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58345U - 厢式车及其车厢体 - Google Patents

厢式车及其车厢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58345U
CN203958345U CN201420426890.8U CN201420426890U CN203958345U CN 203958345 U CN203958345 U CN 203958345U CN 201420426890 U CN201420426890 U CN 201420426890U CN 203958345 U CN203958345 U CN 2039583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velope
upper side
side wall
top cover
ca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42689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邬世峰
梁清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zhou CIMC Tonghua Special Vehicl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gzhou CIMC Tonghua Special Vehicl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zhou CIMC Tonghua Special Vehicl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gzhou CIMC Tonghua Special Vehicl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42689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583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583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5834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厢式车及其车厢体,车厢体包括:下厢体、顶盖、以及升降装置。下厢体包括:一长方形的底壁和四个立设在底壁四周的厢体侧壁,底壁和厢体侧壁合围成上方开口的容置腔。顶盖包括一长方形的顶板和连接在顶板四周下方的顶盖侧壁,顶盖覆盖在下厢体的上方以封闭下厢体的开口,且顶盖侧壁位于厢体侧壁的外周。升降装置与顶盖相连,以带动所述顶盖沿上下方向远离或靠近所述下厢体,进而适应于装载不同高度的货物。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厢式车的顶盖设计成可升降式结构,满足了不同尺寸高度的货物的装载要求,且顶盖侧壁在厢体侧壁的外周并覆盖下厢体,有效地阻隔了雨水,防止顶盖提升时出现雨水溅入车厢体的情形。

Description

厢式车及其车厢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货物运输工具,特别涉及车厢体。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物流的发展,货物运输的安全、快捷要求越来越高,散装货物的运输逐渐向厢式车方向发展。现有的厢式车包括车底架以及设置于车底架上的车厢体。
由于货物的种类不同,体积大小各不相同,货物对厢式车的车厢体的高度要求各不相同。有些货物重量轻体积大,在车厢内所占高度高,这些货物适合装载在较高的车厢体内;有些货物重量大体积小,在车厢体内所占高度低,这些货物适合装载在高度低的车厢体内从而减小厢式车行驶中的阻力,节约能源。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顶部可升降的车厢体及厢式车。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厢体,其包括下厢体以及顶盖。所述下厢体包括一长方形的底壁和四个立设在所述底壁四周的厢体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厢体侧壁合围成上方开口的容置腔。所述顶盖包括一长方形的顶板和连接在所述顶板四周下方的四个顶盖侧壁,所述顶盖沿上下方向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下厢体的顶部以适应于装载不同高度的货物,且所述顶盖侧壁位于所述厢体侧壁的外周以覆盖所述下厢体。
在优选方案中,所述厢体侧壁包括:厢体下侧壁和连接在所述厢体下侧壁顶部的厢体上侧壁,四个厢体上侧壁的外表面均具有向内凹入的凹部,四个顶盖侧壁的内表面均设置有伸入所述凹部内的挡止件,所述挡止件可在所述凹部内上下滑动而将所述顶盖与所述下厢体滑动扣接在一起。
在优选方案中,所述厢体下侧壁的外表面与所述顶盖侧壁的外表面平齐。
在优选方案中,四个厢体上侧壁外表面的凹部合围成环绕下厢体周向的滑槽,四个顶盖侧壁内表面的挡止件合围成环绕顶盖周向的框架,所述框架可沿着所述滑槽上下滑动。
在优选方案中,所述挡止件为连接在所述顶盖侧壁内面的方形横梁。
在优选方案中,所述挡止件为折板,包括:第一折边和垂直于第一折边的第二折边,所述第一折边连接在所述顶盖侧壁的外表面,所述第二折边连接在所述顶盖侧壁的底面并向内伸出于所述顶盖侧壁的底面。
在优选方案中,所述厢体上侧壁包括:上侧壁本体和连接在所述上侧壁本体顶部的水平设置的上侧壁顶横梁,四个厢体上侧壁的上侧壁顶横梁围成一四方形的框架。
在优选方案中,所述上侧壁本体包括:一连接在所述上侧壁顶横梁底部的上侧壁中横梁和一连接在所述上侧壁中横梁底部的上侧壁底横梁,所述上侧壁顶横梁和所述上侧壁底横梁均向外伸出所述上侧壁中横梁,并与所述上侧壁中横梁的外侧面围成所述凹部。
在优选方案中,所述上侧壁底横梁通过一连接板条与所述厢体下侧壁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板条连接在所述厢体下侧壁的外表面且所述连接板条的顶部连接在所述上侧壁底横梁的底部。
在优选方案中,所述上侧壁中横梁包括用以连接第一横梁的上翼板、用以连接第二横梁的下翼板以及垂直连接在所述上翼板和所述下翼板之间的腹板。
在优选方案中,所述上侧壁本体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腹板、由第一腹板顶端向内延伸而成的上翼板、由第一腹板底端向外延伸而成的第二腹板以及由所述第二腹板的外端向下延伸而成的下翼板;所述上侧壁顶横梁连接在所述上翼板的顶面且向外伸出于上翼板,所述厢体下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二腹板和所述下翼板连接,且所述第二腹板位于所述厢体下侧壁的顶面,所述下翼板位于所述厢体下侧壁的外侧面;所述上侧壁顶横梁、所述第一腹板的外侧面以及所述第二腹板围成所述凹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厢式车,其包括上述的车厢体。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一、通过将厢式车的顶盖设计成可相对于下厢体上下滑动的结构,使得顶盖可借助外力而升降,满足了不同尺寸高度的货物的装载要求,使得尺寸小的货物可以装载在高度低的车厢体内,从而减小厢式车行驶中的阻力,节约能源;
二、将可升降的顶盖侧壁设计在厢体侧壁的外周并覆盖下厢体,有效地阻隔了雨水,防止出现顶盖提升时雨水溅入车厢体的情形;
三、通过下厢体的凹部与顶盖的挡止件配合而将顶盖与下厢体滑动扣接在一起,使得顶盖与下厢体的连接位置形成空间迂回结构,防止雨水经由顶盖与下厢体间的间隙而进入车厢体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防雨防水性能,确保了货物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厢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在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厢体在其顶盖降下时的状态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厢体在其顶盖升起时的状态图。
图5是图1所示的下厢体和顶盖在相连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顶盖和升降装置在相连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升降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7在B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下厢体和顶盖在相连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升降装置的横向剖视图。 
图12是图10所示的升降装置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下厢体;11、底壁;12、厢体侧壁;121、厢体下侧壁;122、厢体上侧壁;123、凹部;124、上侧壁本体;1240、上侧壁中横梁;1241、上侧壁底横梁;1242、上翼板;1243、连接板条;1244、下翼板;1246、腹板;1246a、第一腹板;1246b、第二腹板;126、上侧壁顶横梁;123、凹部;13、容置腔;2、顶盖;21、顶板;22、顶盖侧壁;221、挡止件;2211、第一折边;2212、第二折边;3、升降装置;31、升降单元;311、导套;3111、立柱底板;3112、槽形立柱;3113、通道;3114、安装板;3114a、安装部;3114b、延伸部;3115、导向板;3115a、固定部;3115b、导向部;3116、滑槽;312、滑动立柱;3121、上滑动立柱;3122、下滑动立柱;3123、铰接结构;3123a、上铰接座;3123b、下铰接座;3123c、铰接轴;313、托盘;314、立柱连接板;315、立柱顶封板;316、定位插销;317、弹簧卡;32、驱动装置;321、油缸;322、主动齿轮箱;3221、摇摆;323、324、325、从动齿轮箱;326、连杆;327、丝杆螺母副;3271、螺母;3272、丝杆。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厢式车包括:车架以及设置于车架上的车厢体。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车厢体,以下将结合两个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车厢体的结构。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车厢体包括:扣接在一起的下厢体1和顶盖2,以及升降装置3。
参阅图1和图2,下厢体1包括:一长方形的底壁11和四个立设在底壁11四周的厢体侧壁12,底壁11和厢体侧壁12合围成上方开口的容置腔13。
参阅图5,厢体侧壁12包括:厢体下侧壁121和连接在厢体下侧壁121顶部的厢体上侧壁122,厢体上侧壁122具有一向内凹入的凹部123,厢体下侧壁121的外表面与顶盖侧壁22的外表面平齐。
值得注意的是:本案的内外概念是以车厢体为参照物,即“向内”为朝向车厢体内部,“向外”为朝向车厢体外部。
厢体上侧壁122包括:上侧壁本体124和连接在上侧壁本体124顶部的水平设置的上侧壁顶横梁126,四个厢体上侧壁122的上侧壁顶横梁126围成一四方形的框架。
上侧壁本体124包括:一连接在上侧壁顶横梁126底部的上侧壁中横梁1240和一连接在上侧壁中横梁1240底部的上侧壁底横梁1241,上侧壁顶横梁126和上侧壁底横梁1241均向外伸出上侧壁中横梁1240,并与上侧壁中横梁1240的外侧面围成凹部123。上侧壁中横梁1240包括用以连接上侧壁顶横梁126的上翼板1242,用以连接上侧壁底横梁1241的下翼板1244,以及垂直连接在上翼板1242和下翼板1244之间的腹板1246。上侧壁底横梁1241通过一连接板条1243与厢体下侧壁121连接在一起,连接板条1243连接在厢体下侧壁121的外表面且连接板条1243的顶部连接在上侧壁底横梁1241的底部。
继续参阅图5,顶盖2包括一长方形的顶板21和连接在顶板21四周下方的顶盖侧壁22,顶盖2覆盖在下厢体1的上方以封闭下厢体1的开口,且顶盖侧壁22位于厢体侧壁12的外周。
顶盖侧壁22的内侧面与上侧壁顶横梁126相抵,顶盖侧壁22的内表面设置一伸入凹部123内的挡止件221。
挡止件221为连接在顶盖侧壁22内面的方形横梁。挡止件221可在凹部123内上下滑动,挡止件221与凹部123配合而将顶盖2与下厢体1滑动地扣接在一起。挡止件221沿着水平方向设置,挡止件221沿水平方向的长度与顶盖侧壁22沿水平方向的长度相等。四个顶盖侧壁22上的挡止件221围成环绕顶盖周向的框架,四个厢体上侧壁122外表面的凹部123合围成环绕下厢体1周向的滑槽,该框架可沿着滑槽上下滑动,使得顶盖2与下厢体1的连接位置形成空间迂回结构,确保顶盖2在上下滑动的过程中,顶盖2周向始终与下厢体1周向保持密封,防止雨水经由顶盖2与下厢体1间的间隙而进入车厢体内,确保了货物安全。
如图3所示,当顶盖2落下时,挡止件221与上侧壁底横梁1241相接触。如图4所示,当顶盖2升到最高位置时,挡止件221与上侧壁顶横梁126相接触。上侧壁顶横梁126和上侧壁底横梁1241对挡止件221起到限位的作用,且上侧壁顶横梁126防止顶盖2在升到最高位置时脱离下厢体1。
参阅图1、图6和图7,升降装置3与顶盖2相连以带动顶盖2远离或靠近下厢体1,进而适应于装载不同高度的货物。升降装置3包括:用以支撑顶盖2的多个升降单元31以及与升降单元31相连驱动装置32。如图2所示,升降单元31为四个,下厢体1长度方向相对的两厢体侧壁12上各设置两个升降单元31。
参阅图6至图8,升降单元31包括导套311、滑动立柱312、立柱连接板314、立柱顶封板315、定位插销316以及弹簧卡317。
导套311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一槽形立柱3112以及连接在槽形立柱3112的槽口位置并封闭槽口的立柱底板3111。立柱底板3111连接在厢体侧壁12内面上。立柱底板3111与槽形立柱3112合围成一通道3113。
滑动立柱312插置在通道3113内并受驱动装置32驱动而沿通道3113滑动。滑动立柱312呈空心状且其顶端穿出于顶盖2。滑动立柱312包括通过铰接结构3123相连在一起的上滑动立柱3121和下滑动立柱3122。上滑动立柱3121的上端连于顶盖2上,下滑动立柱3122的下端与驱动装置32相连。铰接结构3123可防止升降单元31之间不完全同步所造成的卡死,铰接结构3123包括与上滑动立柱3121相连的上铰接座3123a,与下滑动立柱3122相连的下铰接座3123b,以及,穿置于上铰接座3123a和下铰接座3123b上的铰接轴3123c。
继续参阅图6,立柱连接板314设置于顶盖2的顶板21上并与滑动立柱312的顶端外侧相连,从而使顶盖2和滑动立柱312相固定。立柱连接板314通过铆接方式与顶板21相连,立柱连接板314通过焊接方式与滑动立柱312相连。
立柱顶封板315设置于滑动立柱312的顶端上,并封住滑动立柱312的顶端。
继续参阅图7,定位插销316插入滑动立柱312和导套311所设有的相应插孔内,从而锁定顶盖2的高度。
弹簧卡317插置于定位插销316的端部以定位插销316固定于导套311上。
驱动装置32与滑动立柱312相连并驱动滑动立柱312沿着导套311上下滑动。驱动装置32包括分别与四个滑动立柱312相连的四个油缸321。油缸321通过铰接的方式与滑动立柱312相连。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厢体结构与上述实施例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上侧壁本体124、挡止件221、升降单元31以及驱动装置32的结构有所改变。
参阅图9, 上侧壁本体124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腹板1246a、由第一腹板1246a顶端向内延伸而成的上翼板1242、由第一腹板1246a底端向外延伸而成的第二腹板1246b以及由所述第二腹板1246b的外端向下延伸而成的下翼板1244。上侧壁顶横梁126连接在上翼板1242的顶面且向外伸出于上翼板1242,厢体下侧壁121分别与第二腹板1246b和下翼板1244连接,且第二腹板1246b位于厢体下侧壁121的顶面,下翼板1244位于所述厢体下侧壁121的外侧面。上侧壁顶横梁126、第一腹板1246a的外侧面以及第二腹板1246b围成凹部123。
挡止件221为折板,包括:第一折边2211和垂直于第一折边2211的第二折边2212,第一折边2211连接在顶盖侧壁22的外表面,第二折边2212连接在顶盖侧壁22的底面并向伸出于顶盖侧壁22的底面。挡止件221可在凹部123内滑动,挡止件221与凹部123配合而将顶盖2与下厢体1滑动地扣接在一起。挡止件221沿着水平方向设置,挡止件221沿水平方向的长度与顶盖侧壁22沿水平方向的长度相等。四个顶盖侧壁22上的挡止件221围成环绕顶盖2周向的框架,四个厢体上侧壁122外表面的凹部123合围成环绕下厢体1周向的滑槽,该框架可沿着滑槽上下滑动,使得顶盖2与下厢体1的连接位置形成空间迂回结构,防止雨水经由顶盖2与下厢体1间的间隙而进入车厢体内。
参阅图10和图11,升降单元31包括导套311、滑动立柱312以及托盘313。导套311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厢体侧壁12内面上,其包括:一沿竖直方向固定在厢体侧壁12上的安装板3114以及固定在安装板3114内侧的两相对设置的导向板3115,安装板3114与两导向板3115围成一槽口向内的滑槽3116。安装板3114包括:相对于厢体侧壁12向内凸起的安装部3114a以及由安装部3114a两侧水平相背延伸出的两延伸部3114b,导向板3115包括:固定在安装部3114a上的固定部3115a和由固定部3115a向内垂直弯折而成的导向部3115b。滑动立柱312是一体成型的柱体。滑动立柱312受驱动装置32驱动而沿着滑槽3116滑动。                       
参阅图10和图12,驱动装置32包括:分别与四个滑动立柱312相搭配的四个齿轮箱,以及,设置于齿轮箱与滑动立柱312之间均设有丝杆螺母副327。四个齿轮箱中,一个齿轮箱是主动齿轮箱322,另外三个齿轮箱是从动于主动齿轮箱322的从动齿轮箱323、 324 、325。主动齿轮箱322与从动齿轮箱323、 324 、325之间通过连杆326连接在一起。丝杆螺母副327在齿轮箱的带动下使滑动立柱312作上下往复运动。丝杆螺母副327包括:与齿轮箱相连并随齿轮箱转动而转动的丝杆3272和螺接在丝杆3272外周的螺母3271,滑动立柱312的底端与螺母3271相固定。工作时,主动齿轮箱322可与一摇把3221相连,以通过转动摇把3221而带动主动齿轮箱322内的齿轮转动,进而带动丝杆3272转动,通过丝杠3272与螺母3271配合,带动滑动立柱312升降。
本实用新型旨在:所述厢体上侧壁具有一向内凹入的凹部,所述顶盖侧壁的底部设置一伸入所述凹部内并可在凹部内滑动的挡止件,所述挡止件与所述凹部配合而将顶盖与下厢体滑动地扣接在一起,从而同时解决下厢体顶部升降、定位和防雨密封问题。
上述的两个实施例为本实施例的较佳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也可适当变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凹部和挡止件的位置可以互换,也即是,顶盖侧壁的内侧设置有凹入的凹部,厢体上侧壁具有一伸入所述凹部内并可在所述凹部内滑动的挡止件,只要确保挡止件与凹部配合而将顶盖与下厢体扣接在一起即可。
为了进一步精简厢体的结构,在第二实施例中也可不设有上侧壁顶横梁,这时取而代之的是,上侧壁本体的上端设有向外伸出于上侧壁本体的横板,只要确保该横板、第一腹板的外侧面以及第二腹板围成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凹部即可。
虽然已参照以上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2)

1.一种车厢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厢体,包括:一长方形的底壁和四个立设在所述底壁四周的厢体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厢体侧壁合围成上方开口的容置腔;以及,
顶盖,包括一长方形的顶板和连接在所述顶板四周下方的四个顶盖侧壁,所述顶盖沿上下方向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下厢体的顶部以适应于装载不同高度的货物,且所述顶盖侧壁位于所述厢体侧壁的外周以覆盖所述下厢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厢体侧壁包括:厢体下侧壁和连接在所述厢体下侧壁顶部的厢体上侧壁,四个厢体上侧壁的外表面均具有向内凹入的凹部,四个顶盖侧壁的内表面均设置有伸入所述凹部内的挡止件,所述挡止件可在所述凹部内上下滑动而将所述顶盖与所述下厢体滑动扣接在一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厢体下侧壁的外表面与所述顶盖侧壁的外表面平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厢体,其特征在于,四个厢体上侧壁外表面的凹部合围成环绕下厢体周向的滑槽,四个顶盖侧壁内表面的挡止件合围成环绕顶盖周向的框架,所述框架可沿着所述滑槽上下滑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止件为连接在所述顶盖侧壁内面的方形横梁。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止件为折板,包括:第一折边和垂直于第一折边的第二折边,所述第一折边连接在所述顶盖侧壁的外表面,所述第二折边连接在所述顶盖侧壁的底面并向内伸出于所述顶盖侧壁的底面。
7.如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厢体上侧壁包括:上侧壁本体和连接在所述上侧壁本体顶部的水平设置的上侧壁顶横梁,四个厢体上侧壁的上侧壁顶横梁围成一四方形的框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壁本体包括:一连接在所述上侧壁顶横梁底部的上侧壁中横梁和一连接在所述上侧壁中横梁底部的上侧壁底横梁,所述上侧壁顶横梁和所述上侧壁底横梁均向外伸出所述上侧壁中横梁,并与所述上侧壁中横梁的外侧面围成所述凹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壁底横梁通过一连接板条与所述厢体下侧壁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板条连接在所述厢体下侧壁的外表面且所述连接板条的顶部连接在所述上侧壁底横梁的底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壁中横梁包括用以连接第一横梁的上翼板、用以连接第二横梁的下翼板以及垂直连接在所述上翼板和所述下翼板之间的腹板。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壁本体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腹板、由第一腹板顶端向内延伸而成的上翼板、由第一腹板底端向外延伸而成的第二腹板以及由所述第二腹板的外端向下延伸而成的下翼板;所述上侧壁顶横梁连接在所述上翼板的顶面且向外伸出于上翼板,所述厢体下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二腹板和所述下翼板连接,且所述第二腹板位于所述厢体下侧壁的顶面,所述下翼板位于所述厢体下侧壁的外侧面;所述上侧壁顶横梁、所述第一腹板的外侧面以及所述第二腹板围成所述凹部。
12.一种厢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车厢体。
CN201420426890.8U 2014-07-30 2014-07-30 厢式车及其车厢体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583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26890.8U CN203958345U (zh) 2014-07-30 2014-07-30 厢式车及其车厢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26890.8U CN203958345U (zh) 2014-07-30 2014-07-30 厢式车及其车厢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58345U true CN203958345U (zh) 2014-11-26

Family

ID=51918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26890.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58345U (zh) 2014-07-30 2014-07-30 厢式车及其车厢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5834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05053A (zh) * 2016-05-28 2016-10-12 湖南晟通天力汽车有限公司 车厢及车辆
CN106005051A (zh) * 2016-05-28 2016-10-12 湖南晟通天力汽车有限公司 厢体及汽车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05053A (zh) * 2016-05-28 2016-10-12 湖南晟通天力汽车有限公司 车厢及车辆
CN106005051A (zh) * 2016-05-28 2016-10-12 湖南晟通天力汽车有限公司 厢体及汽车
CN106005053B (zh) * 2016-05-28 2019-07-23 湖南晟通天力汽车有限公司 车厢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96496U (zh) 厢式车及其车厢体
CN206562809U (zh) 剪式举升机停车设备
CN203958345U (zh) 厢式车及其车厢体
CN202657036U (zh) 动车组底架边梁及动车组车体
CN209079734U (zh) 一种快速装卸车载箱体
CN211710848U (zh) 轨道交通机车车辆运维系统
CN105313993A (zh) 厢式车及其车厢体
WO2018192580A1 (zh) 一种集装箱的装卸装置
CN206705603U (zh) 一种电动机械式升降工作车
CN105967102A (zh) 一种提高修车安全性的子母型剪式举升机
CN204528233U (zh) 小型集装箱
CN105292276A (zh) 厢式车及其车厢体
CN104016141A (zh) 一种货物装卸装置
CN205819948U (zh) 一种叉车门架侧置的包装运输工具
CN101531275B (zh) 一种货物运输集装箱
CN204223554U (zh) 台架式集装箱
CN209441947U (zh) 一种高度可调的小汽车运输集装框架
CN105722724B (zh) 用于装卸集装箱的车辆、设施以及站
CN102069978A (zh) 一种保温集装箱箱体
CN107201834B (zh) 一种移动式应急基站
CN206327664U (zh) 汽车装饰条转运工具
CN205819808U (zh) 一种用于叉车门架叠放的包装工具
CN206416913U (zh) 一种双边卸料车厢
CN105084220B (zh) 一种集装箱的双箱同步装卸系统
CN110282456A (zh) 一种周转箱自动装卸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u Shifeng

Inventor after: Liang Qingqiang

Inventor before: Wu Shifeng

Inventor before: Liang Qingqiang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26

Termination date: 201907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