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71122U - 用于变压器油冷却的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变压器油冷却的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71122U
CN203871122U CN201420314936.7U CN201420314936U CN203871122U CN 203871122 U CN203871122 U CN 203871122U CN 201420314936 U CN201420314936 U CN 201420314936U CN 203871122 U CN203871122 U CN 2038711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air
cooled
oil
wate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1493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明友
雍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uangliu County Power Supply Branch Of State Grid Sichuan Electric Power Co
Original Assignee
Shuangliu County Power Supply Branch Of State Grid Sichuan Electric Power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uangliu County Power Supply Branch Of State Grid Sichuan Electric Power Co filed Critical Shuangliu County Power Supply Branch Of State Grid Sichuan Electric Power Co
Priority to CN20142031493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8711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711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7112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ransformer Coo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变压器油冷却的冷却装置,包括壳体、前盖、后盖、隔板,隔板将壳体、前盖、后盖围成的腔体一分为二,分为风冷腔和右边为水冷腔;风冷腔内设置有风冷主管和多根与风冷主管连通的风冷支管,多根风冷支管沿风冷主管的轴向均匀分布;水冷腔内设置有螺旋状的缠绕在油冷却管的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第一冷却管的入口连接后盖的进水口,出口连接壳体的出水口;所述第二冷却管的入口连接壳体的进水口,出口连接后盖的出水口。本实用新型同时支持水冷和风冷,通用性强,水冷腔中能够同时从左右两侧通水对油冷却管进行冷却,风冷腔中在油冷却管的长度方向上对油冷却管进行均匀冷却,具有通用性强、冷却效果好等优点。

Description

用于变压器油冷却的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油冷却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变压器油冷却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大型变压器中,通常使用变压器油对变压器进行冷却。在有冷却过程中,变压器油从油冷却管的入口进入油冷却管,流过油冷却管,在这个过程中,变压器油被冷却,同时变压器油的温度被降低,经过降温的变压器油经由回流孔回流到变压器内,再次对变压器进行冷却,变压器油反复上述的操作,对变压器进行冷却。
随着变压器容量的增加以及环境变化的影响,变压器冷却要求越来越高对变压器油的降温要求也越来越高。单纯使用油冷却管对变压器油进行降温不能满足所有的要求,现有技术中有在油冷却管上设置风冷却器或者水冷却器的方法,但是风冷却器在温度较高的地方降温效果差,水冷却器需要在具有水源的地方。此外,一次冷却并不能有效对变压器油进行冷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用性好、冷却效果好的用于变压器油冷却的冷却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用于变压器油冷却的冷却装置,包括中空圆筒状或中空长方体状的壳体,设置在壳体左端的前盖、设置在壳体右端的后盖、设置在壳体中部的隔板,隔板将壳体、前盖、后盖围成的腔体一分为二,左边为风冷腔、右边为水冷腔,所述前盖、后盖和隔板中心均设置有供油冷却管通过的通孔;所述风冷腔对应的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风冷腔内设置有风冷主管和多根位于风冷主管下方且与风冷主管连通的风冷支管;所述风冷主管轴向与油冷却管的轴向相同,其通过一根连接管连接到进风口,多根风冷支管沿风冷主管的轴向均匀分布;所述水冷腔内设置有螺旋状的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均缠绕在油冷却管上;所述水冷腔对应的壳体上和后盖上均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第一冷却管的入口连接后盖的进水口,出口连接壳体的出水口;所述第二冷却管的入口连接壳体的进水口,出口连接后盖的出水口。
优选的,所述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交叉排布缠绕在油冷却管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在油冷却管的轴向上前后设置,第一冷却管靠近隔板,所述第二冷却管靠近后盖。
进一步,所述风冷主管的侧面还设置有弧形的风冷支管,该弧形的风冷支管的出口朝向油冷却管侧壁。
进一步,所述前盖和隔板上的通孔的内壁和油冷却管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圈。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冷却装置上同时设置有水冷腔和风冷腔以及相应的冷却管道,同时支持水冷系统和风冷系统,可以根据变压器所在的环境选择使用水冷或者风冷或者同时使用二者,通用性强。
2、本实用新型的水冷腔中设置了2根冷却管,且2根冷却管的入口设置在水冷腔的不同端部,因此能够同时从左右两侧通水对位于水冷腔内的油冷却管进行冷却,也就是说,变压器油流经水冷腔时进行了2次冷却,冷却效果好。
3、本实用新型的风冷腔在油冷却管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多根支管,能够充分对风冷却器中的油冷却管进行均匀冷却,油冷却管内的变压器油能够得到充分冷却。
4、本实用新型还能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风冷腔的剖面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壳体;2-前盖;3-后盖;4-隔板;5-风冷腔;51-进风口;52-出风口;53-风冷主管;54-风冷支管;55-连接管;6-水冷腔;61-进水口;62-出水口;7-第一冷却管;8-第二冷却管;9-油冷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用于变压器油冷却的冷却装置,包括壳体1,设置在壳体1左端的前盖2、设置在壳体1右端的后盖3、设置在壳体1中部的隔板4,壳体1为中空圆筒状或中空长方体状,隔板4的形状和大小与壳体1的横截面相同,将壳体1、前盖2、后盖3围成的腔体一分为二,左边为风冷腔5、右边为水冷腔6,所述前盖2、后盖3和隔板3中心均设置有供油冷却管9通过的通孔;
所述风冷腔5对应的壳体1上设置有进风口51和出风口52,风冷腔5内设置有风冷主管53和多根位于风冷主管53下方且与风冷主管53连通的风冷支管54;所述风冷主管53轴向与油冷却管9的轴向相同,其通过一根连接管55连接到进风口51,多根风冷支管54沿风冷主管53的轴向均匀分布。冷却时,冷风通过进风口51、连接管55进入风冷主管53,再通过各个风冷支管54吹向油冷却管9的不同位置,能够油冷却管9进行均匀冷却,油冷却管9内的变压器油因此能够得到充分冷却。本实施例中,风冷腔5的进风口51和出风口52连接风冷系统,接入冷风并将风冷腔5中的空气回流到风冷系统中,该风冷系统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用的风冷系统,为本领域的常用技术手段,也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客体,因此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其结构。
所述水冷腔6内设置有螺旋状的第一冷却管7和第二冷却管8,第一冷却管7和第二冷却管8交叉排布缠绕在油冷却管9上;所述水冷腔6对应的壳体1上和后盖3上均有进水口61和出水口62,所述第一冷却管7的入口连接后盖3的进水口61,出口连接壳体1的出水口62;所述第二冷却管8的入口连接壳体1的进水口61上,出口连接后盖3的出水口62。水冷腔6的进水口61和出水口62分别连接水冷系统,进水口61接入冷却水,出水口62将冷却水回流到水冷系统中,该水冷系统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水冷系统,其为本领域的常用技术手段,也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客体,因此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其结构。本实施例中,冷却装置上同时设置有水冷腔6和风冷腔5以及相应的冷却管道,同时支持水冷系统和风冷系统,可以根据变压器所在的环境选择使用水冷或者风冷或者同时使用二者,通用性强。水冷腔6中设置了2根冷却管,且2根冷却管的入口设置在水冷腔6的不同端部,因此能够同时从左右两侧通水对位于水冷腔6内的油冷却管9进行冷却,也就是说,变压器油流经水冷腔6时进行了2次冷却,冷却效果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第一冷却管7和第二冷却管8在油冷却管9的轴向上前后设置,从图1中的角度看则第一冷却管7和第二冷却管8一左一右设置,第一冷却管7靠近隔板4,所述第二冷却管8靠近后盖3,变压器油在油冷却管9中自左向右流动时,第一冷却管7对刚流进水冷腔6的变压器油进行冷却,第二冷却管8对即将流出水冷腔6的变压器油进行冷却,两次冷却以降低变压器油温度,达到良好的冷却效果。
实施例3:
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风冷主管53的两个侧面还设置有多个弧形的风冷支管54,该弧形的风冷支管54的出口朝向油冷却管9侧壁,因此风冷支管54可以从上面和两个侧面三个方向对油冷却管9进行冷却,冷却效果好。
实施例4: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基础上,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冷却风在风冷腔5中流失造成资源浪费,前盖2和隔板3上的通孔的内壁和油冷却管9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圈,使得冷风只能从进风口51进入风冷腔,从出风口52流出进行回收。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用于变压器油冷却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圆筒状或中空长方体状的壳体(1),设置在壳体(1)左端的前盖(2)、设置在壳体(1)右端的后盖(3)、设置在壳体(1)中部的隔板(4),隔板(4)将壳体(1)、前盖(2)、后盖(3)围成的腔体一分为二,左边为风冷腔(5)、右边为水冷腔(6),所述前盖(2)、后盖(3)和隔板(3)中心均设置有供油冷却管(9)通过的通孔;
所述风冷腔(5)对应的壳体(1)上设置有进风口(51)和出风口(52),风冷腔(5)内设置有风冷主管(53)和多根位于风冷主管(53)下方且与风冷主管(53)连通的风冷支管(54);所述风冷主管(53)轴向与油冷却管(9)的轴向相同,其通过一根连接管(55)连接到进风口(51),多根风冷支管(54)沿风冷主管(53)的轴向均匀分布;
    所述水冷腔(6)内设置有螺旋状的第一冷却管(7)和第二冷却管(8),第一冷却管(7)和第二冷却管(8)均缠绕在油冷却管(9)上;
所述水冷腔(6)对应的壳体(1)上和后盖(3)上均有进水口(61)和出水口(62),所述第一冷却管(7)的入口连接后盖(3)的进水口(61),出口连接壳体(1)的出水口(62);所述第二冷却管(8)的入口连接壳体(1)的进水口(61),出口连接后盖(3)的出水口(6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变压器油冷却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管(7)和第二冷却管(8)交叉排布缠绕在油冷却管(9)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变压器油冷却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管(7)和第二冷却管(8)在油冷却管(9)的轴向上前后设置,第一冷却管(7)靠近隔板(4),所述第二冷却管(8)靠近后盖(3)。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用于变压器油冷却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主管(53)的侧面还设置有多个弧形的风冷支管(54),该弧形的风冷支管(54)的出口朝向油冷却管(9)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用于变压器油冷却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2)和隔板(3)上的通孔的内壁和油冷却管(9)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圈。
CN201420314936.7U 2014-06-13 2014-06-13 用于变压器油冷却的冷却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711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14936.7U CN203871122U (zh) 2014-06-13 2014-06-13 用于变压器油冷却的冷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14936.7U CN203871122U (zh) 2014-06-13 2014-06-13 用于变压器油冷却的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71122U true CN203871122U (zh) 2014-10-08

Family

ID=51652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14936.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71122U (zh) 2014-06-13 2014-06-13 用于变压器油冷却的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87112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17892A (zh) * 2021-09-26 2021-12-21 上海宝钢铸造有限公司 双层冷却管均衡强冷水冷炉口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17892A (zh) * 2021-09-26 2021-12-21 上海宝钢铸造有限公司 双层冷却管均衡强冷水冷炉口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283314U (zh) 一种液冷电机壳体及电机
JP2007139190A (ja) 工作機械用ボールねじ
CN206065657U (zh) 一种点焊机输出电极的冷却装置
CN104196830A (zh) 液压设备
CN203871122U (zh) 用于变压器油冷却的冷却装置
CN205811732U (zh) 一种便于清渣的电机水套冷却装置
CN203882769U (zh) 变压器油冷系统
CN206323260U (zh) 一种电机冷却水道结构
CN103629953A (zh) 一种水冷却器
CN106197086A (zh) 带间隔排列的圆形板及弓形板的热交换器
CN101988134A (zh) 高炉风口中套和高炉风口装置
CN102441751A (zh) 一种焊机用闭路循环冷却系统
CN201755712U (zh) 气体保护焊焊枪冷却系统
CN204514145U (zh) 油水冷却器
CN201257613Y (zh) 一种同侧进出水冷却装置
CN208971304U (zh) 一种分子泵电机的水冷结构
CN205117527U (zh) 发动机及汽车
CN204220157U (zh) 一种实验室用紫外光照箱
CN204829920U (zh) 冷却装置及燃烧器
CN203515769U (zh) 一种水箱芯体
CN106655631A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电机的冷却水套结构
CN202398339U (zh) 润滑脂调和釜降温装置
CN104729332A (zh) 一种用于冷却和加热的圆筒构件
KR20160059190A (ko) 전력구 냉각 시스템
CN210087702U (zh) 一种带有外置换热器的真空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8

Termination date: 20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