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07764U - 取暖器 - Google Patents

取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07764U
CN203907764U CN201420269936.XU CN201420269936U CN203907764U CN 203907764 U CN203907764 U CN 203907764U CN 201420269936 U CN201420269936 U CN 201420269936U CN 203907764 U CN203907764 U CN 2039077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arrier
heater
fuse
warmer
divid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6993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康宽洋
服部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26993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077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077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0776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取暖器,包括:固定架、发热体、熔断器和第一导热体。固定架上设有隔板,隔板上设有采集口。发热体和熔断器分别设在固定架上且分别位于隔板的两侧。第一导热体设在固定架上,第一导热体位于熔断器和隔板之间,且第一导热体邻近采集口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取暖器,通过在发热体与熔断器之间设置第一导热体,从而提高熔断器表面温度感应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稳定性。而且在取暖器放置姿势变动后,可保证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也使得取暖器可一机多用,有效节省取暖器的占用空间。另外,第一导热体的采集温度可调,使得不同功能的取暖器可选用相同参数的熔断器,从而便于取暖器的大批量生产,进而降低取暖器的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取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取暖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公开的取暖器中,由于取暖器的发热体加热产生的热气流会向上流动,使得发热体周边不同位置温度不同。其中,取暖器中的熔断器通常紧邻发热体一侧固定,也就是说,熔断器感应位置不可调节,使得熔断器测量的温度受其装配位置的限制,熔断器对取暖器的限温作用受其装配位置限制。
另外,熔断器的使用情况通常与其使用环境等方面因数(如负载大小、感温位置、温度变化速度等)密切相关,厂家在生产不同功率的取暖器时,需要选择不同参数的熔断器,使得成本上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取暖器,该取暖器使用安全、可靠,且可改变放置姿势,同时成本降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取暖器,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采集口;发热体和熔断器,所述发热体和所述熔断器分别设在所述固定架上且分别位于所述隔板的两侧;第一导热体,所述第一导热体设在所述固定架上,所述第一导热体位于所述熔断器和所述隔板之间,且所述第一导热体邻近所述采集口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取暖器,通过在发热体与熔断器之间设置第一导热体,第一导热体可迅速、准确地将发热体的温度传递至熔断器,从而提高熔断器表面温度感应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稳定性。而且在取暖器放置姿势变动后,第一导热体的温度采集效果不受影响,从而保证取暖器的正常使用,同时也保证了取暖器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也使得取暖器可一机多用,从而有效节省取暖器的占用空间。另外,第一导热体的采集温度可调,使得不同功能的取暖器可选用相同参数的熔断器,从而便于取暖器的大批量生产,进而降低取暖器的生产成本。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取暖器还可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取暖器还包括第二导热体,所述第二导热体与所述第一导热体相连且位于所述熔断器的外周壁的外侧。从而使得熔断器的受热面增加,进而使得熔断器可更加快速地检测出发热体的温度变化,也就是说,熔断器检测的准确度和灵敏度均可得到提高。
具体地,所述第二导热体形成为弯折件。由此,第二导热体加工容易。
更具体地,所述第二导热体形成为从所述第一导热体件的底部向上圆弧弯曲的弯曲件,所述熔断器设在所述第二导热体的中心轴处。由此,可进一步增加熔断器的受热面积,从而提高熔断器感应的灵敏度及准确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热体为金属件。由此,第一导热体导热性能良好且易于加工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架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导热体的固定槽。由此,可便于第一导热体的安装与固定。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热体的自由端与所述固定槽的侧壁间隔设置。由此,风机吹向风道的风沿第二导热体的下表面流动后,可从第二导热体的自由端与固定槽的侧壁之间的缝隙流向熔断器,从而提高对熔断器的冷却效果。
具体地,所述固定槽的侧壁上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导热体延伸的定位筋,所述定位筋的自由端止抵在所述第一导热体上。从而将第一导热体固定在固定槽内,且固定方式简单,操作容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隔板的其中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导热体的其中一部分之间限定出风道。从而将风机吹向发热体的部分空气导引至固定槽内,进而对熔断器的工作环境降温,以使熔断器处于正常温度下工作,避免熔断器长期处于高温环境或温度变化频率过高的环境导致功能受损。
具体地,所述风道的风口与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发热体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固定架的设有所述隔板的表面为所述第一表面。从而使得风机吹出的冷风可直接流入风道内,同时也尽量避免发热体加热后形成的热空气流入风道,进而保证风道对熔断器的降温作用。
可选地,所述隔板的所述其中一部分朝向所述发热体倾斜延伸以与所述第一导热体之间限定出所述风道。由此,风道结构简单,加工容易。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热体的所述其中一部分朝向远离所述发热体的方向凹入以与所述隔板之间限定出所述风道。由此,风道结构简单,加工容易。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和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暖器的不同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圈示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架、发热体、熔断器和第一导热体的俯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暖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图5中圈示B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架、发热体、熔断器和第一导热体的立体图;
图8是图7中圈示C部放大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架、熔断器和第一导热体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
取暖器100、
固定架1、固定槽11、定位筋111、安装槽12、第一表面13、
发热体2、限温器31、熔断器32、
第一导热体4、第一板41、第二板42、隔板5、采集口51、第三导热体6、
风机组件7、风壳体71、外壳711、风管712、风机72、
第二导热体8、风道9、
风道的风口与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L1、发热体与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L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暖器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暖器100,如图1-图8所示,包括:固定架1、发热体2、熔断器32和第一导热体4。
参照图1-图5,固定架1上设有隔板5,隔板5上设有采集口51。发热体2和熔断器32分别设在固定架1上且分别位于隔板5的两侧。第一导热体4设在固定架1上,第一导热体4位于熔断器32和隔板5之间,且第一导热体4邻近采集口51设置。
其中,第一导热体4为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件,这里,第一导热体4的材料不作具体限定。可选地,第一导热体4为金属件,例如,第一导热体4可为铝件、铜件、铁件或钢板件等,由此,第一导热体4导热性能良好且易于加工成型。
具体地,发热体2通电加热后,发热体2周边温度迅速上升,由于隔板5上设有采集口51,第一导热体4邻近采集口51设置,因此第一导热体4可通过采集口51直接吸收发热体2发出的热量。又由于第一导热体4的导热性能良好,因此第一导热体4的温度随着发热体2的温度变化而迅速上升并逐渐趋于稳定。而熔断器32邻近第一导热体4设置,第一导热体4立即向熔断器32传递热量,使得熔断器32可迅速感应出第一导热体4的温度变化,从而检测出发热体2的温度变化。也就是说,第一导热体4为熔断器32的温度采集装置,第一导热体4可提高熔断器32表面温度感应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稳定性。
熔断器32串联连接在发热体2与取暖器100的电源之间,其内部具有感温块,当熔断器32到达一定温度时,感温块熔化,感温块熔化对应的温度值为熔断器32的额定值。当熔断器32的温度低于额定值时,熔断器32不对发热体2产生作用。当熔断器32的温度高于额定值时,感温块熔化,使得发热体2与电源断开,从而使得发热体2停止制热,进而保护取暖器100安全运行。需要说明的是,熔断器32的结构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当取暖器100出现温度异常,例如,发热体2温度过高、取暖器100内空气流通不畅等情况时,熔断器32所处的环境温度均可能升高,使得熔断器32可立即对发热体2进行断电保护。由此,可大大提高取暖器100的安全性能。
同时,当取暖器100的放置姿势发生变动,使得第一导热体4相对发热体2的位置发生变化时,由于第一导热体4的导热性能好,因此第一导热体4的温度采集效果变化不大,从而使得熔断器32的测量效果基本不受取暖器100的姿势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取暖器100可以多种姿势放置,且在其中任一放置姿势下,熔断器32均能发挥良好作用。例如,取暖器100既可立式放置,又可卧式放置(如图1和图2所示),甚至取暖器100还可以其他姿势放置。由此,可提高取暖器100的安全性能,有效节省取暖器100的占用空间,同时满足用户一机多用的需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机多用指的是,用户可以根据使用条件改变取暖器100的放置姿势。
可选地,采集口51为多个,多个采集口51沿发热体2的外周间隔设置,从而使得第一导热体4可多方位地采集发热体2的温度,以避免发热体2周边温度不均导致第一导热体4采集温度偏差过大,进而实现第一导热体4的温度采集的稳定平衡,且保证在取暖器100放置姿势发生变动后,熔断器32仍能配合第一导热体4准确检测出发热体2的温度。
另外,由于第一导热体4的温度采集效果平稳,而且可通过调节采集口51的大小、形状、数量、排布位置以及通过改变第一导热体4的材料,来调节第一导热体4的采集温度值,从而实现熔断器32的表面温度的可调性,进而满足控制取暖器100的内部温度值的要求。因此,不同功能的取暖器100可选用相同参数的熔断器32,从而便于取暖器100的大批量生产,进而降低取暖器100的生产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暖器100,通过在发热体2与熔断器32之间设置第一导热体4,第一导热体4可迅速、准确地将发热体2的温度传递至熔断器32,从而提高熔断器32表面温度感应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稳定性。而且在取暖器100放置姿势变动后,第一导热体4的温度采集效果不受影响,从而保证取暖器100的正常使用,同时也保证了取暖器100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也使得取暖器100可一机多用,从而有效节省取暖器100的占用空间。另外,第一导热体4的采集温度可调,使得不同功能的取暖器100可选用相同参数的熔断器32,从而便于取暖器100的大批量生产,进而降低取暖器100的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取暖器100还包括第二导热体8,第二导热体8与第一导热体4相连且位于熔断器32的外周壁的外侧。第二导热体8与第一导热体4相连且位于熔断器32的外周壁的外侧。其中,第二导热体8为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件,可选地,第二导热体8可为金属件,例如,第二导热体8可为铝件、铜件、铁件或钢板件等。
由于第二导热体8与第一导热体4相连,因此第一导热体4的温度可迅速传递至第二导热体8。由于第二导热体8位于熔断器32的外周壁的外侧,从而使得熔断器32的受热面增加,进而使得熔断器32可更加快速地检测出发热体2的温度变化,也就是说,熔断器32检测的准确度和灵敏度均可得到提高。
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二导热体8形成为弯折件。由此,第二导热体8加工容易。可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导热体4的一部分与其余部分脱离并弯折以形成第二导热体8,也就是说,第二导热体8由第一导热体4的部分剪切后弯折形成。
更具体地,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导热体8形成为从第一导热体4件的底部向上圆弧弯曲的弯曲件,熔断器32设在第二导热体8的中心轴处。由此,可进一步增加熔断器32的受热面积,从而提高熔断器32感应的灵敏度及准确度。
在图1和图3所示的示例中,第二导热体8形成为半圆弧形的板件,熔断器32为圆柱体,熔断器32与第二导热体8的中心轴线同轴设置,从而使得熔断器32的感应面受热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熔断器32被包裹在第二导热体8内,也就是说,熔断器32的整体表面可无死角地感应第二导热体8传递的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1、图3和图5所示,取暖器100还包括风机组件7,风机组件7包括风壳体71和风机72,风壳体71上设有连通外界的风口(图未示出),风机72设在风壳体71内。
具体地,如图5所示,风壳体71包括外壳711及风管712,外壳711形成为底端敞开的壳体,且外壳711的底端扣合在固定架1上,风管712设在外壳711内,风管712形成为弯管,且风管712的朝向发热体2的一端敞开,风管712的另一端连通风口,风机72设在风管712内。
当发热体2加热时,风机72旋转以将外界空气从风口吸入风管712内,吸入的空气被风管712导向发热体2并被发热体2加热形成热空气,加热后的热空气又被风机72从风口吹出,以对外界空气进行加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1、图3和图5所示,固定架1上设有安装槽12,安装槽12从固定架1的顶壁向下凹入,发热体2安装在安装槽12内以限制发热体2的移动,从而保证取暖器100的安装使用。其中,风管712的底端与安装槽12的周壁的顶端相连,从而将风机72吹出的空气导引至安装槽12内以加热。
具体地,固定架1上设有用于固定第一导热体4的固定槽11,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固定槽11从固定架1的顶壁向下凹入,固定槽11的形状与第一导热体4的形状大体一致。由此,可便于第一导热体4的安装与固定。更具体地,熔断器32也设在固定槽11内,从而便于熔断器32的安装与固定,且便于熔断器32检测第一导热体4的温度。
其中,固定槽11与安装槽12间隔设置,固定架1的位于固定槽11与安装槽12之间的部分构成隔板5,采集口51形成为在隔板5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的通孔,从而使得采集口51可连通固定槽11与安装槽12以便于第一导热体4采集温度,且采集口51结构简单,加工容易。
在图1和图8所示的示例中,采集口51的上方敞开,从而使得固定架1容易加工成形。由于风管712的底端与安装槽12的周壁相连,因此风管712的底端与隔板5相连,风管712的底壁构成采集口51的顶壁,使得在固定架1上,安装槽12与固定槽11仅通过采集口51连通。可选地,采集口51为三个。
当然,采集口51的形状及数量可不限于此,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固定槽11的侧壁上设有朝向第一导热体4延伸的定位筋111,定位筋111的自由端止抵在第一导热体4上。从而将第一导热体4固定在固定槽11内,且固定方式简单,操作容易。
可选地,固定槽11的相对侧壁上均设有定位筋111,且相对侧壁上的定位筋111交错分布。其中,固定槽11的相对侧壁上均设有定位筋111,可使得第一导热体4装入固定槽11后受力点多,不易移位,从而保证第一导热体4与熔断器32及发热体2的距离不变,进而保证熔断器32的检测准确度。固定槽11的相对侧壁上的定位筋111交错分布,可使得第一导热体4安装于固定槽11内时较为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7所示,第一导热体4形成为大体“L”形,其中,第一导热体4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具体地,发热体2形成为大体长方体,第一板41设在发热体2的前表面的前侧,第二板42设在发热体2的左表面的左侧,第一导热体4在发热体2的左表面及前表面均可受热。由此,使得第一导热体4形状简单,加工容易,且第一导热体4可检测发热体2的两个方向上的温度,从而确保第一导热体4采集温度均衡、稳定。
下面参考图1、图3和图7,来具体说明第一导热体4对发热体2的两个方向上的温度采集作用。
在图1、图3和图7所示的示例中,采集口51为多个,其中,如图9所示,部分采集口51设在隔板5的位于第一板41与发热体2之间的部分上,另一部分采集口51设在隔板5的位于第二板42与发热体2之间的部分上,也就是说,发热体2可通过采集口51分别向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传递热量。
当取暖器100以卧式放置时,第一板41位于发热体2的上方,发热体2周围的空气被发热体2加热后形成热空气,热空气上升后可通过第一板41与发热体2之间的采集口51流向第一板41,从而使得第一板41的温度迅速上升,由此,可使得第一导热体4可迅速采集发热体2的温度。
当取暖器100以立式放置时,第二板42位于发热体2的上方,发热体2周围的空气被发热体2加热后形成热空气,热空气上升后可通过第二板42与发热体2之间的采集口51流向第二板42,从而使得第二板42的温度迅速上升,由此,可使得第一导热体4可迅速采集发热体2的温度。
具体地,固定架1为注塑件,可选地,在多个采集口51中,至少一个采集口51形成为“U”形,例如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第一板41与发热体2之间的采集口51均为“U”形,由此,可方便开模。
更具体地,如图3和图8所示,第二导热体8与第一板41的顶部相连,熔断器32正对第一板41设置。
当然,本实用新型也不限于此,第一导热体4也可形成为其他形状,例如,为扩大第一导热体4的受热面,第一导热体4还可形成为环绕发热体2设置的环形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取暖器100还包括限温器31,限温器31设在隔板5的设有发热体2的一侧。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限温器31设在固定槽11内,且限温器31邻近第一板41设置。
其中,发热体2通电加热后,第一导热体4迅速升温且逐渐趋于稳定,由于限温器31接近第一发热体2设置,第一导热体4立即向限温器31传递热量,使得限温器31的温度也迅速上升,即提高限温器31的热感应效率,从而提高限温器31温度感应的准确度、高效性及稳定性。
其中,限温器31与发热体2电连接,以限制发热体2的加热温度。需要说明的是,限温器31的结构等均为现有技术,发热体2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取暖器的发热体结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限温器31通过第一导热体4检测温度,可避免限温器31检测出的温度低于发热体2的实际温度导致发热体2产热过多,从而避免取暖器100温度过高、甚至烧损等,也避免了限温器31测量出的温度高于发热体2的实际温度,导致发热体2加热不足。由此,可保证取暖器100的正常使用,同时也保证了取暖器100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取暖器100还包括第三导热体6,第三导热体6与第一导热体4相连且位于限温器31的外周壁的外侧,其中,如图8所示,限温器31的顶壁与第三导热体6相连,由此,便于限温器31的固定。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导热体4和第三导热体6为一体成型件,由此,第一导热体4及第三导热体6结构简单、紧凑,从而减少第一导热体4和第三导热体6的占用空间,进而便于优化取暖器100的内部布局。
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导热体4的一部分与其余部分脱离并弯折以形成第三导热体6,也就是说,第三导热体6由第一导热体4的部分剪切后弯折形成,由此,使得第三导热体6的结构简单,加工容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7和图8所示,隔板5的其中一部分与第一导热体4的其中一部分之间限定出风道9,从而将风机72吹向发热体2的部分空气导引至固定槽11内,进而对熔断器32的工作环境降温,以使熔断器32处于正常温度下工作,避免熔断器32长期处于高温环境或温度变化频率过高的环境导致功能受损。其中,控制风道9的大小的调整可控制熔断器32的降温幅度,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二导热体8的自由端与固定槽11的侧壁间隔设置,如在图6所示的示例中,第二导热体8的自由端与固定槽11的右侧壁之间具有缝隙,由此,风机72吹向风道9的风沿第二导热体8的下表面流动后,可从上述缝隙流向熔断器32,从而提高对熔断器32的冷却效果。
更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风道9的风口与第一表面13之间的距离L1大于发热体2与第一表面13之间的距离L2,其中,固定架1的设有隔板5的表面为第一表面13。由此,使得风机72与风道9的风口之间的距离较近,从而使得风机72吹出的冷风可直接流入风道9内并沿第二导热体8吹向熔断器32,同时也尽量避免发热体2加热后形成的热空气流入风道9,进而保证风道9对熔断器32的降温作用。
可选地,如图2和图8所示,隔板5的其中一部分朝向发热体2倾斜延伸以与第一导热体4之间限定出风道9。由此,风道9结构简单,加工容易。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导热体4的其中一部分也可朝向远离发热体2的方向凹入以与隔板5之间限定出风道9。
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隔板5的其中一部分朝向发热体2倾斜延伸,且第一板41的对应于隔板5的倾斜延伸的部分朝向远离发热体2的方向凹入,从而扩大风道9的流通面积,使得吹入固定槽11内的风量增加,以保证固定槽11内处于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暖器100,通过在限温器31、熔断器32与发热体2之间设有第一导热体4,从而使得第一导热体4在发热体2加热后迅速升温,进而使得限温器31和熔断器32可通过第一导热体4迅速、准确地检测出发热体2的温度,且限温器31与熔断器32的检测能力可不受取暖器100的放置姿势的影响。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采集口;
发热体和熔断器,所述发热体和所述熔断器分别设在所述固定架上且分别位于所述隔板的两侧;
第一导热体,所述第一导热体设在所述固定架上,所述第一导热体位于所述熔断器和所述隔板之间,且所述第一导热体邻近所述采集口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导热体,所述第二导热体与所述第一导热体相连且位于所述熔断器的外周壁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体形成为弯折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体形成为从所述第一导热体件的底部向上圆弧弯曲的弯曲件,所述熔断器设在所述第二导热体的中心轴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体为金属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导热体的固定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体的自由端与所述固定槽的侧壁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的侧壁上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导热体延伸的定位筋,所述定位筋的自由端止抵在所述第一导热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的其中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导热体的其中一部分之间限定出风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的风口与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发热体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固定架的设有所述隔板的表面为所述第一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的所述其中一部分朝向所述发热体倾斜延伸以与所述第一导热体之间限定出所述风道。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体的所述其中一部分朝向远离所述发热体的方向凹入以与所述隔板之间限定出所述风道。
CN201420269936.XU 2014-05-23 2014-05-23 取暖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077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69936.XU CN203907764U (zh) 2014-05-23 2014-05-23 取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69936.XU CN203907764U (zh) 2014-05-23 2014-05-23 取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07764U true CN203907764U (zh) 2014-10-29

Family

ID=51782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69936.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07764U (zh) 2014-05-23 2014-05-23 取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077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50122796A1 (en) Heating device for a kettle
CN204743713U (zh) 微型电饭煲的感温元件安装结构
CN204421007U (zh) 一种液压式温控器以及具有该温控器的燃烧器
CN204460318U (zh) 一种液压式温控器以及具有该温控器的燃烧器
ITTO20090049U1 (it) A milk froth maker
CN203907739U (zh) 取暖器
CN203907764U (zh) 取暖器
CN104864450A (zh) 取暖器
CN204049202U (zh) 慢煮锅
CN203501464U (zh) 导流件及具有导流件的电热水器
CN204478603U (zh) 气液分离器以及具有其的压缩机
CN207335154U (zh) 多温感电热水器
CN204427780U (zh) 用于电热锅的发热盘组件及具有其的电热锅
CN203375545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
CN207650663U (zh) 一种温控装置以及电暖器
CN208551247U (zh) 液体加热器
CN204049276U (zh) 侧加热豆浆机
CN105657881A (zh) 一种带有温度保护装置的电加热装置
CN203276061U (zh) 加热容器和温控器
CN202818637U (zh) 电热暖手器的电加热装置安装结构
CN203132732U (zh) 电热电器及其热敏电阻组件
CN210832189U (zh) 一种自适应室内温度的取暖器
CN101692965A (zh) 一种感温同步的煎烤机
CN207230728U (zh) 一种自动调速的暖气片散热装置
CN205006643U (zh) 一种多功能连接器上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9

Termination date: 202105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