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41148U - 发动机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41148U
CN204041148U CN201420350411.9U CN201420350411U CN204041148U CN 204041148 U CN204041148 U CN 204041148U CN 201420350411 U CN201420350411 U CN 201420350411U CN 204041148 U CN204041148 U CN 2040411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sump
waste gas
motor
oil
motor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5041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伟
朱德桢
陈涛
闫宝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35041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411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411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411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及具有其的车辆,发动机具有进气歧管和排气歧管,发动机的油底壳与进气歧管之间连接有油底壳废气排出通道,且油底壳与排气歧管之间连接有油底壳废气进入通道,油底壳废气进入通道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油底壳废气进入通道内废气流量的废气流量控制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利用由排气歧管排出的部分废气对油底壳的内的机油进行加热,有助于汽油的挥发,减弱机油的稀释和劣化程度,有利于发动机摩擦副的润滑,从而延长了换油里程时间,降低了成本。同时废气经过油底壳后再由油底壳废气排出通道排出返回到进气歧管中,既可以降低燃烧室温度,抑制早燃的发生,又可以降低车辆的氮氧排放量。

Description

发动机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动机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当今汽车行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顾客对发动机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而随着发动机性能的提升,发动机机油稀释问题越来越严重,机油劣化加快,发动机摩擦副磨损严重,换油里程缩短,成本增加。
相关技术中的油底壳结构只有储存机油的功能,对降低机油稀释没有任何作用,而为了减弱机油稀释,只有降低性能,性能降低导致动力性不足,引起顾客抱怨,若不降低性能,机油稀释会导致摩擦副磨损严重,只能缩短机油更换里程,降低摩擦副磨损,缩短机油更换里程,由此导致整车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动机。该发动机通过废气对油底壳机油进行加热,有效地减弱了机油的稀释和劣化程度,有利于发动机摩擦副的润滑,延长了换油里程时间,降低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发动机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具有进气歧管和排气歧管,所述发动机的油底壳与所述进气歧管之间连接有油底壳废气排出通道,且所述油底壳与所述排气歧管之间连接有油底壳废气进入通道,所述油底壳废气进入通道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油底壳废气进入通道内废气流量的废气流量控制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利用由排气歧管排出的部分废气对油底壳的内的机油进行加热,有助于汽油的挥发,减弱机油的稀释和劣化程度,有利于发动机摩擦副的润滑,从而延长了换油里程时间,降低了成本。同时废气经过油底壳后再由油底壳废气排出通道排出返回到进气歧管中,既可以降低燃烧室温度,抑制早燃的发生,又可以降低车辆的氮氧排放量。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发动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油底壳废气排出通道上设置有冷却装置。由油底壳废气排出通道排出的废气,先经过冷却装置进行冷却,再进入到进气歧管,由此不但可以降低发动机内燃烧室的温度,降低氮氧排放量,还可以抑制早燃。优选地,所述冷却装置为中冷器。
优选地,所述流量控制阀为电磁阀。由此,便于自动化控制。
可选地,所述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连续可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发动机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油底壳内用于检测所述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流量控制阀电连接。温度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油底壳内机油的温度信息反馈给车辆的电子控制单元(ECU)。电子控制单元(ECU)可以用于对温度信号进行处理,同时也可以用于控制废气流量控制阀的打开和关闭。
进一步地,所述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和密封盖板,所述油底壳本体用于存储机油,所述密封盖板设置在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底部且与所述油底壳本体之间限定出废气换热腔,所述油底壳废气排出通道和所述油底壳废气进入通道分别与所述废气换热腔相连。由此,可使油底壳的结构更加紧凑、合理。
更进一步地,所述油底壳本体进一步包括: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一本体部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本体部的深度,所述密封盖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部的底部。由此,可以保证在发动机倾斜时机油泵也能吸到机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废气换热腔内设置有废气挡板。由此,延长了废气在废气换热腔内停留的时间,提高了废气与油底壳之间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发动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利用由排气歧管排出的部分废气对油底壳的内的机油进行加热,有助于汽油的挥发,减弱机油的稀释和劣化程度,有利于发动机摩擦副的润滑,从而延长了换油里程时间,降低了成本。同时废气经过油底壳后再由油底壳废气排出通道排出返回到进气歧管中,既可以降低燃烧室温度,抑制早燃的发生,又可以降低车辆的氮氧排放量。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密封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的控制原理图。
附图标记:
发动机100,
进气歧管10,油底壳废气排出通道11,冷却装置12,
排气歧管20,油底壳废气进入通道21,废气流量控制阀22,
油底壳30,油底壳本体31,第一本体部311,第二本体部312,
密封盖板32,废气换热腔33,废气挡板34,
温度传感器40,电子控制单元(ECU)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附图1-图2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100具有进气歧管10和排气歧管20,发动机100的油底壳30与排气歧管20之间连接有油底壳废气进入通道21,油底壳30与进气歧管10之间连接有油底壳废气排出通道11。具体地,油底壳30包括油底壳本体31和密封盖板32,油底壳本体31用于存储机油,密封盖板32设置在油底壳本体31的底部且与油底壳本体31之间限定出废气换热腔33,油底壳废气排出通道11和油底壳废气进入通道21分别与废气换热腔33相连。
由排气歧管20排出的部分废气可以通过油底壳废气进入通道21进入到废气换热腔33,废气经过与油底壳30换热后,再由油底壳废气排出通道11排出,并返回到进气歧管10中。由此,既可以降低发动机100燃烧室温度、抑制早燃的发生,又可以降低车辆的氮氧排放量。需要说明的是,发动机100的排气歧管20排出的废气具有较高的温度,较高温度的废气进入到废气换热腔33后可以对油底壳进行加热,进而有助于汽油的挥发,减弱机油稀释和劣化程度,有利于发动机100摩擦副的润滑,延长换油里程时间,降低成本。
油底壳废气进入通道21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油底壳废气进入通道21内废气流量的废气流量控制阀22。可以理解的是,废气流量控制阀22可以通过控制油底壳废气进入通道21的打开和关闭而控制进入到废气换热腔33的废气的量。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废气流量控制阀22也可以是开度连续可调的。废气流量控制阀22可以在开度为零和开度最大之间调节。由此,可以便于对进入到废气换热腔33内的废气的量进行调节。可选地,废气流量控制阀22可以为电磁阀,由此便于实现废气流量控制阀22的自动控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100,利用由排气歧管20排出的部分废气对油底壳的内的机油进行加热,有助于汽油的挥发,减弱机油的稀释和劣化程度,有利于发动机100摩擦副的润滑,从而延长了换油里程时间,降低了成本。同时废气经过油底壳30后再由油底壳废气排出通道11排出返回到进气歧管10中,既可以降低燃烧室温度,抑制早燃的发生,又可以降低车辆的氮氧排放量。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油底壳废气排出通道11上设置有冷却装置12。由油底壳废气排出通道11排出的废气,先经过冷却装置12进行冷却,再进入到进气歧管10,由此不但可以降低发动机100内燃烧室的温度,降低氮氧排放量,还可以抑制早燃。可选地,冷却装置12可以为中冷器。
进一步地,发动机10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40。温度传感器40设置在油底壳内用于检测油底壳30内的机油温度,温度传感器40与废气流量控制阀22电连接。具体地,温度传感器40可以与车辆的电子控制单元(ECU)50连接,温度传感器40将检测到的油底壳30内机油的温度信息反馈给电子控制单元(ECU)50,电子控制单元(ECU)50可以用于对温度信号进行处理。同时电子控制单元(ECU)50也可以用于控制废气流量控制阀22的打开和关闭,由此提高了废气流量控制阀22的控制精度。
当机油温度低于预定温度(例如为130℃)时,电子控制单元(ECU)50提供废气流量控制阀22打开信号,废气进入到废气换热腔33,对油底壳30内的机油进行加热,废气由废气换热腔33排出后进入到冷却装置12内,经冷却后的废气入进气歧管10,降低燃烧室温度,从而降低氮氧排放及抑制早燃;若机油温度高于预定温度(例如为130℃),电子控制单元(ECU)50提供废气流量控制阀22关闭信号,废气流量控制阀22关闭,废气停止循环。
更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油底壳本体31包括:第一本体部311和第二本体部312。为了保证在发动机100倾斜时机油泵也能吸到机油,第一本体部311的深度小于第二本体部312的深度,密封盖板32设置在第二本体部312的底部。密封盖板32与第二本体部312的底部密封连接,并限定出废气换热腔33。
为了延长废气在废气换热腔33内停留的时间,提高废气与油底壳30之间的换热效率,废气换热腔33内设置有废气挡板34,挡板34在废气换热腔33内部限定出迂回的废气流通通道。在如图2所示的示例中,挡板34可以为形成在第二本体部312的底部且朝向密封盖板32凸起的交错分布的多条凸筋;再如,挡板34可以为形成在密封盖板32上且朝向第二本体部312凸起的交错分布的多条凸筋。
下面参照图3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100的工作过程。
发动机100运行时,温度传感器40对油底壳30内机油的温度进行检测,并将温度信号反馈给车辆的电子控制单元(ECU)50。
当温度传感器40将检测到的温度低于预定温度(例如为130℃)时,电子控制单元(ECU)50提供废气流量控制阀22打开信号,废气流量控制阀22打开,废气通过油底壳废气进入通道21进入到废气换热腔33内,沿着挡板34限定出的废气流通通道流动,并与油底壳30内的机油进行热交换。经过热交换之后的废气由废气换热腔33排出,进入到冷却装置12内进行冷却,最后通过油底壳废气排出通道11排入到进气歧管10内。
当温度传感器40将检测到的温度高于预定温度(例如为130℃)时,电子控制单元(ECU)50提供废气流量控制阀22关闭信号,废气流量控制阀22关闭,废气停止循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图未示出),包括上述的发动机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利用由排气歧管20排出的部分废气对油底壳30的内的机油进行加热,有助于汽油的挥发,减弱机油的稀释和劣化程度,有利于发动机100摩擦副的润滑,从而延长了换油里程时间,降低了成本。同时废气经过油底壳30后再由油底壳废气排出通道11排出返回到进气歧管10中,既可以降低燃烧室温度,抑制早燃的发生,又可以降低车辆的氮氧排放量。
车辆的发动机100运行时,温度传感器40对油底壳30内机油的温度进行检测,并将温度信号反馈给电子控制单元(ECU)50。
当温度传感器40将检测到的温度低于预定温度(例如为130℃)时,电子控制单元(ECU)50提供废气流量控制阀22打开信号,废气流量控制阀22打开,废气通过油底壳废气进入通道21进入到废气换热腔33内,沿着挡板34限定出的废气流通通道流动,并与油底壳30内的机油进行热交换。经过热交换之后的废气由废气换热腔33排出,进入到冷却装置12内进行冷却,最后通过油底壳废气排出通道11排入到进气歧管10内。
当温度传感器40将检测到的温度高于预定温度(例如为130℃)时,电子控制单元(ECU)50提供废气流量控制阀22关闭信号,废气流量控制阀22关闭,废气停止循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具有进气歧管和排气歧管,所述发动机的油底壳与所述进气歧管之间连接有油底壳废气排出通道,且所述油底壳与所述排气歧管之间连接有油底壳废气进入通道,所述油底壳废气进入通道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油底壳废气进入通道内废气流量的废气流量控制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废气排出通道上设置有冷却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为中冷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控制阀为电磁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连续可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油底壳内用于检测所述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流量控制阀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和密封盖板,所述油底壳本体用于存储机油,所述密封盖板设置在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底部且与所述油底壳本体之间限定出废气换热腔,所述油底壳废气排出通道和所述油底壳废气进入通道分别与所述废气换热腔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本体进一步包括: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一本体部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本体部的深度,所述密封盖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部的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换热腔内设置有废气挡板。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
CN201420350411.9U 2014-06-26 2014-06-26 发动机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040411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50411.9U CN204041148U (zh) 2014-06-26 2014-06-26 发动机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50411.9U CN204041148U (zh) 2014-06-26 2014-06-26 发动机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41148U true CN204041148U (zh) 2014-12-24

Family

ID=52241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50411.9U Active CN204041148U (zh) 2014-06-26 2014-06-26 发动机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41148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26187A (zh) * 2016-02-29 2016-06-01 上海交通大学 排气余热回收式加热装置
CN105697117A (zh) * 2016-01-27 2016-06-2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双排气管路系统
CN109057909A (zh) * 2018-08-31 2018-12-21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机油盘总成
CN111219224A (zh) * 2018-11-23 2020-06-0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防止机油稀释的装置
CN111237026A (zh) * 2020-03-25 2020-06-05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发动机的机油加热装置及具有其的发动机与车辆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97117A (zh) * 2016-01-27 2016-06-2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双排气管路系统
CN105626187A (zh) * 2016-02-29 2016-06-01 上海交通大学 排气余热回收式加热装置
CN109057909A (zh) * 2018-08-31 2018-12-21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机油盘总成
CN111219224A (zh) * 2018-11-23 2020-06-0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防止机油稀释的装置
CN111237026A (zh) * 2020-03-25 2020-06-05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发动机的机油加热装置及具有其的发动机与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041148U (zh) 发动机及具有其的车辆
US9670831B2 (en) Temperature control apparatus for intercooler
CN103174504B (zh) 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控制器
US10323605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ngine water injection
US10151233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intaining an engine coolant level
CN102562258A (zh) 进气冷却装置
JP2012162132A (ja) 動力出力装置
CN110454252B (zh) 一种变排量机油泵控制方法
JP2015209782A (ja) 内燃機関
CN104454254A (zh) 用于车辆的燃油系统
JP2016118121A (ja) インタークーラ制御装置
CN111022141B (zh) 增程式热管理系统、热管理方法及车辆
CN102353541A (zh) 一种曲轴箱通风系统窜机油收集装置及其机油收集方法
JP6210041B2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システム
CN106609713A (zh) 降低废气中的nox的方法和装置及排气再循环系统
CN204041159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油底壳补油装置
CN209228573U (zh) 一种防高温跳停空压机油箱
US20200116058A1 (en) Exhaust gas purification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10968795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etection of particles in lubricant
CN104455355A (zh) 变速器油的冷却液路结构、油冷却集成模块及其安装结构
CN204851364U (zh) 发动机润滑油预热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JPS6053608A (ja) エンジン用潤滑油温度制御装置
CN204267146U (zh) 天然气公交车的冷却循环系统
CN202756127U (zh) 废气再循环系统及具有它的汽车
CN204024813U (zh) 发动机组件和具有它的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