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31628U - 电子设备保护壳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保护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31628U
CN204031628U CN201420215422.6U CN201420215422U CN204031628U CN 204031628 U CN204031628 U CN 204031628U CN 201420215422 U CN201420215422 U CN 201420215422U CN 204031628 U CN204031628 U CN 2040316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equipment
base plate
housing
clamping block
equipment pro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1542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翁金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21542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316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316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3162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子设备保护壳,其包括相互卡合连接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且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共同围合形成一用来容纳电子设备的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呈弹性结构。因此,需要将电子设备保护壳安装于电子设备上、或从电子设备上拆卸下电子设备保护壳时,可施力使呈弹性结构的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弯折,然后将电子设备装入所述容置空间内或将电子设备保护壳拆下,使保护壳安装于电子设备或将其拆卸下来时较为方便,且安装后,弹性结构的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能够固定保护壳与该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使得保护壳与电子设备不容易分开,且该保护壳的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保护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保护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便于从电子设备上拆装的电子设备保护壳。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及人类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发展出许多的电子产品,且在使电子产品发挥最大使用效能的同时,利于随身携带及手持操作也是电子产品不断追求的目标,目前手持式电子设备常见的有行动电话、PDA、掌上型游戏机及平板电脑等,其基本上属于一种电子处理装置,而相关的电子输入装置则为薄型键盘、触控板或轨迹球等组合装置,有关电子处理装置及电子输入装置间可采用有线或无线的传输技术,而常见的有线传输技术为利用USB或PS2传输线的数据输入方式,至于无线传输技术为利用无线射频(RF)或蓝牙模块以对电子处理装置进行无线通讯及数据传输作业。
众所周知的是手持式电子设备因其属于精密装置,不容些许不当碰撞,故其在携带及使用时都必须十分小心,为更好的保护这些手持式电子设备,现有市面上出现了与其相配合使用的保护壳,这些保护壳为防止手机等电子设备表面被刮伤,通常是紧贴于电子设备的上、下表面,为保证保护壳装于电子设备后不易脱落,保护壳的尺寸通常与电子设备相差不大,这样导致将保护壳安装于电子设备或将其拆卸下来时较为困难。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及拆卸的保护壳,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及拆卸的电子设备保护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保护壳,其包括相互卡合连接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且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共同围合形成一用来容纳电子设备的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呈弹性结构。
较佳地,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二底板相卡合连接,且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底板的边沿均向上延伸形成多个护边,所述护边的自由端向内弯折形成扣部,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底板、所述护边、所述扣部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容置空间,护边、扣部的设置使保护壳稳定地扣合于电子设备上。
较佳地,所述电子设备保护壳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底板相对应的第三底板,所述第三底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的背面并与所述第一底板卡合连接,且所述第一底板的一端夹持于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三底板之间。
较佳地,所述第一底板上开设有卡合孔,所述第二底板、所述第三底板上均设置有与所述卡合孔相对应的卡合块,所述卡合块均卡合于所述卡合孔内。
较佳地,所述第二底板上设置的所述卡合块为相间隔的第一卡合块及第二卡合块,所述第三底板上设置的所述卡合块为第三卡合块,所述第一卡合块、所述第二卡合块及所述第三卡合块均卡合于所述卡合孔内,且所述第三卡合块夹持于所述第一卡合块与所述第二卡合块之间。
较佳地,所述第一底板的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的表面上具有凸纹,凸纹可使第一底板的散热效果更好,同时与电子设备的连接更稳定。
较佳地,所述电子设备保护壳还包括一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板,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三底板之间,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板具有可与电子设备的充电接口对应的输出端,因此,装设于保护壳内的电子设备可通过无线方式进行充电,使用更方便。
较佳地,所述输出端凸伸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当电子设备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时,所述输出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充电接口内。
较佳地,所述护边上设置有与所述输出端电性连接的输入接口,所述输入接口用于与外界数据线电性连接,这样,还可以通过有线充电的方式对装设于保护壳内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或数据传输,使用更灵活。
较佳地,所述护边上对应电子设备的插接端口的位置设有插口。
较佳地,所述护边上还设置有指示单元,所述指示单元包括电路板及至少一个耦接于所述电路板并在所述护边上具有指示功能的指示器,所述指示器用于指示电子设备与外界数据线的连接状态或电子设备的充电状态。
较佳地,所述指示器为指示灯或液晶显示器。
较佳地,其中一所述护边上对应于电子设备的扬声器的位置处具有向下凹陷形成的第一引导槽,所述扣部上对应于所述第一引导槽的位置处开设有出音孔;因此,电子设备发出的声音经第一导槽的导向作用,而向电子设备的前方传输并由出音孔发出,能产生较好的重低音效果,同时不会因电子设备之扬声器设置于其背面而使声音传输至其前面时有所减弱,从而具有更好的视听效果。
较佳地,其中一所述护边上对应于电子设备的麦克风的位置处具有向下凹陷形成的第二引导槽,且所述扣部上对应于所述第二引导槽的位置处开设有收音孔;使用时,使用者发出的声音通过收音孔后进入第二导槽,并在第二导槽的导向作用下传输至麦克风,使得使用者发出的声音更集中地被传输。
较佳地,所述第三底板上对应于所述容置空间的位置处设置有金属板,且所述金属板的背面设置有纳米散热层,所述金属板的正面设置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与所述第二底板接触;电子设备工作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二底板、散热片、金属板、纳米散热层快速地发散到空气中,散热效果好,实现对电子设备的快速降温,从而保证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
较佳地,所述第三底板上开设有散热凹槽,所述金属板设置于所述散热凹槽内,从而使金属板的连接更稳定。
较佳地,所述散热片包括导热层、导热载体层及散热层,所述导热载体层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导热层连接于所述导热载体层的第一面上,所述散热层连接于所述导热载体层的第二面上,所述导热层与所述第二底板接触以将热能快速传导至所述导热载体层内,所述导热载体层通过所述散热层将热量传导至所述金属板;所述导热层与能将电子设备产生的热能快速传导至所述导热载体层内,所述导热载体层通过所述散热层将热量传导至所述金属板。
较佳地,所述第一底板的一端凸伸出一卡合部,在所述卡合部上开设至少一个卡合孔,所述第二底板设置有与所述卡合孔相对应卡合块,所述卡合块卡合于所述卡合孔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保护壳,其包括相互卡合连接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且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共同围合形成一用来容纳电子设备的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呈弹性结构。因此,需要将电子设备保护壳安装于电子设备上、或从电子设备上拆卸下电子设备保护壳时,可施力使呈弹性结构的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弯折,然后将电子设备装入所述容置空间内或将电子设备保护壳拆下,使保护壳安装于电子设备或将其拆卸下来时较为方便,且安装后,弹性结构的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能够固定保护壳与该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使得保护壳与电子设备不容易分开,且该保护壳的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子设备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分解图。
图4是图3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子设备保护壳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壳体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三底板的剖视图。
图9是图8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散热片的剖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保护壳1包括相互卡合连接的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且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12共同围合形成一用来容纳电子设备的容置空间16,所述第一壳体11或所述第二壳体12呈弹性结构。由于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呈弹性结构,因此,可施力使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弯折,这样便于将电子设备装入所述容置空间16内或将保护壳1从电子设备上取下,使电子设备保护壳1的安装及拆卸都极为方便,且将电子设备保护壳1装有电子设备上后,其能紧扣住电子设备的表面,从而使电子设备保护壳1与电子设备不容易分开,且该电子设备保护壳1的结构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1呈弹性结构,且在电子设备保护壳1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壳体11的侧边相较第二壳体12的侧边较短,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这样的设置方式。
具体地,所述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底板111,所述第二壳体12包括第二底板121,所述第一底板11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底板121的一端相卡合连接,且所述第一底板111的另外三边的边沿、所述第二底板121的另外三边的边沿均向上延伸形成多个护边14,所述护边14的自由端向内弯折形成扣部15,所述第一底板111、所述第二底板121、护边14、扣部15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容置空间16。使用时,扣部15紧扣住电子设备的表面,以固定保护壳1与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使得保护壳1与电子设备不容易分开。
其中,所述第一底板111的一端凸伸出一卡合部112,在所述卡合部112上开设至少一个卡合孔113,所述第二底121板设置有与所述卡合孔113相对应卡合块,所述卡合块卡合于所述卡合孔113内,从而实现第一底板111与第二底板121的卡合连接。
另外,在第二壳体12的远离第一壳体11的一端,所述护边14的自由端还向外弯折形成一面板124,该面板124下方设有用于容纳指示单元(详见后述)的安装空间。
第一底板111与第二底板121之间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连接。
下面结合图1-图4所示,所述电子设备保护壳1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底板121相对应的第三底板13,即第三底板13的尺寸与第二底板121相对应,所述第三底板13设置于第二底板121的背面并与所述第一底板111卡合连接,从而将第一底板111的一端夹持于所述第二底板121与所述第三底板13之间,因此,对第一壳体11施力时,可使第一壳体11弯折。
其中,所述第一底板111的一端凸伸出一卡合部112,在该卡合部112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卡合孔113,所述第二底板121、所述第三底板13上均设置有与所述卡合孔113相对应的卡合块,所述卡合块均对应卡合于所述卡合孔113内,从而将卡合部112夹持于第二底板121、第三底板13之间,实现对第一底板111的卡合连接。
具体地,在所述第二底板121上对应于每一卡合孔113的位置处设置有两相间隔的卡合块,具体为相间隔设置的第一卡合块122及第二卡合块123,对应地,第三底板13上对应于每个卡合孔113的位置处设置有一第三卡合块131,且第三卡合块131呈三角形结构,且其底部的厚度与第一卡合块122、第二卡合块123之间的间隔相对应,安装后,所述第一卡合块122、所述第二卡合块123及所述第三卡合块131均卡合于所述卡合孔113内,且所述第三卡合块131夹持于所述第一卡合块122与所述第二卡合块123之间,从而实现对第一底板111的卡合连接。其中,第二底板121上对于每一卡合孔113的位置处也可仅设置一个卡合块,同样能实现三者的卡合连接。
当然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之间并不限于上述连接方式,两者之间的连接方式可灵活设置,只需满足两者之一可弯折即可。
继续参阅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电子设备保护壳1还能实现对容置于其内的电子设备的有线、无线充电。
具体地,所述电子设备保护壳1还包括一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板17,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板17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121与所述第三底板13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二底板121上还设有一通口121a,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板17的部分通过该通口121a露出于容置空间16(见图1、图2),以便显示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板17的标志等;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板17具有可与电子设备的充电接口对应的输出端171,且该输出端171设置于护边14上对应于电子设备的充电接口的位置处,并凸伸于所述容置空间16内,因此,当电子设备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16时,所述输出端171电性连接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充电接口内,这样当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板17接收到外部发送端的信号时,可通过该输出端171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以电子设备的充电接口设置于其一端为例进行说明,且其充电接口对应于面板124一端的护边14,此时,输出端171的一端设置于面板124下方,其另一端凸伸于所述容置空间16内。具体地,面板124的下方设有垂直于面板124的侧板124a,在第三底板13的端部还设置有一挡板132,第三底板13、第二底板121相配合连接后,所述护边14、面板124、侧板124a及挡板132共同围成所述安装空间,所述输出端171的一端容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其另一端穿过护边14伸入容置空间16内,另外该安装空间还用于设置指示单元(详见后述)。
进一步地,在所述安装空间内还设置有与所述输出端171电性连接的输入接口18,所述挡板132上对应于所述输入接口18的位置开设有开口132a,所述输入接口18用于与外界数据线电性连接。优选地,所述输入接口18为USB接口,用于与外接的USB数据线电性连接,这样,可通过该输入接口18实现对电子设备的有线充电或其他数据传输。
再次参阅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电子设备保护壳1上还设置有指示单元,用于对电子设备与外界数据线的连接状态或电子设备的充电状态进行指示。
具体地,指示单元包括电路板(图未示)及至少一个耦接于所述电路板并在所述护边14上具有指示功能的指示器19,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指示器19以埋入式射出方式固定于所述面板124,该指示器19可露出于面板124外,亦可内藏于面板124内,而在面板124上对应于指示器19的位置处开设窗口或设置透明材料即可,当然并不限于上面描述的方式。且所述电路板以线路连接于所述输出端171与所述输入接口18之间,通过电路板上的检测电路对电压或电流进行比较,可使所述指示器19发光或以不同颜色显示或以不同闪烁频率闪烁,以指示电子设备与外界数据线的连接状态或电子设备的充电状态。例如,只有一个指示器19时,当示电子设备与外界数据线连接,可通过该指示器19发光,以显示两者处于连接状态;而当电子设备正在充电时,可使该指示器19显示红色,当电子设备充电完成时,可使该指示器19显示绿色,以对电子设备的充电状态进行指示;更优选的,该电路板还具有稳压保护功能,即当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充电的电压不稳定时,该电路板会自动断开对电子设备的充电,从而进一步的对电子设备进行保护,防止发生意外及不稳定电压频繁波动对电子设备造成的使用寿命影响。
当然,指示器19的数目并不限于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指示器19,从而利用每一个指示器19分别来指示电子设备与外界数据线的连接状态或电子设备的充电状态,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
优选地,所述指示器19为指示灯或液晶显示器,但并不限于此。
另外,在所述护边14上对应电子设备的插接端口的位置设有插口,所述插接端口可以是电子设备与外部其他部件连接的端口,也可以是电子设备上的操作按钮,例如,当所述插接端口为电子设备的耳机插接端口时,护边14上与之相对应的位置处贯穿地开设有耳机插口129,以便于连接耳机,本实施例中,所述耳机插口设置于面板124下方并贯穿护边14。
下面参阅图1-图5所示,对实用新型电子设备保护壳1的使用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当需要将电子设备装入保护壳1的容置空间16内或将保护壳1从电子设备上取下时,对呈弹性结构的第一壳体11施力,从而可使第一壳体11向后弯折,这样可方便地将电子设备装入保护壳1的容置空间16内,或将电子设备从保护壳1的容置空间16内取出,使电子设备保护壳1的安装及拆卸都极为方便。
另外,电子设备装入保护壳1的容置空间16内后,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板17的输出端171电性连接于电子设备的充电接口内,需要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若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板17能接收到外部发送端的信号,则可通过该输出端171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同时,也可将外部的USB数据线连接于保护壳1上的输入接口18内,这样便可对电子设备进行有线充电或进行其他数据传输。
同时,当外部的USB数据线连接于保护壳1上的输入接口18内后,指示器19对外部的USB数据线的连接进行指示,且该指示器19还能对电子设备的充电状态进行指示。
如图6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电子设备保护壳1的更优实施方式,其第一底板111的位于所述容置空间16内的表面上还具有凸纹114,所述凸纹114呈规则排布,但并不限于此,通过凸纹114的设置,一方面可增强保护壳1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可增加其与电子设备的接触力,保证其与电子设备安装后的稳定性。
参阅图7所示,保护壳1的其中一护边14上对应于电子设备的扬声器的位置处具有向下凹陷形成的第一引导槽125,所述扣部15上对应于所述第一引导槽125的位置处开设有出音孔126;其中一护边14上对应于电子设备的麦克风的位置处具有向下凹陷形成的第二引导槽127,且所述扣部15上对应于所述第二引导槽127的位置处开设有收音孔128。其中,出音孔126、收音孔128的数量可为一个,也可为多个。
且当电子设备的扬声器、麦克风位于其同一侧时,在该护边14上对应于扬声器、麦克风的位置处分别开设第一引导槽125、第二引导槽127,同时在扣部15上对应第一引导槽125的位置处开设出音孔126,在扣部15上对应第二引导槽127的位置处开设收音孔128,在本实施例优选为出音孔126、收音孔128于同一侧的设置。使用时,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在第一引导槽125的导向作用下经出音孔126传出,一方面能产生重低音效果,另一方面,将原本向电子设备后方扩散传播的声音引导至其前方,再由出音孔126传出,从而使到达使用者的声音不会有减弱的效果;而人们发出的声音通过收音孔128后传输至第二引导槽127,再经过第二引导槽127的导向作用而传输至麦克风,使人们发出的声音更集中。
结合图8-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电子设备保护壳1上还设置有散热结构。具体地,所述第三底板13上对应于所述容置空间16的位置处设置有金属板135,金属板135可直接设置于第三底板13上,亦可嵌入第三底板13内,且所述金属板135的背面设置有纳米散热层134,所述金属板135的正面设置有散热片136,所述散热片136与所述第二底板121接触。
优选地,所述第三底板13上开设有散热凹槽133,散热凹槽133可贯穿第三底板13,也可以不贯穿第三底板13,散热凹槽133内设置所述金属板135,金属板135的边缘内嵌于第三底板13内,金属板135的正面设置所述散热片136,金属板135的背面上还设置所述纳米散热层134。散热片136叠置于金属板135上,且所述金属板135的面积大于散热片136的面积,金属板135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其面积又大于散热片136的面积,因此,传导至金属板135中的热量能快速地传到纳米散热层134,通过纳米散热层134快速的散发到空气中,散热效果更好,由于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使得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运行更加平稳与快速,同时还能有效的节省电子设备的耗电量;为进一步提高散热降温效果,金属板135的边缘还可以向内延伸至整个第三底板13,这样金属板135的面积进一步大于所述散热片136的面积,从而具有更好的散热降温性能。
优选地,金属板135为铝金属、银金属或铜金属等材质。
具体地,所述金属板135的边缘内嵌于第三底板13内,纳米散热层134设置于金属板135的背面,且纳米散热层134的大小与散热凹槽133相对应,由于金属板135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因此,能将电子设备散发出来的热量通过纳米散热层134快速地散发到空气中,散热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第三底板13上的散热凹槽133的边缘处还可设置向下凹陷形成的台阶状结构,金属板135的背面的边缘粘接于所述台阶状结构,从而将金属板135稳定地连接,且金属板135的背面的其他位置设置所述纳米散热层134,其正面设置所述散热片136。在另一种方式中,在第三底板13上的散热凹槽133的边缘处设置向上凹陷形成的台阶状结构,因此,连接时,金属板135的正面的边缘粘接于所述台阶状结构,且其正面上设有散热片136,背面上设置纳米散热层134。可以理解地,金属板135的连接方式并不限于以上所描述的方式。
参照图10所示,所述散热片136包括导热层1361、导热载体层1362及散热层1363,所述导热载体层1362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导热层1361连接于导热载体层1362的第一面上,散热层1363连接于导热载体层1362的第二面上,且散热层1363与金属板135的正面连接,因此,所述导热层1361与第二底板121接触,以将热能快速传导至所述导热载体层1362内,所述导热载体层1362通过所述散热层1363将热量传导至金属板135。
优选地,可于所述散热片136的上方设有一层薄膜,该薄膜可为金属薄膜如银薄膜等,当然其亦可为其他导热效果好的薄膜,不以为限。
上述电子设备保护壳1,第三底板13上设置有金属板135,金属板135的背面上设置有纳米散热层134,金属板135的正面上设置有散热片136,电子设备工作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二底板121、散热片136、金属板135、纳米散热层134快速地发散到空气中,散热效果好,有效实现电子设备工作时无需将电子设备保护壳1取下也能进行快速、有效的散热,实现对电子设备的快速降温,从而保证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电子设备工作时不需要将电子设备保护壳1取下,电子设备保护壳1不容易遗失,减轻使用者的困扰和不便,而纳米散热层134的设计使电子设备保护壳1能很好地防止电磁辐射,从而为使用者提供保护。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保护壳1,其包括相互卡合连接的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且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12共同围合形成一用来容纳电子设备的容置空间16,所述第一壳体11或所述第二壳体12呈弹性结构。因此,需要将电子设备保护壳1安装于电子设备上、或从电子设备上拆卸下电子设备保护壳1时,可施力使呈弹性结构的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弯折,然后将电子设备装入所述容置空间16内或将电子设备保护壳1拆下,使保护壳1安装于电子设备或将其拆卸下来时较为方便,且安装后,弹性结构的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能够固定保护壳1与该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使得保护壳1与电子设备不容易分开,且该保护壳1的结构简单。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电子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卡合连接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且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共同围合形成一用来容纳电子设备的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呈弹性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二底板相卡合连接,且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底板的边沿均向上延伸形成多个护边,所述护边的自由端向内弯折形成扣部,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底板、所述护边、所述扣部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容置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底板相对应的第三底板,所述第三底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的背面并与所述第一底板卡合连接,且所述第一底板的一端夹持于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三底板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上开设有卡合孔,所述第二底板、所述第三底板上均设置有与所述卡合孔相对应的卡合块,所述卡合块均卡合于所述卡合孔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板上设置的所述卡合块为相间隔的第一卡合块及第二卡合块,所述第三底板上设置的所述卡合块为第三卡合块,所述第一卡合块、所述第二卡合块及所述第三卡合块均卡合于所述卡合孔内,且所述第三卡合块夹持于所述第一卡合块与所述第二卡合块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的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的表面上具有凸纹。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板,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三底板之间, 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板具有可与电子设备的充电接口对应的输出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凸伸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当电子设备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时,所述输出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充电接口内。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边上设置有与所述输出端电性连接的输入接口,所述输入接口用于与外界数据线电性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边上对应电子设备的插接端口的位置设有插口。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边上还设置有指示单元,所述指示单元包括电路板及至少一个耦接于所述电路板并在所述护边上具有指示功能的指示器,所述指示器用于指示电子设备与外界数据线的连接状态或电子设备的充电状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器为指示灯或液晶显示器。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所述护边上对应于电子设备的扬声器的位置处具有向下凹陷形成的第一引导槽,所述扣部上对应于所述第一引导槽的位置处开设有出音孔。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所述护边上对应于电子设备的麦克风的位置处具有向下凹陷形成的第二引导槽,且所述扣部上对应于所述第二引导槽的位置处开设有收音孔。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底板上对应于所述容置空间的位置处设置有金属板,且所述金属板的背面设置有纳米散热层,所述金属板的正面设置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与所述第二底板接触。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底板上开设有散热凹槽,所述金属板设置于所述散热凹槽内。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包括导热层、导热载体层及散热层,所述导热载体层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导热层连接于所述导热载体层的第一面上,所述散热层连接于所述导热载体层的第二面上,所述导热层与所述第二底板接触以将热能快速传导至所述导热载体层内,所述导热载体层通过所述散热层将热量传导至所述金属板。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的一端凸伸出一卡合部,在所述卡合部上开设至少一个卡合孔,所述第二底板设置有与所述卡合孔相对应卡合块,所述卡合块卡合于所述卡合孔内。 
CN201420215422.6U 2014-04-29 2014-04-29 电子设备保护壳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316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15422.6U CN204031628U (zh) 2014-04-29 2014-04-29 电子设备保护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15422.6U CN204031628U (zh) 2014-04-29 2014-04-29 电子设备保护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31628U true CN204031628U (zh) 2014-12-17

Family

ID=52071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15422.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31628U (zh) 2014-04-29 2014-04-29 电子设备保护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31628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35595B2 (en) 2015-07-31 2017-08-15 Apple Inc. Single piece case with a battery and a hinge
CN107850924A (zh) * 2015-07-31 2018-03-27 苹果公司 基于壳体调节设备操作
CN108551735A (zh) * 2018-05-25 2018-09-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和电子装置
CN111258379A (zh) * 2020-01-17 2020-06-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组件及保护壳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35595B2 (en) 2015-07-31 2017-08-15 Apple Inc. Single piece case with a battery and a hinge
CN107850924A (zh) * 2015-07-31 2018-03-27 苹果公司 基于壳体调节设备操作
US10389150B2 (en) 2015-07-31 2019-08-20 Apple Inc. Single piece case with a battery and a hinge
US10804719B2 (en) 2015-07-31 2020-10-13 Apple Inc. Case with a hinge and multiple charging mechanisms
CN108551735A (zh) * 2018-05-25 2018-09-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和电子装置
CN111258379A (zh) * 2020-01-17 2020-06-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组件及保护壳
CN111258379B (zh) * 2020-01-17 2021-06-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组件及保护壳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031628U (zh) 电子设备保护壳
CN205122952U (zh) 一种耳机转换器
US8606098B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two camera modules
CN203813127U (zh) 通用序列总线连接器
US2013026061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CN201758439U (zh) 耳机和USB共用Micro-USB接口的装置
CN202454782U (zh) 电子产品及其耳机连接器
CN204243314U (zh) 插座连接器
CN104425883A (zh) 无线通信装置
JP3194014U (ja) 電子機器保護ケース
CN104681958B (zh)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TWI504330B (zh) 保護殼
WO2023103332A1 (zh) 耳机结构及真无线立体声耳机
CN204517002U (zh) 插头连接器
CN206259586U (zh) 数据线转接设备
US20140185858A1 (en) Loudspeaker
EP3063926B1 (en) Mobile computing device with a combined housing and connector port
CN207612402U (zh) 一种音箱
CN201150084Y (zh) 直板式手机
TWM548914U (zh) 無線充電組件
CN204990088U (zh) 一种具有usb小板的通话平板电脑主板及通话平板电脑
CN203851273U (zh) 一种智能音箱
CN215529216U (zh) 智能穿戴组件
CN213342305U (zh) 电子设备
TW201447840A (zh) 具有無線充電功能之顯示器及與其適配之電子設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