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35049U - 电热锅 - Google Patents

电热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35049U
CN203935049U CN201420279748.5U CN201420279748U CN203935049U CN 203935049 U CN203935049 U CN 203935049U CN 201420279748 U CN201420279748 U CN 201420279748U CN 203935049 U CN203935049 U CN 2039350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sensing probe
pot
food warmer
electric fo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7974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涂宝生
段维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27974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350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350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3504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ing Temperature Or Quantity Of Heat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热锅,包括外锅,内锅,至少盖合所述内锅的上盖,及设于所述外锅上的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感温组件包括具有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感温探头,所述内锅上沿处设有缺口,所述感温探头处于第一位置时内锅可以自由放置入所述外锅内,所述内锅置入外锅内且所述感温探头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感温探头穿过缺口进入内锅。由于其感温组件不设于上盖而设于外锅上,其使得结构简单、装配容易、成本低。又该电热锅的感温探头可伸入内锅,故感温效果佳。

Description

电热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炊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感温效果佳的电热锅。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热锅为了防止食物溢锅,一般会设感温组件,当感温组件检测到内部沸腾温度时,将信息传递电路板或者处理器,再由电路板或CPU控制加热装置暂时停止加热,使锅内温度冷却以达到防止溢锅的效果。
为便于准确感测内锅内的温度,感温组件一般会设于上盖上,当盖合上盖时感温探头插入内锅上部空间(如CN202553475U公开的结构)。但此种感温组件的设置方式,具有明显的缺陷由于感温组件设于上盖,上盖上必须具有导电线路,为了美观及布线考虑在上盖与外锅的连接处均设为铰接结构,此种方式结构复杂、装配复杂、成本高,且上盖不容易清洗。
鉴于上述原因,也出现过不在上盖设感温探头的结构,如中国专利CN 102258318 A公开的结构,但很显然其感温探头设于锅外,受外界温度影响,其感温效果较差。
故,有必要对上述缺陷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本低,上盖易清洗且感温效果佳的电热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电热锅,包括外锅,内锅,至少盖合所述内锅的上盖,及设于所述外锅上的温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组件包括具有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感温探头,所述内锅上沿处设有缺口,所述感温探头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内锅可自由放置入所述外锅内,所述内锅置于外锅内且所述感温探头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感温探头穿过缺口进入内锅。
进一步,所述电热锅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固定设于所述外锅,所述感温探头穿过所述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贴紧所述缺口。
具体地,外锅上设有安装孔,该安装孔具有安装边缘,该密封件包括安装凹槽,安装边缘与安装凹槽过盈配合。
具体地,所述感温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感温探头通过弹性件的弹性变形具有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
具体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进一步,所述感温组件还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固定于外锅,所述感温探头包括定位部,所述弹簧一端抵靠所述固定支架、另一端抵靠所述定位部。
具体地,所述外锅包括外锅本体及安装于所述外锅本体上的中板,所述固定片固定于所述上述中板上。
进一步,所述感温组件还包括导柱,所述导柱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架上,所述弹簧套于所述导柱外。
具体地,所述定位部为板状,所述感温探头固定安装于所述定位部上,所述导柱与弹簧为两组,分居于支架与抵挡部之间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热锅,由于其感温组件不设于上盖而设于外锅上,其使得结构简单、装配容易、成本低。又该电热锅的感温探头可伸入内锅,故感温效果佳。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热锅一种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是图1A处的放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热锅一种实施例的内锅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热锅一种实施例的密封件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热锅一种实施例的爆炸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详细说明: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将感温组件设于上盖带来的结构复杂,装配繁琐,成本高等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热锅,其可有效的解决了上述问题,且具有感温效果佳的优点。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电热锅100,其包括外锅110、内锅120、上盖130、加热装置140,其中内锅120置于外锅120内,上盖130至少可以盖合内锅120,使内锅120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以加快食物烹饪速度。
为便于温度控制,所述外锅110上还设有感温组件150,该感温组件150用于检测内锅120的温度。该感温组件150包括感温探头151,该感温探头151具有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对应的,内锅120上沿121处设有缺口122,当感温探头151处于第一位置时,感温探头151处于远离内锅120内部的一侧,此时内锅120可以自由放置于外锅110内;当感温探头151处于第二位置时,感温探头151通过缺口122进入内锅120内部进而可以感应内锅120内部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外锅110上与内锅120的缺口122对应处设有密封件160,感温探头151穿过该密封件160,内锅120放入外锅110后,该密封件160使所述缺口122密封,避免内锅120的水或食物从缺口122处流出。其中,如图1、图6所示,外锅110上设有安装孔111,该安装孔111具有安装边缘112,密封件160为具有弹性的环状体,例如采用硅胶材料制成,包括安装凹槽161,安装边缘112与安装凹槽161过盈配合,以使密封件160固定于外锅110,同时使安装边缘112与安装凹槽161接触处形成密封。在上述密封件160时,可以利用密封件160的弹性变形将其压入安装孔111,使安装边缘112与安装凹槽161相配合。
如图1~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感温组件150包括弹性件152,所述感温探头151通过弹性件152的弹性变形而具有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上述弹性件在本实施例中为弹簧152,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橡胶、弹性塑料等。感温组件150还包括安装支架153、所述安装支架153固定于外锅110,所述感温探头151包括定位部154,所述弹簧152一端抵靠所述固定支架153、另一端抵靠所述定位部154。弹簧152处于自由状态时,感温探头151处于第一位置;当内锅120放入外锅100时,内锅120给感温探头151施加作用力,感温探头151使弹簧152压缩,顶推感温探头151,此时感温探头151处于第二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部154为板状,感温探头151固定安装于定位部154上,所述感温组件150还包括导柱155,所述导柱155一端固定于所述安装支架153上,所述弹簧152套于所述导柱155外,感温探头151通过导柱155导向。导柱155与弹簧152为两组,分居于安装支架153与抵挡部156之间的两侧。如此可以使感温探头151受弹簧152弹性作用力更均匀,弹性感温探头151运动更顺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锅110包括中板113及外锅本体114,中板113与外锅本体114是分体设置,中板113安装于外锅本体114上,安装支架153固定于中板113上。在感温组件150安装时,可以拆卸下中板113,将感温组件150安装于中板113之上,便于安装与维修。在本实施例中,中板113上还可以设必要的控制按钮,及成型出电路板或处理器放置部位,电路板、控制按钮、控制电路等(附图中未示意出)均安装在该放置部位内,当有元件损坏时,只需拆卸中板113即可。中板113与外锅本体114可以为卡接或螺纹连接等便于拆卸的安装方式。
如图1~图5所示,当需要使用该电热锅100时,将内锅120中加入待烹饪食物并将其放置于外锅110内,过程中,内锅120外表面与感温探头151接触,压迫感温探头151,弹簧152压缩,当感温探头151进入内锅120的缺口122时,弹簧152复位,感温探头151进行工作。当需要取出内锅时,使用者用力使感温元件脱离出内锅即可。在使用时,使用者可以目测感温探头151与内锅120上缺口122的位置,使感温探头151能进入缺口122。由于感温探头151伸入内锅120内,故其感温精准。再者,由于感温组件150未设于上盖130,故无需在上盖130上设复杂的电路元件,也无需在上盖130与外锅110之间设走线通道,使其结构简单。
通过上述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热锅由于其感温组件150不设于上盖130而是将其设于外锅110上,其使得结构简单、装配容易、成本低。又该电热锅的感温探头151可伸入内锅120,故感温效果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电热锅,包括外锅,内锅,至少盖合所述内锅的上盖,及设于所述外锅上的温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组件包括具有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感温探头,所述内锅上沿处设有缺口,所述感温探头处于第一位置时内锅可以自由放置入所述外锅内,所述内锅置入外锅内且所述感温探头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感温探头穿过缺口进入内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锅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固定设于外锅,所述感温探头穿过所述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贴紧所述缺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热锅,其特征在于,外锅上设有安装孔,该安装孔具有安装边缘,所述密封件包括安装凹槽,安装边缘与安装凹槽过盈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感温探头通过弹性件的弹性变形具有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组件还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固定于外锅,所述感温探头包括定位部,所述弹簧一端抵靠所述安装支架、另一端抵靠所述定位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包括外锅本体及安装于所述外锅本体上的中板,所述安装支架固定于所述上述中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组件还包括导柱,所述导柱一端固定于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弹簧套于所述支架外通过导柱导向。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为板状,所述感温探头固定安装于所示定位部上,所述导柱与弹簧为两组,分居于支架与抵挡部之间的两侧。
CN201420279748.5U 2014-05-27 2014-05-27 电热锅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350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79748.5U CN203935049U (zh) 2014-05-27 2014-05-27 电热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79748.5U CN203935049U (zh) 2014-05-27 2014-05-27 电热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35049U true CN203935049U (zh) 2014-11-12

Family

ID=51854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79748.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35049U (zh) 2014-05-27 2014-05-27 电热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3504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42109A (zh) * 2014-05-27 2014-09-17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电热锅
CN110916486A (zh) * 2019-11-27 2020-03-27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压烹饪器具及检测上盖锁合程度的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42109A (zh) * 2014-05-27 2014-09-17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电热锅
CN110916486A (zh) * 2019-11-27 2020-03-27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压烹饪器具及检测上盖锁合程度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49522B2 (en) Multi cooker
CN203935049U (zh) 电热锅
CN104042109A (zh) 电热锅
CN204635955U (zh) 一种节能的电热烹饪器具
CN204105687U (zh) 电热锅
CN204218652U (zh) 一种快速冷却的电压力锅
CN207721678U (zh) 锅盖和灶具组件
CN205885314U (zh) 烹饪电器
CN202104750U (zh) 无锅检测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电热锅
CN204931274U (zh) 微型电饭煲的加热体弹性支撑结构
CN203850671U (zh) 一种基于智能温控装置的户外电力柜
CN103385651A (zh) 电热水壶的发热盘固定结构
CN102578901B (zh) 一种测温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的电蒸锅
CN210330358U (zh) 一种智能调温烤箱
CN203828642U (zh) 具有电热盘的电炊具
CN105105619A (zh) 微型电饭煲的加热体弹性支撑结构
CN104305855B (zh) 双层电热保温多功能锅
CN202489763U (zh) 一种电蒸锅
CN206252369U (zh) 煎烤机
CN207778515U (zh) 一种用于电磁灶的温度传感器及电磁灶
CN210624711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浴霸控制器
CN205281294U (zh) 一种智能温控器
CN203052755U (zh) 一种电磁炉的温度检测装置
CN203132147U (zh) 一种用于恒温热水器的水压传感器安装座
CN208447273U (zh) 高感温精度的电饭煲内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928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