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25444U - 电控离合装置以及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控离合装置以及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25444U
CN204025444U CN201420354617.9U CN201420354617U CN204025444U CN 204025444 U CN204025444 U CN 204025444U CN 201420354617 U CN201420354617 U CN 201420354617U CN 204025444 U CN204025444 U CN 2040254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dy cavity
class body
contact
gas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5461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Beijing Treasure C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35461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254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254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2544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电控离合装置以及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助力缸中设置有用于为驱动组件提供驱动力的第一流体腔,所述第一流体腔通过电磁阀与第一流体源以及泄压空间连通或断开。当第一流体源与第一流体腔通过电磁阀连通时,第一流体源中的流体流入第一流体腔,使第一流体腔中的流体压力不断增大,带动分离杆从助力缸中脱出,实现离合装置的分离;当第一流体腔通过电磁阀与泄压空间连通时,第一流体腔中的流体流入泄压空间,第一流体腔中的流体压力降低,驱动组件在复位组件的作用下复位,实现离合器的接合。通过电磁阀实现第一流体腔增压与泄压,避免了驾驶员频繁踩踏离合器踏板而容易造成疲劳的技术缺陷,并且,提高了离合装置的灵敏度。

Description

电控离合装置以及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控离合装置以及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离合器是汽车传动系统中直接与发动机相联系的部件,它负责着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的切断和结合,能够保证汽车起步平稳起步、换挡平顺,且能防止传动系统过载。例如起步时,变速器处于空挡,一旦挂上挡位,离合器将传动系统和发动机的动力慢慢接合,阻止汽车突然前冲,也避免了发动机突然受到较大阻力矩而熄火。而在换挡过程中,离合器的作用减轻了齿轮突然齿合时的冲击力。在急速刹车的过程中,离合器避免了传动系统因承担了较大的惯性力矩而过载。因此,离合器是否能够可靠工作直接关系到汽车能否正常行驶。
目前,传统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图如图1所示,驾驶员踩下离合器踏板A时,离合器油罐B中的液压油,经离合器总泵C压出,并通过离合器油管D进入离合器助力缸E内腔,随着踏板行程的增加,进入离合器助力缸E的油量增多,并使油压增高,这时液压油推动离合器助力缸E中的活塞机构,使离合器气源F的高压气体进入动力活塞工作腔,使活塞推动挺杆,进而推动离合器分离机构G。当松开离合器踏板A时,油压下降,关闭高压气体通道,在压盘弹簧的作用下,反推分离机械操纵机构及挺杆,动力活塞离合器助力缸E的压缩空气通过排气孔及通气塞排入大气。在液压活塞的作用下,液压活塞回位,液压油反流入离合器助力缸E。
上述传统离合器在使用中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第一、离合器的接合和分离需要通过驾驶者对离合器踏板A的操作来实现,由于每次变换档位及制动时都需要踩动离合器踏板,因此频繁踩踏离合器踏板成为驾驶员行车中的必要过程,从而给驾驶员带来了不便和疲劳;第二、只有液压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使得活塞运动,进而打开气压通路,而液压的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而使得离合器反应不灵敏。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传统离合器需要驾驶员频繁踩踏以及离合器本身反应不灵敏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不需要驾驶员频繁踩踏且反应灵敏的电控离合装置。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控离合装置,包括助力缸,密封安装在所述助力缸内腔中的分离杆和用于驱动所述分离杆运动以使离合器分离的驱动组件,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分离杆复位的复位组件,所述助力缸中设置有用于为所述驱动组件提供驱动力的第一流体腔,所述第一流体腔通过至少一个电磁阀实现与第一流体源和泄压空间通断。
所述驱动组件具有与所述第一流体腔接触的第一接触面以及靠近所述分离杆并能在第一流体腔增压时与所述分离杆接触并提供驱动力的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接触面的表面积。
所述分离杆具有靠近所述驱动组件的受力表面以及与所述受力表面相对的驱动表面,所述受力表面的表面积大于所述驱动表面的表面积。
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受力表面正对设置,且所述第二接触面的表面积等于所述受力表面的表面积。   
所述电磁阀为具有a、b、c三个端口的二位三通电磁阀,其中a端口与第一流体源连通,b端口与第一流体腔连通,c端口与泄压空间连通。
所述第一流体源为气源,所述泄压空间为大气。
一种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包括助力缸,密封安装在所述助力缸内腔中的分离杆和用于驱动所述分离杆运动以使离合器分离的驱动组件,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分离杆复位的复位组件,所述助力缸具有通过驱动组件和分离杆分割形成的第一流体腔和第二流体腔,所述第二流体腔位于所述分离杆与所述驱动组件之间,所述第一流体腔通过至少一个电磁阀实现与第一流体源和泄压空间通断。
所述第一流体腔和第二流体腔中的流体一个为气体,另一个为液体。
所述第一流体腔中的流体为气体,所述第二流体腔中的流体为液体。
所述驱动组件具有与所述第一流体腔接触的第一接触面以及与所述第二流体腔接触的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接触面的面积。
所述分离杆具有与所述第二流体腔接触的受力表面以及与所述受力表面相对的驱动表面,所述受力表面的表面积大于所述驱动表面的表面积。
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受力表面正对设置,且所述第二接触面的表面积等于所述受力表面的表面积。   
所述电磁阀为具有a、b、c三个端口的二位三通电磁阀,其中a端口与第一流体源连通,b端口与第一流体腔连通,c端口与泄压空间连通。
所述第二流体腔通过油管路与储油罐连通。
所述油管路上设置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在储油罐中流体压力大于所述第二流体腔中的压力时开启。
所述第一流体源储存在储气筒中,所述储气筒的一端通过第一气管路与所述电磁阀的所述a端口连通,所述储气筒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气管路与空压机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控离合装置以及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电控离合装置,助力缸中设置有用于为驱动组件提供驱动力的第一流体腔,所述第一流体腔通过电磁阀与第一流体源以及泄压空间连通或断开。当第一流体源与第一流体腔通过电磁阀连通时,第一流体源中的流体流入第一流体腔,使第一流体腔中的流体压力不断增大,在压力大于复位组件给与驱动组件的偏压力时,所述驱动组件在第一流体腔中流体压力的作用下运动,并进而带动分离杆从助力缸中脱出,实现离合装置的分离;当第一流体腔通过电磁阀与泄压空间连通时,第一流体腔中的流体流入泄压空间,第一流体腔中的流体压力降低,当流体压力低于复位组件的偏压力时,驱动组件在复位组件的作用下复位,实现离合器的接合。由上述工作过程可知,通过电磁阀实现第一流体腔增压与泄压,避免了驾驶员频繁踩踏离合器踏板而容易造成疲劳的技术缺陷,并且,通过电磁阀直接可以控制第一流体腔的增压和泄压,增压和泄压非常迅速,提高了离合装置的灵敏度。
2.本实用新型的电控离合装置,所述驱动组件具有与所述第一流体腔接触的第一接触面以及靠近所述分离杆并能在第一流体腔增压时与所述分离杆接触并提供驱动力的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接触面的表面积,该种设置使得第一流体腔的压力通过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后得到增压,增力效果好。
3.本实用新型的电控离合装置,所述分离杆具有靠近所述驱动组件的受力表面以及与所述受力表面相对的驱动表面,所述受力表面的表面积大于所述驱动表面的表面积,该种设置使得驱动表面的压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增力效果进一步提高。
4.本实用新型的电控离合装置,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受力表面正对设置,且所述第二接触面的表面积等于所述受力表面的表面积。该种设置使得第二接触面在于所述受力表面接触时正好贴合,保证最佳的力传递效果。
5.本实用新型的电控离合装置,所述电磁阀为具有a、b、c三个端口的二位三通阀电磁阀,其中a端口与第一流体源连通,b端口与第一流体腔连通,c端口与泄压空间连通,通过二位三通电磁阀的设置,使得第一流体腔与第一流体源和泄压空间的接通和断开通过一个阀门即可实现,简化了机构的设置。
6.本实用新型的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包括助力缸,密封安装在所述助力缸内腔中的分离杆和用于驱动所述分离杆运动以使离合器分离的驱动组件,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分离杆复位的复位组件,所述助力缸具有通过驱动组件和分离杆分割形成的第一流体腔和第二流体腔,所述第二流体腔位于所述分离杆与所述驱动组件之间,所述第一流体腔通过电磁阀与第一流体源以及泄压空间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一流体腔和第二流体腔中的流体一个为气体,另一个为液体。当离合器需分离时,电磁阀将第一流体源与第一流体腔连通,第一流体源中的流体进入第一流体腔,第一流体腔中的压力不断增大,进而推动驱动组件挤压第二流体腔,从而使得第二流体腔的流体压力增大,最后推动分离杆使离合装置达到分离的目的;当离合器需要接合时,电磁阀将第一流体腔与泄压空间连通,第一流体腔中的流体流入泄压空间,第一流体腔中的流体压力降低,当流体压力低于复位组件的偏压力时,驱动组件在复位组件的作用下复位,实现离合器的接合。由上述工作过程可知,通过电磁阀实现第一流体腔增压与泄压,避免了驾驶员频繁踩踏离合器踏板而容易造成疲劳的技术缺陷,并且,通过电磁阀直接可以控制第一流体腔的增压和泄压,增压和泄压非常迅速,提高了离合装置的灵敏度。并且,上述第一流体腔和第二流体腔中的流体一个为气体,一个为液体,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电控离合装置结合了气压助力与液压助力的优点,在自动控制中能完全实现离合器平稳的快离慢合的性能。
7.本实用新型的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所述驱动组件具有与所述第一流体腔接触的第一接触面以及与所述第二流体腔接触的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接触面的面积,该种设置使得第一流体腔的压力通过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后得到增压,增力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的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所述分离杆具有与所述第二流体腔接触的受力表面以及与所述受力表面相对的驱动表面,所述受力表面的表面积大于所述驱动表面的表面积,该种设置使得驱动表面的压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增力效果进一步提高。
9.本实用新型的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该种设置使得第二接触面在于所述受力表面接触时正好贴合,保证最佳的力传递效果。
10.本实用新型的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所述电磁阀为具有a、b、c三个端口的二位三通电磁阀,其中a端口与第一流体源连通,b端口与第一流体腔连通,c端口与泄压空间连通,通过二位三通电磁阀的设置,使得第一流体腔与第一流体源和泄压空间的接通和断开通过一个阀门即可实现,简化了机构的设置。
11.本实用新型的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所述油管路上设置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在储油罐中流体压力大于所述第二流体腔中的压力时开启。单向阀在驱动组件推动分离杆使离合器分离时,处于关闭保压状态,防止第二流体腔中的油返回到储油罐中而丧失推力;而在第二流体腔中油因为消耗而压力降低时,单向阀自动打开,从而使得储油罐中的油通过单向阀进入第二流体腔,进行补偿。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的电控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2中的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1-助力缸;11-第一流体腔;12-第二流体腔;2-分离杆;21-受力表面;22-驱动表面;3-驱动组件;31-第一接触面;32-第二接触面;4-电磁阀;5-管路;6-油管路;7-储油罐;8-单向阀;9-储气筒;91-第一气管路;92-第二气管路;93-空压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电控离合装置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控离合装置,包括助力缸1,密封安装在所述助力缸1内腔中的分离杆2和用于驱动所述分离杆2运动以使离合器分离的驱动组件3,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分离杆2复位的复位组件,所述助力缸1中设置有用于为所述驱动组件3提供驱动力的第一流体腔11,所述第一流体腔11通过电磁阀4与第一流体源以及泄压空间连通或断开。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流体源与第一流体腔11通过电磁阀4连通时,第一流体源中的流体流入第一流体腔11,使第一流体腔11中的流体压力不断增大,所述驱动组件3在第一流体腔11中流体压力的作用下运动,并进而带动分离杆2从助力缸1中脱出,实现离合装置的分离;当第一流体腔11通过电磁阀4与泄压空间连通时,第一流体腔11中的流体流入泄压空间,第一流体腔11中的流体压力降低,使得驱动组件3在复位组件的作用下复位,实现离合装置的接合。由上述工作过程可知,通过电磁阀4实现第一流体腔11增压与泄压,避免了驾驶员频繁踩踏离合器踏板而容易造成疲劳的技术缺陷,并且,通过电磁阀4直接可以控制第一流体腔11的增压和泄压,增压和泄压非常迅速,提高了离合装置的灵敏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3具有与所述第一流体腔11接触的第一接触面31以及靠近所述分离杆2并能在第一流体腔11增压时与所述分离杆2接触并提供驱动力的第二接触面32,所述第一接触面31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接触面32的表面积。所述分离杆2具有靠近所述驱动组件3的受力表面21以及与所述受力表面21相对的驱动表面22,所述受力表面21的表面积大于所述驱动表面22的表面积。上述设置方式使得压力通过第一接触面31、第二接触面32、受力表面21传递到驱动表面22后,逐渐得到增强,保证了分离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接触面32与所述受力表面21正对设置,且所述第二接触面32的表面积等于所述受力表面21的表面积。该种设置使得第二接触面在于所述受力表面接触时正好贴合,保证最佳的力传递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接触面31、第二接触面32以及驱动表面22的表面积可以不是逐渐递减的设置方式,例如,仅仅将第二接触面32的表面积设置成小于第一接触面31的表面积,或者仅仅将驱动表面22的表面积设置成小于受力表面21的表面积,都可以起到增压助力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电磁阀4的设置方式很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磁阀4为具有a、b、c三个端口的二位三通电磁阀,其中a端口与第一流体源连通,b端口通过管路5与第一流体腔11连通,c端口与泄压空间连通。通过二位三通电磁阀的设置,使得第一流体腔11与第一流体源和泄压空间的接通和断开通过一个阀门即可实现,简化了机构的设置。
当然,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变形,所述电磁阀可以不采用二位三通电磁阀,而采用两个独立的电磁阀,两个独立的电磁阀分别用于第一流体腔11与第一流体源、泄压空间的通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体源为气源,所述泄压空间为大气,所述第一流体源储存在储气筒9中,所述储气筒9的一端通过第一气管路91与所述电磁阀4的所述a端口连通,所述储气筒9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气管路92与空压机93连通。
当然,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变形,所述第一流体源还可以为液体源,例如,油。
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为活塞,活塞为变截面活塞,与变截面的助力缸1密封配合,所述复位组件为弹簧。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包括助力缸1,密封安装在所述助力缸1内腔中的分离杆2和用于驱动所述分离杆2运动以使离合器分离的驱动组件3,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分离杆2复位的复位组件,所述助力缸1具有通过驱动组件3和分离杆2分割形成的第一流体腔11和第二流体腔12,所述第二流体腔12位于所述分离杆2与所述驱动组件3之间,所述第一流体腔11通过电磁阀4与第一流体源以及泄压空间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一流体腔11和第二流体腔12中的流体一个为气体,另一个为液体。
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当离合器需分离时,电磁阀4将第一流体源与第一流体腔11连通,第一流体源中的流体进入第一流体腔11,第一流体腔11中的压力不断增大,进而推动驱动组件3挤压第二流体腔12,从而使得第二流体腔12的流体压力增大,最后推动分离杆2使离合装置达到分离的目的;当离合器需要接合时,电磁阀4将第一流体腔11与泄压空间连通,第一流体腔11中的流体流入泄压空间,第一流体腔11中的流体压力降低,当流体压力低于复位组件的偏压力时,驱动组件3在复位组件的作用下复位,实现离合器的接合。由上述工作过程可知,通过电磁阀4实现第一流体腔11增压与泄压,避免了驾驶员频繁踩踏离合器踏板而容易造成疲劳的技术缺陷,并且,通过电磁阀4直接可以控制第一流体腔11的增压和泄压,增压和泄压非常迅速,提高了离合装置的灵敏度。并且,上述第一流体腔11和第二流体腔12中的流体一个为气体,一个为液体,从而使得离合装置结合了气压助力与液压助力的优点,在自动控制中能完全实现离合器平稳的快离慢合的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体腔11中的流体为气体,所述第二流体腔12中的流体为液体油。当然,作为一种变形,所述第一流体腔11中可以为液体油,所述第二流体腔12中可以为气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助力缸1为变截面的助力缸,与此对应的,密封安装在所述助力缸1中的驱动组件3也具有变截面,具体地,所述驱动组件3具有与所述第一流体腔11接触的第一接触面31以及与所述第二流体腔12接触的第二接触面32,所述第一接触面31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接触面32的面积。所述分离杆2具有与所述第二流体腔12接触的受力表面21以及与所述受力表面21相对的驱动表面22,所述受力表面21的表面积大于所述驱动表面22的表面积。上述设置方式使得压力通过第一接触面31、第二接触面32、受力表面21传递到驱动表面22后,逐渐得到增强,保证了分离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接触面32与所述受力表面21正对设置,且所述第二接触面32的表面积等于所述受力表面21的表面积。该种设置使得第二接触面在于所述受力表面接触时正好贴合,保证最佳的力传递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接触面31、第二接触面32以及驱动表面22的表面积可以不是逐渐递减的设置方式,例如,仅仅将第二接触面32的表面积设置成小于第一接触面31的表面积,或者仅仅将驱动表面22的表面积设置成小于受力表面21的表面积,都可以起到增压助力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电磁阀4的设置方式很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磁阀4为具有a、b、c三个端口的二位三通电磁阀,其中a端口与第一流体源连通,b端口通过管路5与第一流体腔11连通,c端口与泄压空间连通。通过二位三通电磁阀的设置,使得第一流体腔11与第一流体源和泄压空间的接通和断开通过一个阀门即可实现,简化了机构的设置。
当然,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变形,所述电磁阀可以不采用二位三通电磁阀,而采用两个独立的电磁阀,两个独立的电磁阀分别用于第一流体腔11与第一流体源、泄压空间的通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流体腔12通过油管路6与储油罐7连通。所述油管路6上设置单向阀8,所述单向阀8在储油罐7中流体压力大于所述第二流体腔12中的压力时开启。
单向阀8在驱动组件3推动分离杆2使离合器分离时,处于关闭保压状态,防止第二流体腔12中的油返回到储油罐7中而丧失推力;而在第二流体腔12中油因为消耗而压力降低时,单向阀8自动打开,从而使得储油罐8中的油通过进入第二流体腔12,进行补偿。在本实施例中,单向阀8的具体结构不受限制,例如,可以是一种弹簧式的单向阀。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体源储存在储气筒9中,所述储气筒9的一端通过第一气管路91与所述电磁阀4的所述a端口连通,所述储气筒9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气管路92与空压机93连通。
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为活塞,活塞为变截面活塞,与变截面的助力缸1密封配合,所述复位组件为弹簧。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5)

1.一种电控离合装置,包括助力缸(1),密封安装在所述助力缸(1)内腔中的分离杆(2)和用于驱动所述分离杆(2)运动以使离合器分离的驱动组件(3),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分离杆(2)复位的复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力缸(1)中设置有用于为所述驱动组件(3)提供驱动力的第一流体腔(11),所述第一流体腔(11)通过至少一个电磁阀(4)实现与第一流体源和泄压空间的通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3)具有与所述第一流体腔(11)接触的第一接触面(31)以及靠近所述分离杆(2)并能在第一流体腔(11)增压时与所述分离杆(2)接触并提供驱动力的第二接触面(32),所述第一接触面(31)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接触面(32)的表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杆(2)具有靠近所述驱动组件(3)的受力表面(21)以及与所述受力表面(21)相对的驱动表面(22),所述受力表面(21)的表面积大于所述驱动表面(22)的表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控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面(32)与所述受力表面(21)正对设置,且所述第二接触面(32)的表面积等于所述受力表面(21)的表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阀(4)为具有a、b、c三个端口的二位三通电磁阀,其中a端口与第一流体源连通,b端口与第一流体腔(11)连通,c端口与泄压空间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源为气源,所述泄压空间为大气。
7.一种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包括助力缸(1),密封安装在所述助力缸(1)内腔中的分离杆(2)和用于驱动所述分离杆(2)运动以使离合器分离的驱动组件(3),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分离杆(2)复位的复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力缸(1)具有通过驱动组件(3)和分离杆(2)分割形成的第一流体腔(11)和第二流体腔(12),所述第二流体腔(12)位于所述分离杆(2)与所述驱动组件(3)之间,所述第一流体腔(11)通过电磁阀(4)与第一流体源以及泄压空间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一流体腔(11)和第二流体腔(12)中的流体一个为气体,另一个为液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腔(11)中的流体为气体,所述第二流体腔(12)中的流体为液体。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3)具有与所述第一流体腔(11)接触的第一接触面(31)以及与所述第二流体腔(12)接触的第二接触面(32),所述第一接触面(31)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接触面(32)的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杆(2)具有与所述第二流体腔(12)接触的受力表面(21)以及与所述受力表面(21)相对的驱动表面(22),所述受力表面(21)的表面积大于所述驱动表面(22)的表面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面(32)与所述受力表面(21)正对设置,且所述第二接触面(32)的表面积等于所述受力表面(21)的表面积。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控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阀(4)为具有a、b、c三个端口的二位三通电磁阀,其中a端口与第一流体源连通,b端口与第一流体腔(11)连通,c端口与泄压空间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体腔(12)通过油管路(6)与储油罐(7)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路(6)上设置单向阀(8),所述单向阀(8)在储油罐(7)中流体压力大于所述第二流体腔(12)中的压力时开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源(5)储存在储气筒(9)中,所述储气筒(9)的一端通过第一气管路(91)与所述电磁阀(4)的所述a端口连通,所述储气筒(9)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气管路(92)与空压机(93)连通。
CN201420354617.9U 2014-06-30 2014-06-30 电控离合装置以及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40254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54617.9U CN204025444U (zh) 2014-06-30 2014-06-30 电控离合装置以及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54617.9U CN204025444U (zh) 2014-06-30 2014-06-30 电控离合装置以及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25444U true CN204025444U (zh) 2014-12-17

Family

ID=52065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54617.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025444U (zh) 2014-06-30 2014-06-30 电控离合装置以及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254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90134B (zh) 液压供给装置
CN104632940B (zh) 电控气动式离合器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1907165A (zh) 自动变速器的液压供给装置
CN102390251B (zh) 混合动力车双动力源离合系统
CN108979869B (zh) 一种车辆
CN104776173B (zh) 电动三轮车或电动四轮车的自动变速箱
CN107110249A (zh) 离合器操作装置
CN203713568U (zh) 一种取力器的双向气操纵控制系统
JP3598688B2 (ja) クラッチ断続装置
CN202463578U (zh) 带液压助力的拖拉机离合器操纵机构
CN103851105B (zh) 一种液压式分离系统
CN105156507B (zh) 人工‑智能双模式离合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4025444U (zh) 电控离合装置以及气液组合电控离合装置
CN103453051B (zh) 锁止离合器阀控制系统
CN202391998U (zh) 一种液压式离合器操纵机构
CN103291958B (zh) 三位四通阀以及具有该三位四通阀的制动系统
JPH0262746B2 (zh)
CN203384252U (zh) 气压助力离合泵总成
CN103195840B (zh) 自动离合器系统
CN106032825A (zh) 一种汽车离合器电液自动控制系统
WO2016097327A1 (en) Hydraulic actuation clutch and methods for its operation
CN202971667U (zh) 一种离合器主缸
CN202719045U (zh) 变缸径离合器主泵
CN102390372B (zh) 井下无轨胶轮车液压控制型动力切断装置
CN205118049U (zh) 一种离合器助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509

Address after: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treasure Car Co.,Ltd.

Address before: 102206, Beijing, Shahe Town, Changping District Road, sand Yang

Patentee before: BEIQI FOTON MOTOR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baowo Automobil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treasure Ca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220

Address after: 102206, Beijing, Shahe, Changping District Town, Sha Yang Road, Lao Wan Village North

Patentee after: BEIQI FOTON MOTO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baowo Automobil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7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