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23599U - 电连接装置以及应用该电连接装置的灯具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装置以及应用该电连接装置的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23599U
CN203823599U CN201320822277.3U CN201320822277U CN203823599U CN 203823599 U CN203823599 U CN 203823599U CN 201320822277 U CN201320822277 U CN 201320822277U CN 203823599 U CN203823599 U CN 2038235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al
electrical structure
draw
guid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82227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明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ving Style Enterpris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ving Style Enterpris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ving Style Enterprises Ltd filed Critical Living Style Enterprises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82227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8235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235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2359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1/00Supporting, suspending, or attaching arrangements for lighting devices; Hand grips
    • F21V21/002Supporting, suspending, or attaching arrangements for lighting devices; Hand grips making direct electrical contact, e.g. by pierc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1/00Supporting, suspending, or attaching arrangements for lighting devices; Hand grips
    • F21V21/02Wall, ceiling, or floor bases; Fixing pendants or arms to the b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3/00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apparatus and having one part acting as a holder providing support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via a counterpart which i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apparatus, e.g. lamp holders; Separate parts thereof
    • H01R33/945Holders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33/9456Holders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for bayonet type coupling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8/00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 F21S8/03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of surface-mounted type
    • F21S8/033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of surface-mounted type the surface being a wall or like vertical structure, e.g. building facade
    • F21S8/036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of surface-mounted type the surface being a wall or like vertical structure, e.g. building facade by means of a rigid support, e.g. bracket or ar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3/00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 F21V23/04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the elements being switches
    • F21V23/0442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the elements being switches activated by means of a sensor, e.g. motion or photodete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3/00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 F21V23/06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the elements being coupling devices, e.g. conne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装置以及应用该电连接装置的灯具,电连接装置包括第一电性结构、第二电性结构以及导引结构,且第一电性结构以及第二电性结构分别具有一电极部以及一电性卡勾部;其中,导引结构用以导引第二电性结构的电性卡勾部伸入第一电性结构,且于第二电性结构的电性卡勾部伸入第一电性结构而直接抵触第一电性结构的电极部时,抑或于第二电性结构的电性卡勾部伸入第一电性结构后进行移动而接触第一电性结构的电极部时,第一电性结构以及第二电性结构之间由一电性隔离关系转换为一电性导通关系。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装置能够导引安装者将第二电性结构从适当的地方伸入第一电性结构中,如此有助于安装作业的进行,应用该电连接装置的灯具便于进行接线作业。

Description

电连接装置以及应用该电连接装置的灯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装置的电连接装置以及应用该电连接装置的灯具。
背景技术
习知若是要安装灯具在墙面上,安装者须先将电连接于一电且嵌埋于墙面凹槽内的接线盒的电源导线连接于灯具主体中的电性导线,使得灯具可接收到电源8的供电后,才能进而将灯具主体固定于墙面上,以完成灯具的安装作业。然而,灯具主体中的电性导线与电源导线间的接线流程相当麻烦,且安装者还必须一边扶持着灯具主体,故安装作业相当繁琐与困难。
有鉴于此,各方致力于开发可轻易安装于墙面上的灯具,如美国专利公开号第7985017号所揭露的灯具,其于灯具主体端设置公头连接器,并于接线盒端设置与电源导线相连接的母座连接器,当灯具欲安装于墙面上时,只要先将公头连接器以插入(plug-in)的方式对接于母座连接器,再将灯具主体固定于墙面上或接线盒开口处的支架板,即可完成灯具的安装作业。
此外,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号第4915682号亦揭露一种便于安装的灯具,其于墙面端设置与电源导线相连接的母座连接器,当灯具欲安装于墙面上时,只要先将公头连接器伸入母座连接器并进行转动,进而能够顺势以接触的方式与母座连接器产生电性连接,再将灯具主体与公头连接器相结合,使得灯具主体能够与电源端电性相通,最后将灯具主体固定于墙面上,如此即完成灯具的安装作业。
然而,虽然上述二专利已改善了安装灯具的困难度,但以美国专利公开号第7985017号所揭露的灯具为例,安装者在将灯具主体端的公头连接器连接于接线盒端的母座连接器时,还是须要一边扶持着灯具主体才能进行,着实成为安装作业上的负担;再则,以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号第4915682号所揭露的灯具为例,由于灯具主体以及公头连接器是呈独立分开的两个元件,故安装者需进行两次以上的动作才能完成安装灯具的作业,即需先使公头连接器与母座连接器相结合,再使灯具主体结合于公头连接器,因此安装作业显然复杂;此外,安装者欲将公头连接器伸入母座连接器时,还需要寻找母座连接器上供公头连接器伸入的地方,然而由于灯具主体具有相当的重量,故安装者得一边承受灯具主体的重量,一边将公头连接器对准母座连接器上供公头连接器伸入的地方,更甚者,灯具主体还可能因体积过于庞大而遮蔽了安装者的视线,造成安装者要寻找母座连接器上供公头连接器伸入的地方是非常不容易地,因此灯具的安装显得更加困难。
是以,习知的灯具及其与电源间的连接结构仍亟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经由导引结构的引导而产生电性相通的电连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上述电连接装置而容易进行接线作业的灯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连接装置,其包括:
一第一电性结构,包括至少一卡槽以及至少一电极部;
一第二电性结构,包括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其中,于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伸入该至少一卡槽而直接抵触该至少一电极部时,抑或于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伸入该至少一卡槽后进行移动,且当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移动至一电性导通位置而接触该至少一电极部时,该第一电性结构以及该第二电性结构之间由一电性隔离关系转换为一电性导通关系;以及
一导引结构,用以导引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伸入该至少一卡槽。
较佳地,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并包括至少一导引表面,且该至少一导引表面与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朝同一方向延伸,其中,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应该至少一导引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一电性结构的一表面移动而伸入该至少一卡槽;抑或是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并邻近于该至少一卡槽,且该导引结构包括至少一导引表面,其中,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二电性结构的一表面接触并沿着该至少一导引表面移动而伸入该至少一卡槽。
较佳地,该至少一电极部包括一第一电极部以及一第二电极部,且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包括分别相对应于该第一电极部以及该第二电极部的一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一第二电性卡勾部,而该至少一卡槽包括分别相对应于该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该第二电性卡勾部的一第一卡槽以及一第二卡槽;其中,该至少一导引表面包括一第一导引表面,且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第一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一导引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一电性结构的该表面移动而伸入该第一卡槽,而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该第一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二电性结构的该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一导引表面移动而伸入该第一卡槽。
较佳地,该第一电极部以及该第二电极部分别邻近于该第一卡槽的一第一端以及该第二卡槽的一第一端,且该第一电性卡勾部用以于穿过该第一卡槽的一第二端后,沿着该第一卡槽往该第一卡槽的该第一端的方向移动,而该第二电性卡勾部用以于穿过该第二卡槽的一第二端后,沿着该第二卡槽往该第二卡槽的该第一端的方向移动;其中,当该第一电性卡勾部移动至该电性导通位置时,该第一电性卡勾部接触该第一电极部,且该第二电性卡勾部接触该第二电极部。
较佳地,该第一卡槽的该第二端的开口面积大于该第一卡槽的该第一端的开口面积,且该第二卡槽的该第二端的开口面积大于该第二卡槽的该第一端的开口面积。
较佳地,该至少一导引表面还包括一第二导引表面;其中,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第二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二导引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一电性结构的一另一表面移动而伸入该第二卡槽,而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该第二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二电性结构的一另一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二导引表面移动而伸入该第二卡槽。
较佳地,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第一电性结构呈一盒状体,且该第一电性结构的该表面以及该另一表面为该盒状体的二相对应侧面,而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该第二电性结构的该表面以及该另一表面分别位于该第一电性卡勾部上以及该第二电性卡勾部上。
较佳地,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导引结构呈一盒状体并具有一导引容置空间,且该第一导引表面的一端以及该第二导引表面的一端分别固定于该导引容置空间内,而该第一导引表面的一另一端以及该第二导引表面的一另一端朝该导引容置空间外的方向延伸,其中,当该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该第二电性卡勾部分别伸入该第一卡槽以及该第二卡槽时,至少部分该第一电性结构容置于该导引容置空间中;抑或是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该导引结构还包括一第一导引柱体以及一第二导引柱体,且该第一导引柱体以及该第二导引柱体分别设置于该第一卡槽的一第二端的邻近处以及该第二卡槽的一第二端的邻近处,且该第一导引表面以及该第二导引表面分别位于该第一导引柱体以及该第二导引柱体上。
较佳地,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导引结构具有至少一卡勾穿孔,用以于该导引结构与该第二电性结构相结合时,供该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该第二电性卡勾部穿过其中。
较佳地,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导引结构还包括至少一限位面,且该至少一限位面与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朝同一方向延伸;其中,伸入该至少一卡槽并进行移动的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于该至少一限位面接触并抵顶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被限制移动。
较佳地,该导引结构包括一导引穿孔以及枢接于该导引穿孔的一导引凸柱,且该导引凸柱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上或是与该第二电性结构连动的一公体连动元件上,而该导引穿孔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上或是与该第一电性结构连动的一母体连动元件上;抑或是该导引凸柱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上或是与该第一电性结构连动的该母体连动元件上,而该导引穿孔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上或是与该第二电性结构连动的该公体连动元件上;其中,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应该导引凸柱穿过该导引穿孔而伸入该至少一卡槽。
较佳地,该至少一电极部包括一第一电极部以及一第二电极部,且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包括分别相对应于该第一电极部以及该第二电极部的一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一第二电性卡勾部,而该至少一卡槽包括分别相对应于该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该第二电性卡勾部的一第一卡槽以及一第二卡槽;其中,该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该第二电性卡勾部分别邻近于该第一卡槽的一第一端以及该第二卡槽的一第一端,当该导引凸柱穿过该导引穿孔而进行转动时,该第一电性卡勾部由该第一卡槽的一第二端沿着该第一卡槽往该第一卡槽的该第一端的方向移动,且该第二电性卡勾部由该第二卡槽的一第二端,沿着该第二卡槽往该第二卡槽的该第一端的方向移动,以于该第一电性卡勾部移动至该电性导通位置时,该第一电性卡勾部接触该第一电极部,且该第二电性卡勾部接触该第二电极部。
较佳地,该第一卡槽的该第二端的开口面积大于该第一卡槽的该第一端的开口面积,且该第二卡槽的该第二端的开口面积大于该第二卡槽的该第一端的开口面积。
较佳地,该导引凸柱电性连接于一电源的一地线。
较佳地,该至少一电极部用以电连接于与一电源电性相通且来自一壁体的至少一电源导线,且该至少一电源导线包括一火线、一地线以及一中线中的至少一者。
较佳地,该导引结构以及该第一电性结构为二独立式元件,抑或是该导引结构以及该第一电性结构一体成形,抑或是该导引结构以及该第二电性结构为二独立式元件,抑或是该导引结构以及该第二电性结构一体成形。
较佳地,该电连接装置是应用于一室内灯具或一室外灯具的电连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亦提供一种灯具,包括:
一背板装置,用以固定于一壁体;
一灯具主体,具有至少一发光源,并用以被安装于该背板装置;
一电路板,设置于该灯具主体中,并用以驱动该至少一发光源输出光线;以及
一电连接装置,包括:
一第一电性结构,包括至少一卡槽以及至少一电极部,且该至少一电极部电性连接于与一电源电性相通且来自该壁体的至少一电源导线;
一第二电性结构,包括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其中,于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伸入该至少一卡槽而直接抵触该至少一灯具连接部时,抑或于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伸入该至少一卡槽后进行移动,且当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移动至一电性导通位置而接触该至少一电极部时,该第一电性结构以及该第二电性结构之间由一电性隔离关系转换为一电性导通关系;以及
一导引结构,用以导引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伸入该至少一卡槽。
较佳地,该第一电性结构连接于该背板装置,而该第二电性结构电连接于该电路板;抑或是该第二电性结构连接于该背板装置,而该第一电性结构电连接于该电路板。
较佳地,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并包括至少一导引表面,且该至少一导引表面与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朝同一方向延伸,其中,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应该至少一导引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一电性结构的一表面移动而伸入该至少一卡槽;抑或是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并邻近于该至少一卡槽,且该导引结构包括至少一导引表面,其中,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二电性结构的一表面接触并沿着该至少一导引表面移动而伸入该至少一卡槽。
较佳地,该至少一电极部包括一第一电极部以及一第二电极部,且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包括分别相对应于该第一电极部以及该第二电极部的一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一第二电性卡勾部,而该至少一卡槽包括分别相对应于该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该第二电性卡勾部的一第一卡槽以及一第二卡槽;其中,该至少一导引表面包括一第一导引表面,且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第一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一导引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一电性结构的该表面移动而伸入该第一卡槽,而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该第一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二电性结构的该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一导引表面移动而伸入该第一卡槽。
较佳地,该至少一导引表面还包括一第二导引表面;其中,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且该第二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二导引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一电性结构的一另一表面移动而伸入该第二卡槽而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该第二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二电性结构的一另一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二导引表面移动而伸入该第二卡槽。
较佳地,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第一电性结构呈一盒状体,且该第一电性结构的该表面以及该另一表面为该盒状体的二相对应侧面,而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该第二电性结构的该表面以及该另一表面分别位于该第一电性卡勾部上以及该第二电性卡勾部上。
较佳地,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导引结构呈一盒状体并具有一导引容置空间,且该第一导引表面的一端以及该第二导引表面的一端分别固定于该导引容置空间内,而该第一导引表面的一另一端以及该第二导引表面的一另一端朝该导引容置空间外的方向延伸,其中,当该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该第二电性卡勾部分别伸入该第一卡槽以及该第二卡槽时,至少部分该第一电性结构容置于该导引容置空间中;抑或是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时,导引结构还包括一第一导引柱体以及一第二导引柱体,且该第一导引柱体以及该第二导引柱体分别设置于该第一卡槽的一第二端的邻近处以及该第二卡槽的一第二端的邻近处,且该第一导引表面以及该第二导引表面分别位于该第一导引柱体以及该第二导引柱体上。
较佳地,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导引结构还包括至少一限位面,且该至少一限位面与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朝同一方向延伸;其中,伸入该至少一卡槽并进行移动的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于该至少一限位面接触并抵顶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被限制移动。
较佳地,该导引结构包括一导引穿孔以及枢接于该导引穿孔的一导引凸柱,且该导引凸柱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上或是与该第二电性结构连动的一公体连动元件上,而该导引穿孔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上或是与该第一电性结构连动的一母体连动元件上;抑或是该导引凸柱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上或是与该第一电性结构连动的该母体连动元件上,而该导引穿孔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上或是与该第二电性结构连动的该公体连动元件上;其中,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应该导引凸柱穿过该导引穿孔而伸入该至少一卡槽。
较佳地,该公体连动元件为该电路板或该灯具主体。
较佳地,该导引凸柱电性连接于一电源的一地线。
较佳地,该壁体包括一壁面以及一接线盒,且至少部分该接线盒嵌埋于该壁面的一壁面凹槽内;其中,该至少一电源导线由该接线盒向该壁面凹槽外伸出,且该至少一电源导线包括火线、地线以及中线中的至少一者。
较佳地,该接线盒还包括一支架板,该支架板固定于该壁面凹槽的一开口,且该背板装置设置于该支架板上。
较佳地,该壁体为一天花板或一墙壁,抑或该灯具主体还具有一感应元件,抑或该灯具为一室内灯具或一室外灯具。
本实用新型亦提供一种灯具,包括:
一灯具结构,具有至少一发光源;以及
一电连接装置,包括:
一第一电性结构,包括至少一卡槽以及至少一电极部,且该至少一电极部电性连接于与一电源电性相通且来自一壁体的至少一电源导线;
一第二电性结构,包括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其中,于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伸入该至少一卡槽而直接抵触该至少一灯具连接部时,抑或于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伸入该至少一卡槽后进行移动,且当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移动至一电性导通位置而接触该至少一电极部时,该第一电性结构以及该第二电性结构之间由一电性隔离关系转换为一电性导通关系;以及
一导引结构,用以导引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伸入该至少一卡槽。
较佳地,该灯具结构包括:
一背板装置,用以固定于该壁体;
一灯具主体,具有该至少一发光源,并用以被安装于该背板装置;以及
一电路板,设置于该灯具主体中,并用以驱动该至少一发光源输出光线。
较佳地,该第一电性结构连接于该背板装置,而该第二电性结构电连接于该电路板;抑或是该第二电性结构连接于该背板装置,而该第一电性结构电连接于该电路板。
较佳地,该壁体为一天花板或一墙壁,抑或该灯具结构还具有一感应元件,抑或该灯具为一室内灯具或一室外灯具。
较佳地,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并包括至少一导引表面,且该至少一导引表面与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朝同一方向延伸,其中,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应该至少一导引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一电性结构的一表面移动而伸入该至少一卡槽;抑或是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并邻近于该至少一卡槽,且该导引结构包括至少一导引表面,其中,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二电性结构的一表面接触并沿着该至少一导引表面移动而伸入该至少一卡槽。
较佳地,该至少一电极部包括一第一电极部以及一第二电极部,且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包括分别相对应于该第一电极部以及该第二电极部的一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一第二电性卡勾部,而该至少一卡槽包括分别相对应于该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该第二电性卡勾部的一第一卡槽以及一第二卡槽;其中,该至少一导引表面包括一第一导引表面,且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第一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一导引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一电性结构的该表面移动而伸入该第一卡槽,而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该第一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二电性结构的该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一导引表面移动而伸入该第一卡槽。
较佳地,该至少一导引表面还包括一第二导引表面;其中,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且该第二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二导引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一电性结构的一另一表面移动而伸入该第二卡槽而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该第二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二电性结构的一另一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二导引表面移动而伸入该第二卡槽。
较佳地,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第一电性结构呈一盒状体,且该第一电性结构的该表面以及该另一表面为该盒状体的二相对应侧面,而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该第二电性结构的该表面以及该另一表面分别位于该第一电性卡勾部上以及该第二电性卡勾部上。
较佳地,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导引结构呈一盒状体并具有一导引容置空间,且该第一导引表面的一端以及该第二导引表面的一端分别固定于该导引容置空间内,而该第一导引表面的一另一端以及该第二导引表面的一另一端朝该导引容置空间外的方向延伸,其中,当该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该第二电性卡勾部分别伸入该第一卡槽以及该第二卡槽时,至少部分该第一电性结构容置于该导引容置空间中;抑或是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时,导引结构还包括一第一导引柱体以及一第二导引柱体,且该第一导引柱体以及该第二导引柱体分别设置于该第一卡槽的一第二端的邻近处以及该第二卡槽的一第二端的邻近处,且该第一导引表面以及该第二导引表面分别位于该第一导引柱体以及该第二导引柱体上。
较佳地,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导引结构还包括至少一限位面,且该至少一限位面与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朝同一方向延伸;其中,伸入该至少一卡槽并进行移动的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于该至少一限位面接触并抵顶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被限制移动。
较佳地,该导引结构包括一导引穿孔以及枢接于该导引穿孔的一导引凸柱,且该导引凸柱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上或是与该第二电性结构连动的一公体连动元件上,而该导引穿孔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上或是与该第一电性结构连动的一母体连动元件上;抑或是该导引凸柱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上或是与该第一电性结构连动的该母体连动元件上,而该导引穿孔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上或是与该第二电性结构连动的该公体连动元件上;其中,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应该导引凸柱穿过该导引穿孔而伸入该至少一卡槽。
较佳地,该公体连动元件为该电路板或该灯具主体。
较佳地,该导引凸柱电性连接于一电源的一地线。
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装置包括二个各自分离的第一电性结构以及第二电性结构,且第一电性结构以及第二电性结构可被安排分别电连接于二个欲相互组装的电子结构上;其中,第二电性结构可伸入第一电性结构并进行移动,当第二电性结构移动至一电性导通位置时,第一电性结构电性接触于第二电性结构,因此第一电性结构以及第二电性结构之间由一电性隔离关系转换为一电性导通关系,进而使得二个相互组装的元件结构能够电性相通。特别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装置还包括导引结构,用以导引安装者将第二电性结构从适当的地方伸入第一电性结构中,如此有助于安装作业的进行。应用上述电连接装置的灯具便于进行接线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应用电连接装置的灯具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灯具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灯具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第一电性结构以及第二电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第一电性结构以及第二电性结构于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的第一电性结构、第二电性结构以及电路板的组合状态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灯具的安装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应用电连接装置的灯具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灯具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0:为图8所示灯具及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1:为图9所示背板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第一电性结构以及图10所示的第二电性结构的组合状态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应用电连接装置的灯具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灯具主体与防转盖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应用电连接装置的灯具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应用电连接装置的灯具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应用电连接装置的灯具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所示第二电性结构与导引结构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8:为第一电性结构与第二电性结构于组装前的组装示意图。
图19:为图18所示第一电性结构与第二电性结构于组装中的组装示意图。
图20:为图19所示第一电性结构与第二电性结构于组装后的组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装置包括二个各自分离的第一电性结构以及第二电性结构,且第一电性结构以及第二电性结构可被安排分别电连接于二个欲相互组装的电子结构上;其中,第二电性结构可伸入第一电性结构并进行移动,当第二电性结构移动至一电性导通位置时,第一电性结构电性接触于第二电性结构,因此第一电性结构以及第二电性结构之间由一电性隔离关系转换为一电性导通关系,进而使得二个相互组装的元件结构能够电性相通。特别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装置还包括导引结构,用以导引安装者将第二电性结构从适当的地方伸入第一电性结构中,如此有助于安装作业的进行。以下将以电连接装置应用于灯具为例作说明,但并不以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电连接装置的应用范畴。
请参阅图1~图7,图1为本实用新型应用电连接装置的灯具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灯具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灯具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第一电性结构以及第二电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第一电性结构以及第二电性结构于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所示的第一电性结构、第二电性结构以及电路板的组合状态示意图,图7为图1所示灯具的安装示意图。
灯具1可为一室内灯具,如吸顶灯,亦可为一室外灯具,如壁灯,并包括电路板11、背板装置12以及灯具主体13,且灯具主体13包括第一发光源131、第二发光源132、感应元件133以及电连接于电路板11的第二电性结构134,而电路板11设置于灯具主体13中,用以驱动第一发光源131以及第二发光源132输出光线;于本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发光源131以及第二发光源132是由多个发光二极管(图中未标示)所组成,而感应元件133为一被动式人体传感器,且其感应信号可用以作为第一发光源131以及第二发光源132是否输出照明光线的依据,惟感应元件133仅为一举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各种可能的均等变化。
再者,灯具主体13与背板装置12可被拆卸成两个独立的元件,且背板装置12包括第一电性结构121以及背板主体结构122;其中,第一电性结构121设置于背板主体结构122上,用以与背板主体结构122相结合,其结合方式并不设限,如锁固方式结合、胶合方式结合、卡合方式结合等,当然,第一电性结构121以及背板主体结构122亦可以一体成形的方式制成。
又,背板主体结构122用以固定于一壁体9,并供灯具主体13安装于其上,且背板主体结构122具有一线孔1221,用以供电连接于一电源8且来自壁体9的电源导线81、82穿过其中(见图7,此将于稍后详述),进而令电源导线81、82可电连接于第一电性结构121;其中,电源导线81、82可为火线、地线以及中线中的一者。此外,当灯具主体13已被安装于背板主体结构122上时,灯具主体13的第二电性结构134可与背板装置12的第一电性结构121电性相通,使得电源8的电流能够传输至电路板11,以进而驱动第一发光源131以及第二发光源132输出光线,以下将详细说明。
于本较佳实施例中,第一电性结构121为一电性母体结构,并是一具有第一容置空间1211的盒状体,包括第一卡槽1212、第二卡槽1213、第一电极部以及第二电极部,且第一电极部包括第一灯具连接部1214、第一导线连接部1216、第一导电元件1218,而第二电极部包括第二灯具连接部1215、第二导线连接部1217、第二导电元件1219;其中,第一导电元件1218以及第二导电元件1219皆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1211中,且第一灯具连接部1214以及第一导线连接部1216分别形成于第一导电元件1218的二端,而第二灯具连接部1215以及第二导线连接部1217分别形成于第二导电元件1219的二端,因此第一灯具连接部1214与第一导线连接部1216呈电性相通,而第二灯具连接部1215与第二导线连接部1217呈电性相通。
又,第一灯具连接部1214以及第二灯具连接部1215分别邻近于第一卡槽1212的第一端12121处以及第二卡槽1213的第一端12131处,而第一导线连接部1216以及第二导线连接部1217用以分别供穿过线孔1221的二电源导线81、82电性连接于其上;又,第一卡槽1212以及第二卡槽1213皆为弧形卡槽,并相对设置于第一电性结构121的两端,且第一卡槽1212的第一端12121的开口面积小于第一卡槽1212的第二端12122的开口面积,而第二卡槽1213的第一端12131的开口面积亦小于第二卡槽1213的第二端12132的开口面积。
又,第二电性结构134为一电性公体结构,并是一具有第二容置空间1341的盒状体,包括相对设置于第二电性结构134的两端的第一电性卡勾部1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1343;其中,第一电性卡勾部1342的一端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1343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容置空间1341中,而第一电性卡勾部1342的另一端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1343的另一端则朝第二容置空间1341外的方向延伸;此外,第一电性卡勾部1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1343固定于第二容置空间1341中的方式并不设限,如锁固方式固定、胶合方式固定、卡合方式固定等,当然,第一电性卡勾部1342、第二电性卡勾部1343以及第二电性结构134亦可以一体成形的方式制成。
再者,第二电性结构134设置于灯具主体13内部,其与灯具主体13内部的结合方式并不设限,如锁固方式结合、胶合方式结合、卡合方式结合等,当然第二电性结构134与灯具主体13亦可以一体成形的方式制成。此外,于本较佳实施例中,第二电性结构134的两侧呈ㄇ字形表面,且电路板11具有二电路板穿孔111、112,用以供ㄇ字形表面的两端穿过其中,是以,灯具主体13内部、第二电性结构134以及电路板11形成一连动关系,也就是说,于本较佳实施例中,电路板11成为第二电性结构134的连动元件,惟上述灯具主体13内部、第二电性结构134以及电路板11三者之间的结合方式仅为一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只要是第二电性结构134电性连接于电路板11,且电路板11可随着第二电性结构134一起移动,就可使本实用新型据以实施。
接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灯具1是如何安装于壁体9。首先定义本实用新型中的壁体9,亦请同步参阅图7,壁体9可为一天花板或一墙壁,且包括壁面91以及接线盒92;其中,接线盒92嵌埋于壁面91的壁面凹槽911内,而电源导线81、82则由接线盒92端向壁面凹槽911外伸出,较佳者,接线盒92还包括支架板921,且支架板921固定于壁面凹槽911的开口。以下将以壁体9是墙壁为例作安装说明。
当安装者欲将灯具1安装于壁体9时,须先将背板装置12固定于壁体9上;进一步而言,安装者可将电源导线81、82穿过背板主体结构122的线孔1221,以使电源导线81、82能进而分别连接于第一电性结构121的第一导线连接部1216以及第二导线连接部1217,接着,再将背板主体结构122固定于支架板921上,如此即完成背板装置12的安装。较佳者,背板主体结构122具有多个锁固穿孔123,用以供多个锁固元件124(如螺丝)穿过其中,进而使背板主体结构122锁固于支架板921上,惟此仅为一种使背板主体结构122固定于支架板92131的实施方式,并不以此为限。当然,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亦可依据实际需求而变更设计为,接线盒92不包括支架板921,而直接将背板装置12的背板主体结构122锁固于壁面91上。
再者,当背板装置12已被固定后,安装者只要再将灯具主体13的第二电性结构134伸入背板装置12的第一电性结构121中并转动一距离后,第二电性结构134就能卡合于第一电性结构121,以进而使灯具主体13与背板装置12相结合;此时,第二电性结构134会电性接触于第一电性结构121,因此电源8的电流能够依序经由电源导线81、82、第一电性结构121、第二电性结构134后传输至电路板11,以进而驱动第一发光源131以及第二发光源132输出光线。
详言之,当灯具主体13的第二电性结构134欲与背板装置12的第一电性结构121进行组合时,可先将第二电性结构134的第一电性卡勾部1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1343分别从第一电性结构121的第一卡槽1212的第二端12122以及第一电性结构121的第二卡槽1213的第二端12132伸入第一电性结构121的第一容置空间1211中;接着,将灯具主体13朝逆时钟的方向转动,使得第一电性卡勾部1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1343同步移动,也就是说,使第一电性卡勾部1342沿着第一卡槽1212往第一卡槽1212的第一端12121的方向移动,同时,第二电性卡勾部1343也沿着第二卡槽1213往第二卡槽1213的第一端12131的方向移动。
最后,当第一电性卡勾部1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1343分别移动至第一卡槽1212的第一端12121以及第二卡槽1213的第一端12131时,第一电性卡勾部1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1343能够分别与第一电性结构121的第一灯具连接部1214以及第二灯具连接部1215呈卡合状态,详言之,由于第一卡槽1212的第一端12121的开口面积小于第一卡槽1212的第二端12122的开口面积,且第二卡槽1213的第一端12131的开口面积小于第二卡槽1213的第二端12132的开口面积,故第一电性卡勾部1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1343皆无法分别从第一卡槽1212的第一端12121以及第二卡槽1213的第一端12131脱离开,也就是说,此时第一电性结构121以及第二电性结构134能够相互卡合。又,由于此时第一电性卡勾部1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1343分别接触于第一灯具连接部1214以及第二灯具连接部1215,因此第一电性结构121以及第二电性结构134呈电性导通。
特别说明的是,于本较佳实施例中,电连接装置的导引结构14包括形成于电路板11上的导引凸柱141,以及形成于第一电性结构121上并与导引凸柱141相对应的导引穿孔142,故当灯具主体13的第二电性结构134欲与背板装置12的第一电性结构121进行组合时,安装者可藉由将导引凸柱141对准导引穿孔142后伸入导引穿孔142中,使得第二电性结构134的第一电性卡勾部1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1343能够分别顺势地从第一电性结构121的第一卡槽1212的第二端12122以及第一电性结构121的第二卡槽1213的第二端12132伸入第一电性结构121的第一容置空间1211中;此外,由于导引凸柱141可相对于导引穿孔142进行枢转,故第一电性卡勾部1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1343分别于第一卡槽1212内以及第二卡槽1213内移动的过程中就不会偏离应当移动的路径。较佳者,连接于电路板11的导引凸柱141可作为电性连接于电源8的地线83的连接部。
当然,上述仅为一种导引结构的实施方式,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依据实际应用需求而进行任何均等的变化设计。举例来说,可变更设计为,导引凸柱141形成于第二电性结构134上或是其他与第二电性结构134连动的连动元件上,而导引穿孔142形成于与第一电性结构121连动的连动元件上;再举例来说,可变更设计为,导引凸柱形成于第一电性结构121上或是与第一电性结构121连动的连动元件上,而导引穿孔形成于第二电性结构134或是与第二电性结构134连动的连动元件上;此外,虽然本二个举例未以图示示意,惟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依据本二个举例的文字说明而轻易了解。
再者,上述对本较佳实施例的说明仅为一种使第一电性结构121与第二电性结构134于相对移动后产生电性接触而达成电性导通的实施例,并不以此设限第一电性结构121以及第二电性结构134的形状、第一电性结构121的卡槽的数量、形状及其设置位置、导线连接部的数量、形状及其固定方式、灯具连接部的数量、形状及其固定方式、导线连接部以及灯具连接部之间的电性相通手段、电源导线81、82连接于第一电性结构121的接线方式、或是第二电性结构134的电性卡勾部的数量、形状及其固定方式;也就是说,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依据实际应用需求而进行任何均等的变化设计。
举例来说,可变更设计为,第一电性结构121的第一卡槽1212以及第二卡槽1213设置于第一电性结构121的同一端,且第二电性结构134的第一电性卡勾部1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1343则相对应的设置于第二电性结构134的同一端。再举例来说,可变更设计为,灯具1并不包括背板装置12,而第一电性结构121则是直接设置于壁体9上。
再举例来说,可变更设计为,第一电性结构121包括分别电连接于电源导线81、82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而第二电性结构则包括相对应的第一卡槽、第二卡槽、第一灯具连接部以及第二灯具连接部,因此当背板装置12已被固定后,安装者只要再将灯具主体13朝背板装置12的方向移动,使得灯具主体13的第一卡槽以及第二卡槽分别被第一电性结构121的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伸入,进而于使灯具主体13转动一距离后令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分别电性接触第一灯具连接部以及第二灯具连接部,故电源8的电流能够依序经由电源导线81、82、第一电性结构121、第二电性结构134后传输至电路板11,以进而驱动第一发光源131以及第二发光源132输出光线。此外,虽然这三个举例未以图示示意,但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依据这三个举例的文字说明而轻易了解。
根据以上的说明可知,安装者于安装灯具1的过程中,不需要再一边扶持着灯具主体13,一边进行接线作业,使得安装过程轻松容易许多,并且在导引结构24的辅助下,能够导引第二电性结构134的第一电性卡勾部1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1343分别从第一卡槽1212以及第二卡槽1213的适当处伸入第一电性结构121中,更有助于安装作业的进行。
请参阅图8~图12,图8为本实用新型应用电连接装置的灯具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灯具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0为图8所示灯具及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1为图9所示背板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示的第一电性结构以及图10所示的第二电性结构的组合状态示意图。为了使图8~图12能更清楚示意本第二较佳实施例,故部分元件未绘出,如发光源、感应元件等。
其中,本较佳实施例的灯具2及其电连接装置大致类似于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者,在此即不再予以赘述,而仅作简单的说明。同样地,灯具2包括电路板21、背板装置22以及灯具主体23,且灯具主体23中设置有电性连接于电路板21的第二电性结构234,而背板装置22包括第一电性结构221以及背板主体结构222;其中,当灯具主体23被安装于背板装置22后,灯具主体23的第二电性结构234可与背板装置22的第一电性结构221电性相通,使得电源(图中未标示)的电流能够传输至电路板21,以进而驱动发光源(图中未标示)输出光线。
详言之,当安装者欲将灯具2安装于壁体(图中未标示)时,须先将背板装置22固定于壁体上;进一步而言,安装者可将电源导线(图中未标示)穿过背板主体结构222的背盖2222的线孔2221,以使电源导线能进而分别连接于第一电性结构221的第一导线连接部(图中未标示)以及第二导线连接部(图中未标示),接着,再将背板主体结构222固定于壁体上,如此即完成背板装置22的安装。
再者,当背板装置22已被固定后,安装者只要再将灯具主体23的第二电性结构234伸入背板装置22的第一电性结构221中并转动一距离后,第二电性结构234就能卡合于第一电性结构221,以进而使灯具主体23与背板装置22相结合;此时,第二电性结构234会电性接触于第一电性结构221,因此电源的电流能够依序经由电源导线、第一电性结构221、第二电性结构234后传输至电路板21,以进而驱动发光源输出光线。
详言之,当灯具主体23的第二电性结构234欲与背板装置22的第一电性结构221进行组合时,可先将第二电性结构234的第一电性卡勾部2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2343分别从第一电性结构221的第一卡槽2212的第二端22122以及第一电性结构221的第二卡槽2213的第二端22132伸入第一电性结构221的第一容置空间2211中;接着,将灯具主体23朝逆时钟的方向转动,使得第一电性卡勾部2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2343同步移动,也就是说,使第一电性卡勾部2342沿着第一卡槽2212往第一卡槽2212的第一端22121的方向移动,同时,第二电性卡勾部2343也沿着第二卡槽2213往第二卡槽2213的第一端22131的方向移动。
最后,当第一电性卡勾部2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2343分别移动至一电性导通位置时,第一电性卡勾部2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2343分别接触于第一灯具连接部2214以及第二灯具连接部2215,因此第一电性结构221以及第二电性结构234呈电性导通;而由于该电性导通位置所相应的卡槽开口面积小于第一卡槽2212的第二端22122的开口面积以及第二卡槽2213的第二端22132的开口面积,故第一电性卡勾部2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2343皆无法分别从第一卡槽2212的第一端22121以及第二卡槽2213的第一端22131脱离开,因此第一电性结构221以及第二电性结构234能够相互卡合。
特别说明的是,于本较佳实施例中,电连接装置的导引结构24包括形成于第一电性结构221上的第一导引柱体241以及第二导引柱体242,且第一导引柱体241具有第一导引表面2411邻近于第一卡槽2212的第二端22122,而第二导引柱体242具有第二导引表面2421邻近于第二卡槽2213的第二端22132,故当灯具主体23的第二电性结构234欲与背板装置22的第一电性结构221进行组合时,安装者可藉由将第二电性结构234的第一电性卡勾部2342的表面接触第一导引柱体241的第一导引表面2411,并使第一电性卡勾部2342的表面沿着第一导引表面2411朝壁体的方向移动,以及将第二电性结构234的第二电性卡勾部2343的表面接触第二导引柱体242的第二导引表面2421,并使第二电性卡勾部2343的表面沿着第二导引表面2421朝壁体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二电性结构234的第一电性卡勾部2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2343能够分别顺势地从第一电性结构221的第一卡槽2212的第二端22122以及第一电性结构221的第二卡槽2213的第二端22132伸入第一电性结构221的第一容置空间1211中,以准备接着进行后续的移动。
更佳者,导引结构24还包括形成于与灯具主体23的导引凸柱243,以及形成于第一电性结构221上并与导引凸柱241相对应的导引穿孔244,故藉由将导引凸柱243对准导引穿孔244亦可辅助安装者将灯具主体23的第二电性结构234组合于背板装置22的第一电性结构221;此外,由于导引凸柱243可相对于导引穿孔244进行枢转,故第一电性卡勾部2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2343分别于第一卡槽2212内以及第二卡槽2213内移动的过程中就不会偏离应当移动的路径。
当然,上述导引凸柱243以及导引穿孔244的设计亦可变更设计为,导引凸柱243形成于第二电性结构234上或是其他与第二电性结构234连动的连动元件上,而导引穿孔244形成于与第一电性结构221连动的连动元件上;抑或是可变更设计为,导引凸柱形成于第一电性结构221上或是与第一电性结构221连动的连动元件上,而导引穿孔形成于第二电性结构234或是与第二电性结构234连动的连动元件上;此外,虽然本二个变更设计并未以图示示意,惟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依据本二个变更设计的文字说明而轻易了解。
根据以上的说明可知,安装者于安装灯具2的过程中,不需要再一边扶持着灯具主体23,一边进行接线作业,使得安装过程轻松容易许多,并且在导引结构24的辅助下,能够导引第二电性结构234的第一电性卡勾部2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2343分别从第一卡槽2212以及第二卡槽2213的适当处伸入第一电性结构221中,更有助于安装作业的进行。
当然,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的灯具2及其电连接装置亦可由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实际应用需求而进行任何均等的变化设计,如第一导引柱体241以及第二导引柱体242可仅存在其中一个,且其变更设计的方向亦可参考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或由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获得的启示而进行,在此即不在予以赘述。
请参阅图13~图14,图13为本实用新型应用电连接装置的灯具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灯具主体与防转盖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应用电连接装置的灯具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的灯具2’大致类似于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者,在此即不再予以赘述。而本较佳实施例与前述第三较佳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灯具2’更包括一防转盖体25,其藉由卡合的方式与灯具主体23相结合,然其结合方式并不设限,亦可为锁固方式结合、胶合方式结合等,当然,防转盖体25以及灯具主体23亦可以一体成形的方式制成。
又,防转盖体25包括有对应于第一导引柱体241以及第二导引柱体242的第一盖体凹槽251以及第二盖体凹槽252、对应于导引凸柱243的盖体穿孔253以及呈环形条状的复数个防转凸肋254~256,而背板主体结构222更包括对应于复数防转凸肋254~256的一防转凹槽2222以及一活动式档止部2223。其中,当防转盖体25与灯具主体23相卡合时,第二电性结构234的第一电性卡勾部2342、第二电性卡勾部2343以及导引结构24的导引凸柱243分别穿过防转盖体的25第一盖体凹槽251、第二盖体凹槽252以及盖体穿孔253。
再者,当背板装置22如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说明而被固定且第二电性结构234的第一电性卡勾部2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2343已藉由第一导引柱体241以及第二导引柱体242的导引而伸入第一电性结构221的第一容置空间1211时,该些防转凸肋254~256容置于防转凹槽2222中,且当第二电性结构234接着进行转动时,该些防转凸肋254~256亦同步沿着防转凹槽2222进行转动,直到第一电性结构221以及第二电性结构234卡合并呈电性导通关系为止。
又,当第一电性结构221以及第二电性结构234卡合并呈电性导通关系时,第一导引柱体241以及第二导引柱体242处于穿过第一盖体凹槽251以及第二盖体凹槽252的状态,并且安装者可藉由调整活动式档止部2223而使活动式档止部2223介于二防转凸肋254、255之间,如此即能够限制灯具主体23相对于背板装置22进行转动,进而使灯具主体23更牢固地结合于背板装置22上;相反地,若是安装者欲将灯具主体23从背板装置22上拆卸下来,则可需调整活动式档止部2223离开二防转凸肋254、255之间,故防转凸肋254、255就不再被活动式档止部档止,进而使灯具主体23能够相对于背板装置22进行转动。
请参阅图15,其为本实用新型应用电连接装置的灯具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的灯具2’’大致类似于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者,在此即不再予以赘述。而本较佳实施例与前述第二较佳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电连接装置的导引结构24’’包括由第一卡槽2212的第二端22122朝第一端22121延伸的第一导引表面2411’’以及由第二卡槽2213的第二端22132朝第一端22131延伸的第二导引表面2412’’,且第一导引表面2411’’以及第二导引表面2412’’皆为朝向第一电性结构221内部倾斜的倾斜面,故当灯具主体23的第二电性结构234欲与背板装置22的第一电性结构221进行组合时,安装者可藉由将第二电性结构234的第一电性卡勾部2342的表面接触第一导引表面2411’’,并使第一电性卡勾部2342的表面沿着第一导引表面2411’’移动,以及将第二电性结构234的第二电性卡勾部2343的表面接触第二导引表面2412’’,并使第二电性卡勾部2343的表面沿着第二导引表面2412’’移动,使得第二电性结构234的第一电性卡勾部2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2343能够分别顺势地从第一电性结构221的第一卡槽2212的第二端22122以及第一电性结构221的第二卡槽2213的第二端22132伸入第一电性结构221的第一容置空间1211中,以准备接着进行后续的移动。
请参阅图16~图20,图16为本实用新型应用电连接装置的灯具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6所示第二电性结构与导引结构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8为第一电性结构与第二电性结构于组装前的组装示意图,图19为图18所示第一电性结构与第二电性结构于组装中的组装示意图,图20为图19所示第一电性结构与第二电性结构于组装后的组装示意图。为了使图16~图20能更清楚示意本第五较佳实施例,故部分元件未绘出,如灯具主体、电路板、背板装置等。
其中,本实施例的电连接装置大致类似于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者,在此即不再予以赘述。而本较佳实施例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导引结构44的设计方式,其呈一圆盒状体,并用以与第二电性结构434相结合,其结合方式并不设限,如锁固方式结合、胶合方式结合、卡合方式结合等,当然,导引结构44以及第二电性结构434亦可以一体成形的方式制成。
又,导引结构44具有导引容置空间447、第一导引板体441、第二导引板体442、卡勾穿孔445,且第一导引板体441以及第二导引板体442分别具有第一导引表面4411以及第二导引表面4421,其中,第一导引板体441的一端以及第二导引板体442的一端分别固定于导引容置空间447内,而第一导引板体441的另一端以及第二导引板体442的另一端则朝导引容置空间447外的方向延伸;此外,当导引结构44与第二电性结构434相结合时,第二电性结构434的第一电性卡勾部4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4343穿过导引结构44的第卡勾穿孔445,以朝导引容置空间447外的方向延伸。
再者,当灯具主体(图中未标示,可参考图2)的第二电性结构434欲与背板装置(图中未标示,可参考图2)的第一电性结构421进行组合时,安装者可藉由将第一导引板体441的第一导引表面4411以及第二导引板体442的第二导引表面4421分别接触于第一电性结构421的二相对应侧面4216、4217,并进而使第一导引板体441的第一导引表面4411以及第二导引板体442的第二导引表面4421分别沿着第一电性结构421的二相对应侧面4216、4217朝壁体(图中未标示,可参考图7)的方向D移动,使得第二电性结构434的第一电性卡勾部4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4343能够分别顺势地从第一电性结构421的第一卡槽4212的第二端42122以及第一电性结构421的第二卡槽4213的第二端42132伸入第一电性结构421的第一容置空间4211中,此时,至少部分第一电性结构421亦顺势地容置于导引结构44的导引容置空间447中,其如图18所示。
更佳者,导引结构44还具有第一限位板体443以及第二限位板体444,且第一限位板体443以及第二限位板体444分别具有第一限位表面4431以及第二限位表面4441,其中,第一限位板体443的一端以及第二限位板体444的一端分别固定于导引容置空间447内,而第一限位板体443的另一端以及第二限位板体444的另一端则朝导引容置空间447外的方向延伸。
又,藉由导引结构44而伸入第一电性结构421的第一电性卡勾部4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4343接着分别沿着第一卡槽4212以及第二卡槽4213进行移动,直到导引结构44的第一限位板体443的第一限位表面4431以及第二限位板体444的第二限位表面4441分别接触并抵顶到第一电性结构421的二相对应侧面4216、4217时,第二电性结构434会被限制继续转动,其如图19所示,如此可辅助安装者获知第二电性结构434与第一电性结构421间已完成组合,也就是说,第一电性结构421以及第二电性结构434已互相卡合并呈电性导通。
当然,本第四较佳实施例中的电连接装置亦可由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实际应用需求而进行任何均等的变化设计,如第一导引板体441已及第二导引板体442可仅存在其中一个,或第一限位板体443以及第二限位板体444也可仅存在其中一个,或导引结构44可包括二个卡勾穿孔分别供第一电性卡勾部4342以及第二电性卡勾部穿过其中;又,变更设计的方向亦可参考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或由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获得的启示而进行,在此即不在予以赘述。此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皆可由本第五较佳实施例中所获得的启示而将其应用于前述第二较佳实施例中。
惟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因此凡其他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变或修饰,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44)

1.一种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电性结构,包括至少一卡槽以及至少一电极部;
一第二电性结构,包括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其中,于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伸入该至少一卡槽而直接抵触该至少一电极部时,抑或于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伸入该至少一卡槽后进行移动,且当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移动至一电性导通位置而接触该至少一电极部时,该第一电性结构以及该第二电性结构之间由一电性隔离关系转换为一电性导通关系;以及
一导引结构,用以导引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伸入该至少一卡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并包括至少一导引表面,且该至少一导引表面与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朝同一方向延伸,其中,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应该至少一导引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一电性结构的一表面移动而伸入该至少一卡槽;抑或是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并邻近于该至少一卡槽,且该导引结构包括至少一导引表面,其中,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二电性结构的一表面接触并沿着该至少一导引表面移动而伸入该至少一卡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电极部包括一第一电极部以及一第二电极部,且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包括分别相对应于该第一电极部以及该第二电极部的一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一第二电性卡勾部,而该至少一卡槽包括分别相对应于该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该第二电性卡勾部的一第一卡槽以及一第二卡槽;其中,该至少一导引表面包括一第一导引表面,且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第一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一导引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一电性结构的该表面移动而伸入该第一卡槽,而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该第一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二电性结构的该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一导引表面移动而伸入该第一卡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部以及该第二电极部分别邻近于该第一卡槽的一第一端以及该第二卡槽的一第一端,且该第一电性卡勾部用以于穿过该第一卡槽的一第二端后,沿着该第一卡槽往该第一卡槽的该第一端的方向移动,而该第二电性卡勾部用以于穿过该第二卡槽的一第二端后,沿着该第二卡槽往该第二卡槽的该第一端的方向移动;其中,当该第一电性卡勾部移动至该电性导通位置时,该第一电性卡勾部接触该第一电极部,且该第二电性卡勾部接触该第二电极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槽的该第二端的开口面积大于该第一卡槽的该第一端的开口面积,且该第二卡槽的该第二端的开口面积大于该第二卡槽的该第一端的开口面积。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导引表面还包括一第二导引表面;其中,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第二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二导引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一电性结构的一另一表面移动而伸入该第二卡槽,而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该第二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二电性结构的一另一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二导引表面移动而伸入该第二卡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第一电性结构呈一盒状体,且该第一电性结构的该表面以及该另一表面为该盒状体的二相对应侧面,而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该第二电性结构的该表面以及该另一表面分别位于该第一电性卡勾部上以及该第二电性卡勾部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导引结构呈一盒状体并具有一导引容置空间,且该第一导引表面的一端以及该第二导引表面的一端分别固定于该导引容置空间内,而该第一导引表面的一另一端以及该第二导引表面的一另一端朝该导引容置空间外的方向延伸,其中,当该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该第二电性卡勾部分别伸入该第一卡槽以及该第二卡槽时,至少部分该第一电性结构容置于该导引容置空间中;抑或是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该导引结构还包括一第一导引柱体以及一第二导引柱体,且该第一导引柱体以及该第二导引柱体分别设置于该第一卡槽的一第二端的邻近处以及该第二卡槽的一第二端的邻近处,且该第一导引表面以及该第二导引表面分别位于该第一导引柱体以及该第二导引柱体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导引结构具有至少一卡勾穿孔,用以于该导引结构与该第二电性结构相结合时,供该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该第二电性卡勾部穿过其中。
10.如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导引结构还包括至少一限位面,且该至少一限位面与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朝同一方向延伸;其中,伸入该至少一卡槽并进行移动的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于该至少一限位面接触并抵顶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被限制移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引结构包括一导引穿孔以及枢接于该导引穿孔的一导引凸柱,且该导引凸柱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上或是与该第二电性结构连动的一公体连动元件上,而该导引穿孔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上或是与该第一电性结构连动的一母体连动元件上;抑或是该导引凸柱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上或是与该第一电性结构连动的该母体连动元件上,而该导引穿孔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上或是与该第二电性结构连动的该公体连动元件上;其中,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应该导引凸柱穿过该导引穿孔而伸入该至少一卡槽。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电极部包括一第一电极部以及一第二电极部,且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包括分别相对应于该第一电极部以及该第二电极部的一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一第二电性卡勾部,而该至少一卡槽包括分别相对应于该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该第二电性卡勾部的一第一卡槽以及一第二卡槽;其中,该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该第二电性卡勾部分别邻近于该第一卡槽的一第一端以及该第二卡槽的一第一端,当该导引凸柱穿过该导引穿孔而进行转动时,该第一电性卡勾部由该第一卡槽的一第二端沿着该第一卡槽往该第一卡槽的该第一端的方向移动,且该第二电性卡勾部由该第二卡槽的一第二端,沿着该第二卡槽往该第二卡槽的该第一端的方向移动,以于该第一电性卡勾部移动至该电性导通位置时,该第一电性卡勾部接触该第一电极部,且该第二电性卡勾部接触该第二电极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槽的该第二端的开口面积大于该第一卡槽的该第一端的开口面积,且该第二卡槽的该第二端的开口面积大于该第二卡槽的该第一端的开口面积。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引凸柱电性连接于一电源的一地线。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电极部用以电连接于与一电源电性相通且来自一壁体的至少一电源导线,且该至少一电源导线包括一火线、一地线以及一中线中的至少一者。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引结构以及该第一电性结构为二独立式元件,抑或是该导引结构以及该第一电性结构一体成形,抑或是该导引结构以及该第二电性结构为二独立式元件,抑或是该导引结构以及该第二电性结构一体成形。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装置是应用于一室内灯具或一室外灯具的电连接装置。
18.一种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背板装置,用以固定于一壁体;
一灯具主体,具有至少一发光源,并用以被安装于该背板装置;
一电路板,设置于该灯具主体中,并用以驱动该至少一发光源输出光线;以及
一电连接装置,包括:
一第一电性结构,包括至少一卡槽以及至少一电极部,且该至少一电极部电性连接于与一电源电性相通且来自该壁体的至少一电源导线;
一第二电性结构,包括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其中,于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伸入该至少一卡槽而直接抵触该至少一灯具连接部时,抑或于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伸入该至少一卡槽后进行移动,且当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移动至一电性导通位置而接触该至少一电极部时,该第一电性结构以及该第二电性结构之间由一电性隔离关系转换为一电性导通关系;以及
一导引结构,用以导引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伸入该至少一卡槽。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性结构连接于该背板装置,而该第二电性结构电连接于该电路板;抑或是该第二电性结构连接于该背板装置,而该第一电性结构电连接于该电路板。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并包括至少一导引表面,且该至少一导引表面与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朝同一方向延伸,其中,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应该至少一导引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一电性结构的一表面移动而伸入该至少一卡槽;抑或是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并邻近于该至少一卡槽,且该导引结构包括至少一导引表面,其中,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二电性结构的一表面接触并沿着该至少一导引表面移动而伸入该至少一卡槽。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电极部包括一第一电极部以及一第二电极部,且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包括分别相对应于该第一电极部以及该第二电极部的一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一第二电性卡勾部,而该至少一卡槽包括分别相对应于该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该第二电性卡勾部的一第一卡槽以及一第二卡槽;其中,该至少一导引表面包括一第一导引表面,且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第一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一导引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一电性结构的该表面移动而伸入该第一卡槽,而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该第一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二电性结构的该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一导引表面移动而伸入该第一卡槽。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导引表面还包括一第二导引表面;其中,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且该第二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二导引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一电性结构的一另一表面移动而伸入该第二卡槽而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该第二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二电性结构的一另一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二导引表面移动而伸入该第二卡槽。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第一电性结构呈一盒状体,且该第一电性结构的该表面以及该另一表面为该盒状体的二相对应侧面,而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该第二电性结构的该表面以及该另一表面分别位于该第一电性卡勾部上以及该第二电性卡勾部上。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导引结构呈一盒状体并具有一导引容置空间,且该第一导引表面的一端以及该第二导引表面的一端分别固定于该导引容置空间内,而该第一导引表面的一另一端以及该第二导引表面的一另一端朝该导引容置空间外的方向延伸,其中,当该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该第二电性卡勾部分别伸入该第一卡槽以及该第二卡槽时,至少部分该第一电性结构容置于该导引容置空间中;抑或是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时,导引结构还包括一第一导引柱体以及一第二导引柱体,且该第一导引柱体以及该第二导引柱体分别设置于该第一卡槽的一第二端的邻近处以及该第二卡槽的一第二端的邻近处,且该第一导引表面以及该第二导引表面分别位于该第一导引柱体以及该第二导引柱体上。
25.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导引结构还包括至少一限位面,且该至少一限位面与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朝同一方向延伸;其中,伸入该至少一卡槽并进行移动的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于该至少一限位面接触并抵顶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被限制移动。
26.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导引结构包括一导引穿孔以及枢接于该导引穿孔的一导引凸柱,且该导引凸柱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上或是与该第二电性结构连动的一公体连动元件上,而该导引穿孔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上或是与该第一电性结构连动的一母体连动元件上;抑或是该导引凸柱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上或是与该第一电性结构连动的该母体连动元件上,而该导引穿孔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上或是与该第二电性结构连动的该公体连动元件上;其中,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应该导引凸柱穿过该导引穿孔而伸入该至少一卡槽。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公体连动元件为该电路板或该灯具主体。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导引凸柱电性连接于一电源的一地线。
2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壁体包括一壁面以及一接线盒,且至少部分该接线盒嵌埋于该壁面的一壁面凹槽内;其中,该至少一电源导线由该接线盒向该壁面凹槽外伸出,且该至少一电源导线包括火线、地线以及中线中的至少一者。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接线盒还包括一支架板,该支架板固定于该壁面凹槽的一开口,且该背板装置设置于该支架板上。
3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壁体为一天花板或一墙壁,抑或该灯具主体还具有一感应元件,抑或该灯具为一室内灯具或一室外灯具。
32.一种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灯具结构,具有至少一发光源;以及
一电连接装置,包括:
一第一电性结构,包括至少一卡槽以及至少一电极部,且该至少一电极部电性连接于与一电源电性相通且来自一壁体的至少一电源导线;
一第二电性结构,包括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其中,于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伸入该至少一卡槽而直接抵触该至少一灯具连接部时,抑或于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伸入该至少一卡槽后进行移动,且当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移动至一电性导通位置而接触该至少一电极部时,该第一电性结构以及该第二电性结构之间由一电性隔离关系转换为一电性导通关系;以及
一导引结构,用以导引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伸入该至少一卡槽。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灯具结构包括:
一背板装置,用以固定于该壁体;
一灯具主体,具有该至少一发光源,并用以被安装于该背板装置;以及
一电路板,设置于该灯具主体中,并用以驱动该至少一发光源输出光线。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性结构连接于该背板装置,而该第二电性结构电连接于该电路板;抑或是该第二电性结构连接于该背板装置,而该第一电性结构电连接于该电路板。
35.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壁体为一天花板或一墙壁,抑或该灯具结构还具有一感应元件,抑或该灯具为一室内灯具或一室外灯具。
36.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并包括至少一导引表面,且该至少一导引表面与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朝同一方向延伸,其中,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应该至少一导引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一电性结构的一表面移动而伸入该至少一卡槽;抑或是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并邻近于该至少一卡槽,且该导引结构包括至少一导引表面,其中,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二电性结构的一表面接触并沿着该至少一导引表面移动而伸入该至少一卡槽。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电极部包括一第一电极部以及一第二电极部,且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包括分别相对应于该第一电极部以及该第二电极部的一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一第二电性卡勾部,而该至少一卡槽包括分别相对应于该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该第二电性卡勾部的一第一卡槽以及一第二卡槽;其中,该至少一导引表面包括一第一导引表面,且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第一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一导引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一电性结构的该表面移动而伸入该第一卡槽,而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该第一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二电性结构的该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一导引表面移动而伸入该第一卡槽。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导引表面还包括一第二导引表面;其中,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且该第二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二导引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一电性结构的一另一表面移动而伸入该第二卡槽而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该第二电性卡勾部应该第二电性结构的一另一表面接触并沿着该第二导引表面移动而伸入该第二卡槽。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第一电性结构呈一盒状体,且该第一电性结构的该表面以及该另一表面为该盒状体的二相对应侧面,而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该第二电性结构的该表面以及该另一表面分别位于该第一电性卡勾部上以及该第二电性卡勾部上。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导引结构呈一盒状体并具有一导引容置空间,且该第一导引表面的一端以及该第二导引表面的一端分别固定于该导引容置空间内,而该第一导引表面的一另一端以及该第二导引表面的一另一端朝该导引容置空间外的方向延伸,其中,当该第一电性卡勾部以及该第二电性卡勾部分别伸入该第一卡槽以及该第二卡槽时,至少部分该第一电性结构容置于该导引容置空间中;抑或是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时,导引结构还包括一第一导引柱体以及一第二导引柱体,且该第一导引柱体以及该第二导引柱体分别设置于该第一卡槽的一第二端的邻近处以及该第二卡槽的一第二端的邻近处,且该第一导引表面以及该第二导引表面分别位于该第一导引柱体以及该第二导引柱体上。
41.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当该导引结构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时,该导引结构还包括至少一限位面,且该至少一限位面与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朝同一方向延伸;其中,伸入该至少一卡槽并进行移动的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于该至少一限位面接触并抵顶该第一电性结构时被限制移动。
42.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导引结构包括一导引穿孔以及枢接于该导引穿孔的一导引凸柱,且该导引凸柱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上或是与该第二电性结构连动的一公体连动元件上,而该导引穿孔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上或是与该第一电性结构连动的一母体连动元件上;抑或是该导引凸柱设置于该第一电性结构上或是与该第一电性结构连动的该母体连动元件上,而该导引穿孔设置于该第二电性结构上或是与该第二电性结构连动的该公体连动元件上;其中,该至少一电性卡勾部应该导引凸柱穿过该导引穿孔而伸入该至少一卡槽。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公体连动元件为该电路板或该灯具主体。
44.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导引凸柱电性连接于一电源的一地线。
CN201320822277.3U 2012-12-14 2013-12-13 电连接装置以及应用该电连接装置的灯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235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822277.3U CN203823599U (zh) 2012-12-14 2013-12-13 电连接装置以及应用该电连接装置的灯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43725.6 2012-12-14
CN201210543725 2012-12-14
CN201310064275 2013-02-28
CN201310064275.7 2013-02-28
CN201310267880 2013-06-28
CN201310267880.4 2013-06-28
CN201320822277.3U CN203823599U (zh) 2012-12-14 2013-12-13 电连接装置以及应用该电连接装置的灯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23599U true CN203823599U (zh) 2014-09-10

Family

ID=5090680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822277.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23599U (zh) 2012-12-14 2013-12-13 电连接装置以及应用该电连接装置的灯具
CN201310681180.XA Pending CN103867975A (zh) 2012-12-14 2013-12-13 电连接装置以及应用该电连接装置的灯具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81180.XA Pending CN103867975A (zh) 2012-12-14 2013-12-13 电连接装置以及应用该电连接装置的灯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203823599U (zh)
WO (1) WO201409019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67975A (zh) * 2012-12-14 2014-06-18 东莞巨扬电器有限公司 电连接装置以及应用该电连接装置的灯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35225B2 (en) 2017-02-27 2021-03-02 Hubbell Incorporated Exit light with plug-in housing
CN111396695B (zh) * 2020-02-21 2020-12-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底座装配结构及人体传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0245U (zh) * 1990-08-29 1991-07-03 高权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结构改良的卤素灯灯座
US5051877A (en) * 1990-11-05 1991-09-24 Liao Nan W Miniature light set
JPH09204950A (ja) * 1996-01-26 1997-08-05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マルチメディア用配線器具
JP4372895B2 (ja) * 1999-07-01 2009-11-25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接続器
CN2926803Y (zh) * 2006-03-06 2007-07-25 刘淑丽 照明装置
TW200905131A (en) * 2007-07-27 2009-02-01 Ledtech Electronics Corp Lamp assembly
CN201174371Y (zh) * 2008-04-09 2008-12-31 深圳市兰普源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插拔式节能灯
CN101261921A (zh) * 2008-04-11 2008-09-10 深圳市兰普源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体式节能灯
WO2014090192A1 (zh) * 2012-12-14 2014-06-19 东莞巨扬电器有限公司 电连接装置以及应用该电连接装置的灯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67975A (zh) * 2012-12-14 2014-06-18 东莞巨扬电器有限公司 电连接装置以及应用该电连接装置的灯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67975A (zh) 2014-06-18
WO2014090192A1 (zh) 2014-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23470U (zh) 灯具及其背板装置
US10344476B2 (en) Lighting fixtures and methods for grid ceiling systems
EP2657590A1 (en) Lighting device with releasable spotlights
CN101981366A (zh) 模块化的照明系统
CN203823599U (zh) 电连接装置以及应用该电连接装置的灯具
CN104114936B (zh) 照明器模块和包括多个照明器模块的照明网络
CN102318149A (zh) 内部汇流条及它们之间的电互连装置
CN106931415A (zh) 一种货架轨道供电系统
GB2596469A (en) Lighting device
CN204879606U (zh) 电源内置式t5灯管
CN203823690U (zh) 电连接装置以及应用该电连接装置的灯具
CN104272533A (zh) 用于固持多个照明模块的并对其供应电力的支持轨条、以及具有这样的支持轨条的灯带系统
CN110197633A (zh) 一种设置有发光标识的装置
CN104515046A (zh) 一种组合式灯具
CN216312106U (zh) 用于连接灯条的连接器
CN216312099U (zh) 用于连接灯条的连接器
CN207213979U (zh) Led灯板连接结构
CN202884618U (zh) 灯管结构
CN209782288U (zh) 一种组合式led照明装置
CN105870749A (zh) 转接头、照明装置
CN202835260U (zh) 灯头和包括该灯头的照明装置
CN206918769U (zh) 一种线性灯
CN206904675U (zh) 一种组合型led灯具
WO2020235068A1 (ja)
CN203421572U (zh) 一种led嵌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0

Termination date: 201712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