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78679U - 轮毂锻造用的燃气加热炉 - Google Patents

轮毂锻造用的燃气加热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78679U
CN203778679U CN201420178616.3U CN201420178616U CN203778679U CN 203778679 U CN203778679 U CN 203778679U CN 201420178616 U CN201420178616 U CN 201420178616U CN 203778679 U CN203778679 U CN 2037786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along separate
separate routes
air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7861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柏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GQIU RONGSHENG FORGING AND PRESS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GQIU RONGSHENG FORGING AND PRESS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QIU RONGSHENG FORGING AND PRESS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GQIU RONGSHENG FORGING AND PRESS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17861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786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786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7867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Furnace Details (AREA)

Abstract

轮毂锻造用的燃气加热炉,其进风管路的出口向左、右侧分别延伸出一路一次进风分路,一次进风分路上分别并联二次进风分路;二次进风分路的出口由炉体的左壁及右壁向炉体内部延伸;排风管路的入口向左、右侧分别延伸出一路一次排风分路,一次排风分路上分别并联二次排风分路;二次排风分路的入口由炉体的左壁及右壁连通至炉体内部;二次进风分路、二次排风分路一一对应;燃气管路的四个出口端分别对应二次排风分路;在二次进风分路及二次排风分路上设置电磁控制阀,电磁控制阀连接控制单元。其免去了对轮毂的翻转步骤,减少开炉次数及热量的无功损耗,提高加热效率,使炉内热量形成对流,确保炉内恒压,提高轮毂受热的均匀性、高效性。

Description

轮毂锻造用的燃气加热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轮毂锻造时使用的燃气加热炉。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轮毂锻造时使用的燃气加热炉,多采用箱式炉,燃气烧嘴的排布形式分为单向侧喷、单向顶喷以及后喷三种布置方式。
在所述的三种布置方式中,前两种的加热效率高,但是在这两种布置方式中,燃气烧嘴喷出的火焰由一侧直接喷向加热工件的表面以迅速加热,火焰直接喷到加热工件上,存有一侧过热和过烧,另一侧受热不足的问题。目前的解决方法是隔时对加热轮毂进行翻转,以使两侧均匀受热。此外,单侧喷焰形式使得加热炉内形成高压,热量无法循环而集中一区,容易对炉内的其他部件如炉门等造成损坏。而采用后喷的结构形式,虽然避免了单侧过烧、过热现象,但其热效率和上、下炉温均布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轮毂锻造用的燃气加热炉,该燃气加热炉通过对其上的烧嘴进行优化布置,同时一并设置排烟控压结构,不仅免去了因燃气加热炉内放置的轮毂加热不均而必要存在的翻转步骤,从而减少了开炉次数,减少热量的无功性损耗,提高加热效率,而且使炉内热量能够形成对流,消除炉内局部存在的高压,提高轮毂受热均匀性及高效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轮毂锻造用的燃气加热炉,包括炉体、炉门总成、进风管路、排风管路、燃气管路和平焰烧嘴;所述炉门总成包括炉门、炉门架、电动葫芦和两个或四个气顶;所述进风管路的入口端连接有进风机,所述进风机固定在所述炉体的后侧底部,所述进风管路的出口端延伸至所述炉体的顶部后,向所述炉体的左、右侧分别延伸出一路一次进风分路,所述的各个一次进风分路的末端均为封闭端,且各个一次进风分路的管道上分别并联设置两路二次进风分路;所述的各路二次进风分路的出口端由所述炉体的顶部向下延伸并由所述炉体的左壁及右壁向所述炉体内部延伸;所述排风管路的出口端连接有排风机,所述排风机固定在所述炉体的后侧底部,所述排风管路的入口端延伸至所述炉体的顶部后,向所述炉体的左右侧分别延伸出一路一次排风分路,所述的各个一次排风分路的末端均为封闭端,且各个一次排风分路的管道上分别并联设置两路二次排风分路;所述的各路二次排风分路的入口端由所述炉体的顶部向下延伸并由所述炉体的左壁及右壁连通至所述炉体内部;所述的四路二次进风分路与所述的四路二次排风分路一一对应;所述燃气管路的出口端有四个,在燃气管路的四个出口端分别设置所述平焰烧嘴;所述燃气管路的四个出口端分别对应于每一组二次进风分路、二次排风分路;所述的各路二次进风分路的出口分别连通各平焰烧嘴的入口;在所述的各二次进风分路及各二次排风分路上分别设置电磁控制阀,所述电磁控制阀连接控制单元。
进一步,设置在所述炉体左壁上的两组二次进风分路出口端、平焰烧嘴喷火口、二次排风分路入口端,分别与设置在所述炉体右壁上的两组二次进风分路出口端、平焰烧嘴喷火口、二次排风分路入口端对应。
进一步,在每一组二次进风分路出口端、平焰烧嘴喷火口、二次排风分路入口端中,所述的各二次排风分路入口端置于与其对应的平焰烧嘴喷火口的下方。
进一步,所述排风管路的出口端连通一伴热管的入口端,所述伴热管至少缠绕在所述的各二次进风分路上,所述伴热管的出口端连通烟囱。
进一步,所述控制单元为编程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不仅免去了因燃气加热炉内放置的轮毂加热不均而必要存在的翻转步骤,从而减少了开炉次数,减少热量的无功性损耗,提高加热效率,而且使炉内热量能够形成对流,消除炉内局部存在的高温、高压,而保持恒压状态,还提高轮毂受热的均匀性及高效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主视方向上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俯视方向上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设置在炉体左壁与右壁上的,相互对应的平焰烧嘴对喷喷火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二次进风分路出口端、平焰烧嘴喷火口、二次排风分路入口端在炉体的左右侧壁上的一种布置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二次进风分路出口端、平焰烧嘴喷火口、二次排风分路入口端在炉体的左右侧壁上的另一种布置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伴热管缠绕于二次进风分路时的示意图;
图中:1炉体,11左壁,12右壁,2炉门,21炉门架,22电动葫芦,23气顶,3进风管路,31进风机,32一次进风分路,33二次进风分路,4排风管路,41排风机,42一次排风分路,43二次排风分路,44伴热管,5燃气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其中所涉及的技术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内”、“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轮毂锻造用的燃气加热炉,包括炉体1、炉门总成、进风管路3、排风管路3、燃气管路5和平焰烧嘴。所述炉门总成包括炉门2、炉门架21、电动葫芦22和四个气顶23。在所述炉门架21的顶部横梁上固定多个滑轮,电动葫芦22通过链条或钢丝绳带动炉门2上下移动,气顶23设置在炉门的左右侧各两个,其用来压紧炉门2。关于炉门2的升降控制及压紧结构的具体形式,因为为现有技术,不在赘述。
所述进风管路3的入口端连接有进风机31,所述进风机31固定在所述炉体1的后侧底部。所述进风管路3的出口端延伸至所述炉体1的顶部后,向所述炉体的左、右侧分别延伸出一路一次进风分路32。各路一次进风分路32呈L型,分为左右向延伸段及沿前后向延伸段,其中前后向延伸段分别靠近所述炉体1顶部端面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所述的各个一次进风分路32的末端均为封闭端,且各个一次进风分路32的管道上分别并联设置两路二次进风分路33。所述的各路二次进风分路33的出口端由所述炉体1的顶部向下延伸并由所述炉体1的左壁11及右壁12向所述炉体1内部延伸。
所述排风管路4的出口端连接有排风机41,所述排风机41固定在所述炉体1的后侧底部。所述排风管路4的入口端延伸至所述炉体1的顶部后,向所述炉体1的左、右侧分别延伸出一路一次排风分路42。各路一次排风分路42呈L型,分为左右向延伸段及沿前后向延伸段,其中前后向延伸段分别靠近所述炉体1顶部端面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如图2中所示,所述的一次进风分路32位于所述的一次排风分路42的正上方。所述的各个一次排风分路42的末端均为封闭端,且各个一次排风分路42的管道上分别并联设置两路二次排风分路43。所述的各路二次排风分路43的入口端由所述炉体1的顶部向下延伸并由所述炉体1的左壁11及右壁12连通至所述炉体1内部。
如图2、图3、图4所示,所述的四路二次进风分路33与所述的四路二次排风分路43一一对应。所述燃气管路5的出口端有四个,在燃气管路5的四个出口端分别设置所述平焰烧嘴。平焰烧嘴是以进入到烧嘴的煤气和燃烧所需的空气,在旋流器的作用下,煤气和空气强烈的旋转,沿垂直于烧嘴砖中心线的炉墙表面展开,并在紧靠炉墙的一层空间内烧尽,形成圆盘型火焰,其直径在1~3m,其厚度在100~200mm。采用平焰烧嘴后,由于热辐射能力加强,温度场均匀,故升温速度快,金属氧化烧损率低,对实现钢材均匀加热,快速加热,节约燃料具有显著的效果。
所述燃气管路5的四个出口端分别对应于每一组二次进风分路33、二次排风分路43,所述的各路二次进风分路33的出口分别连通至各平焰烧嘴的入口(平焰烧嘴被设置在炉体1的左壁11和右壁12内)。
如图4所示,设置在所述炉体1左壁11上的两组二次进风分路33出口端、平焰烧嘴喷火口、二次排风分路43入口端,分别与设置在所述炉体1右壁12上的两组二次进风分路33出口端、平焰烧嘴喷火口、二次排风分路43入口端对应。如图5所示,在每一组二次进风分路33出口端、平焰烧嘴喷火口、二次排风分路43入口端中,所述的各二次排风分路43入口端置于与其对应的平焰烧嘴喷火口(燃气管路5的出口)的下方。
在所述的各二次进风分路33及各二次排风分路43上分别设置电磁控制阀,所述电磁控制阀连接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可以采用编程控制器。此外,本实用新型当然含有温度控感元件及压强控感元件,因为在现有的加热炉中有所使用,所以此处不再详述。但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的温度控感元件及压强控感元件是连接至控制单元的,作为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对于将感控元件连接至控制单元这种连接思路,当然属于很容便能够想到的。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燃气加热炉加热时,通过控制单元(可编程控制器)预设流量参数、温度参数、压力参数等,根据炉内的温度值、压力值来实现对燃气通入量、鼓入的空气量及鼓出的烟气量的实时调节,通过调节二次进风分路33上的电磁阀阀口的开口大小,控制鼓入的与燃气混合的空气量,达到调节加热温度的目的。通过调节二次排风分路43上的电磁阀阀口的开口大小及开启关闭时间,强制对炉内进行对流换热、并稳压。同时,为提高加热效率和热均匀性,可预设加热曲线和炉子加热温度通过控制单元调整各烧嘴的加热火焰的大小和长度,使在低温加热阶段采用大火和长火焰加热,而到达保温阶段时采用小火和短火焰加热使炉子的热效率和均匀性达到最佳。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排风通道(排风管路,一次、二次排风分路),并限定二次排风分路的入口端位置,在炉体1的左、右侧壁上部增加了辅助排烟通道,保证炉内保持有一定的炉压,使热量在炉子内充分换热,又不至于炉压过高而损坏炉子的其他部件,使炉内热气流在炉膛内实现平压对流,使工件均匀受热提高加热效率和炉温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还改进了传统的烧嘴单侧排布的形式,将平焰烧嘴分别相对设置在炉体1的左壁11侧及右壁12侧,加工时,加热材料置于炉子中间,置于左壁11侧及右壁12侧上的平焰烧嘴同时喷射火焰,使轮毂的双侧同时均匀受热,避面了轮毂单侧受热过多而相互对侧受热不足的现象,免去了对轮毂的翻转步骤。喷出的圆盘形火焰既保留了加热效率高的特性,同时又避免了火焰直接对工件加热从而有效防止了工件过热、过烧的风险。
如图6所示,所述排风管路3的出口端连通一伴热管44的入口端,所述伴热管44至少缠绕在所述的各二次进风分路33上,所述伴热管44的出口端连通烟囱。这样,利用风管路3排出的烟气的蓄热对进风机31鼓入的冷空气进行燃烧前的预热,实现能源的二次回收,并提高空气与燃烧气的燃烧特性,保证燃气的完全燃烧。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所限定的数量、规格和具体排布尺寸,同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结构可延伸出其他的加热炉结构。任何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进行的适应的改进,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Claims (5)

1.一种轮毂锻造用的燃气加热炉,包括炉体、炉门总成、进风管路、燃气管路和烧嘴,所述炉门总成包括炉门、炉门架、电动葫芦和两个或四个气顶,其特征是:
还包括排风管路;
所述烧嘴为平焰烧嘴;
所述进风管路的入口端连接有进风机,所述进风机固定在所述炉体的后侧底部,所述进风管路的出口端延伸至所述炉体的顶部后,向所述炉体的左、右侧分别延伸出一路一次进风分路;
所述的各个一次进风分路的末端均为封闭端,且各个一次进风分路的管道上分别并联设置两路二次进风分路;
所述的各路二次进风分路的出口端由所述炉体的顶部向下延伸并由所述炉体的左壁及右壁向所述炉体内部延伸;
所述排风管路的出口端连接有排风机,所述排风机固定在所述炉体的后侧底部,所述排风管路的入口端延伸至所述炉体的顶部后,向所述炉体的左、右侧分别延伸出一路一次排风分路;
所述的各个一次排风分路的末端均为封闭端,且各个一次排风分路的管道上分别并联设置两路二次排风分路;
所述的各路二次排风分路的入口端由所述炉体的顶部向下延伸并由所述炉体的左壁及右壁连通至所述炉体内部;
所述的四路二次进风分路与所述的四路二次排风分路一一对应;
所述燃气管路的出口端有四个,在燃气管路的四个出口端分别设置所述平焰烧嘴;
所述燃气管路的四个出口端分别对应于每一组二次进风分路、二次排风分路;
所述的各路二次进风分路的出口分别连通各平焰烧嘴的入口;
在所述的各二次进风分路及各二次排风分路上分别设置电磁控制阀,所述电磁控制阀连接控制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锻造用的燃气加热炉,其特征是:设置在所述炉体左壁上的两组二次进风分路出口端、平焰烧嘴喷火口、二次排风分路入口端,分别与设置在所述炉体右壁上的两组二次进风分路出口端、平焰烧嘴喷火口、二次排风分路入口端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锻造用的燃气加热炉,其特征是:在每一组二次进风分路出口端、平焰烧嘴喷火口、二次排风分路入口端中,所述的各二次排风分路入口端置于与其对应的平焰烧嘴喷火口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锻造用的燃气加热炉,其特征是:所述排风管路的出口端连通一伴热管的入口端,所述伴热管至少缠绕在所述的各二次进风分路上,所述伴热管的出口端连通烟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锻造用的燃气加热炉,其特征是:所述控制单元为编程控制器。
CN201420178616.3U 2014-04-14 2014-04-14 轮毂锻造用的燃气加热炉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7786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78616.3U CN203778679U (zh) 2014-04-14 2014-04-14 轮毂锻造用的燃气加热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78616.3U CN203778679U (zh) 2014-04-14 2014-04-14 轮毂锻造用的燃气加热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78679U true CN203778679U (zh) 2014-08-20

Family

ID=51314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78616.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778679U (zh) 2014-04-14 2014-04-14 轮毂锻造用的燃气加热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786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78288A (zh) * 2014-04-14 2014-06-25 章丘市荣升锻压有限公司 轮毂锻造用的燃气加热炉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78288A (zh) * 2014-04-14 2014-06-25 章丘市荣升锻压有限公司 轮毂锻造用的燃气加热炉
CN103878288B (zh) * 2014-04-14 2015-09-30 章丘市荣升锻压有限公司 轮毂锻造用的燃气加热炉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7481A (zh) 大型台车式燃气低温退火炉
CN204461005U (zh) 合成革湿法线空气加热系统
CN104596283A (zh) 一种高效节能的铝棒混合加热炉
CN202521609U (zh) 一种多功能蓄热式脉冲烧嘴
CN206572939U (zh) 带尾气处理装置的燃气辊道窑炉
CN203112883U (zh) 一种压力容器热处理用退火炉
CN203778679U (zh) 轮毂锻造用的燃气加热炉
CN203128624U (zh) 自动化热处理系统
CN103878288B (zh) 轮毂锻造用的燃气加热炉
CN204461072U (zh) 一种高效节能的铝棒混合加热炉
CN208671350U (zh) 一种分体式燃烧炉
CN201751402U (zh) 浮法玻璃退火窑余热利用装置
CN103574891A (zh) 一种风量和温度可稳定调节的热风发生系统及方法
CN104634070A (zh) 一种燃煤烘干装置的设计方法及其装置
CN204509088U (zh) 一种用于玻璃窑炉换向燃烧的燃烧器
CN102966942A (zh) 不换向火焰蓄热式燃烧装置
CN204042897U (zh) 导焰管烧嘴
CN204434657U (zh) 一种热处理炉的快速降温装置
CN102778133A (zh) 台车式燃气热处理炉进风系统
CN105276982B (zh) 一种蓄热式铝液炉温度控制装置
CN204963185U (zh) 热风炉
CN102384666B (zh) 一种窑炉炉门与烧嘴火焰控制装置
CN206280959U (zh) 一种蓄热式多管束辐射管燃烧装置
CN203671905U (zh) 双机双控带风式引风立式燃煤热风炉
CN205957677U (zh) 烘房的供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930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