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47653U - 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47653U
CN203847653U CN201420068272.0U CN201420068272U CN203847653U CN 203847653 U CN203847653 U CN 203847653U CN 201420068272 U CN201420068272 U CN 201420068272U CN 203847653 U CN203847653 U CN 2038476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k
inner ring
energy storage
outer ring
eccent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6827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06827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8476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476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4765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无级的机械变速器装置。将动力输入端的旋转运动,转化为往复摆动,往复摆动推动一个储能弹簧,储能弹簧的另一端推动一个单向离合装置,当往复摆动线速度超越单向离合装置速度时,单向离合装置锁止,往复摆动动力通过储能弹簧向外动力输出端输出动力。往复摆动与单向离合装置之间的储能弹簧为柔性连接,可实现无级变速,且变速比与传递的力矩可实现一定程度的自适应效果。该变速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尺寸小、重量轻。

Description

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速器装置,特别是一种无级的机械变速器装置。可应用于汽车和工程机械等领域。 
背景技术
当前机械变速器包括以下两种。 
1)齿轮传动式。齿轮传动式变速器只能实现有级变速,应用于自动变速时,控制结构复杂,尺寸大、重量重,成本高昂。 
2)摩擦传动式。摩擦传动式可实现无级变速,但存在传递力矩小,容易打滑,传动效率低,控制结构复杂,尺寸大、重量重,成本高昂等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机械变速器,该变速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尺寸小、重量轻。该变速器可实现无级变速,且变速比与传递的力矩可实现一定程度的自适应效果,控制简单。 
本发明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将动力输入端的旋转运动,转化为往复摆动,往复摆动推动一个储能弹簧,储能弹簧的另一端推动一个单向离合装置,当往复摆动线速度超越单向离合装置速度时,单向离合装置锁止,往复摆动的动力通过储能弹簧向动力输出端输出动力。往复摆动与单向离合装置之间的储能弹簧为柔性连接,可实现无级变速,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变速器包含三部分核心装置:往复摆动装置、储能装置和单向离合装置。往复摆动装置为动力输入端,单向离合装置为动力输出端。往复摆动装置连接至储能装置,在其往复摆动过程中向储能装置输送动力,同时储能装置还连接至单向离合装置,将储存的动力向单向离合装置输出。 
往复摆动装置包括曲轴、滑块和带滑槽的摆杆。滑块装于曲轴与摆杆的滑槽之间,滑块可以绕曲轴旋转,同时可以在摆杆的滑槽内做直线滑动。摆杆在滑块作用下,在曲轴的旋转平面上作往复摆动,摆动形式可以为直线往复摆动,也可以为圆周往复摆动。摆杆的摆动幅度由曲轴偏心确定。 
单向离合装置包括内圈、外圈和介于两者之间方向可控的单向锁止机构,内圈和外圈可同轴旋转。单向锁止机构的锁止方向可以被设置为双向释放、单正向和单反向,单向锁止机构为公知技术,这里不具体展开说明。当单向锁止机构的锁止方向被设置为双向释放时,内圈与外圈可分别自由旋转,互不干涉,此时变速器不能传递动力,处于空挡状态。当单向锁止机构的锁止方向被设置为单正向时,如果内圈在正向方向上的旋转速度低于外圈,则内圈与外圈可分别旋转,互不干涉,如果内圈在正向方向上呈现超越外圈的趋势,则单向锁止机构进入锁止状态,内圈与外圈被锁止保持同步旋转,此时变速器只能正向传递动力,处于前进挡状态。当单向锁止机构的锁止方向被设置为单反向时,如果内圈在反向方向上的旋转速度低于外圈,则内圈与外圈可分别旋转,互不干涉,如果内圈在反向方向上呈现超越外圈的趋势,则单向锁止机构进入锁止状态,内圈与外圈被锁止保持同步旋转,此时变速器只能反向传递动力,处于倒挡状态。改变单向锁止机构的锁止状态,变速器可以在空挡、前进挡和倒挡之间切换挡位模式。 
储能装置包括储能弹簧,储能弹簧的伸缩方向与往复摆动装置的摆动方向一致或近似,其两端同时与往复摆动装置上的摆杆卡口、以及单向离合装置上的内圈卡口相抵接并被预压缩。摆杆卡口和内圈卡口互相错开,可分别在各自不同的摆动平面上摆动,互不干涉。 
常态下,单向锁止机构未进入锁止状态时,其内圈在储能弹簧预压缩力作用下与摆杆保持同步摆动。当单向锁止机构进入锁止状态时,内圈与外圈保持同步旋转,而不再与摆杆的摆动同步,此时摆杆推动储能弹簧、储能弹簧推动内圈、内圈推动外圈,实现动力由往复摆动装置向单向离合装置输出,摆杆卡口与内圈卡口之间的相位差越大,储能弹簧压缩量也越大,传递的动力力矩和储存的能量也就越大;随着摆杆的摆动速度下降、摆杆卡口与内圈卡口之间的相位差越来越小,储能弹簧向内圈释放能量,直到储能弹簧逐渐恢复到预压缩长度、内圈与摆杆再次保持同步摆动为止,此时,内圈的速度已低于外圈,单向锁止机构脱离锁止,之后内圈回程摆动,而外圈继续旋转。 
由上所述,摆杆在设定的单向锁止方向的线速度大于外圈线速度时,摆杆才能通过压缩储能弹簧向单向离合装置输出动力,速度差越大,输出动力力矩也越大。阻力矩变大时速度差即速比会自动降低,反之阻力矩变小时速比会自动升高,因此,该过程具有负反馈特性,变速比具有自适应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不需要额外干预调节变速比。 
然而,这种自适应效果仍不能完全满足全力矩范围的需要,通过调节摆杆摆动幅度,从而调节储能弹簧最大压缩量,改变可传递的力矩大小。通过改变曲轴偏心幅度,即可实现调节摆杆摆动幅度,方案如下。 
曲轴包括偏心曲柄、曲轴座、控制蜗杆。偏心曲柄安装于曲轴座上,其旋转轴心与曲轴座的旋转轴心呈偏心结构,偏心量为曲轴座偏心。 
偏心曲柄上设置有曲柄销,曲柄销的轴心与偏心曲柄的旋转中心也呈偏心结构,偏心量为曲柄偏心。 
曲轴座上设置有控制蜗杆,控制蜗杆与偏心曲柄为蜗杆-齿轮机构,控制蜗杆的旋转可驱动偏心曲柄绕自身旋转轴心产生偏转,偏转量为曲柄偏转角(β)。 
曲轴座偏心等于曲柄偏心,曲轴偏心为曲轴座偏心与曲柄偏心和曲柄偏转角(β)的综合合成结果,曲柄偏转角(β)为0°时,曲轴偏心为0,曲柄偏转角(β)为180°时,曲轴偏心达到最大值,为曲轴座偏心的两倍。 
通过控制蜗杆,可调节曲轴偏心幅度、即摆杆摆动幅度。 
由于只有在摆杆线速度大于外圈时变速器才会传递动力,因此动力的传递是不连续的。为了增加动力传递平稳性,在曲轴上并列布置多套上述往复摆动装置、储能装置和单向离合装置,各套摆杆的摆动相位在一周即360°内均匀相隔,摆杆设定为直线摆动结构时,其中相位差互呈180°的两套摆杆可以合并为一体。与多套往复摆动装置相对应地,布置有各自的单向离合装置和储能装置,全部单向离合装置中的外圈可合并为一体。 
综上所述,本专利区别当前公知技术最根本的新颖之处,通过储能弹簧和单向离合装置,有选择性地将摆杆的摆动传递至动力输出端,动力传递为柔性连接。其最显著的有益效果就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尺寸小、重量轻,可实现无级变速,且变速比与传递的力矩可实现一定程度的自适应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第一个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 
图2是偏心量可调的曲轴构造示意图。 
图3是第一个实施例的工作特性示意图。 
图4是第二个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第一个实施例,变速器包含三部分核心装置:往复摆动装置(3)、储能装置(2)和单向离合装置(1)。往复摆动装置(3)为动力输入端,单向离合装置(1)为动力输出端。往复摆动装置(3)连接至储能装置(2),在其往复摆动过程中向储能装置(2)输送动力,同时储能装置(2)还连接至单向离合装置(1),将储存的动力向单向离合装置(1)输出。 
往复摆动装置(3)包括曲轴(5)、滑块(6)和带滑槽的摆杆(4)。滑块(6)装于曲轴(5)与摆杆(4)的滑槽之间,滑块(6)可以绕曲轴(5)旋转,同时可以在摆杆(4)的滑槽内做直线滑动。摆杆(4)在支座(7)约束下可做直线滑动,随着曲轴(5)绕旋转中心(O)旋转,摆杆(4)在滑块(6)和支座(7)共同作用下,在曲轴(5)的旋转平面上作直线往复摆动,摆动幅度由曲轴偏心(e)确定。 
单向离合装置(1)包括内圈(8)、外圈(9)和介于两者之间方向可控的单向锁止机构(10),内圈(8)和外圈(9)可同轴旋转。单向锁止机构(10)的锁止方向可以被设置为双向释放、单正向和单反向,单向锁止机构(10)的锁止原理为公知技术,这里不具体展开说明。当单向锁止机构(10)的锁止方向被设置为双向释放时,内圈(8)与外圈(9)可分别自由旋转,互不干涉,此时变速器不能传递动力,处于空挡状态。当单向锁止机构(10)的锁止方向被设置为单正向时,如果内圈(8)在正向方向上的旋转速度低于外圈(9),则内圈(8)与外圈(9)可分别旋转,互不干涉,如果内圈(8)在正向方向上呈现超越外圈(9)的趋势,则单向锁止机构(10)进入锁止状态,内圈(8)与外圈(9)被锁止保持同步旋转,此时变速器只能正向传递动力,处于前进挡状态。当单向锁止机构(10)的锁止方向被设置为单反向时,如果内圈(8)在反向方向上的旋转速度低于外圈(9),则内圈(8)与外圈(9)可分别旋转,互不干涉,如果内圈(8)在反向方向上呈现超越外圈(9)的趋势,则单向锁止机构(10)进入锁止状态,内圈(8)与外圈(9)被锁止保持同步旋转,但此时变速器只能反向传递动力,处于倒挡状态。改变单向锁止机构(10)的锁止状态,变速器可以在空挡、前进挡和倒挡之间切换挡位模式。图1所示的单向锁止机构(10)的锁止方向处于单正向、即前进挡状态(D)。 
储能装置(2)包括储能弹簧(11),储能弹簧(11)的伸缩方向与往复摆动装置(3)的摆动方向一致或近似,其两端同时与往复摆动装置(3)上的摆杆卡口(4k)、以及单向离合装置(1)上的内圈卡口(8k)相抵接并被预压缩。摆杆卡口(4k)和内圈卡口(8k)互相错开,可分别在各自不同的摆动平面上摆动,互不干涉。 
常态下,单向锁止机构(10)未进入锁止状态时,其内圈(8)在储能弹簧(11)预压缩力作用下与摆杆(4)保持同步摆动。当单向锁止机构(10)进入锁止状态时,内圈(8)与外圈(9)保持同步旋转,因而不再与摆杆(4)的摆动同步,此时摆杆(4)推动储能弹簧(11)、储能弹簧(11)推动内圈(8)、内圈(8)推动外圈(9),实现动力由往复摆动装置(3)向单向离合装置(1)输出,摆杆卡口(4k)与内圈卡口(8k)之间的相位差(X)越大,储能弹簧(11)压缩量也越大,传递的动力力矩和储存的能量也就越大;随着摆杆(4)的摆动速度下降、摆杆卡口(4k)与内圈卡口(8k)之间的相位差(X)越来越小,储能弹簧(11)向内圈(8)释放能量,直到储能弹簧(11)逐渐恢复到预压缩长度、内圈(8)与摆杆(4)再次保持同步摆动为止,此时,内圈(8)的速度已低于外圈(9),单向锁止机构(10)脱离锁止,之后内圈(8)回程摆动,而外圈(9)继续旋转。 
由上所述,摆杆(4)在设定的单向锁止方向的线速度大于外圈(9)线速度时,摆杆(4)才能通过压缩储能弹簧(11)向单向离合装置(1)输出动力,速度差越大,输出动力力矩也越大。阻力矩变大时速度差即速比会自动降低,反之阻力矩变小时速比会自动升高,因此,该过程具有负反馈特性,变速比具有自适应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不需要额外干预调节变速比。 
由于只有在摆杆(4)线速度大于外圈(9)时变速器才会传递动力,因此动力的传递是不连续的。为了增加动力传递平稳性,在本实施例中,在曲轴(5)上并列设置了四套上述的往复摆动装置(3)、储能装置(2)和单向离合装置(1),四套摆杆(4)的摆动相位在一周即360°内均匀相隔,其中相位差互呈180°的两套摆杆(4)可以合并为一体,即四套摆杆(4)合并为互相垂直的两组。与四套往复摆动装置(3)相对应地,布置有各自的储能装置(2)和单向离合装置(1),全部单向离合装置(1)中的外圈(9)可合并为一体。 
图2所示为一种偏心量可调的曲轴。曲轴包括偏心曲柄(12)、曲轴座(14)、控制蜗杆(15)。偏心曲柄(12)安装于曲轴座(14)上,其旋转轴心(Oc)与曲轴座(14)的旋转轴心(O)呈偏心结构,偏心量为曲轴座偏心(ec)。 
偏心曲柄(12)上设置有曲柄销(13),曲柄销(13)的轴心(Op)与偏心曲柄(12)的旋转中心(Oc)也呈偏心结构,偏心量为曲柄偏心(ep)。 
曲轴座(14)上设置有控制蜗杆(15),控制蜗杆(15)与偏心曲柄(12)为蜗杆-齿轮啮合结构,控制蜗杆(15)的旋转可驱动偏心曲柄(12)绕自身旋转轴心(Oc)产生偏转,偏转量为曲柄偏转角(β)。 
曲轴座偏心(ec)等于曲柄偏心(ep),曲轴偏心(e)为曲轴座偏心(ec)与曲柄偏心(ep)和曲柄偏转角(β)的综合合成结果,曲柄偏转角(β)为0°时,曲轴偏心(e)为0,曲柄偏转角(β)为180°时,曲轴偏心(e)达到最大值,为曲轴座偏心(ec)的两倍。 
通过控制蜗杆(15),可调节曲轴偏心(e)幅度、即摆杆(4)摆动幅度。 
驱动控制蜗杆(15)的方法可以是液压式,也可以是机械齿轮式,这里不作具体说明。 
图3所示为第一个实施例的工作特性示意图,下面结合图1展开说明。 
示意图横坐标为曲轴(5)转角CrS(°),纵坐标为摆杆(4)、内圈(8)和外圈(9)折算到同一半径切线方向上的线速度(V)。 
图3(a)以前进挡为例,绘制了一套摆杆(4)、内圈(8)和外圈(9)速度特性。摆杆线速度(Vs)呈正弦特性,考虑到输出端相对较大的转动惯量,外圈线速度(Vo)可被近似视为等速。内圈(8)被设置为单正向锁止,当摆杆线速度(Vs)低于外圈线速度(Vo)时,内圈线速度(Vi)等于摆杆线速度(Vs),当摆杆线速度(Vs)高于外圈线速度(Vo)时,内圈线速度(Vi)等于外圈线速度(Vo),内圈线速度(Vi)如图中粗虚线所示,其数值等于被外圈线速度(Vo)限幅削波后的摆杆线速度(Vs)。 
摆杆线速度(Vs)高于外圈线速度(Vo)时,储能弹簧(11)才能传递动力,传递的动力如图中阴影(S)所示,阴影(S)面积越大,传递的动力力矩也越大。 
图3(b)所示为当输出端速度变化后的效果,此处以速度减小为例,显示出阴影(S)面积增大,说明传递的动力力矩也相应地增大了,力矩增大将有利于提高输出端速度,因此,该过程具有负反馈特性,变速具有自适应效果。 
图3(c)所示为当调节曲轴偏心(e)幅度变化、即摆杆(4)摆幅变化后的效果,此处以曲轴偏心(e)幅度增大、即摆杆(4)摆幅增大为例,显示出阴影(S)面积增大,说明传递的动力力矩也相应地增大了。因此,调节曲轴偏心(e)幅度变化,可实现更大范围的动力力矩传输。 
从图3(a)、3(b)和3(c)中都可以看出,动力的传递是断续的。 
图3(d)所示,为增加动力传递的平顺性,增加往复摆动装置(3)、储能装置(2)和单向离合装置(1)的套数至共四套后的效果。四套摆杆(4)的摆杆线速度(Vs1,Vs2,Vs3,Vs4)相位在一周即360°内均匀相隔。如图所示,阴影(S)总面积增加,可以传递的最大合力矩变大,同时动力传递更加平顺。 
图3(f)所示为起步特性。起步时,外圈线速度(Vo)为零,曲轴偏心(e)幅度从零逐步增大,阴影(S)面积亦从零逐渐增加,可以实现平稳起步。 
图4所示为第二个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根本不同之处在于,摆杆(4)的往复摆动形式为圆周往复摆动,具体主要不同之处有:摆杆(4)与内圈(8)、外圈(9)同轴旋转,摆杆(4)与曲轴(5)旋转中心(O)不同轴;储能弹簧(11)可从采用弧形弹簧,伸缩方向为圆周切向;变速器由均布的三组摆杆(4)、与之对应的储能装置(2)和单向离合装置(1)组成;三组摆杆(4)分别由各自的曲轴(5)驱动,三组曲轴(5)均通过各自齿轮(16)由太阳轮(17)驱动并相互保持同步。 

Claims (6)

1.一种变速器,其特征是:
包含三部分核心装置:往复摆动装置(3)、储能装置(2)和单向离合装置(1);
往复摆动装置(3)为动力输入端,单向离合装置(1)为动力输出端;
往复摆动装置(3)连接至储能装置(2),在其往复摆动过程中向储能装置(2)输送动力,同时储能装置(2)还连接至单向离合装置(1),将储存的动力向单向离合装置(1)输出。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是:
所述往复摆动装置(3)包括曲轴(5)、滑块(6)和带滑槽的摆杆(4);
滑块(6)装于曲轴(5)与摆杆(4)的滑槽之间,滑块(6)可以绕曲轴(5)旋转,同时可以在摆杆(4)的滑槽内做直线滑动;
摆杆(4)在滑块(6)作用下,在曲轴(5)的旋转平面上作往复摆动,摆动形式可以为直线往复摆动,也可以为圆周往复摆动;摆杆(4)摆动幅度由曲轴偏心(e)确定。
3.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是:
所述单向离合装置(1)包括内圈(8)、外圈(9)和介于两者之间方向可控的单向锁止机构(10);内圈(8)和外圈(9)可同轴旋转;
单向锁止机构(10)的锁止方向可以被设置为双向释放、单正向和单反向;
当单向锁止机构(10)的锁止方向被设置为双向释放时,内圈(8)与外圈(9)可分别自由旋转,互不干涉,此时变速器不能传递动力,处于空挡状态;
当单向锁止机构(10)的锁止方向被设置为单正向时,如果内圈(8)在正向方向上的旋转速度低于外圈(9),则内圈(8)与外圈(9)可分别旋转,互不干涉,如果内圈(8)在正向方向上呈现超越外圈(9)的趋势,则单向锁止机构(10)进入锁止状态,内圈(8)与外圈(9)被锁止保持同步旋转,此时变速器只能正向传递动力,处于前进挡状态;
当单向锁止机构(10)的锁止方向被设置为单反向时,如果内圈(8)在反向方向上的旋转速度低于外圈(9),则内圈(8)与外圈(9)可分别旋转,互不干涉,如果内圈(8)在反向方向上呈现超越外圈(9)的趋势,则单向锁止机构(10)进入锁止状态,内圈(8)与外圈(9)被锁止保持同步旋转,此时变速器只能反向传递动力,处于倒挡状态;
改变单向锁止机构(10)的锁止状态,变速器可在空挡、前进挡和倒挡之间切换挡位模式。
4.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是:
所述储能装置(2)包括储能弹簧(11),储能弹簧(11)的伸缩方向与所述往复摆动装置(3)的摆动方向一致或近似,其两端同时与往复摆动装置(3)上的摆杆卡口(4k)、以及所述单向离合装置(1)上的内圈卡口(8k)相抵接并被预压缩;
摆杆卡口(4k)和内圈卡口(8k)互相错开,可分别在各自不同的摆动平面上摆动,互不干涉。
5.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是:
所述曲轴(5)包括偏心曲柄(12)、曲轴座(14)、控制蜗杆(15);
偏心曲柄(12)安装于曲轴座(14)上,其旋转轴心(Oc)与曲轴座(14)的旋转轴心(O)呈偏心结构,偏心量为曲轴座偏心(ec);
偏心曲柄(12)上设置有曲柄销(13),曲柄销(13)的轴心(Op)与偏心曲柄(12)的旋转中心(Oc)也呈偏心结构,偏心量为曲柄偏心(ep);
曲轴座(14)上设置有控制蜗杆(15),控制蜗杆(15)与偏心曲柄(12)为蜗杆-齿轮机构,控制蜗杆(15)的旋转可驱动偏心曲柄(12)绕自身旋转轴心(Oc)产生偏转,偏转量为曲柄偏转角(β);
曲轴座偏心(ec)等于曲柄偏心(ep),曲轴偏心(e)为曲轴座偏心(ec)与曲柄偏心(ep)和曲柄偏转角(β)的综合合成结果,曲柄偏转角(β)为0°时,曲轴偏心(e)为0,曲柄偏转角(β)为180°时,曲轴偏心(e)达到最大值,为曲轴座偏心(ec)的两倍;
通过控制蜗杆(15),可调节曲轴偏心(e)幅度、即摆杆(4)摆动幅度。
6.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是:
在所述曲轴(5)上并列布置多套所述往复摆动装置(3)、储能装置(2)和单向离合装置(1),各套摆杆(4)的摆动相位在一周即360°内均匀相隔;
摆杆(4)设定为直线摆动结构时,其中相位差互呈180°的两套摆杆(4)可以合并为一体;
与多套往复摆动装置(3)相对应地,布置有各自的储能装置(2)和单向离合装置(1),全部单向离合装置(1)中的外圈(9)可合并为一体。
CN201420068272.0U 2014-02-17 2014-02-17 变速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8476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68272.0U CN203847653U (zh) 2014-02-17 2014-02-17 变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68272.0U CN203847653U (zh) 2014-02-17 2014-02-17 变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47653U true CN203847653U (zh) 2014-09-24

Family

ID=51560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68272.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847653U (zh) 2014-02-17 2014-02-17 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84765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75594A (zh) * 2014-02-17 2014-05-07 袁辉 变速器
CN109027165A (zh) * 2018-09-05 2018-12-1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弹簧缓冲式双向摆动变单向转动增速装置
CN112716373A (zh) * 2020-12-21 2021-04-30 深圳市银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清洁设备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75594A (zh) * 2014-02-17 2014-05-07 袁辉 变速器
CN103775594B (zh) * 2014-02-17 2016-06-01 苏州辉元变速器科技有限公司 变速器
CN109027165A (zh) * 2018-09-05 2018-12-1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弹簧缓冲式双向摆动变单向转动增速装置
CN112716373A (zh) * 2020-12-21 2021-04-30 深圳市银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清洁设备
WO2022135054A1 (zh) * 2020-12-21 2022-06-30 深圳市银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清洁设备
US11744430B2 (en) 2020-12-21 2023-09-05 Shenzhen Fly Rodent Dynamic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Cleaning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43914B (zh) 一种变径齿轮接力传动的无级变速传动机构
CN203847653U (zh) 变速器
CN102265064B (zh) 无级变速装置
CN207497469U (zh) 一种宽度可调的带式输送机
CN102748453B (zh) 一种液压变速传动装置
CN108821118A (zh) 用于深水吊装作业过程中的主动升沉补偿系统
US2984124A (en) Inertia mass crank transmission
CN102146989B (zh) 分段连续无级变速传动系统装置
CN103775594A (zh) 变速器
CN110056630B (zh) 一种无级变速器
CN101725683A (zh) 偏心式三组联动减速器
CN202867758U (zh) 一种液压变速传动装置
CN103790700B (zh) 用于双转子活塞发动机的功率传输装置
CN103350955B (zh) 起重机、负功率系统、负功率控制方法及负功率控制设备
CN205346243U (zh) 高差传输系统
CN108770081A (zh) 一种用于应急通信的便捷型通信基站
CN202118192U (zh) 一种少齿差减速器
US6296589B1 (en) Gear engaging stepless speed variator with orientational on-off device
US3449972A (en) Infinite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with overriding clutch
CN204692527U (zh) 一种往复式无级变速器
CN101532560B (zh) 一种非摩擦式无级变速器
CN105508537A (zh) 一种无极变速减速器
CN207830495U (zh) 一种新型无级变速装置
CN105971950A (zh) 恒速液压控制装置、搅拌车及恒速液压控制方法
KR20100034066A (ko) 무단변속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2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601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