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82331U - 薄型可挠式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薄型可挠式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82331U
CN203982331U CN201420153750.8U CN201420153750U CN203982331U CN 203982331 U CN203982331 U CN 203982331U CN 201420153750 U CN201420153750 U CN 201420153750U CN 203982331 U CN203982331 U CN 2039823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battery modules
flexible
touch module
carbon nan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5375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和虔
邱明峻
颜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izhou Funa Yuanchu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FC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FCY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FC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15375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823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823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8233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挠式电子装置,其中,包括层叠设置的一触控模组及一电池模组,所述触控模组及所述电池模组均为可挠结构,所述触控模组与所述电池模组电连接以获得电源。

Description

薄型可挠式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挠式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触控功能的薄型可挠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触控技术的发展,电子装置如电视、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等早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通过触控屏,能够将藉由人的手或者物体,来选择显示在影像显示设备的屏幕上的内容。触控屏可将人的手或物体的触摸位置转换为电讯号,并且,触摸对应触摸位置的指令可作为输入讯号,进而执行此指令的功能。因此,触控屏可以取代额外耦合到影像显示设备的输入设备,如键盘和鼠标,使用范围也逐渐增加。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触控屏只能局限于固定的形式如平板电脑、平面手机等,无法满足随意形变的要求;进一步,所述触控屏需要额外设置的电源才能工作,从而限定了其应用范围。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可挠且能够自供电的薄型可挠式电子装置。
一种薄型可挠式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一触控模组,所述触控模组设置于壳体内,以感应外界输入的信息,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一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设置于壳体内且与所述触控模组层叠设置,以向所述触控模组提供能源,所述壳体、触控模组及所述电池模组均为可挠结构;一信息处理与存储模组,与所述触控模组电连接,以将触控模组感测到的信号进行存储并转换为控制指令;一连接模组,用以与所述信息处理与存储模组及其他电子设备进行连接,将控制指令传输给其他电子设备。
一种可挠式电子装置,其中,包括一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为一可挠结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一正极、一负极及一电解质封装于一封装壳体中,一碳纳米管膜贴附于所述封装壳体的表面,形成一触控模组。
一种可挠式电子装置,其中,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一触控模组、一电池模组及一显示模组,所述触控模组、电池模组及显示模组均为可挠结构,所述电池模组向所述触控模组及显示模组提供电源,所述触控模组与所述显示模组电连接实现数据串流。
一种可挠式电子装置,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一触控模组、一显示模组及一电池模组,所述触控模组、电池模组及显示模组均为可挠结构,所述电池模组向所述触控模组及显示模组提供电源,所述触控模组与所述显示模组电连接实现数据串流。
所述触控模组包括一可挠基底及一可挠第一导电层设置于所述可挠基底的至少一表面。
所述可挠第一导电层为一透明导电层,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膜,所述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碳纳米管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延伸,且所述多个碳纳米管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基底的表面,所述碳纳米管膜直接贴附在所述可挠基底的表面。
所述电池模组包括一正极、一负极及一电解质封装于一封装结构中,所述正极、负极及电解质均为可挠结构。
所述显示模组为一薄膜状可挠结构,所述显示模组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远离触控模组的表面。
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包括多个传感器集成于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中,以感测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的形变及外界环境,并转换为电信号。
所述显示模组夹持于所述触控模组及所述电池模组之间,所述触控模组、显示模组及电池模组相互结合形成一一体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较,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中,触控模组及所述电池模组均为可挠结构,因此使得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可实现卷曲、扭曲等形变,再者通过将所述可挠性的触控模组及电池模组结合起来,无需其他电源即可独立工作,从而可方便的将其贴附于无电源供应的物体如墙面等表面,实现触控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可挠式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可挠式电子装置中可挠触控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可挠式电子装置中可挠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述的电池模组中正电极及负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可挠式电子装置中所述触控模组及电池模组通过无线充电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可挠式电子装置中可挠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可挠式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可挠式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可挠式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可挠式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可挠式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挠式电子装置与电视进行连接并进行控制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可挠式电子装置 100,200,300,400,500,600
触控模组 10
电池模组 20
壳体 30
显示模组 40
传感器 50
连接模组 60
信息处理与存储模组 70
基底 11
第一导电层 12
保护层 13
第二导电层 14
正极 22
负极 24
电解质 26
封装结构 28
接收装置 103
发送装置 203
第一碳纳米管层 221
正电极片 223
第二碳纳米管层 241
负电极片 243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挠式电子装置100,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100包括一触控模组10以及一电池模组20层叠设置。所述触控模组10及所述电池模组20均具有可挠性。
请一并参阅图2,所述触控模组10为一可挠触控模组,用于感应外界输入的信息,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所述触控模组10整体为一可挠结构。所述“可挠结构”是指所述触控模组10在室温下能够实现卷曲及折叠,即所述触控模组10既可围绕一中心轴卷曲成卷状结构,从而使得所述触控模组10能够方便的贴附于各种不同的表面。所述触控模组10包括一可挠基底11及至少一可挠第一导电层12。所述可挠第一导电层12设置于所述可挠基底11的表面。
所述基底11用于支撑并保护所述第一导电层12。所述可挠基底11的材料为可挠性材料,所述可挠性材料为在常温下具有挠性的高分子材料,能够实现卷曲。所述可挠性材料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环烯烃共聚合物(cycloolefincopolymer, COC)、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聚苯乙烯、聚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酰亚胺((Poly-Imide,PI)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基底11为一薄膜状结构,所述基底11的厚度可为50微米至800微米,从而使得所述基底11受到挠曲作用时,保证其不容易断裂。进一步,所述基底11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从而使得所述触控模组10为一透明触控模组。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底11的材料为PET,厚度为200微米。
所述第一导电层12设置于所述基底11的至少一表面,以感测外界输入的信息并转换为电信号。所述第一导电层12为一可挠结构,能够实现扭曲、卷曲等形状变化,而基本不影响所述第一导电层12的性能。根据实际需要的不同,所述第一导电层12可为一透明导电层。进一步,所述第一导电层12可为一导电异向性层。所述导电异向是指该导电层为连续结构,且具有一高导电方向H(如第一方向或X方向)及一低导电方向D(如第二方向或Y方向),该高导电方向H与该低导电方向D基本垂直。该导电异向层可以通过分别沿该高导电方向H及低导电方向D设置多条导电性不同的导电条带实现,也可以直接通过一定向的导电材料如碳纳米管膜实现。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12设置于所述基底11远离所述电池模组20的表面。所述第一导电层12包括一碳纳米管膜,所述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碳纳米管平行于所述碳纳米管膜的表面。所述第一导电层12中的碳纳米管均基本沿第一方向择优取向延伸,从而使该第一导电层12在第一方向的电导率大于在其他方向的电导率。进一步,所述碳纳米管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基底11的表面。在所述第一导电层12中,所述导电异向性范围,优选为该较高导电方向与该较低导电方向的比值大于等于50,优选为70~500。优选地,该第一导电层12为由碳纳米管组成的纯碳纳米管层,从而能够提高所述触控模组10的透光度。为实现该第一导电层12的导电异向性,该碳纳米管膜可从一碳纳米管阵列中拉取获得。
所述碳纳米管膜是由若干碳纳米管组成的自支撑结构。所述若干碳纳米管为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延伸。所述择优取向是指在碳纳米管膜中大多数碳纳米管的整体延伸方向基本朝同一方向。而且,所述大多数碳纳米管的整体延伸方向基本平行于碳纳米管膜的表面。进一步地,所述碳纳米管膜中多数碳纳米管是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具体地,所述碳纳米管膜中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大多数碳纳米管中每一碳纳米管与在延伸方向上相邻的碳纳米管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当然,所述碳纳米管膜中存在少数随机排列的碳纳米管,这些碳纳米管不会对碳纳米管膜中大多数碳纳米管的整体取向排列构成明显影响。所述自支撑为碳纳米管膜不需要大面积的载体支撑,而只要相对两边提供支撑力即能整体上悬空而保持自身膜状状态,即将该碳纳米管膜置于(或固定于)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的两个支撑体上时,位于两个支撑体之间的碳纳米管膜能够悬空保持自身膜状状态。所述自支撑主要通过碳纳米管膜中存在连续的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延伸排列的碳纳米管而实现。
具体地,所述碳纳米管膜中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多数碳纳米管,并非绝对的直线状,可以适当的弯曲;或者并非完全按照延伸方向上排列,可以适当的偏离延伸方向。因此,不能排除碳纳米管膜的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多数碳纳米管中并列的碳纳米管之间可能存在部分接触。
从碳纳米管阵列中拉取获得所述碳纳米管膜的具体方法包括:(a)从所述碳纳米管阵列中选定一碳纳米管片段,本实施例优选为采用具有一定宽度的胶带或粘性基条接触该碳纳米管阵列以选定具有一定宽度的一碳纳米管片段;(b)通过移动该拉伸工具,以一定速度拉取该选定的碳纳米管片段,从而首尾相连的拉出多个碳纳米管片段,进而形成一连续的碳纳米管膜。该多个碳纳米管相互并排使该碳纳米管片段具有一定宽度。当该被选定的碳纳米管片段在拉力作用下沿拉取方向逐渐脱离碳纳米管阵列的生长基底的同时,由于范德华力作用,与该选定的碳纳米管片段相邻的其它碳纳米管片段首尾相连地相继地被拉出,从而形成一连续、均匀且具有一定宽度和择优取向的碳纳米管膜。
所述碳纳米管膜在拉伸方向具有最大的电导率;而在垂直于拉伸方向具有最小的电导率;因而所述碳纳米管膜具备导电异向性。
进一步,当该第一导电层12包括多个所述碳纳米管膜时,可将该多个碳纳米管膜沿第一方向并排或层叠设置,从而使该多个碳纳米管膜中的碳纳米管基本沿第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由于该多个碳纳米管膜可相互层叠或并排设置,故,上述第一导电层12的长度和宽度不限,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另外,该碳纳米管膜具有一理想的透光度(单层碳纳米管膜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85%),该第一导电层12中碳纳米管膜的层数不限,只要能够具有理想的透光度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层12可以包括所述碳纳米管膜与一高分子材料组成的复合膜。所述高分子材料均匀分布于所述碳纳米管膜中碳纳米管之间的间隙中。所述高分子材料为一透明高分子材料,其具体材料不限,包括聚苯乙烯、聚乙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苯丙环丁烯(BCB)、聚环烯烃等。例如,所述第一导电层12为一层碳纳米管膜与PMMA组成的复合薄膜。所述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的厚度为0.5纳米~100微米,从而提高所述第一导电层12的可挠性,使得所述第一导电层12更加适用于卷曲等形变较大的情形。
进一步地,第一导电层12可分别包括经过蚀刻或激光处理的碳纳米管膜。通过激光处理,可在该碳纳米管膜表面形成多个激光切割线,从而进一步分别增强第一导电层12的导电异向性。具体地,所述第一导电层12的表面可具有多个沿第一方向的激光切割线。
可以理解,第一导电层12还可以采用其他具有导电异向性的透明导电膜,只需确保所述透明导电膜在一个方向的电导率大于在其它方向的电导率即可。所有具有导电异向性的透明导电层都应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进一步,所述触控模组10可包括一保护层13覆盖所述第一导电层12的表面,以保护所述第一导电层12的结构,并提高所述触控模组10的寿命。另外,所述保护层还可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触摸舒适度及手感。所述保护层13的材料为可挠材料,从而使得所述保护层13也为一可挠结构。所述保护层13的材料可与所述基底11相同或不同。
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所述电池模组20为一可挠电池模组,即所述电池模组20整体也为一可挠结构,用以向所述薄型可挠式电子装置100中的元件如触控模组10等提供能源。所述电池模组20为一薄膜状电池,并且能够扭曲及卷曲而不影响其性能。进一步,所述薄膜状电池模组20为一透明电池模组。所述薄膜状的电池模组20可为一聚合物锂电池、薄膜可挠式电子装置、薄膜太阳能电池等。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模组20为薄膜可挠式电子装置。具体的,所述电池模组20可包括一正极22、负极24、电解质26及封装结构28。所述正极22包括一第一碳纳米管层221及一正电极片223。所述第一碳纳米管层221为一可挠结构,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膜。同样,所述正电极片223也为一可挠结构,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膜与均匀分布在该碳纳米管膜中的正极活性物质组成。
具体地,所述碳纳米管膜可以均由碳纳米管组成。该正极活性物质设置在该碳纳米管膜中的碳纳米管的管壁上。该正电极片223中碳纳米管膜的层数不限,优选为包括3~6层碳纳米管膜相互层叠设置。每层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基本沿相同方向排列的碳纳米管,即该碳纳米管膜为定向碳纳米管膜。该定向的碳纳米管膜优选为从碳纳米管阵列中拉取获得的自支撑的碳纳米管膜,该碳纳米管膜由若干碳纳米管组成,所述若干碳纳米管为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由于该碳纳米管膜具有极薄的厚度,将多层碳纳米管膜层叠设置后该碳纳米管层仍然具有较薄的厚度。3~5层碳纳米管膜层叠的厚度为10纳米~100纳米,因此所述第一碳纳米管层221及所述正电极片223仍然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及可挠性。可以理解,由于该碳纳米管膜可以从阵列中拉取获得,因此具有较为均匀的厚度,将该多个碳纳米管膜层叠设置后形成的碳纳米管网络结构也具有较为均匀的厚度,从而具有较为均匀的电导率。
该正极活性物质的材料种类不限,可以为常用的可挠式电子装置正极活性物质,如磷酸铁锂、钴酸锂、锰酸锂、二元材料及三元材料等锂-过渡金属氧化物。该正极活性物质为颗粒状,尺寸为0.1纳米~100微米。该正极活性物质均匀分布于该正电极片223中,通过碳纳米管的管壁吸附固定。具体的,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并非填满所有碳纳米管膜中碳纳米管之间的间隙,或者将碳纳米管完全包覆,而是仍有大量碳纳米管的管壁暴露于外,可以与相邻的碳纳米管膜中的碳纳米管直接接触,从而形成导电网络,从而提高了电子导电性。并且,由于碳纳米管膜中碳纳米管之间仍具有间隙,该正电极片223整体为多孔结构,有利于电解液的渗透,从而提高了离子导电性。进一步,该正电极片223可以仅由正极活性物质和碳纳米管膜组成,从而使得所述正电极片223具有良好的可挠性,能够实现扭曲及卷曲。该正电极片223的碳纳米管膜既能起到导电的作用,又可以通过范德华力粘附正极活性物质,无需其它粘结剂及导电剂。
该第一碳纳米管层221与该正电极片223优选为直接接触,即该正电极片223中的碳纳米管与该第一碳纳米管层221中的碳纳米管为直接接触,并通过范德华力结合,无需粘结剂,该第一碳纳米管层221及正电极片223中的碳纳米管膜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两者之间一旦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即难以分开。该正电极片223的面积优选为小于该第一碳纳米管层221的面积,并设置在该第一碳纳米管层221的局部位置。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碳纳米管层221具有长方形结构,该正电极片223设置在该第一碳纳米管层221的一端。该第一碳纳米管层221的另一端可以用于连接外电路。
该可挠式电子装置的负极24与正极22具有相同的结构,包括第二碳纳米管层241及负电极片243,区别仅在将正极活性物质替换为负极活性物质。该负极24中的第二碳纳米管层241为该电池模组20的负极集流体。该负极活性物质的种类不限,可以为常用的负极活性物质,如金属锂、合金负极材料、锡基材料、硅基材料、石墨类碳材料、无定形碳材料及过渡金属氧化物,如钛酸锂。该负电极片243中负极活性物质的含量优选为大于该正电极片223中正极活性物质的含量,例如为正极活性物质含量的105%。
在该电池模组20中,该正极22与负极24层叠,并且该正电极片223与负电极片243相对并间隔设置,从而使锂离子能够容易地在正电极片223与负电极片243之间转移。该电解质26设置在正电极片223与负电极片243之间。所述电解质26可为电解液,浸润该正电极片223、负电极片243。所述电解质26也可为固体电解质膜或聚合物电解质膜。
所述封装结构28可以为可挠封装结构28,所述封装结构28的材料为可挠性的材料,如铝塑膜、PET、聚酰胺(PA)、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等。进一步,所述封装结构28的材料为具有透明性的绝缘材料。
所述电池模组20中,所述正极22、负极24及所述电解质26封装于所述封装结构28中,所述触控模组10设置于所述封装结构28的表面。所述封装后的电池模组20整体呈薄膜状,并且所述电池模组20为一可挠的透明结构。可以理解,所述电池模组20可包括连接电极(图未示)与所述触控模组10电连接,以向触控模组10及其他外部电子装置提供电源。
所述电池模组20可通过可挠式柔性电路板(FPC,图未示)与所述触控模组10电连接,以向所述触控模组10提供能源。所述柔性电路板的材料为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可扭曲、卷曲及折叠。通过所述柔性电路板,所述触控模组10能够灵活方便的与所述电池模组20进行电连接,并且不影响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100的扭曲及卷曲等形变。
所述触控模组10与所述电池模组20可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一体结构,所述一体结构是指所述触控模组10与所述电池模组20在扭曲、卷曲、对折等弯折过程中,所述触控模组10与所述电池模组20保持整体的结构,而不会分裂开来。所述触控模组10与所述电池模组可通过粘胶层(图未示)粘结在一起。进一步,请一并参阅图5,所述电池模组20也可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向所述触控模组10提供电源。具体的,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100可包括一无线充电发送装置203及一无线充电接收装置103。所述无线充电发送装置203及无线充电接收装置103均为一可挠结构。所述发送装置203可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20的封装结构28远离所述触控模组10的表面,也可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20的一端,并与所述电池模组20电连接。所述发送装置203可包括发射线圈及震荡及调频模块。所述发射线圈用于发射发送装置的电能;所述振荡及调频模块用于发射线圈产生LC谐振,及调节LC谐振中电容值以改变LC谐振的谐振频率,从而产生变化的电磁场。
所述无线充电接收装置103可集成于所述触控模组10中,具体的,所述接收装置可直接印刷形成于于所述基底11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12的表面。进一步,所述接收装置103包括一接收线圈及整流与通信模块。所述接收线圈用于与发送装置中发射线圈进行电磁感应耦合,以接受变化的电磁场;所述整流及通信模块用于将接收线圈接收到的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后给触控模组10及其他电子装置充电。可以理解,所述接收装置103也可设置于所述触控模组10任意一端且与所述触控模组10电连接。所述接收装置103的设置并不影响所述触控模组10的对触摸的敏感度。
请一并参阅图6,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100可进一步包括一可挠壳体30。所述可挠壳体30用以固定所述触控模组10及所述电池模组20。所述可挠壳体30可仅设置于所述薄膜状的触控模组10及所述电池模组20的边缘位置处,将所述触控模组10及所述电池模组20固定起来。另外,所述可挠壳体30也可将所述触控模组10及所述电池模组20整体包裹起来,从而使得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100整体呈一体式的薄膜状结构,使其更加方便使用,并避免外界器件对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100造成损坏。本实施例中,所述可挠壳体30包覆所述触控模组10及所述电池模组20。所述可挠壳体30的材料为可挠性的材料,如以上所举的PET、聚酰胺(PA)、聚乙烯(PE)、聚丙烯(PP)、碳纤维、碳纳米管复合物及液态金属等等,也可为其他的柔性的材料。
进一步,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100可包括一连接模组60,以与其他设备进行连接,以将控制指令传输给其他的设备如电视、显示器等等。所述连接模组60可集成于所述触控模组10中,也可设置于所述显示模组20中。所述连接模组60可为无线连接式模组如红外模组、蓝牙模组、WiFi模组、近场通信模组(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等,也可为有线连接式模组如USB模组等等,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模组60为蓝牙模组,集成于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100一端的壳体30中。
进一步,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100包括一信息处理与存储模组70,以将在触控模组10感测到的触控信号转换为操作指令,并通过所述连接模组60传达给其他电子设备。所述信息处理与存储模组70为一贴片式结构,因此可方便的集成于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100的壳体30中,并且基本不会影响所述触控模组10对外界信号的感应。进一步,所述信息处理与存储模组70还可对所所述触控模组10及其他感测元件感测到的多组信号进行信息存储,并依次转换为控制指令,以对其他电子设备进行有序的驱动。另外,所述信息处理与存储模组70还可对所述电池模组20的容量及工作状况进行监控,以保证所述电池模组20能够为所述触控模组10提供稳定的驱动感测电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挠式电子装置,所述触控模组及所述电池模组均为可挠结构,通过将所述可挠性的触控模组及电池模组结合起来,无需其他电源即可工作;进一步,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可设置于弯曲表面或者卷绕起来,甚至可以折叠,从而能够方便的与各类电子装置或物体贴附。再者,由于将所述电池模组及触控模组均为透明结构,因此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可直接贴附于非触摸式的显示屏表面,而使之形成一触摸显示屏,从而使得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另外,由于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集成电池模组,因此在与其他电子装置集成时,无需额外的电流供应,仅通过有线或无线如蓝牙、WiFi等即可与电子装置实现数据串流,使得通过触摸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可实现对其所依附的电子装置进行控制,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进一步,由于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为柔性,因此可将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贴附于墙壁、桌面、家具等表面,即可方便的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控制其他电子装置。
请一并参阅图7,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挠式电子装置200,包括一触控模组10及电池模组20层叠设置,所述触控模组10及所述电池模组20均具有可挠性。所述触控模组10包括一基底11,一第一导电层12及一第二导电层14分别设置于所述基底11相对的两个表面。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可挠式电子装置200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可挠式电子装置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在于,所述触控模组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电层12及第二导电层14,所述第一导电层12及第二导电层14相互作用以感测触控信号。
所述第一导电层12与第一实施例结构相同,设置于所述基底11远离所述电池模组20的表面。所述第二导电层14设置于所述基底11与所述电池模组20之间。所述第二导电层14可为一单向导电性层或导电异向性层。所述单向导电是指该导电层仅在一个方向上导电,而在其他方向,如在与该导电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绝缘。该单向导电层可以通过沿相同方向并排并间隔设置多个导电线路实现,如氧化铟锡(ITO)、掺杂氧化锌(ZnO)等。具体的,所述第二导电层14的导电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2的高导电方向。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层14为多个间隔设置的条形氧化铟锡电极。
请一并参阅图8,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挠式电子装置300,包括一触控模组10及一电池模组20层叠设置,所述触控模组10及电池模组20均为可挠结构。
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可挠式电子装置300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可挠式电子装置300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2直接贴附于所述电池模组20中所述封装结构28的表面,所述第一导电层12以所述封装结构28作为基底形成所述触控模组10。即所述封装结构28同时用于封装电池以及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导电层12,从而无需基底11的支撑。通过将所述第一导电层12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20所述封装结构28的表面,使得所述电池模组20具备感应触控的功能。再者,由于无需单独设置基底11支撑所述第一导电层12,从而减小了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300的厚度,进而增加了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300的可挠性,能够更容易扭曲、卷曲、折叠等,从而能够更加容易的贴附于其他物体的表面。
进一步,可在所述第一导电层12的表面设置一可挠壳体30,将所述第一导电层12与所述电池模组20固定,以保护所述第一导电层12,减少外界破坏,并且提高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300的手感。本实施例中,所述可挠壳体30包覆所述整个第一导电层12。
请一并参阅图9,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挠式电子装置400,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40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触控模组10,电池模组20及显示模组40。所述电池模组20设置于所述触控模组10与所述显示模组40之间。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可挠式电子装置400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可挠式电子装置200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在于,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400进一步包括一显示模组40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20远离所述触控模组10的表面。
所述显示模组40为一薄膜状的可挠结构,所述显示模组40可显示操作菜单并可根据用户的指令显示相应的信息。所述显示模组40的厚度可为10微米至0.5毫米,所述显示模组40可为电致发光显示器(EL),电泳显示器(EPD),电致变色显示器(ECD),液晶显示器(LCD),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AMLCD)、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OLED)及电子墨水显示器(E-ink)等中的一种。
进一步,所述显示模组40可通过一柔性电路板或无线的方式与所述触控模组10电连接,与所述触控模组10实现数据串流以进行信息交互并显示;所述显示模组40可通过柔性电路板或无线的方式与所述电池模组20电连接,以获取工作所需的能源。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40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与所述电池模组20电连接。
由于所述可挠电池模组20为一透明结构,因此所述显示模组40所显示的内容及图像可透过所述电池模组20及所述触控模组10显示出来。进一步,所述柔性电路板及无线连接装置的设置也不会影响所述显示模组40的现实,如所述柔性电路板或无线连接装置可设置于所述相应模组的边缘位置。由于所述柔性电路板或无线连接装置的体积较小,从而在整体上并不会影响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的扭曲及卷曲等形变。所述触控模组10、显示模组40及电池模组20相互结合形成一体结构,即在扭曲、卷曲等形变过程中不会分离开来。
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可挠式电子装置,通过集成所述可挠显示模组,使得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成为一可挠式触控显示装置,能够方便的贴附于物体例如开关、键盘、遥控器等的表面,作为一交互输入/输出装置,通过对可挠式电子装置的触控,实现对物体的控制。进一步,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可用于组装穿戴式手表、衣物等,从而能够随时随地的实现全方位的信息交互与显示。
请一并参阅图10,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挠式电子装置500,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50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触控模组10,显示模组40及电池模组20。所述显示模组40设置于所述触控模组10与所述电池模组20之间。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可挠式电子装置500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可挠式电子装置400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在于,所述显示模组40设置于所述触控模组10与所述电池模组20之间。
具体的,所述显示模组40及所述触控模组10层叠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20的一表面,通过所述电池模组20向所述显示模组40及触控模组10提供能源。所述触控模组10与所述显示模组40可通过柔性电路板或无线连接的方式实现数据串流,以实现信息输入及显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模组10、显示模组40、电池模组20之间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11,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挠式电子装置600,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60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触控模组10,显示模组40,电池模组20,及多个传感器50。所述传感器50用于感测可挠式电子装置600的形变或周围环境的变化等,并转换为电信号。所述信息处理与存储单元可将接收到的电信号转换为控制指令,并通过连接模组传输给待控制的其他电子装置。
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可挠式电子装置600,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可挠式电子装置400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在于,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600进一步包括多个传感器50。所述多个传感器50可集成于所述触控模组10中,也可集成于所述电池模组20中,还可集成于所述显示模组40中。具体的,所述传感器50可集成于所述触控模组10的基底11中,并且所述传感器50设置于所述基底11的边缘位置,从而减少或避免影响所述传感器50对所述触控模组10触摸的感应。所述传感器50也可集成于所述电池模组20的封装结构28的边缘,以感测可挠式电子装置600的形变。
所述传感器50可为接近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触控传感器、光传感器、重力传感器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以实现对不同对象例如卷曲、扭曲、弯曲、对折等形变的感测,并且根据感测到的不同形变,触发不同的控制指令,从而使得所述显示模组40中显示相应的界面及实现不同的功能。所述传感器50也可用于对重力、周围亮度、压力、物体接近等的感测。所述传感器50将感测到的变换转换为电信号,从而使得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600根据传感器50传输的电信号的不同,触发不同的指令,以在显示模组40中显示不同的图像及实现相应的功能。
请一并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薄型可挠式电子装置为一可挠的透明结构,因此可直接贴附于显示装置如显示器、电视屏幕、或其他介质的表面。图12为可挠式电子装置通过USB与智能电视连接的示意图。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的连接模组与所述智能电视进行连接,以将接收到的操作指令传递给所述电视显示屏。通过数据串流,将可挠式电子装置转换为所述智能电视的触摸屏,通过对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进行触摸,实现对智能电视的触控。例如,通过在可挠式电子装置中进行两指滑动,即可实现屏幕显示内容的放大、缩小、换台、调节声音等功能。另外,通过对显示于可挠式电子装置上的功能列表,也可相应的对所述电视进行换台、声音调节、色彩调节等等功能,而无需遥控器。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做其他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薄型可挠式电子装置,包括: 
一可挠壳体; 
一触控模组,所述触控模组设置于壳体内,以感应外界输入的信息,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一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设置于壳体内且与所述触控模组层叠设置,以向所述触控模组提供能源,所述壳体、触控模组及所述电池模组均为可挠结构; 
一信息处理与存储模组,与所述触控模组电连接,以将触控模组感测到的信号进行存储并转换为控制指令; 
一连接模组,用以与所述信息处理与存储模组及其他电子设备进行连接,将控制指令传输给其他电子设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模组包括一可挠基底及一可挠第一导电层设置于所述可挠基底的至少一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挠第一导电层为一透明导电层,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膜,所述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碳纳米管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延伸,且所述多个碳纳米管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基底的表面,所述碳纳米管膜直接贴附在所述可挠基底的表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碳纳米管在延伸方向上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形成一自支撑结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分别设置于所述基底相对的两个表面,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一具有导电异向性的碳纳米管膜,所述第二导电层具有单向导电性,所述碳纳米管膜的高导电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导电方向。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模组及所述电池模组相互结合形成一体结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一正极、一负极及一电解质封装于一封装结构中,所述正极、负极及电解质均为可挠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无线充 电发送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中,一无线充电接收装置设置于所述触控模组中,所述电池模组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与所述触控模组电连接,所述无线充电发送装置及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均为可挠结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模组集成于所述壳体中,所述连接模组为红外模组、蓝牙模组、WiFi模组、近场通信模组或USB模组。 
10.一种可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为一可挠结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一正极、一负极及一电解质封装于一封装壳体中,一碳纳米管膜贴附于所述封装壳体的表面,形成一触控模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膜为一可挠结构,且所述碳纳米管膜具有导电异向性,所述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碳纳米管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延伸。 
12.一种可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一触控模组、一透明电池模组及一显示模组,所述透明电池模组设置于所述触控模组与显示模组之间,所述触控模组、透明电池模组及显示模组均为可挠结构,所述透明电池模组向所述触控模组及显示模组提供电源,所述触控模组与所述显示模组电连接实现数据串流。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为一薄膜状可挠结构,所述显示模组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远离触控模组的表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为电致发光显示器,电泳显示器,电致变色显示器,液晶显示器,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及电子墨水显示器等中的一种。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多个传感器集成于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中,以感测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的形变及外界环境,并转换为电信号。 
16.一种可挠式电子装置,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一触控模组、一显示模组及一电池模组,所述显示模组设置于所述触控模组与电池模组之间,所述触控模组、电池模组及显示模组均为可挠结构,所述电池模组向所述触控模组及显示模组提供电源,所述触控模组与所述显示模组电连接实现数据串流。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夹持于所述触控模组及所述电池模组之间,所述触控模组、显示模组及电池模组相互结合形成一一体结构。 
CN201420153750.8U 2014-04-01 2014-04-01 薄型可挠式电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823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53750.8U CN203982331U (zh) 2014-04-01 2014-04-01 薄型可挠式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53750.8U CN203982331U (zh) 2014-04-01 2014-04-01 薄型可挠式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82331U true CN203982331U (zh) 2014-12-03

Family

ID=51979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53750.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82331U (zh) 2014-04-01 2014-04-01 薄型可挠式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82331U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0795A (zh) * 2015-03-23 2015-06-24 福建省诺希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具无线充电功能的电致变色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50313A (zh) * 2015-04-13 2015-07-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04978054A (zh) * 2014-04-01 2015-10-14 天津富纳源创科技有限公司 薄型可挠式电子装置
CN106033274A (zh) * 2015-03-18 2016-10-19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多重触控电子装置
TWI613942B (zh) * 2016-07-05 2018-02-01 元太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結構
US10103201B2 (en) 2016-07-05 2018-10-16 E Ink Holdings Inc.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CN109417850A (zh) * 2016-06-21 2019-03-01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柔性互连
US10607932B2 (en) 2016-07-05 2020-03-31 E Ink Holdings Inc. Circuit structure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78054A (zh) * 2014-04-01 2015-10-14 天津富纳源创科技有限公司 薄型可挠式电子装置
CN106033274A (zh) * 2015-03-18 2016-10-19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多重触控电子装置
CN104730795A (zh) * 2015-03-23 2015-06-24 福建省诺希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具无线充电功能的电致变色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30795B (zh) * 2015-03-23 2018-05-04 福建省诺希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具无线充电功能的电致变色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50313A (zh) * 2015-04-13 2015-07-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04750313B (zh) * 2015-04-13 2017-10-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09417850A (zh) * 2016-06-21 2019-03-01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柔性互连
CN109417850B (zh) * 2016-06-21 2021-11-02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柔性互连
TWI613942B (zh) * 2016-07-05 2018-02-01 元太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結構
US10103201B2 (en) 2016-07-05 2018-10-16 E Ink Holdings Inc.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US10522597B2 (en) 2016-07-05 2019-12-31 E Ink Holdings Inc.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US10607932B2 (en) 2016-07-05 2020-03-31 E Ink Holdings Inc. Circuit structur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82331U (zh) 薄型可挠式电子装置
CN104978054A (zh) 薄型可挠式电子装置
TWI681329B (zh) 輸入裝置及輸入/輸出裝置
TWI502462B (zh) 觸控裝置
WO2016151426A1 (ja) 表示装置、電子機器、及びシステム
JP6030220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097345A (ja) 電子機器
JP2010288272A (ja) フレキシブル携帯電話
CN106354341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CN102955613A (zh) 一种触控显示屏及触控显示装置
US20140022208A1 (en) Color filter substrate and touch display panel using same
CN104679359A (zh) 触控装置
US20140293155A1 (en) Energy recovery system for recovering pressure energy of touch input to touch screen panel
CN104346003A (zh) 触控式遥控器
CN102880325A (zh) 触控显示面板
CN203422726U (zh) 一种on-cell结构触摸屏的液晶显示器
CN106547389A (zh) 具有压力感测的显示装置与电子装置
CN202929329U (zh) 偏光片
CN102289323A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系统
CN103576356A (zh) 具有触控功能的液晶模组的制备方法
KR101374118B1 (ko) 햅틱 피드백 터치스크린 패널
CN104423746A (zh) 触摸屏的制备方法
TWI408940B (zh) 柔性手機
CN103576355A (zh) 具有触控功能的液晶模组的制备方法
CN202939576U (zh) 一种触控显示屏及触控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27

Address after: 550003 Guizhou city of Guiyang province Gui'an new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after: Guizhou Funa Yuanchua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Haiyun Binha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ianjin City, 300457 Street No. 80 Building No. 15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FUNAYUANCHUANG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0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