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87510U - 自动蒸饭器 - Google Patents

自动蒸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87510U
CN203987510U CN201420504017.6U CN201420504017U CN203987510U CN 203987510 U CN203987510 U CN 203987510U CN 201420504017 U CN201420504017 U CN 201420504017U CN 203987510 U CN203987510 U CN 2039875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d
shell
steamer
annular groove
interior p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0401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维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50401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875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875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8751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介绍了一种自动蒸饭器,它包括盖子和外壳,在外壳内放置有一个内锅,在内锅的底部与外壳的内侧底面之间安装有升降装置,升降装置的控制端设于外壳上;所述内锅的上沿高于外壳的顶端,在盖子上设有与内锅顶部边沿相匹配的环形凹槽,在环形凹槽内布设有密封圈,在密封圈与环形凹槽上顶面之间还设有伸缩机构,伸缩机构的两端分别与密封圈和环形凹槽的上顶面抵紧;在盖子上还连接有一个蒸锅,蒸锅的底部悬空在内锅的空腔中,在蒸锅上还设有漏水孔。本实用新型的蒸饭器结构更加简化,操控也更加简便,密封性较好,既保障了米饭的质量,也有利于减少蒸饭的时间,提高了设备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自动蒸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电设备,尤其是一种自动蒸饭器,属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饭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非常普及,是人们做饭的重要帮手。现目前的电饭煲在煮饭时,是将米和水混合在一起,先加热水,通过水和米之间的热传导使得米被煮熟,然后将水加热后变为蒸汽排出,最终得到松软合适的米饭。但是,这种方式煮熟的米饭,存在口感较差的缺陷,原因就在于它是将米浸泡在水中,由于米被浸泡后容易发胀,从而导致口感较差。为解决传统电饭煲煮的米饭口感较差的问题,申请人提供了公开号为CN201987285U的一种“全自动蒸饭煲”,它是将蒸饭煲分为上煲体、下煲体和面盖三个部分,在下煲体内放置盛水锅,在上煲体内安装升降机构,煮饭时在上煲体上放置蒸锅,通过升降机构来实现水和米的分离,利用水蒸气的高温来蒸熟米饭,这样得到的米饭相对于浸泡后煮熟的米饭而言,更加松软,口感也更好。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申请人在生产和使用中发现,原有的设计存在一些制造难度,并且使用也不是很方便,例如:原有的设计必须采用三层式的外壳结构,即上煲体、下煲体和面盖,这种结构在生产时很难保证每层之间的密封性,特别是时间使用久了后难免会有漏气的情况发生,而且三层的结构形式在制造时对工艺要求也较高,容易造成不匹配;同时,由于上煲体和下煲体是分离式结构,因此它们各自的夹层空间都相对较小,在安装升降机构以及布线时,操作难度较大,这样进一步的导致了生产工艺增大,生产成本增加,并且也不能给使用者带来更多的方便,因此限制了产品的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目前的蒸饭煲结构相对复杂的问题,进一步还解决了蒸饭煲在工作过程中的气密性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控简便,并且具有较好密封性的自动蒸饭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自动蒸饭器,包括盖子和外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内放置有一个内锅,在所述内锅的底部与外壳内侧底面之间安装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的控制端设于外壳上;所述内锅的上沿高于外壳的顶端,在所述盖子上设有与内锅顶部边沿相匹配的环形凹槽,在所述环形凹槽内布设有密封圈,在所述密封圈与环形凹槽上顶面之间还设有伸缩机构,所述伸缩机构的两端分别与密封圈和环形凹槽的上顶面抵紧;在所述盖子上还连接有一个蒸锅,所述蒸锅的底部悬空在内锅的空腔中,在所述蒸锅上还设有漏水孔。
优化地,所述的伸缩机构为弹簧,该伸缩机构沿环形凹槽的圆周布设。这里采用的弹簧为一种优选方案,该弹簧两端分别与环形凹槽的上顶面和密封圈抵紧。当盖上盖子时,密封圈与内锅贴合并被向上顶,这时弹簧被压缩;当内锅在升降装置带动下向下降时,弹簧将复位,即伸展开,使得密封圈保持与内锅边沿的接触贴合状态,从而达到保持气密性的目的。
优化地,所述的伸缩机构为金属块,该伸缩机构沿环形凹槽的圆周布设。这里的金属块为另一种优化方案,该金属块与环形凹槽底部有一定的空间,因此金属块可以上下活动。金属块在受到向上的力时也可以被向上推动,当压力减小时在重力作用下又可以下落并推动密封圈下移,这样也达到了保持密封圈与内锅紧贴的目的。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伸缩机构不仅仅限于上述的两种材质和结构,也可以为其他结构或材质的弹性物,应当理解为,凡是能够满足伸缩弹性的物体且大小相匹配的,是可以应用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
优化地,所述升降装置的升降高度与所述伸缩机构的缩伸长度相对应,所述升降装置的最大升降高度与伸缩机构的最大伸缩长度相等。本实用新型中的升降装置采用现有的升降机构即可,例如电机驱动的升降杆结构,或又如液压带动的小型升降装置等,这些都是市场上现有并可以购买到的配件设备,因此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在本案中不另作详细介绍,凡是能够起到升降作用并具有小型化特征的装置,都是可以应用在本案的蒸饭器中的。
优化地,在所述盖子中部对应于蒸锅的位置还设有一个取饭孔,所述取饭孔的直径与蒸锅直径相匹配,在所述取饭孔上安装有取饭盖,所述取饭盖与盖子密封连接。这里对盖子进行了优化,目的是在不取下盖子的情况下,也可以取出米饭,这样就避免了打开盖子时大量的水蒸气涌出,并且还能起到保温的效果,操作当然也更加简便。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结构更加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蒸饭器改变了在蒸饭时内锅和蒸锅的工作方式,将原有的蒸锅升降的方式变为了内锅升降,这样不仅可以保持蒸锅的位置不动,同时在安装相应的升降设备时更加方便,不需再在内锅或外锅的侧壁上开孔来安装设备,极大的降低了工艺难度,可靠耐用,整体结构更加简化,在生产安装时也更加简便。
2、操控也更加简便:本实用新型的蒸饭器在工作时只需要控制内锅升降即可,其他部件无需动作,因此操控的难度也降低。
3、密封性较好:本实用新型的蒸饭器特别考虑了盖子与内锅之间的密封性,并通过设备可伸缩的密封圈结构来适应不同状态下的内锅位置,这样可以时刻保持内锅处于良好的密封状态,解决了可能存在的漏气问题,这样既保障了米饭的质量,也有利于减少蒸饭的时间,提高了设备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动蒸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盖子,2-外壳,3-内锅,4-升降装置,5-环形凹槽,6-密封圈,7-伸缩机构,8-蒸锅,9-漏水孔,10-取饭孔,11-取饭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蒸饭器,包括盖子1和外壳2,这里的盖子1和外壳2采用了现有电饭煲相类似的结构和形状,即外壳2为简体结构,在外壳2内安装有电发热丝,盖子1盖在外壳2上,此为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在于,在所述外壳2内放置有一个内锅3,内锅3与外壳2的内腔尺寸相匹配,在所述内锅3的底部与外壳2内侧底面之间安装有一升降装置4,所述升降装置4的控制端设于外壳2的侧壁上。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升降装置4可以采用现有的升降设备,如电机驱动的升降杆,或液压推动的升降器等,当按动控制按钮时,升降装置4可以上升或下降,由于内锅3是直接放置在升降装置4上方的,因此内锅3也将同步的升高或下降。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考虑到升降装置4在安装过程中的操作难度,因此将其限定安装在内锅3的底部,这样相对于安装在侧面等情况而言,从制作工艺以及装配难度上都大幅降低。在放置内锅3时,所述内锅3的上沿搭接在外壳2的顶端,内锅3的上沿与外壳2的顶部之间预留有一定的距离,这样是为后面下降内锅3留出空间。在所述盖子1上设有与内锅3顶部边沿相匹配的环形凹槽5,在所述环形凹槽5内布设有密封圈6,在所述密封圈6与环形凹槽5上顶面之间还设有伸缩机构7,所述伸缩机构7的两端分别与密封圈6和环形凹槽5的上顶面抵紧,所述密封圈6卡接在环形凹槽5内并可以在环形凹槽内沿竖直方向滑动。本实用新型中,密封圈6是布满在环形凹槽5内,这样才能保障气密性,而所述的伸缩机构7可以为弹簧,也可以为金属块,安装时,伸缩机构7沿环形凹槽5的圆周布设。这里伸缩机构7的作用在于提供弹性伸展力或重力(弹簧是提供弹性伸展力,金属块是通过重力作用来推动密封圈),即当内锅3下降后,能够同步的向下推动密封圈6,使得密封圈6与内锅3贴紧,这样就实现了动态的气密性保障。
参见图1,在盖子1上还连接有一个蒸锅8,蒸锅8的上端挂在盖子1的内侧面上,所述蒸锅8的底部悬空在内锅3的空腔中,在所述蒸锅8上还设有漏水孔9。蒸锅8的作用在于盛放米,为了便于拿取,在所述盖子1中部对应于蒸锅8的位置还设有一个取饭孔10,所述取饭孔10的直径与蒸锅8直径相匹配,在所述取饭孔10上安装有取饭盖11,所述取饭盖11与盖子1密封连接。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将蒸锅完全取下,本实用新型将所述盖子1与外壳2设计为可拆卸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升降装置4的升降高度与所述伸缩机构7的缩伸长度相对应,所述升降装置4的最大升降高度与伸缩机构7的最大伸缩长度相等。当内锅3下降时,密封圈6将会下降同样的高度,这样才能保持二者的一致性。
工作原理:蒸饭时,现将生米装入蒸锅8内,在内锅3中倒入适量的清水,清水的高度要求刚好超过蒸锅8内生米的高度即可。然后将蒸锅8连接在盖子1上,再将盖子1与外壳2盖好,此时内锅3与盖子1上的密封圈6贴合,达到密封的效果。启动外壳2上的电源开关,内锅3中的水被加热,当水被加热后,内锅3将在升降装置4的带动下下降,此时由于盖子1的位置是固定的,因此蒸锅8的位置也是固定不变的,这样蒸锅8中的米就与内锅3中的水分离;同时在伸缩机构7的作用下,密封圈6被向下推,因此这个过程中密封圈6与内锅3是保持密封状态的。当水被加热变为蒸汽后,由于温度更高,因此蒸汽将生米蒸熟,最终得到口感较好的米饭。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尽管申请人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不能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4)

1.自动蒸饭器,包括盖子(1)和外壳(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2)内放置有一个内锅(3),在所述内锅(3)的底部与外壳(2)内侧底面之间安装有升降装置(4),所述升降装置(4)的控制端设于外壳(2)上;所述内锅(3)的上沿高于外壳(2)的顶端,在所述盖子(1)上设有与内锅(3)顶部边沿相匹配的环形凹槽(5),在所述环形凹槽(5)内布设有密封圈(6),在所述密封圈(6)与环形凹槽(5)上顶面之间还设有伸缩机构(7),所述伸缩机构(7)的两端分别与密封圈(6)和环形凹槽(5)的上顶面抵紧;在所述盖子(1)上还连接有一个蒸锅(8),所述蒸锅(8)的底部悬空在内锅(3)的空腔中,在所述蒸锅(8)上还设有漏水孔(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蒸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伸缩机构(7)为弹簧,该伸缩机构(7)沿环形凹槽(5)的圆周布设。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蒸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4)的升降高度与所述伸缩机构(7)的缩伸长度相对应,所述升降装置(4)的最大升降高度与伸缩机构(7)的最大伸缩长度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蒸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子(1)中部对应于蒸锅(8)的位置还设有一个取饭孔(10),所述取饭孔(10)的直径与蒸锅(8)直径相匹配,在所述取饭孔(10)上安装有取饭盖(11),所述取饭盖(11)与盖子(1)密封连接。
CN201420504017.6U 2014-08-26 2014-08-26 自动蒸饭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875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04017.6U CN203987510U (zh) 2014-08-26 2014-08-26 自动蒸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04017.6U CN203987510U (zh) 2014-08-26 2014-08-26 自动蒸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87510U true CN203987510U (zh) 2014-12-10

Family

ID=52027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04017.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87510U (zh) 2014-08-26 2014-08-26 自动蒸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8751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47790A (zh) * 2020-05-12 2021-11-16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方法及装置、锅具、存储介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47790A (zh) * 2020-05-12 2021-11-16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方法及装置、锅具、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192798U (zh) 一种烹饪装置
CN105361435A (zh) 一种多功能餐桌
CN204889584U (zh) 火锅
CN203987510U (zh) 自动蒸饭器
CN204930796U (zh) 一种多功能餐桌
CN101669759B (zh) 一种电热火锅
CN202835313U (zh) 一种蒸汽发生装置
CN207707744U (zh) 一种电炖盅内胆的提手组件及电炖盅
CN205493522U (zh) 自动蒸饭煲
CN211559714U (zh) 一种带升降机构的全自动蒸饭煲
CN202858811U (zh) 蒸、煮一体式电饭煲
CN202714736U (zh) 烤箱结构
CN202653891U (zh) 分体式电压力锅
CN203841513U (zh) 全自动蒸饭机
CN209003522U (zh) 一种节能蒸汽电饭锅
CN202919894U (zh) 一种带有护罩的电热内锅
CN203088697U (zh) 带有双煲胆的高效节能电饭锅
CN202553542U (zh) 防溢出电饭煲
CN207707810U (zh) 电炖盅内胆的提手组件及电炖盅
CN201452798U (zh) 一种控制部分在把手末端的电炒锅
CN202035993U (zh) 一种具有密封装置的蒸锅
CN107969932B (zh) 一种烤盘及应用有该烤盘的烘烤设备
CN105595587A (zh)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电热饭盒
CN206222397U (zh) 锅支架可移动的下沉式灶具
CN201200304Y (zh) 自动微高压电饭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Termination date: 201608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