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44273U - 提高吸收塔吸收率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提高吸收塔吸收率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44273U
CN203944273U CN201420287802.0U CN201420287802U CN203944273U CN 203944273 U CN203944273 U CN 203944273U CN 201420287802 U CN201420287802 U CN 201420287802U CN 203944273 U CN203944273 U CN 2039442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ption tower
cyclone
diameter
air inlet
inle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8780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永飞
王贺红
朱宁征
李祝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an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an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an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an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28780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442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442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4427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Gas Separation By Absorption (AREA)

Abstract

提高吸收塔吸收率的装置,包括吸收塔、进气管、旋流器、喷洒泵及喷头;进气管于吸收塔内的一端设连接部,进气管连接其下端;连接部设轴向通孔,且通孔孔径小于进气管内径;连接部的上端设沉头孔,沉头孔内径大于通孔孔径,沉头孔的底部设径向凸缘;旋流器呈锥形体且大径端向下,在旋流器的锥形曲面上设相对旋流器轴线倾斜的凹槽,旋流器设在沉头孔内;喷洒泵的出口端连通至吸收塔内,且分为两并联支路,一条支路设在吸收塔上部,另一条设在吸收塔中部,每条支路末端分别设喷头。其通过改变出气形式及喷洒液的喷洒布置形式,增强了喷洒液与气体的混合程度与吸收作用时间,增强吸收效果,实现好的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

Description

提高吸收塔吸收率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吸收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提高吸收塔吸收率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化学工业生产中,经常需将气体混合物中的组分加以分离:回收气体混合物中有用组份,除去混合气体中有害组份,以实现资源回收与减少大气污染的目的。
目前,对复杂的混合气体的分离、回收多通过吸收塔完成。吸收塔的气体入口条件是由前一工序决定,不能随意改变。因此,为改变吸收率,在操作时调节手段局限于改变吸收剂的喷洒条件。吸收剂的喷洒条件包括流率、温度、含量三要素。一般吸收操作有最佳吸收温度,操作弹性很小,进口含量一般都控制在较低料平,操作弹性很小。吸收操作时,由于设计因素和实际生产气流量的改变,经常导致吸收塔处理能力不足,企业一般通过加大循环量来弥补不足,解决吸收面积不够的问题,降低出口气体含量。
循环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液膜变厚,喷洒不均匀,会造成偏流,恶化吸收操作,对吸收造成不利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吸收塔吸收率的装置,其通过改变气体输送条件及吸收液喷洒布局来提高对气体的吸收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高吸收塔吸收率的装置,包括吸收塔、进气管、喷洒泵及喷头;在所述进气管位于所述吸收塔内部的一端设置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沿垂直方向设置,进气管连接其下端;沿所述连接部的轴向设置有通孔,且该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进气管的内径;在所述连接部的上端设置沉头孔,所述沉头孔的内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孔径,且所述沉头孔的底部相对所述通孔的顶部设有径向凸缘,在所述凸缘上端面均布设置多个凹槽;还包括一旋流器,所述旋流器呈锥形体且大径端向下,在所述旋流器的锥形曲面上设置相对所述旋流器轴线倾斜的凹槽;在所述旋流器的下端面上设置有多个支腿;所述旋流器设置在所述沉头孔内,所述支腿与所述凹槽配合;所述旋流器下端周面与所述沉头孔的内壁接触;所述喷洒泵的出口端通过管道连通至吸收塔内部,且分为两个并联支路,其中一条支路设置在所述吸收塔上部,另一条支路设置在所述吸收塔的中部,每条支路的末端分别设置喷头。实际使用过程中,务必确保位于中部的喷头的喷洒压力大于位于上部喷头的喷洒压力。
进一步,所述喷头包括进料部和出料部,所述进料部的下部通过可拆卸方式连接固定在出料部内,所述进料部内设有一圆形的进料通道,所述进料通道内腔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进料口,第一扩大台腔和第二扩大腔,所述进料部的底部与出料部的内底面连接,所述第一扩大腔处的直径小于第二扩大腔处的直径;所述出料部的底部下方设有U型的扩散器,在所述扩散器的中间位置朝上设有撞针安装柱,所述撞针安装柱上安装有撞针;所述出料部的内底面还朝上设有一圆环形凸台,所述凸台的内径与所述第一扩大腔处的直径相等,所述凸台的外径至多与所述第二扩大腔处的直径相等;所述出料部的底部还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位于凸台内,所述出料口的内表面为圆锥斜面;所述出料口的中间位置开有出料孔,所述出料孔与撞针安装柱的轴线在一直线上,所述出料孔的直径小于撞针的直径。
进一步,所述出料孔所对应撞针的撞击面为曲面或球形面,所述出料孔的直径为1mm至4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通过改变出气形式及喷洒液的喷洒布置形式,增强了喷洒液与气体的混合程度与吸收作用时间,增强吸收效果,实现好的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喷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出料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喷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进气管与连接部、旋流器配合的示意图;
图6为旋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吸收塔 2进气管 21连接部 22旋流器 3喷洒泵 4喷头 41进料部 411第一扩大腔 412第二扩大腔 413进料口 42出料部 421内底面 422出料口 423出料孔 43扩散器 44撞针安装柱 45撞针 46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就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使用过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5、图6所示,
一种提高吸收塔吸收率的装置,包括吸收塔1、进气管2、喷洒泵3及喷头4。
在所述进气管2位于所述吸收塔1内部的一端设置连接部21。所述连接部21沿垂直方向设置,进气管2连接于其下端。沿所述连接部21的轴向设置有通孔,且该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进气管2的内径。在所述连接部21的上端设置沉头孔,所述沉头孔的内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孔径,且所述沉头孔的底部相对所述通孔的顶部设有径向凸缘,在所述凸缘上端面均布设置多个凹槽。还包括一旋流器22,所述旋流器22呈锥形体且大径端向下。在所述旋流器22的锥形外曲面上设置相对所述旋流器22轴线倾斜的凹槽。在所述旋流器22的下端面上设置有多个支腿。所述旋流器22设置在所述沉头孔内,所述支腿与所述凹槽配合。所述旋流器22下端周面与所述沉头孔的内壁接触。通过在所述进气管2的出口端设置所述连接部21,气体由进气管2流至连接部21后,由于腔道变窄,所以会有一定的加速,在流至旋流器时轴向流速有所减缓,且以螺旋流动的方式流出,增强了气体的弥散性及搅动性,便于与喷洒液接触混合。
所述喷洒泵3的出口端通过管道连通至吸收塔1内部,且分为两个支路,其中一条支路设置在所述吸收塔1上部,另一条支路设置在所述吸收塔1的中部,每条支路的末端分别设置喷头4。实际使用过程中,务必确保位于中部的喷头4的喷洒压力大于位于上部喷头4的喷洒压力,且选用的喷头4喷出的液体呈料雾状,最好呈锥形料雾状。由旋流器22旋流而出的气体受到吸收塔1中部设置喷头4喷出的雾状液体的阻挡后,因为气体具有旋流特性,其垂直向上的流速减小,同时径向速度相应有多扩大,实现气体的径向扩散,增大了喷洒出的雾状液体与气体的接触面积,提高吸收率。气体穿过中部位置后,其垂直向上的流速受到很大的消弱,基本上形成自由扩散状态,且受到吸收塔1上部设置喷头4喷出的雾状液体的压迫后,还有向下回流的趋势,所以明显增长了气体在吸收塔1内部停留的时间,使气体由足够的时间与喷洒液体接触作用,确保实现充分吸收,提高吸收率。
如图2至4所示,
所述喷头4包括进料部41和出料部42,所述进料部41的下部通过可拆卸方式连接固定在出料部42内,所述进料部41内设有一圆形的进料通道,所述进料通道内腔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进料口413、第一扩大腔411和第二扩大腔412,所述进料部41的底部与出料部42的内底面421连接,所述第一扩大腔411处的直径小于第二扩大腔412处的直径。所述出料部42的底部下方设有U型的扩散器43,在所述扩散器43的中间位置朝上设有撞针安装柱44,所述撞针安装柱44上安装有撞针45。所述出料部42的内底面421还朝上设有一圆环形的凸台46,所述凸台46的内径与所述第一扩大腔411处的直径相等,所述凸台46的外径至多与所述第二扩大腔412处的直径相等。通过设置两个扩大腔411、412逐渐增加溶液量,从而达到增压的效果,减小喷洒泵3所需提供的工作压力,降低能耗。所述出料部42的底部还设有出料口422,所述出料口422位于凸台46内,所述出料口422的内表面为圆锥斜面。所述出料口422的中间位置开有出料孔423,所述出料孔423与撞针安装柱44的轴线在一条直线上,所述出料孔423的直径小于撞针45的直径。所述进料部41、进料口413、第一扩大腔411和第二扩大腔412为一体结构,进料,41的底部还设有密封圈,所述出料部42、出料口422、凸台46、扩散器43和撞针安装柱44也为一体结构。所述出料孔423所对应撞针45的撞击面为曲面或球形面,所述出料孔423的直径为1mm至4mm,出料孔423直径的具体大需要根据喷洒泵3供至各喷头4处的液体压力具体选择,以确保形成具有足够径向覆盖面的料雾以及同时确保料雾的薄度,上、下两喷头4的出料孔423直径的不必然一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Claims (3)

1.一种提高吸收塔吸收率的装置,包括吸收塔、进气管、喷洒泵及喷头,其特征是:
在所述进气管位于所述吸收塔内部的一端设置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沿垂直方向设置,进气管连接其下端;
沿所述连接部的轴向设置有通孔,且该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进气管的内径;
在所述连接部的上端设置沉头孔,所述沉头孔的内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孔径,且所述沉头孔的底部相对所述通孔的顶部设有径向凸缘,在所述凸缘上端面均布设置多个凹槽;
还包括一旋流器,所述旋流器呈锥形体且大径端向下,在所述旋流器的锥形曲面上设置相对所述旋流器轴线倾斜的凹槽;
在所述旋流器的下端面上设置有多个支腿;
所述旋流器设置在所述沉头孔内,所述支腿与所述凹槽配合;
所述旋流器下端周面与所述沉头孔的内壁接触;
所述喷洒泵的出口端通过管道连通至吸收塔内部,且分为两个并联支路,其中一条支路设置在所述吸收塔上部,另一条支路设置在所述吸收塔的中部,每条支路的末端分别设置喷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吸收塔吸收率的装置,其特征是:
所述喷头包括进料部和出料部,所述进料部的下部通过可拆卸方式连接固定在出料部内;
所述进料部内设有一圆形的进料通道,所述进料通道内腔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进料口,第一扩大台腔和第二扩大腔;
所述进料部的底部与出料部的内底面连接;所述第一扩大腔处的直径小于第二扩大腔处的直径;
所述出料部的底部下方设有U型的扩散器,在所述扩散器的中间位置朝上设有撞针安装柱,所述撞针安装柱上安装有撞针;
所述出料料部的内底面还朝上设有一圆环形凸台,所述凸台的内径与所述第一扩大腔处的直径相等,所述凸台的外径至多与所述第二扩大腔处的直径相等;
所述出料部的底部还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位于凸台内,所述出料口的内表面为圆锥斜面;
所述出料口的中间位置开有出料孔,所述出料孔与撞针安装柱的轴线在一直线上,所述出料孔的直径小于撞针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吸收塔吸收率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出料孔所对应撞针的撞击面为曲面或球形面,所述出料孔的直径为1mm至4mm。
CN201420287802.0U 2014-05-30 2014-05-30 提高吸收塔吸收率的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442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87802.0U CN203944273U (zh) 2014-05-30 2014-05-30 提高吸收塔吸收率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87802.0U CN203944273U (zh) 2014-05-30 2014-05-30 提高吸收塔吸收率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44273U true CN203944273U (zh) 2014-11-19

Family

ID=51886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87802.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44273U (zh) 2014-05-30 2014-05-30 提高吸收塔吸收率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4427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7674A (zh) * 2014-05-30 2014-08-13 济钢集团有限公司 提高吸收塔吸收率的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7674A (zh) * 2014-05-30 2014-08-13 济钢集团有限公司 提高吸收塔吸收率的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973559U (zh) 可减振的脱硫装置
CN204601990U (zh) 一种除尘脱硫装置
CN208275377U (zh) 一种溢流气液分配器及其加氢反应器
CN204122293U (zh) 一种水旋式漆雾捕集装置
CN203807402U (zh) 一种催化裂化装置及其进料喷嘴
CN203944273U (zh) 提高吸收塔吸收率的装置
CN103977674B (zh) 提高吸收塔吸收率的装置
CN202666816U (zh) 一种用于三相浆态床反应器的气体分布器
CN203990972U (zh) 一种起泡器
CN201692763U (zh) 一种改进的脱硫塔
CN203754651U (zh) 高效催化裂化装置提升管进料喷嘴
CN202546989U (zh) 带开放式水箱的加湿机
CN214914912U (zh) 一种垃圾焚烧炉脱酸系统双流体喷头
CN206229073U (zh) 一种用于废气处理的气液分离器
CN205020263U (zh) 喷雾器的螺旋导风式喷头
CN204891739U (zh) 一种氨气空气混合器
CN206935077U (zh) 脱硝枪头
CN205412618U (zh) 脱碳塔莲蓬头式喷淋装置
CN204746660U (zh) 一种双面喷射喷嘴
CN206138999U (zh) 一种多点进风的喷腾式脱硫塔
CN204412482U (zh) 一种化工吸收塔用喷嘴
CN207119244U (zh) 四循环dmf回收塔的喷淋结构
CN204073828U (zh) 一种烟气气动导流混合装置
CN211814349U (zh) 自动喷淋式发酵装置
RU152472U1 (ru) Центробежная форсунк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1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413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