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45445U - 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 Google Patents

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45445U
CN204045445U CN201420229525.8U CN201420229525U CN204045445U CN 204045445 U CN204045445 U CN 204045445U CN 201420229525 U CN201420229525 U CN 201420229525U CN 204045445 U CN204045445 U CN 2040454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striking
contact unit
fixed contact
mo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2952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浙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PHETENG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PHETENG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PHETENG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PHETENG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22952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454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454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4544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包括动触头部和静触头部,该静触头部包括皆为对称设置的一对静触点单元、一对架体单元和一对引弧静触头单元,该引弧静触头单元分设于架体单元上、并与架体单元活动连接,该引弧静触头单元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弹性元件,初始位置时,该引弧静触头单元沿着从架体单元的底部向顶部逐渐倾斜的方向布置,该引弧静触头单元初始位置时其顶部相距架体单元的底部的高度高于静触点单元相距架体单元的底部的高度。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引弧静触头单元和引弧动触头单元,保证引弧持续有效,最大程度地保护动触头部和静触头部,提高双电源转换开关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随着目前社会对用电需求的大幅度攀升,很多场所对电力的依赖度已经非常强。如在医院、机场、火车站和商场等场所,一旦发生停电,其就需要迅速地切换到备用电源来对其继续进行供电,保证其各项工作的继续进行。这个时候,对于电源的迅速切换,双电源转换开关就成为了主角,其对是否能够迅速顺利地完成供电的切换起着核心的作用。 
目前的双电源开关主要由一对动触头部和一对静触头部组成,在进行合闸通电或电源转换过程中,动触头部在转轴的驱动下向静触头部靠近并接触,在动触头部与静触头部接触的瞬间,会有电弧产生,同时产生强大的电流。因此在进行导通之前,还需要其上的引弧动触头(即引弧点)和引弧静触头(即引弧点)先行接触,来进行引弧,防止由于电弧强度过大而造成对动触头部和静触头部的损伤。 
中国专利CN203325763U公开了一种电源转换开关,其引弧是通过动触头一角的引弧点和静触头一角的接弧点在导通之前先行接触实现的。引弧结束后,通过杠杆的作用在导通的同时引弧点和接弧点分开,完成引弧和导通的接替。这种结构的不足在于,引弧点和接弧点的接触为“硬性触碰”,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引弧点和接弧点会不断地进行触碰,长此以往,引弧点和接弧点便会出现磨损,一旦出现磨损后,引弧点和接弧点的引弧便会受到影响甚至失去效力,失去对动触头部和静触头部的保护作用,从而缩短双电源转换开关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以保护引弧点和接弧点不受磨损、从而可以最大程度保护动触头部和静触头部的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包括动触头部和静触头部,该动触头部包括对称设置的一对动触点单元和对称设置的一对引弧动触头单元,该静触头部包括: 
对称设置的一对静触点单元,其对应动触点单元的位置布置;
对称设置的一对架体单元,其对应引弧动触头单元的位置进行布置;
对称设置的一对引弧静触头单元,其分设于一对架体单元上、并与架体单元活动连接,该引弧静触头单元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弹性元件,初始位置时,引弧静触头单元沿着从架体单元的底部向顶部逐渐倾斜的方向布置,该引弧静触头单元初始位置时其顶部相距架体单元的底部的高度高于静触点单元相距架体单元的底部的高度。
进一步地,引弧动触头单元和引弧静触头单元为铜钨合金材料制成,动触点单元和静触点单元为银钨合金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静触头部还包括一截面呈U形的基座,架体单元设置于该基座的U形槽内,该U形槽的相对两侧槽壁的顶端沿垂直于该槽壁的方向向两外侧延伸有折弯部,静触点单元设置于折弯部上,该静触点单元相距U形槽的槽底的高度低于引弧静触头单元初始位置时其顶部相距U形槽的槽底的高度。 
进一步地,上述的架体单元包括: 
至少一座体,其平铺设置,该座体的相对两端沿垂直于其自身的方向延伸有第二折弯部;
至少一轴体,其设置于第二折弯部之间,引弧静触头单元活动连接于该轴体上,弹性元件的一端套于该轴体上、另一端向引弧静触头单元的底部延伸。
进一步地,弹性元件在引弧静触头单元的底部折弯形成支撑部。 
进一步地,引弧静触头单元的底部配合支撑部设置有台阶面,支撑部卡于该台阶面上。 
进一步地,上述的弹性元件为压簧。 
进一步地,动触头部具有动触头本体单元,其上开设有燕尾槽,引弧动触头单元具有与该燕尾槽匹配的连接部,引弧动触头单元通过该连接部嵌设于该燕尾槽内。 
进一步地,引弧动触头单元上与引弧静触头单元的接触面为弧面。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引弧静触头单元活动连接于架体单元上且其底部设置有弹性元件,在初始位置时,引弧静触头单元沿着从架体单元的底部向顶部逐渐倾斜的方向布置且其高度高于静触点单元,在合闸过程中,引弧静触头单元首先接触引弧动触头单元,实现引弧;在这期间,由于弹性元件的作用以及引弧静触头单元与架体单元的活动连接关系,引弧静触头单元与引弧动触头单元直接形成“弹性触碰”,并且引弧静触头单元向外倾斜的布置使其在吸收了引弧动触头单元施加的压力后可以继续向下活动一段距离,有效地化解由于引弧动触头单元施加压力可能造成的损伤,相比于现有技术,其可以有效地保护引弧静触头单元和引弧动触头单元,保证引弧持续有效,最大程度地保护动触头部和静触头部,提高双电源转换开关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俯视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轴侧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动触头部和静触头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静触头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壳体 2.动触头部 21.动触点单元 211.动触点个体 22.引弧动触头单元 221.引弧动触头个体 222.连接部 223.弧面 23.转轴 24.连杆 25.动触头架 26.弹簧 27.动触头本体单元 271.动触头本体 272.燕尾槽 3.静触头部 31.静触点单元32.架体单元 321.座体 322.第二折弯部 323.轴体 33.引弧静触头单元 331.引弧静触头个体 332.台阶面34.弹性元件 341.支撑部 35.基座 351.U形槽 352.槽壁 353.折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如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动触头部2和静触头部3安装于壳体1内,动触头部2包括对称设置于静触头部3两侧的两个单元。动触头部2的各个单元安装于动触头架25内,动触头架25通过连杆24与转轴23传动连接,动触头架25的内壁与动触头部2的各个单元之间还设置有弹簧26,用以在合闸时形成缓冲作用,动触头部2的各个单元上还设置有动触点单元21和引弧动触头单元22,动触点单元21进一步为排列设置的多个动触点个体211,而引弧动触头单元22进一步为排列设置的多个引弧动触头个体221。静触头部3包括:对称设置的一对静触点单元31,其对应动触点单元21的位置布置;对称设置的一对架体单元32,其对应引弧动触头单元22的位置进行布置;对称设置的一对引弧静触头单元33,其分设于一对架体单元32上、并与架体单元32活动连接,引弧静触头单元33进一步为排列设置的多个引弧静触头个体331,该引弧静触头单元33的底部设置有弹性元件34,初始位置时,引弧静触头单元33沿着从架体单元32的底部向顶部逐渐倾斜的方向布置,该引弧静触头单元33初始位置时其顶部相距架体单元32的底部的高度高于静触点单元31相距架体单元32的底部的高度。其中,动触点单元21、引弧动触头单元22和引弧静触头单元33也可以只包括一个个体,这可以根据实际对供电的需要进行选择,因此在此不进行具体数量的限定;弹性元件34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一个或者多个,在此同样不进行具体数量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中,引弧静触头单元活动连接于架体单元上且其底部设置有弹性元件,在初始位置时,引弧静触头单元沿着从架体单元的底部向顶部逐渐倾斜的方向布置且其高度高于静触点单元,在合闸过程中,引弧静触头单元首先接触引弧动触头单元,实现引弧;在这期间,由于弹性元件的作用以及引弧静触头单元与架体单元的活动连接关系,引弧静触头单元与引弧动触头单元直接形成“弹性触碰”,并且引弧静触头单元向外倾斜的布置使其在吸收了引弧动触头单元施加的压力后可以继续向下活动一段距离,有效地化解由于引弧动触头单元施加压力可能造成的损伤,相比于现有技术,其可以有效地保护引弧静触头单元和引弧动触头单元,保证引弧持续有效,最大程度地保护动触头部和静触头部,提高双电源转换开关的使用寿命。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引弧动触头单元和引弧静触头单元为铜钨合金材料制成,而上述的动触点单元和静触点单元为银钨合金材料制成,由于银钨合金材料的导电性能要优于铜钨合金材料,而电的特性是从接触好和导电好的地方导通,虽然在动触点单元和静触点接触导通后引弧动触头单元和引弧静触头单元仍然是保持接触的,但是由于材料的不同和压力的作用,电流还是从动触点单元和静触点单元上导通的。因此在在动触点单元和静触点单元接触导通后,并不需要像现有技术中那样必须分开引弧动触头单元和引弧静触头单元,其可以继续保持接触。一方面可以减少引弧动触头单元和引弧静触头单元的接触和分开的次数,防止由于引弧动触头单元和引弧静触头单元频繁接触、分开所可能对其自身造成的损伤;另一方面其并不需要对转轴和连杆等部件进行特别设计,来达到只能接触一方的目的,省去转轴部结构设计的麻烦,间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静触头部3还包括一截面呈U形的基座35,架体单元32设置于该基座35的U形槽351内,该U形槽351的相对两侧槽壁352的顶端沿垂直于该槽壁352的方向向两外侧延伸有折弯部353,静触点单元31设置于折弯部353上,该静触点单元31相距U形槽351的槽底的高度低于引弧静触头单元33初始位置时其顶部相距U形槽351的槽底的高度。该结构设计可以简单且便捷地实现引弧静触头单元33处先行实现和引弧动触头单元22的引弧,随后再进行静触点单元31和动触点单元21的导通,而在分闸时,引弧静触头单元33和引弧动触头单元22可以实现在静触点单元31和动触点单元21分开再实现拉弧。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架体单元32包括:座体321,其平铺设置,该座体321的相对两端沿垂直于其自身的方向延伸有第二折弯部322;轴体323,其设置于第二折弯部322之间,引弧静触头单元33活动连接于该轴体323上,弹性元件34的一端套于该轴体323上、另一端向引弧静触头单元33的底部延伸。其中,座体321和轴体323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多个,如引弧静触头个体较多的情况。通过该结构设计,可以更优地实现引弧静触头单元33和引弧动触头单元22的“弹性触碰”。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中,弹性元件34在引弧静触头单元33的底部折弯形成支撑部341。支撑部341可以一方面可以对引弧静触头单元33的支撑,实现其初始位置倾斜布置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分闸后引弧静触头单元33迅速的复位。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第六种实施方式中,引弧静触头单元33的底部配合支撑部341设置有台阶面332,支撑部341卡于该台阶面332上。台阶面332结合支撑部341可以形成对引弧静触头单元33更为牢固的支撑作用,保证在长时间的合闸和分闸后,引弧静触头单元33和弹性元件34之间也不会出现脱落的现象。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第七种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弹性元件为压簧,当然除了压簧,也可以采用弹簧片等弹性元件代替,都可以实现类似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第八种实施方式中,动触头部2具有动触头本体单元27,该动触头本体单元27进一步地为多个排列设置的动触头本体271。动触头本体单元27上开设有燕尾槽272,引弧动触头单元22具有与该燕尾槽272匹配的连接部222,引弧动触头单元27通过该连接部222嵌设于该燕尾槽272内。通过此结构设计,可以在上述的弹性元件34等的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地加强引弧动触头单元22和引弧静触头单元33之间的“弹性触碰”的效果,进一步地帮助提升本实用新型所想主要实现的技术效果。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第九种实施方式中,引弧动触头单元22上与引弧静触头单元33的接触面为弧面,即所示的弧面223。弧面223可以进一步地帮助提升本实用新型所想主要实现的技术效果。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结合图1-4所示:在合闸时,转轴23转动推动连杆24带动动触头架25向下,引弧动触头单元22随即与引弧静触头单元33接触,引弧静触头单元33随即被向下压,其向下活动一段距离,随后动触点单元21和静触点单元31实现接触而导通电流;在分闸时,转轴23向与合闸时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动触点单元21和静触点单元31之间首先实现分开,电流被切断,随即引弧静触头单元33通过其下的弹性元件34实现向初始位置的复位,实现拉弧。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包括动触头部和静触头部,所述动触头部包括对称设置的一对动触点单元和对称设置的一对引弧动触头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部包括:
对称设置的一对静触点单元,其对应所述动触点单元的位置布置;
对称设置的一对架体单元,其对应所述引弧动触头单元的位置进行布置;
对称设置的一对引弧静触头单元,其分设于所述一对架体单元上、并与所述架体单元活动连接,所述引弧静触头单元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弹性元件,初始位置时,所述引弧静触头单元沿着从所述架体单元的底部向顶部逐渐倾斜的方向布置,所述引弧静触头单元初始位置时其顶部相距所述架体单元的底部的高度高于所述静触点单元相距所述架体单元的底部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弧动触头单元和所述引弧静触头单元为铜钨合金材料制成,所述动触点单元和所述静触点单元为银钨合金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部还包括一截面呈U形的基座,所述架体单元设置于所述基座的U形槽内,所述U形槽的相对两侧槽壁的顶端沿垂直于所述槽壁的方向向两外侧延伸有折弯部,所述静触点单元设置于所述折弯部上,所述静触点单元相距所述U形槽的槽底的高度低于所述引弧静触头单元初始位置时其顶部相距所述U形槽的槽底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单元包括:
至少一座体,其平铺设置,所述座体的相对两端沿垂直于其自身的方向延伸有第二折弯部;
至少一轴体,其设置于所述第二折弯部之间,所述引弧静触头单元活动连接于所述轴体上,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套于所述轴体上、另一端向所述引弧静触头单元的底部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在所述引弧静触头单元的底部折弯形成支撑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弧静触头单元的底部配合所述支撑部设置有台阶面,所述支撑部卡于所述台阶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为压簧。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部具有动触头本体单元,其上开设有燕尾槽,所述引弧动触头单元具有与所述燕尾槽匹配的连接部,所述引弧动触头单元通过所述连接部嵌设于所述燕尾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弧动触头单元上与所述引弧静触头单元的接触面为弧面。
CN201420229525.8U 2014-05-07 2014-05-07 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454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29525.8U CN204045445U (zh) 2014-05-07 2014-05-07 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29525.8U CN204045445U (zh) 2014-05-07 2014-05-07 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45445U true CN204045445U (zh) 2014-12-24

Family

ID=52246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29525.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45445U (zh) 2014-05-07 2014-05-07 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4544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7330A (zh) * 2014-05-07 2015-11-25 苏州飞腾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CN105374595A (zh) * 2015-07-24 2016-03-02 北京明日电器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触头灭弧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7330A (zh) * 2014-05-07 2015-11-25 苏州飞腾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CN105097330B (zh) * 2014-05-07 2017-09-19 苏州飞腾电器有限公司 双电源转换开关
CN105374595A (zh) * 2015-07-24 2016-03-02 北京明日电器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触头灭弧系统
CN105374595B (zh) * 2015-07-24 2018-09-18 北京明日电器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触头灭弧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601429U (zh) 具环绕接点结构的顺序开关装置
CN204045445U (zh) 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CN204559359U (zh) 垂直运动的发电装置和电子产品
CN205303242U (zh) 新型带灭弧室的励磁一体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CN105097330A (zh) 具有新型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CN105207035B (zh) 一种碳刷限位控制通断电刷窝
CN204407260U (zh) 新型焊接设备用直流接触器
CN104900426A (zh) 一种电动工具中的电枢回路及电池组插座
CN209418346U (zh) 双转轴接触系统以及自动转换开关
CN202150426U (zh) 断路器双断点机构
CN206742117U (zh) 一种塑料按钮开关
CN201352523Y (zh) 新型接地开关装置
CN201112204Y (zh) 一种小型用电器底座
CN205645697U (zh) 一种能够实现自清洁的接触器的触头系统
CN103907418A (zh) 滑板式阻力杆
CN206806235U (zh) 充气柜断路器的隔离开关
CN204596686U (zh) 一种新型四向开关
CN204030225U (zh) 一种碳刷限位控制通断电刷窝
CN204497143U (zh) 一种高压真空断路器
CN202513387U (zh) 具有卡簧的接地簧片
CN206727003U (zh) 一种小型化户内高压接地开关
CN204809049U (zh) 一种开关装置
CN209418335U (zh) 常开/常闭大触面摩擦式倒车灯开关
CN204221656U (zh) 多功能电力吸附操作杆
CN103021731B (zh) 一种角度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2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