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44869U - 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 - Google Patents

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44869U
CN203844869U CN201420259132.1U CN201420259132U CN203844869U CN 203844869 U CN203844869 U CN 203844869U CN 201420259132 U CN201420259132 U CN 201420259132U CN 203844869 U CN203844869 U CN 2038448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steam generator
nuclear power
power station
secondary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5913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亚超
吴新宇
黄文有
余冰
刘青松
王国河
孙健铨
马庆俊
钱建华
沈黎
邓志燕
傅睿卿
侯硕
陈嘉杰
刘鹏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AS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hina Nuclear Power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AS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hina Nuclear Power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AS,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hina Nuclear Power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42025913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8448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448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4486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Nuclear Rea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适用于携带检测设备在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的筒体内壁上移动,所述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包括车体、驱动机构及摄像机,车体呈扁平状,车体的前侧壁上具有与检测设备呈插拔连接的接口;驱动机构包括永磁驱动轮及电机,电机呈密封的设置于车体内,电机与永磁驱动轮连接,永磁驱动轮位于车体的底部两侧,且还凸伸出所述车体的底部;摄像机具有补光灯,摄像机呈密封的嵌设于车体的两侧壁及前侧壁中;通过永磁驱动轮与电机的配合,实现吸附于筒体内壁并可沿内壁爬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两个自由度组合运动的移动悬空方式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同时一次完成携带的检测设备完成对筒体内壁的检测。

Description

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核电站用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在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的筒体内壁上爬行的爬壁车。
背景技术
核电站用蒸汽发生器是核动力装置中一、二回路之间的连接枢纽,也是核动力装置运行中发生故障最多的设备之一;其中,核反应堆产生的热量被冷却剂带到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器降温后回到反应堆继续冷却,这是一回路;给蒸汽发生器供水,蒸汽发生器产生蒸汽推动汽轮机工作,降温冷凝水回到蒸汽发生器继续产生蒸汽,这个循环回路叫做二回路,以蒸汽发生器为界冷却剂进入蒸汽发生器的一侧回路,就是蒸汽发生器一次侧;以蒸汽发生器为界产生蒸汽的一侧回路,就是蒸汽发生器二次侧。
蒸汽发生器的工作性能及安全可靠性对于整个核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蒸汽发生器长时间的工作,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的筒体内壁、传热管会出现杂质、淤积物或裂痕等,由于位于筒体内壁,工作人员从筒体外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此需要借助检测设备对筒体内壁、传热管进行检测,由于筒体内空间狭小,因此需要有能携带检测设备在筒体内进行移动的微型紧凑车体,这样才能全面的对蒸汽发生器二次侧进行检测。
美国专利US20040131462A1公开了一种“检修蒸汽发生器内管的微小操作器”,该操作器是用一个气缸控制插入、拔出胀紧机构,并用了一个套在其中的气缸驱动胀紧机构的胀紧动作,在携带检测设备在筒体内进行移动的车体方面,该操作器是通过一组丝杠螺母机构来实现检测设备呈悬空的在筒体内平移的,并且还利用一组双向的油缸实现检测设备的旋转,通过平移及旋转这两个自由度的组合运动实现检测设备在筒体内的移动,完成对筒体内壁的检测;中国专利号CN200910072832.3也同样公开了类似的使检测设备平移的车体;现有的这些车体的固定架都是通过胀紧机构固定在蒸汽发生器的人孔上,然后再采用气缸或液压机械手等伸缩装置将检测设备呈悬空的深入到筒体内来实现平移的,由于伸缩装置及检测设备需通过人孔进入到筒体内,因此尺寸不能太大,从而每次定位后的检测范围较小,需对整个筒体进行检测时,需进行数次的定位才能完成,检测效率较低;另,采用液压、气动混合控制,应用较为麻烦,要提供气压源和液压源,而且一旦液压系统发生泄漏,液压油将污染蒸汽发生器,造成严重的事故污染,安全隐患较大;再则,这种两个自由度(旋转和平移)组合运动的移动悬空检测方式,由于运动路径受限,使其携带的检测设备存在检测盲区,由于悬空还使得其携带的检测设备无法较近距离的接近筒体内壁,对于细小的裂痕、杂质等存在漏检的可能,导致最终的检测效果不准确。
因此,亟需一种结构简单紧凑且能携带检测设备在筒体内壁进行自由爬行的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且能携带检测设备在筒体内壁进行自由爬行的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适用于携带检测设备在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的筒体内壁上移动,所述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包括车体、驱动机构及摄像机,所述车体呈扁平状,所述车体的前侧壁上具有与所述检测设备呈插拔连接的接口;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永磁驱动轮及电机,所述电机呈密封的设置于车体内,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永磁驱动轮连接,所述永磁驱动轮位于所述车体的底部两侧,且还凸伸出所述车体的底部;所述摄像机具有补光灯,所述摄像机呈密封的嵌设于所述车体的两侧壁及前侧壁中。
较佳地,所述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还包括后端连接体,所述后端连接体呈枢转的连接于所述车体的后侧壁上;由于所述车体的后侧壁还呈枢转的连接有后端连接体,有效的增强了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的柔性,保证移动时与内壁圆弧面的匹配性,并且还可将提供电源和数据传输的线缆连接于该后端连接体上,这样能有效的防止线缆的缠绕。
较佳地,所述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还包括永磁万向导向轮,所述车体的底部及所述后端连接体的底部均设置有所述永磁万向导向轮;通过永磁万向导向轮,除了能增加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与筒体的吸附能力,还能有效的对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改变移动方向时进行导向和提供转道辅助。
较佳地,所述永磁万向导向轮包括固定架及呈球状的永磁轮,所述永磁轮呈转动的连接于所述固定架上,所述固定架分别对应连接于所述车体的底部及后端连接体的底部。
较佳地,所述后端连接体呈三角形状。
较佳地,所述车体的两侧贯穿开设安装孔,所述永磁轮设置于所述安装孔中。
较佳地,所述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还包括呈弹性结构的清理片,所述清理片设置于所述车体的正面上且伸入所述安装孔中,并与所述永磁驱动轮呈弹性的接触;通过清理片能及时的清除粘附在永磁驱动轮上的污垢、粘附物及泥渣等,确保永磁驱动轮具有可靠稳定的吸附能力。
较佳地,每一所述安装孔对应设置两所述清理片,与所述安装孔对应的两所述清理片呈对称的倾斜设置。
较佳地,所述车体包括支撑本体及盖体,所述支撑本体呈中空结构,所述驱动机构的电机及摄像机均收容于所述支撑本体的中空结构中,所述盖体呈密封的盖于所述支撑本体上并密封所述本体的中空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的车体上具有永久磁性的永磁驱动轮,而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的筒体为金属材质,因此车体通过具有磁性的永磁驱动轮而被吸附在筒体上,永磁驱动轮在电机的作用下可转动,从而使得永磁驱动轮能在筒体上滚动,进而实现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在筒体上能进行爬壁的移动(即,爬行),由于永磁驱动轮与筒体的磁性吸附作用,因此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无论是在筒体内壁呈倒立状、倾斜状、水平状均都能进行移动,即能沿筒体内壁爬壁移动到任意的位置,能一次完成绕筒体内壁的移动,从而能携带检测设备一次完成对筒体内壁的检测,大大提高检测设备的检测效率;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体积小,因此能在筒体内较自由的移动及改变方向,进一步的确保了能一次完成绕筒体内壁的移动;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藉由永磁驱动轮吸附并在内壁上移动,实现了沿筒体内壁的爬壁移动,使得其携带的检测设备能近距离的接近筒体内壁,确保检查效果的准确性;另,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通过摄像机能实时的将车体周围的环境记录下来,便于工作人员及时了解筒体内的环境及作出相应的处理规划;另,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的电机及摄像机均呈密封的设置于车体内,使得这些具有电子元件的设备能有效的与外界隔离,尤其与水隔离,大大的延长了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的使用寿命,且可用水直接清洗,结构简单实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与检测设备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100,用于携带检测设备200在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的筒体内壁上移动,所述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100包括车体10、驱动机构及摄像机30,所述车体10呈扁平状,所述车体10的前侧壁11上具有与所述检测设备200呈插拔连接的接口110,使用时检测设备200上的插接端子插入接口100接口将检测设备200牢固的固定在车体10上,且还可实现检测设备200与车体10内的电子元件之间的电性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永磁驱动轮20及电机,所述电机呈密封的设置于车体10内,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永磁驱动轮20连接,所述永磁驱动轮20位于所述车体10的底部12两侧,且该永磁驱动轮20还凸伸出所述车体10的底部12,通过所述电机来驱动永磁驱动轮20的转动,车体10通过具有磁性的永磁驱动轮20而被吸附在筒体上,永磁驱动轮20在电机的作用转动,从而使得永磁驱动轮20能在筒体上滚动,进而实现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在筒体上能进行爬壁的移动(即,爬行);所述摄像机30具有补光灯,所述摄像机30呈密封的嵌设于所述车体10的两侧壁13、14及前侧壁11中,摄像机30由于安装于车体10的前侧及两侧上,从而通过摄像机30能实时的记录车体在移动过程中前方及两侧方的周围环境,从而直观的反应出车体所处的环境信息,便于工作人员及时了解筒体内的环境及作出相应的处理规划;由于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100的电机及摄像机30均呈密封的设置于车体10内,使得这些具有电子元件的设备能有效的与外界隔离,尤其与水隔离,大大的延长了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100的使用寿命,且可用水直接清洗,结构简单实用。以下结合图1及图2对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2所示,所述车体10包括支撑本体10a及盖体10b,所述支撑本体10a呈中空结构,所述驱动机构的电机及摄像机30均收容于所述支撑本体10a的中空结构中,所述盖体10b呈密封的盖于所述支撑本体10a上并密封所述支撑本体10a的中空结构;通过支撑本体10a与盖体10b的配合,实现将电机及摄像机30呈密封的封装与车体10内,使得这些具有电子元件的设备能有效的与外界隔离,延长了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100的使用寿命,且可用水直接清洗,简单实用。
结合图1及图2所示,所述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100还包括后端连接体40,所述后端连接体40呈枢转的连接于所述车体10的后侧壁15上,所述车体的后侧壁15具有向后凸伸出的枢转部150,所述后端连接体40开设有与枢转部150对应的开口41,枢转部150伸入开口41内并通过转轴将二者呈枢转的连接起来;由于所述车体10的后侧壁15还呈枢转的连接有后端连接体40,有效的增强了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100的柔性,保证移动时与内壁圆弧面的匹配性,并且还可将提供电源和数据传输的线缆连接于该后端连接体40上,这样能有效的防止线缆缠绕车体10。
如图1所示,所述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100还包括永磁万向导向轮50,所述车体10的底部12及所述后端连接体40的底部均设置有所述永磁万向导向轮50;具体地,所述永磁万向导向轮50包括固定架51及呈球状的永磁轮52,所述永磁轮52呈转动的连接于所述固定架51上,从而使得永磁轮52可相对于固定架51转动,实现其与固定架51的万向连接,所述固定架51分别对应连接于所述车体10的底部12及后端连接体40的底部;通过永磁万向导向轮50的永磁轮52,除了能增加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100与筒体的吸附能力,还能有效的对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100改变移动方向时进行导向和提供转弯辅助。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100的后端连接体40呈三角形状,三角形状的后端连接体40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且可有效的利用其一角作为电源及信号传输的线缆的连接端,增加暴露在外的线缆与车体10之间的距离,有效避免线缆缠绕车体10。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100的所述车体10的两侧贯穿开设安装孔16,所述永磁驱动轮20设置于所述安装孔16中,通过直接在车体10上开设安装孔16来安装永磁驱动轮20,既有效的减少了体积,也使得转动的永磁驱动轮20大部分面积被车体10所遮挡,避免永磁驱动轮20在转动时其侧面与筒体接触而对筒体造成刮伤的不良现象发生。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100还包括清理片17,该清理片17设置于车体10的正面18上且伸入安装孔16中,所述清理片17与永磁驱动轮20呈弹性的接触;通过清理片17能及时的清除粘附在永磁驱动轮20上的污垢、粘附物及泥渣等,确保永磁驱动轮20具有可靠稳定的吸附能力;更具体地,每一安装孔16对应设置两清理片17,与所述安装孔16对应的两所述清理片17呈对称的倾斜设置,一方面使得永磁驱动轮20同时有两清理片17对其进行清理,确保清理彻底;另一方面,由于两清理片17呈对称倾斜的设置,使得永磁驱动轮20无论是正转还是反转均有一个清理片17与其相切,增强了对永磁驱动轮20的清理,确保清理彻底。
结合图1及图2所示,由于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100的车体10上具有永久磁性的永磁驱动轮20,而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的筒体为金属材质,因此车体10通过具有磁性的永磁驱动轮20而被吸附在筒体上,永磁驱动轮20在电机的作用下可转动,从而使得永磁驱动轮20能在筒体上滚动,进而实现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100在筒体上能进行爬壁的移动,由于永磁驱动轮20与筒体的磁性吸附作用,因此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100无论是在筒体内壁呈倒立状、倾斜状、水平状均都能进行移动,即能沿筒体内壁爬壁移动到任意的位置,能一次完成绕筒体内壁的移动,从而能携带检测设备200一次完成对筒体内壁的检测,大大提高检测设备的检测效率;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100体积小,因此能在筒体内较自由的移动及改变方向,进一步的确保了能一次完成绕筒体内壁的移动;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100藉由永磁驱动轮20吸附并在内壁上移动,实现了沿筒体内壁的爬壁移动,使得其携带的检测设备200能近距离的接近筒体内壁,确保检查效果的准确性;另,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100通过摄像机30能实时的将车体10周围的环境记录下来,便于工作人员及时了解筒体内的环境及作出相应的处理规划;另,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100的电机及摄像机30均呈密封的设置于车体10内,使得这些具有电子元件的设备能有效的与外界隔离,尤其与水隔离,大大的延长了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100的使用寿命,且可用水直接清洗,结构简单实用。
另,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摄像机30及检测设备200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在此不再作详细的说明。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适用于携带检测设备在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的筒体内壁上爬行,其特征在于,所述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包括:
车体,所述车体呈扁平状,所述车体的前侧壁上具有与所述检测设备呈插拔连接的接口;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永磁驱动轮及电机,所述电机呈密封的设置于车体内,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永磁驱动轮连接,所述永磁驱动轮位于所述车体的底部两侧,且还凸伸出所述车体的底部;及
摄像机,所述摄像机具有补光灯,所述摄像机呈密封的嵌设于所述车体的两侧壁及前侧壁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端连接体,所述后端连接体呈枢转的连接于所述车体的后侧壁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永磁万向导向轮,所述车体的底部及所述后端连接体的底部均设置有所述永磁万向导向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万向导向轮包括固定架及呈球状的永磁轮,所述永磁轮呈转动的连接于所述固定架上,所述固定架分别对应连接于所述车体的底部及后端连接体的底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连接体呈三角形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的两侧贯穿开设安装孔,所述永磁轮设置于所述安装孔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呈弹性结构的清理片,所述清理片设置于所述车体的正面上且伸入所述安装孔中,并与所述永磁驱动轮呈弹性的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安装孔对应设置两所述清理片,与所述安装孔对应的两所述清理片呈对称的倾斜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包括支撑本体及盖体,所述支撑本体呈中空结构,所述驱动机构的电机及摄像机均收容于所述支撑本体的中空结构中,所述盖体呈密封的盖于所述支撑本体上并密封所述本体的中空结构。
CN201420259132.1U 2014-05-20 2014-05-20 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448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59132.1U CN203844869U (zh) 2014-05-20 2014-05-20 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59132.1U CN203844869U (zh) 2014-05-20 2014-05-20 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44869U true CN203844869U (zh) 2014-09-24

Family

ID=51557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59132.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44869U (zh) 2014-05-20 2014-05-20 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84486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9033A (zh) * 2014-05-20 2014-08-13 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
CN105035202A (zh) * 2015-08-17 2015-11-11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船舶除锈爬壁机器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9033A (zh) * 2014-05-20 2014-08-13 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
CN105035202A (zh) * 2015-08-17 2015-11-11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船舶除锈爬壁机器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72289B (zh) 一种可调节履带角度的管道机器人
CN103672293B (zh) 一种多维检测两栖作业管道机器人
CN103979031A (zh) 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云台式爬壁检测机器人
CN105364912B (zh) 一种用于真空环境下的机械手爪
CN104972459A (zh) 一种吸附攀爬式桥梁裂缝检测机器人
CN205226751U (zh) 一种管道检测微型机器人
CN102897241A (zh) 基于磁吸附原理的小型轮式爬壁机器人平台
CN104214523A (zh) 一种管道爬行机器人
CN111824187B (zh) 一种管廊巡检机器人用驱动轮、巡检底座及巡检系统
CN103672296A (zh) 一种集成车架式管道机器人
CN203844868U (zh) 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云台式爬壁检测机器人
CN203844869U (zh) 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
CN103979032B (zh) 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伸缩检测机器人
CN106764325B (zh) 一种小型化二自由度水下电动云台
CN110185887A (zh) 一种管道检测机器人
CN104007664A (zh) 一种核电站爬壁机器人三维视景仿真模拟运动方法
CN111998170A (zh) 一种激光雷达两栖管道检测机器人
CN205244761U (zh) 一种升降机构及轮式管道检测机器人
CN103979033A (zh) 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
CN203844870U (zh) 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伸缩检测机器人
CN208674198U (zh) 一种防水型锂电池壳体
CN207542678U (zh) 一种沿导线行走的巡线机器人
CN111230898A (zh) 一种磁吸附柔体爬壁机器人
CN205341416U (zh) 一种高自由度的弯曲管道内壁清理装置
CN215618103U (zh) 一种可自由移动的太阳能爬管检测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Guangdong province Futian District Shangbu Road West of the city of Shenzhen Shenzh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15 layer (1502-1504, 1506)

Patentee after: CHINA NUCLEAR POWER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INSTITUTES OF ADVANCED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atentee after: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Address before: 518000 Guangdong province Futian District Shangbu Road West of the city of Shenzhen Shenzh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15 layer (1502-1504, 1506)

Patentee before: CHINA NUCLEAR POWER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INSTITUTES OF ADVANCED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atentee before: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