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15177U - 立柜式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立柜式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15177U
CN204115177U CN201420489336.4U CN201420489336U CN204115177U CN 204115177 U CN204115177 U CN 204115177U CN 201420489336 U CN201420489336 U CN 201420489336U CN 204115177 U CN204115177 U CN 2041151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gas flow
sub
stream nozzle
nozzle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48933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长林
李向阳
陈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48933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151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151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151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空调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立柜式空调室内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实现正面出风和侧面出风相结合的问题。该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形成有中间气流通道、第一侧气流通道和第二侧气流通道的壳体、中间开关门、第一侧开关门和第二侧开关门;中间开关门于打开时分隔中间气流通道为第一子气流通道和第二子气流通道,中间开关门于偏转向第一侧气流通道或者第二侧气流通道一侧且对应的第一侧开关门或者第二侧开关门打开。通过控制中间开关门偏转至第一侧气流通道或者第二侧气流通道一侧,并同时控制相应的第一侧开关门或者第二侧开关门处于打开状态,而实现正面出风与侧出风口相结合的方式出风,满足使用者对制冷和制热舒适度的追求。

Description

立柜式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柜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立柜式空调室内机中,大部分都是采用正面出风或者两侧出风的方式。而在其制冷和制热时,正面出风方式只能通过正前方的出风口出风,两侧出风方式则只能通过侧面出风口出风。这样,导致出风方式较为单一,并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约束,难以实现正面出风和侧面出风相结合的出风方式,大大降低了空调器制冷制热的舒适性,难以满足消费者对多维送风方式的追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柜式空调室内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实现正面出风和侧面出风相结合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中间气流通道及位于所述中间气流通道两侧的第一侧气流通道和第二侧气流通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中间气流通道相连通的正面出风口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相连通的第一侧出风口和第二侧出风口,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正面出风口的中间开关门以及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侧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出风口的第一侧开关门和第二侧开关门,所述中间开关门于打开时分隔所述中间气流通道为第一子气流通道和第二子气流通道,所述中间开关门于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处于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或者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送风时偏转向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或者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一侧且对应的所述第一侧开关门或者所述第二侧开关门打开。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开关门偏转向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或者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的角度为5-20°。
进一步地,于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的内壁交汇处设有供所述中间开关门一端伸入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具有与所述正面出风口正对且相对设置的第一腔壁边缘和第二腔壁边缘,所述第一腔壁边缘位于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一侧,所述第二腔壁边缘位于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一侧;转动所述中间开关门,且所述中间开关门之伸入所述容纳腔的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一腔壁边缘或者所述第二腔壁边缘。
进一步地,于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工作时,打开所述中间开关门且所述中间开关门的一端抵靠于第一腔壁边缘,所述第一侧开关门处于关闭状态以及所述第二侧开关门处于打开状态。
进一步地,于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工作时,打开所述中间开关门且所述中间开关门的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二腔壁边缘,所述第一侧开关门处于打开状态以及所述第二侧开关门处于关闭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换热器和风道结构,所述风道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中间开关门与所述换热器之间的蜗壳件、设置于所述蜗壳件相对两侧的第一蜗舌和第二蜗舌、靠近于所述换热器一侧并位于所述第一蜗舌与所述蜗壳件之间的第一贯流风轮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蜗舌与所述蜗壳件之间的第二贯流风轮;所述容纳腔设置于所述蜗壳件之正对所述正面出风口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上并连接所述中间开关门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中间开关门在所述正面出风口处转动并开启和闭合所述正面出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分隔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之间的第一分流件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上并分隔设置于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之间的第二分流件。
进一步地,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交汇处并选择性地关闭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或者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的第一导流件以及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交汇处并相应地关闭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或者第二侧气流通道的第二导流件。
进一步地,于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工作时,转动所述第一导流件且其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的内壁而关闭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和打开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并转动所述第二导流件且其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的内壁而关闭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和打开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
进一步地,于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工作时,转动所述第一导流件且其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的内壁而关闭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和打开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并转动所述第二导流件且其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的内壁而关闭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和打开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交汇处并枢接于所述第一导流件的第一转轴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交汇处并枢接于所述第二导流件的第二转轴。
进一步地,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若干设置于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内的第一百叶扇以及若干设置于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内的第二百叶扇,各所述第一百叶扇平行间隔设置且上下摆动,各所述第二百叶扇平行间隔设置且上下摆动。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设有所述正面出风口、所述第一侧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出风口的前面板以及与所述前面板相对设置并供外部空气进入所述中间气流通道、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和第二侧气流通道内的背板;所述第一侧开关门设置于所述前面板之靠近所述第一侧出风口处并相对于所述前面板移动,所述第二侧开关门设置于所述前面板之靠近所述第二侧出风口处并相对于所述前面板移动。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通过偏转所述中间开关门以将所述中间气流通道分隔成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在制冷和制热过程中,通过控制所述中间开关门处于打开状态并偏转至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或者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一侧,并同时控制相应的所述第一侧开关门或者所述第二侧开关门处于打开状态,而实现所述正面出风口与所述第一侧出风口或者所述第二侧出风口相结合的方式出风,满足使用者对制冷和制热舒适度的追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柜式空调室内机的截面图;
图2是图1中立柜式空调室内机的分解图;
图3是图1中立柜式空调室内机的一种出风方式的截面图;
图4是图1中立柜式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种出风方式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内形成有中间气流通道11及位于所述中间气流通道11两侧的第一侧气流通道12和第二侧气流通道13,所述壳体10上开设有与所述中间气流通道11相连通的正面出风口14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和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相连通的第一侧出风口15和第二侧出风口16,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正面出风口14的中间开关门20以及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侧出风口15和所述第二侧出风口16的第一侧开关门22和第二侧开关门24,所述中间开关门20于打开时分隔所述中间气流通道11为第一子气流通道110和第二子气流通道112,所述中间开关门20于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处于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或者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送风时偏转向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或者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一侧且对应的所述第一侧开关门22或者所述第二侧开关门24打开。
在该实施例中,转动所述中间开关门20以打开所述正面出风口14,并使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和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处于导通状态,流入所述壳体10内的空气气流同时沿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和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排出;同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侧开关门22以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侧出风口15,或者通过控制所述第二侧开关门24以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侧出风口16。在制冷和制热过程中,转动所述中间开关门20以使所述正面出风口14处于打开状态,并使所述中间开关门20偏转向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或者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的一侧,同时,打开所述第一侧开关门22或者所述第二侧开关门24,使所述第一侧出风口15或者所述第二侧出风口16处于打开状态,这样,就可以保证在制冷和制热过程中,所述正面出风口14与所述第一侧出风口15或者所述第二侧出风口16同时打开,从而实现正面出风与侧面出风相结合的出风方式,以提高制冷和制热的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立柜式空调室内机通过偏转所述中间开关门20以将所述中间气流通道11分隔成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和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在制冷和制热过程中,通过控制所述中间开关门20处于打开状态并偏转至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或者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一侧,并同时控制相应的所述第一侧开关门22或者所述第二侧开关门24处于打开状态,而实现所述正面出风口14与所述第一侧出风口15或者所述第二侧出风口16相结合的方式出风,满足使用者对制冷和制热舒适度的追求。
请参照图3和图4,进一步地,所述中间开关门20偏转向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或者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的角度为5-20°。可以理解地,在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处于制热和制热状态时,所述中间开关门20朝向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或者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偏转,且偏转角度为5-20°,以使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和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处于导通状态,从而实现正面出风口14与所述第一侧出风口15或者所述第二侧出风口16同时出风,改善舒适度。
请参照图3和图4,进一步地,于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和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的内壁交汇处设有供所述中间开关门20一端伸入的容纳腔17,所述容纳腔17具有与所述正面出风口14正对且相对设置的第一腔壁边缘170和第二腔壁边缘172,所述第一腔壁边缘170位于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一侧,所述第二腔壁边缘172位于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一侧;转动所述中间开关门20,且所述中间开关门20之伸入所述容纳腔17的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一腔壁边缘170或者所述第二腔壁边缘172。可以理解地,所述容纳腔17呈凹陷状且所述容纳腔17的开口正对所述正面出风口14以使所述中间开关门20可以伸入所述容纳腔17内,所述第一腔壁边缘170为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内壁的末端,同样地,所述第二腔壁边缘172为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内壁的末端。
所述中间开关门20在所述容纳腔17内偏转时,将所述正面出风口14分隔为分别与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和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相互连通的第一正面出风口14和第二正面出风口14。
在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进行制冷和制热过程中,转动所述中间开关门20并使所述其一端伸入所述容纳腔17内,将所述中间开关门20的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一腔壁边缘170以使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的内壁延伸至所述第一正面出风口14,而保证所述空气气流经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流出并在所述第一正面出风口14处具有方向延续性;同样地,将所述中间开关门20的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二腔壁边缘172以使其第二子气流通道112的内壁延伸至所述第二正面出风口14,而保证所述空气气流经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流出并在所述第二正面出风口14处具有方向延续性。优选地,所述中间开关门20抵靠于所述第一腔壁边缘170或者所述第二腔壁边缘1722时,所述中间开关门20转动的角度为5-20°。
请参照图3,进一步地,于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工作时,打开所述中间开关门20且所述中间开关门20的一端抵靠于第一腔壁边缘170,所述第一侧开关门22处于关闭状态以及所述第二侧开关门24处于打开状态。可以理解地,在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进行制冷和制热过程中,转动所述中间开关门20并使所述中间开关门20的一端伸入所述容纳腔17内且该端抵靠于所述第一腔壁边缘170,关闭所述第一侧开关门22并打开所述第二侧开关门24,以使所述第一侧出风口15处于关闭状态以及所述第二侧出风口16处于打开状态,流入所述壳体10内的空气气流分多个分支排出,其中,一个分支为沿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从所述第一正面出风口14排出,另一个分支沿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和/或者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从所述第二正面出风口14和/或所述第二侧出风口16排出,从而实现了正面出风口14与所述第二侧出风口16同时出风,提高了舒适度。
请参照图4,进一步地,于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工作时,打开所述中间开关门20且所述中间开关门20的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二腔壁边缘172,所述第一侧开关门22处于打开状态以及所述第二侧开关门24处于关闭状态。可以理解地,在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进行制冷和制热过程中,转动所述中间开关门20并使所述中间开关门20的一端伸入所述容纳腔17内且该端抵靠于所述第二腔壁边缘172,关闭所述第二侧开关门24并打开所述第一侧开关门22,以使所述第二侧出风口16处于关闭状态以及所述第一侧出风口15处于打开状态,流入所述壳体10内的空气气流分多个分支排出,其中,一个分支为沿第一侧气流通道12和/或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从所述第一侧出风口15和/或所述第一正面出风口14排出,另一个分支为沿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从所述第二正面出风口14排出,从而实现了正面出风口14与所述第一侧出风口15同时出风,提高了舒适度。
请参照图1至图4,进一步地,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的换热器70和风道结构30,所述风道结构30包括设置于所述中间开关门20与所述换热器70之间的蜗壳件31、设置于所述蜗壳件31相对两侧的第一蜗舌32和第二蜗舌33、靠近于所述换热器70一侧并位于所述第一蜗舌32与所述蜗壳件31之间的第一风机34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蜗舌33与所述蜗壳件31之间的第二风机35;所述容纳腔17设置于所述蜗壳件31之正对所述正面出风口14的一侧。可以理解地,所述蜗壳件31将所述中间气流通道11分隔成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和第二子气流通道112,所述第一蜗舌32与所述蜗壳件31之间形成第一侧气流通道12,且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与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在空气气流入口处具有交汇处,同样地,所述地二蜗舌与所述蜗壳件31之间形成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且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与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在空气气流入口处具有交汇处。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结构30设置于所述壳体10与所述换热器70之间,空气气流经所述换热器70进入所述风道结构30内并经所述中间气流通道11与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或者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排出,具体地,流入所述风道结构30内的所述空气气流一部分选择性地沿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和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从所述第一侧出风口15或者所述第一正面出风口14排出,另一部分选择性地沿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和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从所述第二正面出风口14和所述第二侧出风口16排出。即,流入所述风道结构30内的所述空气气流的一部分气流沿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和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从所述第一侧出风口15和所述第一正面出风口14排出,另一部分气流相应地沿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从所述第二正面出风口14排出;或者,流入所述风道结构30内的所述空气气流的一部分气流沿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从所述第一正面出风口14排出,另一部分气流沿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和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从所述第二侧出风口16和所述第二正面出风口14排出。因此,该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在制冷和制热过程中,通过控制正面出风口14与第一侧出风口15或者第二侧出风口16同时出风,以实现正面出风与侧面出风相结合的方式出风,满足使用者对制冷和制热舒适度的追求,大大提高了制冷和制热舒适度效果。
可以理解地,当所述中间开关门20的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一腔壁边缘170时,所述蜗壳件31的一侧壁与所述中间开关门20的一侧壁形成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的一内壁;当所述中间开关门20的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二腔壁边缘172时,所述蜗壳件31的另一侧壁与所述中间开关门20的另一侧壁形成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的一内壁。优选地,所述蜗壳件31包括形成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的一内壁的第一曲面310以及形成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的一内壁的第二曲面312,所述第一曲面310与所述第二曲面312对称设置,所述容纳腔17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曲面310与所述第二曲面312之间,且所述第一腔壁边缘170连接于所述第一曲面310的末端,所述第二腔壁边缘172连接于所述第二曲面312的末端,即所述容纳腔17为形成于所述蜗壳件31上的凹陷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风机34和所述第二风机35可以是贯流风轮或者离心风轮。
请参照图1至图4,进一步地,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10上并连接所述中间开关门20的驱动装置(图未示),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中间开关门20在所述正面出风口14处转动并开启和闭合所述正面出风口14。可以理解地,当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停止工作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中间开关门20转动以关闭所述正面出风口14,以避免外界灰尘由所述正面出风口14进入所述壳体10内。当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进行制冷和制热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中间开关门20在所述正面出风口14处转动,并使所述中间开关门20的一端伸入所述容纳腔17内而偏转以抵靠至所述第一腔壁边缘170或者所述第二腔壁边缘172,从而形成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或者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的延伸内壁,起到导风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所述第一正面出风口14或者所述第二正面出风口14的出风效果。
请参照图1至图4,进一步地,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并分隔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和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之间的第一分流件40a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10上并分隔设置于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和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之间的第二分流件40b。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分流件40a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出风口15和所述第一正面出风口14之间并划分出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和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所述第二分流件40b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出风口16和所述第二正面出风口14之间并划分出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和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形成于所述第一蜗舌32与所述第一分流件40a之间,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形成于所述第一分流件40a与所述蜗壳件31之间,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形成所述蜗壳件31与所述第二分流件40b之间,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形成于所述第二分流件40b与所述第二蜗舌33之间。
请参照图1至图4,进一步地,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与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交汇处并选择性地关闭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或者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的第一导流件52以及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与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交汇处并相应地关闭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或者第二侧气流通道13的第二导流件54。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导流件52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与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的交汇处,并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分流件40a而设置的第一转动端520以及可抵靠于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内壁上的第一抵靠端522,同样地,所述第二导流件54设置于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与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的交汇处,并包括靠近所述第二分流件40b而设置的第二转动端540以及可抵靠于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内壁上的第二抵靠端542,
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在制冷和制热过程中,具有两种正面出风与侧面出风相结合的出风方式。
于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工作时,转动所述第一导流件52且其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的内壁而关闭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和打开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并转动所述第二导流件54且其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的内壁而关闭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和打开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具体地,驱动装置转动所述中间开关门20,使中间开关门20的一端伸入所述容纳腔17内且抵靠于所述第一腔壁边缘170,关闭所述第一侧开关门22以关闭所述第一侧出风口15以及打开所述第二侧开关门24以打开所述第二侧出口,同时,所述第一导流件52朝向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转动且所述第一抵靠端522抵靠于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的内壁上,即所述第一抵靠端522抵靠于所述第一蜗舌32上以关闭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流件52的转动角度约为50-60°,所述第二导流件54朝向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转动且所述第二抵靠端542抵靠于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的内壁上,即所述第二抵靠端542抵靠于所述蜗壳件31的第二曲面312上以关闭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优选地,所述第二导流件54的转动角度约为50-60°。此时,流入所述风道结构30内的空气气流一部分经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从所述第一正面出风口14排出,以及另一部分经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从所述第二侧出风口16排出,从而实现第一正面出风口14与所述第二侧出风口16相结合进行出风。
于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工作时,转动所述第一导流件52且其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的内壁而关闭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和打开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并转动所述第二导流件54且其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的内壁而关闭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和打开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具体地,驱动装置转动所述中间开关门20,使中间开关门20的一端伸入所述容纳腔17内且抵靠于所述第二腔壁边缘172,关闭所述第二侧开关门24以关闭所述第二侧出风口16以及打开所述第一侧开关门22以打开所述第一侧出风口15,同时,所述第一导流件52朝向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转动且所述第一抵靠端522抵靠于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的内壁上,即所述第一抵靠端522抵靠于所述蜗壳件31的第一曲面310上以关闭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流件52的转动角度约为50-60°,所述第二导流件54朝向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转动且所述第二抵靠端542抵靠于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的内壁上,即所述第二抵靠端542抵靠于所述第二蜗舌33上以关闭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优选地,所述第二导流件54的转动角度约为50-60°,此时,流入所述风道结构30内的空气气流一部分经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从所述第一侧出风口15排出,另一部分经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从所述第二正面出风口14排出,从而实现第二正面出风口14与所述第一侧出风口15相结合进行出风。
请参照图1至图4,进一步地,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和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交汇处并枢接于所述第一导流件52的第一转轴60a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和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13交汇处并枢接于所述第二导流件54的第二转轴60b。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转轴60a枢接于所述第一转动端520以使所述第一导流件52可绕所述第一转轴60a转动,所述第二转轴60b枢接于所述第二转动端540以使所述第二导流件54可绕所述第二转轴60b转动。可选地,在所述第一转轴60a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转轴60b的一端分别设有驱动电机(图未示),利用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一转轴60a和所述第二转轴60b转动,而带动所述第一导流件52和所述第二导流件54转动。
请参照图1至图4,进一步地,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若干设置于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110内的第一百叶扇80a以及若干设置于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112内的第二百叶扇80b,各所述第一百叶扇80a平行间隔设置且上下摆动,各所述第二百叶扇80b平行间隔设置且上下摆动。可以理解地,在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工作时,该立柜式空调室内机产生的部分气流经第一子气流通道110由第一正面出风口14排出,此时第一百叶扇80a均上下同步小范围内摆动,对第一子气流通道110内的气流产生一定的作用力,推动第一正面出风口14处气流的流速,能够起到稳流的作用,加强该立柜式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效果。同样地,该立柜式空调室内机产生的部分气流经第二子气流通道112由第二正面出风口14排出,此时第二百叶扇80b均上下同步小范围内摆动,对第二子气流通道112内的气流产生一定的作用力,推动第二正面出风口14处气流的流速,能够起到稳流的作用,加强该立柜式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效果。
请参照图1至图4,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0包括设有所述正面出风口14、所述第一侧出风口15和所述第二侧出风口16的前面板18以及与所述前面板18相对设置并供外部空气进入所述中间气流通道11、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12和第二侧气流通道13内的背板19;所述第一侧开关门22设置于所述前面板18之靠近所述第一侧出风口15处并相对于所述前面板18移动,所述第二侧开关门24设置于所述前面板18之靠近所述第二侧出风口16处并相对于所述前面板18移动。可以理解地,在所述前面板18上设有分别驱动所述第一侧开关门22在所述第一侧出风口15处移动以及所述第二侧开关门24在所述第二侧出风口16处移动的驱动机构(图未示)。在该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工作时,启动该驱动机构以带动所述第一侧开关门22移动而打开所述第一侧出风口15或者带动所述第二侧开关门24移动而打开所述第二侧出风口1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中间气流通道及位于所述中间气流通道两侧的第一侧气流通道和第二侧气流通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中间气流通道相连通的正面出风口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相连通的第一侧出风口和第二侧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正面出风口的中间开关门以及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侧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出风口的第一侧开关门和第二侧开关门,所述中间开关门于打开时分隔所述中间气流通道为第一子气流通道和第二子气流通道,所述中间开关门于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处于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或者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送风时偏转向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或者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一侧且对应的所述第一侧开关门或者所述第二侧开关门打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开关门偏转向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或者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的角度为5-2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的内壁交汇处设有供所述中间开关门一端伸入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具有与所述正面出风口正对且相对设置的第一腔壁边缘和第二腔壁边缘,所述第一腔壁边缘位于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一侧,所述第二腔壁边缘位于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一侧;转动所述中间开关门,且所述中间开关门之伸入所述容纳腔的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一腔壁边缘或者所述第二腔壁边缘。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工作时,打开所述中间开关门且所述中间开关门的一端抵靠于第一腔壁边缘,所述第一侧开关门处于关闭状态以及所述第二侧开关门处于打开状态。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工作时,打开所述中间开关门且所述中间开关门的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二腔壁边缘,所述第一侧开关门处于打开状态以及所述第二侧开关门处于关闭状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上并连接所述中间开关门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中间开关门在所述正面出风口处转动并开启和闭合所述正面出风口。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分隔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之间的第一分流件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上并分隔设置于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之间的第二分流件。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交汇处并选择性地关闭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或者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的第一导流件以及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交汇处并相应地关闭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或者第二侧气流通道的第二导流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交汇处并枢接于所述第一导流件的第一转轴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二侧气流通道交汇处并枢接于所述第二导流件的第二转轴。
10.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设置于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内的第一百叶扇以及若干设置于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内的第二百叶扇,各所述第一百叶扇平行间隔设置且上下摆动,各所述第二百叶扇平行间隔设置且上下摆动。
11.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立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设有所述正面出风口、所述第一侧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出风口的前面板以及与所述前面板相对设置并供外部空气进入所述中间气流通道、所述第一侧气流通道和第二侧气流通道内的背板;所述第一侧开关门设置于所述前面板之靠近所述第一侧出风口处并相对于所述前面板移动,所述第二侧开关门设置于所述前面板之靠近所述第二侧出风口处并相对于所述前面板移动。
CN201420489336.4U 2014-08-27 2014-08-27 立柜式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041151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89336.4U CN204115177U (zh) 2014-08-27 2014-08-27 立柜式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89336.4U CN204115177U (zh) 2014-08-27 2014-08-27 立柜式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15177U true CN204115177U (zh) 2015-01-21

Family

ID=52332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89336.4U Active CN204115177U (zh) 2014-08-27 2014-08-27 立柜式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1517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13620A (zh) * 2015-02-02 2015-05-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出风控制方法
CN104613545A (zh) * 2015-02-02 2015-05-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
WO2023246706A1 (zh) * 2022-06-21 2023-12-2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室内机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13620A (zh) * 2015-02-02 2015-05-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出风控制方法
CN104613545A (zh) * 2015-02-02 2015-05-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
CN104613545B (zh) * 2015-02-02 2017-05-1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
CN104613620B (zh) * 2015-02-02 2017-05-1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出风控制方法
WO2023246706A1 (zh) * 2022-06-21 2023-12-2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室内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87987B (zh) 空调柜机、空调器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CN108705919A (zh) 空调出风结构
CN204115177U (zh) 立柜式空调室内机
KR101355353B1 (ko) 공기 조절 장치의 풍향 변경 장치
CN105135527A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406328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08180551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2486336A (zh) 立式空调器
US11085651B2 (en) Air conditioner
US20150219359A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208442950U (zh) 空调柜机
CN104236044A (zh) 空调器出风结构及包含该出风结构的空调器
CN107208924A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CN107741057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KR20150077776A (ko) 제습기
CN209944523U (zh)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6247584A (zh) 出风面板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20020300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5157116A (zh) 风管机
CN203857628U (zh) 空调风道结构
CN106705240A (zh) 空调柜机
CN205579765U (zh) 一种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及含有其的空调器
CN206073281U (zh) 空调柜机
CN209689028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20093779A1 (zh) 空调器室内机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