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96812U - 电力抢修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抢修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96812U
CN203996812U CN201420364982.8U CN201420364982U CN203996812U CN 203996812 U CN203996812 U CN 203996812U CN 201420364982 U CN201420364982 U CN 201420364982U CN 203996812 U CN203996812 U CN 2039968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lthoid
frame
wheel
tilting rack
ro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6498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清
冯子刚
王旭日
王进良
徐妍妍
胡志远
曹秀静
李晓华
杨锡春
杨传忠
刘林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o Wang Shandong Gaomi Power Supply Co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Original Assignee
Guo Wang Shandong Gaomi Power Supply Co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o Wang Shandong Gaomi Power Supply Co,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filed Critical Guo Wang Shandong Gaomi Power Supply Co
Priority to CN20142036498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968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968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9681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20Controlling water pollution; Waste water treatment
    • Y02A20/204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from oil spills

Landscapes

  • Ship Loading And Unloa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力抢修装置,包括船体,其结构特点是:船体下方设有间隙,船体的装载架前部铰接有与间隙对应且前高后低设置的倾斜架,装载架后部和倾斜架后端之间安装有调节倾斜架倾斜程度的倾斜调整装置,倾斜架前后两端分别安装有上辊和下辊,同侧的上辊和下辊之间传动套装有一根环形传送带,两传送带之间对应连接有横向设置的带间轴,带间轴上转动套装有油毡架,本电力抢修装置既能辅助电力抢修,又能吸油彻底、全面、稳定,“遗漏油”少,脱油彻底、干净,回收效率高、吸油效果好,且操作维护简单,成本低。

Description

电力抢修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抢修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各国工业化快速发展,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无常。近两年来,我国极端气候不断出现,如:在南方雨量较往年同期严重偏少、长期干旱,导致河流断水、断流,而北方却频繁出现多日暴雨天气,使河水、湖水暴涨,导致洪水发生,周边变电站被淹、受损,甚至城市被淹等现象屡见不鲜,给电力抢修带来了极大困难。
对于电力系统而言,极端天气造成的影响一般是:1、变电站被淹影响检查、维护;2、变压器受损、漏油,无法工作,且造成污染;3、供电线路中断、停电,影响居民生活或工厂生产等等。由于北方都没有配备专用的水面电力抢修装置,而汽车又不能在洪水中行进,因此一般都采用人工徒步行进、携带工具设备的方式进行抢修,不但费时费力,抢修效率低下,而且需要大量抢修人员。如果采用橡皮艇等常规船舶进行辅助抢修,虽然可以运送抢修工具设备,但是不能清理水面漏油。在清理水面油污时,一般采用设置油污隔离栅进行隔离、吸油毡吸油和人工捞油的方式进行清洁,不但操作麻烦,而且由于水面不平静,导致隔离效果或收油率低下。
中国专利号为201320185917.4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离心式吸油船,该船是通过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连接传送皮带,使传送皮带沾上油水混合物,并依靠与从动轮配合的传送皮带转向所产生离心力将沾上的油水混合物甩到集油箱内,从而实现油水初步分离和初步收集的作用。这种离心式吸油船具有自动吸油、甩油(收油)的作用,节省了人工,但是具有以下明显不足:1、传送皮带只依靠自身亲油不亲水的特性和将油污压入下方的压力进行吸油,不能全面、彻底吸油,离心式吸油船过后,水面上依然会留下大量油污形成“遗漏油”;2、要达到利用从动轮处转向离心力甩油的目的,从动轮的转速必须很高,也就是传送皮带的转速很高,这样不但降低了吸油效果,形成大量“遗漏油”,还需要大功率发动机,这就必然造成成本很高;3、传送皮带上甩出的油污轨迹是与转向处传送皮带相切的射线,并且这些射线是绕传送皮带转向处从水平面开始依次向上倾斜的射线簇,而能被甩到集油箱中的油污的轨迹只是上述轨迹射线簇中的极小部分,因此,油污不仅仅是被向上甩到集油箱中,更多的油污则被向后甩到船后的水面上形成大量的“遗漏油”,也就是说,该离心式油污清理船的吸油效果一般。
中国专利号为201310542154.9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水面油污清理船,该船是利用吸油辊进行吸油,并利用刮刀将油刮出,并通过流油沟淌到集油槽中,具有自动吸油、储油的功能。但是该船具有以下不足之处:1、因为吸油辊是依靠自身滚动将油污压入水下的自然接触而实现吸油的,因此吸油辊并不能保证将所遇到的油污全部吸附,吸油不彻底,“遗漏油”多,吸油效果及效率较差;2、刮刀在刮蹭吸油辊时,与刮刀相邻的吸油辊一侧(外侧)的油污会沿刮刀流入流油沟,但是吸油辊另一侧(内侧)被挤出的油会沿吸油辊内壁流动并不能被刮刀刮下,从而形成“藏油”或“底油”,也就是说吸油后脱油不彻底,这样不但影响下个吸油行程的吸油效果,而且该部分“藏油”可能沿吸油辊内腔两端流出而形成“遗漏油”;3、在本专利中,流油沟内刮取的油污是依靠自身重力流出流油沟的,但是由于油污都具有粘性,因此刮刀刮出的油污进入流油沟后会粘附在流油沟内壁上;由于流油沟所在的传送带是循环转动的,因此不等流油沟内的油污流出,就会被传送带循环送至吸油辊处再次刮油,显然,刮刀刮油的效果会越来越差,甚至会将流油沟内积聚的油污挤到吸油辊上,这样刮刀从吸油辊刮油就变成了向吸油辊抹油;4、从附图可见,刮刀是间隔排列在传送带上的,因此会出现两种情况,一、如果刮刀或传送带旋转速度较慢,则只有与刮刀对应的吸油辊中的油才能被刮下,而与相邻两刮刀之间传送带对应的吸油辊中的油污则不能被刮出,也就形成了刮油盲区,这样就会再次转到水面上,不但不吸油,还有可能将已吸附的油流入水中,吸油效率和效果大大降低,二、如果刮刀和传送带转速远高于吸油辊转速,快速交替的刮刀可以消除上述盲区,但是这样不但会加大刮刀对吸油辊的磨损,而且流油沟内的油污几乎没有时间流出就被再次与吸油辊刮蹭,也就会产生像吸油辊送油的弊端;5、为了达到较好的刮油效果,势必会增大刮刀与吸油辊的挤压力,这样就必然会增大刮刀对吸油辊的刮擦磨损,需要经常更换吸油辊,不但维护麻烦,而且成本必然升高。
以上两个专利还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没有调整吸油辊或传送皮带高度的功能,这样随着吸油的不断进行,船体总重必然增加,吸油辊或传送皮带浸入水中的部分将更多,这样就不能使吸油辊或传送皮带处于最佳吸油状态,工作状态不稳定,也就是说吸油效果会越来越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既能辅助电力抢修,又能吸油彻底、全面、稳定,“遗漏油”少,脱油彻底、干净,回收效率高、吸油效果好,且操作维护简单,本身成本及维护使用成本较低的电力抢修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电力抢修装置包括船体,其结构特点是:船体下方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水舱,两水舱之间形成间隙,船体上设有能承载电力抢修设备和工具的装载架,装载架前部铰接有与间隙对应且前高后低设置的倾斜架,装载架后部和倾斜架后端之间安装有调节倾斜架倾斜程度的倾斜调整装置,倾斜架前后两端分别安装有平行设置的上轴和下轴,上轴上转动套装有上辊,上辊两端分别转动安装有一个上驱动轮,倾斜架上安装有驱动上驱动轮转动的总驱动装置和驱动上辊转动的上驱动装置,下轴上转动套装有下辊,倾斜架上安装有驱动下辊转动的下驱动装置,下辊两端分别转动套装有一个下传动轮,同侧的上驱动轮和下传动轮之间传动套装有一根环形传送带,两传送带之间对应连接有横向设置的带间轴,带间轴上转动套装有油毡架,油毡架上安装有油毡,油毡架端部安装有油毡轮,上辊和下辊上分别安装有与油毡轮传动配合的辊齿轮,倾斜架上部安装有与上辊对应的集油罩,船体上设有与集油罩对应的油箱。
本电力抢修装置是通过支撑式双转结构来实现既能辅助电力抢修,又能吸油彻底、全面、稳定,“遗漏油”少,吸油效率高、吸油效果好,且操作维护简单,本身成本及维护使用成本较低的。
支撑式双转结构主要安装在船体上的装载架和设置在装载架上的公转结构和自转结构。装载架可以装载电力抢修设备和工具,如登高工具、电缆、变电站的各种电力替换部件、检查及维修工具等等。这样,在电力抢修时,不但可以快速运送设备工具及人员,保证了及时到达抢修现场,而且漂浮在水面上的船体及装载架也为维修人员提供了登高工具,无须爬杆即可快速登高和抢修,大大提高了抢修效率。公转结构包括铰接在船体装载架上的倾斜架,倾斜架呈长方形框状。倾斜架是双转结构的安装载体,为其提供支撑力。为方便叙述,将船头方向,也就是船体前进方向定义为前,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船尾方向定义为后,将船体前后方向定义为纵(向),将船体左右方向定义为横(向)。倾斜架设置在船体两个水舱之间的间隙内,倾斜架前端较高后端较低地倾斜设置,因此,倾斜架前(端)也可以称为高(端)或上(端),倾斜架后(端)也可以称之为矮(端)或下(端)。倾斜架前端通过横向延伸的铰轴铰接在装载架前部,倾斜架后端通过倾斜调整装置安装在装载架后部,因此通过操作倾斜调整装置可以调节倾斜架的倾斜程度。倾斜调整装置的主要作用,是随着吸油的不断进行,船体和吸出的油污重量不断增加,船体及倾斜架浸入水中的部分也更多,而倾斜调整装置可以倾斜架更加趋于水平,这样使倾斜架下部始终处于油水接触面附近,也就能保证最佳的吸油状态。
倾斜架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横向延伸的上轴和下轴,上轴和下轴平行设置。上轴上转动安装有上辊,上辊两端分别转动安装有一个上驱动轮,上驱动轮、上辊和上轴同轴设置。同样的,下轴上转动安装有下辊,下辊两端分别转动安装有一个下传动轮,下传动轮、下辊和下轴同轴设置。同侧的上驱动轮和下传动轮之间套装有一根环形传送带,因此,上驱动轮、下传动轮和传送带就构成了同向转动配合关系,这样在倾斜架中就设置有两根左右间隔设置的传送带。两传送带之间均匀连接有多根带间轴,带间轴一端与左侧的传送带连接,另一端与右侧的传送带连接,带间轴横向延伸设置。这样就相当于在上辊和下辊之间围绕了一圈由两根传送带连接的“带间轴链”或简称“轴链”,且该“轴链”的转动是由上驱动轮或下传动轮驱动的。在本电力抢修装置中,倾斜架上安装有与上驱动轮传动配合的总驱动装置,当总驱动装置工作时将通过上驱动轮驱动整个“轴链”转动。
带间轴上转动套装有油毡架,油毡架可以绕带间轴转动。油毡架上安装有油毡,油毡由亲油不亲水的材料制成,以提高吸油效果,油毡又称吸油毡,是市场上销售的现成产品,属于公知技术,在此不再细述。这样,油毡既可以在“轴链”的支撑下绕上辊和下辊公转,也可以在带间轴的支撑下绕带间轴自转。油毡架两端固设有油毡轮,油毡轮、油毡架和带间轴同轴设置,油毡的自转是通过油毡轮驱动的。在本电力抢修装置中,上辊和下辊上分别固设有与油毡轮传动配合的辊齿轮,因此油毡的自转由上辊和下辊的转动控制。上辊外端同轴固设有上辊轮,倾斜架上安装有驱动上辊轮转动的上驱动装置。下辊外端同轴固设有下辊轮,倾斜架上安装有驱动下辊轮转动的下驱动装置。因此,通过使上驱动装置工作就可以驱动前部的油毡自转,通过使下驱动装置工作就可以驱动后部的油毡自转。
为方便叙述,将整个传动带上按环形分布的带间轴或油毡分为四个部分,即与上驱动轮对应的部分称为前部、与下传动轮对应的部分称为后部、将剩余部分在上方的一列称为上部在下方的一列称为下部。因为倾斜架是倾斜设置的,因此在清理油污时,只有后部的部分带间轴或油毡位于水面处,其余带间轴或油毡皆位于水面上方。这样设置是因为后部的油毡可以在下驱动装置驱动下进行自转,从而使油毡和油污充分接触,保障了油毡对油污的全面吸附,吸油非常彻底,大大减少了“遗漏油”的数量。当后部的油毡通过自转全面吸附油污后,将由总驱动装置通过上驱动轮沿传送带由后部向下部移动或过渡,而上部的油毡则补充到后部继续进行自转吸油。当吸满油污的油毡由下部移动到前部时,上驱动装置将通过上辊驱动油毡轮高速转动,也就是驱动油毡高速转动,此时油毡上的油污将在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从油毡上分离(甩)出来,脱油也非常彻底。
倾斜架上安装有与上辊对应的集油罩,集油罩包罩在由上辊、带间轴和油毡等构成的整个装置外部,因此当前部的油污被甩出来后只能附着在集油罩内壁上和上辊外壁上,并沿集油罩内壁和上辊外壁逐渐下流。集油罩下方设置有油箱,从集油罩和上辊滑落的油污也全部落入油箱内,这样一个吸油、收油(甩油)的过程就结束了。被高速旋转后的前部油毡几乎与油污彻底分离,相当于被“甩干”或“清零”,也就是说,所吸附的油污几乎全部回收到油箱中,吸油率高,吸油效果好。被甩干的油毡将沿传送带由前部经上部回到后部再次进行自转以全面吸油,循环往复,直至停机为止。
简而言之,本电力抢修装置具有一个公转机构和两个自转机构,下方(后方)的自转机构实现“彻底吸油”,上方(前方)的自转机构实现“彻底脱油”,而公转机构则保证“彻底吸油”和“彻底脱油”循环往复地进行。本电力抢修装置只需启动总驱动装置、上驱动装置和下驱动装置,即可驾船收油,凡船体经过的地方,漏油都能被收集,操作简单,成本较低。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倾斜调整装置包括通过横向铰轴铰接在装载架后部的横摆杆,横摆杆中部固设有螺套,螺套内螺接有螺杆,螺杆上端固设有手轮,螺杆下端固设有下端开口的转向套,转向套内转动插装有传动杆,传动杆上端固设有只能与转向套内腔转动配合的转盘,传动杆下端通过与横向铰轴平行的铰轴与倾斜架后端铰接在一起,倾斜架后端与装载架后端之间还安装有支撑弹簧。
本倾斜调整装置在整体上主要包括轴向进给机构、周向滑动机构、上倾斜机构和下倾斜机构组成。其中,轴向进给机构主要包括固设在横摆杆上的螺套和螺接在螺套中的螺杆,螺杆上端固设手轮,螺杆下端通过转向套、传动杆与倾斜架后部连接。当驱动手轮转动时,螺杆在相对螺套转动的同时,也会完成轴向进给,这样就能起到调整倾斜架后部和装载架后部间距的作用,也就是调整倾斜架和装载架之间夹角的作用。轴向滑动机构主要包括下端开口的转向套,转向套内腔与传动杆同轴插装配合,传动杆上端(内端)固设有转盘。转盘具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作用防止传动杆上端从转向套内腔中滑脱,也就是其限位作用,另一个作用是使转向套和传动杆顺畅转动、同轴转动。因为转向套与螺杆下端同轴固接,传动杆下端与倾斜架后部连接,所以当螺杆相对螺套转动时,螺杆只能在轴向上驱动传动杆轴向移动,也就是驱动倾斜架绕其前部铰轴摆动,而不能驱动传动杆或倾斜架摆动。简言之,就是起到了调向或换向作用。上倾斜结构包括通过横向铰轴铰接在装载架后部的横摆杆,这样,横摆杆就可以绕横向铰轴摆动或转动。下倾斜机构主要包括通过与横向铰轴平行的铰轴铰接在一起的倾斜架后部和传动杆下部,为方便叙述,将该铰轴称为后铰轴,将倾斜架前部与装载架铰接的铰轴称为前铰轴。这样,传动杆就可以绕后铰轴相对倾斜架前后摆动。因为螺杆上部相对装载架后部在前后方向上是固定的,而传动杆下部相对倾斜架后部也是固定的,所以仅仅依靠上述轴向进给机构和周向滑动机构根本无法实现调整倾斜架后部和装载架后部间距的作用,必须再通过上倾斜机构使螺杆在前后方向上能够摆动、通过下倾斜机构使传动杆在前后方向上能够摆动,才能实现调整倾斜架后部和装载架后部间距,也就是调整倾斜架倾斜程度的作用。倾斜架后部和装载架后部之间还安装有支撑弹簧,支撑弹簧主要用于消除上述各部件的轴向传动间隙,避免受风浪影响在轴向上振动,保证了整体可靠性,降低了噪声。通过操作倾斜调整装置,可以调整倾斜架的倾斜程度,也就是调整倾斜架后部与水面的距离,也就是使后部带间轴或油毡始终处于水面处,达到最好的吸油状态,以保证“彻底吸油”。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总驱动装置包括安装在倾斜架前端的总轴,总轴两端分别安装有传动轮,上驱动轮外端固设有与传动轮啮合的配合轮,倾斜架上安装有驱动总轴的总电机。
本总驱动装置首先将动力由总电机传送到总轴上,然后由总轴两端的传动轮分别驱动上辊两端的两个配合轮,这样就实现了用一个电机同步驱动两条传送带的功能,从结构上保证了各带间轴及其上油毡架和油毡的可靠运行。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上驱动装置包括固设在上辊外端的上辊轮,倾斜架上安装有上电机,上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有与上辊轮啮合的上高速轮。
上电机在倾斜架的支撑下驱动上高速轮转动,上高速轮又驱动上辊外端的上辊轮高速转动,这样与上辊轮同轴的辊齿轮必然高速转动,辊齿轮最后驱动进入前部的油毡轮高速转动,以实现“彻底脱油”。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下驱动装置包括固设在下辊外端的下辊轮,倾斜架上安装有下电机,下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有与下辊轮啮合的下高速轮。
下电机在倾斜架的支撑下驱动下高速轮转动,下高速轮又驱动下辊外端的下辊轮匀速转动,这样与下辊轮同轴的辊齿轮必然匀速转动,辊齿轮最后驱动进入后部的油毡轮匀速转动,以实现“彻底吸油”。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油毡架包括通过轴承转动套装在带间轴上的架筒,架筒上设有至少两列通过螺栓锁紧的压紧板,架筒外周固设有与压紧板配合的筒架,油毡内边侧缠绕在架筒上并由压紧板固定,油毡外边侧固定在筒架上。
架筒外周上设有至少两个筒架,这样就为油毡提供了伸展安装的载体。油毡内边侧缠绕在架筒上,并由压紧板固定,油毡外边侧固定安装在筒架上,因此每个油毡就像以带间轴为中心由筒架支撑的“叶片”,而油毡、筒架和架筒则构成了转动安装在带间轴上的“叶轮”。当辊齿轮驱动架筒两端的油毡轮转动时,“叶轮”也必然随之同步转动,“叶轮”上的“叶片”也就会轮番拨动油水混合液面,这样油水混合液就会被“叶片”轮流捞起。因为油毡是由亲油不亲水的透水材料构成,具有滤水、存油特性,因此可以快速将水滴漏出而将油滴保存住,这样就起到了“彻底吸油”的作用。
作为改进,同一油毡架上的油毡绕架筒在径向上呈螺旋状设置,且旋向相同,相邻油毡的外边侧之间形成楔形间隙,下辊驱动油毡架转动时楔形间隙为迎水或迎油设置,上辊驱动油毡架转动的方向与下辊驱动油毡架转动的方向相反,且油毡架被上辊驱动的转速远高于被下辊驱动的转速。
将油毡绕架筒同向螺旋设置后,可以使相邻油毡外边侧之间形成了楔形间隙,为暂时存储油水混合液提供了空间。因为下辊驱动油毡架转动时油毡架上的楔形间隙就像风扇叶片的迎风面一样是迎水设置或迎油设置的,所以后部的油毡在转动时可以把油水混合液“舀”入楔形间隙中,并依靠油毡自身的滤水特性将水液漏出而利用油毡存油特性将油液保存住,也就是“彻底吸油”。当后部的油毡被传送带传送到前部时,由于上辊驱动油毡架转动的转动方向与下辊驱动油毡架转动的方向相反,也就是楔形间隙成了背油(背风)设置,因此可以轻易将吸附的油液甩出来。又因为油毡架被上辊驱动的转速远高于被下辊驱动的转速,因此吸附在油毡中的油液可以被彻底甩出,也就是“彻底脱油”。
作为一种优选实现方式,船体沿由下传动轮向上驱动轮方向的水平方向移动,上驱动轮和下传动轮下方的传送带由下向上传送。
将船体的前进方向设置成沿由下传动轮向上驱动轮方向的水平方向移动,可以依靠两水舱之间的间隙和倾斜架的倾斜面对油水混合液液面的波动进行压制,避免液面波动过大,有助于顺利、稳定收集漏油。上驱动轮和下传动轮下方的传送带设置成由下向上传送,就是将吸满油的油毡设置在下部,甩干的油毡设置在上部,这样可以使下部的油毡在上移过程中能够接到从上辊或集油罩遗漏的油液,保证了吸附的油液不能回流到水面上,也就提高了油液回收率。
作为改进,间隙呈前部较宽后部较窄的楔形。
将两水舱之间的间隙设置成前宽后窄的楔形,有助于收集水面上的油液,提高了油液回收效率。
作为进一步改进,两水舱前部上方设有前高后低倾斜设置的防浪板。
在两水舱前部之间设置倾斜的防浪板,将与水面、两水舱内壁一起构成一个漏斗状间隙,可以在对起伏较大的波浪进行压制,也就提高了在有风浪水面上回收漏油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电力抢修装置结构合理,既能辅助电力抢修,又能吸油彻底、全面、稳定,“遗漏油”少,脱油彻底、干净,回收效率高、吸油效果好,且操作维护简单,本身成本及维护使用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船体、装载架、倾斜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半剖透视图;
图3为上辊和下辊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为辊齿轮和油毡轮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5为油毡架和带间轴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6为油毡架和油毡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7为转向套和转盘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该电力抢修装置包括船体1,船体1下方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水舱2,两水舱2之间形成间隙3。船体1上安装有装载架4,装载架4可以装载电力抢修设备和工具,如登高工具、电缆、变电站的各种电力替换部件、检查及维修工具等等。这样,在电力抢修时,不但可以快速运送设备工具及人员,保证了及时到达抢修现场,而且漂浮在水面上的船体及装载架也为维修人员提供了登高工具,无须爬杆即可快速登高和抢修,大大提高了抢修效率。
装载架4前部铰接有与间隙3对应且前高后低设置的倾斜架5,倾斜架5上安装有公转结构和自转结构。公转结构包括铰接在船体装载架上的倾斜架,倾斜架呈长方形框状。倾斜架是公转结构和自转结构的安装载体,为其提供支撑力。为方便叙述,将船头方向,也就是船体前进方向定义为前,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船尾方向定义为后,将船体前后方向定义为纵(向),将船体左右方向定义为横(向)。倾斜架设置在船体两个水舱之间的间隙内,倾斜架前端较高后端较低地倾斜设置,因此,倾斜架前(端)也可以称为高(端)或上(端),倾斜架后(端)也可以称之为矮(端)或下(端)。倾斜架前端通过横向延伸的铰轴铰接在装载架前部,倾斜架后端通过倾斜调整装置安装在装载架后部,因此通过操作倾斜调整装置可以调节倾斜架的倾斜程度。倾斜调整装置的主要作用,是随着吸油的不断进行,船体和吸出的油污重量不断增加,船体及倾斜架浸入水中的部分也更多,而倾斜调整装置可以倾斜架更加趋于水平,这样使倾斜架下部始终处于油水接触面附近,也就能保证最佳的吸油状态。
倾斜架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横向延伸的上轴6和下轴7,上轴和下轴平行设置。上轴上转动安装有上辊8,上辊两端分别转动安装有一个上驱动轮9,上驱动轮、上辊和上轴同轴设置。同样的,下轴上转动安装有下辊10,下辊两端分别转动安装有一个下传动轮11,下传动轮、下辊和下轴同轴设置。同侧的上驱动轮和下传动轮之间套装有一根环形传送带12,因此,上驱动轮、下传动轮和传送带就构成了同向转动配合关系,这样在倾斜架中就设置有两根左右间隔设置的传送带。两传送带之间均匀连接有多根带间轴13,带间轴一端与左侧的传送带连接,另一端与右侧的传送带连接,带间轴横向延伸设置。这样就相当于在上辊和下辊之间围绕了一圈由两根传送带连接的“带间轴链”或简称“轴链”,且该“轴链”的转动是由上驱动轮或下传动轮驱动的。在本电力抢修装置中,倾斜架上安装有与上驱动轮传动配合的总驱动装置,当总驱动装置工作时将通过上驱动轮驱动整个“轴链”转动。
带间轴上转动套装有油毡架14,油毡架可以绕带间轴转动。油毡架上安装有油毡15,油毡由亲油不亲水的材料制成,以提高吸油效果,油毡又称吸油毡,是市场上销售的现成产品,属于公知技术,在此不再细述。这样,油毡既可以在“轴链”的支撑下绕上辊和下辊公转,也可以在带间轴的支撑下绕带间轴自转。油毡架两端固设有油毡轮16,油毡轮、油毡架和带间轴同轴设置,油毡的自转是通过油毡轮驱动的。在本电力抢修装置中,上辊和下辊上分别固设有与油毡轮传动配合的辊齿轮17,因此油毡的自转由上辊和下辊的转动控制。上辊外端同轴固设有上辊轮,倾斜架上安装有驱动上辊轮转动的上驱动装置。下辊外端同轴固设有下辊轮,倾斜架上安装有驱动下辊轮转动的下驱动装置。因此,通过使上驱动装置工作就可以驱动前部的油毡自转,通过使下驱动装置工作就可以驱动后部的油毡自转。
为方便叙述,将整个传动带上按环形分布的带间轴或油毡分为四个部分,即与上驱动轮对应的部分称为前部、与下传动轮对应的部分称为后部、将剩余部分在上方的一列称为上部在下方的一列称为下部。因为倾斜架是倾斜设置的,因此在清理油污时,只有后部的部分带间轴或油毡位于水面处,其余带间轴或油毡皆位于水面上方。这样设置是因为后部的油毡可以在下驱动装置驱动下进行自转,从而使油毡和油污充分接触,保障了油毡对油污的全面吸附,吸油非常彻底,大大减少了“遗漏油”的数量。当后部的油毡通过自转全面吸附油污后,将由总驱动装置通过上驱动轮沿传送带由后部向下部移动或过渡,而上部的油毡则补充到后部继续进行自转吸油。当吸满油污的油毡由下部移动到前部时,上驱动装置将通过上辊驱动油毡轮高速转动,也就是驱动油毡高速转动,此时油毡上的油污将在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从油毡上分离(甩)出来,脱油也非常彻底。
倾斜架上安装有与上辊对应的集油罩18,集油罩包罩在由上辊、带间轴和油毡等构成的整个装置外部,因此当前部的油污被甩出来后只能附着在集油罩内壁上和上辊外壁上,并沿集油罩内壁和上辊外壁逐渐下流。集油罩下方设置有油箱19,从集油罩和上辊滑落的油污也全部落入油箱内,这样一个吸油、收油(甩油)的过程就结束了。被高速旋转后的前部油毡几乎与油污彻底分离,相当于被“甩干”或“清零”,也就是说,所吸附的油污几乎全部回收到油箱中,吸油率高,吸油效果好。被甩干的油毡将沿传送带由前部经上部回到后部再次进行自转以全面吸油,循环往复,直至停机为止。
简而言之,本电力抢修装置具有一个公转机构和两个自转机构,下方(后方)的自转机构实现“彻底吸油”,上方(前方)的自转机构实现“彻底脱油”,而公转机构则保证“彻底吸油”和“彻底脱油”循环往复地进行。本电力抢修装置只需启动总驱动装置、上驱动装置和下驱动装置,即可驾船收油,凡船体经过的地方,漏油都能被收集,操作简单,成本较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倾斜调整装置包括通过横向铰轴20铰接在装载架后部的横摆杆21,横摆杆中部固设有螺套22,螺套内螺接有螺杆23,螺杆上端固设有手轮27,螺杆下端固设有下端开口的转向套24,转向套内转动插装有传动杆25,传动杆上端固设有只能与转向套内腔转动配合的转盘26,传动杆下端通过与横向铰轴平行的铰轴与倾斜架后端铰接在一起,倾斜架后端与装载架后端之间还安装有支撑弹簧28。
本倾斜调整装置在整体上主要包括轴向进给机构、周向滑动机构、上倾斜机构和下倾斜机构组成。其中,轴向进给机构主要包括固设在横摆杆上的螺套和螺接在螺套中的螺杆,螺杆上端固设手轮,螺杆下端通过转向套、传动杆与倾斜架后部连接。当驱动手轮转动时,螺杆在相对螺套转动的同时,也会完成轴向进给,这样就能起到调整倾斜架后部和装载架后部间距的作用,也就是调整倾斜架和装载架之间夹角的作用。轴向滑动机构主要包括下端开口的转向套,转向套内腔与传动杆同轴插装配合,传动杆上端(内端)固设有转盘。转盘具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作用防止传动杆上端从转向套内腔中滑脱,也就是其限位作用,另一个作用是使转向套和传动杆顺畅转动、同轴转动。因为转向套与螺杆下端同轴固接,传动杆下端与倾斜架后部连接,所以当螺杆相对螺套转动时,螺杆只能在轴向上驱动传动杆轴向移动,也就是驱动倾斜架绕其前部铰轴摆动,而不能驱动传动杆或倾斜架摆动。简言之,就是起到了调向或换向作用。上倾斜结构包括通过横向铰轴铰接在装载架后部的横摆杆,这样,横摆杆就可以绕横向铰轴摆动或转动。下倾斜机构主要包括通过与横向铰轴平行的铰轴铰接在一起的倾斜架后部和传动杆下部,为方便叙述,将该铰轴称为后铰轴,将倾斜架前部与装载架铰接的铰轴称为前铰轴。这样,传动杆就可以绕后铰轴相对倾斜架前后摆动。因为螺杆上部相对装载架后部在前后方向上是固定的,而传动杆下部相对倾斜架后部也是固定的,所以仅仅依靠上述轴向进给机构和周向滑动机构根本无法实现调整倾斜架后部和装载架后部间距的作用,必须再通过上倾斜机构使螺杆在前后方向上能够摆动、通过下倾斜机构使传动杆在前后方向上能够摆动,才能实现调整倾斜架后部和装载架后部间距,也就是调整倾斜架倾斜程度的作用。倾斜架后部和装载架后部之间还安装有支撑弹簧,支撑弹簧主要用于消除上述各部件的轴向传动间隙,避免受风浪影响在轴向上振动,保证了整体可靠性,降低了噪声。通过操作倾斜调整装置,可以调整倾斜架的倾斜程度,也就是调整倾斜架后部与水面的距离,也就是使后部带间轴或油毡始终处于水面处,达到最好的吸油状态,以保证“彻底吸油”。
所述总驱动装置包括安装在倾斜架前端的总轴29,总轴两端分别安装有传动轮30,上驱动轮外端固设有与传动轮啮合的配合轮31,倾斜架上安装有驱动总轴的总电机32。该总驱动装置首先将动力由总电机传送到总轴上,然后由总轴两端的传动轮分别驱动上辊两端的两个配合轮,这样就实现了用一个电机同步驱动两条传送带的功能,从结构上保证了各带间轴及其上油毡架和油毡的可靠运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驱动装置包括固设在上辊外端的上辊轮33,倾斜架上安装有上电机34,上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有与上辊轮啮合的上高速轮35。上电机在倾斜架的支撑下驱动上高速轮转动,上高速轮又驱动上辊外端的上辊轮高速转动,这样与上辊轮同轴的辊齿轮必然高速转动,辊齿轮最后驱动进入前部的油毡轮高速转动,以实现“彻底脱油”。
所述下驱动装置包括固设在下辊外端的下辊轮36,倾斜架上安装有下电机37,下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有与下辊轮啮合的下高速轮38。下电机在倾斜架的支撑下驱动下高速轮转动,下高速轮又驱动下辊外端的下辊轮匀速转动,这样与下辊轮同轴的辊齿轮必然匀速转动,辊齿轮最后驱动进入后部的油毡轮匀速转动,以实现“彻底吸油”。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油毡架包括通过轴承转动套装在带间轴上的架筒39,架筒上设有至少两列通过螺栓锁紧的压紧板40,架筒外周固设有与压紧板配合的筒架41,油毡内边侧缠绕在架筒上并由压紧板固定,油毡外边侧固定在筒架上。
架筒外周上设有至少两个筒架,这样就为油毡提供了伸展安装的载体。油毡内边侧缠绕在架筒上,并由压紧板固定,油毡外边侧固定安装在筒架上,因此每个油毡就像以带间轴为中心由筒架支撑的“叶片”,而油毡、筒架和架筒则构成了转动安装在带间轴上的“叶轮”。当辊齿轮驱动架筒两端的油毡轮转动时,“叶轮”也必然随之同步转动,“叶轮”上的“叶片”也就会轮番拨动油水混合液面,这样油水混合液就会被“叶片”轮流捞起。因为油毡是由亲油不亲水的透水材料构成,具有滤水、存油特性,因此可以快速将水滴漏出而将油滴保存住,这样就起到了“彻底吸油”的作用。
同一油毡架上的油毡绕架筒在径向上呈螺旋状设置,且旋向相同,相邻油毡的外边侧之间形成楔形间隙42,下辊驱动油毡架转动时楔形间隙为迎水或迎油设置,上辊驱动油毡架转动的方向与下辊驱动油毡架转动的方向相反,且油毡架被上辊驱动的转速远高于被下辊驱动的转速。
将油毡绕架筒同向螺旋设置后,可以使相邻油毡外边侧之间形成了楔形间隙,为暂时存储油水混合液提供了空间。因为下辊驱动油毡架转动时油毡架上的楔形间隙就像风扇叶片的迎风面一样是迎水设置或迎油设置的,所以后部的油毡在转动时可以把油水混合液“舀”入楔形间隙中,并依靠油毡自身的滤水特性将水液漏出而利用油毡存油特性将油液保存住,也就是“彻底吸油”。当后部的油毡被传送带传送到前部时,由于上辊驱动油毡架转动的转动方向与下辊驱动油毡架转动的方向相反,也就是楔形间隙成了背油(背风)设置,因此可以轻易将吸附的油液甩出来。又因为油毡架被上辊驱动的转速远高于被下辊驱动的转速,因此吸附在油毡中的油液可以被彻底甩出,也就是“彻底脱油”。
船体沿由下传动轮向上驱动轮方向的水平方向移动,上驱动轮和下传动轮下方的传送带由下向上传送。将船体的前进方向设置成沿由下传动轮向上驱动轮方向的水平方向移动,可以依靠两水舱之间的间隙和倾斜架的倾斜面对油水混合液液面的波动进行压制,避免液面波动过大,有助于顺利、稳定收集漏油。上驱动轮和下传动轮下方的传送带设置成由下向上传送,就是将吸满油的油毡设置在下部,甩干的油毡设置在上部,这样可以使下部的油毡在上移过程中能够接到从上辊或集油罩遗漏的油液,保证了吸附的油液不能回流到水面上,也就提高了油液回收率。
在本实施例中,间隙呈前部较宽后部较窄的楔形。将两水舱之间的间隙设置成前宽后窄的楔形,有助于收集水面上的油液,提高了油液回收效率。
两水舱前部上方设有前高后低倾斜设置的防浪板43。在两水舱前部之间设置倾斜的防浪板,将与水面、两水舱内壁一起构成一个漏斗状间隙,可以在对起伏较大的波浪进行压制,也就提高了在有风浪水面上回收漏油的能力。

Claims (10)

1.一种电力抢修装置,包括船体(1),其特征是:船体(1)下方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水舱(2),两水舱(2)之间形成间隙(3),船体(1)上设有能承载电力抢修设备和工具的装载架(4),装载架(4)前部铰接有与间隙(3)对应且前高后低设置的倾斜架(5),装载架(4)后部和倾斜架(5)后端之间安装有调节倾斜架(5)倾斜程度的倾斜调整装置,倾斜架(5)前后两端分别安装有平行设置的上轴(6)和下轴(7),上轴(6)上转动套装有上辊(8),上辊(8)两端分别转动安装有一个上驱动轮(9),倾斜架(5)上安装有驱动上驱动轮(9)转动的总驱动装置和驱动上辊(8)转动的上驱动装置,下轴(7)上转动套装有下辊(10),倾斜架(5)上安装有驱动下辊(10)转动的下驱动装置,下辊(10)两端分别转动套装有一个下传动轮(11),同侧的上驱动轮(9)和下传动轮(11)之间传动套装有一根环形传送带(12),两传送带(12)之间对应连接有横向设置的带间轴(13),带间轴(13)上转动套装有油毡架(14),油毡架(14)上安装有油毡(15),油毡架(14)端部安装有油毡轮(16),上辊(8)和下辊(10)上分别安装有与油毡轮(16)传动配合的辊齿轮(17),倾斜架(5)上部安装有与上辊(8)对应的集油罩(18),船体(1)上设有与集油罩(18)对应的油箱(1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抢修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倾斜调整装置包括通过横向铰轴(20)铰接在装载架(4)后部的横摆杆(21),横摆杆(21)中部固设有螺套(22),螺套(22)内螺接有螺杆(23),螺杆(23)上端固设有手轮(27),螺杆(23)下端固设有下端开口的转向套(24),转向套(24)内转动插装有传动杆(25),传动杆(25)上端固设有只能与转向套(24)内腔转动配合的转盘(26),传动杆(25)下端通过与横向铰轴(20)平行的铰轴与倾斜架(5)后端铰接在一起,倾斜架(5)后端与装载架(4)后端之间还安装有支撑弹簧(28)。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抢修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总驱动装置包括安装在倾斜架(5)前端的总轴(29),总轴(29)两端分别安装有传动轮(30),上驱动轮(9)外端固设有与传动轮(30)啮合的配合轮(31),倾斜架(5)上安装有驱动总轴(29)的总电机(3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抢修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上驱动装置包括固设在上辊(8)外端的上辊轮(33),倾斜架(5)上安装有上电机(34),上电机(34)的输出轴上安装有与上辊轮(33)啮合的上高速轮(35)。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力抢修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下驱动装置包括固设在下辊(10)外端的下辊轮(36),倾斜架(5)上安装有下电机(37),下电机(37)的输出轴上安装有与下辊轮(36)啮合的下高速轮(38)。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抢修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油毡架(14)包括通过轴承转动套装在带间轴(13)上的架筒(39),架筒(39)上设有至少两列通过螺栓锁紧的压紧板(40),架筒(39)外周固设有与压紧板(40)配合的筒架(41),油毡(15)内边侧缠绕在架筒(39)上并由压紧板(40)固定,油毡(15)外边侧固定在筒架(41)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抢修装置,其特征是:同一油毡架(14)上的油毡(15)绕架筒(39)在径向上呈螺旋状设置,且旋向相同,相邻油毡(15)的外边侧之间形成楔形间隙(42),下辊(10)驱动油毡架(14)转动时楔形间隙(42)为迎水或迎油设置,上辊(8)驱动油毡架(14)转动的方向与下辊(10)驱动油毡架(14)转动的方向相反,且油毡架(14)被上辊(8)驱动的转速远高于被下辊(8)驱动的转速。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力抢修装置,其特征是:船体(1)沿由下传动轮(11)向上驱动轮(9)方向的水平方向移动,上驱动轮(9)和下传动轮(11)下方的传送带(12)由下向上传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力抢修装置,其特征是:间隙(3)呈前部较宽后部较窄的楔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力抢修装置,其特征是:两水舱(2)前部上方设有前高后低倾斜设置的防浪板(43)。
CN201420364982.8U 2014-07-03 2014-07-03 电力抢修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968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64982.8U CN203996812U (zh) 2014-07-03 2014-07-03 电力抢修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64982.8U CN203996812U (zh) 2014-07-03 2014-07-03 电力抢修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96812U true CN203996812U (zh) 2014-12-10

Family

ID=52036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64982.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96812U (zh) 2014-07-03 2014-07-03 电力抢修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9681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14072A (zh) * 2014-07-03 2016-02-10 钮振伟 电力抢修装置
CN112715141A (zh) * 2020-12-30 2021-04-30 海安科大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下卷绕收集机器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14072A (zh) * 2014-07-03 2016-02-10 钮振伟 电力抢修装置
CN112715141A (zh) * 2020-12-30 2021-04-30 海安科大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下卷绕收集机器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570322Y (zh) 多功能路面、场地清冰雪清扫车
CN102303690A (zh) 一种用于小河道收集作业的全自动清漂船
CN203996814U (zh) 变压器漏油清理装置
CN205995567U (zh) 水上漂浮物粗破碎装置
CN107419771A (zh) 一种雨水收集用过滤设备
CN203996812U (zh) 电力抢修装置
CN113481948A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上下游河道拦污格栅清洁机构
CN106245701A (zh) 一种码头用淤泥清理装置
CN205975543U (zh) 水上轻质漂浮物收集装置
CN205168826U (zh) 一种清油船
CN205168825U (zh) 自动除油船
CN105314072A (zh) 电力抢修装置
CN110409392A (zh) 一种自动式河道漂浮污物清理装置
CN105314073A (zh) 油污清理船
CN211393947U (zh) 便于刮油的隔油池
CN204078024U (zh) 油污清理船
CN204871499U (zh) 水利除油专用船
CN202624596U (zh) 水面漂浮垃圾自动捕集船
CN206784346U (zh) 一种市政工程用的河道打捞器
CN201231850Y (zh) 一种用于清除自然水面漂浮物的装置
CN206521025U (zh) 一种收粮车的清扫装置
CN109056886A (zh) 一种用于绿色建筑的集水装置
CN114457771A (zh) 一种环保式污水垃圾处理工艺
CN213267789U (zh) 一种河道污水治理装置
CN203996813U (zh) 变电站维护辅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Termination date: 2015070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