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47611U - 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47611U
CN204047611U CN201420566707.4U CN201420566707U CN204047611U CN 204047611 U CN204047611 U CN 204047611U CN 201420566707 U CN201420566707 U CN 201420566707U CN 204047611 U CN204047611 U CN 2040476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sh shelter
regular hexagon
bearing diagonal
center
frame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6670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俊
姜少杰
吴伟
兰镇
彭伟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2056670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476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476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4761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30Energy from the sea, e.g. using wave energy or salinity gradi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60Fishing; Aquaculture; Aquafarming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它包括人工鱼礁本体,其特征人工鱼礁本体由鱼礁盖、鱼礁身及鱼礁底座形成,鱼礁盖由盖顶部、盖底部及分布在盖顶部与盖底部之间的斜支撑构成,鱼礁身由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形成,鱼礁底座由上、下底座框架及斜支撑脚构成,窗框架上框边上端面上两端端部所设上左、右连接头与盖底部为呈正六边形状的框架的框边下端面上两端端部所设上左、右装配孔连接,下框边下端面上两端端部处所设下左、右连接头与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的框边上端面上两端端部所设下左、右装配孔连接,盖顶部为上圆柱体上中心孔与上底座框架内中部处所设下圆柱体上中心孔之间设一叶轮。本实用新型适宜于沿海浅水区域应用。

Description

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工鱼礁,特别是涉及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
背景技术
目前,在近海已投放了大量的人工鱼礁,投放人工鱼礁对于恢复和养护近海渔业资源和改善沿海生态环境都发挥了十分有效的积极作用,而且建设人工鱼礁的种类繁多。但是现有的人工鱼礁在结构上还是大同小异,如何更好地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的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势必有待于进一步改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它不但能进一步实现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同时还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洁净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而且,结构合理,功能完善。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包括人工鱼礁本体,所述人工鱼礁本体由鱼礁盖、鱼礁身及鱼礁底座所形成,所述鱼礁盖由盖顶部、盖底部及分布在盖顶部与盖底部之间的斜支撑所构成,所述盖顶部为一带中心孔的上圆柱体,所述盖底部为呈正六边形状的框架,所述盖底部为呈正六边形状的框架的框边下端面的两端端部处均分别设有上左、右装配孔,所述斜支撑的下端端部处分别与所述鱼礁盖的盖底部为呈正六边形状的框架内的相邻的框边的交接处及框边的中部处形成连接,所述斜支撑的上端端部处分别与所述鱼礁盖的盖顶部为一带中心孔的上圆柱体周壁上的相对处形成连接,所述鱼礁身由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所形成,所述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均由窗框架、窗框架内中部处的环状体、窗框架各个内角处与窗框架内中部处的环状体周壁上相对处之间连接着的上左、右斜支撑和下左、右斜支撑及窗框架的上框边内壁中部处与环状体周壁上相对处之间连接着的竖支撑所构成,所述上左斜支撑与竖支撑之间分布有相间隔的横档,所述上左斜支撑与下左斜支撑之间分布有呈百叶窗式的竖向的且向左倾斜的左窗叶片,所述上右斜支撑与下右斜支撑之间分布有呈百叶窗式的竖向的且向右倾斜的右窗叶片,所述下左斜支撑与下右斜支撑之间分布有呈百叶窗式的横向的且向上倾斜的下窗叶片,所述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的窗框架的上框边上端面上的两端端部处均分别设有上左、右连接头,所述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的窗框架的下框边下端面上的两端端部处均分别设有下左、右连接头,所述鱼礁底座由上底座框架与下底座框架所构成,所述上底座框架呈正六边形状,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的框边上端面的两端端部处均分别设有下左、右装配孔,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内中部处设有一带中心孔的下圆柱体,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的框边上端面上的中部处与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内中部处所设的带中心孔的下圆柱体周壁上相对处之间分别连接有一底座支撑,所述下底座框架呈正六边形状,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下底座框架的相邻的两下框边交接处分别连接有一斜支撑脚,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下底座框架的相邻的两下框边交接处分别所连接的斜支撑脚的上端端部处还与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的框边的外壁上的中部处分别形成连接,所述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的窗框架的上框边上端面上的两端端部处均分别所设的上左、右连接头与所述盖底部为呈正六边形状的框架的框边下端面上的两端端部处均分别所设的上左、右装配孔相对,并形成连接,所述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的窗框架的下框边下端面上的两端端部处均分别所设的下左、右连接头与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的框边上端面上的两端端部处均分别所设的下左、右装配孔相对,并形成连接,所述盖顶部为上圆柱体上的中心孔与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内中部处所设的下圆柱体上的中心孔相对,且之间设有一叶轮,所述叶轮由转动轴与分布在转动轴上的叶片所构成,所述转动轴上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上延伸有一上端面上中部处带上联接短轴的圆柱体,所述转动轴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有一下联接短轴,所述转动轴上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上所延伸的圆柱体上端面上中部处的上联接短轴与所述盖顶部为上圆柱体上的中心孔处形成转动联接,所述转动轴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所延伸的下联接短轴与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内中部处所设的下圆柱体上的中心孔处形成转动联接。
所述分布在转动轴上的叶片自下而上分为13组,每组均由在转动轴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分布并与转动轴相切的6片叶片组成,在任意相邻的上下两组中,将下面一组的6片叶片整体绕转动轴的轴线顺时针转动15度即为上面一组的6片叶片布局。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具有如下特点: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的叶轮由转动轴与分布在转动轴上的叶片所构成,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叶轮的分布在转动轴上的叶片自下而上分为13组,每组均由在转动轴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分布并与转动轴相切的6片叶片组成,在任意相邻的上下两组中,将下面一组的6片叶片整体绕转动轴的轴线顺时针转动15度即为上面一组的6片叶片布局。这样的设计不但使水流推动叶轮转动,而且,使水流推动叶轮转动的效率更高,叶轮的作用在于在水流的带动下旋转可以把水底的营养物质旋转带到上部,可以保证人工鱼礁内上部也有充分的营养物质供给鱼儿,还可以通过旋转产生的向外推力把人工鱼礁内部的垃圾和泥沙推动到人工鱼礁外。另外叶轮旋转也可以供波浪能发电之用,配上水力直流发电机及封闭式蓄电池可为人工鱼礁上布置的LED灯用,以使浅海滩的人工鱼礁成为景观区域环境,供欣赏,或为一些只需小电量的设备提供电源。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的鱼礁身由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所形成,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均由窗框架、窗框架内中部处的环状体、窗框架各个内角处与窗框架内中部处的环状体周壁上相对处之间连接着的上左、右斜支撑和下左、右斜支撑及窗框架的上框边内壁中部处与环状体周壁上相对处之间连接着的竖支撑所构成。鱼礁身的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均是一样的设计,竖支撑与上右斜支撑为空的,这样设计即可保证有水流流过,又可较少水流对鱼礁内部的冲击。上左斜支撑与下左斜支撑之间分布有呈百叶窗式的竖向的且向左倾斜的三片左窗叶片,每一左窗叶片与正面成45度角,其作用在于可以改变迎面而来的水流方向,较少水流对鱼礁内部的冲击,这样可以保护鱼礁内部的鱼儿不被伤害。上右斜支撑与下右斜支撑之间分布有呈百叶窗式的竖向的且向右倾斜的三片右窗叶片,每一右窗叶片与正面成45度角,其作用同上述,在于可以改变迎面而来的水流方向,较少水流对鱼礁内部的冲击,这样可以保护鱼礁内部的鱼儿不被伤害。下左斜支撑与下右斜支撑之间分布有呈百叶窗式的横向的且向上倾斜的二片下窗叶片,每一下窗叶片与正面成45度角,其作用在于阻挡海底的泥沙和垃圾使其不易进入人工鱼礁内部,且内部的泥沙和垃圾在叶轮的旋转下易于被排出人工鱼礁外,使鱼礁内部保持洁净的环境,有利于鱼儿健康成长。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的鱼礁盖由盖顶部、盖底部及分布在盖顶部与盖底部之间的斜支撑所构成,斜支撑的下端端部处分别与鱼礁盖盖底部为呈正六边形状的框架的相邻的框边的交接处及框边的中部处形成连接,斜支撑的上端端部处分别与鱼礁盖盖顶部为一带中心孔的圆柱体周壁上的相对处形成连接,此种设计可以保证人工鱼礁上部有充分的水流带动人工鱼礁内的叶轮旋转。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的鱼礁底座由上底座框架、下底座框架所构成,上底座框架呈正六边形状,下底座框架呈正六边形状,呈正六边形状的下底座框架的相邻的两下框边交接处分别连接有一斜支撑脚,呈正六边形状的下底座框架的相邻的两下框边交接处分别所连接的斜支撑脚的上端端部处还与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的框边的外壁上的中部处分别形成连接,且斜支撑脚与水平面成45度角,这样的设计使人工鱼礁的鱼礁底座有很稳定的支撑能力,不会使其翻转。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的鱼礁盖、鱼礁身及鱼礁底座均由钢筋混凝土制成,叶轮采用的是轻质防海水腐蚀的材料,如聚苯乙烯轻质混合土。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适宜于沿海浅水区域应用。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鱼礁盖的正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鱼礁盖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鱼礁盖的仰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呈窗形状壁的正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鱼礁底座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鱼礁底座的仰视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鱼礁底座的正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叶轮的正视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叶轮的斜视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叶轮的俯视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叶轮的仰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和图2,该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包含人工鱼礁本体,所述人工鱼礁本体由鱼礁盖1、鱼礁身2及鱼礁底座3所形成。
参见图3、图4和图5,所述鱼礁盖1由盖顶部11、盖底部12及分布在盖顶部11与盖底部12之间的斜支撑13所构成。
所述盖顶部11为一带中心孔111的上圆柱体。
所述盖底部12为呈正六边形状的框架,所述盖底部12为呈正六边形状的框架的框边下端面的两端端部处均分别设有上左、右装配孔121、122。
所述斜支撑13的下端端部处分别与所述鱼礁盖1的盖底部12为呈正六边形状的框架内的相邻的框边的交接处及框边的中部处形成连接,所述斜支撑13的上端端部处分别与所述鱼礁盖1的盖顶部11为一带中心孔111的上圆柱体周壁上的相对处形成连接。
参见图6,所述鱼礁身2由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所形成。
所述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均由窗框架21、窗框架21内中部处的环状体22、窗框架21各个内角处与窗框架21内中部处的环状体22周壁上相对处之间连接着的上左、右斜支撑23、24和下左、右斜支撑25、26及窗框架21的上框边内壁中部处与环状体22周壁上相对处之间连接着的竖支撑27所构成,所述上左斜支撑23与竖支撑27之间分布有相间隔的横档28,所述上左斜支撑23与下左斜支撑25之间分布有呈百叶窗式的竖向的且向左倾斜的左窗叶片29,所述上右斜支撑24与下右斜支撑26之间分布有呈百叶窗式的竖向的且向右倾斜的右窗叶片210,所述下左斜支撑25与下右斜支撑26之间分布有呈百叶窗式的横向的且向上倾斜的下窗叶片211,所述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的窗框架21的上框边上端面上的两端端部处均分别设有上左、右连接头212、213,所述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的窗框架21的下框边下端面上的两端端部处均分别设有下左、右连接头214、215。
参见图7、图8和图9,所述鱼礁底座3由上底座框架31与下底座框架32所构成。
所述上底座框架31呈正六边形状,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31的框边上端面的两端端部处均分别设有下左、右装配孔311、312,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31内中部处设有一带中心孔313的下圆柱体,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31的框边上端面上的中部处与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31内中部处所设的带中心孔313的下圆柱体周壁上相对处之间分别连接有一底座支撑314。
所述下底座框架32呈正六边形状,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下底座框架32的相邻的两下框边交接处分别与斜支撑脚33连接,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下底座框架32的相邻的两下框边交接处分别所连接的斜支撑脚33的上端端部处还与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31的框边的外壁上的中部处分别连接。
参见图1、图2、图5、图6和图7,所述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的窗框架21的上框边上端面上的两端端部处均分别所设的上左、右连接头212、213与所述盖底部12为呈正六边形状的框架的框边下端面上的两端端部处均分别所设的上左、右装配孔121、122相对,并形成连接。
所述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的窗框架21的下框边下端面上的两端端部处均分别所设的下左、右连接头214、215与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31的框边上端面上的两端端部处均分别所设的下左、右装配孔311、312相对,并形成连接。
所述盖顶部11为上圆柱体上的中心孔111与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31内中部处所设的下圆柱体上的中心孔313相对,且之间设有一叶轮4。
参见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述叶轮4由转动轴41与分布在转动轴41上的叶片42所构成。
所述转动轴41上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上延伸有一上端面上中部处带上联接短轴411的圆柱体,所述转动轴41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有一下联接短轴412。
所述分布在转动轴41上的叶片42自下而上分为13组,每组均由在转动轴41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分布并与转动轴41相切的6片叶片42组成,在任意相邻的上下两组中,将下面一组的6片叶片42整体绕转动轴41的轴线顺时针转动15度即为上面一组的6片叶片42布局。
所述转动轴41上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上所延伸的圆柱体上端面上中部处的上联接短轴411与所述盖顶部11为上圆柱体上的中心孔111处形成转动联接,所述转动轴41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所延伸的下联接短轴412与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31内中部处所设的下圆柱体上的中心孔313处形成转动联接。

Claims (2)

1.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它包括人工鱼礁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鱼礁本体由鱼礁盖(1)、鱼礁身(2)及鱼礁底座(3)所形成,所述鱼礁盖(1)由盖顶部(11)、盖底部(12)及分布在盖顶部(11)与盖底部(12)之间的斜支撑(13)所构成,所述盖顶部(11)为一带中心孔(111)的上圆柱体,所述盖底部(12)为呈正六边形状的框架,所述盖底部(12)为呈正六边形状的框架的框边下端面的两端端部处均分别设有上左、右装配孔(121、122),所述斜支撑(13)的下端端部处分别与所述鱼礁盖(1)的盖底部(12)为呈正六边形状的框架内的相邻的框边的交接处及框边的中部处形成连接,所述斜支撑(13)的上端端部处分别与所述鱼礁盖(1)的盖顶部(11)为一带中心孔(111)的上圆柱体周壁上的相对处形成连接,所述鱼礁身(2)由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所形成,所述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均由窗框架(21)、窗框架(21)内中部处的环状体(22)、窗框架(21)各个内角处与窗框架(21)内中部处的环状体(22)周壁上相对处之间连接着的上左、右斜支撑(23、24)和下左、右斜支撑(25、26)及窗框架(21)的上框边内壁中部处与环状体(22)周壁上相对处之间连接着的竖支撑(27)所构成,所述上左斜支撑(23)与竖支撑(27)之间分布有相间隔的横档(28),所述上左斜支撑(23)与下左斜支撑(25)之间分布有呈百叶窗式的竖向的且向左倾斜的左窗叶片(29),所述上右斜支撑(24)与下右斜支撑(26)之间分布有呈百叶窗式的竖向的且向右倾斜的右窗叶片(210),所述下左斜支撑(25)与下右斜支撑(26)之间分布有呈百叶窗式的横向的且向上倾斜的下窗叶片(211),所述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的窗框架(21)的上框边上端面上的两端端部处均分别设有上左、右连接头(212、213),所述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的窗框架(21)的下框边下端面上的两端端部处均分别设有下左、右连接头(214、215),所述鱼礁底座(3)由上底座框架(31)与下底座框架(32)所构成,所述上底座框架(31)呈正六边形状,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31)的框边上端面的两端端部处均分别设有下左、右装配孔(311、312),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31)内中部处设有一带中心孔(313)的下圆柱体,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31)的框边上端面上的中部处与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31)内中部处所设的带中心孔(313)的下圆柱体周壁上相对处之间分别连接有一底座支撑(314),所述下底座框架(32)呈正六边形状,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下底座框架(32)的相邻的两下框边交接处分别连接有一斜支撑脚(33),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下底座框架(32)的相邻的两下框边交接处分别所连接的斜支撑脚(33)的上端端部处还与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31)的框边的外壁上的中部处分别形成连接,所述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的窗框架(21)的上框边上端面上的两端端部处均分别所设的上左、右连接头(212、213)与所述盖底部(12)为呈正六边形状的框架的框边下端面上的两端端部处均分别所设的上左、右装配孔(121、122)相对,并形成连接,所述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的窗框架(21)的下框边下端面上的两端端部处均分别所设的下左、右连接头(214、215)与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31)的框边上端面上的两端端部处均分别所设的下左、右装配孔(311、312)相对,并形成连接,所述盖顶部(11)为上圆柱体上的中心孔(111)与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31)内中部处所设的下圆柱体上的中心孔(313)相对,且之间设有一叶轮(4),所述叶轮(4)由转动轴(41)与分布在转动轴(41)上的叶片(42)所构成,所述转动轴(41)上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上延伸有一上端面上中部处带上联接短轴(411)的圆柱体,所述转动轴(41)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有一下联接短轴(412),所述转动轴(41)上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上所延伸的圆柱体上端面上中部处的上联接短轴(411)与所述盖顶部(11)为上圆柱体上的中心孔(111)处形成转动联接,所述转动轴(41)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所延伸的下联接短轴(412)与所述呈正六边形状的上底座框架(31)内中部处所设的下圆柱体上的中心孔(313)处形成转动联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在转动轴(41)上的叶片(42)自下而上分为13组,每组均由在转动轴(41)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分布并与转动轴(41)相切的6片叶片(42)组成,在任意相邻的上下两组中,将下面一组的6片叶片(42)整体绕转动轴(41)的轴线顺时针转动15度即为上面一组的6片叶片(42)布局。
CN201420566707.4U 2014-09-29 2014-09-29 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476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66707.4U CN204047611U (zh) 2014-09-29 2014-09-29 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66707.4U CN204047611U (zh) 2014-09-29 2014-09-29 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47611U true CN204047611U (zh) 2014-12-31

Family

ID=52189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66707.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47611U (zh) 2014-09-29 2014-09-29 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47611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73064A (zh) * 2014-09-29 2015-01-14 上海海洋大学 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
CN109699551A (zh) * 2019-01-29 2019-05-03 范振山 钢筋混凝土鱼礁
CN116326525A (zh) * 2023-02-24 2023-06-27 山东大学 一种抗倾覆人工鱼礁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73064A (zh) * 2014-09-29 2015-01-14 上海海洋大学 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
CN109699551A (zh) * 2019-01-29 2019-05-03 范振山 钢筋混凝土鱼礁
CN116326525A (zh) * 2023-02-24 2023-06-27 山东大学 一种抗倾覆人工鱼礁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73064B (zh) 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
WO2020220913A1 (zh) 深远海浮式风光渔综合装备
WO2019227925A1 (zh) 高效海浪潮汐洋流、风、光发电及海洋牧农场、净化平台
CN110521651A (zh) 一种深海养殖区域用海洋牧场装置
CN209964974U (zh) 深远海浮式风光渔综合装备
CN204047611U (zh) 一种带叶轮的人工鱼礁
CN104960636A (zh) 一种能集聚的多功能组合式海洋发电平台及集聚群
CN204802038U (zh) 一种能集聚的多功能组合式海洋发电平台及集聚群
CN205865630U (zh) 一种抗风浪海洋养殖网箱
CN109334883A (zh) 一种海上浮动式风力发电与渔业网箱养殖混合型平台
CN202425452U (zh) 一种生态增殖抗风浪方形开孔式人工鱼礁
CN204132171U (zh) 一种生态水循环养殖系统
CA2871898A1 (en) Mobile offshore wind turbine
CN202890202U (zh) 一种分层水产养殖系统
CN207607612U (zh) 一种海上浮式风电机组及渔业网箱养殖的综合装置
CN206994066U (zh) 一种内置于鸡舍的多方位清洗喷头
CN105850817A (zh) 一种带叶轮轴的人工鱼礁
CN104604783B (zh) 一种风力造浪增氧机
CN107542623A (zh) 推力型漂浮式集风发电装置
CN207201746U (zh) 一种风电场与海洋养殖综合利用系统
CN207311777U (zh) 一种集海上休闲游钓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深海养殖平台
CN205682173U (zh) 一种带叶轮轴的人工鱼礁
KR101594754B1 (ko) 조류발전용 수차
CN211671953U (zh) 一种网架式智能化深远海上渔场养殖平台
CN201986542U (zh) 一种高效增氧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316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