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51363U - 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 - Google Patents

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51363U
CN204051363U CN201420569736.6U CN201420569736U CN204051363U CN 204051363 U CN204051363 U CN 204051363U CN 201420569736 U CN201420569736 U CN 201420569736U CN 204051363 U CN204051363 U CN 2040513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rical shell
housing
water
dedusting mechanism
wate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6973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毅敏
王成义
胡承欢
严汉辉
胡筱茂
李鑫
李待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SITONG HEAVY INDUSTRY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SITONG HEAVY INDUSTRY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SITONG HEAVY INDUSTRY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SITONG HEAVY INDUSTRY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56973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513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513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51363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它包括第一除尘机构、第二除尘机构和第三除尘机构,含尘气体经过第一除尘机构时,含尘气体中的粉尘附着到细小水滴上,部分粉尘与细小水滴混合后由于重力而下落,进行第一次除尘,含尘气体进入到第二除尘机构时,附着了粉尘的细小水滴沿着第一筒体的内壁旋转,附着了粉尘的细小水滴被甩到第一筒体的内壁上,进行第二次除尘,含尘气体进入到第三除尘机构时,偏心风机产生的离心力和强力扰动作用迫使粉尘与水混合并被甩到偏心风机的内壁上,进行第三次除尘。本实用新型对初始含尘度高和粉尘粒径小的污染气体除尘效果较好、结构紧凑、效率高、喷水孔容易加工且不容易堵塞。

Description

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湿式除尘是利用洗涤液(一般为水)与含尘气体充分接触,将尘粒洗涤下来而使气体净化的方法。湿式除尘器由于构造简单,不易发生故障,可净化有害气体等作用,在工业上应用广泛。目前的湿式除尘器如文丘里除尘器、喷射式除尘器等,多为一级除尘器,即对含尘气体只进行一次处理,这对于初始含尘度高或粉尘粒径小的污染气体,除尘效果不佳,而且其装置的结构尺寸也较大;并且目前的湿式除尘器,一般需利用喷嘴上的喷水孔喷出高压水流来产生水雾,通过水雾来去除含尘气体中的粉尘,由于需要产生水雾,这就要求喷嘴上的喷水孔非常小,其孔径一般要求小于1毫米,这就使得该喷水孔较难加工,而且易堵塞,进而造成设备故障,而且喷嘴上的水压要比较高,这样就使得增压泵的能耗较高,使得使用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对初始含尘度高和粉尘粒径小的污染气体除尘效果较好、结构紧凑、效率高、喷水孔容易加工且不容易堵塞的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它包括:
第一除尘机构,该第一除尘机构包括一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具有一进气口和一出气口,第一壳体内设置有多根第一水管,相邻两根第一水管径向之间留有供含尘气体通过的间隙,任意相邻两根第一水管的靠近第一壳体的出气口的一侧均设置有沿第一水管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孔,在该两根第一水管的横截面中,与水管的轴线垂直相交并且经过长孔的两条射线相交;
第二除尘机构,该第二除尘机构包括一竖直向设置的第一筒体,第一筒体上设置有一进气口和一出气口,第一筒体的进气口与第一壳体的出气口相连通,第一筒体的进气口的一侧壁与第一筒体的内壁相切;
第三除尘机构,该第三除尘机构包括一偏心风机和一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具有一进气口和一出气口,该偏心风机具有一轴向的吸气口和一切向的排气口,该第二壳体的出气口与偏心风机的吸气口相连通,该第二壳体的进气口与第一筒体的出气口相连通,该第二壳体内设置有一第二水管,该第二水管的端部设置有一喷嘴,该喷嘴的喷水孔靠近且朝向偏心风机的吸气口,喷水孔的孔径为6~7毫米。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含尘气体依次经过第一除尘机构、第二除尘机构和第三除尘机构,在第一除尘机构中,含尘气体通过两相邻水管的径向间隙后形成强烈的湍流现象,与第一水管的长孔处喷出的水发生剧烈的碰撞,在第一除尘机构中形成细小水滴,含尘气体经过第一除尘机构时,含尘气体中的粉尘附着到细小水滴上,部分粉尘与细小水滴混合后由于重力而下落,这样就将部分粉尘去除,对含尘气体进行了第一次除尘,从第一除尘机构出来的含尘气体进入到第二除尘机构中,附着了粉尘的细小水滴沿着第一筒体的内壁旋转,附着了粉尘的细小水滴被甩到第一筒体的内壁上,这样就对含尘气体进行了第二次除尘,从第二除尘机构出来的含尘气体进入到第三除尘机构中,在第三除尘机构中,水从喷嘴的喷水孔喷出然后进入到偏心风机内,由于偏心风机产生的离心力和强力扰动作用迫使粉尘与水混合并被甩到偏心风机的内壁上,这样就对含尘气体进行了第三次除尘,经过三次除尘后,使得含尘气体中的粉尘基本完全被去除,除尘效果好且除尘效率高,而且由于喷水孔喷出的水不需要产生水雾,使得喷嘴上的喷水孔的孔径不需要做的太小,使得该喷水孔较容易加工且不容易堵塞,使得设备故障率低,同时使得喷嘴上的水压不需要太高,不需要增压泵来增压,使得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除尘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除尘机构的侧视图;
图4是图3中的A-A向视图;
图5是图4中的B-B向视图;
图6是相邻两根水管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7是第一除尘机构和第二除尘机构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三除尘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第二壳体的横向剖视图;
图11是偏心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偏心风机的叶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第三除尘击鼓和第四除尘机构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中的C-C向视图。
其中,101、第一壳体;102、第一水管;103、长孔;104、进气口;105、出气口;106、供水管;107、隔板;108、第一筒体;109、进气口;110、第一管道;111、出气口;112、第二管道;113、排水孔;201、偏心风机;202、第二壳体;203、进气口;204、出气口;205、吸气口;206、排气口;207、第二水管;208、喷嘴;209、喷水孔;210、叶片;211、第二筒体;212、进气口;213、第三管道;214、蜗壳;215、叶轮;216、电机;217、出气口;218、检查口;219排水孔;3、导风部件;301、圆环板;302、圆板;303、导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由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包括第一除尘机构、第二除尘机构和第三除尘机构。
由图2~图5所示,第一除尘机构包括一第一壳体101,该第一壳体101具有一进气口104和一出气口105,进气口104用于通入含尘气体,第一壳体101内设置有多根第一水管102,多根第一水管102相互平行,相邻两根第一水管102径向之间留有间隙,多跟第一水管102均与一供水管106连通,供水管106上设置有进水阀用于控制是否对第一水管102供水,相邻两根第一水管102径向之间的间隙用于供含尘气体通过,参照图4,共设置有五根第一水管102,从上至下分别记为第一水管A、第一水管B、第一水管C、第一水管D和第一水管E,第一水管A和第一水管B之间、第一水管B和第一水管C之间、第一水管C和第一水管D之间、第一水管D和第一水管E之间均设置有间隙,第一水管A和第一壳体101的上侧壁通过隔板107密封连接,第一水管E和第一壳体101的下侧壁通过隔板107密封连接。
由图6所示,任意相邻两根第一水管102的靠近出气口105的一侧均设置有沿第一水管10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孔103,在该两根第一水管102的横截面中,与水管102的轴线垂直相交并且经过长孔103的两条射线a相交,也就是说其中一根第一水管102上的与该第一水管102的轴线垂直相交并且经过该第一水管102的长孔103的射线a与另一根第一水管102上的与该第一水管102的轴线垂直相交并且经过该第一水管102的长孔103的射线a相交,其中第一水管A和第一水管E上均设置有一个长孔103,第一水管B、第一水管C和第一水管D上均相对称的设置有两个长孔103,在该任意相邻两根第一水管102的横截面中,其中一根第一水管102上的长孔103的轴线的延长线与两根第一水管102的垂线的夹角为X,其中另一根第一水管102上的长孔103的轴线的延长线与两根第一水管102的垂线的夹角为Y,其中夹角X和Y的角度均为10~45度,图中a即为与第一水管102的轴线垂直相交并且经过该第一水管102上的长孔103的射线,b即为两根第一水管102的垂线的夹角,也就是两个第一水管102的中心点的连接线。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夹角X和Y的角度相等且均为20度,夹角X和Y的角度相等使得在第一水管102上加工长孔103较为方便,而且夹角X和Y的角度均为20度时,水从长孔103喷出后较容易形成水雾。
多根第一水管102的供水水压均为常压,即0.1 MPa,也就是说在通过水泵对第一水管102供水时,水泵的输出端的水压为0.1 MPa。
第一除尘机构工作时,第一水管102内的水从长孔103处喷出,第一壳体101内的气体流速为40m/s~120m/s,根据文丘里效应的原理,在第一壳体101内形成湍流现象,含尘气体通过第一壳体101时,湍流运动中的粉尘与水产生强烈碰撞形成粉尘与细小水滴的混合液,然后由于重力作用,粉尘与细小水滴的混合液下落到第一壳体101的底部,这样就将气体中粉尘去除,本实用新型可以将气体中的各类粉尘去除,除尘效果较好,下落到第一壳体101的底部的粉尘与细小水滴的混合液从第一壳体101的出气口105流出第一壳体101。
由图7所示,第二除尘机构包括一第一筒体108,该第一筒体108竖直向设置,第一筒体108上设置有一进气口109和一出气口111,第一壳体101的出气口105与第一筒体108的进气口109通过一第一管道110连接,第一筒体108的进气口109的一侧壁与第一筒体108的内壁相切,也就是说第一管道110的内壁与第一筒体108的内壁相切。
第二除尘机构工作时,第一壳体101内的气体通过第一管道110流入第一筒体108内,由于进气口109的一侧壁与第一筒体108的内壁相切,使得气体流入第一筒体108内后沿着第一筒体108的内壁旋转,由于第一除尘机构无法将气体中的粉尘完全除去,从第一壳体101内流出的气体中还残留粉尘,而且气体中的粉尘由于附着在细小水滴上,使得气体沿着第一筒体108的内壁旋转时,气体中残留的粉尘附着在细小水滴上,粉尘和细小水滴的混合液附着在第一筒体108的内壁上,这样就对含尘气体进行了第二次除尘,而且第一筒体108的底部设置有一排水孔113,附着在第一筒体108的内壁上的粉尘和细小水滴的混合液由于重力作用流到第一筒体108的底部,通过排水孔113排出,而且第一壳体101底部的粉尘与细小水滴的混合液从出气口105流出后,通过第一管道110流入第一筒体108内,并通过排水孔113排出。
由图8所示,第三除尘机构包括一偏心风机201和一第二壳体202。
由图9,第二壳体202具有一进气口203和一出气口204,进气口203位于第二壳体202的下表面,出气口204位于第二壳体202的一侧面,该第二壳体202的进气口203与第一筒体108的出气口111通过第二管道112相连接,该第二壳体202内设置有一第二水管207,第二水管207由增压泵为其供水,第二水管207的位于第二壳体202内的一端部设置有一喷嘴208,喷嘴208与第二水管207连通,第二水管207中的水通过喷嘴208上的喷水孔209喷出,该喷嘴208的喷水孔209靠近且朝向偏心风机201的吸气口205,喷水孔209的孔径为10~20毫米。
第二水管207的供水水压为常压,即0.1MPa,也就是说在通过水泵对第二水管207供水时,水泵的输出端的水压为0.1 MPa。
由图10所示,所述的第二水管207包括一直管2071和一弧形管2072,直管2071贯穿设置在第二壳体202的一侧壁上,直管2071的进水端与增压泵的输出端连接,直管2071的出水端与弧形管2072的一端相连接,喷嘴208安装在弧形管2072的另一端上,通过弧形管2072可以改变第二水管207的方向,这样,使得第二水管207的位置设置更加灵活,更加方便第二水管207的安装,而且在第二壳体202上设置有一检查口218,也就是说在第二壳体202上设置有一开口,开口上设置有一可开启的盖子,通过检查口218可以对第二壳体202内部进行检查和清理,较为方便。
由图11所示,偏心风机201包括一蜗壳214、一叶轮215和一电机216,蜗壳214上设置有一轴向的吸气口205和一切向的排气口206,排气口206的一侧壁与蜗壳214的内壁相切,第二壳体202的出气口204与蜗壳214的吸气口205相连接。
由图12所示,所述的偏心风机201的叶轮215的叶片210为直叶片,直叶片可以防止粉尘滞留在该叶片上,而且即使粉尘滞留在直叶片上也比较容易清理,叶轮215中的各个叶片210的端部与蜗壳214的内壁的距离为渐变增大的。
第三除尘装置工作时,第二水管207内的水为常压,即0.1 MPa,第二水管207内的水通过喷嘴208的喷水孔209喷出然后进入到偏心风机201内,由于偏心风机201的作用而形成湍流现象,第二壳体202内的气体流速为80m/s~180m/s,偏心风机201工作,电机216带动叶轮215转动,第一筒体108内的气体从出气口111流出,气体通过第二管道112从第二壳体202的进气口203进入第二壳体202内后,由于气体中可能还含有部分粉尘,含尘气体进入到偏心风机201内后,含尘气体中残留的粉尘附着到由湍流作用而产生的细小水滴上,粉尘随着细小水滴被甩到偏心风机201的内壁上,这样粉尘就从气体中被分离出来,这样就对含尘气体进行了第三次除尘,粉尘和细小水滴的混合液附着在蜗壳214的内壁上后从蜗壳214上的排气口206流出蜗壳214。
由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高效复合型除尘机构还包括第四除尘机构,该第四除尘机构包括一第二筒体211,第二筒体211竖直向设置,第二筒体211上设置有一进气口212和一出气口217,偏心风机201的排气口206与第二筒体211的进气口212通过一第三管道213相连接,第二筒体211的进气口212的一侧壁与第二筒体211的内壁相切,也就是说第三管道213的一侧壁与第二筒体211的内壁相切。
第四除尘机构工作时,从排气口206排除的气体进入到第二筒体211内,由于进气口212的一侧壁与第二筒体211的内壁相切,在气体进入到第二筒体211内后,气体在第二筒体211内旋转,而由于此时气体内可能还残留有少许粉尘,而残留的粉尘附着在细小水滴上,在气体沿着第二筒体211内壁旋转时,粉尘随着所附着的细小水滴被甩到第二筒体211的内壁上,这样气体中残留的粉尘就从气体从被分离出来,这样就对含尘气体进行了第四次除尘,除尘效果非常好,从出气口217排出的气体中完全不含粉尘,而且第二筒体211的底部设置有一排水孔219,排水孔219与第一筒体108连通,附着在第二筒体211的内壁上的粉尘和细小水滴的混合液由于重力作用流到第二筒体211的底部,通过排水孔219流到第一筒体108内,然后通过第一筒体108底部的排水孔113排出,而且偏心风机212的蜗壳214内的粉尘和细小水滴的混合液从出气口204流出后,通过第三管道213流入第二筒体211内,并通过排水孔219流到第一筒体108内,然后通过第一筒体108底部的排水孔113排出。
如图14所示,所述的第一筒体108内设置有一导风部件3,导风部件3设置于第一筒体108的进气口109和出气口111之间,导风部件3用于使第一筒体108内的气流沿着第一筒体108的内壁环形流动。
所述的导风部件3包括一与第一筒体108的内壁固定的圆环板301、一与圆环板301同圆心的圆板302、连接在圆环板301和圆板302之间的多个倾斜设置的导风板303,在偏心风机201工作时,第一壳体101内的气体被吸入第一筒体108内,由于设置有导风板303,导风板303对第一筒体101内的气流起到导向作用,使得被吸入第一筒体108内的气体能更好的沿着第一筒体108的内壁旋转上升,使得第一筒体101内的气体能更好的与第一筒体101的内壁相接触,使得气体内的粉尘能更多的附着到第一筒体101的内壁上,使得第一筒体108的除尘效果更好。
以上仅就本实用新型应用较佳的实例做出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可以有其他变化,不局限于上述结构。总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第一除尘机构,该第一除尘机构包括一第一壳体(101),该第一壳体(101)具有一进气口(104)和一出气口(105),第一壳体(101)内设置有多根第一水管(102),相邻两根第一水管(102)径向之间留有供含尘气体通过的间隙,任意相邻两根第一水管(102)的靠近第一壳体(101)的出气口(105)的一侧均设置有沿第一水管(10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孔(103),在该两根第一水管(102)的横截面中,与水管(102)的轴线垂直相交并且经过长孔(103)的两条射线(a)相交;
第二除尘机构,该第二除尘机构包括一竖直向设置的第一筒体(108),第一筒体(108)上设置有一进气口(109)和一出气口(111),第一筒体(108)的进气口(109)与第一壳体(101)的出气口(105)相连通,第一筒体(108)的进气口(109)的一侧壁与第一筒体(108)的内壁相切;
第三除尘机构,该第三除尘机构包括一偏心风机(201)和一第二壳体(202),该第二壳体(202)具有一进气口(203)和一出气口(204),该偏心风机(201)具有一轴向的吸气口(205)和一切向的排气口(206),该第二壳体(202)的出气口(204)与偏心风机(201)的吸气口(205)相连通,该第二壳体(202)的进气口(203)与第一筒体(108)的出气口(111)相连通,该第二壳体(202)内设置有一第二水管(207),该第二水管(207)的端部设置有一喷嘴(208),该喷嘴(208)的喷水孔(209)靠近且朝向偏心风机(201)的吸气口(2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任意相邻两根第一水管(102)中,其中一根第一水管(102)上的与第一水管(102)的轴线垂直相交并且经过长孔(103)的射线(a)与两根第一水管(102)的垂线(b)的夹角为X,其中另一根第一水管(102)上的与第一水管(102)的轴线垂直相交并且经过长孔(103)的射线(a)与两根第一水管(102)的垂线(b)的夹角为Y,其中夹角X和Y的角度均为10~45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角X和Y的角度均为20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偏心风机(201)的叶片(210)为直叶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喷水孔(209)的孔径为10~20毫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水管(207)包括一直管(2071)和一弧形管(2072),直管(2071)贯穿设置在第二壳体(202)的一侧壁上,直管(2071)的出水端与弧形管(2072)的一端相连接,喷嘴(208)安装在弧形管(2072)的另一端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202)上设置有一检查口(21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第四除尘机构,该第四除尘机构包括一竖直向设置的第二筒体(211),第二筒体(211)上设置有一进气口(212)和一出气口,偏心风机(201)的排气口(206)与第二筒体(211)的进气口(212)相连通,第二筒体(211)的进气口(212)的一侧壁与第二筒体(211)的内壁相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筒体(108)内设置有一导风部件(3),导风部件(3)设置于第一筒体(108)的进气口(109)和出气口(111)之间,导风部件(3)用于使第一筒体(108)内的气流沿着第一筒体(108)的内壁环形流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风部件(3)包括一与第一筒体(108)的内壁固定的圆环板(301)、一与圆环板(301)同圆心的圆板(302)、连接在圆环板(301)和圆板(302)之间的多个倾斜设置的导风板(303)。
CN201420569736.6U 2014-09-30 2014-09-30 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513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69736.6U CN204051363U (zh) 2014-09-30 2014-09-30 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69736.6U CN204051363U (zh) 2014-09-30 2014-09-30 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51363U true CN204051363U (zh) 2014-12-31

Family

ID=52192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69736.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51363U (zh) 2014-09-30 2014-09-30 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5136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07286A (zh) * 2014-09-30 2015-01-28 江西四通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
CN110107339A (zh) * 2019-04-24 2019-08-09 中南大学 钻爆法开挖隧道快速除尘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07286A (zh) * 2014-09-30 2015-01-28 江西四通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
CN104307286B (zh) * 2014-09-30 2015-12-02 江西四通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
CN110107339A (zh) * 2019-04-24 2019-08-09 中南大学 钻爆法开挖隧道快速除尘装置及方法
CN110107339B (zh) * 2019-04-24 2021-07-09 中南大学 钻爆法开挖隧道快速除尘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097183A1 (zh) 除雾除尘叶片组
CN104307286B (zh) 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
CN204107190U (zh) 自旋式气液分离器
CN203123767U (zh) 一种复合式除尘器
CN202113736U (zh) 一种烟气除尘及除雾装置
CN104888564A (zh) 机电一体化除尘除雾器
CN104645768A (zh) 一种湿式旋风除尘装置
WO2019023871A1 (zh) 用于湿法脱硫的除尘除雾装置及机电耦合湿式除尘除雾器
CN204051363U (zh) 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
CN104275064A (zh) 一种湿式除尘装置
CN204582907U (zh) 一种多级双气旋除雾除尘器及含有多级双气旋除雾除尘器的脱硫吸收塔
CN102921259B (zh) 一种自循环旋液复合式气体过滤器及其过滤方法
CN202555164U (zh) 一种带有湿式旋流塔板的脱硫塔
CN209900956U (zh) 脱硫系统管束除雾装置
CN111111348B (zh) 废气治理系统预处理湿式净化装置
CN202654884U (zh) 立式旋风水膜除尘器
CN201295581Y (zh) 旋风逆流雾化除尘设备
CN204502684U (zh) 一种湿式旋风除尘装置
CN104307285B (zh) 湿式除尘装置
CN110508435A (zh) 一种全面水幕空气颗粒处理设备
CN204051364U (zh) 一种湿式除尘装置
CN205903747U (zh) 一种低阻力‑旋流耦合除尘除雾装置的除尘除雾单元
CN204051365U (zh) 湿式除尘装置
CN204637884U (zh) 机电一体化除尘除雾器
CN211837003U (zh) 一种新型玻璃钢喷淋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202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