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09742U - 触控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触控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09742U
CN203909742U CN201420215227.3U CN201420215227U CN203909742U CN 203909742 U CN203909742 U CN 203909742U CN 201420215227 U CN201420215227 U CN 201420215227U CN 203909742 U CN203909742 U CN 2039097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layer
electrode structure
thin layer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1522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宽鑫
蒲志明
云花
张焕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Original Assignee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filed Critical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Priority to CN20142021522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097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097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0974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一偏光片、一显示模组以及一触控电极结构。显示模组与偏光片相对设置。显示模组具有一透明基板。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偏光片与透明基板之间。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面板可使触控电极结构与显示面板共用同一基板,节省基板的数量,同时亦减少触控显示面板的重量及厚度。

Description

触控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资讯设备不断地推陈出新,例如手机、平板电脑、超轻薄笔电、及卫星导航等。除了一般以键盘或滑鼠输入或操控之外,利用触控式技术来操控资讯设备是一种相当直觉且受欢迎的操控方式。其中,触控显示面板具有人性化及直觉化的输入操作介面,使得任何年龄层的使用者都可直接以手指或触控笔选取或操控资讯设备,因此也愈来愈受市场所喜爱。
习知的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大致可分为触控面板及显示面板。触控面板具有保护基板及感应基板,其分别形成有感应电极层。在制作上,保护基板须先贴合于感应基板,以形成触控面板,接着再将触控面板贴合于显示面板上,而完成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
由于上述制作过程需经过二道贴合手续,在感应电极层的对位上容易因公差而提高产品不良率产生的风险。此外,上述感应电极层是分别形成在二个基板上,使得触控显示面板整体具有一定的厚度,而与现今的资讯设备所追求的轻薄背道而驰。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轻薄的触控显示面板,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轻薄的触控显示面板。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一偏光片、一显示模组以及一触控电极结构。显示模组与偏光片相对设置。显示模组具有一透明基板。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偏光片与透明基板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电极结构可设置于偏光片上。触控电极结构与透明基板之间可设置有一第一光学胶层。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可更包括一第二光学胶层,其设置于触控电极结构与偏光片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电极结构可包括一薄膜层与一触控感应层,而触控感应层形成于薄膜层上。
在一实施例中,薄膜层可设置于触控感应层与第一光学胶层之间,而触控感应层位于第二光学胶层与薄膜层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薄膜层可位于第二光学胶层与触控感应层之间,第二光学胶层可位于偏光片与薄膜层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电极结构可设置于透明基板上。触控电极结构与偏光片之间可设置有一第一光学胶层。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可更包括一第二光学胶层,其设置于触控电极结构与透明基板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电极结构可包括一薄膜层与一触控感应层,而触控感应层形成于薄膜层上。
在一实施例中,薄膜层可设置于触控感应层与第一光学胶层之间,而触控感应层位于第二光学胶层与薄膜层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薄膜层可位于第二光学胶层与触控感应层之间,而第二光学胶层位于透明基板与薄膜层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感应结构可更包括一缓冲层,其设置于触控感应层与薄膜层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缓冲层的热膨胀系数可介于触控电极结构的热膨胀系数与薄膜层的热膨胀系数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感应层可包括金属奈米导线、透明导电膜或金属网格。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可更包括一保护基板,其设置于偏光片相对于触控电极结构的另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保护基板上可设置有至少一遮蔽层,且遮蔽层位于保护基板的周边区域。
承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面板藉由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偏光片与透明基板之间,可使触控电极结构与显示面板共用同一基板,节省基板的数量,同时亦减少触控显示面板的重量及厚度。进一步地,可藉由偏光片的透光率来改善触控电极结构中图形可见和其它不透光或高反射元件可见的问题,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视觉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1C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1D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2D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以下实施例的内容中所称的方位「上」及「下」仅是用来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再者,一第一元件形成于一第二元件「上」、「之上」、「下」或「之下」可包含实施例中的该第一元件与该第二元件直接接触,或也可包含该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更有其他额外元件使该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无直接接触。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A,触控显示面板1包括一显示模组11、一触控电极结构12以及一偏光片13。触控显示面板1可例如但不限于应用在一触控系统、一互动广告系统、一卖场优惠订购系统、一门禁识别系统、一资讯查询系统、一提款系统或一可携式行动装置等。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1为液晶显示模组(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LCM),其可包括一透明基板111、一液晶层112及一薄膜电晶体(Thin FilmTransistor,TFT)基板113。透明基板111与薄膜电晶体基板113相对设置,而液晶层112设置于透明基板111与薄膜电晶体基板113之间。不过,在其他实施态样中,显示模组11也可例如为发光二极体显示模组或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显示模组,其内部结构与组成可分别包括发光二极体层或有机发光二极体层,以置换液晶层112,在此不作限制。
透明基板111可为玻璃或塑胶等透光材料。在本实施例中,透明基板111为彩色滤光(Color Filter,CF)基板,其具有RGB彩色光阻。
显示模组11与偏光片13相对设置。进一步来说,偏光片13是设置于显示模组11的透明基板111上方,也就是相对于液晶层112的另一侧。
触控电极结构12设置于偏光片13与透明基板11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触控电极结构12具体为一触控感应层121设置在偏光片13上。具体而言,触控电极结构12的形成步骤可例如但不限于:提供承载基板(图未示);设置偏光片13于承载基板上;形成触控感应层121于偏光片13上;以及移除承载基板。如此,触控感应层121可形成于偏光片13上。或者直接将触控感应层121利用溅镀及光刻等制程形成于偏光片13上,无需承载基板。此外,上述触控电极结构12的形成方式仅是举例,实际上可根据制程需求调整制作方式,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触控电极结构12形成于偏光片13的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电极结构12与透明基板111之间设置有一第一光学胶层A1。换句话说,形成有触控电极结构12的偏光片13是透过第一光学胶层A1贴合于显示模组11的透明基板111上,以将触控电极结构12设置于偏光片13与透明基板111之间。于此,触控电极结构12便可与显示模组11共用同一基板,以节省基板的数量,同时可减少触控显示面板的重量及厚度。
请参考图1B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1可更包括一第二光学胶层A2,第二光学胶层A2设置于触控电极结构12与偏光片13之间,也即触控感应结构12是透过第二光学胶层A2贴合于偏光片13上。
此外,触控电极结构12包括一薄膜层F与一触控感应层121。触控感应层121形成于薄膜层F上。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薄膜层F可设置于触控感应层121与第一光学胶层A1之间,而触控感应层121位于第二光学胶层A2与薄膜层F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形成触控电极结构12的步骤也可如下所述:提供一承载基板(图未示);形成薄膜层F于承载基板上,再在薄膜层F上形成触控感应层121,此时薄膜层F位于承载基板与触控感应层121之间;移除承载基板;将触控感应层121连同薄膜层F藉由第二光学胶层A2贴合于偏光片13上。如此一来,触控电极结构12即形成于偏光片13上。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感应层121连同薄膜层F贴合于偏光片13上,是以触控感应层121一侧贴合偏光片13,使得触控感应层121位于薄膜层F与第二光学胶层A2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薄膜层F一侧贴合偏光片13,使得薄膜层F位于触控感应层121与第二光学胶层A2之间。
此外,形成触控电极结构12的步骤也可如下所述:提供一承载基板(图未示);形成薄膜层F于承载基板上,再在薄膜层F上形成触控感应层121,此时薄膜层F位于承载基板与触控感应层121之间;将承载基板、薄膜层F连同触控感应层121一起贴合于偏光片13上,此时,薄膜层F及触控感应层121位于承载基板与偏光片13之间,然后再移除承载基板。如此一来,触控电极结构12同样可形成于偏光片13上。
进一步地,触控电极结构12更可包括一缓冲层(图1B未示),设置于触控感应层121与薄膜层F之间。在触控电极结构12形成于偏光片13上之后,由于触控感应层121是设置于偏光片13与薄膜层F之间,因此偏光片13连同触控感应层121是以薄膜层F一侧藉由第一光学胶层A1贴合于透明基板111上。
请参考图1C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触控电极结构12包括一薄膜层F与一触控感应层121。触控感应层121形成于薄膜层F上。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薄膜层F可设置于触控感应层121与第二光学胶层A2之间,而触控感应层121位于第一光学胶层A1与薄膜层F之间。更进一步地,触控电极结构12还包括一缓冲层B,设置于薄膜层F与触控感应层121之间。依序设置的薄膜层F、缓冲层B、触控感应层121是位于偏光片13与第一光学胶A1之间。
具体而言,触控电极结构12的形成步骤可例如但不限于:提供一承载基板(图未示);形成薄膜层F于承载基板上,再在薄膜层F上形成缓冲层B,再在缓冲层B上形成触控感应层121,此时,薄膜层F位于承载基板与缓冲层B之间,且缓冲层B位于薄膜层F与触控感应层121之间;形成一暂时粘着胶层于触控感应层121上;移除承载基板;将薄膜层F、缓冲层B、触控感应层121连同暂时粘着胶层藉由第二光学胶层A2贴合于偏光片13上,此时,薄膜层F、缓冲层B及触控感应层121位于第二光学胶层A2与暂时粘着胶层之间;移除暂时性粘着胶层。如此一来,触控电极结构12即形成于偏光片13上。
进一步地,在触控电极结构12形成于偏光片13之后,偏光片13连同触控电极结构12是以触控感应层121一侧藉由第一光学胶层A1贴合于透明基板111上。
此外,在图1C所示的实施例中,触控电极结构12是以薄膜层F一侧贴合于偏光片13上,由于薄膜层F较为平整,故可提高贴合平整度。另外,触控感应层121是位于薄膜层F邻近偏光片13的另一侧,有利于提高触控感应层121与软性电路板(图未示)接合的可靠性,减少因软性电路板导致第二光学胶层A2的不平整及软性电路板易脱落的情形。另外,在触控电极结构12的制作过程中引入承载基板与暂时粘着胶层,虽然承载基板与暂时粘着胶层不构成最终产品触控显示面板的一部分,但其在触控电极结构12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借由承载基板的支撑作用将触控电极结构12形成于薄膜层上,并后续移除承载基板,再藉由暂时粘着胶层的转载作用,将薄膜层及其上形成的触控电极结构12贴附于偏光片13上,如此,形成的触控显示面板更加轻、薄,制作成本较低。
以上图1B及图1C实施例中,薄膜层F可使用涂布或其他适当方法形成,其厚度相对普通的玻璃基板很薄,可为约0.1μm至约15μm,较佳约为2μm至5μm。此外,薄膜层F的材料可包括聚酰亚胺(PI)、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氯乙烯(PVC)、聚碳酸酯(PC)、聚乙烯(P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四氟乙烯(PTFE)、环烯烃共聚物(COP、Arton)或前述之组合。
此外,缓冲层B可由透明绝缘材料形成,其可包括二氧化钛(TiO2)、二氧化硅(SiO2)、二氧化锆(ZrO2)或前述之组合,或二氧化钛(TiO2)、二氧化硅(SiO2)与有机材料形成的化合物,或二氧化锆(ZrO2)二氧化硅(SiO2)与有机材料形成的化合物。进一步地,缓冲层B的热膨胀系数介于触控电极结构12的热膨胀系数与薄膜层F的热膨胀系数之间。缓冲层B的设置可减少形成触控电极结构12的过程中对薄膜层F的侵蚀,可减小移除承载基板时应力对薄膜层F及触控电极结构12的损伤。
另外,触控感应层121可为单轴向的触控电极(例如是梳状电极)或双轴向的触控电极(例如是二轴向彼此交错排列),触控感应层121可以包含单层的触控电极,也可以包含双层或多层的触控电极。另一方面,触控感应层121可包括金属奈米导线、透明导电膜或金属网格(metal mesh)等形式来呈现。金属奈米导线可例如为奈米银线(silver nanowire,SNW)或奈米碳管(carbonnanotubes,CNT),而透明导电膜可例如为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铟锌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IZO)、掺氟氧化锡(fluorine doped tin oxide,FTO)、掺铝氧化锌(aluminium doped zinc oxide,AZO)或掺镓氧化锌(galliumdoped zinc oxide,GZO)。此外,可于触控感应层121上设置一保护层(图未示),其为绝缘材质,并可避免触控电极结构12的金属氧化。
进一步地,触控感应层121通常为先溅镀一整层的导电层,再蚀刻该导电层以形成一图案化的触控电极,因此,触控感应层121包含有镂空部分与触控电极部分,镂空部分与触控电极部分会因对光线反射不同导致触控电极图形可见,影响触控显示面板视觉效果。本实用新型之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显示面为偏光片13相对触控电极结构12的另一侧,从触控显示面来看,触控感应层121位于偏光片13之下,由于偏光片13的透光率较普通透明基板低,其可减少镂空部分与触控电极部分对光线反射的差异,改善触控电极图形可见的问题,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视觉效果。或者,当触控感应层121中存在一些不透光或高反射的元件时,例如金属桥接结构、采用金属奈米导线或金属网格等材料形成触控电极结构12时,偏光片12还可以降低该些部件的可见度,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视觉效果。
图1D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D所示,触控显示面板1可更包括一保护基板14,其设置于偏光片13相对于触控电极结构12的另一侧。保护基板14可为玻璃或塑胶等透光材料,并可透过另一光学胶层A外贴于偏光片13上。
此外,保护基板14上可设置有至少一遮蔽层141。在本实施例中,遮蔽层141可为油墨、光阻或油墨和光阻的组合,其设置于部分的保护基板14相对于偏光片13的一侧而形成非可视区,而保护基板14未设置遮蔽层141的部分形成可视区。遮蔽层141可遮蔽触控电极结构12外部的导线(图未示)或其他不适于被使用者看见的电路元件,使触控显示面板具有美观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触控感应层121是设置于偏光片13一侧,相较于触控感应层121直接设置于保护基板14且至少覆盖部分遮蔽层141的结构相比,本实施例的触控感应层121无需跨越遮蔽层141与保护基板14之间的段差,减少了触控感应层121发生断裂的风险。且,由于无需考虑前述触控感应层121跨越遮蔽层141与保护基板14之间的段差的问题,遮蔽层141的厚度或范围可依需求调整,例如增加遮蔽层141的厚度或减少遮蔽层141的面积,遮蔽层141也可适用各种颜色的油墨或光阻,并对应设计遮蔽层141的厚度或范围。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请参照图2A,触控显示面板2包括一显示模组21、一触控电极结构22以及一偏光片23。在本实施例中,显示模组21同样为液晶显示模组,其包括透明基板211、液晶层212及薄膜电晶体基板213,其中透明基板211可为彩色滤光基板。不过,在其他实施态样中,显示模组11也可例如为发光二极体显示模组或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显示模组,其内部结构与组成可分别包括发光二极体层或有机发光二极体层,以置换液晶层212,在此不作限制。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触控电极结构22具体为一触控感应层221设置于透明基板211上,而触控感应层221与偏光片23之间设置有第一光学胶层A1。
具体而言,触控电极结构22的形成步骤可例如但不限于:提供透明基板211;以及形成触控感应层221于透明基板211上。如此,触控电极结构22便可形成于透明基板211上。实施上,在提供透明基板211的步骤中,可仅提供单一透明基板211,或是提供具有透明基板211并已封装完成的显示模组21,本实用新型在此不限。此外,上述触控电极结构22的形成方式仅是举例,实际上可根据制程需求调整制作方式,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触控电极结构22形成于透明基板211的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电极结构22与偏光片23之间设置有一第一光学胶层A1。换句话说,偏光片23是透过第一光学胶层A1贴合于形成有触控电极结构22的透明基板211上,以将触控电极结构22设置于偏光片23与透明基板211之间。于此,触控电极结构22便可与显示模组21共用同一基板,以节省基板的数量,同时可减少触控显示面板的重量及厚度。
请参考图2B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2可更包括第二光学胶层A2,第二光学胶层A2设置于触控电极结构22与透明基板211之间,也即触控感应结构12是透过第二光学胶层A2贴合于透明基板211上。
此外,触控电极结构22包括一薄膜层F与一触控感应层221。触控感应层221形成于薄膜层F上。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薄膜层F可设置于触控感应层221与第一光学胶层A1之间,而触控感应层221位于第二光学胶层A2与薄膜层F之间。形成触控电极结构22的步骤也可如下所述:提供一承载基板(图未示);形成一薄膜层F于承载基板上;以及形成触控感应层221于薄膜层F上。此时薄膜层F位于承载基板与触控感应层221之间;移除承载基板;将触控感应层221连同薄膜层F藉由第二光学胶层A2贴合于透明基板211上。如此一来,触控电极结构12即形成于透明基板211上。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感应层221连同薄膜层F贴合于透明基板211上,是以触控感应层221一侧贴合透明基板211,使得触控感应层221位于薄膜层F与透明基板211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薄膜层F一侧贴合透明基板211,使得薄膜层F位于触控感应层221与透明基板211之间。
此外,形成触控电极结构22的步骤也可如下所述:提供一承载基板(图未示);形成薄膜层F于承载基板上,再在薄膜层F上形成触控感应层221,此时薄膜层F位于承载基板与触控感应层221之间;将承载基板、薄膜层F连同触控感应层221一起贴合于透明基板211上,此时,薄膜层F及触控感应层221位于承载基板与透明基板211之间,然后再移除承载基板。如此一来,触控电极结构22同样可形成于透明基板211上。
进一步地,触控电极结构22更可包括一缓冲层(图2B未示),设置于触控感应层221与薄膜层F之间。在触控电极结构22形成于透明基板211之后,由于触控感应层221是设置于透明基板211与薄膜层F之间,因此偏光片23是以第二光学胶层A2贴合于薄膜层F上。
请参考图2C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在另一实施例中,触控电极结构22包括一薄膜层F与一触控感应层221。触控感应层221形成于薄膜层F上。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薄膜层F可设置于触控感应层221与第二光学胶层A2之间,而触控感应层221位于第一光学胶层A1与薄膜层F之间。更进一步地,触控电极结构22还包括一缓冲层B,设置于薄膜层F与触控感应层221之间。依序设置的触控感应层221、缓冲层B、薄膜层F是位于透明基板211与第一光学胶A1之间。
具体而言,触控电极结构22的形成步骤可例如但不限于:提供一承载基板(图未示);形成薄膜层F于承载基板上,再在薄膜层F上形成缓冲层B,再在缓冲层B上形成触控感应层221,此时,薄膜层F位于承载基板与缓冲层B之间,且缓冲层B位于薄膜层F与触控感应层221之间;形成一暂时粘着胶层于触控感应层221上;移除承载基板;将薄膜层F、缓冲层B、触控感应层221连同暂时粘着胶层藉由第二光学胶层A2贴合于透明基板211上,此时,薄膜层F、缓冲层B及触控感应层221位于第二光学胶层A2与暂时粘着胶层之间;移除暂时性粘着胶层。如此一来,触控电极结构22即形成于透明基板211上。
进一步地,在触控电极结构22形成于透明基板211之后,偏光片23是藉由第一光学胶层A1贴合于触控感应层221上。
此外,在图2C所示的实施例中,触控电极结构22是以薄膜层F一侧贴合于透明基板211上,由于薄膜层F较为平整,故可提高贴合平整度。另外,触控感应层221是位于薄膜层F邻近透明基板211的另一侧,有利于提高触控感应层221与软性电路板(图未示)接合的可靠性,减少因软性电路板导致第二光学胶层A2的不平整及软性电路板易脱落的情形。
此外,薄膜层F与缓冲层B的叙述已详述于上,于此不再赘述。同样地,触控感应层221可为单轴向的触控电极(例如是梳状电极)或双轴向的触控电极(例如是二轴向彼此交错排列),触控感应层221可以包含单层的触控电极,也可以包含双层或多层的触控电极。另一方面,触控感应层221可包括金属奈米导线、透明导电膜或金属网格(metal mesh)等形式来呈现,其叙述可参照上述实施例所述,不再赘述。当然,触控感应层221上也可设置一保护层(图未示),在此不作限制。
图2D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请参照图2D所示,触控显示面板2可更包括一保护基板24,其设置于偏光片23相对于触控电极结构22的另一侧。保护基板24可为玻璃或塑胶等透光材料,并可透过另一光学胶层A外贴于偏光片23上。
此外,保护基板24上可设置有至少一遮蔽层241。在本实施例中,遮蔽层241可为油墨、光阻或油墨和光阻的组合,其设置于部分的保护基板24相对于偏光片23的一侧而形成非可视区,且位于保护基板24的周边区域,而保护基板24未设置遮蔽241的部分形成可视区。遮蔽层241可遮蔽触控电极结构22外部的导线(图未示),使用者便不易看见导线而具有美观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遮蔽层241的厚度或范围可依需求调整,例如增加遮蔽层241的厚度或减少遮蔽层241的面积,其并不影响光学胶层A的贴合能力,因此遮蔽层241可适用各种颜色的油墨或光阻,并对应设计遮蔽层241的厚度或范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面板藉由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偏光片与透明基板之间,可使触控电极结构与显示面板共用同一基板,节省基板的数量,同时亦减少触控显示面板的重量及厚度。进一步地,可藉由偏光片的透光率来改善触控电极结构中图形可见和其它不透光或高反射元件可见的问题,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视觉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偏光片;
显示模组,与该偏光片相对设置,该显示模组具有一透明基板;以及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该偏光片与该透明基板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该偏光片上,该触控电极结构与该透明基板之间设置有一第一光学胶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第二光学胶层,该第二光学胶层设置于该触控电极结构与该偏光片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电极结构包括一薄膜层与一触控感应层,该触控感应层形成于该薄膜层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薄膜层设置于该触控感应层与该第一光学胶层之间,该触控感应层位于该第二光学胶层与该薄膜层之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薄膜层位于该第二光学胶层与该触控感应层之间,该第二光学胶层位于该偏光片与该薄膜层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该透明基板上,该触控电极结构与该偏光片之间设置有一第一光学胶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第二光学胶层,该第二光学胶层设置于该触控电极结构与该透明基板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电极结构包括一薄膜层与一触控感应层,该触控感应层形成于该薄膜层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薄膜层设置于该触控感应层与该第一光学胶层之间,该触控感应层位于该第二光学胶层与该薄膜层之间。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薄膜层位于第二光学胶层与该触控感应层之间,该第二光学胶层位于该透明基板与该薄膜层之间。
12.如权利要求4或9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应结构更包括一缓冲层,设置于该触控感应层与该薄膜层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缓冲层的热膨胀系数介于该触控电极结构的热膨胀系数与该薄膜层的热膨胀系数之间。
14.如权利要求4或9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应层包括金属奈米导线、透明导电膜或金属网格。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保护基板,设置于该偏光片相对于该触控电极结构的另一侧。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基板上设置有至少一遮蔽层,且该遮蔽层位于该保护基板的周边区域。
CN201420215227.3U 2014-04-29 2014-04-29 触控显示面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097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15227.3U CN203909742U (zh) 2014-04-29 2014-04-29 触控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15227.3U CN203909742U (zh) 2014-04-29 2014-04-29 触控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09742U true CN203909742U (zh) 2014-10-29

Family

ID=51783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15227.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09742U (zh) 2014-04-29 2014-04-29 触控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0974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4394A (zh) * 2014-04-29 2015-11-25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
WO2017004835A1 (zh) * 2015-07-09 2017-01-12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
CN108121468A (zh) * 2016-11-29 2018-06-05 联享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透明导电膜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4394A (zh) * 2014-04-29 2015-11-25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
CN105094394B (zh) * 2014-04-29 2018-06-12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
WO2017004835A1 (zh) * 2015-07-09 2017-01-12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
CN106537299A (zh) * 2015-07-09 2017-03-22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
CN108121468A (zh) * 2016-11-29 2018-06-05 联享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透明导电膜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94394B (zh) 触控显示面板
US9582041B2 (en) Touch-control display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KR102381659B1 (ko) 플렉서블 표시장치
CN203746038U (zh) 触控装置
TWI772144B (zh) 資料處理裝置及資料處理裝置的驅動方法
KR200476809Y1 (ko) 터치 전극 장치
TWI631499B (zh) Touch display panel
CN105094392A (zh) 触控显示面板
US9036240B2 (en) Electronic paper display
US20150293646A1 (en) Touch sensing structure
US8921727B2 (en) Double-layer electrode device
CN203490440U (zh) 显示装置
CN204790926U (zh) 一种触控式显示产品
CN203909742U (zh) 触控显示面板
CN203909741U (zh) 触控显示面板
EP2784637B1 (en) Touch screen,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TW201411231A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CN203455796U (zh) 触控结构
CN203930729U (zh) 触控显示面板
CN203773526U (zh) 一种圆形的投射电容式触摸屏
TWI444874B (zh) 觸控面板與其製法
CN103914164A (zh) 触控面板
TWM459449U (zh) 觸控面板
CN203630756U (zh) 触控面板
CN105094393A (zh) 触控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