第二降风噪网与所述扬声器单体之间形成第二声腔。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环台倾斜设置,所述第二降风噪网与所述麦克风单体的拾音面之间夹有锐角。
其中,所述锐角的取值范围在20°~50°之间。
作为再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环台水平设置,所述第二降风噪网与所述麦克风单体的拾音面平行。
其中,所述第一环台和所述第二环台均为所述外壳内壁上的台阶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降风噪网为硬质的塑料编织网或金属网。
其中,所述第一降风噪网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的端面齐平。
其中,所述麦克风单体外侧套装有胶套,所述胶套固定在所述外壳上。
其中,所述外壳的内壁上还设有凸起的第三环台,所述第三环台靠近所述麦克风单体的一侧与所述胶套相固定。
其中,所述胶套为硅胶套。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实用新型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的外壳为两端敞口的筒状结构,麦克风单体固定在外壳的一端,扬声器单体与外壳的另一端之间形成开放式的声腔,声腔通过第一降风噪网与外界隔离,声腔内还设有第二降风噪网,第二降风噪网将整个声腔分隔为第一声腔和第二声腔。开放式的声腔增大了拾音面积,可以有效的避免形成谐振腔,大大降低了涡流风噪并有效的提高了麦克风的拾音灵敏度;同时第一降风噪网初步过滤掉了部分外部风噪,其它进入到声腔内的风噪会在第一声腔内得到缓冲,然后经过第二降风噪网的再次过滤,可有效的过滤掉外界的绝大部分风噪,且第一降风噪网还能起到装饰和保护作用,降低了麦克风单体被损坏的机率,延长了麦克风装置的使用寿命。通过实验测得本实用新型麦克风装置的降风噪能力比现有技术中的麦克风装置提高了15dB左右,且信噪比更高,拾音灵敏度在1KHz处能提高3dB,可见,本实用新型麦克风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整体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由于第二环台倾斜设置,第二降风噪网与麦克风单体的拾音面之间夹有锐角。第二降风噪网的倾斜设置使得进入第一声腔的风噪必须要改变方向才能进入到第二声腔并作用到麦克风单体上,对风噪起到了更大的阻挡作用,进一步的降低了风噪对麦克风的影响,进一步的提高了麦克风的声学性能。
由于第一环台和第二环台均为外壳内壁上的台阶结构,此结构在保证了外壳侧壁强度的同时又有效的利用了外壳侧壁的空间来固定降风噪网,有效的节约了声腔的空间,且外壳结构简单,容易加工。
由于第一降风噪网的外表面与外壳的端面齐平,使得第一降风噪网与外壳结合的更为牢固,有效的降低了第一降风噪网从外壳上脱落的机率,同时还使得麦克风装置的外形更为美观。
由于麦克风单体外侧套装有胶套,胶套设置在麦克风单体与外壳之间可以起到减缓振动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减少由于使用者的手或脸部与麦克风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噪音,进一步的提升了麦克风装置的声学性能。
由于外壳的内壁上还设有凸起的第三环台,第三环台用于麦克风单体的限位,在保证了麦克风单体安装位置准确的同时还可有效的防止麦克风单体向声腔移动,保证了麦克风单体与电路板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及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麦克风受风噪影响大,拾音灵敏度低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降风噪能力强,拾音灵敏度高,声学性能好,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组合图;
图3是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实施例二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实施例二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现有技术中麦克风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0a、外壳,10b、外壳,10c、外壳,12、第三环台,14a、第二环台,14b、第二环台,16、第一环台,18、拾音孔,20、麦克风单体,30、胶套,40a、第二降风噪网,40b、第二降风噪网,42、第一降风噪网,50、海绵,60、第一声腔,62、第二声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本说明书中涉及到的上方均指声腔所处方位,下方均指麦克风单体所处方位;本说明书中涉及到的内侧均指麦克风装置腔体内的一侧,外侧均指麦克风装置腔体外的一侧。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共同所示,一种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包括麦克风单体20,麦克风单体20的外侧套装有胶套30,胶套30的外侧固定有外壳10a。外壳10a为两端敞口的筒状结构,麦克风单体20及胶套30固定在外壳10a的下端,麦克风单体20与外壳10a的上端之间形成麦克风装置的开放式声腔,声腔与外界之间通过第一降风噪网42隔离。
如图1和图3共同所示,外壳10a的内壁上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环台16、第二环台14a和第三环台12,其中第一环台16和第二环台14a均为外壳10a内壁上的阶梯结构,第三环台12为外壳10a内壁上的凸起结构。即外壳10a的内壁为阶梯状,其第一阶梯面为外壳10a侧壁的上端面,第二阶梯面为第一环台16,第三阶梯面为第二环台14a。第一降风噪网42固定在第一环台16上,且第一降风噪网42的外表面与外壳10a的上端面齐平,第一降风噪网42与外壳10a的端面齐平可使得第一降风噪网42与外壳10a结合的更为牢固,有效的降低了第一降风噪网42从外壳10a上脱落的机率,同时还使得麦克风装置的外形更为美观。第二环台14a上固定有第二降风噪网40a,第二降风噪网40a将整个声腔分隔为第一声腔60和第二声腔62,第一降风噪网42、外壳10a及第二降风噪网40a围成第一声腔60,第二降风噪网40a、外壳10a及麦克风单体20围成第二声腔62。外壳10a内壁的阶梯结构在保证了外壳侧壁强度的同时又有效的利用了外壳侧壁的空间来固定降风噪网,有效的节约了声腔的空间,且外壳结构简单,容易加工。
如图3所示,第二环台14a倾斜设置,即第二环台14a的一侧位置较高靠近第一环台16,另一侧位置较低靠近第三环台12,本实施方式优选为第二环台14a位置最低处的上表面与第三环台12的上表面重合,此种结构加工简单,故固定在第二环台14a上的第二降风噪网40a也相应的倾斜设置,第二降风噪网40a与麦克风单体20的拾音面间夹有锐角α,锐角α的取值范围在20°~50°之间。第二降风噪网40a倾斜设置能够改变风噪在声腔内的传播方向,使其减弱,降风噪能力更强。
如图1和图3共同所示,胶套30为硅胶套,其为两端开孔的筒状结构,即其两端各设有一环形的与侧壁垂直的凸边,两个凸边能够很好的将麦克风单体20固定在胶套30内,同时又可以露出麦克风单体20的拾音面及与电路相连接的焊盘。胶套30设置在麦克风单体20与外壳10a之间可以起到减缓振动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减少由于使用者的手或脸部与麦克风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噪音,进一步的提升了麦克风装置的声学性能。位于胶套30上端的凸边表面与第三环台12的下表面相抵靠,第三环台12用于麦克风单体的限位,在保证了麦克风单体20安装位置准确的同时还可有效的防止麦克风单体20向声腔移动,保证了麦克风单体20与电路板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及稳定性。
如图1所示,第一降风噪网42为硬质的塑料编织网或金属腐蚀网,其在起到降低风噪的同时还起到了装饰和保护作用,当麦克风装置被安装到电子设备上时可提高电子设备的整体美观程度。
如图3所示,第一降风噪网42和第二降风噪网40a均是通过在其周边背胶,然后分别粘贴固定在第一环台16和第二环台14a上的。
实施例二:
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4和图5共同所示,第二环台14b水平设置在外壳10b的内壁上,第一降风噪网42、第二降风噪网40b及麦克风单体20的拾音面三者平行设置。
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相比加工制作简单,但降风噪效果稍差。
本实用新型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通过将外壳的两端敞口,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拾音孔,从而将麦克风装置的声腔设计成了开放式,并通过一个降风噪网与外界隔离,增大了拾音面积,有效的避免了谐振腔的形成,大大降低了涡流风噪并有效的提高了麦克风的拾音灵敏度;同时第一降风噪网初步过滤掉了部分外部风噪,其它进入到声腔内的风噪会在第一声腔内得到缓冲,然后经过第二降风噪网的再次过滤,可有效的过滤掉外界的绝大部分风噪,且第一降风噪网还能起到装饰和保护作用,降低了麦克风单体被损坏的机率,延长了麦克风装置的使用寿命。通过实验测得本实用新型麦克风装置的降风噪能力比现有技术中的麦克风装置提高了15dB左右,且信噪比更高,拾音灵敏度在1KHz处能提高3dB,本实用新型麦克风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整体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本实用新型麦克风装置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两个实施方式所描述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开放式声腔并设有两层降风噪网的技术方案可应用到任何一种安装于耳机或手机等电子通讯设备中的麦克风装置上,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说明书的阐述不需付出创造性劳动就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应用到其它结构的麦克风装置中,故关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应用到其它结构的麦克风装置中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此不再一一详述。另无论麦克风装置的其它结构如何,只要是采用了开放式的声腔,并通过两层降风噪网来降低风噪的麦克风产品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中涉及到的带有序号的特征命名(如第一降风噪网和第二降风噪网)仅仅是为了区别技术特征,并不代表各特征之间的位置关系、安装顺序及工作顺序等。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包括麦克风单体,所述麦克风单体外侧固定有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两端敞口的筒状结构,所述麦克风单体固定在所述外壳的一端;所述外壳的另一端的内侧设有第一环台,所述第一环台上固定有第一降风噪网;所述第一环台与所述麦克风单体之间的所述外壳内壁上设有第二环台,所述第二环台上固定有第二降风噪网;所述第一降风噪网与所述第二降风噪网之间形成第一声腔,所述第二降风噪网与所述扬声器单体之间形成第二声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台倾斜设置,所述第二降风噪网与所述麦克风单体的拾音面之间夹有锐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锐角的取值范围在20°~5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台水平设置,所述第二降风噪网与所述麦克风单体的拾音面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台和所述第二环台均为所述外壳内壁上的台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降风噪网为硬质的塑料编织网或金属网。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降风噪网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的端面齐平。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麦克风单体外侧套装有胶套,所述胶套固定在所述外壳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内壁上还设有凸起的第三环台,所述第三环台靠近所述麦克风单体的一侧与所述胶套相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套为硅胶套。
CN201420627080.9U 2014-10-27 2014-10-27 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1456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27080.9U CN204145693U (zh) 2014-10-27 2014-10-27 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27080.9U CN204145693U (zh) 2014-10-27 2014-10-27 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45693U true CN204145693U (zh) 2015-02-04

Family

ID=52422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27080.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145693U (zh) 2014-10-27 2014-10-27 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4569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20730A (zh) * 2014-10-27 2015-01-28 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20730A (zh) * 2014-10-27 2015-01-28 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
CN104320730B (zh) * 2014-10-27 2018-12-25 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74664B (zh) 耳机
CN107635173A (zh) 运动型高清通话触控蓝牙小耳机
CN206759528U (zh) 一种智能移动终端
CN204143560U (zh) 敲击触发式感应门铃
CN206100450U (zh) 一种mems麦克风的封装结构
CN105225371A (zh) 敲门声音识别门铃唤醒系统
CN209105452U (zh) Mems麦克风和电子设备
CN205594332U (zh) 双麦降噪手表
CN103079127A (zh) 一种音箱
CN204442688U (zh) Mems麦克风
CN204145693U (zh) 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
CN104320730A (zh) 开放式声腔的麦克风装置
CN204231649U (zh) 扬声器模组
CN201491214U (zh) Mems麦克风
CN203775374U (zh) 麦克风装置及耳机
CN207427403U (zh) 运动型高清通话触控蓝牙小耳机
CN204442689U (zh) Mems麦克风
CN203722818U (zh) 一种新型麦克风结构
CN110300343A (zh) 一种室外拾音设备
CN203523009U (zh) 一种迷你音响
CN202085303U (zh) 一种硅麦克风
CN204926349U (zh) 配重式振动传感器以及采用振动传感器的智能门铃
CN204090090U (zh) 消声式语音输入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耳机
CN207460302U (zh) 一种内嵌数据管理芯片的手机保护套
CN204272367U (zh) 降噪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0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