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23958U - 空气调节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23958U
CN203823958U CN201420186823.3U CN201420186823U CN203823958U CN 203823958 U CN203823958 U CN 203823958U CN 201420186823 U CN201420186823 U CN 201420186823U CN 203823958 U CN203823958 U CN 2038239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ilter
filter element
handling system
blower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8682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险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RUIKELI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RUIKELI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RUIKELI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RUIKELI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18682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8239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239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2395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够有效改善室内PM10-PM2.5污染以及由细微粉尘引起的设备效率折损、腐蚀问题的空气调节系统,其包括室内出风口、室内吸风口、送风管道、回风管道以及风机,室内出风口通过送风管道与风机的出风口相连,室内吸风口通过回风管道与风机的吸风口相连,从而构成空气循环流路,该空气循环流路上存在向该空气循环流路中补充外界空气的新风输入口,所述新风输入口通过新风进气管与一空气膜过滤装置连接,该空气膜过滤装置使用的过滤元件具有由多孔透气支撑体以及附着在多孔透气支撑体表面的过滤薄膜所构成的过滤材料,其中的过滤薄膜具有光滑、表现为憎水性的过滤膜面,且该过滤膜面对待过滤空气中粒径≥0.1μm的粉尘的去除率达99%以上。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尤其涉及一种主要针对医院、宾馆、酒店、办公楼、洁净厂房、住宅等公共建筑或私人住宅空间的空气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图1所示为一种现有的空气调节系统。其包括室内出风口610、室内吸风口620、送风管道700、回风管道800以及风机100,室内出风口610通过送风管道700与风机100的出风口相连,室内吸风口620通过回风管道800与风机100的吸风口相连,送风管道700上按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加热装置300、制冷装置400和湿度控制装置500,送风管道700上位于加热装置300与风机100的出风口之间还设有一空气过滤器200,上述这些设施构成一个空气循环流路,并且该空气循环流路上存在向该空气循环流路中补充外界空气的新风输入口,具体而言,新风输入口即为风机100的吸风口。该空气调节系统的工作原理是:由风机100将外界空气(即新风)吸入空气循环流路中,经过空气过滤器200进行过滤后,依次通过加热装置300、制冷装置400和湿度控制装置500使空气达到设定的温度和湿度从室内出风口610进入室内空间600中,同时室内空间600中的空气又不断从室内吸风口620、回风管道800抽回风机100的吸风口,进而在空气循环流路中进行循环。上述空气调节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空气过滤器200采用的是过滤精度较低、使用寿命较短的滤筒式除尘过滤滤芯,一方面该滤芯无法有效滤除外界空气中的细微粉尘,尤其是以PM10-PM2.5为代表的细微颗粒物,导致室内空间600中受到PM10-PM2.5污染,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穿滤的细微粉尘容易附着在系统内对管道、换热、控湿等设备造成的效率折损、腐蚀等危害,增加系统能耗并增加维护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改善室内PM10-PM2.5污染以及由细微粉尘引起的设备效率折损、腐蚀问题的空气调节系统。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室内出风口、室内吸风口、送风管道、回风管道以及风机,室内出风口通过送风管道与风机的出风口相连,室内吸风口通过回风管道与风机的吸风口相连,送风管道上设置有加热装置和/或制冷装置和/或湿度控制装置,从而构成空气循环流路,该空气循环流路上存在向该空气循环流路中补充外界空气的新风输入口,所述新风输入口通过新风进气管与一空气膜过滤装置连接,该空气膜过滤装置使用的过滤元件具有由多孔透气支撑体以及附着在多孔透气支撑体表面的过滤薄膜所构成的过滤材料,其中的过滤薄膜具有光滑、表现为憎水性的过滤膜面,且该过滤膜面对待过滤空气中粒径≥0.1μm的粉尘的去除率达99%以上。其中,所述多孔透气支撑体优选为多孔高密度聚乙烯支撑体,所述过滤薄膜优选为膨体聚四氟乙烯过滤薄膜。
上述过滤元件中,其过滤薄膜承担过滤作用,而多孔透气支撑体仅起支撑作用,不参与过滤。这样,在过滤膜面所具有的较高过滤精度下(对粒径≥0.1μm的粉尘的去除率达99%以上),待过滤空气中的粉尘几乎完全被阻挡在过滤膜面的外侧,滤后的洁净空气可以达到接近零粉尘含量,使空气调节系统中的管道、换热、控湿等设备免受粉尘影响,保证其工作效率,降低系统能耗和维护成本。由于过滤薄膜具有光滑、表现为憎水性的过滤膜面,即使在湿度较高的气候条件下也不易产生糊膜现象,并且薄膜表面灰尘非常容易清除,达到长期使用目的。当多孔透气支撑体优选为多孔高密度聚乙烯支撑体,过滤薄膜优选为膨体聚四氟乙烯过滤薄膜时,首先,膨体聚四氟乙烯过滤薄膜本身有很高的过滤精度,且又在多孔高密度聚乙烯支撑体的支撑下体现出较强刚性,故过滤材料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的高过滤精度;其次,膨体聚四氟乙烯过滤薄膜是一种通过拉伸变形(即“膨体”的含义)从而在聚四氟乙烯材料上形成纤维状封闭孔的膜,其具有极强的憎水性和不粘灰(表面光滑)的特点,故十分适用于本实用新型中的过滤薄膜。
作为上述空气膜过滤装置的一种优选具体结构,该空气膜过滤装置包括至少两组前后间隔排列的过滤单元,每一组过滤单元包括多根左右间隔排列且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滤管,这些滤管的开口端向上统一安装在孔板上,封闭端一致朝下,空气膜过滤装置中位于该孔板的上方为设有排气口的净气腔室,位于孔板下方则为向外界敞开的开放空间,所述各滤管包括由多孔透气支撑体所构成的内管层和附着在所述内层管外表面上并由所述过滤薄膜所构成的外管层。
为对空气膜过滤装置的过滤元件有效进行清灰,所述空气膜过滤装置上安装有用于对其过滤元件的过滤膜面进行喷淋清灰的喷淋清灰装置,喷淋清灰时通过该喷淋清灰装置的喷头作用于所述过滤膜面上的清洗液沿过滤膜面流动并携带其表面的灰尘后从过滤膜面上脱离。所述喷淋清灰装置优选采用位于滤管侧上方并向下散状喷洒的喷头。在此基础上,所述喷淋清灰装置可设计成包括安装在任意相邻两组过滤单元之间并与过滤单元中滤管的左右间隔排列方向平行设置的清洗液输送管,各清洗液输送管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的喷头,各清洗液输送管的输入端分别与进液总管连接。
结合空气膜过滤装置使用的过滤元件具有由多孔透气支撑体以及附着在多孔透气支撑体表面的过滤薄膜所构成的过滤材料,其中的过滤薄膜具有光滑、表现为憎水性的过滤膜面的特点,使用上述喷淋清灰装置对过滤元件的过滤膜面进行喷淋清灰,喷淋清灰时通过喷淋清灰装置的喷头作用于所述过滤膜面上的清洗液(例如水)沿过滤膜面流动并携带其表面的灰尘后从过滤膜面上脱离,能够有效清除过滤膜面上的灰尘。另外,由于过滤膜面对待过滤空气中粒径≥0.1μm的粉尘的去除率达99%以上,即确保过滤时细微灰尘难以钻入过滤材料的内部,因此这些细微灰尘只能附着在过滤膜面的表面,从而在喷淋清灰时能够容易的被清洗掉。
为对空气膜过滤装置的过滤元件进行清灰,也可以采取以下方案,即:所述空气膜过滤装置还包括在位移控制机构的驱动下相对于其过滤元件运动的清洗器,当空气膜过滤装置正常过滤时所述过滤元件位于该清洗器外部,当对过滤元件进行超声波清洗时所述过滤元件位于该清洗器内部,该清洗器中形成容纳过滤元件的清洗液槽,所述清洗液槽连接超声波发生装置。该方案提出对过滤元件进行超声波清洗,能够使过滤元件上的灰尘得到较为彻底的清除,并能够清除附着在过滤元件上的有机物颗粒、气溶胶等常规方式难以清除杂质。同样由于结合了空气膜过滤装置使用的过滤元件具有由多孔透气支撑体以及附着在多孔透气支撑体表面的过滤薄膜所构成的过滤材料,其中的过滤薄膜具有光滑、表现为憎水性的过滤膜面的特点,使超声波清洗方式对此种过滤元件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清灰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借鉴上述喷淋清灰原理,从而可对过滤元件进行有效清灰的可喷淋清灰的气体过滤器。
该可喷淋清灰的气体过滤器,包括外壳和安装在外壳中的过滤元件,所述外壳与过滤元件通过孔板连接并形成分隔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待过滤气体的传送发生在第一空间,已过滤气体的传送发生在第二空间,所述过滤元件具有光滑、表现为憎水性的过滤工作面,并且,该气体过滤器上安装有用于对所述过滤工作面进行喷淋清灰的喷淋清灰装置,喷淋清灰时通过该喷淋清灰装置的喷头作用于所述过滤工作面上的清洗液沿过滤工作面流动并携带其表面的灰尘后从过滤工作面上脱离。其中,所述过滤元件优选具有由多孔透气支撑体以及附着在多孔透气支撑体表面的过滤薄膜所构成的过滤材料,其中的过滤薄膜具有光滑、表现为憎水性的过滤膜面。所述多孔透气支撑体可进一步优选为多孔高密度聚乙烯支撑体,所述过滤薄膜进一步优选为膨体聚四氟乙烯过滤薄膜。
结合过滤工作面光滑、表现为憎水性的特点,使用上述喷淋清灰装置对过滤元件的过滤工作面进行喷淋清灰,喷淋清灰时通过喷淋清灰装置的喷头作用于所述过滤工作面上的清洗液(例如水)沿过滤工作面流动并携带其表面的灰尘后从过滤膜面上脱离,能够有效清除过滤工作面上的灰尘。当所述过滤膜面对待过滤空气中粒径≥0.1μm的粉尘的去除率达99%以上,即确保过滤时细微灰尘难以钻入过滤材料的内部,因此这些细微灰尘只能附着在过滤膜面的表面,从而在喷淋清灰时能够容易的被清洗掉。
所述过滤元件优选设计为包括多根一端开口且另一端封闭的滤管,这些滤管的开口端向上统一安装在孔板上,封闭端一致朝下,各滤管的外表面为过滤工作面,则喷淋清灰装置采用位于滤管侧上方并向下散状喷洒的喷头。在此基础上,可喷淋清灰的气体过滤器可设计成包括至少两组前后间隔排列的过滤单元,每一组过滤单元包括多根左右间隔排列的所述滤管,气体过滤器中位于该孔板的上方为设有排气口的净气腔室,位于该孔板的下方则为向外界敞开的开放空间,其中的喷淋清灰装置包括安装在任意相邻两组过滤单元之间并与过滤单元中滤管的左右间隔排列方向平行设置的清洗液输送管,各清洗液输送管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的喷头,各清洗液输送管的输入端分别与进液总管连接。
进一步的是,任意相邻两组过滤单元之间,其中一组过滤单元中的各滤管依次与另一组过滤单元中的各滤管前后对齐,同一过滤单元中相邻的两滤管与相邻另一组过滤单元中相对齐的两滤管之间布置一个喷头,该喷头的中心与这四根滤管中心交叉线的交点重合。由此,就使得一个喷头可以同时且均匀作用于其周边的四根滤管,确保清灰效率。
上述可喷淋清灰的气体过滤器还可设置过滤元件的反吹清灰装置,并使喷淋清灰装置与反吹清灰装置协同工作。反吹清灰装置是目前气体过滤器普遍使用的清灰设备,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一定压力的反吹工作气对过滤元件进行反吹(反吹工作气气流方向与过滤时的气流方向相反),从而将附着于过滤元件表面的灰尘反冲掉。反吹清灰的一个问题在于,当待过滤气体中含有细微粉尘时,由于这些细微粉尘质量很轻,不容易沉降,即使通过反吹将细微粉尘从过滤元件上冲掉后,它们依然会散布在过滤元件的周围,短时间内又会重新附着在过滤元件上。在可喷淋清灰的气体过滤器中设置反吹清灰装置后,当其中的喷淋清灰装置对过滤元件的过滤工作面进行喷淋清灰后,由于过滤工作面上不可能马上变干,而是附着有夹带聚集成较大固体颗粒的湿润物质,这时可在过滤工作面上的水份蒸发后再启动反吹清灰装置,或直接在喷淋清灰后启动反吹清灰装置加速过滤工作面上的水份蒸发并在水份蒸发后继续反吹清灰,从而将聚集成的较大固体颗粒从过滤工作面上冲掉,使颗粒自然沉降。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细微粉尘难以沉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借鉴上述超声波清洗原理,从而对过滤元件进行清灰的气体过滤器以及气体过滤器的过滤元件清洗器。
该气体过滤器包括外壳和安装在外壳中的过滤元件,所述外壳与过滤元件通过孔板连接并形成分隔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待过滤气体的传送发生在第一空间,已过滤气体的传送发生在第二空间,气体过滤器还包括在位移控制机构的驱动下相对于其过滤元件运动的清洗器,当气体过滤器正常过滤时所述过滤元件位于该清洗器外部,当对过滤元件进行超声波清洗时所述过滤元件位于该清洗器内部,该清洗器中形成容纳过滤元件的清洗液槽,所述清洗液槽连接超声波发生装置。其中,过滤元件优选具有由多孔高密度聚乙烯支撑体以及紧密附着在多孔高密度聚乙烯支撑体表面的膨体聚四氟乙烯过滤薄膜所构成的过滤材料。进一步的,所述膨体聚四氟乙烯过滤薄膜的过滤膜面对待过滤空气中粒径≥0.1μm的粉尘的去除率达99%以上。
所述过滤元件优选设计为包括多根一端开口且另一端封闭的滤管,这些滤管的开口端向上统一安装在孔板上,封闭端一致朝下,各滤管的外表面为过滤工作面,气体过滤器中位于该孔板的上方为设有排气口的净气腔室,位于孔板下方则为向外界敞开的开放空间,所述位移控制机构通过驱动清洗器与过滤元件上下相对运动而使过滤元件进入或移出清洗器。在此基础上,气体过滤器可进一步设计为包括清洗器安装底座,气体过滤器的外壳通过支架整体固定于该清洗器安装底座的上方,过滤元件位于孔板与清洗器安装底座之间,所述清洗器的筒体套装在所述外壳上,该筒体与外壳分别连接位移控制机构,当气体过滤器正常过滤时筒体上移至过滤元件上方,当对过滤元件进行清灰时筒体下降至与清洗器安装底座连接适配形成容纳过滤元件的清洗液槽。所述超声波发生装置优选安装在清洗器安装底座中。所述位移控制机构优选设计为包括设置在筒体内壁与外壳之间的齿轮齿条传动机构。
总之,上述气体过滤器是将清洗器安装在气体过滤器上从而构成的一种新型气体过滤器。它可以在过滤元件免拆卸的情况下实现对过滤元件的超声波清洗。当然,要实现对过滤元件的超声波清洗,也可以采用专门的气体过滤器的过滤元件清洗器,该清洗器中具有容纳过滤元件的清洗液槽,所述清洗液槽连接超声波发生装置。这样,可将过滤元件从气体过滤器上拆卸后再放入清洗器中进行超声波清洗,清洗后再将过滤元件装入气体过滤器即可。其中,所述清洗液槽可容纳的过滤元件为至少一组整体式的过滤单元,该过滤单元包括多根间隔排列的滤管,所述各滤管通过第一端头连接件和第二端头连接件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一端头连接件设有分别与所述各滤管的开口端导通的通气孔。由于将多根滤管连接成一组过滤单元,故提高了过滤元件安装的便利性。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元件同样优选为具有由多孔高密度聚乙烯支撑体以及紧密附着在多孔高密度聚乙烯支撑体表面的膨体聚四氟乙烯过滤薄膜所构成的过滤材料。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现有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空气调节系统中空气膜过滤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左视图(该图中同时采用了局部剖视以观察装置内部结构)。
图6为图4中A-A向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空气膜过滤装置中过滤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仰视图。
图9为图8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过滤元件清洗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空气调节系统中空气膜过滤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过滤状态)。
图12为图11的空气膜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超声波清洗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现有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室内出风口610、室内吸风口620、送风管道700、回风管道800以及风机100,室内出风口610通过送风管道700与风机100的出风口相连,室内吸风口620通过回风管道800与风机100的吸风口相连,送风管道700上按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加热装置300、制冷装置400和湿度控制装置500,送风管道700上位于加热装置300与风机100的出风口之间还设有一个采用滤筒式除尘过滤滤芯的空气过滤器200,上述这些设施构成一个空气循环流路,该空气循环流路上存在向该空气循环流路中补充外界空气的新风输入口,具体为风机100的一个吸风口(即风机100既作为使空气在所述空气循环流路内循环流动的动力源又作为通过新风输入口向该空气循环流路中补充外界空气的动力源)。其工作原理是:由风机100将外界空气(即新风)吸入空气循环流路中,经过空气过滤器200进行过滤后,依次通过加热装置300、制冷装置400和湿度控制装置500使空气达到设定的温度和湿度从室内出风口610进入室内空间600中,同时室内空间600中的空气又不断从室内吸风口620、回风管道800抽回风机100的吸风口,进而在空气循环流路中进行循环。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空气调节系统是一个在新建建筑物中首次安装的空气调节系统,它同样包括室内出风口610、室内吸风口620、送风管道700、回风管道800以及风机100,室内出风口610通过送风管道700与风机100的出风口相连,室内吸风口620通过回风管道800与风机100的吸风口相连,送风管道700上按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加热装置300、制冷装置400和湿度控制装置500(取消了空气过滤器200),上述这些设施构成一个空气循环流路,该空气循环流路上存在向该空气循环流路中补充外界空气的新风输入口,风机100既作为使空气在所述空气循环流路内循环流动的动力源又作为通过新风输入口向该空气循环流路中补充外界空气的动力源,此外,新风输入口通过新风进气管与一空气膜过滤装置900连接,结合图4-9可知,该空气膜过滤装置900使用的过滤元件具有由多孔透气支撑体911b以及附着在多孔透气支撑体911b表面的过滤薄膜911a所构成的过滤材料,其中的过滤薄膜911a具有光滑、表现为憎水性的过滤膜面,且该过滤膜面对待过滤空气中粒径≥0.1μm的粉尘的去除率达99%以上(其中多孔透气支撑体911b为多孔高密度聚乙烯支撑体,过滤薄膜911a为膨体聚四氟乙烯过滤薄膜,过滤材料是通过模具先成型多孔高密度聚乙烯支撑体,然后再在其表面热覆一层膨体聚四氟乙烯过滤薄膜的方法制备,测试表明该膨体聚四氟乙烯过滤薄膜对粒径为0.1~0.12μm的粉尘的去除率达到99.97%,对PM2.5颗粒的去除率达到99.999%,对PM10颗粒的去除率达到99.999%)。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空气调节系统是一个对现有建筑物中的空气调节系统进行改造后的空气调节系统,其包括室内出风口610、室内吸风口620、送风管道700、回风管道800以及风机100,室内出风口610通过送风管道700与风机100的出风口相连,室内吸风口620通过回风管道800与风机100的吸风口相连,送风管道700上按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加热装置300、制冷装置400和湿度控制装置500(同时保留了图1中的空气过滤器200,但将该空气过滤器200中的滤筒式除尘过滤滤芯进行了拆卸,即空气过滤器200只作为空气流动通道,而不再具有过滤功能),上述这些设施构成一个空气循环流路,该空气循环流路上存在向该空气循环流路中补充外界空气的新风输入口,风机100既作为使空气在所述空气循环流路内循环流动的动力源又作为通过新风输入口向该空气循环流路中补充外界空气的动力源,新风输入口通过新风进气管与一空气膜过滤装置900连接,该空气膜过滤装置900使用的过滤元件与实施例1相同,此外,由于实施例2的空气调节系统是对现有空气调节系统的改造,保留了原风机100,考虑到原空气过滤器200的过滤精度低而增加的空气膜过滤装置900过滤精度高,对过滤压力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实施例2空气调节系统增加了第二风机100’(主要用于加强过滤压力),第二风机100’的吸风口与所述空气膜过滤装置900相连,第二风机100’的出风口与所述新风输入口相连。另外,实施例2的空气调节系统还可进一步的增设第二回风管道800’,该第二回风管道800’的进风口连接在所述回风管道800上,第二回风管道800’的排风口与第二风机100’的吸风口连接,从而将循环风量分别分配到风机100和第二风机100’,确保循环动力。
上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空气调节系统均可采用如图4-9所示的空气膜过滤装置900,也可以采用如图11-12所示的空气膜过滤装置900。下面分别对这两种结构的空气膜过滤装置900进行具体说明。如图4-9所示的空气膜过滤装置900包括外壳920和安装在外壳920中的过滤元件,外壳920通过支架930支撑在地面上,外壳920与过滤元件之间通过孔板940连接,过滤元件包括多组前后(此处的“前后”方向以图6中箭头所示为准)间隔排列的过滤单元910,每一组过滤单元包括多根左右(此处的“左右”方向以图6中箭头所示为准)间隔排列且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滤管911,这些滤管911的开口端向上统一安装在孔板940上,封闭端一致朝下,空气膜过滤装置900中位于该孔板940的上方为设有排气口921的净气腔室(即由外壳920与孔板940构成),位于孔板940下方则为向外界敞开的开放空间,所述各滤管911包括由多孔透气支撑体911b所构成的内管层和附着在所述内层管外表面上并由所述过滤薄膜911a所构成的外管层(多孔透气支撑体911b即为所述多孔高密度聚乙烯支撑体,过滤薄膜911a即为所述膨体聚四氟乙烯过滤薄膜),并且,在任意相邻两组过滤单元910之间与过滤单元910中滤管911的左右间隔排列方向平行设置有一根清洗液输送管941,各清洗液输送管941上间隔设置有多个位于滤管911侧上方并向下散状喷洒的雾化喷头942,各清洗液输送管941的输入端分别与进液总管943连接。此外,从图6中可以看出,在任意相邻两组过滤单元910之间,其中一组过滤单元910中的各滤管911依次与另一组过滤单元910中的各滤管911前后对齐,同一过滤单元910中相邻的两滤管911与相邻另一组过滤单元910中相对齐的两滤管911之间布置一个雾化喷头942,该雾化喷头942的中心与这四根滤管911中心交叉线的交点重合。
上述的过滤单元910最好设计成整体式结构,即如图7、8所示,各过滤单元910中的各滤管911通过第一端头连接件912和第二端头连接件913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一端头连接件912设有分别与所述各滤管911的开口端导通的通气孔912c,这样可过滤元件安装的便利性。例如,图7、8中第一端头连接件912的两端分别开有一个缺口912b,从图5、6中可以看出,在将过滤单元910安装到空气膜过滤装置900中时,分别通过位于缺口912b中的螺栓950即可将过滤单元910整体安装在孔板940下方,从而避免对每一个滤管911进行单独安装。此外,第一端头连接件912的顶面还设置有同时包围住所有通气孔912c的环形密封带912a,从而当过滤单元910整体安装在孔板940下方后对第一端头连接件912的顶面与孔板940之间进行密封。
图4-9所示的空气膜过滤装置900的工作方式为:正常过滤时,与排气口921连接的风机运行从而在过滤材料的两侧产生过滤压差,外界空气从滤管911的外侧向内侧流动,空气中的粉尘被过滤薄膜911a所拦截,而过滤干净的空气则进入滤管911内腔,并通过排气口排出空气膜过滤装置900,最终进入到空气调节系统的空气循环流路中,拦截下来的粉尘附着在过滤薄膜911a的表面;清灰时,通过进液总管943向各清洗液输送管941输送清洗液(如自来水),水从各雾化喷头942喷出,然后作用于过滤薄膜911a的表面,由于膜面具有光滑、表现为憎水性的特点,集聚在膜面上的水体不断向下流动并携带膜面上的灰尘后最终从滤管911上滴落,起到清灰作用。由于水是以雾化方式喷出,一方面可以节省用水量,一方面不对膜面形成激烈的冲洗,从而维持过滤材料的使用寿命。
如图11-12所示的空气膜过滤装置900同样包括外壳920和安装在外壳920中的过滤元件,该外壳920通过支架930整体固定于一清洗器安装底座960的上方,过滤元件位于孔板940与清洗器安装底座960之间,外壳920与过滤元件之间通过孔板连接,过滤元件包括多组前后间隔排列的过滤单元910,每一组过滤单元包括多根左右间隔排列且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滤管911,这些滤管911的开口端向上统一安装在孔板上,封闭端一致朝下,空气膜过滤装置900中位于该孔板的上方为设有排气口921的净气腔室(即由外壳920与孔板构成),位于孔板下方则为向外界敞开的开放空间,所述各滤管911包括由多孔透气支撑体911b所构成的内管层和附着在所述内层管外表面上并由所述过滤薄膜911a所构成的外管层(多孔透气支撑体911b即为所述多孔高密度聚乙烯支撑体,过滤薄膜911a即为所述膨体聚四氟乙烯过滤薄膜),一清洗器950的筒体952套装在外壳920上,该筒体952与外壳920分别连接位移控制机构,该位移控制机构包括设置在筒体952内壁与外壳920之间的齿轮齿条传动机构970,当气体过滤器正常过滤时筒体952通过齿轮齿条传动机构970驱动而上移至过滤元件上方,当对过滤元件进行清灰时筒体952通过齿轮齿条传动机构970驱动而下降至与清洗器安装底座960连接适配从而形成容纳过滤元件的清洗液槽951,清洗液槽951连接超声波发生装置,超声波发生装置安装在清洗器安装底座960中。上述的过滤单元910同样设计成上述的整体式结构。
图11-12所示的空气膜过滤装置900的工作方式为:正常过滤时(筒体952通过齿轮齿条传动机构970驱动而上移至过滤元件上方),与排气口921连接的风机运行从而在过滤材料的两侧产生过滤压差,外界空气从滤管911的外侧向内侧流动,空气中的粉尘被过滤薄膜911a所拦截,而过滤干净的空气则进入滤管911内腔,并通过排气口排出空气膜过滤装置900,最终进入到空气调节系统的空气循环流路中,拦截下来的粉尘附着在过滤薄膜911a的表面;清灰时,筒体952通过齿轮齿条传动机构970驱动而下降至与清洗器安装底座960连接适配从而形成容纳过滤元件的清洗液槽951,通过清洗液槽951上的进出液口953向清洗液槽951中注入清洗液(优选水),然后启动超声波发生装置,从而实现对过滤元件的超声波清洗,清洗后通过进出液口953将清洗液排出(可以进入一个容器中保存,以便重复使用),然后筒体952上升,重新切换为过滤。
需要说明的是,空气膜过滤装置900也可以采用结合了图4-9所示的喷淋清灰方式以及图11-12所示的超声波清洗方式的结构。或者,可设计一种如图10所示的过滤元件清洗器,该清洗器中具有容纳过滤元件的清洗液槽951,所述清洗液槽951连接超声波发生装置,从而在需要时将从图4-9所示的空气膜过滤装置900中拆卸下来的至少一组整体式的过滤单元910放入该过滤元件清洗器的清洗液槽951中,然后通过清洗液槽951上的进出液口953向清洗液槽951中注入清洗液,然后启动超声波发生装置,实现对过滤元件的超声波清洗,清洗后由进出液口953将清洗液排出,从清洗液槽951中取出过滤单元910并重新安装回空气膜过滤装置900。

Claims (10)

1.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室内出风口(610)、室内吸风口(620)、送风管道(700)、回风管道(800)以及风机(100),室内出风口(610)通过送风管道(700)与风机(100)的出风口相连,室内吸风口(620)通过回风管道(800)与风机(100)的吸风口相连,送风管道(700)上设置有加热装置(300)和/或制冷装置(400)和/或湿度控制装置(500),从而构成空气循环流路,该空气循环流路上存在向该空气循环流路中补充外界空气的新风输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输入口通过新风进气管与一空气膜过滤装置(900)连接,该空气膜过滤装置(900)使用的过滤元件具有由多孔透气支撑体(911b)以及附着在多孔透气支撑体(911b)表面的过滤薄膜(911a)所构成的过滤材料,其中的过滤薄膜(911a)具有光滑、表现为憎水性的过滤膜面,且该过滤膜面对待过滤空气中粒径≥0.1μm的粉尘的去除率达99%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100)既作为使空气在所述空气循环流路内循环流动的动力源又作为通过新风输入口向该空气循环流路中补充外界空气的动力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空气调节系统包括第二风机(100’),第二风机(100’)的吸风口与所述空气膜过滤装置(900)相连,第二风机(100’)的出风口与所述新风输入口相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空气调节系统包括第二回风管道(800’),第二回风管道(800’)的进风口连接在所述回风管道(800)上,第二回风管道(800’)的排风口与第二风机(100’)的吸风口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膜过滤装置(900)包括至少两组前后间隔排列的过滤单元(910),每一组过滤单元包括多根左右间隔排列且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滤管(911),这些滤管(911)的开口端向上统一安装在孔板(940)上,封闭端一致朝下,空气膜过滤装置(900)中位于该孔板(940)的上方为设有排气口(921)的净气腔室,位于孔板(940)下方则为向外界敞开的开放空间,所述各滤管(911)包括由多孔透气支撑体(911b)所构成的内管层和附着在所述内管层外表面上并由所述过滤薄膜(911a)所构成的外管层。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膜过滤装置(900)上安装有用于对其过滤元件的过滤膜面进行喷淋清灰的喷淋清灰装置,喷淋清灰时通过该喷淋清灰装置的喷头(942)作用于所述过滤膜面上的清洗液沿过滤膜面流动并携带其表面的灰尘后从过滤膜面上脱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清灰装置采用位于滤管 (911)侧上方并向下散状喷洒的喷头(942)。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清灰装置包括安装在任意相邻两组过滤单元之间并与过滤单元中滤管(911)的左右间隔排列方向平行设置的清洗液输送管(941),各清洗液输送管(941)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的喷头(942);各清洗液输送管(941)的输入端分别与进液总管(943)连接。 
9.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膜过滤装置(900)还包括在位移控制机构的驱动下相对于其过滤元件运动的清洗器(950),当空气膜过滤装置(900)正常过滤时所述过滤元件位于该清洗器(950)外部,当对过滤元件进行超声波清洗时所述过滤元件位于该清洗器(950)内部,该清洗器(950)中形成容纳过滤元件的清洗液槽(951),所述清洗液槽(951)连接超声波发生装置。 
10.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透气支撑体(911b)为多孔高密度聚乙烯支撑体,所述过滤薄膜(911a)为膨体聚四氟乙烯过滤薄膜。 
CN201420186823.3U 2014-04-16 2014-04-16 空气调节系统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239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86823.3U CN203823958U (zh) 2014-04-16 2014-04-16 空气调节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86823.3U CN203823958U (zh) 2014-04-16 2014-04-16 空气调节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23958U true CN203823958U (zh) 2014-09-10

Family

ID=51479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86823.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23958U (zh) 2014-04-16 2014-04-16 空气调节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82395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05875A (zh) * 2014-12-30 2016-07-27 上海兰舍空气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机联控节能净化系统
CN107621024A (zh) * 2016-07-14 2018-01-23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05875A (zh) * 2014-12-30 2016-07-27 上海兰舍空气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机联控节能净化系统
CN107621024A (zh) * 2016-07-14 2018-01-23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58987B (zh) 带两组清洁轮的粉尘过滤装置
CN102989252B (zh) 空气过滤器
CN103055613B (zh) 带自洁装置的空气过滤装置
CN203816401U (zh) 可喷淋清灰的气体过滤器
CN105627451A (zh) 一种自清洁空气净化装置
CN208960582U (zh) 一种实验室智能通风装置
CN103785244A (zh) 收尘器滤袋自动清洗系统
CN204051300U (zh) 气体过滤器及气体过滤器的过滤元件清洗器
CN105727640A (zh) 模块化漆雾过滤装置
CN203823958U (zh) 空气调节系统
CN108579302B (zh) 一种节能环保的除尘装置
CN105289178A (zh) 一种环保型印染定型机废气净化治理装置
CN102380266A (zh) 用于从流体流中除去颗粒的方法和系统
CN104654409A (zh) 一种全自动除油烟设备
CN105561712A (zh) 净化除尘装置
CN103752112A (zh) 湿式烟尘处理装置
CN203954908U (zh) 收尘器滤袋自动清洗系统
CN209597420U (zh) 一种湿式电除尘器
CN208817612U (zh) 一种人造石生产厂房用通风净化装置
CN108167895B (zh) 一种涡轮式湿法油烟净化系统
CN205878356U (zh) 一种家用pm2.5除尘除霾加湿空气净化器
CN205957261U (zh) 高效油烟过滤装置
CN217274707U (zh) 一种喷淋净化式恒温恒湿净化空气处理机组
CN204208416U (zh) 净化除尘装置
CN220489233U (zh) 一种模块化环型水幕净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