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83504U - 天线 - Google Patents

天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83504U
CN203983504U CN201420273810.XU CN201420273810U CN203983504U CN 203983504 U CN203983504 U CN 203983504U CN 201420273810 U CN201420273810 U CN 201420273810U CN 203983504 U CN203983504 U CN 2039835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p
antenna
side plate
plate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7381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ang Chi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Kuang Chi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ang Chi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Kuang Chi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42027381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835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835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8350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天线。该天线包括:反射板和设置于反射板上的辐射单元,反射板包括:底板,辐射单元设置于底板的上侧;第一侧板,一对第一侧板位于底板的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边缘,并从相应的边缘向上延伸;折板,一对折板与一对第一侧板一一对应地设置,折板与相应的第一侧板的上端连接,并朝向辐射单元弯折。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天线的反射板的设计,在第一侧板的上端设置折板,可以实现天线在小型化的同时具有较优的前后比性能。

Description

天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天线。
背景技术
天线是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被用于接收与传播电磁波。现代移动通信业务的迅猛发展,对天线的各项指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表现在增益值、带宽特性、交叉极化特性、主瓣宽度随频率的波动性、前后比特性等方面。另外,移动终端用户对数据的需求日益上升,密集市区基站的建设也在不断增加,随着天面资源的饱和以及业主对辐射敏感度的上升,通信基站的建设难度也日趋加大。天线竖立密度和难度的增加对天线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线的外观需要尽可能小,但天线的电气性能却不能降低,尤其像前后比一类指标要求还有增高的趋势。由于城市中高楼林立,较低位置安装的天线后瓣会造成对后向楼宇的信号干扰,移动运营商普遍希望前后比从目前的25分贝提高至30甚至35分贝。
天线的反射板截面形状对于前后比特性和水平面方向图起着重要作用。当定向天线的前后比达到一定指标时,能明显抑制来自天线后向的同频干扰,从而提高通信系统容量。为了提高前后比指标,缩窄水平面波束宽度,一种办法是不断加大金属反射板的宽度,减少辐射单元所辐射出来的电磁波的后向绕射,增强天线的前向辐射。但反射板面积增加会造成天线剖面过大,整体视觉冲击较强,物业和居民恐惧心理大,给移动覆盖选址和建站增加难度。
由于天线反射板的尺寸减小和前后比指标提升是一对矛盾的指标,同时满足两种情况的要求需要在反射板有限尺寸的条件下对反射板的外形结构进行再设计。一种传统的基站天线的反射板制作采用折边工艺形成侧板,不需要特别模具生产,制作过程简单,成本较低。通过控制侧板张角、高度等参数对天线水平面波束宽度、隔离度和前后比等指标进行控制。但折起的侧边通常没有特殊处理,侧板的棱边距离辐射振子不足0.5个波长,对辐射振子的近场辐射会产生较强的散射,形成旁瓣和后瓣。且反射板感应的电流在流经侧板的棱边时也会产生散射,进一步加剧前后比的恶化。
为降低移动通信站点的选址和建站难度,天线的小型化是一种必然趋势。然而当各项指标要求较高时,现有技术中的常规天线设计手段仍然难以在实现天线的小型化的同时具有较优的前后比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天线,该天线能在小型化的同时具有较优的前后比性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天线,包括:反射板和设置于反射板上的辐射单元,反射板包括:底板,辐射单元设置于底板的上侧;第一侧板,一对第一侧板位于底板的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边缘,并从相应的边缘向上延伸;折板,一对折板与一对第一侧板一一对应地设置,折板与相应的第一侧板的上端连接,并朝向辐射单元弯折。
进一步地,折板为曲面折板。
进一步地,折板为弧面折板。
进一步地,弧面折板与第一侧板相切。
进一步地,弧面折板的圆心角为50至90度。
进一步地,折板为平面折板。
进一步地,平面折板与第一侧板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50至90度。
进一步地,折板的靠近辐射单元的侧边与第一侧板的距离为4cm以下。
进一步地,反射板还包括第二侧板,一对第二侧板位于底板的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边缘的内侧,第二侧板从底板向上延伸并位于一对第一侧板之间,辐射单元设置于一对第二侧板之间。
进一步地,折板的靠近辐射单元的侧边位于相应一侧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
进一步地,天线还包括沿底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天线罩,天线罩具有容纳反射板和辐射单元的筒体,筒体包括:上表面;下表面,与上表面相对设置;连接表面,两个连接表面相对设置,每个连接表面分别连接上表面的一侧侧边和下表面的对应一侧的侧边,以形成筒体,连接表面朝向远离辐射单元的一侧凸出地设置。
进一步地,上表面和下表面为一对平行间隔设置的平面。
进一步地,两个连接表面对称地设置。
进一步地,连接表面由多个连接平面依次连接形成。
进一步地,连接表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平面、第二连接平面和第三连接平面,第二连接平面与上表面的相应侧边和下表面的相应侧边间隔地竖直设置,第一连接平面的两个侧边分别与上表面和对应的第二连接平面连接,第三连接平面的两个侧边分别与对应的第二连接平面和下表面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平面和第三连接平面上下对称地设置。
进一步地,天线还包括超材料板,超材料板位于天线罩内,并设置于辐射单元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天线,包括反射板和设置于反射板上的辐射单元,反射板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折板。辐射单元设置于底板的上侧。一对第一侧板位于底板的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边缘,并从相应的边缘向上延伸。一对折板与一对第一侧板一一对应地设置,折板与相应的第一侧板的上端连接,并朝向辐射单元弯折。该天线对第一侧板的上端进行处理,设置向辐射单元侧弯折的折板,虽然折板也是较强的散射体,但与现有技术中侧板的棱边相比,折板的散射对于后瓣的贡献要更小,同样,表面电流在折板上的散射对于后瓣的贡献也较小。因此,通过改进天线的反射板的设计,在第一侧板的上端设置折板,可以实现天线在小型化的同时具有较优的前后比性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天线与现有技术中不具有折板的第一对比例的天线在1710MHz的水平面方向图对比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对比例的天线在1920MHz的水平面方向图对比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对比例的天线在2170MHz的水平面方向图对比图;
图8是第一对比例的天线在1710MHz的水平面交叉极化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天线在1710MHz的水平面交叉极化图;
图10是第一对比例的天线在1880MHz的水平面交叉极化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天线在1880MHz的水平面交叉极化图;
图12是第一对比例的天线在2170MHz的水平面交叉极化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天线在2170MHz的水平面交叉极化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天线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的天线在1880MHz时与现有技术的不具有折板、超材料板,并仅具有常规的矩形截面的天线罩的第二对比例的水平面方向图对比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的天线在1920MHz时与第二对比例的水平面方向图对比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的天线在2010MHz时与第二对比例的水平面方向图对比图;
图18是第二对比例的天线在频率为1880MHz时的交叉极化比变化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的天线在频率为1880MHz时的交叉极化比变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属于“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技术存在难以在实现天线的小型化的同时具有较优的前后比性能的技术问题。为解决该技术问题,如图1至图4、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天线,包括反射板10和设置于反射板10上的辐射单元20。反射板10包括底板11、第一侧板12和折板。辐射单元20设置于底板11的上侧。一对第一侧板12位于底板11的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边缘,并从相应的边缘向上延伸。一对折板与一对第一侧板12一一对应地设置。折板与相应的第一侧板12的上端连接,并朝向辐射单元20弯折。
该天线对第一侧板的上端进行处理,设置向辐射单元侧弯折的折板,虽然折板也是较强的散射体,但与现有技术中侧板的上端棱边相比,折板的散射对于后瓣的贡献要更小,同样,表面电流在折板上的散射对于后瓣的贡献也较小。因此,通过改进天线的反射板的设计,在第一侧板的上端设置折板,可以实现天线在小型化的同时具有较优的前后比性能。
以下结合图1至图19分别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折板为弧面折板18。优选地,弧面折板18与第一侧板12相切。另外优选地,弧面折板18的圆心角A为50至90度。
第一实施例中,反射板10还包括第二侧板13,一对第二侧板13位于底板11的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边缘的内侧,第二侧板13从底板11向上延伸并位于一对第一侧板12之间,辐射单元20设置于一对第二侧板13之间。其中优选地,折板的靠近辐射单元20的侧边位于相应的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之间。
为了防止第二侧板13上端的散射增加,在第二侧板13上不设置折板。
另外优选地,折板的靠近辐射单元20的侧边与第一侧板12的距离d为4cm以下,例如,对于较小型的天线而言,可以设置为2cm以下。
弧面折板18的圆心角A、半径和距离d的确定,可以通过优化处理得到。优选地,可以根据具体的天线结构和参数通过计算机仿真处理得到最优的圆心角A、半径和距离d等参数的数值。例如,距离d的确定具体地需要根据天线频段以及第一侧板与辐射单元的辐射振子的间距确定。
以上弧面折板18不一定与第一侧板12相切,而可以是弧面折板18与第一侧板12连接处的切线与第一侧板12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但该夹角的角度不宜超过30度。另外,可以用其它类形的曲面折板替代弧面折板18,例如,可以用抛物线、渐开线、摆线等曲线的一部分替代弧形折板18的弧形而形成曲面折板。
虽然在本实施例及以下各实施例中,将第一侧板12和折板分别描述为两个部件,但是,事实上,为了加工方便,折板和第一侧板12优选地一体设置,例如,折板可以由形成第一侧板12的板材上端的边缘部分卷曲而成或压制而成。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二实施例中未设置第二侧板13。第二实施例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第一实施例的相关部分。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以平面折板19替换了第一实施例的弧面折板18。优选地,平面折板19与第一侧板12的延伸方向的夹角B为50至90度。在本实施例中,平面折板19与第一侧板12的延伸方向的夹角B具体地为90度。设置平面折板19,加工更加方便,但与弧面折板18一样可以改善天线的前后比性能。
平面折板19的夹角B和距离d的确定,同样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处理得到最优数值。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第四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四实施例中未设置第二侧板13。第四实施例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第一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相关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仅给出了天线的最核心的部件反射板10和辐射单元20,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天线还可以包括其它零部件,例如天线罩、超材料板等。而且,本实用新型中反射板和辐射单元也不受以上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限制,而是也可以有多种变化,例如,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反射板10的第一侧板12均与底板11垂直,但是在一些变形实施例中,第一侧板也可以相对于底板倾斜地设置;以上实施例中仅沿长度方向设置了侧板,但事实上,还可以沿宽度方向设置侧板,在宽度方向的侧板上也可以设置折板等等;辐射单元的数量也不限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三个,而是可以少于三个如两个或一个,或多于三个如四个以上,辐射单元的辐射振子的形式也可以是现有技术中任何适当的形式。
为了体现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有益效果,以下仅以第一实施例为例,对比了第一实例和使用现有技术的第一对比例天线的水平面方向图对比图和水平面交叉极化图。该第一对比例和第一实施例相比,除在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侧板的上端设置弧面折板外,其它结构和参数均相同。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天线与现有技术中不具有折板的第一对比例天线在1710MHz的水平面方向图对比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天线与现有技术中不具有折板的第一对比例天线在1920MHz的水平面方向图对比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天线与现有技术中不具有折板的第一对比例天线在2170MHz的水平面方向图对比图。图5至图7中,实线代表该第一实施例的天线的水平面方向图,虚线代表第一对比例天线的水平面方向图。图8是现有技术中不具有折板的第一对比例天线在1710MHz的水平面交叉极化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天线在1710MHz的水平面交叉极化图。图10是现有技术中不具有折板的第一对比例天线在1880MHz的水平面交叉极化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天线在1880MHz的水平面交叉极化图。图12是现有技术中不具有折板的第一对比例天线在2170MHz的水平面交叉极化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天线在21700MHz的水平面交叉极化图。在图8至图13中,实线代表该主极化图,虚线代表交叉极化图。
如图5至图13所示,在FDD第三代移动通信的1710MHz频段中,通过对第一侧板的棱边处理形成折板后,天线背向180度后瓣减少了5.7分贝,1880至2170MHz频段内均有近3分贝的提升。行业内对于前后比的关注除了主极化的后瓣还会关注交叉极化的后瓣,并取其中最差的指标作为天线整体的前后比。通过对第一侧板的棱边处理的天线,在1710MHz其交叉极化的180度后瓣与不做处理的天线相比减少了10.4分贝,在1880MHz减少7.7分贝。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第一实施例的天线相对于现有技术前后比得到提高。
其它第二至第四实施例的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的效果大致相同,仅具体数值有所变化。在此不再赘述。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天线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在第五实施例中,在设置折板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置了超材料板和天线罩。
如图14所示,第五实施例中,天线还包括沿反射板10的底板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天线罩40,天线罩40具有容纳反射板10和辐射单元20的筒体41,筒体41包括上表面411、下表面412和连接表面。下表面412与上表面411相对设置。两个连接表面相对设置,每个连接表面分别连接上表面411的一侧侧边和下表面412的对应一侧的侧边,以形成筒体41。连接表面朝向远离辐射单元20的一侧凸出地设置。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上表面411和下表面412为一对平行间隔设置的平面。另外优选地,两个连接表面对称地设置。
第五实施例中,连接表面由多个连接平面依次连接形成。本实施例中,连接表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平面413、第二连接平面414和第三连接平面415,第二连接平面414与上表面411的相应侧边和下表面412的相应侧边间隔地竖直设置,第一连接平面413的两个侧边分别与上表面411和对应的第二连接平面414连接,第三连接平面415的两个侧边分别与对应的第二连接平面414和下表面412连接。其中,第一连接平面413和第三连接平面415对上下对称地设置。因此,第五实施例中,筒体41的截面形状为上下、左右分别对称的八边形。
天线罩40还包括分别盖设在筒体41两端的第一盖体42和第一盖体43。第一盖体42和第一盖体43都包括与筒体41的截面形状一致的盖板和从盖板向筒体41方向延伸的边沿,边沿的内壁与筒体41的外壁配合设置。组装时,第一盖体42和第一盖体43紧扣于筒体41的两端,并用工业硅胶密封。其中,第一盖体42上设置通孔,接头50穿过通孔,进入天线罩40内部。接头50优选为N型接头或者DIN型接头。
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2向远离辐射单元20的一侧倾斜,第一侧板12的顶端设置了朝向辐射单元20弯折的弧面折板。第五实施例中未设置第二侧板,但在每两个相邻的辐射单元20之间设置了分隔板15,分隔板15垂直于底板11。另外,在底板11的靠近接头50的端部还设置了端板16,端板16上包括供接头50穿过的穿孔。
另外,为了方便与天线罩40以及支撑天线的金属抱杆的连接,第五实施例中,在反射板10的底板11与天线罩40之间还设置了两个固定支架60,组装天线时,固定支架60将反射板10支撑于天线罩40的筒体41内,并通过固定件与未在图中表示的其它天线附件固定,以将天线固定在金属抱杆上。
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天线还包括设置于辐射单元20上方的超材料板30。超材料是一种人工合成材料,一般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基板和附着在基板表面上或嵌入在基板内部的多个人造微结构单元构成。人造微结构单元的结构包括规则的导电几何结构,导电几何结构一般可由金属丝或其它导电材料制成的丝线组成,具有一定几何图形的平面或立体结构,导电几何结构例如可以为圆环形、工字形、人字形、十字形等。天线的辐射单元20近场辐射到达超材料板30所在表面后,由于超材料板30上的微结构单元具有电响应和磁响应特性,在微结构单元表面产生感应电流,并且受激激发出感应的电场和磁场。原来的电场磁场分布受到功能板的调节后产生了新的分布,从而在远场形成新的方向图。因此,通过设置具有微结构单元的超材料板30,可以增加天线的前后比,波束宽度变窄,综合指标更适合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的要求,从而更有利于天线的小型化。
以下结合图15至图19说明第五实施例的效果。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的天线在1880MHz时与现有技术的不具有折板、超材料板,并仅具有常规的矩形截面的天线罩的第二对比例的水平面方向图对比图;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的天线在1920MHz时与第二对比例的水平面方向图对比图;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的天线在2010MHz时与的第二对比例的水平面方向图对比图。图15至图17中,实线代表第五实施例的水平面方向图,虚线代表第二对比例的水平面方向图。图18是第二对比例的天线在频率为1880MHz时的交叉极化比变化图;图19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的天线在频率为1880MHz时的交叉极化比变化图。图18和图19中,实线代表交叉极化图,虚线代表主极化图。
如图15至图19所示,第五实施例与第二对比例相比,通过设置折板、超材料板30和截面为八边形的天线罩,使得天线的前后比有所提升,波束宽度变窄,综合指标更适合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的要求。现有技术中双通道小型化基站天线的宽度在140至160mm之间,前后比在25分贝左右,轴向交叉极化比在15至18分贝,驻波比在1.5以下。现有技术在缩小剖面的同时会影响天线性能,造成无线覆盖网络质量下降,用户投诉增加。而本实施例的天线罩结构可以在传统小型化天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20%至30%的天线宽度,同时保证前后比在28分贝之上,使交叉极化比在25分贝以上,驻波比在1.4以下。因此,采用本实施例可以有效地改善天线驻波比、前后比和交叉极化比指标,进一步优化天线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可以作为基站天线、WiFi天线、WiMax天线等,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和领域。该天线的前后比较现有技术有所改善,降低临区干扰,提高通话质量和数据容量,同时实现天线小型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天线,包括:反射板(10)和设置于所述反射板(10)上的辐射单元(20),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板(10)包括:
底板(11),所述辐射单元(20)设置于所述底板(11)的上侧;
第一侧板(12),一对所述第一侧板(12)位于所述底板(11)的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边缘,并从相应的所述边缘向上延伸;
折板,一对所述折板与所述一对第一侧板(12)一一对应地设置,所述折板与相应的所述第一侧板(12)的上端连接,并朝向所述辐射单元(20)弯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板为曲面折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板为弧面折板(1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弧面折板(18)与所述第一侧板(12)相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弧面折板(18)的圆心角(A)为50至90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板为平面折板(19)。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折板(19)与所述第一侧板(12)的延伸方向的夹角(B)为50至90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板的靠近所述辐射单元(20)的侧边与所述第一侧板(12)的距离(d)为4cm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板(10)还包括第二侧板(13),一对所述第二侧板(13)位于所述底板(11)的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边缘的内侧,所述第二侧板(13)从所述底板(11)向上延伸并位于一对所述第一侧板(12)之间,所述辐射单元(20)设置于所述一对第二侧板(13)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板的靠近所述辐射单元(20)的侧边位于相应一侧的所述第一侧板(12)和所述第二侧板(13)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还包括沿所述底板(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天线罩(40),所述天线罩(40)具有容纳所述反射板(10)和所述辐射单元(20)的筒体(41),所述筒体(41)包括:
上表面(411);
下表面(412),与所述上表面(411)相对设置;
连接表面,两个所述连接表面相对设置,每个所述连接表面分别连接所述上表面(411)的一侧侧边和所述下表面(412)的对应一侧的侧边,以形成所述筒体(41),所述连接表面朝向远离所述辐射单元(20)的一侧凸出地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表面(411)和所述下表面(412)为一对平行间隔设置的平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连接表面对称地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表面由多个连接平面依次连接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表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平面(413)、第二连接平面(414)和第三连接平面(415),所述第二连接平面(414)与所述上表面(411)的相应侧边和所述下表面(412)的相应侧边间隔地竖直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平面(413)的两个侧边分别与所述上表面(411)和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平面(414)连接,所述第三连接平面(415)的两个侧边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平面(414)和所述下表面(412)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平面(413)和所述第三连接平面(415)上下对称地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还包括超材料板(30),所述超材料板(30)位于所述天线罩(40)内,并设置于所述辐射单元(20)的上方。
CN201420273810.XU 2014-05-26 2014-05-26 天线 Active CN2039835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73810.XU CN203983504U (zh) 2014-05-26 2014-05-26 天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73810.XU CN203983504U (zh) 2014-05-26 2014-05-26 天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83504U true CN203983504U (zh) 2014-12-03

Family

ID=51980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73810.XU Active CN203983504U (zh) 2014-05-26 2014-05-26 天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83504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90821A (zh) * 2015-12-17 2016-03-09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天线及其天线反射板
CN105390818A (zh) * 2015-10-30 2016-03-09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辐射装置
CN105591209A (zh) * 2016-01-11 2016-05-18 广东晖速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频多模集成式天线
CN106887694A (zh) * 2017-04-25 2017-06-23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对方向图赋形的一体化天线罩
CN114583444A (zh) * 2022-03-16 2022-06-03 中土集团福州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桥梁通信天线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90818A (zh) * 2015-10-30 2016-03-09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辐射装置
CN105390821A (zh) * 2015-12-17 2016-03-09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天线及其天线反射板
CN105591209A (zh) * 2016-01-11 2016-05-18 广东晖速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频多模集成式天线
CN106887694A (zh) * 2017-04-25 2017-06-23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对方向图赋形的一体化天线罩
CN114583444A (zh) * 2022-03-16 2022-06-03 中土集团福州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桥梁通信天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83504U (zh) 天线
CN203232955U (zh) 天线振子及具有该天线振子的天线
CN103094690B (zh) 一种环形天线及相关电子设备
CN104022358B (zh) 小型化多频段天线
JP5143911B2 (ja) セルラー基地局アンテナ用二偏波放射エレメント
CN206225561U (zh) 一种双列大下倾角基站天线
CN107611605A (zh) 一种多制式多端口融合天线
CN106329078B (zh) 边缘增强型全向吸顶天线
CN105846076B (zh) 天线
CN105591191A (zh) 寄生辐射体及其双极化基站天线
CN103178341A (zh) 具有宽波束的q波段毫米波室内高速通信天线
CA2738169A1 (en) Antenna assembly with electrically extended ground plane arrangement and associated method
CN105140628A (zh) 一种微带全向天线及通信器件
CN205621863U (zh) 天线
CN206558679U (zh) 一种小型化多端口天线阵列
CN103474754B (zh) 一种单、双极化天线阵子辐射单元以及天线
CN104347958A (zh) 基站天线
CN205303669U (zh) 双扇区双频段基站天线
CN102509861B (zh) 超宽频全向天线单元及天线
CN105048070A (zh) 带有曲折线的金属环天线结构
KR20140060404A (ko) 공간 극대 활용 슬롯 안테나
CN206040944U (zh) 边缘覆盖增强型单极化全向吸顶天线
WO2018149220A1 (zh) 一种天线罩以及天线
CN103825080A (zh) 一种适用于移动终端的新型宽频带lte天线
CN203503792U (zh) 排气管天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HENZHEN GUANGQI HEZHONG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HENZHEN KUANG-CHI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Effective date: 2015040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518057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TO: 518000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409

Address after: 518000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South Road West Guangxi Temple northbound sun Huayi Building 1 15D-02F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Guangqi Hezhong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Guangdong City, Nanshan District province high tech Zone in the middle of a high tech building, building No. 2, No. 9, building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Kuang-Chi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HENZHEN KUANG-CHI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HENZHEN GUANGQI HEZHONG TECHNOLOG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50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518000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TO: 518057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505

Address after: 518057 Guangdong City, Nanshan District province high tech Zone in the middle of a high tech building, building No. 2, No. 9, buildi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Kuang-Chi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518000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South Road West Guangxi Temple northbound sun Huayi Building 1 15D-02F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Guangqi Hezhong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