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07786U -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07786U
CN203907786U CN201420290745.1U CN201420290745U CN203907786U CN 203907786 U CN203907786 U CN 203907786U CN 201420290745 U CN201420290745 U CN 201420290745U CN 203907786 U CN203907786 U CN 2039077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sing
indoor unit
air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9074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康乐
李贤华
杨智强
王锋珂
钟志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29074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077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077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0778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位于所述空调外壳内的风道组件及换热器组件,所述空调外壳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所述换热器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及所述出风口共同形成气流通道,所述室内机壳体内还设有位于所述换热器组件以及所述风道组件正下方的冷藏箱单元,所述冷藏箱单元包括用于冷藏的箱体以及用于支撑所述箱体的底座,所述箱体的顶部支撑所述风道组件。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兼具空调器与冷藏两种功能,同时其采用冷藏箱单元的箱体顶部支撑风道组件,底座支撑箱体,不但有利于室内机整体的安装,提高安装效率,同时箱体为箱状结构,其支撑风道组件时受力均衡,支撑结构比较稳定。

Description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在当今的家庭生活中,空调与冰箱逐渐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家用电器。但是对于现有家庭来说,室内空间有限,而对于立柜式空调器与冰箱均会占用室内一定的有效面积,为有效优化两者的占用空间,目前出现了一种空冰一体机的理论,将立柜式空调器与冰箱结合为一整体,使其兼具空调器与冰箱两种功能。在这种空冰一体机中,空调器与冰箱多采用一套制冷系统工作,但是由于在正常家庭生活中,冰箱基本处于长期工作中,当空调器工作时,两部分同时工作对压缩机的要求非常高,不易实现,而采用冰箱的制冷系统虽然可满足制冷要求,但是该制冷系统在搬运的过程中不能出现过大的倾斜,运输比较困难,而且无论是在这种空冰一体机理论中还是普通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中,室内机内的风道组件等部件均安装于室内机的外壳上,需要将风道组件的各个部件一一对应地安装于室内机外壳上,基本是在安装同一台室内机时只有一道工序在进行,安装非常麻烦,工作效率比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旨在用于解决现有的空调器在安装时风道组件安装不方便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位于所述空调外壳内的风道组件及换热器组件,所述空调外壳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所述换热器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及所述出风口共同形成气流通道,所述室内机壳体内还设有位于所述换热器组件以及所述风道组件正下方的冷藏箱单元,所述冷藏箱单元包括用于冷藏的箱体以及用于支撑所述箱体的底座,所述箱体的顶部支撑所述风道组件。
具体地,所述风道组件的底部通过第一安装结构与所述箱体顶部连接,所述箱体顶部支撑所述风道组件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处。
具体地,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包括设于所述风道组件底部且向下延伸的若干第一凸起部以及设于所述箱体的顶部且与各所述第一凸起部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一凹陷部,每一所述第一凸起部卡设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凹陷部。
进一步地,所述室内机壳体还包括风道支架,所述风道组件与所述风道支架连接,且所述箱体的顶部支撑所述风道支架。
具体地,所述风道支架的底部与所述箱体顶部之间通过第二安装结构连接,所述箱体顶部支撑所述风道组件于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包括设于所述风道支架底部且向下延伸的若干第二凸起部以及设于所述箱体的顶部且与各所述第二凸起部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二凹陷部,每一所述第二凸起部卡设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凹陷部。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组件固定于所述风道支架上,且所述换热器组件的换热器卡设于所述风道支架内。
具体地,所述出风框上设有沿水平方向设置的若干定位柱,所述箱体的顶部上设有与所述各定位柱一一对应的若干限位孔,各所述定位柱穿设与其对应的所述限位孔。
具体地,所述室内机壳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板,每一所述侧板分别与所述出风框以及所述箱体外表面卡接。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的外表面设有若干加强筋,各所述加强筋均呈竖直方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壳体内,换热器组件以及风道组件均位于冷藏箱单元的正上方,冷藏箱单元包括箱体以及支撑箱体的底座。在这种结构中,箱体顶部支撑风道组件,而底座支撑箱体,箱体起到过渡支撑的作用,室内机的实际支撑点为底座,又箱体为箱状结构其可稳定支撑风道组件,同时其对底座的作用力比较均匀,对此室内机内的整体支撑结构比较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爆炸图;
图3为图1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风道组件以及换热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B处放大图;
图6为图4中C处放大图;
图7为图4中D处放大图;
图8为图1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框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框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视角的出风框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1以及位于室内机壳体内的冷藏箱单元2,室内机壳体1内还设有风道组件11以及换热器组件12,室内机壳体1上开设有进风口与出风口,进风口、换热器组件12、风道组件11以及出风口依次形成气流通道,换热器组件12用于调节由进风口进入室内机壳体1内空气的温度,风道组件11则是用于将换热器组件12调温后的空气由出风口排出室内机壳体1之外,两者配合使用可以根据需要用于调节周围环境温度,冷藏箱单元2则包括一个用于冷藏食物的箱体21以及用于支撑箱体21的底座22,通过箱体21顶部支撑风道组件11实现对风道组件11与换热器组件12整体的支撑。在本实用新型中,风道组件11与换热器组件12的工作系统与冷藏箱单元2的工作系统为独立工作,其采用两套制冷系统进行制冷,两者之间相互独立,具体地,风道组件11与换热器组件12的制冷系统采用换热器组件12与室外机(图中未示出)的冷凝器以及压缩机配合形成一套制冷系统,而对于冷藏箱单元2的制冷系统则采用半导体制冷片来实现,且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位于冷藏箱单元2内侧,热端则位于冷藏箱单元2的外侧,由于两套制冷系统单独工作,互不干涉其可有效降低对各套制冷系统的工作要求,而且搬运时比较方便不会产生制冷液回流的现象。在本实施例中,在一定程度上风道组件11与换热器组件12形成的整体与冷藏箱单元2之间为两个单独的个体,对此在组装室内机时,风道组件11与换热器组件12形成的整体与冷藏箱单元2两者可先单独安装,再次细化换热器组件12以及风道组件11两者之间也为单独安装,待风道组件11与换热器组件12形成的整体以及冷藏箱单元2组装完成后,再将风道组件11与换热器组件12形成的整体置于冷藏箱单元2的正上方,通过冷藏箱2的箱体21的顶部支撑风道组件11即可,在整个组装过程中,各部件之间的安装互不干涉,非常方便,安装效率比较高。而且在上述支撑结构中,箱体21位于底座22上,通过底座22支撑箱体21,箱体21顶部支撑风道组件,从而在这种结构中底座22为整个室内机的支撑点,箱体21起到过渡支撑的作用,又箱体21为箱状结构,其与底座22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底座22受力比较均匀,室内机的稳定性高,对于底座22其应采用强度较高的材料支撑,以对其上方室内机的各部件产生较大的支撑力。
进一步地,风道组件11的底部通过第一安装结构与箱体21顶部连接,箱体21顶部支撑风道组件11于第一安装结构处。对于风道组件11包括具有风道1111的出风框111以及设于出风框111内的贯流风轮112,对于风道1111与贯流风轮112的设置个数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出风框111与贯流风轮112均为竖直设置,贯流风轮112主要用于将室内机壳体1外侧的空气吸入室内机壳体1内并形成气流,该气流在经换热器组件1212时换热以改变其温度,然后温度改变后的气流继续在贯流风轮112的作用下进入风道1111内并由室内机另一侧排出,从而起到改变室内机周围环境温度的作用。风道组件11与箱体21顶部通过第一安装结构连接,具体为风道组件11的出风框111与箱体21顶部通过第一安装结构连接,在出风框111底部与箱体21的顶部之间通过第一安装结构进行连接固定,通过该第一安装结构可实现箱体21对风道组件11的稳定支撑。在这种结构中,风道组件11与换热器组件12之间固定,具体地为换热器组件12与出风框111连接,对此箱体21顶部支撑出风框111底部,即可实现对换热器组件12以及风道组件11的支撑,风道组件11与换热器组件12整体稳定支撑于箱体21顶部。一般地,为避免出现出风框111底部造成箱体21顶部受力不均的情况,在箱体21顶部支撑风道组件11底部时,应尽量加大箱体21顶部与出风框111底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风道组件11以及换热器组件12对箱体21顶部的压强。
参见图2、图4-图6,对于第一安装结构可采用多种结构形式,比如第一安装结构可以作为风道组件11或箱体21顶部的一部分,其包括风道组件11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若干第一凸起部1112,具体为各第一凸起部1112位于出风框111的底部,即出风框111底部与箱体21顶部之间直接进行连接固定,具体地第一安装结构包括位于出风框111底部的若干第一凸起部1112以及位于箱体21顶部的若干第一凹陷部211,各第一凸起部1112均向下延伸,且各第一凸起部1112与第一凹陷部211一一对应,在将风道组件11以及换热器组件12组装至冷藏箱单元2上时,每一第一凸起部1112均分别伸入与其对应的第一凹陷部211内并且两者之间卡接,从而实现冷藏箱单元2对风道组件11以及换热器组件12的支撑固定。优化上述实施例,在风道组件11上设有沿水平方向设置的若干定位柱1113,具体为各定位柱1113设于出风框111上,对应地在箱体21顶部设有若干限位孔212,定位柱1113与限位孔212之间一一对应,在箱体21支撑出风框111时各定位柱1113穿设与其对应的限位孔212内,对此从而在竖直方向限制了箱体21与出风框111的相对移动,而在水平方向上第一凸起部1112与第一凹陷部211限制了出风框111与箱体21之间的相对移动,即在出风框111与箱体21之间连接非常稳定,两者不会轻易出现脱离。
在第一安装结构的另一种结构形式中,第一安装结构可以作为一种过渡件,其不为出风框111或箱体21的一部分。具体地第一安装结构为一连接板(图中未示出),该连接板位于出风框111底部与箱体21顶部之间,连接板分别与出风框111底部以及箱体21顶部固定连接,对于固定连接可以直接采取若干螺栓等锁紧,即通过连接板间接形成风道组件11与换热器组件12整体与冷藏箱单元2之间的连接固定,箱体21顶部直接支撑连接板的下表面,通过力的传递作用,连接板的上表面支撑出风框111的底部。
参见图2以及图4,进一步地,室内机壳体1还包括风道支架113,风道组件11与风道支架113连接,具体为出风框111直接固定于风道支架113上,箱体21的顶部还对风道支架113支撑效果。对于这种结构可将换热器组件12固定于风道支架11上,换热器组件12主要包括换热器121以及接水盘122等,可将换热器121以及接水盘固定于风道支架113上,具体地在风道支架113上还设置一上压板123,通过上压板123以及接水盘122将换热器121夹设于风道支架113上,对于风道支架113的结构,其为竖直设置的框状结构,通过一竖直设置的基板1131以及相对设置的两边板1132围合形成一个竖直放置的通槽1133结构,通槽1133具有开口11331,通槽1133还具有相对设置的上端口11332与下端口11333。在本实用新型中换热器121采用平行流换热器121,呈板状结构,其位于通槽1133内主要通过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形成固定,上压板123卡设于风道支架113的上端口11332处,对应地接水盘122则卡设于下端口11333处,上压板123固定换热器121的上端部,接水盘122固定换热器121的下端部,从而使得两者夹设固定换热器121。具体地换热器121的下端部直接卡设于接水盘122内,接水盘122具有集水槽1221,换热器121沿竖直方向的投影落于该集水槽1221内,从而可以使得换热器121工作时其表面液化水可沿换热器121表面流至集水槽1221内,再由集水槽1221引出的导水管(图中未示出)排出室内机外,当然对于风道支架113的上端口以及下端口处均应分别设置用于与上压板123以及接水盘122卡接的相关结构,比如卡槽或者定位柱等,两两之间也可采用螺栓等锁紧。在本实施例中,箱体21顶部同时支撑出风框111以及风道支架113,通过受力分析可知在箱体21顶部支撑风道组件11以及换热器组件12时,风道组件11与换热器组件12整体的重心应位于风道组件11与换热器组件12之间,而单一的风道组件11以及换热器组件12的重心均位于自身上,对此采用两组支撑力支撑风道组件11与换热器组件12整体,可使得箱体21顶部的作用力沿竖直方向,从而可以避免室内机整体出现侧翻的可能性,同时箱体21的受力更加均衡,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具体地,风道支架113的底部与箱体21顶部之间通过第二安装结构进行连接,箱体21顶部支撑风道支架113于第二安装结构处。第二安装结构包括风道支架113的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若干第二凸起部1134,还包括箱体21的顶部还设置与各第二凸起部1134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二凹陷部213,每一第二凸起部1134分别伸入与其对应的第二凹陷部213内卡接。通过多组第二凸起部1134与第二凹陷部213的卡接形成风道支架113与箱体21顶部的连接关系,进而实现箱体21顶部对风道支架113的支撑作用,对于第二凹陷部213以及第二凸起部1134的设置个数一般为四个,四个第二凸起部1134分布于风道支架111底部的四个拐角附近,四个支撑位置之间的面积较大,可以使得风道支架111安装后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参见图1以及图2,继续优化上述实施方案,室内机壳体1还包括两个侧板13,两侧板13相对设置,且每一侧板13同时与出风框111以及箱体21卡接。出风框111与箱体21均具有竖直设置的两个相对侧面,当将出风框111竖直设置于箱体21的顶部时,出风框111的两个相对侧面与箱体21的两个相对侧面一一对应,且每一组近似位于同一平面上,在出风框111与箱体21的上均设有若干卡槽,各卡槽间隔设置,对应地在每一侧板13上也间隔设置有若干卡脚,将其中一侧板13沿出风框111以及箱体21的其中一侧面放置时,该侧板13上的卡脚与出风框111以及箱体21的卡槽一一对应,将各卡脚一一对应卡设于各卡槽内,从而使得该侧板13固定于出风框111以及箱体21上,对此出风框111与箱体21通过两个侧板13在两相对侧面上形成连接状态,通过两个侧板13夹设出风框111以及箱体21,从而可以进一步加强出风框111与箱体2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出风框111稳定设置于箱体21顶部,同时两侧板13还对出风框111以及箱体21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参见图3、图4以及图7,具体地,出风框111与风道支架113之间采用卡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在出风框111上沿竖直方向间隔设有若干挂钩1114,且各挂钩1114均向下延伸,对应地在风道支架113上设有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若干凹槽1134,各凹槽1134与各挂钩1114一一对应,且其具有朝向上方的开口11341,在将出风框111固定于风道支架113上时,每一挂钩1114均沿其对应的凹槽1134的开口11341伸入该凹槽1134内,同时两者之间形成卡接,即通过各凹槽1134与挂钩1114的配合形成出风框111与风道支架113之间的连接,而且由于重力作用,凹槽1134位于与其对应的挂钩1114下方,连接比较稳定。
参见图3、图4、图8-图10,具体地,出风框111上设有两个风道1111以及两组贯流风轮112,两组贯流风轮112与两个风道1111意义对应,且两个风道1111的出风方向之间呈一定角度。在本实施例中,两个风道1111的出风方向呈一定角度,其可具有较大的出风面积,对周围环境温度调节较快速,而且采用双贯流风轮112可以形成两股气流,加速空气在室内机的流动。优化上述结构,在两个风道1111的端部交汇处设有风道隔板114,两个贯流风轮112分别位于该风道隔板114的两侧,同时由于两组贯流风轮112为竖直设置,对此该风道隔板114也为竖直设置,通过两组贯流风轮112形成两股气流,并且该两股气流沿各自对应的风道1111吹出室内机,从而保证两个风道1111出风口处的出风效果比较均匀,风道组件11与换热器组件12配合产生的制冷制热效果比较好。对于风道隔板114其没有直接固定于出风框111上,在两个风道1111端部的交汇处设置一风道隔板基座115,再将风道隔板114固定于该风道隔板基座115上,对于风道隔板基座115与出风框111以及风道隔板114之间均采用扣接,从而可以方便风道隔板114在两个风道1111交汇处的固定。
再次参见图2,进一步地,对于箱体21的结构,可在箱体21的外表面上设置若干条加强筋214,各加强筋214均沿竖直方向设置。由于箱体21主要用于冷藏食物,对此其内部多为中空结构,当其用于支撑上方的风道组件11以及换热器组件12时,箱体21的最终受力部位为用于围设该箱体21的侧面板215,在本实施例中,于箱体21的各侧面板215的外表面均设置竖直方向的加强筋214,其可有效加强每一侧面板215的自身强度,保证箱体21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而已,其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列举的形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位于所述空调外壳内的风道组件及换热器组件,所述空调外壳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所述换热器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及所述出风口共同形成气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壳体内还设有位于所述换热器组件以及所述风道组件正下方的冷藏箱单元,所述冷藏箱单元包括用于冷藏的箱体以及用于支撑所述箱体的底座,所述箱体的顶部支撑所述风道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的底部通过第一安装结构与所述箱体顶部连接,所述箱体顶部支撑所述风道组件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包括设于所述风道组件底部且向下延伸的若干第一凸起部以及设于所述箱体的顶部且与各所述第一凸起部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一凹陷部,每一所述第一凸起部卡设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凹陷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壳体还包括风道支架,所述风道组件与所述风道支架连接,且所述箱体的顶部支撑所述风道支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支架的底部与所述箱体顶部之间通过第二安装结构连接,所述箱体顶部支撑所述风道组件于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包括设于所述风道支架底部且向下延伸的若干第二凸起部以及设于所述箱体的顶部且与各所述第二凸起部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二凹陷部,每一所述第二凸起部卡设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凹陷部。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 固定于所述风道支架上,且所述换热器组件的换热器卡设于所述风道支架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上设有沿水平方向设置的若干定位柱,所述箱体的顶部上设有与所述各定位柱一一对应的若干限位孔,各所述定位柱穿设与其对应的所述限位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壳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板,每一所述侧板分别与所述风道组件以及所述箱体外表面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外表面设有若干加强筋,各所述加强筋均呈竖直方向设置。 
CN201420290745.1U 2014-05-30 2014-05-30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077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90745.1U CN203907786U (zh) 2014-05-30 2014-05-30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90745.1U CN203907786U (zh) 2014-05-30 2014-05-30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07786U true CN203907786U (zh) 2014-10-29

Family

ID=51782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90745.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07786U (zh) 2014-05-30 2014-05-30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0778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10754A (zh) * 2014-05-30 2014-10-22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10754A (zh) * 2014-05-30 2014-10-22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4110754B (zh) * 2014-05-30 2016-11-16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595975C1 (ru) Охлаждающая полка
JP5310887B2 (ja) 室外機及び冷凍装置
CN202902474U (zh) 一种机房空调
AU2018402915A1 (en) Recessed refrigerator
CN104110754A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6196334A (zh) 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
CN109539656B (zh) 冰箱
CN102564012A (zh) 侧面安装的集成制冷装置
CN102393117A (zh) 冰箱
CN203907786U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9688766A (zh) 一种新型机柜空调
CN204006312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04848607A (zh) 蒸发式冷凝器及制冷机组
CN105180564A (zh) 一种嵌入式冰箱顶部散热系统
CN202494258U (zh) 侧面安装的集成制冷装置
CN203907780U (zh) 立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09710572U (zh) 一种新型机柜空调
CN203907783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03082752A (zh) 独立制冷的冷柜及其使用与制造方法
CN102207349A (zh) 冷藏柜
CN218237662U (zh) 室外机及整体式热泵两联供空调机组
CN203907782U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4748445A (zh) 制冷剂散热结构及空调器
CN105716317B (zh) 散热装置及半导体制冷设备
CN220038768U (zh) 热泵热水器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1012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